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可行性研究_——《原电池》教学中两种情境创设的比较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可行性研究_——《原电池》教学中两种情境创设的比较分析.docx(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可行性研究一一原电池教学中两种情境创设的比较分析摘要:科学探究始于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每一位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课题组对原电池教学中两种问题情境的创设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的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关键词:问题情境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一、问题的提出问题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核心概念,当学生在回答或解释的疑问与己有认知结构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就会导致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可以成为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的驱动力。然而,在当前教学中,学生峡乏相应的问题意识,大致原因有以下几点:(1)
2、传统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被剥夺了;(2)受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缺乏主动的求知欲望,唯书唯上,以书本和教师的结论为信条,提不出问题;(3)学生主动思考的通道被堵塞了,学生缺乏求异思维和创新思想,不敢大胆假设,虽心有疑惑也不敢提出问题。这种种表现,已成为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障碍。二、问题的解决1、问题情境创设的思维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起始于问题,这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活动。在问题情境中,师生合作进行探究与发现未知事物的活动。教学活动不应从教师向学生提出已知、现成知识的模式开始,而应从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创设学习活动的
3、内部条件开始,去激发学生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知需要,以形成学生真正的、内部的认识动机,以间接方式影响学生能动的学习过程。可见,思维与问题情境是教学的核心问题,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1)思维的过程性思维既是一个高度动态性的活跃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所以,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问题情境创设是一个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2)思维的创新性学习者原有知识在思维中的现实化并不是记忆的简单再现,而是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以对问题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为前提,以创新为基础的。所以,建立在以思维为基础上的问题情境创设为学生创新提供了科学平台。(3)思维的问题性思维源自于问题情境,又以解决问题为
4、目的。因此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问题情境创设是以问题为核心。(4)思维的主体性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问题情境创设,必须从思维主体一学生个性发展出发,因材施教,脱离了学生实际,为问题而问题,是达不到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目的的。2、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理解新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蕴含新的化学思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化学背景,激发学生由情境引起的有意义的思考,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鼓励学生来参与,诱导学生来质疑。具体包括:为学生而设计,即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问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体验性与感受性。三
5、、问题情境创设的可行性分析根据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现结合原电池的两种教学过程,分析比较。1、案例1教学过程:将锌片置于稀硫酸中,锌片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将铜片置于稀硫酸中,铜片不与硫酸反应;将锌片、铜片同时置于稀硫酸中,锌片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铜片表面无气泡产生;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置于稀硫酸中,则铜片上产生无色气泡,锌片上气泡减少;在锌片和铜片之间连接一只电流计,发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说明装置中有电流产生。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产生电流的原因,得出正极、负极和原电池的有关概念,电极反应式以及原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比较分析:从教学情景看,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边做实验边向学生提问
6、的“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气氛热烈,学生似乎大多时候都在思考问题,但一切活动都是由教师事先规定和预设好的。学生的行为是被动的,他们几乎没有自我探究的空间。这样学生不可能产生很深的自我体验与感悟。其活动的结果必然是学生除了模仿重复教师的动作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活动,活动的结论也只能是唯一的。如果长期这样训练,就可能使我们的学生主动提问越来越少,就可能使我们的学生丧失最为可贵的积极探索的精神。换句话说,学生本来可以拥有足够大的自我探究问题的空间,然而从事实上看,在以上情景中探究活动的行为主体都是教师而非学生,学生的思维空间是非常狭隘的。其实,这些活动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去操作与实验,让他们在探索性
7、的实验过程中切实观察不同现象的产生并探究其原因。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超越了自己的权限,因而相应地剥夺了学生的活动权利与机会,于是,教师的这种替代性的活动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探究问题的活动空间。情景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简单粗浅的,所有的问题都是由教师将自己感觉对学生有用的重难点知识而设计的。这样就缺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个性,少了“体验的过程”。2、案例教学过程:(1)原电池电极的判定展示一张音乐贺卡,提出“如何使音乐贺卡发出美妙的音乐?”学生很容易想到接通电源(通常用干电池),然后按学生的要求操作,达到了学生预期的目的,学生为自己的设想成功而兴奋。此
8、时展示锌片、铜片和硫酸溶液,将锌片和铜片分别用导线与音乐贺卡连接,再将两金属片同时插入硫酸溶液中,结果同样也发出优美的旋律。学生热情高涨,探究的欲望进一步被激发,此时提出“干电池有正、负极,则本装置中也应有正、负极,那么如何判断?”学生跃跃欲试,探究的欲望更强烈了。教师适时引导,提供适当的操作程序予以帮助,学生根据操作程序先用干电池、电流计检测电池的正、负极与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再用同样的方法检测铜锌原电池的正、负极,同时观察两电极上产生的实验现象。(2)原电池构成条件的确定在教学前预先给每个小组分发探究的相关物品(电极材料:锌片、铜片、碳棒,溶液:稀硫酸、蔗糖溶液、硫酸铜溶液,电流计,
9、导线等),为了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序而又有条理性,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设计探究步骤,具体如下:将所给电极材料任意两两组合,按原电池的装置连接后,不插入溶液中,插入同一个溶液中(包括两个电极材料相同、不同),插入不同的溶液中。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偏转、电极上的实验现象、正负极的判断等。此时的科学探究活动完全开放,每组可以相互协商讨论、争论,甚至辩论,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3)铜锌原电池中锌片上产生气泡的原因由于实验时所用的锌片不纯,不仅与铜构成原电池,本身在电解质溶液中构成许多微小的原电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时通过如下实验创设探究情境: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粒大小、形状相似锌粒,倒入等体积同浓
10、度的稀硫酸,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振荡,比较两试管中产生氢气的速率。比较分析:以上案例所描述的活动场面,在创设学生自主参与和自我探究的时空方面较案例1广阔,涉及的实验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有味道。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获得了来自学生的见解,真正使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但在放手让学生自行操作与思考的程度上还远远不够,在实质性地参与资料收集、问题探究、情感体验以及化学知识建构的主体性上还有所欠缺。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应考虑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一些探究与思考问题的空间,给予学生
11、足够多的选择和创造的自由。因为,这首先是对学生主体权利的尊重,同时也是教学回归学生主体的重要体现。3、两种案例的对照比较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是:传统教学比较注重“双基”的训练,为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作铺垫。所以案例1偏重于创设考查学生对知识点“记忆型”和“机械程序型”的问题。案例2是在新课程下的动态教学,强调对化学知识的意义理解与自主探索,注重让学生经历直接判断、合理推论、动手实验等等探究过程。因此“理解程序型”与“探究型”的问题更能提供给学生理解与探索的机会。四、对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反思我们教师要积极诱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去思考与探究。要相信学生是有能力设计、探究并发现解决问题的,改变按自己的经验和思路组织教学的方式。要把大量的课堂活动直接给予学生,放手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动”起来、“活”起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度和活动机会,让学生能以自己的主体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从而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有效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较大的创造空间,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