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十三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59199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2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昌平区“十三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docx(6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北京市昌平区“十三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2016年5月目录第一篇园林绿化建设概况及发展形势1第一章“十二五”时期园林绿化建设的主要进展.1第二章“十二五”时期园林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6第三章发展形势8第二篇发展思路13第一章指导思想13第二章基本原则13第三章主要预期指标16第三篇建设任务17第一章山区生态屏障体系建设17第二章一楔三廊造林体系建设22第三章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设24第四章湿地生态体系建设27第五章绿色产业体系建设29第六章生态文化体系建设32第七章安全体系建设34第四篇保障机制40第一章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40第二章严格依法治绿,强化执法能力40第三章强化资金保障,细化

2、资金监管41第四章加强队伍建设,实行专业管理41第五章重视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42第六章加大宣传力度,提倡公众参与42附表43附表一、昌平区“十三五”园林绿化发展规划主要指标43附表二、昌平区园林绿化局“十三五”时期拟建设的重点项目表44附表三、2016年区政府投资重点新建项目表57ii第一篇园林绿化建设概况及发展形势第一章“十二五”时期园林绿化建设的主要进展昌平既是首都的城市发展新区,又是生态涵养发展区,承担着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十二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昌平区园林绿化局紧紧围绕建设“美丽昌平”的战略目标,立足区域功能定位,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系统实施绿化美化和生态建设工程

3、,深入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昌平绿化事业取得了新成就。到2015年底,全区有林地面积从一五”末的52192.33公顷增加到62070.50公顷,林木绿化率由60.6%提高到66.41%,森林覆盖率由38.85%提高到46.20%。城市绿地覆盖面积从“十一五”末的5352.67公顷增加到6107.09公顷,绿化覆盖率由39.01%提高到45.8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4.01平方米提高到27.12平方米。一、区域绿色空间得到大规模扩展2012年以来,完成平原造林面积12.5万亩。其中2012年3.5万亩,2013年4.9万亩,2014年3.3万亩,2015年0.8万亩。栽植各类苗木共计550万株。

4、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林业工程20.76万亩,完成景观廊道绿化面积L7万亩。完成森林健康经营工程22万亩抚育任务(含国家重点公益林抚育)。区域绿色空间获得了大幅拓展,景观环境持续优化,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打造大尺度“平原绿网”。围绕旅游公路干线、景点联络线、乡村级公路以及河道两侧,累计实施公路河道绿化工程100公里,年均实施20公里(折合面积300亩),切实发挥了对局部微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作用,实现了绿色通道“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的整体景观效果,开启了昌平区绿化建设的新局面,为昌平区乃至北京市后续启动实施平原地区造林工程积累了经验。打造高水平“山区绿

5、屏二按照“集中连片、形成规模、突出景观”的原则,在南口、延寿、崔村、兴寿等镇(地区)的名胜古迹区、风景旅游区及交通干线等周边地区,年均安排2000亩彩叶树种造林工程,五年累计实施彩叶树种造林工程1万亩,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为市民秋季旅游观光、休闲游憩创造了良好环境。打造多功能“城市绿景二加快公园绿地建设,完成东小口森林公园(二期)、半塔及太平郊野公园建设,种植各类乔灌木7万株,地被植物26万平方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种植树木74.3万株,其中乔木16.11万株,灌木58.19万株;未来科技城滨水公园完成园林景观部分可实施范围的90%,面积达220公顷。推进规划建绿、见缝插绿,连续5年实施城

6、镇绿化为民办实事工程,新建代征绿地29处、157.26公顷;完成20个老旧小区绿化改造,面积10.55公顷;改造城镇道路绿化39条、面积28.15公顷。基本形成了以公共绿地、道路绿化带以及单位和居住区绿地为主,点、线、面、带、环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乔灌结合、花草并举、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错落有致、景观优美的城市景观环境。二、绿色产业体系全面升级“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林果花卉产业。全区果树产业以“提质增效、标准管理”为指导思想,发展都市型现代果业。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和鼓励果农勤劳致富等措施,使全区果树面积达到19.8万亩,年总产量稳定在4000万公斤水平,产值由2.6亿元增长到3.2

7、亿元,惠及L9万户果农。苹果主导产业已经进入老园更新改造和发展矮密集约现代果园的历史阶段,通过紧密围绕“苗木优种化、栽植矮砧化、栽培有机化、管理精细化、优质高效化、果园园林化”的“六化”目标建设和发展,全区苹果矮密集约栽培面积达1万亩,并通过“三统一分”的创新建园模式,建设了桃林村高标准千亩苹果观光采摘园。通过连续四届苹果文化节的举办,建立和完善了苹果地理信息系统(昌平苹果网和手机APP),使全区2623户苹果户实现网上信息宣传和网上电子交易,使“昌平苹果”品牌价值达11.67亿元。累计引进苹果、桃、葡萄、甜柿等新优品种100多个,引进示范推广高接换优和树形改造等新技术。柿子、板栗等传统果品得

8、到恢复和发展,满足了市民个性化需求。果树产业政策性保险得到全面实施,实现了政策普惠,果业抗灾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发展和扩大技术骨干、农民技师、乡土专家队伍,建立和完善示范户、示范园推广模式,累计培训果农2万人次。“十二五”期间,集成首都科技资源,实施“科技兴花”战略,提升花卉产业科技含量;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发挥政策优势,扶植以百合为主的花卉产业;于2011年至2013年承担“国家级百合栽培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建立了适合于百合栽培的日光温室及相应的种植技术,开创了防沙治沙的新途径;引进百合切花品种近100个,推广22个。至“十二五”末,全区花卉总面积3000亩,切花类产量累计达到4043.1

9、35万枝,盆栽植物3548.223万盆、观赏苗木426.818万株,花卉用种苗3162万株,可食用及药用花卉2.77吨,花卉用种球2171万粒,草坪302.482万行,总产值累计达到71522.1万元,初步形成了以百合产业为主、多种花卉并举的花卉产业格局。三、绿色保障体系切实筑牢不断健全绿化管护体制,坚决守住生态安全红线。全区共有专业森林消防队20支、队员395人,护林员5616人(其中生态林管护员4850人)。建成瞭望塔33座,每年开设防火道近百万延长米。“十二五”期间,全区发生一般森林火灾1起,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形势总体平稳。设立1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1个市级中心测报站,75个市级监测

10、测报点,80个区级监测测报点,监测测报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等林果有害生物32种。每年开展三次以美国白蛾为主的地面防治工作,共计出动人工3万余人次,累计普防面积302万亩,预防控制面积26.6万亩,林木有害生物防控成效明显。开展了一次全区古树实地摸底踏查和定位,为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复壮提供了科学依据。扎实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林改主体任务,累计确权面积93万亩。严格执行年采伐限额指标,实行林木伐移申请现场审查制,加强采伐监督管理和伐后检查验收,发证合格率为100%,凭证采伐率为100%。认真办理征收、占用林地许可,按规定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并均已按标准完成森林植被的恢复工作。十二五期间

11、,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5758.38亩,总投资349.3万元。扶持观光采摘示范园建设13处,总投资260万元。开展生态林生态效益补助兑现工作,“十二五”期间,累计向山区农民兑现生态效益补偿金8630.652万元。四、园林绿化工作快速推进“十二五”期间,赴区、驻区等中央、市属单位,区直属机关及农民累计2223个单位,139.5万人参加了植树活动,完成植树株数350.12万株,新植树面积19180亩,抚育野生树木31.52万株,打防火隔离带429.8万平方米,加上折合共完成418.52万株义务植树任务。完成了世涛天朗、碧水庄园、富泉花园、龙城花园等11个花园式社区的创建工作并通过市级检查验收,被评

12、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社区”;温哥华森林别墅、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瓦尔登湖等40个单位的创建工作并通过市级检查验收,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史家桥村、丈头村、花果山村、回龙观村等40个村庄的创建工作,被评为“首都绿色村庄”;阳坊镇、流村镇绿化美化工作成效显著,各项指标达到了园林小城镇的评选要求,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园林小城镇”。“十二五”期间,新增全国政协机关植树纪念林、共和国部长纪念林、将军林等6个纪念林,目前全区建有纪念林18个,面积3342.2亩。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义务植树尽责方式,“十二五”期间,每年都指定固定的认建认养接待点,设立专人负责林木绿地的认建认养工作,鼓励单位、家

13、庭、个人以认建认养方式参与首都绿化美化。“十二五”期间,获得各项科技奖项6项,申报科技课题3项,制定地方标准1个,建立科普基地3个。加强地理标志管理,提高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和利用水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项,分别是“昌平苹果”和“燕山板栗”。建成昌平苹果及百合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2个,并已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验收。第二章“十二五”时期园林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一、园林绿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管理体制有待提高昌平区地形复杂,生态环境多样化,因而植被种类组成丰富,区系成分比较复杂、类型多样,具有丰富的山水、植被、绿地等园林绿化资源。同时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休闲

14、疗养资源丰富。十二五期间,充分利用昌平自然环境优美、植物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内涵独特等环境条件和资源优势,建立了一系列生态友好型产业,提升了山区、森林、城镇的生态效益。但对于园林绿化资源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需要建立健全国家森林公园式的管理体制,建立专业的森林环境研究团队,开发管理完善的生态环境教育体系,建立区域环境保护检测系统。二、绿地建设发展系统性尚需完善在昌平新城范围内,现有的城市绿地多成孤立的板块布局,公园绿地分布不均,绿地建设的系统性有待进一步完善。城区绿化树种多,但植物景观在色彩、季相变化上以及绿地的生态多样性有待提高。绿地结构层次还不够丰富,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也有待优化。三

15、、城市绿地和生态林管护有待强化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养护管理经费标准较低、养护人员流动性大,未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化等原因,制约了养护管理水平的提升。在生态林管护上,尚需统一规范的经营管理措施,提高养护管理技术含量,对日常管理工作仍需强化流程和责任,进一步推动林政资源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第三章发展形势一、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科教新区的重要阶段。“十三五”时期是充分发挥昌平科教、生态优势,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建设城乡一体,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发展战略时期。在立足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大力发

16、展首都周边城市的背景下,昌平区作为首都重点新城,在京津冀战略布局中具有承接中心城区核心功能转移的重要战略位置,首都功能重组为昌平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重点功能区的陆续建设逐渐凸显昌平区科技创新产业的转型升级优势,为昌平区高端创新、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支撑。1 .生态城市建设对园林绿化的新要求城市园林绿化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生态城市建设最为核心的部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个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昌平区以创建国家生态区为目标,在生态区创建过程中,应加强城市环境绿化,进而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丰富人民的生活。而随着人们生活

17、条件的大幅改善,对园林绿化的期望值也大幅提高。2 .建设美丽昌平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新要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完善和实施美丽昌平行动计划、城乡风貌和大地景观规划,建设美丽宜居的生态区,进一步巩固昌平上风上水的生态优势,全力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高标准完成平原和山区造林任务,继续推进拆迁还绿和绿道体系建设,打造京北绿色生态廊道。按照美丽昌平的标准和要求,统筹推进特色城镇、重点沟域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形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城市风貌。3 .强化绿色经济,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的新要求绿色是21世纪的主色调

18、。当今世界各国纷纷提出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绿色新政二中国也做出了绿色发展的战略抉择,中央明确提出要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往土地成本、财政奖励等在招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新形势下这些优势已经减弱或消失,必须更多依靠昌平的生态、历史文化、人才资源和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区域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4 .集约绿色空间,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要求从资源环境约束看,“十二五”期间昌平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相对充裕,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土地资源紧缺、空气、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节能降耗减排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切

19、实加强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综合治理,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二、面临挑战1 .市民对宜居环境的期望值不断增加虽然“十二五”期间全区生态景观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城市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与对环境刚性需求的矛盾仍很突出,广大市民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城市生态承载能力、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与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要求相比,在城市绿地总量、质量和主要指标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进一步较大幅度改善城市宜居环境,是亟需破解的重大课题。2 .构建完善生态系统的形势更加紧迫随着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张,森林、湿地等陆地生态

20、系统受到了一定的“挤压”,特别是目前山区森林质量还不高,结构不尽合理,生物多样性不够丰富,碳汇能力不够强,平原林网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残网断带,防护效益较低,生态功能有所下降,保护与恢复力度不够。与京北重要生态屏障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的任务还较繁重。3 .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任务日益繁重随着多年来平原地区植树造林和绿化美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但使林木绿地资源保护管理的任务极其艰巨,特别是森林火灾、林木有害生物和强势生物入侵等成为影响森林资源安全的重要因素,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成为了亟待解决问题。同时,大规模城市建设与林地绿地资源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为园林绿化建设和

21、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4 .日常管理服务的水平亟需提高在园林绿化日常管理方面,与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的标准和要求还不相适应,园林绿化基础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工作流程有待规范,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行业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亟需进一步加强。尽快建立与城市功能定位向匹配的现代园林绿化管理服务体系,是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5 .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强化科普意识亟待提升全球性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培养与宣传公众生态意识对创建文明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全区的公众生态意识需要通过各种培养意识的方法和手段,有组织、有计划地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文明科学的普及工作,通过各种媒体实

22、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组织公众喜闻乐见的环境宣传活动,形成浓厚的生态文明舆论氛围。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决守住生态“红线”,着力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努力建设美丽昌平。第二篇发展思路第一章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任务,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建设资源节约、社会文明、生态良好和环境优美的国家生态示范区为抓手,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人居和谐、生

23、态文化繁荣的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方针,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走生态优先、生态保障与产业发展并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体制为保障,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实现园林绿化跨越式发展,做到资源增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在经济发展中不断优化区域生态环境,推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昌平生态屏障的重要生态功能。第二章基本原则一、坚持城乡统筹和协同发展的原则园林绿化不仅要承担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态安全的任务,而且在统筹城乡建设,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园林绿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层次、跨地域的系统工程,须保证全社会的整体协调性,坚持城

24、乡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推行城乡绿化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和资源互补,推动城市、农村两大区域园林绿化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要顺应首都城乡一体化加速的新趋势,重点推进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使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营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发挥城市对地区的带动辐射作用。把城市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基础设施传送到乡村,使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互补发展,形成城乡协同发展的绿色发展体系。二、坚持资源集约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园林绿化被看作是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

25、。园林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的原理为依据,以达到融游赏娱乐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为目的。现代园林建设应重视植物造景的作用。植物造景应以体现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标,乔木、灌木、草本并用,层次结构合理,各种植物各得其所。在昌平园林绿化建设中,应用绿化生态垃圾循环利用技术、集水节水技术等生态节能汇碳技术,以取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发展昌平区节能型生态园林。三、坚持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昌平区的整体规划,完善科技管理机制,创新意识。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大园林绿化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开展科普宣传与素质教育工作,充分利用人才优势,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技术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提

26、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城市及城乡结合带自然资源的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更好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近期与远期效果统筹考虑,局部与整体统筹考虑,营造持续、稳定的植物景观环境。四、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及全民参与的原则明确政府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进一步打造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软环境。生态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体系。产业体系建设在国家、北京市政府宏观指导下,遵循市场规律,主要依靠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市场化运作,包括对外招标、分级分类管理等管理方式。坚持全民参与,

27、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为园林绿化的开展工作提供保障。五、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的原则发展生态经济,充分利用昌平区多样的自然地形地貌,合理布局生态景观,生态建设与生态利用并重,保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在发展中动态平衡,做到景观节点与产业经济相融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全力推进昌平区生态经济建设。第三章主要预期指标 林木绿化率达到67% 森林覆盖率达到48%以上 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30%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

28、6%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人(按常住人口统计) 全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72% 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19立方米/公顷 恢复和新建湿地1000公顷以上第三篇建设任务第一章山区生态屏障体系建设利用昌平区的生态绿化资源,对山区进行生态景观规划,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有效避免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在保护城市自然景观和环境免受破坏的同时,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并加以美学效应,最终达到促进昌平区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生活品质的目的。一、山区困难地区造林建设山区困难地区造林是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中的人工造林工程中的一项。按照北京市昌平区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山区造林工程的实施意见,参

29、照平原地区造林相关政策,在流村、南口、延寿、兴寿、南邵、十三陵、崔村、阳坊等镇,分5年推进完成3.4万亩山区造林任务。山区造林将整合利用现状森林及文化旅游资源,植树造林的同时兼顾沙坑生态修复,大量应用油松、桧柏、国槐、栾树等色彩丰富、抗逆性强、耐活好管的乡土树种,着力打造山区重要道路、重要沟峪两侧景观,包括望百路、望湖路两侧,望宝川一延寿沟峪,流村白羊沟一禾子涧一高崖口沟峪,檀峪羊台子沟峪等。重点营造银山塔林、延寿寺等周边生态风景林。带动长峪城、禾子涧、羊台子、湖门等民俗村发展。二、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包括人工造林、低效林改造等工程。围绕京津二期规划,以高起点、高标准、

30、高品位为建设原则,通过低效林改造工程的实施,全面提高浅山前山脸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森林景观格局。改造区域内健康状态的林分达到90%以上,逐步建成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稳定群落结构;生态景观美景度大幅提升,生态服务价值极大提高,社会效益极大发挥,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去处,充分带动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十三五”期间重点完成低效林改造8.1万亩(5400公顷),困难立地造林2.3万亩(1533.33公顷),封山育林14万亩地333.33公顷)。对侧柏纯林实施调控密度、补植补造等针对措施,促进林地向松栋混交林方向升级,使林地景象得到改善,林分结构复杂度得到加强,景观和生态防护功能得到提高

31、。对于靠近重点景区、风景名胜区、重要交通干线两侧侧柏纯林,通过实施采伐更新、抽针补阔、增添色彩丰富的花灌木,促进林地向优美景观林升级,改善林分景观功能和生态稳定性。使林木蓄积量明显提高,森林碳汇能力显著增强,逐步建成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稳定群落结构。三、山区彩叶林造林工程根据工程实施地实际情况,改变绿化树种单一性、色彩单调性,以达到加强色相和季相变化,恢复生物多样性的目的。为了保证全面、科学的进行彩叶树种的筛选和种植,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立足城市空间格局,充分利用昌平自然环境优美、植物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内涵独特等环境条件和资源优势,进行了昌平山区彩叶造林工程规划,

32、整体认识和合理规划筛选出适宜种植的区域并做出合理的分期实施计划。“十三五”期间完成彩色树种造林总面积0.5万亩(333.33公顷)。规划区重点范围包括昌平区6个山区镇,分别是:流村、南口、延寿、兴寿、崔村、南邵镇。具体为兴寿、崔村、南邵镇的昌平新城及京密引水可视前山脸区域;流村百里环廊沟域;延寿沟域以及南口羊台子沟的G6回线。以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美丽昌平为目标,建设高标准的生态环境体系为目的,采取生物、工程等综合措施,增加科技含量,有效地促进地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使昌平的绿化美化水平再上新台阶。四、矿山创面植被修复工程根据采矿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的环境条件,采取清理浮石

33、、弃渣平整、修建挡渣墙和截排水沟、土壤改良等工程措施与创面植被回复、平台植被恢复等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废弃矿山进行治理。“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昌平区矿山创面植被恢复工程规划治理面积共计3500亩。建设范围涉及昌平区流村镇、南口镇、十三陵镇、延寿镇、兴寿镇等地的采石场及公路边坡。以科学的植被恢复规划设计方案为引导,增加植物种类,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系统,初步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结构合理的复层混交林结构。因地、因时采取相适应的恢复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恢复,促使该地区生态系统重新达到平衡状态。五、公益林抚育工程“十三五”期间,完成全区生态公益林林木抚育面积22万亩(含重点公益林抚育面积)。规划范围

34、为山区生态公益林区域,涉及流村镇、南口镇、十三陵镇、延寿镇、崔村镇、南邵镇、兴寿镇、阳坊镇等8个镇。每年44000亩。山区森林健康经营林木抚育项目规划总任务22万亩(14666.7公顷),每年完成4.4万亩。根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编制山区森林健康经营规划的安排部署,加大山区公益林健康经营管理资金投入,在昌平区北部山区持续实施综合抚育工程,达到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综合效益、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目的,全面提升山区生态公益林质量水平和综合功能。其中,根据我区国家重点公益林分布情况,计划开展国家重点公益林抚育2.5万亩,其中综合抚育(割灌、除草、扩堰、修枝等)2200

35、0亩,补植2000亩,疏伐IoOo亩。涉及流村、南口、十三陵、延寿四个镇。以巩固山区绿色生态屏障、按照生态建设为主,兼顾景观提升和服务发展的建设原则,全面提升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因地制宜、突出实效、集中连片、整体推进,以技术创新、措施集成、综合抚育,进一步优化美化工程区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促进工程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六、国家森林公园体系建设启动昌平区西部山区国家森林公园体系建设的准备工作,将昌平区北部山区纳入京津冀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通过较小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大范围的有效保护,形成合理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

36、保护和管理模式。增加基础设施、提升生态景观,建设开敞型郊野森林公园,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区森林景观体系。依托昌平区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整合现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构建环首都国家公园环。清理低端产业,推动拆迁还绿,将腾退的土地更多地用于园林绿化建设,构造绿色生态廊道,连接京津冀三地生态体系。七、绿道建设工程在昌平区围绕清河、京密引水渠和北翼山水东沙河,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和道路等自然走廊,建立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纽带,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结合的带状景观斑块走廊,促进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效循环,同时加强各密近斑块之间的联系。京

37、密引水渠绿道建设工程,途径阳坊、马池口、北企、南召八崔村、兴寿等6个镇。清河绿道建设工程,途径南七家、歇甲、白坊、陈营等4个村。20172018年计划完成北翼山水东沙河绿道(一期)工程;2019-2020年根据全区发展建设情况,选择有条件实施的绿道工程进行建设。加快进度,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确保各项工程按期推进,完善慢行道路系统,提升百姓出行乐趣,减少空气污染。在昌平南部地区形成相互连接的高品质绿道,成为京北重要的市民绿色休闲之道、体验昌平山水之道、促进旅游消费之道、完善生态屏障之道。第二章一楔三廊造林体系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山区绿屏逐渐巩固,平原绿网建设力度加大

38、,在昌平南部地区初步形成了“一楔、三廊”的主体框架。“一楔”,是指由南部的东小口、西部的沙河、东部的北七家“三大绿地组团”形成的楔形绿地,“三廊”,是指温榆河(含东沙河、南北沙河)、京密引水渠、清河(昌平段)三条滨水绿色廊道,均为全市绿道总体方案中明确的昌平7条市级绿道之一。目前“一楔、三廊”主体框架已初步形成,但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大尺度森林系统。“十三五”期间,”一楔、三廊”平原绿化造林工程建设范围为海落郊野公园、东三旗郊野公园(一期)、天通苑公园、贺新郊野公园、东小口森林公园(三期)、平西府郊野公园、马连店郊野公园等,共计8000亩。将在昌平区启动东小口森林公园三期前期工作,申报东小口森林

39、公园(三期)1600亩,推进楔形绿地建设,构建大规模的带状及区域森林生态体系,促进城市气流和生物流的畅通,缓解热岛效应。继续建设单村郊野公园500亩,东三旗郊野公园(一期)900亩、贺新郊野公园IloO亩、天通苑公园400亩、海青鸟落郊野公园(湿地型)2200亩、平西府郊野公园800亩、马连店郊野公园500亩,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绿色休闲空间。贯通东小口组团,在东小口、天北、霍营3个镇街实施造林工程;打通东小口组团与沙河组团连接的西北部通道,初沿东小小辛庄现状苗圃林地一沙河水库南岸一线实施造林工程;打通东小口组团与北七家组团连接的东北部通道,沿东小口镇半截塔村南现状林地一温榆河南岸曹碾村一线实施

40、造林工程,对现状缺失绿带进行完善。推进温榆河绿道一期建设工程,包含南北沙河、东沙河段,串联新城滨河森林公园、TBD科技运动公园、未来科技城滨水公园等重要节点,通过绿道将沙河组团、北七家组团进一步联系起来。图1:“一楔三廊”示意图第三章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对改善城市景观环境、提高市民工作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紧密结合城市建设、环境整治、城中村改造、城乡结合部综合整治等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大现有公园绿地景观提升和完善功能的力度,使城区公园绿地布局均衡、形成系统,确保城区绿化不断档、不断线、不断景、不断链。新城道路绿化建设,依据不同类型逐步推进,保证道路绿化景观的质量,形

41、成有特色的完善的城市道路绿色网络系统。确保新建居住区和社会单位的绿量达标,推进立体绿化工作,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景观环境,建设美丽昌平。一、公园绿地建设工程以实现500米服务半径为目标,因地制宜推进大、中、小型集中绿地建设,使新城的公园绿地分布趋于均衡、合理,功能趋于完善。在昌平区,现状公园少而分布不均,结合老城改造实际,坚持“规划见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协力植绿”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公园绿地,尤其以村级绿地建设工程为主,提高绿量,逐步改善旧区环境;加大现有公园绿地景观提升和完善功能的力度,使城区公园绿地布局均衡、形成系统,确保城区绿化不断档、不断线、不断景、不断链。提高公园

42、绿地的养护管理水平,推进郊野公园提升改造工程,努力使重点郊区形成景观,重点部位形成亮点。在规划新城区的建设过程中,科学合理地按照规划同步建设绿地。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建设,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二、道路绿化建设工程依据新城规划中的城市道路规划的路网结构情况以及现状,分析每一条城市主干道和主要次干道在城市结构和绿地网络中的作用、道路与城市的关系等,把城市道路分成三种道路绿化类型:绿化景观道路、交通景观道路、生活景观道路。新城道路绿化建设,依照这三种类型逐步推进,保证道路绿化景观的质量,形成有特色的完善的

43、城市道路绿色网络系统。在老城区,针对现有道路逐一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有重点、有系统地改造提升;在规划新城区,结合城市建设同步按规划要求完成相应的道路绿化工程。三、小微绿地建设工程利用街边巷脚小面积的绿地进行建设,完善绿地整体布局。全区范围内,以小块代征绿地回收建设为重点,结合拆迁建设绿、拆违还绿方式进行建设。2016年计划建设回龙观F05地块周边小微绿地4处,总面积32000平方米。根据全区小块代征绿地收缴情况,结合拆迁建绿、拆违还绿方式,每年实施40亩小微绿地建设。四、立体绿化工程立体绿化是城市绿化的一种有益补充形式,其在增加城市绿量、美化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态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在符合

44、条件的建筑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是在城市绿地资源高度紧张的情况下,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景观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期间,在全区适度推广立体绿化,并建立健全相应激励补贴机制和检查、督促的长效制度。加快城市立体绿化建设,完成屋顶绿化2公顷,垂直绿化15公里。五、城市代征绿地建设在昌平区范围内,利用伴随建设项目产生的大面积代征绿地进行不同种绿地类型建设,解决项目周边百姓日常游憩休闲活动,完善绿化服务半径。“十三五”期间,新建廊桥水岸代征绿地、金隅嘉业红石座代征绿地、沙河巩华城回迁楼代征绿地、回龙观旧村改造项目代征绿地15.8万平方米。进一步加强代征绿地收缴建设,以服务市民休

45、闲、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逐步完成已建项目的代征绿地收缴、绿化美化工作,建成休闲公园、街头游园或者街头绿地。六、绿地养护管理加强各类绿地养护管理,提高管护水平,改造升级生态功能低下的绿地,调整绿地结构及绿化空间,增加高大美观乔木树种,丰富绿地复层结构,增加绿量。第四章湿地生态体系建设湿地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重要的过渡地带,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性生态功能,对于城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湿地昌平区湿地总面积共计217LlO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1241.40公顷,人工湿地面积929.70公顷。“十三五”期间在昌平区进行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围绕京津保中心区过渡带

46、和张承生态涵养区两大区域,新建湿地100公顷,恢复湿地950公顷。昌平区湿地规划以展示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和旅游休闲功能为主,充分发挥湿地休闲体验功能,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在确保水环境改善、地下水源补充、水岸生态多样性和生态廊道共建的同时,更广泛的为市民提供湿地和水生物植物科普、节假日休闲、生态氧吧及游憩场所,增加京北生态修复的内涵,实现温榆河水系湿地功能的有效提升。建立以温榆河水系为基础的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体系与水岸观光体系,对沙河水库及上游湿地公园及上游等湿地恢复建设,在项目区内将土丘改造为造地,种植多种景观树种,恢复挺水植被、沉水植被、浮叶植被等类型的湿地植被,营造以表面流湿地为主的水质恢

47、复工程。重点对沙河水库湿地公园恢复建设1050公顷,含清河入河口、沙河水库、南沙河、北沙河、东沙河等栽植水生植物,两岸景观绿化。温榆河湿地公园恢复200公顷,宗地改造,休闲湿地建设;西部地区湿地恢复建设,恢复150公顷,新建100公顷,栽植水生植物,景观绿化;清河口雨洪湿地公园建设,恢复湿地50公顷。第五章绿色产业体系建设立足昌平区在首都的功能定位,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推进果树产业、花卉产业、蜂产业、风景休闲产业和苗圃标准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生态休闲旅游转型,构建起绿色富民的绿色产业体系。围绕发展高效节水产业,明确各项技术需求,在节水、雨水收集和利用、再生水利用等方面突破一些重大关

48、键技术、共性技术难题,实现高效节水。一、果树产业标准化及花园式工程“十三五”期间,以“提质增效、标准管理”为指导思想,继续围绕“苗木优种化、栽植矮砧化、栽培有机化、管理精细化、优质高效化、果园园林化”的“六化”目标建设和发展。全区果树面积稳定在19万亩。通过建立财政补贴长效机制,制定和落实果树产业常态化扶持政策,实现政策普惠;以果树研究所为中心,建立高标准、保质量的优种果树苗木繁育基地,实现果树苗木的自繁自育自给;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使全区矮化苹果面积发展到L5万亩,早、中熟苹果品种比例和新优苹果品种比重显著增加,传统果品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理念和做法,通过增施生物菌剂、沃土培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控,实现减农药、无化肥栽培目标,完成果品质量安全追溯和保障体系建设;示范推广果园低成本省力化栽培管理技术,通过示范苹果无袋栽培技术,果园割草机、弥雾机等小型机械应用,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通过聘请国内外果树专家,实现人文果园规划建设,进一步发展和扩大技术骨干、农民技师、乡土专家队伍,实现果树产业人才和科技支撑目标;规划和建设观光采摘园配套设施,优化果园观光采摘环境,提升果园档次和品位,实现果园园林化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