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6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月13日北京市通州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序言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在首都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在市委、市政府作出“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新城”的战略部署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关乎通州长久,影响首都大局,意义重大而深远。规划纲要依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2、年规划的建议、通州新城规划(20052020年)及市委、市政府对通州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进行编制。规划纲要对“十二五”时期通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具体措施作了总体部署,集中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于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战略意图,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规划纲要是为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而铸造的一块奠基石,是为实现新城崛起而书写的一部宣言书,是为鼓舞全区人民继往开来、艰苦奋斗而奏响的一首进行曲。建设世界城市的号角已经吹响!建设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的重担已经在我们肩上!第一部分新城崛起从这里开始一、五年发展
3、奠定良好基础“十一五”时期,是通州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构建“创意、活力、和谐”通州,围绕建设“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滨水宜居新城”战略任务,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坚持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全面发展,大力推动新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与任务。(一)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下同)达到315亿元,年均增长17.1%,实现翻一番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地区水平。税收实现104亿元,年均增长22.6%。政府财力持续
4、增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1.5亿元,年均增长22%o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实现360亿元,年均增长26.2%,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全区银行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00O亿元,年均增长52.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88亿元,年均增长18%o树触针 Mh 2WS 2O1O(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坚持“优化提高一产、二三产业并重,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三二一”产业格局,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引进建设了一批高端、高效、高辐射的项目,北京烟草物流中心、北京卷烟厂、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苏宁、李宁、天宇朗通等项目相继建成,北京国
5、际航空城、北汽动力总成、IDC数据中心、北京世贸中心、金融街分区等一批投资百亿元、十亿元以上项目签约。乡镇经济发展加快,完成税收总额占全区比重达到76.7%。产业园区发展壮大,成为大企业、大项目的聚集地,对全区经济贡献突出,完成税收总额占全区比重达到26.5%。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被认定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商务园成为首都金融服务后台,商务园、物流基地和开发区西区创业园成为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相继出台了通州区促进产业发展暂行办法、通州区促进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等一系列产业发展促进政策。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总部、物流、文化创意、汽车零部件、金融
6、等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二氧化硫及化学需氧量完成“十一五”时期削减指标。.次产业结构变化图20052006200720Oe2009S命一产二产三产(三)新城建设快速推进,城市管理不断完善重点功能区建设得到全面推进。新城核心区开发建设高起点开局,同步推进规划、搬迁、招商工作,完成了充分体现亲水生态、低碳环保和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规划方案,编制了全国首个低碳城市指标体系,搬迁工作快速推进,第一批工程破土动工;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两站一街”地区)、商务园、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主题休闲旅游度假区、北苑商务区等功能区和节点开发建设取得成效
7、。新建改建道路250多公里,新城框架初步形成。完成朝阳北路东延一期、潞苑北大街、壁富路、宋梁路、通胡大街、玉带河东大街、通香路、张采路、京榆路等一批路网工程,建成东关、运河、温榆河、邓家窑、凉水河等9座跨河桥梁及北苑、北关2座高架桥,打通了一批交通节点。城市运行保障能力大幅提高。铺设自来水管网118公里;新建改建变电站14座;完成城西5号燃煤锅炉房整合,开工建设三河热电联供项目;铺设天然气管线200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9.7万户。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新建社区居委会50个,社区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创新管理体制,组建城乡环境建设委员会,探索市场化运作管理;加强常态化管理,积极开
8、展综合执法;提高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了通州区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卫星定位巡查体系;城市管理全面向社区延伸,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新建了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台湖学校、龙旺庄学校、于家务中学、区幼儿园等一批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名校办分校”工作,引进北京二中、北京育才学校、史家小学、北京小学开设分校,以合作办学方式创办了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布局,撤并了29所中小学校;推行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中医医院、潞河医院病房楼相继落成,改建了
9、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Ill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形成以大中型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依托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中国(北京通州)京杭大运河文化节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完成韩美林艺术馆、通州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改扩建区图书馆,建立起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配建全民健身场地572处,人均体育用地面积达L6平方米。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专利授权量累计达到2350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额58亿元,实施区级和区级以上科技项目202项。和谐社区建设和管理取得新成绩,建成区、街、居三级社区服务中心(
10、站)。大力开展“迎、讲、树”和“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圆满完成奥运和国庆安全保障工作。大力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活动,全社会法治意识显著增强。加大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力度,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广播电视、人口计生、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五)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积极实施一系列惠农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新建设施农业3万余亩,建成一批农业观光示范园,培育出一批农产品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1家。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五项基础设施”工程、“三起来”工程、“十二项”惠民工程全
11、面完成,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大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快速推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设施明显改善。大力推进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区”。大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累计达4.6万人,实现农民就业与收入双增长。(六)环境建设力度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突出全面推进绿化美化工作,绿化美化面积达2163.4万平方米,建成大运河森林公园,完成北运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形成水岸景观。实施凉水河、潮白河等河道生态恢复工程,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3.35%,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2.59平方米。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力度,成立“2008
12、”环境建设指挥部及办公室,市政市容环境明显改观;完成国家卫生区和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通过考核验收;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全面推进水系治理工作,新建10万吨污水处理厂一座,完成通惠河北部城区截污、东南郊水网等工程,建成北关枢纽、运潮减河师姑庄橡胶坝等一批分洪蓄水工程。(七)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476元,年均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97元,年均增长10.3%,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57.3亿元。住房条件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4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
13、达到45.9平方米。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成果显著,实现新增就业1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L92%,确保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乡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社会救助体系日臻完善,弱势群体、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八)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区域发展焕发活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调整12个政府工作部门职能,组建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金融服务办公室等机构,进一步理顺了职能。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完成310个村的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土地确权和税费改革,初步建立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制定并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
14、管理暂行办法,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20多家;林权改革有序推进。进一步理顺园区和乡镇关系,园区管理体制得到完善。医药卫生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国有资本运营机制等各项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成效。过去的五年,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全区干部群众抓机遇、应挑战、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聚焦通州迎来重大机遇“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逐步恢复增长,中国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式增长的深刻变革期,北京进入经济深度转型期、社会深度调整期,全区进入“建设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与聚焦通州。“
15、十二五”时期,北京全面启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加快建设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作为世界城市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州新城被赋予疏解中心城区人口交通压力、承接世界城市新增功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使命,大量优质教育、医疗、商务资源将向通州转移,为通州进一步集聚发展要素创造条件。“聚焦通州,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将通州新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通州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条件和舆情环境。环渤海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通州是环渤海多条发展走廊的重要节点,地处京津联系带轴心、京津冀现代化交通体系核心位置,是北京参与区域分工合作、服务环渤海的“桥头堡二
16、随着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战略地位的提高,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分工协作趋势更加明显,依托首都、面向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将使通州可以利用更大范围的资源实现自身快速发展。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的主线。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必然要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通州区要抓住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利契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借助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优势,突出创新发展、集聚发展、高端发展,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
17、标。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加速流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高端资源要素正在谋求新的机会。随着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首都综合优势进一步显现,全球高端要素势必加速向北京流动。在这种大背景下,通州可以利用区位和空间资源优势,更好地吸引国内外高端要素集聚,更好地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的高端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三、面对未来积极应对挑战“十二五”时期,全区还面临着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和挑战,需要增强忧患意识,适应环境变化,把握客观规律,化解各种矛盾。城市功能尚不完善,关联领域不够协调。与居住功能相比,产业、公共服务等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共服务相对
18、滞后于人民群众高标准多样化的需求,城市管理相对滞后于城市建设。目前,相对薄弱的产业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制约了未来城市功能的提升,而建设世界一流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的任务对于提升城市功能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总量相对不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经济总量相对偏小,主要经济指标与北京市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高附加值、高科技、高知识含量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处于培育壮大阶段,产业结构仍需优化调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效益和质量有待提升。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约束。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趋势明显,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等带来一定的挑战;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人口资源环
19、境协调发展任务艰巨;高端人才不足,不能适应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发展的需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中心城区人口转移,人口规模将进入快速膨胀期,资源环境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体制机制创新仍需深化,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政府职能转变有待进一步加快,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尚需深化,发展环境仍需不断完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参与国际分工与区域合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部分未来五年的新城蓝图一、新城发展定位建设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是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市委、市政府赋予通州的历史使命。按照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对通州提出的发展要求,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发展定位是:北京发展新磁极、首都功能新载体。中
20、心城区功能疏解的重要承接地。全面承接首都中心城区疏解功能,突出商务、文化、教育、医疗及行政办公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吸引符合世界城市要求的优质服务资源集聚,成为承担首都人口疏解和城市功能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世界城市新功能的核心承载区。以完善北京世界城市功能为目标,积极吸引国际性组织、跨国公司总部、国际会展等国际高端要素集聚,承接首都发展空间拓展、国际资源要素配置、国际活动承载等新增功能,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首都经济新的增长极。大力发展与世界城市功能相适应的高端商务、高端制造、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使之成为首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成为国家第三增长极及环渤海城市
21、群合作发展的重要枢纽。滨水低碳宜居新典范。坚持“人本、绿色、低碳、和谐”的发展理念,突出滨水特色,瞄准世界标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建设成为全球低碳发展示范区、滨水宜居典范城市。二、新城发展战略与美好愿景“十二五”时期,全区要认真贯彻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三个北京”、“四个服务,、,五个之都,和市委、市政府对通州工作的新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为目标,立足服务首都、造福百姓,瞄准世界一流和走在
22、前列,打造通州精神,创造通州速度,树立通州形象,实施新城中心区引擎、高端要素集聚、城乡一体化加速、国际化发展四大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管理、城乡一体化发展三大跨越,社会建设水平、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生活品质三大提升和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基本建成体现世界最新理念与一流标准、富有文化魅力、彰显滨水特色、体现绿色低碳环保的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之中的北京新城。(一)一个目标:建设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高标准高效率推进新城建设,五年基本建成新城核心区16平方公里,十年基本建成新城中心区48平方公里,实现新城建设“一年一跨越、五年展雏形、十年出形象:大力促进国际高端企业总部、国际活动、国际传媒、国际医
23、疗康体、旅游休闲度假和国家电子商务六大领域高端要素集聚,建成新商务商贸中心、高端物流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打造面向国际的创意之都。(二)四大战略新城中心区引擎战略。高标准、高速度、高效率开发建设新城中心区,打造体现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新形象、新风貌,使之成为带动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与发展的战略引擎。超前建设基础设施,优先布局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为集聚高端产业和高端要素创造条件,促进形成高端产业体系,带动全区各项事业进步,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高端要素集聚战略。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公共资源配置方面坚持高端引进,吸纳中心城区转移的高端要素,突出本地优势资源,实现在全球范
24、围内集聚高端人才、先进科技、一流企业和优质资本。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服务环境,实现高端要素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整合发展,加快新城建设,提升新城品质。城乡一体化加速战略。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使农民成为拥有资产的新市民、使农业成为融合发展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使农村成为有特色的生态型社区,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完善城市化布局,按照“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有差别的产业功能”的原则加快重点镇建设,形成区域定位明确、功能主体突出、产业优势互补的城市形态。国际化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推动新城建设和发展。在
25、城市建设中广泛应用全球先进技术和理念,有效融合国际元素和本土文化;在城市管理中借鉴全球先进治理经验,提供世界一流政府服务。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资源要素市场,实施“引进来”;提升本土企业品牌创建能力和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协作能力,实施“走出去二吸引国际组织,承办国际活动,提升自身国际形象,增强首都国际功能。(三)三大跨越三大提升一个深化“十二五”期末,全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大跨越;加快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城市建设管理实现大跨越;统筹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大跨越;改善和保障民生,社会建设水平实现大提升;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大提升;坚
26、持富民惠民,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大提升;加强分工协调,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大跨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壮大经济规模,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高端产业体系,成为推动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排头兵。区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经济结构显著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左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达到市级要求。城市建设管理实现大跨越。运用全球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新理念、新技术,前瞻性地做好城市规
27、划与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建设以人为本、便捷舒适、运行高效的智慧城市。按照世界一流标准建成水绿交融、独具特色的新城核心区,建设完成一批体现现代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底蕴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示范区和标志区;基础设施建设理念超前,快捷通畅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城市管理信息化精细化水平显著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大跨越。加快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六个一体化”进程,重点推动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网络化发展,逐步建立城镇社区管理体制,构筑优势互补、定位明确、特色突出、资源节约
28、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3万人的目标;打造出100个生态型特色村,力争培育1个税收50亿元乡镇、3个税收30亿元乡镇和3个税收过20亿元乡镇。城乡互融互动明显,城乡一体化水平处于全市郊区县前列。社会建设水平实现大提升。显著增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能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服务优质、管理高效的公共服务新格局。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80%以上,公共服务优质化、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治进步,社会管理完善,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健全,社会治安
29、防控体系严密;和谐社区大量涌现,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大提升。综合发挥北运河等境内水系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做足水文章,加强绿化美化,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建设低碳绿色的北方魅力水城,显著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45万人以内,人口结构不断优化;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排放达到市级要求,新城中心区实现“零燃煤”;再生水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村污水达标排放率达到6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全区林木绿化率达到27%,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5平方米。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大提升。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
30、位置,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有效提高收入增长速度,显著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明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城乡居民收入比降低到1.79:1;健全市场流通体系,发展新型消费业态,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提升居民消费结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5%;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广度深度进一步拓展。新城与周边区县以及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国际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远景目标: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
31、值突破1万美元,人民生活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社会实现共享式发展,覆盖城乡、惠及全民、服务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差别基本消除;城市运行高效,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初具规模,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成为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新的增长极。三、新城空间布局根据北京市城市空间优化调整要求及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时序安排,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城带镇”的原则,坚持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强化新城产业功能,增强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构建“一核三区、三带四组团”的区
32、域空间格局。一核:即新城中心区,是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和发展的战略引擎区,是疏解中心城商务功能、提升消费功能、补充国际功能、集聚文化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先行区、实验区和示范区。三区:即主题休闲旅游度假区、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两站一街”地区)三大功能区。主题休闲旅游度假区重点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的主题公园,发展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国际原创艺术的创作区、展示区、交易区;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两站一街”地区)是北京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桥头堡”和战略性节点,未来建设成为服务于国家第三增长极的高端商务
33、区。三个区域将实现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成为推动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经济发展和功能提升的重要高端功能区。三带:即北运河水岸经济带、京哈高速产业带、京沪高速产业带,是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带。北运河水岸经济带重点发展商务、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京哈高速产业带、京沪高速产业带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四组团:即以台湖、西集、鄢县、永乐店四个重点镇为中心形成的发展组团。台湖通过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两站一街”地区)建设和光机电一体化基地的带动,基本实现城市化,成为经济枢纽型、现代田园式生态小镇;西集通过打造产业支撑、强化滨水特色,成为新城高端制造业集聚区和商务休闲功能延伸区;鄢县通过
34、农业园区化、工业集约化,成为现代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和高端制造业发展新区;永乐店通过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和空间储备潜力,成为北京南部产业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成为首都总体空间布局中的“永乐新城”。新城规划范围内的永顺镇、梨园镇,局部纳入新城规划范围的潞城镇、宋庄镇、张家湾镇通过全力推进城市化,为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拓展城市空间、形成有效支撑。马驹桥镇和于家务乡通过乡镇中心区和园区建设,成为特色突出、功能明确、产业发达的发展区域。第三部分打造世界一流新城一、新城彰显品质魅力借鉴奥运经验推进新城建设,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门执行机构,形成高效的决策一执行一协调机制,以“低碳、绿色、人本”理念推进北京
35、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集中力量建成新城核心区,大幅提升新城综合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将新城打造成交通高度发达、滨水特色突出、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经典与时尚交相辉映的北方魅力水城和全球低碳发展示范区。(一)高水平推进城市功能区建设“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新城核心区16平方公里,集中打造出一批独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集聚一批体现现代化、国际化要素的高端功能性项目,整体上呈现出现代化超高组团与传统低密度建筑群错落分布、合理布局的独特景观,塑造出白天因商务而繁荣、夜晚因娱乐休闲而繁华的“不夜水城”形象。1.集中力量建设新城核心区加快建设三大功能板块。由北至南依次建设文化休闲区、高端商住区和综合会展区,推进以
36、高端商务为主体、休闲娱乐为特色、总部形态为特征的功能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一批商务楼宇、高档酒店、文化设施等项目建设,打造集商务办公、金融、商业、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休闲区;加快高端商住区建设,完成一批高端水景公寓、时尚餐饮、酒店、影院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综合会展区建设,形成集国际会展中心、博物馆、艺术展览馆、商务会馆等为一体的会展综合体。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路网体系建设,加快北关大道、东关大道、通燕高速下穿等道路建设;加快核心区市政综合管廊、地下环隧及3座地铁站建设;加快能源中心、电力等市政站点建设并完善配套管线;实施景观水系改造及水质改善项目,对核心区内北运河、通惠河、温榆河等五
37、河道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地下机动车道、交通枢纽、停车场、商业设施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实现地下空间互联互通。2.加快规划建设城市重点功能区加快主题休闲旅游度假区、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两站一街”地区)、新城金融服务区、北苑商务区、行政服务功能区等城市功能区的开发建设,更好地承载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新增功能和向新城疏解的功能。主题休闲旅游度假区按照生态水系景观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要求,高标准治理萧太后河,加快推进区域整体搬迁,推动土地一级开发和上市交易,积极吸引项目落户,加快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全面推进一期开发建设,积极启
38、动二期土地一级开发,加快推进六合村等村庄的搬迁安置工作,积极吸引高端产业项目,加快完善区域内市政基础设施;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两站一街”地区)加快完成14个村整体搬迁安置,加快土地一级开发和上市,积极推动项目和地块的对接;新城金融服务区加快土地一级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吸引项目落地;北苑商务区积极吸引高端项目落户,加快建成城市综合体;行政服务功能区积极推进东方化工厂搬迁,完善行政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二)高标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标准推进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大幅提升新城综合承载能力,有力支撑北京现代化国际新城未来发展。1.构建智能化立体交通体系道路基础设施。加快
39、建立外联畅通、内部便捷的新城路网体系。完善对外交通体系,加快东部发展带联络线、六环辅路等建设;推动广渠路建设,打通新的进京通道;推动壁富路顺义段建设,实现与机场的快速连接。优化内部循环,打通区域断头路,加快玉桥西路、宋郎路北延等道路新建及改建工程,显著提高新城路网密度。加快徐尹路二期、张采路北延、潞苑北大街二期等工程建设,提升区内路网的整体等级,有效分流过境车辆。公共交通设施。积极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加快构建以地面公交为主体、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换乘高效的立体化公共交通网络。加快轨道交通M6号线二期建设,推动S6号线一期、Rl号线一期建设;建设地面公交快速通勤系统,在主要客流走廊上继续增辟公交专用
40、道,实施广渠路BRT线路建设;推动“绿色出行”,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行网络,在客流集中地增设自行车停车场,开展公共自行车租赁试点。综合交通枢纽。优化公交换乘环境,全力配合完成中心区地下交通客运枢纽、土桥公路主枢纽、北京东站一级客运枢纽建设,加快推进北苑、宋庄等客运枢纽建设,完善枢纽周围交通等配套设施,初步形成轨道交通、公交出租、长途客运、铁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和乘客的无缝隙换乘。交通管理系统。加快建立与新城发展相适应的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提高通行效率。加强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智能技术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体系;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建设,科
41、学设置交通标志和道路划线等;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实现新城路口、路段全覆盖的24小时监控,治理交通安全隐患,规范交通秩序。2 .保障安全稳定的能源供给电力设施。提高电网配电输送能力,建设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11座,保障全区电力供应;加快推进新城核心区高压架空线路入地,实施北州等3回220千伏、通门等9回110千伏、张延等6回35千伏架空线路入地;完善区域线路走廊建设,推进架空线路通道、电缆隧道等建设工程。天然气设施。规划建设京沈天然气门站,保障新城及远期北京市用气;完善天然气输配系统,建设3座高压A调压站、3座高压B调压站及15座次高压A调压站;推进配套管网建设,建成高压管线3L
42、5公里,次高压管线71.8公里,中压管线230.5公里。供热设施。完成现有城区分散燃煤锅炉房资源整合,扩大三河热电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范围,推进集中供热支干管网建设;实施“新城中心区零燃煤”工程,继续发展燃气分散供热,提高清洁能源供热比例;推进老旧管网改造工程,实施供热系统热计量和节能改造。3 .显著增强城市给排水能力保障安全充分的水资源供给,完成通州水厂扩建,启动南水北调工程,完善输配水管网及供水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多水源供水、优化调度的资源配置格局;建立完备的排水系统,加快排水系统改造,疏通下游排水河道,逐步改造合流管道,建设污水截流设施;提升区域防洪能力,加强对北运河、凉水河等主要行洪排水河
43、道管理,推进蓄滞洪区、分洪道建设,实施防洪建筑物改造。4 .大力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以智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大力推进民生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和政务信息化,显著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以提高工作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增强为民服务能力为目标,加强政府信息化网络建设,规划建设政府信息化平台,建立集行政、服务、考核等于一体的协同办公系统。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区光纤网络建设,建设覆盖全区的3G移动通信网络,积极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规划建设通州区信息大厦,打造世界级的新城信息枢纽;加强新兴信息技术在新城街道、园区、政府及交通设施等领域的应用,开展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试点示范;推
44、进新城信息基础资源库建设和共享,加强人口基础数据库、空间地理信息库等建设;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一代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区数据中心的灾备中心。5 .强化城市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加大公共安全资金投入,加强人防工程、消防设施和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增加防火、防震、防洪、防空等相关防灾减灾设备的配置;加强紧急避难场所建设,在公园、绿地规划建设长期紧急避难场所,在社区、体育场和中小学操场建设中短期避难场所;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三)全方位推进城市高效运行对接世界城市的管理理念,以智慧城市为目标,建立健全城市运行管理机制,探索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显著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和社
45、会化水平,实现城市高效智能运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城市管理。树立“大城管”理念,充分发挥城乡管理委员会的协调职能,形成城市管理部门和职能的横向联动机制;理顺区、街道和社区三级管理体制,形成垂直联动机制;探索城市综合执法模式,研究成立城市综合执法管理委员会,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明确作业流程,建立岗位一绩效一责任评价体系。应用技术手段提升城市管理。实施网格化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精准化;完善城市运行监测,建立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应用数据和支撑平台,实现对城市交通、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动态、科学、系统管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推进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参与城市管理,通过政
46、府采购、服务外包、标尺管理等方式,推动公共交通、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公共事业市场化;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完善政府与市民互动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二、经济转型高端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服务化、高端化、集约化、低碳化”为方向,瞄准产业的高端领域、高端形态和高端业态,按照“提升一产二产、集聚做强三产、加快产业融合、突出发展高端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创新驱动为手段,以重点功能区为载体,重点打造高端商务、高端制造、现代物流三大产业,着力培育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医疗康体、旅游休闲四大新兴产业,形成现代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齐头并进、相互促进、跨越发展的新格局。
47、(一)重点打造三大产业高端商务。积极吸引中心城区企业转移总部、全球500强企业开设地区总部,尽快形成全国民营企业总部、侨务经济总部,有效集聚华北和环渤海地区大企业集团总部以及结算中心、销售中心等职能性总部。加快建设北京国际航空城、乐天百度等重大项目。发展与总部经济共生互惠的金融、会计、法律、知识产权交易、咨询等专业服务业。高端制造。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品种质量,增强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大中型企业品牌创建能力和小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推动北汽动力总成项目建成投产,支持相关企业从事核心技术研发和核心部件制造,逐步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加快光机电产业集聚,重点推进先进制造装备、电子机
48、械、手机零部件等产业发展;发挥在低碳环保领域的先发优势,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新光源照明和新型节能设备等。现代物流。大力引进“总部+物流”、“生产基地+物流”、“展示交易+物流”等高端物流项目,继续提高协作程度,加强城市物流系统和物流主通道建设,逐步形成末端共同配送的高效物流组织模式。继续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搭建认证、支付、交易、清算、诚信等平台,做大做强电子商务。(二)着力培育四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加快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永久会址及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逐步完善文化艺术原创和艺术品展示交易体系,扩大艺术品交易规模;加快建设中国传媒大学科技园、东方影视城等项目,发展影视传媒产业;
49、加快建设IDC数据中心、天安数码城,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形成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视觉产品、信息产品的制作和传输产业链;加快集聚艺术品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创意设计行业。建设综合会展区,积极承办有影响力的会议、展览,大力发展会展业。金融服务。以金融后台服务区建设为抓手,吸引一批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机构及其后台服务项目入驻,集聚一批股权投资、资产管理、风险投资、产权交易、融资信托、专业协会等高端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打造梨园金融集聚区,增强区域金融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北京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更好地吸引全球金融服务机构。创造有利条件,积极争取国际主权债券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市场等对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金融或金融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