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隋唐时期主要政治制度: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变化的过程,了解各种制度的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2、通过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之间的联系,理解相关制度的演变进程、彼此影响及意义。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多种形式的史料,了解多种历史的呈现方式,并根据史料印证历史结论。3、通过对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的学习,产生对中国古代制度建设的自豪感,从而增强学生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科举制度的影
2、响2、三省的职能和作用3、两税法的背景和内容难点:两税法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导课:2015年,李克强总理考察华为公司最新技术实验室后说:“没有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就无从依附。”由此,我们可知,制度创新至关重要,我们一起从古人身上寻找智慧,学习隋唐时代的人是怎么创新的。一、选官制度创新(2)选官权:地方T中央权利逐渐收归中央(3)选择方式:举荐评定授官T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2、科举制演变过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土科,科举制形成;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土的人数,首创武举
3、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3、科举制的影响积极: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禁锢思想、缺乏创新精神。忽视实用学问,不利于科学发展。阻碍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二、中枢机构创新1、中枢政务机构变化秦:三公九卿图图圈圉 囿困治粟内史门下省(审仪)中书由(决象)尚书省(执行)I唐太宗:宰相会议(政事堂)中书门下(三省一体化趋势)l AF 利+1#用秦:三公九卿制度汉武帝:中外朝制度魏晋南北朝:三省隋唐:三省六部制二)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校日益
4、削弱;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益完备C(分工、效率等)2、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影响特点:(1)相权三分,职权分明(2)集体宰相制,节制君权影响:(1)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2)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3)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4)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为历代所承袭。三、赋税制度创新1、租庸调制(土地制度-均田制)页目内容实质租纳粟为租(田租)土地税庸纳布或帛代役为庸代役税调纳布或帛代役为调财产税魏晋: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授田农民按户征收粮和绢帛,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隋-唐初: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
5、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兵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调二对象(2159成年男子)(作用)2、两税法(背景、内容、特征、影响)唐中期:两税法。(1)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2)内容中央政府根据财政支出的预算征收总额,分配各地征收;不分主户、客户,以当时居住地编入户;分户税一人丁和财产、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秋季两次纳税(3)特征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4)影响积极: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体现了社会公平;
6、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消极:加重定额官吏盘剥两税法并没有减轻纳税农民的负担思考探究: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新在何处?租庸调制项目两税法租庸调制规定了征税单位简化税收名目,纳税时间集农民负担的上中,既便利纳税人,又有助于提限,以庸代役保高政府工作效率;证农民有较充分征收形式以财产多寡为征税标准,体现的生产时间,政社会公平府的赋税收入也征税对象纳税对象扩大,增加政府税收有保障。人身依附缴纳货币,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五、课程小结: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官制度创新二、中枢机构创新三、赋税制度创新1、沿革1、变化1、租庸调制2、科举制发展2、三省运行2、两税法3、思考科举制3、三省六部制特点及影响六、课后反思: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属于探究性课型,属学生学习所缺乏的能力点,学生对于制度的理解相对较困难,需要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之上构建更具逻辑性的思维,形成整体感知,多维度认识历史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