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著《茶经》有关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羽著《茶经》有关问题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陆羽著阚问题研究一介布衣的陆羽,身处唐代天宝至贞元年间,与当时的社会名流交往,因著茶经,深谙茶道,被后人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但是,陆羽能完成茶经著述,离不开皎然的教诲和支持。鉴于有关陆羽的文献记载较少,有关陆羽和茶经的研究只能寻找蛛丝马迹,得出相对合乎逻辑的结论。笔者针对陆羽出生年和茶经展开探讨,希望能为其他研究者提供新思路。一、关于陆羽的出生年有人依据陆文学自传末尾记载“上元辛丑岁子阳秋二十有九1(P1957),认为“阳秋”作“春秋”用,在上元二年那年陆羽是29岁。但是,笔者在试析有关陆羽和茶经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阳秋”作“春秋”用存疑,理由一:不同朝代不用避讳;理由二:唐代前有“
2、十月为附的观念2。因此,笔者觉得陆羽出生年还得另找证据。陆文学自传载:“天宝中,郢人醺于沧浪,邑吏召予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出守,见异,捉手拊背,亲授诗集,于是汉沔之俗亦异焉。”1(P1957)或许这一段记载方便推测陆羽出生年。资治通鉴载:“(天宝五年七月)河南尹李齐物贬竟陵太守3(P774),由此可见陆羽与李齐物相识于天宝五年。陆文学自传载:“始三岁,茕露,育于大师积公之禅院。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公追之日:念尔道丧,惜哉!吾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伏外道也。以我门人众多,今从
3、尔所欲,可捐乐工书。1(P1957)从这一段记载可知,少年陆羽因与积公禅师理念不同而离开西塔寺。一时兴起流落江湖的陆羽,肯定生活不易。由于有回归西塔寺的退路,陆羽出寺和与李齐物相遇的时间应该很近,“以身为伶正”才能保障陆羽生活所需,否则陆羽可能因生计艰难而回归西塔寺。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与李齐物相遇时陆羽才9岁或者10岁,那么可以推测陆羽出生年在开元二十五年(737)或开元二十六年(738)。陆文学自传载:“洎至德初,秦人过江,予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1(P1957)古人交友时年纪相差较大,才可称为“忘年之交二后汉书祢衡传载:“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4(P569)
4、梁书何逊传载:“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好。”5(P409)这两例忘年之交的特点有:(1)年轻人是弱冠之年;(2)两人相差近20岁。由此推测,陆羽与皎然相差近20岁,两人才可称为“忘年之交工皎然诗式载:“贞元初,予与二三子居东溪草堂至五年夏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公洪自河北负谴,遇恩再移为湖州长史。初与相见,未交一言,恍然神合。”6(P9-10)据此可知,贞元五年(789)皎然与李洪在湖州相会。皎然赠李中丞洪一首载:“安知七十年,一朝值宗伯。”7(P778)显然,贞元五年时皎然70岁,推算皎然生于开元八年(720)。那么,至德初,19岁或20岁的陆羽与近40岁的皎然相
5、遇,间接证明陆羽出生年为开元二十五年、二十六年的合理性。如果古人“忘年之交”特指一方为“弱冠”之年,那么陆羽应出生于开元二十五年。二、皎然与茶道源头诗僧皎然,精通禅修,融合诸家之长。湖州刺史于郡斋卧疾赠昼上人以“吻合南北宗,昼公我禅伯”诗句称颂皎然。从皎然生平经历看,他年轻时游学求仕,参访过各地名山大川,也许获得各地高僧大德和高道隐士的指点。但是,他出家为僧,有师承禅宗北宗神秀大师一脉,因此,他的茶道可能来自师门。天宝九年,皎然受戒于守直律师。唐湖州杼山皎然传载:“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8(P406)守直也有守真之称,也有人认为守直是守真之讹。唐杭州灵隐山天竺寺故大和尚塔铭载:“大师生缘
6、钱塘范氏,讳守真,字坚道至无畏三藏受菩萨戒香;普寂大师传楞伽心印昼之身戒,亦忝门人。”7(P841-842)茶经八之出载:“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9(P624)那么,可以推想住灵隐寺时守直大师已有采茶、制茶及饮茶的条件。普寂禅师是禅宗北宗始祖神秀的高徒,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敕居长安,卒后赐号大照禅师。我们知道饮茶之风的流行是源于降魔禅师。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10(P442)降魔禅师与普寂禅师同为神秀门徒
7、,那么普寂不可能不知道饮茶。因此,皎然茶道师承于宗门是有必然性的。三、茶经与茶诀关系皎然,本是湖州长城(今长兴县)人,功名不就,遂出家为僧,为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住持,与当时的湖州刺史如崔论、卢幼平、颜真卿、陆长源、于等交游唱和。他诗歌创作颇丰,也旁涉茶道,著茶诀。因此,陆羽著茶经,可以推测是源于和皎然的结识。陆羽和皎然是忘年之交,皎然对于陆羽是亦师亦友。据说孟郊东野文集有陆羽追忆皎然的诗:“万木萧疏春节深,野服浸寒瑟瑟身。杼山已作冬令意,风雨谁登三癸亭。禅隐初从皎然僧,斋堂时谥助茶馨。十载别离成永诀,归来黄叶蔽师坟。”诗意明显有承认皎然为师的事实。依据陆文学自传,自积公禅师收留至至德初过江前
8、,陆羽识字学书,学习诗歌和戏剧,没有证据说陆羽已经研究茶道。至德与上元年间大约有5年时间,陆羽应该跟随皎然参禅悟道和研习茶道。“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1(P1957)当时的陆羽翻阅图书寻找前人学术研究成果。我们知道,诗歌创作偏重于灵感,天赋高的年纪轻轻即可以完成创作,比如骆宾王的咏鹅。然而,学术研究必须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翻阅图书考证,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新。对,本义是应答。广韵:“对,答也。”对书,则是依据现有书籍核对,找到正确的答案。书籍传承久远,必然因为传抄产生差异,古人为了追本溯源,从事校雕,避免出现差错。校雕
9、,即是校对书籍,以正误谬。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时已采用校雕整理图书,他们编纂的别录七略具有分门别类和剖析学术源流的功能。显然,陆羽在苕溪之滨“闭关对书”属于学术研究活动,即是通过“对书”查找源流,核对著述是否正确。从陆文学自传记载看,陆羽是避难至湖州,一路颠簸,很难说有时间研究茶道,也不具备携带很多书籍的条件,而皎然出生于长城官宦望族谢氏,藏书必然颇丰,因此,陆羽“对书”的书应该来自于皎然。从没有研究茶道经验到著茶经需要大量时间学习和验证。茶经记载的各地茶事需要实地调研,而现有唐诗证实陆羽在上元年后到各地调查茶事,因此上元初还没有完成现存茶经,可不可以推测,陆羽“对书”是依据茶诀“对书”?诀,做
10、某事的窍门、方法。说文:“诀,法也。”是不是可以推断茶诀已经初步总结了前人种茶、采茶、制茶以及饮茶的经验,也有皎然自己的煎茶、饮茶的感受记录,初步形成了现有茶经的雏形?陆羽继承了皎然的茶道研究,考证历代图书,先著成茶论,又历时多年跋山涉水,调研各地茶事,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创作毁茶论并修改和丰富茶论,形成现今留存的茶经。从现有唐代人以“论”为体裁的文章判断,茶论可能只有二三四千字,而现有茶经有七千余字,因此茶经的完成非一日之功。皎然饮茶歌送郑容载:“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7(P837)尔雅:“虚,空也。虚”与“实相对,即是“不实”。从诗句可以理解为茶经的完成并不是陆羽一人的功劳,陆
11、羽“空”担名声,能否间接证明有皎然的指点或谦让的隐情?有的人认为诗句意思是:在皎然看来,陆羽闭门写书,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观点,因此皎然对陆羽提出批评。其实,这肯定是一种误解。按照封氏闻见记饮茶的记载,陆羽茶论阐述茶的功效和煎茶、炙茶的方法以及造茶具等等,大多是具体而微,而且陆羽必然详加考证,不合实际是不可能的。如果说皎然认为陆羽茶道层次低而提出批评,那就不是虚实问题To饮茶歌送郑容载:“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臧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细花啜又生。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日上香炉情未毕,醉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7(P83
12、7)全诗表达的意思很明确,即是皎然自比丹丘羽人(即是传说中的丹丘生),不图虚名,在喝茶时皎然告诉郑容实情(即是茶经的完成不是陆羽一人,陆羽是空”得名声),然后两人饮茶尽兴,皎然送别郑容。明代陈师茶考载:“陆龟蒙自云嗜茶,作品茶一书,继茶经茶诀之后。自注云:茶经,陆季疵撰,即陆羽也。羽,字鸿渐,季疵或其别字也。茶诀,今不传。及览事类赋,多引茶诀。此书间有之,未广也。11(P459)由此可见,茶经和茶诀之间存在明显的继承关系。四、关于陆羽茶事活动封氏闻见记饮茶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鸿
13、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鸿渐游江介,通狎胜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10(P442-443)这一段记载使我们知道陆羽先著茶论,后著毁茶论o上元初至广德二年间有5年时间,在广德二年李季卿见陆羽前,足以使茶论传播四方。裴度刘府君神道碑铭载:“至广德二年,江淮宣慰使御史大夫李公季卿荐左卫兵曹”1(P2422),说明广德二年李季卿曾宣慰江南。张又新煎茶水记载:“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遇陆处土鸿渐。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欢,因之赴郡”12(P809),说明李季卿见陆羽于维扬(今扬州)。上元二年,皇甫冉弃官归隐阳羡,在阳羡隐居达3年
14、之久。广德元年至二年他往来于苏州、常州、润州(今镇江)之间13(P13)O皇甫冉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采茶非采箓,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14(P293)广德元年,皇甫曾在润州与陆羽交往,有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15(PI0):“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14(P315)两首送别陆羽的诗都提到“山寺”,疑是皇甫兄弟在他们家乡润州送别陆羽的作品,皇甫冉是送别陆羽至南京,皇甫曾是送别陆羽回湖州。陆羽到南京栖霞寺采茶,需要携带茶器,出于便捷考虑,必然选择水路。广德二年,陆羽回归湖州时在常州和李季卿相遇。除了这次茶事活动外,其他唐诗也可证明陆羽在此后有多次茶事活动。茶事活动的实地调研有利于陆羽对茶经的增补与完善。五、结语陆羽大约出生于开元二十五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陆羽避难至湖州,与皎然结为忘年之交,跟随皎然研习茶道,继承了禅宗北宗的茶道,著成茶经。无私的皎然成就了陆羽,使他被世人称为茶圣、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