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在思政教学与课程思政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篇)在思政教学与课程思政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在思政教学与课程思政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在思政教学与课程思政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同志们:刚才,X院长代表学院就近年来学院思政教学与课程思政改革做了工作报告,思政部X等5位老师和2名学生代表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对学院2023年度思政课教学及课程思政大练兵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下面,就进一步做好学院思政教学与课程思政工作,我谈四点意见与大家交流。一、立德树人,扎实开展思政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就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
2、班人。思政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代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有效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和实践载体,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全院各部门要从育人大格局的高度把握好思政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思政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抓好落实好。开展好思政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基础在“课程”,核心在“思政”,关键在教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政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论性必须不断增强。首先,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思政课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大任务,必须不断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更好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
3、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其次,这是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现实要求。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教学与课程思政只有增强思想性、理论性,才能在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样、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更好感染人、说服人、武装人。第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4、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要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引导他们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引导他们求真学问、做实干家,在自己的人生成长中实现青春理想。二、牢记使命,不断强化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保证。要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坚决纠正轻教学、轻党建、轻思政的错误倾向,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落地落实,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第一,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面旗帜管总。学院党委负有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要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做到统揽而不包揽、领导而不代替、决断而不独断。各处室、系部要自觉接受党委领导
5、,贯彻执行党委决定,积极主动做好教育教学、医疗服务、社会培训等工作。年初,学院印发了思想政治暨“三全育人”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总体目标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管高校管人才政治要求,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院思想政治暨“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相互配合、学院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员参与、人人尽责的思想政治工作强大合力。第二,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路线
6、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J学院各基层党组织要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纳入学院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队伍建设,拓宽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推动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第三,要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工作。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把思路变成决策,把决策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成果,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环环相扣,每一项
7、具体工作都必须扎扎实实。我们要把软指标变成硬任务,下一步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赋予思想政治工作更大权重,努力把我院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三、固本强基,发挥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2020年9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重要文章。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固然很多,但课堂学习更具基础性和系统性。学院履行人才培养职责,首先教师要回归课堂、用足用好课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做好思政教学与课程思政工作要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要不断推进思政课的课程内容建设,
8、在深化思想性、强化理论性上下功夫。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要不断夯实内容基础、做好内容建设。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及时融入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要切实加大思想性、理论性的资源供给
9、,加强学科支撑和学术支持。一方面,需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为思政理论课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领航作用,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提供深厚的学科资源。另一方面,需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领域的学习和借鉴,比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国史、马克思主义法学等诸多马克思主义学科中汲取养分,拓展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还要深入研究“脱贫攻坚”“一带一路建设”等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实践性提供多角度支持。三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牢牢把
10、握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并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要求。应该看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关键。思政课只有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才能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着力练好内功,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做到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
11、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同时,要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坚持用丰富、鲜活、具有理论说服力和实践感染力的案例和素材教育引导学生,回答学生的关切和困惑,不断用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深化学生对党的领导、人民立场、实事求是、人与自然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的理论认知和思想认同,真正体现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四、同向同行,形成思政教育的整体合力“课程思政”中的“课程”涉及学院整个课程体系。这里面既包括各专业所必修的专业课程,也包括面向广大学生的综合类、通识类课程。这些课程之间既有育人方向的一致性,也存在专业目标、实施方式的差异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同向同行
12、。所谓“同向”是指育人的过程当中,围绕育人的整体方向,始终贯彻“培育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目标,把思政教育贯穿其中。尽管不同课程体系内部存在差异,但它们均具有育人的功能。不同课程在育人的过程中要明确地进行价值定位,紧扣育人方向。以育人作为学院课程体系设计的整体目标。所谓“同行”,主要侧重课程体系的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有序设计,处理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它需要围绕育人的整体价值目标,合理定位、有序分工、相互配合。同向同行,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一要树立“课程思政”意识。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要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育人元素、德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3、,构建立德树人的课程同心圆。要善于介绍时代楷模,引导学生见贤思齐;要善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要善于讲好故事,特别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身边故事、讲好学院故事,使学生从小故事中明白大道理。二是扩大“党建+”思维。广大教职员工在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将学习的内容转化为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落实新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来,特别是党员、骨干教师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三是要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也因网而生、因网而增。对此,同志们要高度警惕,千万不能
14、麻痹大意。总的要求,就是看齐党中央,守好主阵地。看齐党中央,就是坚决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守好主阵地,就是要进一步强化课堂、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和网络管理,决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同志们,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政教学和课程思政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以饱满的热情、顽强的斗志、过硬的作风,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不断开创学院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2018年,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15、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这是从源头上确保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举措。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工作,不断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J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以来,相关高校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全面总结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效,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一步优化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路径,对于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师后备人
16、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主要举措与成效教育部在部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高校实施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是一项全新的人才培养要求。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实施以来,承担这一计划的高校陆续为全国高校培养和输送了数千名硕士和博士,充实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与此同时,相关高校在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可供借鉴、推广的经验。(一)坚持把筑牢学生政治信念放在首位。思政课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未来教师的培养必须具有特殊要求。“后备人才的角色定位,既要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又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规律,还要体现高校教师的职业导向。”
17、培养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必然要在政治素质、理论素养、教学能力、人格品质等方面比其他培养类别的学生具有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后,各高校特别强调要把筑牢学生的政治信念放在首位,坚持以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和品德修养为首要任务,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为核心,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科研训练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一些高校构建了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党团组织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网络育人平台、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载体,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学生乐教情怀,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在科研中深化理论、在实践中宣讲理论、到社会中运用理论。(二)注重打牢学养基
18、础与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提高教学思想性和学理性的基础,拥有扎实的教学实践能力是提高教学针对性与亲和力的关键。高校在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聚焦打牢学养基础与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两个重点环节。在打牢学养基础方面,高校在课程设置中积极构建全学科的课程体系,融贯史论著课程,增加原典、原理、通史性课程的比重;健全核心课程体系,强化一级学科通开课程在总学分中的占比;重点强化学生对经典文献研读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注重学生的学术训练和理论积淀。同时,还着力加强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建立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在提高
19、教学实践能力方面,各高校积极探索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举措。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难点问题教学研究”等课程;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为学生配备理论导师和教学导师;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持续举办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教学技能大赛;等等。实践表明,坚持打牢学生学养基础与提高教学能力相结合,既夯实了他们的理论基础,又增强了他们的教学底气。(三)坚持本硕博一体化和全学科培养有机结合。教育部的相关文件都强调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统筹推进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为此,许多高校通过本科直博、硕博连读、本硕推免
20、等方式重点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学生,建立了本硕博一体化的弹性化选拔和连续性培养机制。如果说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是从纵向上确保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具有较好的生源和学科基础的关键,那么,建立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则是从横向上把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好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块“整钢”,“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生存的基础、合理存在的条件二以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为重要任务的思政课,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和所涉及知识的广泛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要求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必须建立全学科相贯通的培养机制。为此,一些高校建立了贯通本科专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各
21、二级学科的培养机制,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体化、全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探索后备人才全学科培养机制。坚持本硕博一体化和全学科培养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纵横贯通的立体化培养体系,大大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衔接性和系统性,打牢了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四)注重思政课改革创新与后备人才培养相融合。思政课改革创新和后备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价值同构性和过程统一性。一方面,思政课改革创新能为后备人才培养搭建实训平台;另一方面,后备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造就越来越多的具有改革创新意识的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以来,高校在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深度参与其中。有的高校创建了后备人才
22、培养计划的教学实践体系,制度性保障学生参与集体备课和课堂研讨,指导学生用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北京高校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周末理论大讲堂”、“青椒论坛”等教学实践研修,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有的高校在创新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积极吸纳学生加入助教团队,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在做助教过程中体悟思政课教学;还有的高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思政课“大练兵”活动;等等。这一系列举措,将教师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投射到后备人才培养中,“教”与“学”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了“教”、“学”一体化的互动机制,使后备人才得到了“教学”实训,收到了
23、很好的效果。(五)注重顶层设计和具体探索相结合。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在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快速补充机制的同时,又能从源头上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专业化水平高的后备人才。对于如何实施这一规划,教育主管部门既坚持顶层设计,又注重发挥高校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定,引领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设方向,另一方面又积极鼓励各高校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各高校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师资优势和资源条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探索形成了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弹性选拔、贯通培养、研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南开大学提出了“师生同学、师生同研、师生
24、同讲、师生同行”的“师生四同”人才培养模式。众多高校将政策的方向性要求与学校的资源和学科优势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样态,为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自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各高校在强化学生理论素养、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特色培养的创新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受重科研轻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承担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的高校在育人方面,也存在重学术研究训练、轻实践能力提高的倾向,尚未针对后备人才未来特殊职业发展要求,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有研究者指出:“尽管承担专项计划的高校在
25、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办学方面具备一定基础,但缺乏针对培养教学能力的顶层设计,是一个共性问题J第一,从学校和学院看,存在重学生学术研究训练、轻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培养理论功底深厚、科研能力强的人才,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后备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提高学生这方面的才能,而且还要接受作为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的特殊才能的培养,即在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从教师来看,受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的影响,教师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这种倾向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对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的培养。第三,从学生来看,存在重学术成长、轻职业技能发展的倾向。造成这
26、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受到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的传导性影响;二是一些高校对纳入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与其他培养类别学生的毕业条件实行统一要求;三是与高校招聘教师重科研成果有关。对此,高校要聚焦胜任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平衡好科研和职业能力的权重,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彰显人才培养特色,着力培养更加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二)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特色不够突出。由于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是同其他专业学生共同培养的,虽然一些高校也认识到二者培养目标的不同,但从总体上看来,对后备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反映在培养目标上,就是没有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普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向
27、性与后备人才专项培养目标的单向性之间的差异,导致针对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特色不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培养目标具有多向性特点,既为科研院所、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理论研究者、理论宣传者和党务工作者,又为高校、党校、中小学培养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培养目标决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培养目标这种宽出口特性决定了其专业课程的广适性。但是,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是培养思政课教师,具有单向性特点,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必须符合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要求。这就造成了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计划在培养目标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从课程体系看,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
28、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未能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思政课教学论等方面课程,但尚未建立起面向思政课教师培养的系统的课程群;从培养方案来看,体现教学实践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环节尚不突出。一些高校针对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的培养方案特色不明显,甚至对“担任一年或半年助教”的要求落实不到位,同时对于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的设计不够精细,存在标准不高和措施不细等问题。总之,破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宽泛性与专项人才培养目标单向性的内在矛盾,构建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当前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三)培养质量全过程的制度保障体系有待系统规划。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最
29、重要的价值在于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新鲜血液:然而,从“六要”要求、培养过程、后续发展来考量,当前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并且普遍缺乏贯穿思政课教师成长全过程的制度保障体系。首先,从“六要”要求看,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要求,不仅体现了思政课教师成长的规律,更反映了新时代高校“需要什么样的思政课教师”的客观需要。当前各高校的后备人才培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但行动上办法不多;在“思维要新、视野要广”上特别下功夫,但体系不全、制度不彰;在“纪律要严、人格要正”上有要求,但标准不一,考核不力。如何提高人才培
30、养与“六要”的目标达成度,以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是当前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重大挑战。其次,从培养过程看,缺乏反映后备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的过程性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当前,各高校积极推进后备人才培养本硕博一体化,但从招生到毕业,从中期考核到毕业评价,从日常教学到学生管理等,还缺乏贯穿培养全过程的制度体系,同时关于后备人才培养的资源保障机制、引导激励机制、成果评价机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全国统一的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计划培养参考方案,建立贯穿培养全过程的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再次,从学生后续发展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快速扩充对后备人才学生职业发展信心产生一定
31、影响。他们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患得患失,在职业发展上动力不足。解决这一问题,应从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出发,为后备人才创造发展空间。三、对策建议提升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应在巩固已有培养成效的基础上,以破解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培养制度机制等。(一)科学设定培养目标体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各专业目标和课程目标等几个层次。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培养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六要”和“八个统一”,是针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明确标准和要求。“六要”侧重于思政课教师基本素
32、养的要求,集中体现在“政治素养、知识素养、职业素养、品德修养”等方面;“八个统一”侧重于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不仅包括“知识传授能力”,而且还包括“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价值引领”等方面的能力。素养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养的表现,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后备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应将“六要”和“八个统一”贯通起来,围绕思政课教师的素养要素和能力要素进行科学定位和合理设定。一是政治素养与政治教育能力。政治素养决定政治教育能力,政治教育实践促进政治素养提升。在后备人才培养目标中,要将政治素养和政治教育能力提升一体推进。一方面,按照“政治要强”的要求,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按照“情怀要深”的要求,激发
33、学生的传道情怀;另一方面,按照“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用学术讲政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批判错误思潮”的能力。二是知识素养与理论研究能力。知识素养是提升理论研究能力的基础,理论研究实践促进知识素养提升。在后备人才培养目标中,要将知识素养和理论研究能力一体推进。一方面,按照“视野要广”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另一方面,按照“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等要求,以科研促教学,在强化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实践中,不断夯实和提高学生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学理功底和理论阐释能力。三是职业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职业素养是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支撑,教学实践
34、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集中体现。在后备人才培养目标中,要坚持系统推进和重点突破,将职业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一体推进。一方面,按照“六要”要求提高学生在政治方向、乐教情怀、教学思维、知识视野、师德师风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按照“八个统一”要求,在遵循思政课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四是品德修养与价值引领能力。品德修养是价值引领能力的先决条件,价值引领实践倒逼品德修养的提升。在后备人才培养目标中,要将品德修养和价值引领能力一体推进,一方面按照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加强学生的师德师风教育;另一方面,以品德修养为基础,按照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教学主
35、导性和价值引领能力。从这四个方面的内在逻辑关系看,政治素养和政治教育能力是灵魂,知识素养与理论研究能力是基础,职业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是核心,品德修养与价值引领能力是前提,共同构成了“四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体系。(二)坚持全面贯通和分类培养相结合,构建“大学科+小专业”一体多元的培养体系。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高水平的教师。在当前培养过程中,后备人才培养是嵌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其他培养类别中培养,确实存在不能恰当处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多向性与后备人才专项培养目标的单向性的矛盾。为克服这一矛盾,提高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高校应坚持全面贯通和分类指导相
36、结合,制定“大学科+小专业”一体多元的培养体系。一方面坚持全面贯通,打通各个二级学科之间的课程设置壁垒,构建体现全学科要求的一体化的“大学科”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坚持分类培养,在各二级学科“小专业”的培养方案上,突出同一个专业不同培养方向的多元化特色,突出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一是要建立特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应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程为主体,以“思政课教学论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形成包括一级学科通开课、二级学科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学特色课在内的“三位一体”的课程布局。二是完善教育实践体系。“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按照实践所要达
37、成的目标为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学术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基本类型。”5目前,各高校在学术实践培养体系方面比较完善,但需要进一步丰富和细化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培养体系。在教学实践方面,要建立健全包括校内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在内的培养体系;在社会实践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大思政课”理念,提升学生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资源转化能力。三是建立学业评价体系。针对当前学业评价中重学术轻实践的弊端,建立包括政治素质、学术能力、教学技能、思想品德在内的综合性人才评价体系。(三)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与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深度融合,进一步探索教学相长、研学融合的培养模式。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与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深
38、度融合,目的就是建立起一种教学相长、研学融合的培养新模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构建学生参与教学的助教制度。当前,有的高校在落实后备人才助教要求方面做得非常扎实,但也有不少高校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参与教学。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助教制度,制定助教工作实施办法,加强过程管理,对助教岗位的岗位设置、申请条件、岗前培训、教学标准、指导要求、考核办法、岗位津贴等作出详细规定,确保后备人才“担任一年或半年助教”的要求真正落地。二是建立学生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的机制。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挖掘、甄选、重构、呈现等环节。教师因精力有限难以对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与转化,这是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
39、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案例库、素材库和问题库建设,师生共同打造备课平台,这样既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又锻炼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三是建立师生“同备一堂课”机制。衡量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说就是是否解决了学生入脑入心的问题。教师备课如果缺少学生参与,课堂讲什么、怎样讲、重点难点是什么,都是教师单向度思考的结果,往往缺乏授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建立师生“同备一堂课”机制,形成师生同研、师生共享研修共同体,在备课中教师认真吸收学生的反馈意见,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易于为学生所接受,而且又能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四)加强制度规范和机制创新,构建贯穿培养和发展全过程的制度体系。思政课
40、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要在系统总结经验和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构建贯穿培养全过程的制度体系,使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行稳致远。一是建立弹性选拔制度,解决好“入口关”。高校应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招生选拔机制,扩大“本硕推免”、“本科直博”、“硕博连读”的招生比例,在招生选拔中更加注重对考生政治素质、教学潜质、乐教情怀的考察。同时,建立硕、博阶段分流制度,通过中期考核及时将不适合纳入后备人才计划的学生分流到其他培养类别中,同时,将有志于从事思政课教学且具有良好政治素质、教学潜质的其他培养类别学生补充进来。二是完善双导师制度,解决好“过程关二双导师制度是一些高校对后备人才培
41、养的一种创新探索,事实证明是一种很好的举措。进一步完善这一举措,应从制度上明确双导师的权责,指定第一责任人,建立协同培养机制。三是建立毕业要求“双标准”制度,解决好“质量关二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必须按照学术和教学的“双标准”来设定毕业要求。而现行的毕业要求只将学术标准作为硬性标准,对职业能力没有明确要求,不利于后备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应进一步提高对后备人才教学能力的重视,与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同等对待,保证学生既有“写好一篇论文”的科研能力,又有“讲好一节课”的教学能力。四是健全激励制度,解决好“动力关”。当前不少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不仅导致教师参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生动
42、力不足,也影响到后备人才培养激励制度的系统建构。建立激励制度,要平衡好科研激励与教学激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的关系,在激励制度设计中,不能重科研轻教学、重物质轻精神、重奖励轻惩罚,应采取多维度、多层次的激励手段,既有物质层面的资源保障和资金支持,又有精神层面的荣誉制度和评价制度,既有正向激励的引导机制,又有负向激励的制约机制。五是探索职称改革和发展分流制度,解决好“发展关”。教育部颁布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要把“教学效果作为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根本标准”,“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退出机制二高校一方面应制定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评聘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思政课教师分流和转岗制度,将不适合思政课教学的教师调出教学岗位,这样不仅能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后备人才坚定职业发展信心,激发学习动力,增强角色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