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轮:专题十四:格局更迭-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经济生活习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二轮:专题十四:格局更迭-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经济生活习题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大二轮:专题十四:格局更迭-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经济生活习题2】经济生活方面考试范围:纲要上选必二;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基础点1战时共产主义相关习题1-7题1.“为了正确地组织国民经济,为了根除银行投机决定:国家垄断银行事业;现有的一切私人股份银行和银行办事处同国家银行合并;国家银行接收被取消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充分保障小额存户的利益。此法令颁布于A.统一之后的德意志帝国B.拿破仑统治时代的法国C.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D.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美国并非
2、立即没收全体资本家的产业致力于普遍建立工人对生产的控制劳动者首先应该学会管理工作对经济的主要垄断部门逐渐实行国有化A全面国有化A外贸垄断化A食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A私人贸易和货币作用受到极度限制2,方框甲和方框乙中的文字分别是对苏俄(联)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特征的描述()G甲据此,经济政策由甲到乙的调整表明A.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形成B.农业集体化方针业已推行C.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意图D.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3. 在列宁看来,饥荒并不由于俄国没有粮食,而是富农拒不把粮食卖给国家,他们用自由贸易的口号和物价的暴涨榨取工人的血汗,把苏维埃政权葬送在经济毁灭的深渊。在外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若干省份里
3、的富农同其他反革命分子在粮食战线上向工人国家发动进攻。为此,苏维埃政权A.颁布土地法令B.实施余粮收集制C.采用新经济政策D.推行农业集体化4. 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B.新经济政策的出台C.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5. 1921年5月,苏俄政府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政府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不久,国家取消商业的地区范围限制,允许私人自由贸易。由此可见,
4、当时苏俄A.工农业生产基本上得到了恢复B,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C.对战时体制做出了适时的调整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6. 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7. 1919年莫斯科喀山铁路段有两列军车因机车故障停在车站,车上的红军都盼着尽早到前线去。13名共产党员和2名工人利用星期六休假的时间,经过整夜的义务劳动,修复了3辆机车。这种“星期六义务劳动引起了苏俄全社会的高
5、度关注,并以星火燎原之势相继开展。由此可知当时苏俄A.经济政策亟需改变B.力图摆脱生产力不足的严峻形势C.支援前线是普遍的义务D.采用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基础点2新经济政策相关习题8-15题8. 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提出,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通过批发商业把千百小农联合起来,引起他们经营的兴趣这一主张()A.加强了国家对粮食的控制B.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稳定C.推进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D.有助于卫国战争取得胜利9. 1918年1月列宁指出,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有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漫长的、比较困难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形式,在很多方面将取决于占优势的是小私有制还是大私有
6、制,是小农业还是大农业。由此可知,当时苏俄()A.应该尽速向社会主义过渡B.面临探索经济建设道路的难题C.必须加快工业化发展步伐D.农村的基层政权尚未建立起来10. 1920年,苏维埃政府颁布了租让法令,外国资本家可通过独资、合资及提供技术援助等方式获得矿产、森林等经营权,产品实行分成。美国哈里曼公司是较大的租让企业之一。这反映了A.美苏利益的趋同B.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C.战时政策的完善D.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11. 1925年苏联粮食收购计划降低了2亿普特,结果工业投资就降低了4亿卢布,工业发展速度随之降低。1926年,苏联粮食丰收,出口数量扩大,工业增长速度也随之提高。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7、A.经济政策调整非常频繁B.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C.工业发展过于依赖农业D.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12. 苏共领导人李可夫在一份报告中,针对当时部分农民富裕后被称为“富农”“农村资本主义分子的现象,指出这些富裕的农民“是优秀的苏维埃农民”是我们苏维埃的优秀助手,无论如何不能把他们列为富农由此可见,苏联当时正在实施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国家工业化政策13. 苏联人均粮食和肉类消费情况(单位:公斤),造成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均粮食消费人均肉类消费1921年217121928年25025A.农业集体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优先发展重工业带动了农牧业的发展C.
8、分配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农民生产热情D.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14. 1925年,苏联大工业总产值已达到战前水平的73%。非社会主义成分在整个工业中占19%,在大工业中只占4%。这表明苏联A.生产资料私有制已占据主导B,经济主权存在较大隐患C.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效果显著D.放松了国家对经济控制15. “因为经济上允许资本主义而在政治上加强了控制权力向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手中集中,逐步形成高度集权的官僚体制。这样,一个人就可以决定新经济政策的命运。“该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A.实质上是“斯大林模式”的雏形B.完全违背了自由竞争的市场原则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一致D.因受政治体制的制约而难以持续
9、基础点3苏联模式相关习题16-24题16. 1929年,苏联博物馆委员会从冬宫博物馆秘密出售了1052件藏品,获得110万美元外汇,1931年出售高峰更是获得475万美元外汇。截止到1934年,苏联博物馆委员会通过出售艺术品和稀世珍品共获得1250万美元。苏联政府此举旨在()A.对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扭转对外贸易中的逆差C.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D.为工业化发展积累资金17. 下图为1933年的苏联宣传画,画上配文的译文为“我们将扩大托儿所、儿童教育设施和工厂厨房的建设。劳动妇女是国家生产和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者”。此画作表明当时苏联()A.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有所调整B.经济建设需求变革社会关
10、系C.积极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冲击D.五年计划侧重教育基础设施18.下表为1928年、1940年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由此可知苏联()年份钢(万吨)煤炭(万吨)棉织物(亿平方米)谷物(万吨)1928年425.1355118.2173301940年1831.716592327.159564增幅(%)330.08367.2549.0930.48A.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成效显著B.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工农业比例失调状况明显好转D.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规律19 .1925年,斯大林指出:“尽力做到使每个戈比(货币单位)都用得合理,把每个戈比用到某一时期所绝对必须发展的事业上去。“1929至
11、1930年,苏联的行政管理费用占国家预算的比重同1926至1927年相比,从8.1%降到3.9%。这()A.利于扩大集体农庄规模B.促进国民经济迅速恢复C.加强政府机关廉政建设D.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20 .1931年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作人员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苏共提出“布尔什维克必须掌握技术的口号,号召”向所有的人学习,特别是向敌人学习,使自己成为专家、能手”。这()A.缓解了经济危机的破坏B.推动了斯大林模式形成C.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国策D.适应了工业化建设需要21 .下图为苏联部分农产品产量示意图(单位:百万吨/头)。据此图可以得出()A.斯大林模式阻碍了农业现代化B.西方国家对苏联的禁运
12、已奏效C.苏联工农业生产结构严重失衡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生产积极性22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这从根本上说明A.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B.计划经济的弊端严重C.轻、重工业没有协调发展D.忽略了市场经济规律23 .下表为苏联以机器人为主角的三部科幻电影:上表三部电影()电影名称上映年剧情梗概火星女王艾丽塔1924苏联宇航员飞赴火星,发动火星居民发起社会主义革命。吉姆里尔的机器人1935在流水线上工作的机器人被用于镇压工人运动。但
13、工人们更改了机器人的程序,让其反攻向工厂主。守门员1936机器人在足球比赛中担任守门员,笑料百出。A.有利于扭转反法西斯战争的劣势B.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C.助力了自动化等高新技术的突破D.折射出苏联社会的精神取向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综合点1世界市场相关习题本题特色:考察纲要下与选必一相关的一道比较综合的习题,涉及世界市场以及商业贸易的史实。创新之处在于跟随学术前沿,题目本身涉及到文献的理解,考察学生文献提取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知识的链接能力。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18世纪,英国的社会财富出现普遍增长,无论是上层、中层还是下层的收入都有明显的增加。其中,新
14、兴的中等阶层不仅人数众多,在消费观念上也有别于上层社会。与上层盲目追求奢侈消费和炫橇式消费不同,中产阶层更喜欢新商品,更注重舒适、便利和品位。这使得中等阶层取代上层,成为消费的主力。与此同时,原来由上层专享的咖啡、茶叶等奢侈品的价格大大下降,逐渐成为全民共享的普通消费品。据估计,英国男性识字率由16世纪的20%增至18世纪的60%,女性识字率也有所提高。歌谣集、近代小说逐渐兴起,报纸的发行量也大大增加,阅读书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的一部分。材料二至18世纪,一个新型的消费社会在英国逐渐形成。伴随着消费社会形成的是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为了“迎合购买者的自命不凡”,供应商不得不绞尽脑汁不断改进技术以
15、推陈出新。咖啡馆、酒吧、图书馆成为人们休闲的重要场所。在咖啡馆,等级和出身没有任何用武之地,其座位向所有人平等开放,“每个角落都是自由的”。与英国人消费同步发展的是全球化以及全球化过程中的冲突、压榨和战争。美洲的种植园专门服务于英国的消费者,为了维持种植园的生产,英国人的奴隶贩子运来了黑奴。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斌近代英国民众休闲消费品的变化及其历史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8世纪英国社会消费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英国“新型的消费社会”形成的影响。三、论述题综合点2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相关习题本题特色:考察纲要下相关的一道比较综合的习题
16、,涉及战时共产主义以及新经济政策的史实。创新之处在于跟随学术前沿,题目本身涉及到如何将教材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考察学生文献提取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知识的链接能力。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闻一在凯歌悲壮一书中这样评述到:“苏联的出现和兴起是凯歌式的,无论对于过去的世界还是对于未来的世界,它的凯歌总是值得颂扬的:而苏联的没落和解体是悲壮的,其悲壮就在于它败于不该败、亡于不该亡”,全书共分五章阐述了苏联(俄)的经济政策。目录第一章凯歌年代(1918-1920年底)第二章“退却”年代(1921T926年)第三章剥夺年代(19287941年)第五章战后年代(1953T96
17、4年)结合所学知识,对目录中任意三章所反映的经济政策进行评述。(要求:明确写出经济政策名称,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综合点3斯大林模式相关习题本题特色:考察纲要下相关的一道比较综合的习题,涉及斯大林模式的史实。创新之处在于跟随学术前沿,题目本身涉及到文献的理解,考察学生文献提取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知识的链接能力。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俄罗斯权力杂志记者报道,俄罗斯政府为2007年版19452006年俄国现代史教师手册(以下称教师手册)下达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指示,“约定是这样的:斯大林好(建立了垂直的政权,但是,没有私有制):赫鲁晓夫坏(削弱了政权的垂直性):勃列日涅夫好(按照评价斯大
18、林的标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坏(毁灭了国家,但是,在叶利钦时期出现了私有制):普京最好的执政者(加强了政权的垂直性和私有制)”。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解读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对该教师手册的任一评价指示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所选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参考答案:1. C【详解】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十月革命后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银行收归国有,企业收归国有,故C项正确。2. C【详解】政策乙的内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强调单一的公有制,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C项正确;当时还没有斯大林模式,而是战
19、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B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排除B项;D项是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3. 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种,是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为了在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抵抗帝国主义干涉中保卫革命成果而在农业方面采取的一种非常措施,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在外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若干省份里的富农同其他反革命分子在粮食战线上向工人国家发动进攻可以判断出是余粮收集制,B项正确;材料与颁布土地法令无关,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推行的是固定的粮食税,排除C项;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4. 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
20、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显著特征是否定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具有战时性和共产主义的双重特征,其推行时间是在1918年到1921年,因此根据材料“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导致的,A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开始推行的,B排除;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1929年开始推行的,C排除;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标志是苏联新宪法的出台,D排除。故选A。5. C【详解】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直接产品交换到允许自由贸易,体现了苏俄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市场活跃经济,对战时政策进行适时的调整,故选C
21、项;1921年5月,苏俄新经济政策刚刚实行,故排除A项;苏俄新经济政策中仍然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是利用商品经济来活跃经济,故排除BD两项。6. C【详解】由材料“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可知,战时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中央政府的指令并未完全得到地方政府的推行,而是采取了相应的变通,故选C;材料只是提及了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苏维埃政权的做法变通,没有提及这一做法施行后的效果,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国内战争时期,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在国家层面取消了自由贸易,故自由贸易不可能成为当时经济活动的常态,排除B;粮食税完全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做法发
22、生于国内战争结束后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中,D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7. B【详解】根据“13名共产党员和2名工人利用星期六休假的时间,经过整夜的义务劳动,修复了3辆机车。这种“星期六义务劳动引起了苏俄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以星火燎原之势相继开展”可以看出当时苏俄想通过高强度的劳动,加快生产,力图摆脱生产力不足的严峻形势,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政策的弊端,排除A;材料与普遍义务无关,排除C;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实施的,排除Do8. 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上半叶苏俄。十月革命四周年时为1921年,列宁主张通过批发商业把千百小农联合起来,引起
23、他们经营的兴趣,也即发挥商业的作用,发展农业合作经营,这一主张与当时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相符的,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稳定,B项正确;1918-1920年的国内战争期间,苏维埃政权实行余粮收集制,加强国家对粮食的控制。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此种控制放松,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展的,排除C项;苏联卫国战争发生在1941-1945年,而材料所述发生在1921年,两者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9. B【详解】根据材料“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有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漫长的、比较困难的过渡时期”、“取决于占优势的是小私有制还是大私有制,是小农业还是大农业“可知在过渡时期面临的主要是经济
24、问题,因此苏俄面临探索经济建设道路的难题,B项正确;材料中列宁指出向社会主义过渡比较困难漫长,但没有强调尽速向社会主义过渡,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工业化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农村基层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10.D【详解】苏俄允许外国资本家通过技术转让等方式获得矿产、森林的经营权,这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调整,D项正确;美苏两国利益不同,排除A项;外国企业进入苏俄是在租答案第2页,共8页让法令背景下出现的,并非入侵行为,排除B项;题干内容更符合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11. 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1926年的苏联。根据材料“19
25、25年苏联粮食收购计划降低了2亿普特工业发展速度随之降低。1926年,苏联粮食丰收,工业增长速度也随之提高。“可知,反映出苏联的工业建设深受农业发展状况的影响,说明苏联的工业发展过于依赖农业,C项正确;“经济政策调整非常频繁表述有误,此时苏联仍然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反映的是斯大林模式的特征,此时苏联还未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方国家对苏联经济封锁的信息,其次材料反映了苏联仍然在出口粮食,与经济封锁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 B【详解】根据材料“这些富裕的农民是优秀的苏维埃农民是我们苏维埃的优秀助手,无论如何不能把他们列为富农可知,苏共
26、领导人李可夫认可农村中迅速富裕起来的农民,说明此时苏联当时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消灭“富农”,建立单一公有制,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政策把农业所有权从私人改成了集体所有,排除C项;材料与农业生产有关,苏联的工业化政策是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排除D项。故选B项。13.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了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苏联人均粮食和肉类消费明显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固定的粮食税的推行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了农牧民的利益,阻碍了农牧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与计划经济体制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14. C【
27、详解】苏联大工业得到了发展,而且公有制占比较高,这说明新经济政策取得了效果,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效果显著,C项正确;A项明显与材料相反,排除A项;公有制在大工业中占绝对比例,这为经济主权提供了保障,排除B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较强,排除D项。故选C项。15. D【详解】根据“逐步形成高度集权的官僚体制。这样,一个人就可以决定新经济政策的命运J可得出受到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影响,新经济政策所强调的商品货币关系不能长期实行下答案第3页,共8页去,因此反映了受政治体制的制约而难以持续,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不是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二者并不一样,排除C项。故选D
28、项。16. D【详解】根据题干“1929年,苏联博物馆委员会从冬宫博物馆秘密出售了1052件藏品,获得110万美元外汇,1931年出售高峰更是获得475万美元外汇。”可知,苏联政府在这一时期出售藏品主要是为了外汇创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加快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化发展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苏联出售藏品创收外汇主要是为工业化发展积累资金,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苏联出售藏品创收外汇,不能体现对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苏联出售藏品是为了扭转对外贸易中的逆差,材料体现的是苏联为了积累工业化的资金,出售藏品创收外汇,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了苏联政府出售
29、藏品是为了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材料体现的是苏联通过出售藏品进行外汇创收,排除C项。故选D项。17. B【详解】据材料可知宣传画的时间为1933年,正值苏联五年计划进行之时,材料中“劳动妇女是国家生产和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者体现了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B项正确;苏联在列宁去世,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开始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到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体制确立,此时并没有调整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方向,排除A项;经济危机几乎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但苏联相对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排除C项;材料中“工厂厨房的建设并非教育基础设施,排除D项。故选B项。18. 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
30、8年、1940年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出现增长,其中钢和煤炭的产量明显增加,反映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成效显著,A项正确;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说法错误,排除B项;工农业比例失调状况明显好转说法错误,排除C项;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9. 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25年,斯大林指出:尽力做到使每个戈比(货币单位)都用得合理,把每个戈比用到某一时期所绝对必须发展的事业上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开展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D项正确;1929年,苏联推行集体农庄,目的也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排除A项;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排除B项;
31、加强政府机关廉政建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0. D【详解】依据材料,1931年苏联处于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号召“必须掌握技术使自己成为专家、能手”目的是改进技术、培养人才,适应了工业化建设需要,D项正确;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没有发生经济危机,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重视科技和人才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苏联并未确立对外开放的国策,排除C项。故选D项。21. D【详解】根据材料“苏联部分农产品产量示意图”可知,1928年一1932年苏联部分农产品产量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而此时段的苏联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期,这说
32、明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致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下降,D项正确;1936年斯大林模式正式形成,排除A项;1929年1933年西方国家正处于经济大危机期间,西方国家对苏联并非采取禁运政策,排除B项;图示只反映出农业发展状况,无法体现工业生产产量,也就无法得出工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22. B【详解】材料中“(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这从根本上看,是由于当时苏联的经济体制所导致的,而当时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项正确;从材料看,A项只是部分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C项的根源在于高
33、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由材料无法得出D项,排除D项。故选B项。23. 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年至1936年(苏联)。根据材料”发起社会主义革命”、“让其反攻向工厂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这三部机器人电影,有的在提倡社会主义,有的在反对资产阶级,折射出苏联社会的精神取向,D项正确;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开始于1941年,排除A项;这些电影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排除B项;自动化等高新技术出现在二战后,排除C项。故选D项。24. (1)变化:中等阶层成为消费的主力,并形成新的消费观念;咖啡、茶叶等奢侈
34、消费品逐渐普及;文化消费显著增加。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民众收入的提高;中产阶级的形成;近代教育的发展。(2)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和技术的改进,为工业革命开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自由平等观念的传播,冲击了等级制度;推动了海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了灾难。【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8世纪的英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中产阶层更喜欢新商品,更注重舒适、便利和品位。这使得中等阶层取代上层,成为消费的主力”可得出中等阶层成为消费的主力,并形成新的消费观念:根据材料“原来由上层专享的
35、咖啡、茶叶等奢侈品的价格大大下降,逐渐成为全民共享的普通消费品可得出咖啡、茶叶等奢侈消费品逐渐普及;根据材料“阅读书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的一部分”可得出文化消费显著增加。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1618世纪,英国的社会财富出现普遍增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民众收入的提高;中产阶级的形成;近代教育的发展。(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英国。根据材料“咖啡馆、酒吧、图书馆成为人们休闲的重要场所可得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根据材料“伴随着消费社会形成的是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可得出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和技术的改进,为工业革命开展创造了条件;根据材料“在
36、咖啡馆,等级和出身没有任何用武之地,其座位向所有人平等开放可得出有利于自由平等观念的传播,冲击了等级制度;根据材料“美洲的种植园专门服务于英国的消费者,为了维持种植园的生产,英国人的奴隶贩子运来了黑奴可得出推动了海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了灾难。25. 第一章凯歌年代(19181920年底)1918年夏,国内战争开始,为了把有限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胜利,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余粮收集制。余粮收集制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但也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第二章“退却”年代(19211926年)为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苏俄政府推行新
37、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关系,并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有制,引入外国资本,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第三章剥夺年代(19281941年)列宁逝世,斯大林基于对国内、国际环境判断,实行苏联模式,在20年代末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迅速实现工业化并为二战胜利奠定坚实基础,但同时弊端明显,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最终解体的根本原因。第五章战后年代(19531964年)二战后,苏联模式弊端逐渐显露,赫鲁晓夫试图改革旧体制。主要内容: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38、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任答其中2点)。改革推动了农业发展,但是没能根本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仍然严重失调。【详解】本题是评述类的问题。时空是20世纪20-60年代苏联。根据所学可结合第个时期的经济政策内容,联系当时的阶段特征,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对所选的三个时期的经济政策展开评述。言之有理即可,如第一章:凯歌年代(19181920年底)背景可分析得出,当时国内战争开始,为了把有限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胜利,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余粮收集制。最后再分析其影响,可得出余粮收集制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但也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其他几章的
39、内容,同样采用这一方法展开分析。26. 示例:观点:教师手册主张以斯大林建立了垂直政权为理由给予其积极评价。态度:反对。论证: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工农业比例失调、剥夺农民过多、压制生产者积极性等问题,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造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被破坏和大清洗运动的发生,导致科学文化、干部资源的严重损失;斯大林建立的高度划一的思想文化体制,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极大地压制了文化的创造力;斯大林模式成为制约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因素,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总结: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在各个方面都对
40、苏联发展产生过消极影响,说明教师手册的评价指示具有片面性。(“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含绘图说明类),时空是现代俄罗斯。本题考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解答时首先要提炼出教师手册的观点。如教师手册主张斯大林以斯大林建立了垂宜政权为理由给予其积极评价。然后对该观点进行探讨。如果反对,需要从政治方面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缺点,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造成了社会主义民答案第7页,共8页主法制被破坏和“大清洗”运动的发生,导致科学文化、干部资源的严重损失;需要从经济方面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缺点,如斯大林建立的富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工农业比例失调、剥夺农民过多、压制生产者积极性等问题,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从思想方面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缺点,如斯大林建立的高度划一的思想文化体制,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极大地压制了文化的创造力;从阻碍社会发展角度叙述为斯大林模式成为制约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因素,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最后总结总结: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在各个方面都对苏联发展产生过消极影响,说明教师手册的评价指示具有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