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0543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docx(2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2 .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3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请学生先交流自己积累的有关雪景的诗词)前几天,我们随郦道元游了“三峡”;跟苏轼“夜游承天寺”;同周密一起“观钱塘潮”,今天就让我们和张岱到“人间天堂一一西湖,去湖心亭看雪”。(多媒体显示:背景西湖雪景。教师提示:现在让我们走进张岱的世界。).多

2、媒体显示张岱相关资料: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刻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明白:张

3、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二、朗读感知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提示:更(geng)定看(CUi)衣雾淞(Song)沆(HIng)硕(dng)一芥(ji4)喃(ndn)喃4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领会朗读技巧。5 .学生个读,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师生点评。6 .学生分组读,相互点评。7 .学生分组展示,要求读得抑扬舒缓,并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大意。(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关键词如:俱绝、更定、独往、强饮、痴(2)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解难。(3)全班集中质疑、答难。8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心内容。讨论明确:到

4、西湖的湖心亭看雪。(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合作交流明确(多媒体显示):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地点:西湖的湖心亭。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事件:看雪;奇遇。三、品读赏析请学生从文中找出最感兴趣的描写雪景的文字:讨论,交流,多媒体显示。1.“雾淞沆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合作交流,意译文句。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15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

5、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一”在此应理解为“全”。学生齐读该段文字,闭目、想象画面。2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描手法。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

6、。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叶”了,只能称“一芥”。看来“一芥”比“一点”更小了。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有用“粒”来形容其小了。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蜥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人生彻悟。教师提示:这段文字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那么,何谓“白描”?明确: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

7、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3 .师生共同回忆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出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局部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

8、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渲染衬托的手法。教师提示:白描这种描写方法不仅局限于写景,也常用来写人。教师可提示:你们可曾听过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中的两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汝”就是白描;“浓抹”就是渲染衬托,二者是两种相对的描写技法。4 .多媒体显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画面。明确:浓抹(渲染衬托)。快速判断以下句子哪些是“淡妆”,哪些是“浓抹”。(1)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2)那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9、。(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6)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豪雄。(7)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月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8)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郭酒旗风。5.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句子,总结作品的语言特色: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四、悟读体味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1 .学生齐背课文。2 .独立思考,合作讨论,问题探究。(1)作者在写景时用白描手法,文字极其简练,为何开头交待时间及看雪背景却极费笔墨?明确: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他以明代遗民的视角来看世界,自然会有

10、一种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情怀和风致。“大雪三日”一句,以听觉表现出西湖在大雪后一片静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选这最静寂的凌晨时分去看雪景,以示自己的孤怀雅兴。(2)从“独往湖心亭”中的“独”字可见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明确: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方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3)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二段却详写湖心亭奇遇?明确:本文的主体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方案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这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

11、,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当然要写。(4) “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何故?明确: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傲慢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答复时成心语焉不详,只答“是金陵人氏,客此”。他可能也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5)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子湖心亭巧遇一事。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方“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

12、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那么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单独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五、拓展升华教师小结:风景不殊,山河顿异;

13、城邦犹是,人民复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于雪中的情及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消极避世的情绪,我们应该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辩证地借鉴。让我们一起背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情雅趣,感悟作者的故国之思。六、课堂练习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学生思考、交流。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

14、,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衬托的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研讨与练习”第三题。【资料宝藏】1.张岱晚明散文家。字宗子,改字石公,号陶庵,又自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明亡后披发入山,安贫著书。张岱出身于一个仕宦家庭,他在文学上沿袭公安派、竟陵派的主张,反对桎梏性灵的复古主义,提倡任情适性的文风。但又不为公安、竟陵所囿,能吸取两家之长,弃两家之短。其作品题材范围广阔,于描写山水景物之外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明亡后,他隐迹山居,在国破家亡之

15、际,回首20年前的繁华靡丽生活,写成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两书,以抒发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张岱文笔活泼清新,中杂诙谐,不管写景抒情,叙事论理,俱趣味盎然。如陶庵梦忆中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均写得意境极佳。其他如金山夜戏、柳敬亭说书、虎丘的月夜、西湖的莲灯,无不写得逼真如画。张岱以散文的成就,被认为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张岱又是明末爱国史学家。他家经三代积累,聚集了大量明朝史料。他从32岁开始就利用家藏资料编写纪传体的明史。明亡后,他在“布衣蔬食常至断炊”的困苦生活中坚持写作,终于完成了这部史书,题名为石匮藏书。当时由于崇祯一代史料缺乏,石匮藏书只记到天启朝。直到康熙初,他应征参加编修明史纪事

16、本末,才补写了崇祯一朝的纪传,题为石匮后集。他借辑明代遗事表达了对故国的沉痛思念和坚贞的民族气节。有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2,浙江杭州湖心亭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考聂心汤县志称: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据此,那么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国朝康熙三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御书静观万类四字,又于阁上御书天然图画额。雍正五年重加增葺。”湖山便览卷三:明“嘉靖三十一年知府孙孟访得之,建亭其上,名日振鹭,未几圮。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日太虚一

17、点,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日湖心亭。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为层楼。”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书“光澈中边”额。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时,喜清阁楼屋旧址改建为财神殿。抗战胜利后又改为观音大土殿。1953年在观音殿殿址上新建为一重檐歇山琉璃瓦钢碎方亭,是50年代建设西湖风景名胜中第一所庭园建筑。1980年在亭的南端,刻置“虫二”太湖石碑一块。(见清代西湖十八景“湖心平眺”.)3 .解读湖心亭看雪解读湖心亭看雪麦子“崇祯”是明朝的年号,开篇就敷上了一层怀旧的色彩。“十二月,正是寒冬时节,为后文“大雪”埋下伏笔。“大雪三日”,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湖中人鸟声俱绝”不从视

18、觉写雪之大,而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与鸟俱噤声不出,“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从听觉和心理的角度表现了大雪的威严,也为后文遇见金陵客的意外与惊奇作了铺垫。“是日”即三日之后,“更定”即黎明破晓之时。他所以一定要在大雪三日之后、黎明破晓之时,“独往湖心亭看雪”,必是既不欲见人,又不欲人见。“拿一小舟”之“一”看似累赘,实际却与后文的“独”、“惟”及儿个“一”字互为照应,创造了一种清灵纯洁的意境。“拥霜衣炉火,以御寒之物衬雪地之寒,也表现了作者的特立独行、任性风雅。“雾淞沆物”写湖中水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使四种景物

19、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图。假设只说“天、云、山、水,上下一白”那么显得缺少生命的活气与远近上下的层次。天、云是上面的,山、水是下面的,“上下一白”浑茫难辨,足见其大;“湖上影子”依稀可辨,足见其小。相形之下,大者更大,小者更小。作者在由面到点的观察景物的同时,似也蕴含有渺然人生如同沧海一粟之感慨。“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句话中的几个“一”字,虽与“上下一白”的“一”字用法不同,却巧妙地将一个微观而丰富的世界置于宏观而简洁的背景之中,共同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同时,作者精心锤炼的“痕”、“点”、“芥”、“粒”这几个量词

20、也是极富形象性和层次感的:有远近、有上下、有浓淡、有疏密、有大小。随着视线的移动,景物也渐渐变化,由大到小,由小到微小,衬托出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出一个微妙而灵动的意境。“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实那么以意观景,并非以眼所见。因作者自己就在船上,以眼而察那么不可能到达这种远观的视觉效果,以意观之,那么虚实相生,有一种“心游万仞、精鹫八极”的超脱与空灵。“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0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且是两人,酒炉已沸,可见早就来了。“见余,大喜”,此处妙在作者对自己见到他们的惊奇避而不谈,而从对方的角度写出雪中相逢、巧遇知己的惊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慨表现了他

21、们相互之间的赏识,有一种人生难得一知音的感慨。欣喜之余,“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的“强饮”,是说本不能饮,但在此时、对此景、逢此人,不得不饮。为了不辜负自然的美景,为了不辜负知己的盛情,勉力而为,痛饮三大杯。至此,读者方在冷色调的景中感受到了一点暖色调的情。临别问起对方姓氏(先饮后问,性情中人),才知是金陵人客居于此,原来和作者一样,同是异乡人,也是有着相同性情志趣的清雅脱俗之人。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此处写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我们似乎能够看见舟子那喃喃自语、大惑不解的神情,令人回味。这是对全文的绝妙点染,“更有”并非减损作者的“痴”,而是以同调来作陪衬,更

22、加突出作者的“痴”o“痴”在一般世俗上的意义,并非一个褒义词,但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常会把“痴”理解成一种执着专注的追求到达了浑然忘我的那种最高境界,例如“如醉如痴”、“不痴不迷不成才”、“天道酬痴”等等。舟子的话并非有意要说给作者听,而是如前面金陵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慨一样,纯属有感而发,脱口而出。这两句话都用了一个“更”字,表达了一种由衷的感慨,只不过金陵客的感慨是由于惊喜假设狂,而舟子的感慨是由于百思不解。文中人物虽不多,但形象各异。煮酒的童子默默无声,显然已深谙自己主人的性情与志趣,早就见怪不怪,甚至很可能已经受到了一些感染和熏陶。舟子那么直人快语,过惯了凡夫俗子的现实生活,他整日

23、的操心劳力可能就只是为了自己或者一家人的柴米油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本没有那份闲情逸致,所以他对这些“怪异”的行为是百思不得其解。张岱与金陵客在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方面虽可谓志同道合,但在性格气质方面却有一些差异。金陵客赏雪,是二人结伴同行,而且还带上了好酒,谈诗论文的同时,“一樽还酹江月”,何等洒脱快乐、旷达豪放!足见此二人胸襟开阔、心情开朗,与其说是来赏雪,不如说是来享受自然,享受生活,享受那种无拘无碍的君子之交。意外地见到“我”这个不速之客,他们是“大喜”、强邀,热情爽朗,坦荡真诚。他们对“我”一见如故,完全接纳,是一种很容易与人沟通的性格类型。相形之下,张岱虽然表现出了一种值得称道的

24、风雅不俗的情怀,但也流露出了他的清高自傲、我行我素,缺少一点海纳百川的胸怀。你看,别人盛情相邀,他却“强饮三大白而别”,这个“而”字,表前后两个动作的承接,酒一喝完,马上作别,似有些敷衍之意。临行才想起问人姓氏,并不久留,转身而去。个性倒也鲜明,只可惜不易接近,令人费解一一难道张岱是一个孤僻的人吗?抑或是在他的眼中,金陵客不配成为他的知己深交?只要多加了解,我们就会发现年少时的张岱其实是个十分喜爱热闹繁华的人,他原是一个大家子弟,一直过着富贵豪华的生活。他在他的自为墓志铭中这样写道:“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绮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

25、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明亡以后,他才“避迹山居”。明亡之时,张岱“年至五十”,所谓“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自序),痴人说梦,遂有陶庵梦忆,内中皆为忆旧之文,可谓对他过去繁华生活的片断记录,心绪是颇多感慨,但着眼处尽是人世的美好、故国乡土的可爱,洋溢着人生情趣,抒写着率真性灵。崇祯五年于湖心亭看雪的张岱三十又五,那时的他生活经历、思想情感都已非常丰富。他知识广博,著述浩繁,爱好享乐,又怎会是孤僻之人?那么,是他认为金陵客不配成为他的知己深交吗?应该也不是。这是一篇小品文,小品盛行于晚明,标示着明朝万历以后文学趣味的变迁,也是明代文学的一大特色。大抵言之,“居

26、庙堂之高那么忧其君,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民”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与抱负,是小品文所竭力要摆脱的。是以,小品文所留心与描写的风景,是一个艺术与美感的世界。明代小品所代表的美感趣味,就是要摆脱古文以“政治”作为人生唯一追求指标的立场,而强调以“艺术”来经营生活的可能。即换一个角度看世界的态度,指出政治不是人唯一之寄托的美学要求。因此,“明月清风”式的生活就是明人崇尚的生活态度,而“人无癖不可交”、“只可与雅者言,难以为俗人道者哉”逐渐成为了明代士人的生活美学信仰。尽管我们在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之时,无一例外地会想起柳宗元的江雪,然而细心体会就能觉察,柳宗元所追求的“境”虽与张

27、岱并无二致一一天地之间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人鸟绝迹,但二者所传达的“情”却是方圆殊趣。置身“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世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形象显得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恰恰是由于诗人借山水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而张岱在大雪三日更定之时出行看雪,大概与古文人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一个性质的。如果说柳宗元是因失意于政治才“寄情”于山水,那么张岱那么是因“痴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是故前者钓雪显得孤寂凄苦,而后者赏雪倍觉洒脱愉悦。从这种意义上说,假设时空可以移植,让张岱与柳宗元在湖心亭相遇,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张

28、岱是不会以柳宗元为知交的,因为他们骨子里的志趣与追求是大相径庭的。但是,从文中所叙来看,应该说金陵客那种清雅不俗的情怀与志趣已经和张岱到达了一种惊人的契合,假设说张岱认为金陵客不配成为他的知己深交,实在没有足够的理由。与金陵客偶遇对酌,作者的兴致看来并不很高,笔者私下揣度,原因应当有三。概括而言,即“雅”、“狂”、痴”三字。一谓“雅”。“雅”者,免“俗”也。什么叫“俗”?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地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张岱是个文人,更是一名雅士,曾自言“夺利争名,甘居人后”,然而“观场游戏”,却无论如何都不肯“让人先”的,甚至下棋赌博,都不懂得计较胜

29、负,然而“啜茶尝水”,却“能辨涌、淄”。秉持这种性情志趣的人,总是不能为一般人所理解的,在人群中自然是落落寡合,对此,张岱倒也达观:“自且不解,安望人解?”这种清雅不俗之人,天地之间能有几个?故此,当他在“上下一白”的茫茫天地之间,与二位更早出行赏雪的雅客不期而遇之时,心中不禁暗自将他们引为知己,询问之下方知他们原来也是客居于此,同在异乡为异客,人生漂浮不定,萍水相逢,后会无期。可叹知音难觅,一如镜花水月,今日虽能偶得,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聚少散多,得而复失更加令人惆怅。如此想来,纵然有美酒助兴,也难有热烈的情绪。二谓“狂”。张岱曾在其金山夜戏中自述少年“狂行”:崇祯二年中秋次日途经镇江

30、,日暮时分至北固山,因见“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噗天为白”,遂“大惊喜”,半夜划船至金山寺佛殿,“盛张灯火”而唱剧,“锣鼓喧闽,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援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惊吵众人,吓煞寺僧,世人不敢为,而竟敢为之,不但为之,且著文述之,且这种“狂行”在其文中比比皆是。正是出于这种“狂”意,他才会特地选择大雪三日之后、黎明破晓之时,而且在他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形下,才出门看雪的。此时的他可能有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与

31、自赏,万万没有想到还会与人“狭路相逢”,并且不止一个,并且比自己来得更早,并且还不忘带全了炉酒童子,还有那一派主人声口的“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慨,直搅得分辨不清谁才是看雪的正家了。这多少会让张岱在意外的发现“吾道不孤”的欣慰之余产生一点点挫折感和失落感,因而有些扫兴。张岱的这种“狂”,在某种意义上凸显了我国古代文人所谓的“清高”之气,这种“清高”之气,还须得我们抛却今人世俗的眼光来欣赏方能谙此中三昧。如张岱之行者,古人中并不鲜见。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有才者的狂傲,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有德者的自许,唐人祖咏的终南望馀

32、雪,是他在长安科举应试所作,按规定应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可他只写下四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说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问其原因,祖咏答日:“意尽。”他这样做,是冒了落第的危险,这种把人生前途低置于个人诗学思想之下的行为无疑是“狂”到了极致。苏东坡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感慨道:何处无好景致?只是我和张怀民这样的人不可多得罢了!这大约也是略带一些“狂”情的自视吧。三谓“痴”。前面说到张岱“痴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而山水之中,他又尤“痴”西湖。大雪铺天盖地,西湖万籁俱寂,黎明破晓时分,尚要冒寒乘舟去湖心亭看雪,个中“痴意”又有几人能够体会?不管是作为曾经的世家公子,还是后来的隐居文人

33、,张岱对于西湖的钟情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除了在诸如陶庵梦忆之类的集子里经常提到之外,他还有专门记录掌故逸闻的西湖梦寻。从那些诗文中,我们可以略略体会张岱对于西湖的复杂情怀。譬如他在西湖梦寻的总记中曾将西湖和鉴湖、湘湖做了比拟,且一概用女人来比喻,他说湘湖就像待字未嫁的处子,腼腆羞涩。鉴湖那么是名门闺秀,虽然令人钦敬,却不可以狎弄亲近。西湖呢,“假设西湖那么为曲中名妓,声色俱丽,然倚门献笑,人人得而亵之矣。人人得而亵,故人人得而艳羡;人人得而艳羡,故人人得而轻慢。在春夏那么热闹之至,秋冬那么冷落矣;在花朝那么喧哄之至,月夕那么星散矣;在晴明那么萍聚之至,雨雪那么寂寥矣。”西湖果然美丽,然那么是风

34、尘女子的美丽,纵使国色天香,也须逢场作戏,所以谁都可以亲之近之,也就谁都可以轻之弃之,繁华的时候门庭假设市,冷清的时候闻无一人。在此书的自序中,他劈头就说“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又说:“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足见他对于西湖的情怀,倾慕有加,怜爱有余,难得却又难舍,魂牵梦萦,几欲生死相许。由于这种深情而又伤感的心态,对西湖的欣赏,张岱以为,“雪城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湮蒙,何逊晴光滩激。深情领略,是在解人。”西湖于他,不管冬春,不管日夜,不管晴雨,都是美的,而这种种的美,都是由于他的

35、深情领略。所以他一直以为唯有自己才是西湖真正的知己,是他心中这位西子眼里唯一的情人,“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西湖),唯有他最能深刻领会她的性情、她的韵味、她的美丽、她的哀怨、她的快乐、她的寂寥所以,他才会总要等到游客散尽之时,才纵舟西湖,“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伴着那“拍人”的“香气”,进入那“甚惬”的“清梦”(西湖七月半);所以,他才会唯愿与西湖相约于无人的雪后清晨,与她独处,和她对话,再无外人能够介入他们心灵的默契与情感的温馨。我想,在这种心境之下,意外地遇见金陵客,他的兴致是无论如何好不起来了的。了解了这些背景,才可能理解他的特立独行、他的寡言少语、他冒寒看雪的强烈的冲动、他偶遇外人

36、的淡淡的落寞。在文中,我们看到了旷达与痴情共同酿成的纯美的意境。虽有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但我们假设错将湖心亭看雪当作一篇山水游记来欣赏,而对作者的心灵语言不予解读,等闲视之,恐怕我们倒是唐突了名士和名士的佳作了。湖心亭名联赏九面烟鬟杨柳外;四围山色雨晴中。(杭州西湖湖心亭)到处溪山如旧识;此间风物属诗人。(杭州西湖湖心亭)一碧浸孤亭,看参差烟柳楼台,绕岸几人沽酒去;明漪比西子,有多少青红儿女,停检都学捧心来。(杭州西湖湖心亭)中央宛在:一半勾留。(蒋益澧题杭州西湖湖心亭)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康熙题杭州西湖湖心亭)一片山光浮水国;十清楚月到湖心。(陈子豪题杭州西湖湖心亭)湖心亭在西湖

37、的外湖中心,故名。本联赞美了湖心亭的环境风光,无一字勉强,道出人人所欲言而未能言之意。上联“水国”,水乡,这里指西湖,言山光浮动在西湖水面之上,其景宜人;下联“十分”是圆满之意,谓圆满的明月照临湖心。一个“到”字,把明月写活了,呼之欲出,十分传神。四围轩窗宜小坐;一湖风月此平分。(俞槌题杭州西湖湖心亭)春水绿浮珠一颗;夕阳红湿地三弓。(金安清题杭州西湖湖心亭)联语写的是站在西湖堤上眺望湖心亭的景致。上联用比喻手法,把亭比作浮在粼粼绿波上面的一颗明珠。下联写湖心亭在夕阳中的景色。“红湿”,贴切地描绘出夕阳映湖,湖亭倒影给人的视觉和触觉形象。宋?赵彦瑞谒金门词:“柳岸晚来船集,波底斜阳红湿。”“弓

38、”,量词,五尺为一弓。联语色彩鲜明,对仗工整。新水湖影双槛碧;旧山光映四围青。(杨石泉题杭州西湖湖心亭)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胡来潮题杭州西湖湖心亭)上联从时间方面写。四季不断狂歌热舞,有谁想到,还有穷人见月而悲伤。“四季笙歌”,化用宋朝林升题林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儿时休”句意。下联从空间方面写。“六桥”种满宠柳娇花,农民已无空地栽桑种麻了。六桥,宋代里湖西岸杨公堤上自北而南有六座桥。“浑”,全。“种桑麻”,宋刘克庄戊辰即事诗有“从此西湖休种柳,剩栽桑树养吴蚕”句。此是一副外表写景,意在挖苦的对联,其特点是用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比照写法。

39、前句写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后句写老百姓的穷愁苦难,但语言俗不伤雅,读来让人心境难平。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烟霞笼别墅,莺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郑炜题杭州西湖湖心亭)这副绘景联写得秣艳迷人。柳丝袅娜,荷花娉婷,黄莺欢唱,青蛙鼓噪,烟雾深处隐露红墙绿瓦。作者笔下的西湖,既喧闹又清静,既活泼又安谧。整个画面有动有静,声色相通。景物布局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成功地再现了景点的特色。末句“晴晴雨雨总宜人”,化用苏轼“水光激涌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沫总相宜”诗句。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度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郑炸题杭州西湖湖心亭)此

40、联极富想象。自苏东坡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以来,从此就有了“西子湖”的美称。而此联又把湖心亭比作西子泛舟湖上的扁舟,可谓佳喻巧思。“雨奇晴好”,用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敝涌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诗句意。“席开水面”形容湖面席之平广,十分形象。“月白风清”用东坡前赤壁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句。此联富于想象,灵活清新。双峰云起,古寺钟声,试把酒临流,恰对着曲院风荷,六桥烟柳;三面山不,一亭水绕,倘倚栏凭吊,犹想见旧时帝子,何处人家?(陈觉是题杭州西湖湖心亭可庄)上联写所见所闻。双峰云起,即“西湖十景”之一的“双峰插云”,每到春秋雨日,浓云看似远山,远山淡如浮云,双峰插入云端,忽

41、隐忽现。古寺钟声,指净慈寺的钟声,它在苍烟霭中回荡,格外悠扬动听,被誉为“南屏晚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末尾两句是近处景色。“曲院风荷”也是“西湖十景”之一,在苏堤跨虹桥西北,平临湖面,环植荷花。苏堤自南至北共有六座石拱桥,这里景色四时不同,晨昏各异,尤在春季,烟柳笼沙,百鸟和鸣,景色动人。前人有诗云:“西湖景致六条桥,一枝杨柳一枝桃。”下联写所见所感。前两句点出环境特征,清许承祖湖心亭诗:“孤亭好在水云间”,“一面城头三面山”,可以合看。联的末两句感慨深沉,因杭州曾为五代吴越国和南宋都城,然而旧日帝王宫殿早已不存,那故址之上已住进寻常百姓了。4 .品雪读湖心亭看雪品雪读湖心亭看雪有感细细

42、地品读湖心亭看雪,用心聆听这飘渺的雪景。作者张岱以他特有的文风,雅洁优美的笔调,把我引入了一片梦幻般的轻纱之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不禁感到一阵冷寂。可张岱偏偏选在了此时,“独往湖心亭看雪”。这足以看出他的潇洒自由,与众不同。西湖的美,是无可挑剔的。“雾松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闭目梦想,禁觉,心,似乎也飘飘欲飞了。湖上,可以看见的,只有影子,一道淡淡的长堤,一点亭子的轮廓,一芥小巧的轻舟,几颗黑黑的人影。面对这以黑、白两种最原始的颜色所拼凑出来的图案。我,又怎可否认它的自然,它的美呢?和谐的图画,悠远洒脱的精神,又怎会缺少知己相伴呢?到了亭上,便与两人相识,顿时大喜,痛饮了几

43、杯。酒后,也正是离别之时,对于张岱这种性情中人来说,是多么的惆怅啊!忧愁环绕着回行的小舟。舟子一言顶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便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之情化解了此时心中的忧愁袅袅看雪,更重要的并不只是美景,而是缕缕的人情5 .西湖畔,风花雪月的凄艳西湖畔,风花雪月的凄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霾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沅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园中人两三粒而已。”要说西湖冬天的美景,游人常会先想到“断桥残雪”,可惜彼处流传的美文不多,西湖冬景的佳句,就落在不远处的湖心亭,在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即使

44、没看过西湖的冬,只要读了湖心亭看雪,就会不觉恋上。湖心亭的雪,当是清新灵逸江南雪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处。要说西湖的空阔,也曾有印象,是水天空蒙青黛隐隐时的浩波云山,那是山水均色的秋:“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却还在冬,净美精约的景令人神往。料不得南方也曾是雪的家园,南方也有如此大气的雪况,伴着“雪雾淞沅砺”,原以为只有北方可见。当然,它还是南方的。清逸有如王勃的一句“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既有空间感,文即如画,有水墨般的简洁通透,又有细微的点睛之妙。岑寂的平面上有儿眼醒目的静物,几眼极微但生气毕显的动处,将静阔衬得更加静阔,而又为清冷增添了丝许活力,由远而近,轻重有致,或泼墨或点染地

45、写意出来,“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雪在其中似有还无,似无还有,白色苍渺之景,却借影而得神,寥寥数笔,有酣畅淋漓之味,也引出秀影浮动的灵气。“幅短而神遥,墨稀而旨永。”历代写雪散文此篇被奉为极品的缘由,还因为其近“性灵”,以诗为文,以意携境,以境驭景。晚明的“童心说”、“性灵说”对张岱的影响可谓巨深,自由体式的生活化散文,在他笔下,却并不事尽繁述,景追细密,所重者性情即内心感悟,亦含蓄悠远地表现,小品散文于是就有了物与我会的意境,唯美的语言旋律,诗化的倾向,清新灵巧画般的神韵。湖心亭看雪,堪称张岱也是晚明诗化小品文的代表作。这样的文,隽永如诗,没法不让人陶醉咀嚼问味。教人痴痴回

46、想的还因为老北京的什刹海内,也有个湖心亭,零下十来度的低温中,早有尺余冰冻,铺就了晶莹的道路,等着人去靠近。这北方大雪的天,雪雾淞无疑会更见沅砺,而彼处虽无山,却有冰的铺垫映衬,“天与云与水上下一白”的出场更见丰富。如果此时踱于冰河上,踩着隐隐雪的蓝光,四周不见人鸟的痕迹,身边惟听到雪舞之声,寂寥的白色会将你覆盖,精灵的思维就轻盈而飞。天地共融于一色,天与云与水与人同化为白。冰浮于湖,人借冰而一朝立于湖中,那份潇洒依然自得。在雪地中忘我,恍然间这冰清玉洁的孤岛成了世界中心,而我是孤岛的中心,物又在我的心间。或便就被同化成灵动的雪花,唇秀的长堤,轻嫩的舟叶,眼神脉脉的亭台,渺小的一粟吧!那清逸的

47、“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他人眼中的风景,其实也在你心中,镜头一般可以被拉远也可被无限地拉近被你看见。心中的雪,绝美的诗,其实也近在你身边,等着你去追讨发现。(编辑:周倩来源:联合早报)6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一湖心亭看雪导读很欣赏张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那是他在西湖大雪三日后,四野无人之际,乘小舟到湖中小岛赏雪的记录。全篇不过百余字,却写出无限风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山阴人。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

48、;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湖心亭看雪就可谓张岱雅致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缺乏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是使用白描手法,成为这篇短文的绝妙之处。这种白描手法,大处着眼,不事雕琢。白描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这种技巧常用于人物画和花卉画。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