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46699 上传时间:2024-04-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一、本文概述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海南黎族打柴舞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教育人类学视角下的传承与发展。打柴舞作为海南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黎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也是其文化认同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本文将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打柴舞在黎族社区中的传承机制、教育功能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文章首先将对打柴舞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进行梳理,揭示其作为黎族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接着,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探讨打柴舞在黎族社区中的传承方式和教育功能,分析其在年轻一代中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在此基

2、础上,文章将反思现代教育体系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与局限,并提出将打柴舞等民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的路径和策略。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认识,也为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通过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传承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为推动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贡献力量。二、海南黎族打柴舞的文化特征海南黎族打柴舞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文化特征丰富多彩,既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深厚历史底蕴,又展示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打柴舞具有明显的民族性。这是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民族舞蹈,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它不仅是黎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他们表达情感、传递文化、庆祝丰收和节日的重要方式。打柴舞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在舞蹈的编排、舞步的设计、音乐的选择等方面,打柴舞都展示了黎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舞者们身着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手持木棍敲击节奏,动作协调流畅,场面热烈欢快,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打柴舞还具有强烈的社区性。在海南的许多黎族村落,打柴舞是社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村民们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桥梁。通过打柴舞,村民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舞蹈技艺,也传递了社区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打柴舞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在黎族文化中,打柴舞往往被视为丰收、吉祥和幸福的象征。舞者们通过舞蹈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

4、往和追求,同时也寄托了对社区和家族的祝福和期望。海南黎族打柴舞的文化特征体现在其民族性、艺术性、社区性和象征性等多个方面。这种独特的舞蹈形式不仅是黎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打柴舞的文化传承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黎族文化,也对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三、海南黎族打柴舞的传承现状分析海南黎族打柴舞作为一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黎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其传承现状面临着诸多挑战。目前,海南黎族打柴舞的传承主要依赖于老一辈艺人的口传身教和社区的传统节庆活动。尽管一些学校和社区

5、已经开始尝试将打柴舞纳入教育体系,但其普及程度和影响力仍然有限。同时,随着老一辈艺人的逐渐离世,打柴舞的传承面临着人才断层的严重问题。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对打柴舞的传承产生了影响。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对打柴舞等传统艺术形式缺乏兴趣。打柴舞的表演形式和内涵也需要与时俱进,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为了改善海南黎族打柴舞的传承现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可以通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加大对打柴舞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其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加强学校教育的作用,将打柴舞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技能。还可以鼓励创新和发展,将打柴舞与现代艺术形式

6、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时代感的表演形式。海南黎族打柴舞的传承现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创新发展,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四、教育人类学视角下的打柴舞文化传承在教育人类学的视角下,打柴舞文化传承不仅是一个舞蹈艺术的传递过程,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海南黎族的打柴舞作为一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不仅关系到舞蹈本身,更涉及到黎族文化的整体延续和发展。打柴舞作为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黎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在教育人类学的框架下,传承打柴舞不仅是学习舞蹈动作和节奏,更是理解黎族

7、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的过程。通过参与打柴舞的学习和实践,年轻一代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打柴舞的传承也是一种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过程。在教育人类学看来,文化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和传承的。在打柴舞的学习和表演中,黎族社区的成员通过共同的舞蹈实践,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和谐。这种社会交往的过程不仅有助于打柴舞的传承,也有助于黎族社区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打柴舞的传承也是个体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过程。在教育人类学的视角下,个体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个性的发展。学习打柴舞不仅需要掌握舞蹈技巧,更需要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8、。通过这个过程,个体能够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教育人类学视角下的打柴舞文化传承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过程。它不仅关系到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更涉及到文化认同、社会交往和个体自我实现等多个方面。在打柴舞的传承过程中,需要注重文化内涵的传递和社区成员的参与,以促进黎族文化的整体延续和发展。五、构建有效的打柴舞文化传承教育体系在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构建一个有效的教育体系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还能促进社区内部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我们需要从基础教育入手,将打柴舞文化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通过开设专门的舞蹈

9、课程,使学生们能够从小接触并学习到打柴舞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可以结合课外活动,组织打柴舞表演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和热爱打柴舞文化的教师,他们不仅能够传授舞蹈技巧,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打柴舞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同时,我们还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媒体和网络平台,来扩大打柴舞文化的传播范围。通过制作在线教学视频、建立社交媒体账号等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习到打柴舞。我们还需要加强与社区、家庭等各方力量的合作,共同推动打柴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通过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家庭亲子舞蹈班等形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打柴舞

10、的学习中来。我们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机制,对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这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还可以为我们制定更为有效的教育策略提供参考。构建有效的打柴舞文化传承教育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和优化教育体系,以确保打柴舞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六、结论与展望本研究通过对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深入探讨了打柴舞在黎族社会中的文化价值、传承机制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困境与前景。研究发现,打柴舞作为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黎族人民的历史记忆、生活智慧和精神追求,同时也是黎族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的

11、重要来源。在传承机制方面,本研究发现家庭、社区和学校是打柴舞传承的主要场所。家庭和社区在传承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而学校则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打柴舞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许多年轻人对打柴舞的兴趣不高,传统技艺的传承出现断层,社区内的传承活动也面临着资金匮乏、组织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应加强对打柴舞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打柴舞的认知度和兴趣。应建立完善的打柴舞传承体系,包括制定传承计划、培养传承人才、建立传承档案等。还应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将打柴舞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展望未来,打柴舞的传承与发展仍需

12、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打柴舞的传承提供新的可能性和路径。也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打柴舞传承和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法。通过对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打柴舞在黎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打柴舞的传承与发展,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参考资料: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是一门涉及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人类学交叉领域的学科。在这个领域,人们深入探讨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意义以及传承机制等,并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更好

13、地保护、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中叶,当时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多样性的消失引起了人们的。在这个背景下,人们开始意识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尝试通过教育手段来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此后,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文化多样性问题的日益突出,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具有以下重要性: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包括文化的传播、变迁和延续。通过研究民族文化传承,我们可以为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法。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可以为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

14、发展。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案例研究,通过对个案的深入调查和分析,了解民族文化传承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了解民族地区文化传承的现状和需求。经过多年的研究,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对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研究。这一研究通过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传承方式、传承特点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民族文化得以延续至今的内在原因和规律。同时,该研究还对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该研究还为民族文化的保

15、护和传承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方法,为培养更多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才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不断变化,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也需要不断拓展和深化。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将更加重视对新兴技术手段的应用,如、大数据等,以更加准确地分析民族文化的传承情况和需求。研究方法也将得到进一步改进,如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综合分析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也需要更加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为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支持。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又可

16、以为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法。未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该领域的研究将更加重视应用新技术手段,不断拓展和深化研究领域和方法,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支持。海南,这片位于中国南部的热带岛屿,是众多民族文化的宝库。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一种独特而又丰富的民族文化,正面临着传承的危机。本文以黎族的竹竿舞为例,探讨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是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广泛传承的一种独特文化形式。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冲击,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重

17、的挑战。从物质层面来看,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器械和场地等设施严重不足。在黎族同胞居住的地区,传统的器械几乎难以寻找,大部分的器械只能从文献中查看图片。以竹竿舞为例,其所需的竹竿和场地等基础设备在现实中已经很难找到。这无疑对竹竿舞的传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从行为制度层面来看,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制度环境也面临着困境。随着社会的发展,黎族的许多传统习俗和节日逐渐被现代节日所取代,使得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土壤。竹竿舞本是黎族人民在传统节日如“十月年”、“耶苦扎”、祭寨神等活动中跳的一种舞蹈,但如今,这些传统节日的氛围已经逐渐淡化,竹竿舞也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从精神层面来看,黎族传统体育文

18、化的精神价值也在逐渐被忽视。许多年轻人对传统体育项目缺乏了解和兴趣,导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竹竿舞作为黎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一种,它所蕴含的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以及祈求消灾避邪、五谷丰收的精神价值也被逐渐遗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和传承黎族传统体育文化呢?从物质层面来看,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投入,保护和修复原有的器械和场地,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和活动来提高人们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度和参与度。以竹竿舞为例,可以在学校和社区设立专门的竹竿舞训练场地,并提供必要的竹竿等设备。从行为制度层面来看,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力度,

19、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同时,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保护和传承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例如,在传统节日中恢复和推广竹竿舞等传统体育项目,使其重新融入黎族人民的生活中。从精神层面来看,应该重视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这种价值。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提高人们对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通过鼓励年轻人参与传统体育项目来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例如,可以组织竹竿舞比赛和表演等活动来吸引年轻人的参与。保护和传承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只有我们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黎族传统体育文化

20、的魅力。海南黎族打柴舞是黎族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一种传统舞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这一古老的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将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对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的传承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南黎族打柴舞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价值等方面,对于其文化传承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文献资料多从历史、民俗、艺术等角度进行探讨,而对于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尚属空白。教育人类学在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具有丰富的方法论和实践经验,可以为海南黎族打柴舞的文化传承提供有力的理论支

21、撑。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第一手资料,对海南黎族打柴舞的文化传承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实地调查:对海南黎族聚居区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打柴舞的流传地域、表演形式和传承现状。文献研究:搜集和梳理关于海南黎族打柴舞的历史文献、民俗资料和研究成果,对打柴舞的文化背景和传承脉络进行深入研究。个案调研:选取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的黎族打柴舞传承人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于打柴舞文化传承的认知、态度和实践经验。数据分析:运用教育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究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海南黎族打柴舞的文化传承现状通过对海南黎族打柴舞的实

22、地调查和文献研究,我们发现当前的文化传承主要面临以下问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年轻的黎族人对外界文化的追求日益增强,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打柴舞的传承方式主要以口传身授为主,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尽管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加大了对黎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但实际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教育人类学视角下的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问题分析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海南黎族打柴舞的文化传承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认同感的缺失:现代教育体系对于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年轻一代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2)传承方式的局限性:传统的口传身授方式已经无法满

23、足现代社会对于文化传承的需求,亟需引入新的教育手段和技术。(3)教育资源的不足:海南黎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缺乏专业的教师和教材,无法为打柴舞的文化传承提供有力支持。基于教育人类学的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基于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策略:(1)加强文化认同教育:通过在各级教育体系中增加黎族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年轻一代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创新传承方式:结合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如数字化、虚拟现实等,对打柴舞的表演形式、技艺要领等进行系统整理和传播。(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海南黎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引进专业的教师和教材,为打柴舞的文化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24、。(4)强化政策引导与合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打柴舞的文化传承工作,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海南黎族打柴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本文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对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的传承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当前打柴舞的文化传承主要面临文化认同感缺失、传承方式局限和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包括加强文化认同教育、创新传承方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强化政策引导与合作等。我们认为,这些策略的有效实施将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海南黎族打柴舞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挖掘海南黎族打柴舞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推动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

25、;二是加强与其他民族传统舞蹈的交流与借鉴,推动多元文化的发展;三是探索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途径,为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打柴舞是黎族民间具有代表性的舞种之一,黎语称“转刹”、“太刹”。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区(今海南省三亚市)黎族的丧葬习俗。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由两条垫木和数对小木组成。跳舞时将两条垫木相对隔开2米左右平行摆放于地面上,垫木上架数对小木棍。木棍两端分别由数人执握,两两相对,上下、左右、分合、交叉拍击,发出强烈有力的节奏。舞者跳入木棍中,来往跳跃、蹲伏,模仿人类劳动状况和各种动物的动作及声音。2006年5月20日,黎族打柴舞经中华人民共

26、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In-32。远古时期,由于黎族先民生产力低下和对自然的崇拜,认为死后灵魂能够升天,信仰灵魂不灭,因此并不以人的死而过分悲伤和痛苦,相反为其舞之,一安亡灵,二慰生者,三请求死去的祖先保佑子孙平安。打柴舞最初就是黎族先人用以祭祀的跳丧舞,用来保护尸体、驱赶野兽,压惊祭祖,起源于古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是黎族古老、传之久远的舞种,受到黎族人民的普遍喜爱,是黎族人民劳动智慧和历史记忆的体现。清代崖州志记载:“丧葬贫日吃茶,富日作八,请心以牛羊低灯鼓吹来奠作八,心分花木,跳击杵。”“跳击杵”则指跳打柴舞。当代海南三亚市崖城镇和乐东黎族自治县千

27、家镇的黎族人仍保持着这一习俗,老人正常死亡后,在入柩的当天晚上,死者家属一般要举办酒席,宴请前来共商治丧事宜的亲戚和众乡邻。这时无论亲戚还是众乡邻都要聚集丧,一是跳打柴舞,二是帮忙。打柴舞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巫术色彩,是在特定的环境下逐渐形成的。20世纪50年代,黎族地区的打柴舞体现了打柴舞的近代形态。从当时黎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看,跳打柴舞是黎族青年们喜爱的文娱活动。海南很多黎族地区都跳打柴舞,如乐东县、保亭县等。这一时期的打柴舞由于其活动目的是娱乐和庆祝,已从严肃的丧葬祭祀活动走向黎族人们日常的喜庆庆祝活动之中。这一时期的打柴舞多在春节等节日中跳,跳时没有音乐伴奏,“跳柴”是男人的特权,“打

28、柴”是女人的专利。1957年,打柴舞被海南舞蹈工作者进行了改编,并进京参加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受到了赞誉,被称为“五指山艺术之花”,后来又到罗马尼亚、日本等多个国家演出,被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从此,打柴舞被搬上了舞台。经过舞台艺术加工后的打柴舞,舞具用青翠的竹竿代替了红色的红铃木柴,名称也由“打柴舞”改称为“竹竿舞”、“跳竹竿”等,同时,“女打柴男跳柴”的习规变成了“男女混合打柴跳柴”的形式。20世纪80年代,原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文宣处朱庆元对打柴舞进行了编排,打柴舞的跳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穿人墙”、“情人上路”、“扑火海”、“闯刀山”、“跳龙门”等多种跳法。之后经过民间打柴舞爱好

29、者的不断编排和加工,创造了各种跳法,当代打柴舞的跳法可以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由两条垫木(长约5米,直径约12厘米)和数对细木杆(长约5米,直径约3厘米)组成。跳打柴舞时,先将两条垫木平行相对隔开3米左右摆放于晒谷场或空旷地面上,垫木上架数对细木杆。打柴舞中,男子的服饰颜色主要以红与黄为主色调:上衣为红色的背心,以黄色为线条,两边对称,裤子为黄色,以红色线条两边对称;而女子一般跳打柴舞时都统一穿黑色圆领上衣,带有图纹,超短有图纹的简裙,头发都梳成球于脑后,再插各种头饰,胸前佩戴似月亮的银饰,随着跳动时发出有清脆的声音,无形中给舞蹈增添了欢乐的气氛。打柴舞由数对持杆者双手各执握一根木杆尾端,两两相

30、对,随着每组舞步的改变,或蹲身、或站立、或移步、或拾起,多样变化。舞的全程中,双手上下、左右、分合、交叉拍击,让木杆与垫架、木杆与木杆间有规律的相互碰触击打,发出强烈有力的节奏声,如同“打柴”。打柴舞由磨刀步、参差步、小青蛙步、槎步、大青蛙步、鹿步、筛米步、猴子步、乌鸦步等九组相对独立的舞步组成。第一式,磨刀步。击木者将小木放在大木上分合磨击,因发出磨大刀般的声响,故名。舞者列队在小圆木之上踩踏而过。第二式,参差步。击木者将小圆木间隔错落地分合、拍击于大木上,击出参差的节奏声,舞者列队在其上踩踏,先以一脚在张开的小圆木中跳两下,再轮换一脚跳两下,来回换步。第三式,小青蛙步。击木者将小圆木交错击

31、于大木上,奏出如田间小青蛙群鸣叫一般的声响,故名。跳法如第一式。第四式,槎步。击木者将小圆木相交错拍击于空中后再下击于大木上,形如人们槎麻绳,故名。跳法如第一式。第六式,鹿步。击木者将手中一小圆木高举过头,来回往下敲击另一小圆木,舞者则两两相逐而跳,模仿围猎情景,前者扮鹿后者仿狗,四肢着地向前蹲伏、窜跳而去。扮鹿者慌慌张张,而仿狗者则且追且叫,形象生动。第七式,筛米步。将两对小圆木呈井字状架于大木上,由4人执木相对击拍,舞者列队逆时针方向在“井”字形的小圆木上踩踏,形似妇女筛米,故名。第八式,猴子步。击木者变地下击拍为肩上击拍。即先由4人将两条小圆木扛于肩上,相对而立,然后在扛着的两条平行的小

32、圆木上架两对小圆木,摆成井字,再由4人执其端而有节奏地分合击拍,由一人手执稻穗(或其他物品)在“井”口上方摆摆摇摇,进行“引诱”,舞者则仿猴去偷吃“谷物”,在一张一合的惊险击拍中,快速地在“井”口窜上窜下,躲过小圆木的夹击。第九式,乌鸦步。将一术白置于舞场中央,两对小圆木成井字摆放于白口,以数人坐于小圆木上以牢其白。“井”口上再直竖一根小圆木,小圆木四侧再斜插4根小木,由4人分别紧握以固定直竖着的小圆木并逆时针方向进行运转。舞者由一人攀上竖着的小圆木顶端,以腹部顶着木端,张开四肢,仿乌鸦展翅飞翔,同时鸣叫,推木者则和声而转之。文化教育价值:打柴舞展示了黎族的自然风貌、风俗习惯、生产生活,体现了

33、浓厚的黎族文化,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体现,具有潜在可挖掘的文化教育价值。历史价值:打柴舞与黎族丧葬习俗联系如此紧密,其对研究黎族历史特别是舞蹈历史,丧葬演变史源流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参考价值。艺术价值:黎族打柴舞有固定和成套的跳法、内容并配有专有名词和各种称呼,其艺术价值也是可圈可点的。健身价值:黎族打柴舞运动对身心健康极为有益。它主要是靠人利用竹竿的分合来做各种动作,由此可见,跳竹竿是一项全身运动。人们在进行娱乐同时也锻炼了身体。政治价值:黎族打柴舞艺术属黎族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意识形形态属性,对增进黎族团结,提高黎族自信心,增强与外界的联系,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经

34、济价值:黎族打柴舞文化是海南经济、旅游产业的一份子,应将二者结合起来,打造海南黎族艺术文化优秀品牌,发挥黎族打柴舞的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当代,全黎族地区仅三亚市崖城镇郎典村仍保留着这一古俗。抢救和保护黎族民间打柴舞已迫在眉睫。黄家近,男,黎族,1923年生,海南三亚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打柴舞代表性传承人,海南省三亚市申报。在传统“三月三”节、戏水节、慰问演出、景区景点娱乐等活动中,打柴舞都是必不可少的节目。郎典村成立了黎族打柴舞传习所,由村民自主成立学习和演示队伍,至今已培训58人。乐东黎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把黎族的传统舞蹈“打柴舞”作为学校的必修课程。2019年11月,国家级非

35、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三亚市群众艺术馆获得“黎族打柴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黎族打柴舞”项目保护单位三亚市群众艺术馆评估合格。1957年,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黎族打柴舞在其中得到展示。2015年6月25日,在拉萨举行的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西藏”展活动中,黎族打柴舞等大批海南国家级非遗在其中得到展示。2018年4月15日,湖南卫视王牌音乐节目歌手摄制组专程来到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为最新播出节目录制音乐场景素材,黎族打柴舞在其中得到展示。20世纪70年代初,黎族打柴舞走出国门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巴基斯坦、日本等国家演出,深受各国人民的赞赏,被称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2013年,乐东黎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编排的“打柴舞”获得海南省中小学舞蹈大赛二等奖。2019年4月8日,在陵水文化广场举行的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活动暨陵水县第二届竹竿舞大赛中,陵水中学代表队表演的黎族打柴舞获大赛冠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