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硕士论文-基于农户行为的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oc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53847 上传时间:2024-04-18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硕士论文-基于农户行为的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金融学硕士论文-基于农户行为的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金融学硕士论文-基于农户行为的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金融学硕士论文-基于农户行为的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金融学硕士论文-基于农户行为的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学硕士论文-基于农户行为的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硕士论文-基于农户行为的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oc(3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基于农户行为的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学位申请人: 年 级: 学科专业: 金融学 研究方向: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指导教师: 定稿时间: 35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以年均增长率10% 左右的速度得到了迅速发展,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贫困人口仍有相当的比重, 这与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5显示 200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为2610万, 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为579元, 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而贫困人口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02元, 高

2、于人均纯收入。贫困农民与一般农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贫困农民的弱势地位更为突出,使中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面临严峻考验。如何不断减少贫困人口, 使每一个公民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大课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小额信贷的作用不可忽视。“小额信贷”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其在扶贫过程中的重大意义也逐渐显示出来,要更好地了解农村小额信贷,同时促使其在支持农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效,本文试图从小额信贷的发展和风险状况入手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研究背景:伴随着 80 年代政府对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出现了农村金融组织功能弱、农村资金大量外逃等现实

3、问题,学术界针对这些现象,依据农业信贷补贴论,一方面提出增加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政策性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从如何增强服务于农村的正规金融组织入手,就如何改革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服务于农村经济提出了大量的政策建议,但据以实行的改革措施,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农村金融体制仍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这种从供给的角度研究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长期以来,中国农村正式金融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遵循国家偏好、而不是农户需求的倾向,加之农户的影响力低下,使农户金融需求特别是借贷需求,无论在制度上还是理论实践上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中国农村改革金融的研究出现了停滞。而小额信贷的发展

4、为农村金融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小额信贷打破了传统金融要求抵押的做法,在信用的基础上贷款给贫困人口。这是一种金融模式的大胆尝试,也是扶贫道路上的创新之举。研究目的:小额信贷在 70 年代发端于孟加拉国,它通过向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成为农村扶贫的一种有效工具。自 90 年代初,以社科院“扶贫社”、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为代表的小额信贷试点在我国开展以来,小额信贷在我国的扶贫工作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有 20%的人口属于低收入人群,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农村人口。为了满足这部分低收入人群的金融需求,从 2000 年,我国农村信用社也开始涉足小额信贷项目,并主要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模式开

5、展业务。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为一项增强信贷支农服务功能的重大政策措施,在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普遍欢迎。从长远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将成为帮助农户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农村小额信贷在帮助农民致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健康良性发展。所以研究小额信贷的发展不仅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扶贫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也是金融理论发展的题中之义。本文以农户行为为研究基础,首先解释其行为特征,然后论述小额信贷的发展与风险状况,最后针对其风险特征提出管理对策。本文分为四大章节:第一章是关于农

6、户行为的文献综述,也是研究农户行为的理论基础。这一章包括国内外对农户一般经济行为的研究和借贷行为的研究。国外对农户一般经济行为的研究有恰亚诺夫的组织生产学派、理性小农学派、“过密化”小农学派。国内对农户一般经济行为的研究主要围绕农户是理性的行为主体、农户的贫困机理以及农户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来开展的。对于农户借贷行为的研究,国外的论述有农户的借贷来源主要是非正式的以及不同来源的借贷有不同的用途;国内的研究有农户借贷行为特征研究、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这些综述,我们基本可以了解农户的行为特征,他们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但由于外在条件的约束,他们很难改变贫困面貌。所以要帮助农民致富,需要提供有

7、效的外力支援。第二章是对小额信贷理论基础的阐析。小额信贷(Micro-finance)是专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由于它在一些地区比较成功的解决了正规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问题,因而被众多的发展援助机构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视为一种有效的扶贫方式。小额信贷与信贷金融活动和扶贫活动密切相关,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扶贫活动。一方面,它是扶贫活动,具有扶贫功能,专门向穷人和中低收入群体这些在信贷市场中处于边缘地位的人提供资金,力图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摆脱贫困;另一方面,它又是金融活动,这些贷款是要偿还的,并且为了持续向穷人提供小额贷款,小额信贷机构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即在不需要补贴和

8、资助的情况下,能通过其金融服务运营产生的收入来补偿它所有的项目成本。在该章中,本人阐述了小额信贷存在的理论基础,首先,信贷权是穷人的基本人权,所以向农户提供贷款是尊重人权的一种方式。其二,是市场失灵导致穷人金融的缺失,从这一角度出发,政府在为农民提供金融支持方面是责无旁贷的。第三章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状况和产生原因。由于农业的特殊性,我国农民尚未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因此小额信贷除了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还面临自然风险、操作性风险和协变风险等。其中,就现阶段而言,由于农村信用体制的不健全,信用风险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运作质量和回收率的影响是最大的。然而,目前农信社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信用风险的

9、评估与管理还处于定性分析阶段,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使得信用评级的准确性不尽如人意,同时也增大了风险识别成本。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和茅于轼先生在山西启动的扶贫基金会使我们看到小额信贷在我国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从最初纯粹的政府扶持到后来的民间参与,再到正规金融机构的重视,一路风雨兼程,虽然困难很多,但还是在日积月累中进步。第四章 以孟加拉GB 模式为借鉴,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在孟加拉的金融实践中,小额信贷是一种小额、短期信贷方式,不需要担保,直接贷款到户,手续简单方便易行。孟加拉GB 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和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格莱珉银行一反传统商业银行漠视穷人的习惯,而将目光转向那些急需贷

10、款而且经济状况极端窘迫的穷人。这一反传统做法却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开创了扶贫事业的先河。在借鉴国外经验与联系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管理小额信贷风险的措施:积极建立农村信用体系 ,推进区域性信用建设;强化金融部门信用建设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完善小额信贷农户联保制度;发展农业保险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论文主体。在本文的开端,分类归纳了国内外对农户行为的研究综述,从而勾画出农户行为和心理特征的概括,为我们开展小额信贷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一种行为有理论的指导就不会盲目,信贷这样的高风险活动更需要充分理论的指引。实例是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茅于轼先生在山西启动扶贫基金

11、会以及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实践,通过这些实例,我们看到了小额信贷所取得的进步、面对的问题以及可以借鉴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主要创新点:在确定信贷权是穷人的基本人权的基础上提出尊重农民就要创造帮助他们发展的外在条件,小额信贷的发展正由此应运而生;相信农民是理性的行为主体,同时也相信他们是守信用的个体,只有这样小额信贷才能在作为扶贫方式也作为金融创新模式获得健康繁荣发展。主要难点: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论述小额信贷的风险状况,尚未构建出适当的衡量信贷风险的数量模型。因为对农户信用数据的收集有限,构建模型困难很大。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用数量模型量化小额信贷的风险,从而为风险管理提供实

12、证依据;研究如何突破小额信贷在目前面临的困难,比如信贷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贷资金严重不足,资金来源受到种种限制以及小额信贷机构的合法性问题。关键词:理性小农 贫困机理 市场失灵 信贷权 农业保险 信用建设英文摘要The small sum credit loan (Micro-finance) starts in the Bengalese country in the 70s. It provides financial service to the poor population, and becomes a kind of valid tool that the village

13、 has to handle with poverty. According to The World Bank, 20% populations in china belong to low income crowd, among them, the great majority is village population.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financial need of this part of low income crowds, from 2000, the country village reputation agency also starts

14、setting foot in small sum credit loan, and mainly lend money to the peasant household The small sum credit loan of the village reputation agency is an important policy measure in resolving the difficult problem that the peasant household faces in borrowing money, and plays a important part in suppor

15、ting the village economy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farmer to increase income , so enjoy widespread welcome of the peasant household .In the long run, the peasant household small sum credit loan will become a effective measure of helping peasant household to take off poverty and become richer. So st

16、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sum credit loan not only has important meaning to the business of helping poor population but also enrich financial theories. This article takes peasant household behavior as study foundation, explaining its behavior characteristic first, then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

17、nt of small sum credit loan and the risk condition of the loan, and put forward measures of managing the risk at last.This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Chapter1:a overview of peasant household behavior .The chapter includes the research of peasant households economic behavior and borrow behavi

18、or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broad research has three school of thought: the organization production school of thought; reasonable peasant school of thought and too closely small agriculture parties. The domestic is mainly to study the impact factor of poor mechanism and the ration of peasant househo

19、lds behavior act. Chapter 2:the basic theories to the small sum credit loan .The small sum credit loan is particularly the activity which provides a small loan to the low income crowd. The small sum credit loan is a special financial activity. On the one hand, it is an activity to handle poverty, sp

20、ecialized to poor people who is placed in an edge position in the loan market, provide a fund to help them improve living condition, and get away from narrow circumstances;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 financial activity, these loans want to compensate of its cost, and provide a small sum loan toward

21、the poor people continuously. The small sum loan organization have to carry out and keep on a development, under the circumstance that dont need to be subsidized . Chapter 3:risk condition of the peasant household Micro-finance. Because of the specialty of the agriculture, the farmers havent changed

22、 to live by what one can find of destiny, so small sum credit loan has to face credit risk, market risk, and also natural risk, etc. Among the risks, because the village reputation system isnt sou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redit risk upon the operation quality and recovery rate is the biggest. Chapte

23、r 4:taking Bengalese GB mode as to draw lessons from and strengthening risk management. In the finance fulfillment of Bangladesh , small sum credit loan is a kind of small sum, short date credit type. It doesnt need to guarantee, lending money to door directly, the procedure is in brief convenience

24、to go easily. The Bengalese GB mode benefits greatly from its special principle of management and valid system arrangement, the Grameen bank takes an anti-traditional way to carry out its business, ignores the habit of poor people. This anti- traditional way of doing brings huge success and creating

25、 new way of getting out of poverty. In drawing lessons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and considering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se measures to manage the risk of small sum credit loan: build up village reputation system actively, push forward local area reputation construct

26、ion; enhance financial section reputation construction, raise financial service level; develop agriculture insurance etc.Key words: Micro-Finance Low Income Crowds Credit Risk Risk Management.目录:第一章农户行为的理论基础1、对农户一般经济行为的研究1.1 国外关于农户经济行为研究111 恰亚诺夫的组织生产学派112 理性小农学派113“过密化”小农学派1.2国内对农户经济行为的研究121农户是理性行为主

27、体的论述122农户贫困机理的论述123农户行为选择决定因素的论述2、对农户借贷行为的研究21国外研究动态。211农户的借贷主要来自非正式借贷212不同借贷来源的效用22国内研究动态221农户借贷行为特征研究222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3、小结第二章 对小额信贷理论特征的阐析1、小额信贷的内涵特征2、小额信贷存在的理论基础21小额信贷存在的理论假设22理论基础一:信贷权是穷人的基本人权23理论基础二:市场失灵导致穷人金融的缺失第三章 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状况和产生原因1、农户小额信贷面临的风险类型:2、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产生的根源3、我国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的现状分析31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历

28、程32以山西省湍水头镇扶贫基金为例33我国农户小额信贷取得的成效所在34 农户小额信贷存在的风险问题35对农户小额信贷实践问题的综合分析第四章 以孟加拉GB 模式为借鉴,加强信贷风险管理。1、孟加拉GB 模式福利主义模式的小额信贷2、GB 模式取得如此成功的原因分析21独特的经营理念 22注重建立自我造血功能23乡村银行模式成功的关键是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24独特的小组制度和中心会议制度3、加强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的政策措施:31积极建立农村信用体系 ,推进区域性信用建设32强化金融部门信用建设,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33完善小额信贷农户联保制度34发展农业保险35结合技术培训,为农民开拓市场参

29、考文献后 记致 谢学术成果前言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农村资金需求迅速增长,但是农村有限的金融资源大量流出,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作为金融扶贫的一种重要手段,小额信贷已经发挥出相当大的成效。“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农” 问题中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近年来,作为农村金融的一个重要方面,小额贷款得到了国际上广泛的认可和重视。联合国把2005年定为小额贷款年,足以说明它的重要程度。去年诺贝尔和平奖授给了孟加拉乡村银行

30、的尤努斯,则进一步说明小额贷款在扶贫和农村金融工作中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来思考小额贷款在我国的发展与推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一章 农户行为的理论基础1、对农户一般经济行为的研究1.1 国外关于农户经济行为研究的学者众多,但真正能做到独树一帜,具有较强解释力的仍为三大经典理论,即恰亚诺夫(A. V. Chayanov,1888-1939)的组织生产学派、舒尔茨(TheodoreW. Schultz,1902-?)理性学派以及黄宗智的历史学派。三大小农学派都以农民或农户为研究对象,但研究的侧重不同,研究的前提条件不同,研究的假设和结论也有所差异,因而对小农经济的改造途径也不相同。1.11

31、 恰亚诺夫的组织生产学派 恰亚诺夫通过对小农家庭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比较,阐述了小农经济特征与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不适用性,提出对不同的经济类型应使用不同的概念和范崎。在小农家庭农场中,制约农业经济活动的三要素土地、劳动与资本的结合方式不同于资本主义农场.因而,运行机制与规律也不同,他提出了农民家庭经济运行规律“劳动一消费均衡”论,认为家庭每一新增收入,应从满足家庭需要的消费和获得所需花费的劳动辛苦程度两方面去认识,也就是说,农场经济的投入,是以生产者主观感受的“劳动辛苦程度”与所增加消费满足感之间的均衡来决定的。只要消费满足感超出对劳动的辛苦程度的评价,即均衡未达到,劳动就会继续投入,即使这种投

32、入是低效率的。在人口稠密、土地短缺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一旦达到均衡点,即使是高产出的劳动投入也不会进行。均衡点受到影响劳动辛苦程度和家庭需求各种条件的限定,是不确定的。恰亚诺夫的“微观理论”因此被归纳为基于边际分析所产生的劳动一消费均衡论和由此因“生物学规律”演化的家庭周期说。而由于生物学规律,家庭规模与人口构成中的劳动/消费比率呈周期性变化,因而农场经济活动t也随之变化。这种“人口分化”而非“经济分化”是形成农户间差别的主要原因。 1.12 理性小农学派 舒尔茨从分析传统农业的特征入手,认为在传统农业中,技术状态,生产要素持有人的动机等长期不变;传统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也处于长期的均衡状态。因

33、此,传统农业是一种维持简单再生产、长期停止的小农经济.但他并不赞同把传统农业中的小农看成是愚昧、无知和缺乏理性的。恰恰相反,舒尔茨认为“全世界的农民,在考虑成本、利润及各种风险时,都是很会盘算的生意人”,农民所种植的谷物的匹配,耕种次数和深度的大小,播种、灌溉和收割的时间,手工工具、灌溉渠道、役畜与简单设备的配合等等,一切都考虑了边际成本的收益,“无论本国还是外国的有能力的农场经营者都不能向农民说明如何更好地配置现有的生产要素”。也就是说,传统农业是“贫穷”的经济,同时又是安排得很好的经济。农户经济中生产要素运行得如此成功以致农户在生产分配上极少有明显的低效率.在这样一种经济组织中,农户的行为

34、是完全有理性的,因此传统农业增长的停止,不是来自农户进取心的缺乏,努力不够以及自由和竞争不足的市场经济,而是来自传统农业边际投入下的收益递减。所以,农户对农业投资增长出现停止现象.一旦现代技术要素投入能保证在现有价格水平上获得利润,农户会毫不犹豫地成为最大利润的追求者。他反对刘易斯关于传统农业“零值劳动力“的论断,认为这完全是把农业生产等同于工业生产而忽略了农业季节性特点得出的结论。认为只有引进新的生产要素使生产率提高后才会使农业出现剩余劳动率。舒尔茨主张通过对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来改造传统农业,使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该学派在农户的经济行为是理性的假说下,对农户贫困的根源也作了分析。认为一国

35、的贫困不是因为贫困的恶性循环所致,而是由于其糟糕的政策所致;不是不良的外在条件所致,而是不恰当的国内政策所致。农业曾经是糟糕经济学的最大牺牲品,工业化被推到有损农业发展的地步,农业被榨取,农民对刺激的反应被忽视,土地每况愈下的经济重要性被置之度外。不恰当的经济分析造成经济政策的失误,特别是扭曲了农业的刺激。按该学派的观点,经济制度变革的最根本目标就是人力资本增长。 1.13“过密化”小农学派:黄宗智(Phil加C. C. Huang)通过对明清以来华北及长江三角洲农村的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和综合了上述两个学派的研究结果后,借用了克利福德吉尔茨“内卷化或过密化(Involution)”的概念,来描

36、述农户家庭在边际报酬极低的情况下,仍会继续投入劳动的状况。同时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受耕地规模制约和家庭人口的增加,家庭劳动剩余过多,而又没有其它就业机会,劳动的机会成本很低,只有通过精耕细作向有限的土地投入更多的劳动,以维持家庭的生计。这种劳动报酬对于在生存边缘挣扎的小农消费者来说,具有极高的“边际效用”。他以华北和长江三角洲的事例分析,指出了中国农业仍处于“没有发展的增长”中,并认为只有经济的多样化,特别是工业化,才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走出“过密化”陷阱的有效途径。1.2国内对农户经济行为的研究经济学关于农户经济行为的理论研究,我国学者基本上是在三大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

37、际进行的实证研究和探索,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而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围绕贫困原因、贫困类型、贫困线侧定和经济发展与贫困缓解、贫困与公共政策的选择、扶贫开发模式、扶贫主体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最为充分,关于贫困农户经济行为研究则较少。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国内关于农户和贫困农户行为研究文献的主要有以下一些:121农户是理性行为主体的论述:徐勇农、邓大才把上述关于农户研究的三大理论和马克思关于农户理论分别称为“生存小农”“理性小农”、“商品小农”和“剥削小农”为四大经典,通过对四大经典理论深层次的分析,指出四大经典理论已近无法解释当今农户的行为与动机。提出“社会化小农”的概念,指出社会化小农是指社会化程

38、度非常高的社会化小农经济、生产、发展阶段和主体。从纵向和横向层面分析了小农社会化的基本形态。把农户家庭社会化分为生产和生活社会化两部分,构建了衡量农户家庭社会化程度的模型。指出社会化小农的目标与动机是货币收入最大化。同时强调对小农行为与动机的分析不能搞“大杂烩”,而应该根据农户不同地区农户不同的经济能力对其行为与动机作具体的分析(2005, 7)。 宋圭武在大量详尽的数据资料基础上,从收入水平出发分析了,分析了贫困农户在不同收入条件下,在食品消费、衣着、住房、教育、婚姻和组建家庭等消费结构中各要素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认为贫困农户的消费行为具有经济理性,其每一项消费都是现实允许条件下的个人优化选择

39、。主张借用外部力量的启动和大量投入,帮助农户走出低水平的循环陷阱,使贫困农户收入水平提高,才是优化贫困农户的消费结构的根本。同时,应采取必要的政策,克服社会经济运行本身所造成的各种不合理,如高价婚姻问题、借贷问题、教育问题。宋圭武还对农户经济行为研究的学派和方法进行了归纳;认为农户的“理性”之争实质是不同形式的“理性”之争;同时认为农户人口再生产投资最终取决于农户的“效用最大化”(2002, 4)。 傅晨、狄瑞珍通过对贫困农户行为是理性的假定,认为其行为是以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因而在面临多样性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贫困农户必定是风险的规避者,解释了在扶贫过程中贫困农户为什么会拒绝农技

40、人员提供的良种或是将良种和用来发展养殖业的牲畜消费掉的“败德行为”。建立了贫困农户行为模型,并指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认为近年来扶贫效率低下的原因是现行的扶贫政策不是从改变贫困农户面临的约束条件入手.但没有作进一步的研究(2000, 2)。 史清华通过对山西、浙江农村1986-1999年连续跟踪农户观察资料为基础,从农户家庭组织演变入手,对农户家庭规模、年龄结构、婚嫁生育行为以及家庭决策模式所引发的经济结构变迁及根源进行了探讨。对家庭经济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农户.家庭资源配置方面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提出了农户经济增长与结构转换最深层根源是政府对农户理性经济行为尊重。 文峰、冯先

41、宁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农户的经济行为。认为农户经济行为从徽观层面看是理性的,但从宏观层面看是低效。农户理性低效的根源在于受到滞后变迁城乡隔离制度的约束.主张以制度创新提高农户经济行为的总体效率,( 2004, 3 )122农户贫困机理的论述:孔祥智、马九杰在对中西部地区农民贫困的机理分析中,认为中西部地区农户,基本是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机会极少,迫于人口增加和土地、资金严重短缺的压力下,不得不用其唯一可变的要素资源劳动来替代土地和资金,向土地投入更多的劳动,以缓解生存压力。即使边际报酬趋近于零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运用恰雅诺夫“劳动消费比率”的概念,指出在相同条件下的农

42、户,家庭劳动消费比率越小,则农户的贫困程度越大(1998. 2)。马顺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贫困地区当时的贫困农户行为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认为贫困农户的落后状态主要是经济上的落后。贫困农户的发展受到发展基础、发展能力、发展权利的制约(1995,6)。毛陈凡把贫困地区农户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为收入不能温饱、产品不能自给和收入刚刚达到温饱,产品处于自给阶段的特困户农户;第二类为收入达到温饱、产品略有剩余,尚未稳定解决温饱阶段的边缘贫困农户:第三类则属于在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一定比例的现代生产要素,所从事的农业属于过度性农业,其贫困程度低于一、二类农户,但与全国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相比,属于相对贫困范

43、畴.通过对三类农户的经济行为模式和资源配置的模式对比分析,认为这三类农户处于资源配置低效率的稳定均衡状态,只有依靠外在力量,如增加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改造传统农业,才能使贫困地区三类农户走出低效的经济均衡的状态 (1998, 5)。学锋、辛贤从分工和专业化以及交易费用理论,考察了农户贫困的原因,认为由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和市场发育不完全,使得从事交易所需的费用较高,阻碍了分工结构的演进。自给自足是贫困地区的最优分工结构,要改变这种状况,应重点帮助贫困地区提高市场分工水平,推动贫困地区分工结构的优化和促进其演进的速度。其具体措施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提高城市化水平;建立和完善市场,选择合适的分工

44、模式等措施,使其融入临近区域的分工网络(2004, 7)。123农户行为选择决定因素的论述:宋洪远认为农户行为是指农户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面对外部经济信息做出的反应。认为决定农户行为的三个基本因素:农户追求的目标或利益,没有利益驱动,农户对外部信息就不会或不愿做出反应.农户对外部信息做出反应必须具有相应的能力和权利,因为农户即使愿意有所作为,也可能由于缺乏必要的能力和权利而不能作为。同时农户反馈行为的速度和力度,也取决于其所拥有的能力和权利的强弱。在满足以上两个因素的条件下,农户能否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反应速度如何,完全取决于能否取得和接受信息的速度。同时认为制度安排

45、决定着农户的利益、权利和信息的内容,可以认为是制约农户行为的内部因素:另一方面,制度安排决定着农户间相互关系的规则,是影响农户行为的外部因素。邱兴平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农户经营环境的变化、农户的经济理性、农户的经营行为进行了描述和梳理。指出由于农户具有生产和消费融入一体的基本特征,其市场参与是不完全的。因此,必须要联系农户的生活行为来研究农户生产经营行为。提出建立“农户经济学”的观点。并对农户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和应涉及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划分(2004, 9)。2、对农户借贷行为的研究21国外研究动态。211农户的借贷主要来自非正式借贷如 Pischke、Adams、Donald(1987)

46、发现只有一小部分农户能够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在非洲为 5%,在亚洲、拉丁美洲为 15%,并且这些贷款都集中在少数大生产者手中,即 5%的总人口获得了 80%的总贷款,不到 1%的农户得到 80%的贷款增加额,15%的农民得到剩下 20%的贷款,而超过 80%的农民得不到贷款。Ghate(1992)也认为在农村借贷市场上,非正式借贷形式比正式借贷形式更加普遍。据查理对智利农村传统借贷市场的调查,估计国家金融机构、经济改革机构和私人商业银行只占农村人口的 30%,其余农村人口依赖非正式借贷市场,甚至银行的部分客户也要依靠非正式借贷市场(麦金农,1988)。212不同借贷来源的效用Khandke

47、r 和 Faruqee(2003)发现农户获得的正式借贷用于生产和投资的比例高于获得的非正式借贷。Kochar(1995)根据印度七十年代的数据,发现大部分人不贷款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借贷需求而不是供给不足。除银行贷款之外,农户还可以从非正式渠道借款,努力扩大正式借贷可能仅仅是对非正式借贷的替代,边际效益较小。在对农户借贷福利效果的研究上,多数研究认为借贷能显著提高农户的福利效果。如 Binswanger 和 Khandker(1995)运用印度农户的数据分析了正式借贷的经济效果,发现正式借贷显著提高了贷款农户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社区的发展。Pitt 和 Khandker(1998)研究了孟加拉正式借贷项目,发现包括小额信贷在内的正式借贷项目对许多农户的产出具有决定性影响,并能显著改善贫困农户的福利。Udry(1994)认为借贷除促进生产外,对稳定消费也具有重要作用。但 Diagne(1997)和 Morduch(1998)发现借贷需求和收入的负相关,如农业欠收的年份,农户的借贷需求可能会增长,收入减少使借贷和收入呈负相关关系。22国内研究动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