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70102 上传时间:2024-05-03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12.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ppt(9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什么是?为什么?怎样进行?如何评价?,教学目的,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使学生:1、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史经验;2、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教学重点与难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第一节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

2、转变,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目录,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一.新民主主义社会 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共产党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基础上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这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毛泽东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正式命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认为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是新的民主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再在这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把中国进一

3、步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两三年内,虽然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但是大量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未完成,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残余的矛盾。1952年以后,这种状况才发生变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才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人 民 大 众,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帝国主义,19491952年的主要社会矛盾,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中国人民,帝国主义,国内,对外,19531956年的主要社会矛盾,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新民主

4、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因为:第一,经济上,是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除国营经济外,还有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第二,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新中国建国之处的人民民主专政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性质。第三,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

5、的新文化。,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经济成分,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3.新民主主义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特别是没收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等于消灭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资产阶级的主体部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先进的无产阶级政

6、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归纳起来说就是国内国际条件已具备。,4.新民主主义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资本主义因素:在经济领域中,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政治领域中,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国家政权;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存在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有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为主导,政治上有工人阶级的领导;文化上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因素保证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二、党在

7、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初步的设想: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

8、农业的集体化。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工业化,三大改造,农 业,手 工 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节从

9、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示意图:,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是改造的主体和物质基础。“三改造”是两翼,是工业化的条件。,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可能性,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可能性,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可能性,新中国成

10、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上海军管会没收国民党政府中央 银行的命令,南京军管会清查没 收官僚资本的布告,19491952年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的工作,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在搞社会主义方面,毛泽东主席的最大功劳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我们最成功的是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

11、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一方面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唯一正确道路;另一方面表明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为了实现工业化,反对离开生产力谈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社会主义改造(两翼),解决生产力,解决生产关系,过渡时期总路线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

12、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其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的问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 国家帮助,改造的具体步骤,第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是组织互助组阶段。第二阶段:1953年到1955年上半年,大办农业生产合作初级社阶段。第三阶段:1955年夏到1956年底,合作化运动的高潮阶段,初级社纷纷发展为高级社。,毛泽东主席“关于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传达到农村,农民积极报名入社,农民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对农业、

13、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广东省中山县农民在学习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农民们成群结队报名入社的场面,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4、坚持党的领导,正确掌握农村的阶级政策,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王凤英的父亲是地主,她家也加入了合作社。,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我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上是成功的,五亿多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农业合作化的胜利,把汪洋大海般的小农个体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实现了土地工有,避免了两极分化。同时也解决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小农经济的矛盾,在新的基础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制度。,(2)农业集体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这就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

15、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基本上保证了城乡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使农民生活有所改善,还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也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改造的方针和政策,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引导手工业逐步过渡。,稳步,稳步,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改造的途径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

16、业的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指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改造的原则,(1)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对官僚资本无偿剥夺,对民族资本进行赎买。(2)采取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原来的剥削者逐步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中获取一部分利润。,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赎买购买,国家所得税 34.5%企

17、业公积金 30%职工福利费 15%资方红利 20.5%,核定私股24亿元定息:年息5%付息10年1956.1-1966年,四马分肥,定息制度,国家税收:34.5%职工福利:15%企业公积金:30%资本家红利:20.5%,四马分肥,对企业利润实行“四马分肥”,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定息制度,在分红问题上,国家对私股实行支付固定股息制度,资本家按照合营时的私股份额每年领取固定息率5%的“定息”。,私股共24亿元,从1956年起,国家每年支付5%的定息,支付期限10年。到1966年国家共支付32.5亿元。,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资本主

18、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初级形式高级形式,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后到1953年底,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第二阶段:从1954年到1955年夏,主要是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就是在原有的私营企业中加入国家的公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资

19、本家和国家共同所有,国家派遣干部负责对企业的领导管理。,资料:红色资本家_荣毅仁,191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荣氏家族1949年,决定留在大陆 1956年,将自己的商业帝国上交给政府。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93年1998年,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2005年10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岁 年他曾被陈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1979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荣毅仁创办“中信”,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借中国改革开放春风,荣毅仁运用荣氏经营家法,呼风唤雨,得心应手,荣毅仁与国家获得了“双赢”,“中信”成为荣氏财富的引擎。1986年,他被美国幸

20、福半月刊评为世界名知名企业家之一,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 2000年荣毅仁及其家族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1位。其个人及其家族财产为19亿美元,资料:红色资本家_荣毅仁,1998年3月3日,江泽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与副主席荣毅仁交谈,1994年,荣毅仁在三峡工程展馆。,荣毅仁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照,1956年,毛泽东在荣毅仁陪同下参观上海中新纺织厂,资料:1956年1月,荣毅仁就社会主义改造答记者问,记者直率地问:“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荣毅仁很快就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

21、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因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自愿接受改造,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工作,我受到了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的尊重,得到了荣誉和地位。从物质生活上看,实际上我并没有失去什么,我还是过得很好。”,第三阶段:从1955年秋到1956年底,是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按地区、按行业将所有的私营企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组成一个企业单位。定股定息。至1956年底,私营工

22、业的99%,私营商业的82%都参加了全行业公私合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实行公私合营,欢迎公方代表进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1)它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已经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这就为生产力的

23、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2)这个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理论和政策是正确的。我们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提出但都没有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丝毫没有放松经济建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建设了156个重点工程,从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2、经过合作化的道路,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

24、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制定和执行了对于资产阶级的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在中国把这件事情办成功了。,毛泽东到工厂视察,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一)主要观点:1、“充分肯定说”:认为工业化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就我国一五期间的客观经济状况而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决定了必然要建立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改造正是在这种体制下为实现工业化而提出的。面对社会主义改造成为生产力发展直接动力的事实,没有理由对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指责,我国是通过建国初期进

25、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如果否定了社会主义改造,就会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否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历史依据。2、“怀疑”或“基本否定说”:认为三大改造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与工业化有相悖的一面,表现在改造速度和改造目标脱离了生产力水平。三大改造的目的只应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满足于工业化初创阶段的急需,不应抽象地为了实现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或者服从于经济结构愈单一,工业化速度就愈快。的盲目认识。这种观点认为,建国后毛泽东的错误即由此开始。,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3、“折中说”:应在基本肯定三大改造的基础上对当时的错误作足够的估计。首先应肯定在

26、我国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基本完成之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和社会力量的分化组合,党和毛泽东选择了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办法,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历史条件的;但也应当充分认识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严重缺点,如对待选择模式定得过高,对资本主义经济对当时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估计不足,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农村互相合作化的多种形式和经营管理体制问题等。,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二)评价 1、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两个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事实: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样的

27、变革不仅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的团结。意义: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及其剥削阶级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新型的人际关系已经确立,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继辛亥革命之后,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2、社会主义改造的缺点和偏差1)在社会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2)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

28、把公有化程度作为衡量所有制结构优劣的标准,而非生产力作为标准。3)在方法和步骤上,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实施“一刀切”,淡化了工业化;4)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就是国家下达指令计划,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建立起了无所不包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3、社会主义改造出现偏差的基本原因:第一,对中国国情和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1955年毛泽东多次严厉批评右倾机会主义,批评“小脚女人”

29、,“在全国农村中,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高潮就要到来。我们的某些同志却像一个小脚女人,动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老是埋怨旁人说:走快了,走快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毛泽东文集第六卷,第418页)。就毛泽东本人而言,当时并没有想在1956年就提前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但是,由于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和“小脚女人”的批判,党内外出现了严重的“恐右症”,为了避免“右倾机会主义”、“小脚女人”这样的政治帽子落在自己的头上,各级干部宁肯越快越好,而不敢有半点的“懈怠”,结果互相攀比,你追我赶,预定的步骤几乎完全打乱,以致改造的速度越快,甚至超出了毛泽东本人的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一发不可收拾,它超出了任何人的主观

30、意志,以一种内在的运动惯性朝着既定的目标奔腾而去。,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3、社会主义改造出现偏差的基本原因:第二,虽然我们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方法是创新的,但在改造的终极目标上仍然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急于消灭私有制经济,追求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忽视市场经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改造的方法步骤上又简单化,草率地急于求成,由此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限制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活力。正如邓小平所说,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当时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页。)“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

31、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3页。),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社会主义改造出现的问题同它的成就相比毕竟是第二位。“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170页。)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再次肯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2、,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5页。),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思考: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我们现在的改革开放,究竟是对社会主义改造成果的否定,还是在此基础上的调整、重组和完善?新民主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但也有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确立的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这是

33、三大改造的功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方针政策和当年三大改造以后实行的方针政策尽管有很多不同,但两者不是对立与否定的关系,而是一脉相承并加以纠正、调整、改革和完善的关系。一脉相承是主流,是根本。,二、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从社会性质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以充分肯定三大改造的历史成就作为自己的历史前提,是以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确立作为自己的历史起点的。否定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社会发展目标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目标,是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个目标,和三大改造的根本方向是基本一致的。事实上,三大

34、改造就是在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提上议事日程并开始启动的。在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离开社会主义改造不行,离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也不行。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方向,是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所必须的。在社会经济模式的选择上,当年的三大改造,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目标。而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在农业合作化理论和政策的正确指导下,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迅速发展,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入社农户963%,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到1956年,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总数的91.7%,产

35、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全国手工业总产值比例图,在党和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的指引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展顺利。到1956年底,全国99%的工业企业,82.2%的商业企业的分别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36、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以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仍将继续发挥作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自己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这些规定充分表明我们国家的性质是人民民主国家,人民行使权力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是任何资本主义民主所无法比拟的。,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3、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被清除出中国大陆官僚资产阶级在中国内地被消灭地方和富农被改造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被改造

37、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社会主义集体劳动者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劳动人民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4、主要矛盾已经转变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上解决,人民对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