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系统)规范.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33862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7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系统)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系统)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系统)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系统)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系统)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系统)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系统)规范.docx(4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系统Air-conditioningsystemforurbanrailtransitvehicles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车辆类别35系统构成36总体要求47舒适度要求48主要部件要求89控制要求1010试验1111检验规则2212标志2713包装、运输及贮存28附录A(规范性)乘客散热散湿量29附录B(规范性)内部设定温度曲线30附录C(规范性)车内舒适区域测点布置32附录D(规范性)舒适区域空气相对湿度34附录E(规范性)TLl级试验程序36附录F(规范性)TL2级试验程序38附录G(规范性)当量太阳负荷40附录H(规范性)内

2、表面传感器布置41附录1(规范性)车外传感器布置42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系统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系统(以下简称空调系统)的系统构成、总体要求、舒适度要求、主要部件要求、控制要求、试验、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本文件适用于最高运行速度不大于160kmh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空调系统。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2423.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

3、A:低温GB/T2423.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GB/T7928地铁车辆通用技术条件GB/T18049热环境的人类工效学通过计算PMV和PPD指数与局部热舒适准则对热舒适进行分析测定与解释GB/T21413.1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电气设备第1部分:一般使用条件和通用规则GB/T21562轨道交通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安全性规范及示例GB/T21563轨道交通机车车辆设备冲击和振动试验GB/T24338.4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3-2部分:机车车辆设备GB/T33193.12016铁道车辆空调第1部分:舒适度参数GB/T34571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布线规则GB50736-

4、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TB/T1802铁道车辆水密性试验方法TB/T1804铁道车辆空调空调机组TB/T2704铁道客车及动车组电取暖器ISO7726:2001热环境的人类工效学物理量测量仪器(ErgononliCSofthethermalenvironmentInstrumentsformeasuringphysicalquantities)ISO16890-1一般通风用空气过滤器第1部分:基于颗粒物效率(OPM)的技术规范,要求和分类系统(Airfiltersforgeneralventilation-PartIiTechnicalspecifications,requ

5、irementsandclassificationsystembaseduponparticulatematterefficiency(ePM)ISO19659-3:2022铁路应用轨道车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第3部分:能源效率(Railwayapplications-Heating,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ingsystemsforrollingstock-Part3:Energyefficiency)CIE85日光光谱辐照(Solarspectralirradiance)3术语和定义GB/T33193.1-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舒适度

6、comfort人对于其所在的气候环境(温度、湿度、风速等)的适意感觉。来源:GB/T33193.12016,3.1空调机组airconditioningunit处理空气并以一定的方式送入车内,使车内空气的温度、相对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控制在预定范围内的装置。3.3通风器ventiIator在自然风作用下,利用车内外压差的一种排气装置。排风单元exhaustairunit通过机械作用将空气排到车外的装置或单元。紧急通风emergencyventiIation主电源故障后的通风。预热preheating在无乘客时提高车内温度的过程。来源:GB/T33193.12016,3.4预冷precooli

7、ng在无乘客时降低车内温度的过程。来源:GB/T33193.12016,3.5舒适区域comfortenvelope通常由乘客占用的隔间或客室区域。内部设定温度interiortemperaturesetting内部空气温度的目标值。3.10平均内部温度meaninteriortemperaturerin舒适区域内部空气温度的算术平均值。3. 11平均外部温度meanexteriortemperature%外部空气温度的算术平均值。3.12水平温差horizontaltemperaturerangeK在规定高度的水平截面上内部空气温度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3.13垂直温差verticaltemp

8、eraturerangeTv坐位或站立位置的内部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的最大与最小值的差。3.14当量太阳负荷equivaIentsolarloadE与发光源辐射的热流方向相垂直的表面所接收到的总热量。注:该热量为发光源福射的热流方向与水平面成30倾斜角时的热量。3.15稳定运行StabiliZedoperation平均内部温度(入)与内部设定温度(九)的偏差保持在1.5K范围内的运行状态。3.16压差pressuredifferentiaIp两点之间的压力差。4车辆类别4.1 可根据站立乘客数和站间平均运行时间,将车辆分为I类和H类。4.2 在额定载客量情况下,可将站立乘客数不大于4人/H?且站

9、间平均运行时间大于3min的车辆划为I类,其余划为H类。1.1 空调系统可由空调机组、废排装置、风道、控制单元、电取暖器及其他部件构成。1.2 空调机组按结构可分为单元式和分体式;按功能可分为电热型和热泵型。1.3 废排装置可采用排风单元或通风器。1.4 风道可由新风道、送风道、回风道和排风道组成。新风道可不单独设置,宜集成至空调机组内部。回风道和排风道可不单独设置,可由车辆内部结构自然构成。1.5 控制单元可单独设置为空调控制柜或控制盘,也可集成至空调机组内或其它电气柜内。5. 6电取暖器可分为自然通风电取暖器和强制通风电取暖器,宜设置在车内。5.1 可根据车辆设计要求设置其他部件,可包含司

10、机室通风单元、幅流风机、应急通风逆变器、排水装置和压力保护装置等。6总体要求5.2 车内舒适区域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空气流速应符合GB/T18049的规定,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数(PMV)取值范围应为5.3 设计空调系统时,应至少包括下列舒适度参数:a)舒适区域的空气温度,包括平均内部温度、水平温差、垂直温差;b)舒适区域的空气相对湿度;c)舒适区域的车辆内表面温度;d)舒适区域的微风速和车内正压;e)空气质量,包括进入舒适区域的新风量、空气的过滤、内部区域间的空气传输。6. 3空调机组中制冷系统的密封性能应符合TB/T1804的规定。6.1 空调系统应有可靠的排水结构,凝结水及雨水不应渗漏

11、或吹入室内。6.2 客室内人均新风量按额定载客量设计,应不低于Iom3/h。6. 6司机室内人均新风量不应低于30m3h。6.7 在预冷、预热或火灾等特定模式下,新风量可不符合6.5和6.6的规定。6.8 在主电源故隙情况下,应能向客室和司机室提供紧急通风。6.9 紧急通风应为全新风,人均紧急通风量应不低于超员载客量情况下的8n/k6.10 当车辆静止时,空调在工作正常通风模式下(门窗关闭,缝隙和孔洞不严密处不加人为封堵)工作时,车内应保持10Pa-50Pa的正压。6.11 车内空气的含尘量不应超过1mgm3o6.12 进行空调机组的设计选型时,当外部空气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不大于0.04%时,

12、内部舒适区域空气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应不大于0.3%。6.13 空调系统各部件的防火和有害物质限量应符合车辆总体设计要求。6.14 空调系统各部件装车后,其噪声应符合GB/T7928的规定。6.15 空调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安全性要求应符合GB/T21562的规定,可靠性指标应符合车辆分配的各项指标要求。7舒适度要求7.1设计条件7.1.1 外部设计温度及相对湿度各城市夏季、冬季外部设计温度及相对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a)全地面线路车辆宜符合GB50736-2012附录A的规定;b)非全地下线路车辆宜符合GB50736-2012附录A及给定的隧道线路条件,两者取较大负荷条件为设计条件;

13、c)全地下线路应根据实际给定的隧道线路条件进行设计。7.1.2 太阳辐射强度在进行夏季制冷量计算时,除全隧道运行车辆外,均应计算太阳辐射。太阳辐射逐时值宜符合GB50736-2012附录C的规定。当采用当量太阳负荷值进行设计计算时,主要代表城市的当量太阳负荷值宜符合表1的规定,其他城市可参照表1执行。表1当量太阳负荷值当量太阳负荷值(公Wm2主要代表城市800香港、澳门、台北、武汉、长沙、广州、南宁、海口、福州、重庆、成都、贵阳、昆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西宁等700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乌鲁木齐、西安、郑州等600长春、哈尔滨、呼和浩特、兰州、沈阳、太原、银川等7.1.3极端外

14、部条件在冬季低于设计温度5K、夏季高于设计温度5K的极端外部条件下,空调系统应能以降级模式运行。在极端外部条件下,空调系统各设备的功能应正常,可不符合7.3的规定。7.1.4 列车运行速度当计算夏季车内热负荷时,列车运行速度宜采用零速;当计算冬季车内冷负荷时,列车运行速度宜采用平均运行速度。7.1.5 内部设计温度及相对湿度在7.1.1规定的外部设计条件下,夏季内部设计温度及相对湿度应不高于表2的数值。冬季内部设计温度应不低于表3的数值。表2夏季内部设计温度及相对湿度I类车I【类车客室司机室客室司机室274C,60%264C,60%284C,65%27C,65%外部设计温度条件I类车II类车客

15、室司机室客室司机室V-20C18,C18,CICC14-20*C,且W-I(TC18C18*C154C18,C-10C,且W15,C20,C20C18C18C7.1.6人员散热和散湿7. 1.6.1乘客在不同车内温度下散发的显热、潜热及散湿量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7. 1.6.2计算乘客总散湿和总散热时,宜设群集系数,其值宜为0.955。7.2内部设定温度7.2.1制冷制冷时,内部设定温度(九)与平均外部温度(心)间的关系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7.2.2制热制热时,内部设定温度(九)与平均外部温度(An)间的关系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7.3舒适度指标7.3.1舒适区域温度7.3.1.1内部设定温度(

16、九)与平均内部温度(九)变化范围当空调机组按7.2.1规定的要求工作并进入稳定运行状态后,7;C与制的偏差应控制在1.5K7.3.1.2内部水平温差(5)在附录C规定的车辆平面上,1.1m高度的器应符合下列要求:a)对于I类车,4A应不大于3K;b)对于II类车,A器应不大于5K。7.3.1.3内部垂直温差(47;)在附录C规定的车辆断面上,A7;应符合下列要求:a)对于I类车,AA应不大于4K;b)对于II类车,ZlA应不大于6K。7.3.2舒适区域相对湿度舒适区域的空气平均相对湿度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7.3.3舒适区域与其周围表面温度除预冷和测试模式外的制冷模式下,车内出风口处空气温度不应

17、低于12C。在制热模式下,应符合下列要求:a)车厢内加热元件罩板的表面温度不应高于65C;b)除预热模式外,扩散到乘客区域的空气温度应不高于45C,且不应低于10C;C)对于侧墙和车顶内表面温度,I类车不宜低于加以下10K,11类车不宜低于加以下13K;d)车窗内表面温度不宜低于加以下15K;e)侧墙和车顶内表面、车窗内表面和地板内表面温度不宜低于3。7.3.4微风速舒适区域的微风速应大于0.07ms,最大微风速不应大于0.9m/so7.3.5空气质量7.3.5.1舒适区的新风量新风量应符合第6章的规定。7. 3.5.2空气的过滤混合风过滤网的过滤等级不宜低于ISo16890-1规定的ISOC

18、oarse50%。8. 3.5.3内部区域间的空气传输车辆内部区域间的空气传输,应防止烟雾和异味传入舒适区域。9. 3.6压力波有压力波需求的车辆,当车辆运行时,车内压力变化应符合下列规定:a) IS内最大压力变化值P不应大于500Pa;b) 3s内最大压力变化值户不应大于800Pae2. 4其它要求7. 4.1车门开关循环车内温度稳定后,开关车辆一侧的车门10个周期,在该10个开关周期内,九与每次开门前的加的偏差均应符合7.3.1.1的规定。车门开关周期宜符合表4的规定。表4车门开关周期车门开关持续时间车辆类别I类H类开门持续时间30s20s关门持续时间5min2min注:以I类车为例,车门

19、开启30s后关闭车门,5min后再开启车门,计为一个周期。8. 4.2车体传热系数(K值)当车辆静止时,K值不应大于表5规定的值。外部设计温度条件I类车W/(m2K)H类车W/(m2K)-10C,且152.53.08主要部件要求8.1 空调机组8.1.1 外观、尺寸、标志及重量等应符合设计图样及技术文件要求。8.1.2 盖板的可踩踏区域应设有防滑措施,并应在禁止踩踏区域设置标志。8.1.3 按TB/T1804规定的额定制冷工况下的能效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a)采用R407C、R410A制冷剂的空调机组,制冷能效等级不应低于2级;b)采用R513A、R134a制冷剂的空调机组,制冷能效等级不应低于

20、3级;c)采用R744制冷剂的空调机组,制冷能效等级不应低于4级。8.1.4 空调机组额定制冷量优选系列宜符合下列规定:a)客室空调机组额定制冷量优选系列宜为29kW、37kW.40kW和44kW;b)司机室空调机组额定制冷量优选宜为4.5kW。8.1.5 空调机组额定制热量优选系列应符合下列规定:a)客室空调机组额定制热量优选系列宜为6kW、9kW.12kW和18kW;b)司机室空调机组额定制热量优选系列宜为2.1kW和3kW;C)采用电加热器制热的空调机组,客室空调机组的电加热器功率不宜大于24kW,司机室空调机组的电加热器功率不宜大于3kW;d)采用热泵制热的空调机组其热泵制热量不受以上

21、限制,应优先符合8.L4的规定。8.1.6 当采用单元式空调机组、按TB/T1804进行噪声测试时,其声压级噪声值不应大于75dB(八)。8.1.7 按TB/T1804进行测量的空调机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MQ.8.1.8 设计工况制冷和热泵设计工况制热时,制冷量和制热量应符合车辆设计要求。8.1.9 在超高温工况且高压保护装置不动作的条件下,空调机组应能连续运转1h。8.1.10 冲击和振动应符合GB/T21563的规定。8.1.11 空调机组应有可靠的排水结构,在运用中凝结水及雨水不应渗漏或吹入车厢内部。8.1.12 空调机组蒸发腔内各焊缝应密封不漏水,冷凝水应能顺利从蒸发腔排出。对空调机组

22、进行喷水试验时,与车体接口部位各处及接缝处不应漏水,冷凝器所在腔内的水应能顺利排出。8.1.13 空调机组的气密性不应低于车辆的气密性指标。8.1.14 空调机组的其他要求应符合TB/T1804的规定。8.2 风道8. 2.1外观、尺寸、标志及重量等应符合设计图样及技术文件规定。8. 2.2主体结构宜采用铝合金或轻质复合材料,风道主体寿命应与车辆寿命一致。8.2.3送风道内平均风速宜为(58)ms,送风口处平均风速宜为(13)mst8. 2.4风道应进行隔热设计,且风道内外部不应出现凝结水。9. 2.5风道应进行降噪设计,宜在内部设置消音棉。8.2.6新设计或有重大改动的风道,应与空调机组配套

23、进行地面通风试验。试验测得的新风量和送风量不应低于设计要求值,各出风口送风量与设计送风量偏离值宜控制在20%。8.3控制单元8.3.1外观、尺寸、标志及重量等应符合设计图样及技术文件规定。8.3.2应能控制空调系统各部件的运行,并进行故障诊断。8.3.3应具有集中控制和本车控制两种模式。8.3.4控制单元的电气部件设计应符合GB/T21413.1的规定。8.3.5布线规则应符合GB/T34571的规定。8.3.6电磁兼容性应符合GB/T24338.4的规定。8.3.7冲击和振动应符合GB/T21563的规定。8.3.8应便于日常维护、测试和吊装。8.3.9显示屏、旋钮开关等常用的操作部件应布置

24、于最佳视区和最佳操作范围内。8.3.10应与空调机组配套进行联调试验,各项控制功能应正常。8.3.11应按TB/T1804的规定进行介电强度试验,历时Imin,过程中应无击穿和闪络,泄露电流不应大于30mA;非首次试验时,试验电压可降为首次电压的85%。8.3.12应按TB/T1804的规定进行绝缘电阻测量,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MC。8.4通风单元8.4.1外观、尺寸、标志及重量等应符合设计图样及技术文件规定。8.4.2通风量应可分档调节,各档位通风量应符合设计要求。8.4.3应按TB/T1804进行绝缘电阻测量,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MQ。8.4.4应按TB/T1804规定的电压等级进行介电强度试

25、验,历时1min,过程中应无击穿和闪络,泄露电流不应大于30mA;非首次试验时,试验电压可降为首次电压的85%。8.4.5PTC加热元件的制热功率可为额定值的100%115%,电加热管的制热功率可为额定值的90%110%,电加热安全要求应符合TB/T1804的规定。8.4.6冲击和振动应符合GB/T21563的规定。8.4.7当通风单元以最高通风量运行时,声压级噪声不应大于65dB(八)。8.5电取暖器8.5.1外观、尺寸、标志及重量等应符合设计图样及技术文件规定。8.5.2宜安装于侧墙或座椅下,应便于维护和更换。8.5.3外罩应有良好的通风散热功能。8.5.4外罩的进出风口应能防止异物进入。

26、8.5.5其他要求应符合TB/T2704的规定。8.6废排装置8.6.1外观、尺寸、标志及重量等应符合设计图样及技术文件规定。8.6.2主体结构宜采用不锈钢或铝合金等耐腐蚀材料,主体结构寿命应与车辆寿命一致。8.6.3宜设有防寒结构,不应出现凝结水或结冰现象。8.6.4通风器可根据车内外压差自动调节排风量,车内正压应符合6.10的规定。8.6.5排风单元通风量应与新风量相匹配。8.6.6排风单元应按TB/T1804的规定进行绝缘电阻测量,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MQ。8.6.7排风单元应按TB/T1804规定的电压等级进行介电强度试验,历时1min,过程中应无击穿和闪络,泄露电流不应大于30mA;非

27、首次试验时,试验电压可降为首次电压的85%。8.6.8当排风单元以最大通风量运行时,车内进风口处的声压级噪声不应大于66dB(八)。8.6.9冲击和振动应符合GB/T21563的规定。8.6.10集成控制单元、电源类部件(含变频器)的排风单元应进行电磁兼容性试验,且应符合GB/T24338.4的规定。8. 6.11水不应渗入废排装置内部及车辆安装接口处。9控制要求9.1通则空调系统应采用微机控制,且应具有列车网络通讯功能。9.2控制功能要求9. 2.1可实现预冷、预热、制冷、制热、通风、紧急通风、风阀控制和减载等功能。9. 2.2可实现集中控制和本车控制,应能将运行状态和故隙信息上传至列车控制

28、及管理系统。9. 2.3通风机、压缩机、冷凝风机的启停应设置连锁控制,并应具有相应的启停时序。9. 2.4当通风机不启动时,电加热器不应启动,并应设置相应的启停时序。9. 2.5应实现各压缩机的累积运行时间均匀。9. 2.6通风机、压缩机、冷凝风机应设有过载和短路保护。9. 2.7应根据高低压力保护装置的反馈信号对压缩机进行保护。9. 2.8应具有故障诊断、故障分级、故除存储和故障查询功能。9.3控制模式要求9.3.1预冷模式当空调首次上电、车内无乘客且TimeTiC+3时,应启动预冷模式,空调机组应工作在全回风制冷模式。当TimWTe或预冷时间达到30min或开始上线载客运行时,应退出预冷模

29、式。9.3.2预热模式当空调首次上电、车内无乘客且无mWTic-30C时,应启动预热模式,空调机组应工作在全回风制热模式。当Tim2c或预热时间达到30min或开始上线载客运行时,应退出预热模式。9.3.3制冷模式当车内有制冷需求时,应启动制冷模式,检测Km和Tim,并应根据TiC自动控制空调机组各子部件的工作状态。9.3.4制热模式当车内有制热需求时,应启动制热模式,检测,m和7im,并应根据加自动控制空调机组各子部件的工作状态。9.3.5通风模式当车内无制冷制热需求时,可启动通风模式,仅开启空调机组的通风机和废排风机。9.3.6紧急通风模式当接收到“紧急通风”命令或检测到所有辅助逆变器(以

30、下简称SIV)故障时,应启动紧急通风模式,仅开启通风机和废排风机,向车内输送全新风。当接收到“紧急通风取消”命令或检测到1台SlV恢复正常时,应退出紧急通风模式。9.3.7减载模式当接收到“减载”命令或检测到部分SlV故障时,应启动减载模式,该模式下空调机组应减少制冷和制热输出或转为通风模式。9. 3.8火灾模式当接收到外部火灾信号时,应关闭新风阀和废排风阀,空调机组运行模式不变。当接收到内部火灾信号时,应使火灾车辆的空调机组停机。9.1.1.1 3.9最大新风模式最大新风模式应由司机在特殊情况时启动。该模式时,不宜改变空调机组的当前运行状态,如制冷、制热、通风等。当接收到“最大新风”命令时,

31、应通过调节新风阀和回风阀开度或改变通风机工作频率提高新风量,此时车内正压值不应大于50Pa。10试验10.1 部件试验10.1.1 空调机组9.1.1.2 1.1.1通则若无特殊要求,空调机组部件试验应符合TB/T1804的规定。9.1.1.3 2试验工况条件设计制冷工况、超高温工况和热泵设计制热工况试验应按表6的规定进行,其余工况应符合TB/T1804的规定。表6设计制冷工况、超高温工况和热泵设计制热工况单位为摄氏度试验项目室内侧进气参数室外侧进气参数干球温度(私G湿球温度(KHEnX)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北B)制冷设计制冷工况ixlTlftiiXlTdoi一超高温工况32.5267m2一

32、制热热泵设计制热工况Ti2TJftitx2TiB)注1:低”和根据项目给定的条件计算。注2:2及厚根据项目规定选取。9.1.1.4 3设计制冷工况试验按TB/T1804的方法进行试验,制冷量应符合8.L8的规定。9.1.1.5 4超高温工况试验在超高温工况下开启空调机组制冷,且连续运转1h,而压压力保护装置应符合8.1.9的规定。9.1.1.6 5热泵设计制热工况试验按TB/T1804进行试验,制热量应符合8.L8的规定。10. 1.1.6噪声试验按TB/T1804进行试验,其噪声值应符合8.1.6的规定。10. 1.1.7喷水试验喷水试验装置应符合TB/T1802的规定。空调机组正常运行,喷

33、水时间应不小于10min,喷水压力不应小于0.3MPa,喷水强度不应低于6mmin或整个装置应能实现0.5m7min均匀喷射,且应符合8.1.11和8.L12的规定。10.1.2风道10. 1.2.1外观目视检查风道表面及内部结构,检查结果应符合8.2.1的规定。10. 1.2.2尺寸和重量按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的要求,采用工装、量具检查风道尺寸和重量,检查结果应符合8.2.1的规定。11. 1.3控制单元12. 1.3.1外观目视检查控制单元柜体、面板和标志,应符合8.3.1的规定。目视检查控制单元内电气元器件的整定值设定,检查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13. 1.3.2尺寸和重量按产品图样及技术文

34、件的要求,采用工装、量具检查控制单元的尺寸和重量,检查结果应符合8.3.1的规定。14. 1.3.3绝缘电阻测量用表7规定的兆欧表测量控制单元各回路对地间的绝缘电阻,测量结果应符合8.3.12的规定。表7绝缘电阻测量电路额定电压(力V测定电路部位检测工具6380相互绝缘的电路之间及对地500V兆欧表厚380100OV兆欧表10.1.3.4介电强度试验按GB/T21413.1的规定对电路之间及对地进行额定工频电压试验,持续1min,试验结果应符合8.3.11的规定。15. 1.3.5高温试验控制单元的电子部件应按GB/T2423.2的试验方法,在环境温度为70时保持2h,2h后检查电子部件的外观

35、应无异常,且功能正常。16. 1.3.6低温试验控制单元的电子部件应按GB/T2423.1的试验方法,在环境温度为-25(高寒地区为-40)时保持2h,2h后检查电子部件的外观应无异常,且功能正常。10.1.3.7功能性试验至少应进行下列控制功能试验:a)模拟温度反馈,空调工况的转换应正常;b)模拟空调系统负载,其主要工作参数和时间的均匀性应符合设计要求;c)模拟空调系统过载(过流),检查其相应保护功能,并显示相应故障信息,检查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d)通过测试软件检测空调控制器与维护软件所有的控制功能及故障反馈,功能及故障反馈应正常;e)模拟车辆硬线控制信号,空调系统各部件工作状态应符合硬线控

36、制信号定义的功能要求。10.1.3.8冲击和振动试验按GB/T21563进行试验,试验完成后,应重新进行10.1.3.7的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8.3.7的规定。10.1.3.9电磁兼容试验按GB/T24338.4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GB/T24338.4的规定。10.1.4通风单元10.1.4.1外观目视检查通风单元壳体和标志,检查结果应符合8.4.1的规定。10.1.4.2尺寸和重量按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中要求,采用工装、量具检查通风单元的尺寸和重量,检查结果应符合8.4.1的规定。10.1.4.3绝缘电阻测量用表7规定的兆欧表测量各回路对地间的绝缘电阻,测量结果应符合8.4.3的规定。1

37、0.1.4.4介电强度试验按GB/T21413.1的规定,对电路之间及对地进行额定工频电压试验,持续1min,试验结果应符合8.4.4的规定。10.1.4.5风量测试按TB/T1804的测试方法测量风量,测量结果应符合8.4.2的规定。10.1.4.6电加热器额定制热功率试验按TB/T1804的规定,对电加热器额定制热功率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应符合8.4.5的规定。10.1.4.7电加热器安全试验按TB/T1804的规定,对电加热器进行安全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8.4.5的规定。10.1.4.8冲击和振动试验按GB/T21563进行冲击和振动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8.4.6的规定。10.1.4.9噪

38、声试验在距离通风单元出风口正下方0.5m处进行噪声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8.4.7的规定。10.1.5电取暖器10.1.5.1通则检验项目及方法应符合TB/T2704的规定。10.1.5.2外观目视检查电取暖器壳体和标志,检查结果应符合8.5.1的规定。10.1.5.3尺寸和重量应按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中的要求,采用工装、量具检查电取暖器尺寸和重量,检查结果应符合8.5.1的规定。10.1.6废排装置10.1.6.1外观目视检查废排装置的外观,检查结果应符合8.6.1的规定。10.1.6.2尺寸与重量按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中的要求,采用工装、量具检查废排装置尺寸和重量,检查结果应符合8.6.1的规定

39、。10.1.6.3喷水试验喷水试验装置应符合TB/T1802的规定。废排装置应模拟装车接口进行安装。试验时排风单元应处于工作状态(通风器叶片处于打开状态),喷水压力不应小于0.3Mpa,喷水强度不应低于3mmmin,喷水时间不应低于10min,在喷水过程中和喷水结束后10min-20min内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应符合8.6.11的规定。10.1.6.4绝缘电阻测量排风单元应采用用表7规定的兆欧表测量各回路对地间的绝缘电阻,测量结果应符合8.6.6的规定。10.1.6.5介电强度试验按GB/T21413.1的规定,对电路之间及对地进行额定工频电压试验,持续1min,试验结果应符合8.6.7的规定。

40、10.1.6.6运转试验排风单元连续运转Ih,风阀应动作顺畅、运转正常、无异常振动和噪音,试验过程中测量电流和电压,测量结果应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10.1.6.7排风量试验排风量试验应包括:a)排风单元:根据技术条件要求模拟排风阻力,测量排风量,测量结果应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b)通风器:模拟车内外压差,测量在不同车内外压差情况下的排风量,并绘制“压差-风量”曲线,排风量应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10.1.6.8噪声试验模拟排风单元的装车条件,在排风单元车内进风口正下方0.5m处进行噪声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8.6.8的规定。10.1.6.9冲击和振动试验按GB/T21563的规定进行冲击和振动试验,

41、试验结果应符合8.6.9的规定。10.1.6.10电磁兼容性能试验按GB/T24338.4的规定对集成变频装置的排风单元进行电磁兼容性能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8.6.10的规定。10.2联调试验10.2.1空调部件与控制单元联调试验空调机组和排风单元应与控制单元进行联调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10.2.2地面通风试验空调机组和风道应在地面模拟组装,进行新风量、送风量、回风量和送风均匀性检查,检查结果应符合8.2.6的规定。10.3整车试验10.3.1试验准备试验前,空调系统各项功能应正常。10.3.2测量仪器要求10.3.2.1通则测量仪器宜能连续记录测量的数据。连续记录数据采样间隔

42、不应大于1min。10.3.2.2空气温度空气温度测量仪器应符合ISO7726:2001表2的S级规定。10.3.2.3表面温度测量表面温度时应采取预防外部干扰的措施,防止热量的辐射、对流和传导等影响。测量仪器应符合ISO7726:2001表2的S级规定。10.3.2.4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测量仪器应符合ISO7726:2001表2的C级规定。10.3.2.5空气流速空气流速测量仪器应符合IS07726:2001表2的C级规定。测量仪器宜能连续记录空气流速;连续记录时的采样记录周期应至少为20s,数据采样间隔不应大于1s,且应以采样周期内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点的空气流速。10.3.2.6空气流量空气

43、流量测量仪器的精度不应低于5%,且可不对测量值进行连续记录。10.3.2.7当量太阳负荷当量太阳负荷测量仪器的精度不应低于10%。10.3.2.8能耗和功率能耗和功率测量仪器的精度不应低于1%。10.3.2.9压差压差测量仪器的精度不应低于1%。10.3.3试验工装设备要求10.3.3.1通则在整个试验期间,应使附录E和附录F中规定的外部温度、外部相对湿度和外部空气流速保持在允许的范围内。10.3.3.2乘客负荷应根据附录E和附录F对乘客负荷(全部或部分)进行模拟。应使用表面温度低于40C的低辐射设备模拟显热。应通过水蒸气模拟潜热,水蒸气产生设备引起的显热应作为模拟显热的一部分。10.3.3.

44、3当量太阳负荷试验若需模拟当量太阳辐射,宜采用下列两种方法:a)方法A:在试验场地设置太阳辐射灯模拟太阳辐射热量,太阳辐射灯是由基于CIE85的1120Wm2地面总辐射强度并具备表8特性的灯组成,太阳辐射灯布置和计算应符合附录F的规定。表8太阳辐射灯特性波长nm基于ClE85的各波段辐射强度占地面总辐射强度的百分比%允许偏差%2804006.1340080051.85800-300042.15b)方法B:通过在车内地板上均匀布置电加热器模拟太阳辐射热量,每台电加热器输入功率不应大于500W,太阳辐射热的计算见公式(1):=KCnFco-Jcd+KCQFCQjCQ+B,尸DBJDB+KeMEAI

45、LJCQ+0。冗HJCQwwwCtW(1)式中:”进入车内的太阳辐射热,单位为瓦(W);KCD、Kcq、Kdb、KCM车顶、侧墙、地板、车门的传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ffW(nK);产cd、Fcq、尸db、尸ch、Fcm车顶、侧侧墙、地板、一,侧车窗和一侧车门的传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cd、cq、db、cm车顶、侧墙、地板和车门的阳光吸收系数;上D、Jcq、JDB一一车顶、两侧侧墙、地板外表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D玻璃透光系数;遮光系数;4w车体外表面换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开W/(in?K)o10. 3.4试验级别及试验车辆11. 3.4.1试验级别空调系统的型式试验应包含下列两个级别:a) TLl级:试验可在车间或线路上进行。b) TL2级:试验应在人工气候试验室或与设计环境条件一致的环境下进行。10.3.4.2试验车辆TLl级试验宜在编组车辆上进行,TL2级试验可在单节车上进行。10.3.5通风试验10.3.5.1试验条件通风试验应在下列条件下进行:a)车辆应静止。b)海拔不应大于25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