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贯彻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讲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一、2024年全国两会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内容2024年全国两会的中心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主要内容则是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主要议程、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主要议程、十四届全国人大和十四届全国政协2023年工作情况和2024年工作安排。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全国人大和政协因其职能不同,分别有着各自的议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议程首先是审议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此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需审查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等,同时审议中华人民共和
2、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2024年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赵乐际委员长的报告对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主要包括弘扬宪法精神、提高立法质量、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行使职权、做好监督工作以及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等方面。同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还需服从国家的总体外交布局,推动相关外交活动,并不断加强常委会的自身建设。这些都是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的重点。2024年3月10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通过了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
3、工作报告的决议、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报告的决议、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政治决议。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胜利召开,标注新时代新征程上又一次新的出发。这次政协大会自3月4日开幕以来,来自34个界别的2000多名政协委员深入协商议政、广泛凝聚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起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王沪宁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对全国政协2023年的工作
4、进行了全面总结。他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坚决克服内外困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信心和底气。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以来,共收到提案5621件,立案4791件。截至2024年2月底,99.9%的提案已经办复。提案内容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5、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政协委员们的履职热情和责任担当。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2023年,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第一,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城镇
6、新增就业124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第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建造,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第三,数字经济加快发展,5G用户普及率超过50%o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进一步放宽放开城市落户条件,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6.2%o强化农业发展支持政策,有力开展抗灾夺丰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完善区域协
7、调发展体制机制,在落实区域重大战略方面推出一批新举措,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不断增强。第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8.4%加大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财政补助力度,扩大救助保障对象范围。提高一老一小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6600多万纳税人受益。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供给,惠及上千万家庭。综上所述,2023年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果显著,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民生保障工作有力推进。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们在新的历
8、史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把握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力量,也
9、是关键路径和动力支撑,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推进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也必将激发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和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当前,以智能经济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尚处于初创期,我国急需大力发展智能经济,以智能经济发展为契机全面助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10、。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但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也不能一哄而上,搞一种模式。培育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
11、、绿色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此,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让创新创造源源不断涌现。加快培育新型劳动者、创造新型生产工具、拓展新的劳动对象,促进新质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匹配。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具体产业和产业链,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同时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
12、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有机循环中的堵点,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石。因此,我们不仅要强学、技术、工程等领域人才培养,也要创造环境让通晓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的企业家和投资人才脱颖而出;不仅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也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从而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
1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相互关联,释放出鲜明的信号一积极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解,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它对生产力要素的影响。例如,对劳动者的要求发生了改变,不同于传统的劳动生产力。同时,劳动资料也发生了变化,数据等新型生产资料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如数据产权问题等。再比如说,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劳动对象发生
14、了极大的变化。这体现为传统劳动对象的高新技术化,尤其是数智化,如传统材料的纳米研究等,同时又出现了新材料、新能源、数据等新的劳动对象。伴随着科技创新的推进,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数据等新型劳动对象在各行各业中广泛渗透,”浩瀚的数据海洋就如同工业社会的石油资源,当数据被有效收集、整理、分析、挖掘和处理后,可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效能。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具有鲜明的特征,其核心就是创新。它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点,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为了形成高效的生产力,我们需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并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
15、出,要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其最终应服务于实体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为了推动产业发展,我们需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并通过合作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此外,体制改革也是关键一环,我们需要围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两个毫不动摇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根本要求,
16、也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制度原则。立足当前谋划进一步的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坚持保持定力与改革创新相统一,牢固树立对两个毫不动摇基本制度层面的高度共识,将重点更多放在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上,打通堵点、疏通痛点,充分激发两个毫不动摇对引领和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优势。四、努力完成2024年经济社会等领域各项任务(一)经济预期和宏观政策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2023年经济增速能达到5.2%,2024年实现5%左右的增速完全是有可能的。这首先取决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围绕发展大局,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
17、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期E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第二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
18、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第三是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彳亍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二)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有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高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同时,要加强技术交流,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另外,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因为企业与科研单位存在
19、显著差异,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对市场需求、市场变动及市场灵活性有着极为精准的把握。因此,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具备实力的企业牵头承担重大攻关项目。(=)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分类帮扶支持。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这意味着,一方面,政府要营造良好环境,为民营企业搭建发展平台;另一方面,民营
20、企业家也应积极进取,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四)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标准制定,推动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等问题。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便利度,优化支付服务。(五)聚焦群众关切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继续增加基本医疗财政补助,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70元。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同时,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城镇的就业预期目
21、标设定为1200万人以上,2023年是用1200万人左右,2024年是“以上,这就体现了党和政府做好就业工作的力度、决心和鲜明的政策导向。为了实现就业目标,特别是保障年轻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二是加大重点行业企业和重点群体的支持;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六)关于2024年赤字率安排2024年的赤字率按3%安排,实际和2023年年初预算水平是一样的。虽然和2023年增发1万亿国债之后比较降了一些但是整体来讲这个水平是适度的。这样安排符合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向好的客观实际、向外界释放积极的信号,也有利于控制政府负债
22、率、增强财政可持续,为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预留政策空间。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2024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2024年先发行1万亿元。(七)把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具有综合效益,从内需角度来讲,它是投资、消费相结合的内需大平台。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2%,与发达国家80%以上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更低一点。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新型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提升空间。城镇化率提高会带来很大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2024年要把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突出位置来抓,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作出了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