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散佚二喻考.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99244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6.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喻经》散佚二喻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百喻经》散佚二喻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百喻经》散佚二喻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百喻经》散佚二喻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百喻经》散佚二喻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百喻经》散佚二喻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喻经》散佚二喻考.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百嗨散忙桔一、百喻经确有百喻百喻经是由中天竺僧人僧伽斯那注高僧传、出三藏记集记作“僧伽斯”。从修多罗藏(经藏网搜集整理出的部譬喻集,共一部。永明年间,注关于求那毗地翻译譬喻经的具体时间,各书记载略有差异。分别有永明年、永明十年、永明十年秋、永明十年九月、永年十年九月十日。见王辐童百喻经释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15页。僧伽斯那的学生求那毗地,从中天竺来到齐士,将百喻经翻出。关于百喻经所收譬喻数,文献记载的非常清楚。高僧传卷3:初僧伽斯于天竺国,抄修多罗藏中要切譬喻,撰为一部,凡有百事,教授新学。注梁慧皎著,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传卷3,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2、第138页。又,出三藏记集卷14、开元释教录卷6:初,僧伽斯于天竺国抄集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要切譬喻,撰为一部,凡有百事,以教授新学。注梁僧祐撰,苏晋仁、萧子点校出三藏记集卷14,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552页。可见僧伽斯那所集的梵本百喻经内含100则故事。但是现流传的汉文本四卷本和二卷本百喻经仅有98则故事,注现在流传的二卷本和四卷本百喻经,“这两个版本的差别,主要是在分卷上,并不涉及原经内容的详略差异:见王孺童百喻经释义,第7页。唐智升著,富世平点校开元释教录卷6,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374页。那么,是否是求那毗地翻译时只翻译了98则故事呢?所谓百喻,只是取整而言呢?答案是

3、否定的。开元释教录卷6记载:百喻经四卷。亦云百句譬喻经,或云五卷。天竺僧伽斯那撰,永明十年九月十日译。见僧祐录。祐等并云:译成十卷。”此之四卷,百事足矣。注唐智升著,富世平点校开元释教录卷6,第373页。文中说的很清楚,四卷本的百喻经同样也是“百事足矣”的本子,换言之,四卷本的百喻经应该内含100则故事。此外,还有一种观点:将卷首之序分和卷尾之偈语,就可凑足百数.注1932年,佛学书局胡寄尘译述全本百喻经浅说,在序言中提到了当时的种看法:”百喻经为萧齐时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为一百寓言,惟始加小序,末加结论,故实得九十八。”胡寄尘译述百喻经浅说,上海:佛学书局,1932年,第2页。笔者已有专文讨

4、论指出,四卷本百喻经的序分,实际上是疑伪经五百梵志经,是后人将其加附于百喻经之前充当序分的,作伪痕迹依稀可见。而偈诵部分是僧伽斯那交代编撰譬喻经的缘由及嘱咐读者阅读此经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并不具备譬喻故事,因喻说法的特征。可见,百喻经确实内含有100则譬喻故事,现存只有98喻,“显示结论只有一个,即佚失了二喻。注王箍童校释百喻经释义“前言”,第16-17页。二、百喻经佚失二喻之考察据王孺童先生考证,佚失的二喻分别在遗教经论记卷2和辨证论卷1中有所引。注王孺童校释百喻经释义前言,第17页。其中遗教经论记卷2载:百喻经云:昔有贪夫,于野求蜜,既得一树,举足前进,欲取蜂蜜,不觉草覆深井,因跌足而亡。辨

5、证论卷1:百句譬喻经云:五根之祸,剧于毒龙,过于醉像,五根纳受,如海乔流,如火得薪,未尝厌足。五根如箭,意想如弓,思念如矢。以五戒仗,守护六根,如视逸马。经笔者查阅,王氏揭示的贪夫求蜜,在大般涅槃经卷12有类似记载:复次迦叶!譬如岭岸,上有草覆,于彼岸边,多有甘露。若有食者,寿天千年,永除诸病,安隐快乐。凡夫愚人,贪其味故,不知其下有大深坑,即前欲取,不觉脚跌,堕坑而死。智者知己,舍离远去“注大正藏,第12册,第436页上。百喻经是从修多罗藏卜二部经中要切譬喻”编撰而成,因此贪夫求蜜极有可能是僧伽斯那从大般涅槃经中抄出。但是,王氏所揭辨证论卷1所引部分,有待商榷。我们从百喻经中确实找不到与之相

6、应的文字表述,那么是不是说这一部分就是所佚譬喻呢?笔者以为,根据他文所引说理部分在百喻经中寻找对应部分的做法不是十分可靠。他人在引用譬喻经时,会对故事部分进行或繁或简的演义,但故事梗概仍在。至于说理部分则完全不同,引用者依自身需求,会对说理部分的文字做完全不同的处理,甚至从相同的譬喻部分引出不同的道理。因此,王氏所揭辨证论卷1所引部分,或许是从百喻经现存的98则故事中引出来的。这种可能不是没有。陈洪先生也曾考察过譬喻经散佚的2则譬喻,但结果与王氏完全不同。陈氏考证时依据材料来自释氏六帖。释氏六帖是后周僧人义楚编撰,故又称为义楚六帖,全书仿白居易白氏六帖之体例,博采佛教学故,以类相从,凡24卷。

7、笔者也曾对释氏六帖所引百喻经之故事进行排查,剔除重引部分,全书共引78条百喻经故事。据陈氏考证,释氏六帖所引的下列2则譬喻不见于现存百喻经:第1则是卷7喻善获报:有王召医得愈,王遂私令人至医家乡中,与造宅舍,牛伴羊群奴婢金银,令无可少。便令医师空归。其心恨恨。至家将近,见牛羊等,问日:“谁有?答曰:“医师者。”至,具见宅舍金银奴婢,大喜。喻造善获报。注大藏经补编,第13册,第129页上。第2则是卷16五慢二怨:女子有五事慢夫:一色力;二亲族;三田业;四儿媳;五自守其节。夫以一富贵力胜彼女人五也。喻五镜与精进。二怨者有五种妇:一债主妇,广破资财:二怨家妇,常相烦乱;三偿债,有物相供:四本愿和口(

8、原缺字);五日其友为圣道友。注大藏经补编,第13册,第336页上。事实上,据笔者检视,释氏六帖卷22焚衣求细,也是现存百喻经中没有的:焚衣求细。百喻云:王因出猎至田野中,见一宫宅而得饮食,不见其人,问其故。日:我本王宫人,以嫉如故得衣烧之,得食施之,今感食自然无衣也。王寻与得使火燃王为作福也。注大藏经补编,第13册,第456页上。那么,如果上引3则故事均为百喻经散佚譬喻,再加上王氏揭示的贪夫求蜜,那么“百喻”之名也名存实亡。百喻经有四卷本和十卷本,十卷本今已不存。是否释氏六帖中上述3则譬喻来自十卷本警喻经呢。关于四卷本与十卷本之关系,王孺童先生指出,四卷是十卷略出,但是关于两个版本中所收之内容

9、,又有如下之判断:1 .翻梵语所引百句譬喻经(笔者按:十卷本譬喻经)之内容,无一条能于百喻经(笔者按:四卷本譬喻经)中查到,由此可知确实有一个独立的十卷本百句譬喻经存在。2 .从百句譬喻经经名来看,并不能直接表示“有一百个譬喻”的意思,而“百也只是一个虚指。3.由于四卷略本内容具足百事,故后又称之为百喻经,因之反推,十卷详本之内容,就应超过百事。注王孺童百喻经之再研究,佛学研究2011年第1期,第138-166.概而言之,王氏认为四卷本譬喻经所收譬喻为IoO则,十卷本百句譬喻经则不止于此。笔者以为,王氏结论有商榷余地。首先,王氏结论1的推导逻辑是:以翻梵语所引10卷本百句譬喻经的词,来比对4卷

10、本譬喻经。笔者以为这种方式不可取。性质上,四卷本是十卷本之略出,故而语言上四卷本相对更为简练。此外,为适应中土读众的知识背景,四卷本将一些梵语直接对应成中土词语。如王氏揭示的“梨”,十卷本中音译为“柯必他果(梵kapittha),四卷本中则直接翻译成“梨工由此而视,无论文风还是用词,四卷本与十卷本大有不同。因此,如果使用以解释十卷本百句譬喻经的翻梵语,来对应词语文风截然不同的四卷本譬喻经,自然是缘木求鱼了。这也是为何王氏从翻梵语中所引百句譬喻经之内容,无一能于百喻经中查到的原因了。其次,王先生第二个观点是矛盾的。“百句譬喻经”既可指四卷本,也可指十卷本。但是不知为何能从四卷本的书名中读出百句是

11、确数,而从十卷本的书名中读出的是虚数。最后,为何四卷本是百事具足,而十卷本的要超越过百,王氏所依据的是开元释教录的记载:百喻经四卷,亦云百句譬喻经,或五卷。天竺僧伽斯那撰永明十年九月十日译,见僧祐录-佑等并云:译成十卷,此之四卷,百事足矣。注大正藏,第55册,第536页中。王氏对划线部分的解读是:“录所谓百事足矣,是指该经曾译成十卷,而此四卷本百喻经的内容,也具足一百事了。显然,这百事之说仅是针对百喻经而言。”笔者以为,王氏理解有误。前文已揭,四卷本是十卷本略出。开元释教录强调的是,卷数上虽然四卷本与十卷本有较大悬殊,但内容上四卷本与十卷本一样,所含譬喻故事并没有因为卷数的减少而减少,依然和十

12、卷本一样“百事具足工对于十卷本所含譬喻数,僧祐出三藏记集中有清晰记载,其书卷2新集经论录第一:百句譬喻经,十卷(齐永明十年九月十日译出,或出五卷)。右一部,凡十卷,齐武帝时,天竺沙门求那毗地于京都译出。注大正藏,第55册,第13页下。同书卷9:百句譬喻经记第二卜四。永明十年九月十日,中天竺法师求那昆地出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出譬喻。聚为一部。凡一百事。天竺僧伽斯法师集行大乘。为新学者撰说此经。注大正藏,第55册,第68页下。卷9说很清楚,百句譬喻经“凡一百事工结合卷2所载,僧祐所言的“凡一百事”是指的十卷本。因此,无论是十卷本还是四卷本均为一百事,百事是确数而不是虚指。因此,四卷本和卜卷本只存在

13、文字繁简之分,而在譬喻故事的数量和内容上则是一致的。至此,也就可以消除是否释氏六帖所引不见于百喻经的3则故事,来自十卷本的百句譬喻经的疑问了。接下来我们讨论释氏六帖中不见于百喻经的3则故事,是义楚引用有误,还是确实来自百喻经。先讨论其中的第2、3则。第2则中“五慢二怨”中的“五慢”内容实际来自增一阿含经卷27邪聚品: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女人有五力轻慢夫主。云何为五?一者色力,二者亲族之力,三者田业之力,四者儿力,五者自守力。是谓女人有此五力。比丘当知,女人依此五力已,便轻慢夫主。设复夫以一力,尽覆蔽彼女人。云何为一力?所谓富贵力也。夫人以贵色力不如,亲族

14、、田业、儿、自守尽不如也。皆由一力,胜尔许力也。注大正藏,第2册,第699页上至中。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卷21“土女篇”、诸经要集卷7“戒女缘”中也有类似文字,具言引自增宜阿含经,因此释氏六帖所记有误。至于二怨”内容则与东晋昙无兰翻译玉耶经中的“七辈妇”有一定关系。第3则焚衣求细,在释氏六帖卷16中却云出自要集:要集云:有王出猎,于山林中见一室,有人言不见其形,求者皆得,饮食品味无不具有。王问日:“因何止此?女日:我曾为王夫人,王设食施衣与佛僧,我止衣耳,故受裸形女鬼身。”王即与衣,皆被火然。女鬼日:愿王作福,免此苦身。“王归作福也。注大藏经补编,第13册,笫346页上。对于焚衣求细的出处,释氏六

15、帖的记载前后矛盾,一说出自百喻经,一说出自要集。我们先讨论文中的要集所指。释氏六帖中的要集即可指唐道宣所编诸经要集(20卷),也可指西晋竺法护所译诸佛要集经(2卷)。依释氏六帖对两书的引用体例有:(1)“诸经要集云”;(2)“要集云”;(3)要集经云;(4)“要集引xx云;(5)要集十七云”多种提法。其中(4)注道宣编诸经要集是摘抄三藏内容而成的类书,竺法护译诸佛要集经则属于三藏中的经:因此释氏六帖引用时如注明“要集引xx云”,当是指道宣编诸经要集对他经引用的说明。(5)所指明确,不论。现在主要讨论(2)(3)。一般而言,从印度或者西域翻译而来的经文才可以称之为“经”,本土所撰佛教书籍不能称之

16、为经按照这种常识推理,释氏六帖中,言要集者当是道宣所撰写的诸经要集,言要集经者当为竺法护译诸佛要集经。而且传统上,诸佛要集经有略称为要集经的习惯。如开元释教录云:“诸佛要集经,二卷(天竺日佛陀僧祇提,亦直云要集经,初出见僧祐录但据笔者调查,释氏六帖并非按照此种规律来引用。两书均可略称为要集。如该书卷19酒食助味部之“酒应无过,云来自要集经,实际来自道宣撰写的诸经要集卷17“食肉缘第三”,是道宣对世间饮酒无过之说批判内容。又此书卷5弃盖菩萨”条,在诸经要集卷10和诸佛要集经中都有记载,而且诸经要经明言其内容来自诸佛要集经。所以,释氏六帖中所云要集所指不明。笔者一一查阅,无论是诸经要集,还是诸佛要

17、集经,其中并没有与焚衣求细相同或相近的故事存在。因此,是书卷16言焚衣求细出自要集,所记有误。那么,释氏六帖卷22所载焚衣求细是否出自百喻经?如果是,那么焚衣求细就是百喻经所亡佚的譬喻。实际上,吴康僧会旧杂譬喻经注现题名为康僧会翻译的旧杂譬喻经,学术界对翻译者和翻译年代一直存在怀疑。曹广顺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从语言的角度看某些早起译经的翻译年代问题,曹广顺中古汉语语法史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121-129、130137页。中裸形女喻与焚衣求细是同一则故事。笔者检视康僧会旧杂譬喻经,没有一则故事与百喻经的譬喻相同,那么所言坟衣求细所记来自百喻经,应该是杂譬喻

18、经之误。此外南朝梁宝唱所集经律异相卷46有金床女裸形着衣火然,与焚衣求细也是同一则故事,并言故事”出譬喻经福报经,0其中,福报经已亡佚,梁僧祐出三藏记集记载:福报经一卷,抄。”说明此经为抄本,僧祐应见过此书,不然不能判定出该书性质。至迟到隋,此书已然亡佚,费长房在历代三宝记介绍此书时,依据的是吴录=然而,经律异相言金床女裸形着衣火然出自譬喻经,虽然没有明言此譬喻经是指康法邃十卷本譬喻经,还是佚名十卷本警喻经,注参见陈洪经律异相)所录譬喻类佚经考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384-393页。又收入陈允吉主编佛经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3257页:寒山寺佛

19、学第2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6-75页。但不会是百喻经,因为经律异相所引凡是出自百喻经者,皆言出百句譬喻经。因此,释氏六帖中所记焚衣求细非由百喻经所出。以上从文献学的角度考察了释氏六帖所引第2、3则故事均非百喻经散佚故事,此外从譬喻经说法的方式亦可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譬喻经是讲述痴人愚人因为没有智慧做出违背常理故事的集子,编撰的目的主要是以“痴人、“愚人来喻道,故事幽默风趣,读后让人深思,通观百喻经现存98例譬喻故事无一例外。也正因此,此书又称痴花鬓,“痴”是对故事主人公个性之概括,“霎”为花环,指将同类事物编织在一起,用“鬟”来说明此书类编之性质,因此“痴花鬟”也就是“痴

20、人故事的集子”,百喻经文末的12句偈诵再强调该书此种性质。如:“此论是我造,和合喜笑语。多损正实说,观义应不应”、“正法中戏笑,譬如彼狂药、戏笑如叶里,实义在其中,智者取正义,戏笑便应弃,均在说明百喻经通过“戏说来喻道的手法。因此,判断他书所引是否为百喻经散逸篇,一个重要标准便是看所引内容是否是以痴者愚人来喻道。以此标准反观释氏六帖3则故事,除第2则所引内容全部是说理文字而不能以此来衡量外,第1、3则故事均与这个标准不符。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考察可知,四卷本百喻经确有100则譬喻,虽然因材料所限,现在只能找出散逸2篇中的1篇,但是我们至此可以完全否定“尝称百喻,而实缺二者,疑举成数,或并以卷首之引、卷末之偈为二事也的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