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理论探究与实现路径.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35035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理论探究与实现路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理论探究与实现路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理论探究与实现路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理论探究与实现路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理论探究与实现路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理论探究与实现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理论探究与实现路径.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理论探究与实现路径产业链供应链双链韧性和安全的科学内涵(一)产业链供应链双链韧性和安全的提出过程目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了区域化、短链化的趋势,“断链”“脱钩”风险持续攀升。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着重指出,“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必须维护双链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坚决反对把产业链供应链政治化、武器化。在国际经贸谈判中,要推动形成维护全球双链安全、消除非经济因素干扰的国际共识和准则,力争通过国际合作阻止打击全球双链的恶劣行为。而后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党的二十大、2023年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等不同重要会议场合,党中央均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等内容进行了重要论述。(二)产业链供应链双链韧性和安全的重要特征基础条件一一系统完备。系统完备且具有持续增长力和恢复力的双链体系,才能称得上具有韧性,从而具有抵抗力的稳定性。表现为纵向双链各环节的一体化,以及横向相似环节的门类齐全和品种丰富。其具有超常规模的生产能力、复杂并行的产业体系和网络高效的运行模式,较强的自我修复

3、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产业链整体性中断。内生特点一一两化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是产业基础能力高度化、产业基础结构合理化和产业基础质量巩固化的统一。产业链现代化体现在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增值、企业链上下游分工的有序协同、供需链连接性的效率与安全均衡、空间链区域布局的集聚与扩散协调等方面。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有助于用足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重要产业供应链延链、补链、强链,支撑更多企业、产品、服务进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高端、关键环。重要标志一一自主可控。自主可控的双链可以凭借核心技术、通行规则、商业模式、资本网络等优势,在更高层次更高能级上参与国际产业的分工协作,实现

4、双链从比较优势到核心竞争优势的转变,使现代产业体系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其中,核心技术是自主可控的关键,取决于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对该技术所在整个技术体系的掌握程度,是否具备足以克服该技术发展瓶颈的科学理论支撑体系和技术装备能力,以及拥有稳定的高端研发人才队伍,从而实现“控技术”“控标准”“控市场”“控品牌”相统一的现代产业体系。根本目的一一高端高质。建立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双链,有助于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扩大有效需求,畅通经济循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为牵引,可以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

5、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双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现实逻辑(一)应对疫情冲击和逆全球化思潮的根本之策疫情大流行冲击叠加国际政治风云变化使各国纷纷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实行“内顾”政策,双链出现了本土化、区域化趋势。特别是美国挑起的大国经贸摩擦,在芯片技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数字经济、清洁能源技术、新兴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达成排他性合作,加快“去中国化”和“脱钩断链”,使全球双链安全面临更大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提升双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延链、补链、强链、融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部分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高端设

6、备对国外的依赖程度,有效应对大国战略博弈的严重冲击,实现我国产业链价值链自给自足,并完成从低端向中高端跃升。(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在嵌入双链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门类齐全、系统完备的产业体系,但是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缺乏外包非核心业务的供应链思维,上中下游协作水平不高,高端芯片、动力电池、工业设计等关键原材料和零器件阶段性断供。我国可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和人口优势,以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为抓手,有效串联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各类产业行业技术创新、资源整合、流程再造、业务协同

7、,把需求牵引和供给创造有机结合起来,对内推进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对外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构筑新的竞争优势。(三)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双链自主可控,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应有之义提升双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增强自主可控性,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体现,并始终贯穿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国土安全、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全领域全过程。想达到高质量的发展就需要扭转我国整体上仍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创新链末端的不利局面,提升中上游原材料供应和下游消费品制造业本地化适配率,提高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推动价值链升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切实增强双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双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瓶颈制约(一

8、)从市场结构来看,供需冲击预期转弱导致产业链供应链双链不稳定从供给端看,产品、零部件、技术等供应受限,铁矿石、原油、重要农产品和原料保供稳价压力较大。从需求端看,全球经济复苏减速降档,滞胀程度继续加深。2021年我国服务型消费约15万亿人民币,远远低于预期;从数据上来看,20132021年我国服务型消费规模和占比落后美国2127.5个百分点,平均落后25.0个百分点。消费预期转弱,服务型消费不足,终端需求质量有待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上下游的正向关联效应不稳定。发达国家通过强大的服务型消费能力和消费创新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等挂钩不脱钩,实现双链双向迁移和高端闭环,进而形成新消费诱导新供给、新

9、供给创造新消费的循环模式。由此可以看出,终端需求特别是服务型消费对双链的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们通过市场活动倒逼市场结构从产品提供者、市场购买者向消费引导者、服务提升者、价值创造者转变,进而依托双链的共享性、拓展力和链接度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和优化市场结构,反向助力双链稳定性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二)从区域结构来看,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导致产业链供应链双链不协调在空间维度上,提升双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可以理解为非农部门的产业布局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的空间投影。城镇化意味着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同时也意味着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进而形成制造业发展的人口集聚优势,推动上下游的配合协作,进而实

10、现产业扩张和升级,反作用于人口流入,形成工业化城镇化保持同步、协调促进的区域格局。以2020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港澳台)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对比来看,工业化发展呈现“中部地区(40.73%)西部地区(37.24%)东部地区(34.18%)东北地区(32.63%)”,城镇化发展呈现“东部地区(73.41%)东北地区(66.80%)中部地区(60.20%)西部地区(56.94%)”不协调不同步的现象。这种城镇化与工业化在空间上的非均衡布局,造成双链的非均衡发展,制约了区域综合实力对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能力的提升。况且各区域在经历“退二进三”之后,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环境友好型

11、、附加值高的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还没有完成接续替代,导致区域差距加大,双链衔接不畅,产业分工不明确。(三)从创新结构来看,关键技术“卡脖子”导致产业链供应链双链不完整创新是破解双链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保障双链自主可控的第一动力,具有加速技术更新、实现成果转化、推动补链延链强链等重要功能。就我国创新驱动双链对接融合和优化升级而言,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短板:一方面,核心技术对外依赖程度高,卡脖子风险加大;另一方面,科技竞争压力加大,科技安全面临挑战。美国相继推出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旨在把芯片类核心高精尖外企在中国的先进制造能力及产业向美国迂移。虽然我国有华为、比亚迪、大疆等一些

12、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但当前我国产业链价值链“缺芯”“少核”“弱基”仍是突出问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双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支撑体系(一)建立链条化重构的市场开放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双链向“通道枢纽”转变当前,全球双链正在围绕发达国家的利益和价值观进行重构重组,跨国公司纷纷选择“中国+1”或“中国+N”生产替代战略。这就要求我们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稳市场”“强预期”“促消费”“扩开放”,建立链条化重构的市场开放体系,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积极应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我国双链的打压以及跨国企业生产替代战略的竞争挑战。优化布局国

13、际化双链网络,持续巩固制造业、基础设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优势地位,加快形成立足国内、链接全球的现代双链重要枢纽和重要通道,实现“在中国生产、在中国创新、在中国转化、服务世界市场二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要开放平台,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扩大优质消费品、关键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进口,做到资源、要素、技术、管理等“为我所有”和“为我所用”并行。(二)建立区域化集聚的空间配置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双链向“在岸近岸”转变“在岸生产、近岸外包”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资本区域再配置的主

14、要形态,也是全球双链纵向缩短、区域集聚的基本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内的双链布局方面,加快向“协调互促、梯度转移、集聚集群”转变,增强双链的腹地支撑和回旋空间,引导关键环节留在国内。一是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协调互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人力资本与产业发展的高度匹配、城市消费与工业生产全面衔接、制造业与服务业充分融合。二是推动双链加速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市场规模、开放通道等比较优势,通过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形成国内产业链价值链网络,畅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引导中西部地区依据要素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差异化竞争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双链。三是着力打

15、造优势双链集群,以城市群、都市圈、国家中心城市为依托,加快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集群,以及细分领域的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船舶、粮食、物流、应急物资保障等全产业链供应链集群。(三)建立网络化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双链向“自主可控”转变由于全球双链分工不断深化,其科学技术基础也日趋复杂,从而意味着任何国家、组织可能在某些领域处于前沿地位,但不可能全面领先。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通过网络化协同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螺旋跨越,我国可以以建立网络化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抓手,突破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一方面,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

16、科技合作战略,形成知识创新的“网络效应:利用我国现有的重大创新平台、重大科研项目、科技人才网络作为基础和牵引,以互利共赢的原则务实拓展政府间科技合作关系,加强与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联合研究与产业合作,深化与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发挥国家创新体系“头雁引领”作用,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共性技术为基准,统筹国家实验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建设,围绕双链弥补技术链瓶颈制约,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创新链从知识创新到核心技术环节的自主可控有效转化。(四)建立数智化赋能的价值增值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双链向“优势

17、再造”转变双链与数据高度关联,其技术知识获取、产品开发迭代以及技术价值增值的迭代演进也是伴随着数智场景的不断拓宽应用过程。提升双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在数据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突出数智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向现代产业体系优势、内需规模优势向协同优势迈进。首先,赋能产业数字化发展。依托产业互联网平台打造示范性应用,构建“设备数字化一生产线数字化一车间数字化一工厂数字化一企业数字化一产业链数字化一数字化生态”的典型范式,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虚拟产业集群”,充分放大企业间的协同效应,助推传统产业高位嫁接、新兴产业抢滩占先。其次,强化行业应用安全保障。围绕数字政府、工业控制、智能交通、电子商务等场景,持续开展安全设施提升改造,推动形成网络安全能力与行业应用深度融合的功能自适应、“云一边一端”协同的内生安全体系。再次,强化信息安全服务体系建设。综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安全虚拟化等新技术,建设集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风险评估、通报预警、应急处置和联动指挥为一体的新型网络安全服务平台,推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联防联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