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依据具体情境展开质疑.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65496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7.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教学中如何依据具体情境展开质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阅读教学中如何依据具体情境展开质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中如何依据具体情境展开质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教学中如何依据具体情境展开质疑.docx(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阅读教学中如何依据具体情境展开质疑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7年03期摘要:阅读教学中必须依据具体的文本情境展开质疑,这样才能切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具体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从文本的矛盾处质疑;从文本看似反常处质疑;从文本的反复处质疑;从文本看似平常处质疑。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情境;质疑能力情境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情境性的,人的认知与其情境性背景、伴随的具体事件以及个体所从事的活动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而我们不能把存在于头脑中的认知和在现实世界中展开的活动视作相互割裂的实体。只有在情境中学会的知识和方法才具有较强的迁移性和内生性。在阅读中,文本是中学生质疑能力养成的最重要的情境,学生在文

2、本的具体情境中产生问题,进而引发思考展开质疑。离开了具体情境,质疑能力的培养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以下从四个方面具体讨论质疑的方法。一、从文本的矛盾处质疑(一)从文本前后内容产生矛盾处质疑赞可夫认为:“只有当学生发觉自己在对教材的理解上还有这样或那样的衔接不上的地方时才会产生问题”;只有这时,智力才真正活跃,想方设法,“努力从所处的困境中挣脱出来”。1当学生现有的认知图式无法理解文本的矛盾之处时,就是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展开质疑的时机。譬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写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与题目所表现出来的气氛明显不合,学生阅读后提出一个问题:祝福全文写的都是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为什么不以“祥林嫂的

3、故事”为题,而以“祝福”这样一个充满喜庆气氛的词语为题呢?这个问题刚好抓住了文本与课题的矛盾,一方面是非常喜庆的气氛,而另一方面祥林嫂的遭遇竟是如此凄惨,竟然在这个万民同庆的时候凄凉地死去。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除了须具备关于主题、写作手法等基础知识外,还必须能够对全文的主旨和文中营造的氛围有很到位的领悟和感受。这是属于水平层级较高的评价性问题,蕴含着很大的思维空间和思维张力。一般而言,作者为了要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在紧要的地方停住目光,迫使读者投入思考,就可能会在紧要处制造一些矛盾,以形成强烈的反差来刺激读者。而题目又是文章最要紧的地方,往往花费作者特别多的心血和思考,是读者借以深入文本核心

4、的一条路径,所以对题目与文本的矛盾,特别要引起注意。文本的前后矛盾现象,一般都是作者的有意安排,皆有其特殊用意,教师须引导学生重锤敲打。如有位教师教孔乙己,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己为什么大约的确死了?这“大约”是一种猜测语气,而“的确”则是一种肯定语气,这两个词语,从字面上看,是自相矛盾的。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这个问题极具思维价值,找到问题的答案也就读懂了这篇文章。正是这个矛盾之处,体现了作者深刻的用意:在当时的处境下孔乙己必死无疑,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死是活,因为没有人会去管他,这样写就十分含蓄地揭示了人情世态的炎凉。以上这些质疑都从具体的文字出发而不仅仅止于文字,它指向文章的主旨所在,这些质疑的

5、水平已经处于较高层级,具有研究探讨的价值,对学生理解鉴赏作品的内涵有很大帮助。(二)从文本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处质疑一般情况下,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应该是和谐的统一体。但作者为了要更好地表现其文章的主旨,可能故意使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产生一种不和谐,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也许就会发现有些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互为矛盾的现象。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多问几个“为什么”,往往能够迅速穿透文章的表现形式而直达主题,这也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有效办法。比如孙犁的荷花淀是一篇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小说,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断壁残垣、硝烟烈火和血污泪痕,我们看到的是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与粉色的荷花箭,一切都

6、显得清新明朗美好。作者这样诗意地描绘白洋淀的美其用意何在?诗意的环境描写会不会掩盖战争的残酷性而削弱作品的主题思想?抓住这个矛盾去解读课文,学生不仅能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也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再比如杜甫晚年之作旅夜书怀,写于颠沛流离之中,又是在黑夜里,作者的孤独伤感可想而知。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而且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这与诗的哀伤基调显得格格不入。诗的内容与形式构成了一对矛盾。引导学生由此质疑,细细推敲,学生也许就会发现诗人正是以这种“乐景”来衬“哀情”的手法,使“大地的广阔”与“诗人的渺小”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显出诗人在乱

7、世中的凄凉孤独之感。以上两处质疑,从问题层级水平来看,应该属于理解性与评价性兼而有之的情形,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写作手法与主题思想的关系,从中鉴赏品味作品运用这些手法的妙处。(三)从文本与生活的矛盾处质疑当文本与生活常理产生矛盾时,也是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的地方。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变成一只甲虫,这在生活中是不可思议的。作者把他变成甲虫,有何深意?这个问题就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最后可能触及小说的主题一一人的异化。文本与生活的矛盾处往往就蕴藏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在诸如此类的质疑探究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渐提高。时剑波老师执教边城,在研读质疑环节,一个感觉敏锐而细腻的女生站起来说,她深深为边城人的人性

8、之善和人情之美所打动,但同时又有这样的疑惑:“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这么善良的人到最后造成的却是这么令人难忘的悲剧?”2这个问题提得极有深度,思维含金量极高,是学生质疑中的佳品。她的问题不仅涉及她对文本的准确把握,而且已经加入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这是属于评价水平层级的问题。这位学生肯定是一个善良而细心的姑娘,她纯真的内心中肯定在为翠翠的不幸遭遇遗憾惋惜,甚至伤心落泪,强烈的同情心使她内心产生了一种不平衡,于是在看到小说的结局与我们平时的价值观人生观相矛盾时就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个问题已经涉及沈从文对生命的理解一一“善的悲剧”,涉及边城的总体基调,甚至涉及人生、生命、人类的意义,已经上升到哲学的层面。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表明其质疑能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