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初中音乐七下第三单元作业设计(优质案例1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花城版初中音乐七下第三单元作业设计(优质案例18页).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花城版初中音乐七下第三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音乐七年级第二学期花城版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之一)单元组织方式自然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概括音乐与情感的关系:1、音乐家与你、我、他2、欣赏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第3单元第一课时2情感体验之乡情篇:念故乡第3单元第二课时3情感体验之亲情、友情篇:常回家看看、友谊地久天长第3单元第三课时4情感体验之别情篇:阳关三叠第3单元第四课时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本章内容是花城出版社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按照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在第三阶段(6
2、7年级),领悟音乐的思想感情和内涵意蕴,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乐观的态度,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加深对音乐感性特征和审美特质的感知、体验与理解,提高音乐欣赏和评述能力;对音乐有较浓厚的兴趣。2 .乐于参与多种与音乐相关的艺术表现活动,展现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和创意,在实践中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养成守规则、负责任等良好品质。3 .能选用合适的音乐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编创与展示简单的音乐作品,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 .理解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中华美育精神和民族审美特质,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了解、尊重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绪过程中,学习相关音乐知识,并能编创及运用
3、。5,能从文化的角度理解音乐与姊妹艺术、其他学科,以及个人、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广泛联系,对社会生活和文化中的音乐现象有自己的想法。(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所涵盖的各种音乐素材大多都具有浓厚的思想情感,乐曲、歌曲都富于情绪性、歌唱性、鲜明性,通过音乐的桥梁,到达情感的深深体验。本单元注重理解音乐家与你、我、他之间的互动和懂得构成音乐的三维世界,即作曲家从听到、看到、感受到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中获得生活体验后的情感创作(一维),到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的再创造(二维),到听众能欣赏的,引起共鸣与联想的(三维)。音乐的情感世界非常丰富,本单元从“乡情”、“亲情”、“友情”、“别情”着手,展示人类的情感
4、与音乐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歌的行板作者是柴可夫斯基(俄),他一共写了六首室内乐作品,以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最优秀,其中以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最为突出,经过弦乐四重奏演奏家们的再创造,如歌的行板这首乐曲更为动人。歌曲念故乡是从捷克作曲家德天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摘选出来的。这部交响曲描述了作曲家踏上新大陆(美国)土地时的种种印象,表现了作曲家对美国黑人命运的同情,以及他远离重洋,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全曲由四个乐章组成,音乐主题是从波西米亚名额中提炼出来的,并吸取了美国黑人和印第安人的音乐特点,用五声调式写成,旋律富有歌唱性,朴实有没,情深意浓,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后来,这段音乐由
5、他的学生填上歌词,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曲传入我国后,由我国老一辈音乐家李叔同先生结合我国当时的国情,重新填词。常回家看看是20世纪90年代末涌现出来的一首优秀通俗歌曲,全曲以通俗直白的文字,明快清新的音乐语言,告诫呼唤儿女们要“常回家看看,尽到儿女对父母关爱、孝顺的亲情。全曲为对比式二段体结构,4/4拍子,徵调式。第一段为八个乐句,旋律质朴流畅,具有叙调、口语化的特点。它叙说了现代社会里,儿女与父母长辈之间的亲情,主要是通过“常回家看看”这一方式,来向父母问寒问暖,让父母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来体现儿女们对长辈的孝顺。第二乐段是一个对比性强的乐段,全段为四个乐句。旋律明快亲切,也具有呼吁天下儿
6、女“常回家看看”的性质和意味。它体现了现代社会里,儿女与父母的那种纯真的亲情,往往集中反映在“常回家看看”这一具体的行为过程之中。友谊地久天长原文用苏格兰语写作,意思是逝去已久的日子。在很多西方国家,这首歌通常会在除夕夜演唱,象征送走旧年而迎接新年的来临,它的主调并没有中文版本那样感伤,而这首歌在很多亚洲地区中的学校毕业礼或葬礼中作为主题曲,象征告别或结束的情感。由于这首歌曲曲调朴实、动听,人们非常喜欢它。在苏格兰,人们唱着这首歌曲时,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边歌边舞的演唱方式,大家围成一个圈,每个人都两臂交叉,握着旁边人的手,随着音乐的节奏边歌边舞。歌曲从第一句开始,以平稳的节奏和流畅的旋律,抒
7、发对友人的缠绵、真挚的情感,给人深刻的印象。乐曲的第一、三乐句曲调向上进行,似问句;二,四句曲调向下进行,似答句。这一问一答,似相互道别,互诉衷肠。歌曲朴素的旋律流露出朋友间真诚的友谊与彼此的依恋,反复吟唱,有情思绵绵、催人泪下之感。阳关三叠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本课所学的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而谱写的一首琴歌,歌曲抒写的是诗人对一位从军友人的离别之情,含蓄地反映人们在不合理的征成徭役制度压迫下的哀怨情绪,该曲曲风文雅,意境高近,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处于青春的懵懂期,对于情感的表达都具有隐隐约约的冲动,对于思想情感的交流和内心的表达也有着主动的
8、需求,本单元可以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潜穆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建立起对人类、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本单元的教学以演唱、欣赏歌曲、乐曲为载体,提高学生知识技能,激发学生的思乡、念友、爱家的思想情感。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一)单元学习目标1 .欣赏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片段、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听唱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A部分,歌曲常回家看看、阳关三叠;学唱念故乡、友谊地久天长,让学生了解音乐不是表现事物本身,而是直接表达人对现实生活的内心感受,抒发个人的内心情感,感知和体验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享受音乐过程中的
9、愉悦。2 .记忆如歌的行板的主题,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的活动中,探究作曲家是如何创作音乐的,演奏家又是如何演绎作曲家的作品的。3 .唱会思乡曲的主题,听辨主题的多次变奏;了解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A部分的乐曲结构,懂得主题的发展和变化在音乐中的作用;用击拍的方式视唱念故乡乐谱,唱准附点音符的时值,感受附点音符在该曲中所起的强调音乐情绪的作用。4 .听唱常回家看看,并与念故乡对比分析,理解调式的变化,体裁、形式的改变,题材、环境的不同对歌曲风格的影响;熟唱友谊地久天长,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感知音乐中的速度对比,知道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音乐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听唱阳关三叠,理解歌曲在不同时代
10、、不同情境下产生的离别之情,感悟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一)单元作业目标第一课时:1 .用“音乐的耳朵”去感受旋律、节奏、音色、调式、和声等所表现的情感。通过音乐作品、演唱者、演奏者的所呈现的音乐形象,揣摩词曲家、演唱者、演奏者其内心的思想情感。2 .通过动作、语言、声音、绘画等形式体味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尽可能去挖掘学生所能达到的感情深度;让学生了解音乐不是表现事物本身、而是直接表达人对现实生活的内心感受,抒发个人的内心情感。3 .了解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第二课时:1 .从感性上让学生体验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乡情”情感。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歌曲。2 .体会二声部带来的和声魅力,感
11、受歌唱与乐器所带来的不同感受。第三课时:1 .通过课后复习巩固歌曲常回家看看、友谊地久天长分别让学生理解亲情、友情深刻内涵,理解“亲情、友情”的珍贵。2 .课后练习,掌握二声部合唱的重点技能,即:掌握基本演唱方法、通过和谐均衡的声音效果表达友谊真挚的情感。第四课时:通过课后创编和体验音乐作品阳关三叠,切实感受到“别情”的依依不舍,让作品在生活中得以体现,提高学生艺术涵养。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以美育人”、“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是总目标中的要求,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布置,音乐是音响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学习是艺术的实践过程。本单元设计
12、思路受魏晋时期美学思想家嵇康所提出的“声无哀乐论”理论启示,其本人对音乐的基本认知出发,声音本身没有情感之分,认为声音并无人的主观设计安排,并不是音乐的性质是有特定的人为安排,音乐本身的淳朴性是通过旋律的自然处理和变化而对人所产生了心智多样化,有着这种情感的共鸣来源于生活的体验和对音乐的领悟。因此本单元涵括了技能练习类、编创实践类、感受欣赏类作业的设计,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遵循“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音乐审美体验”的学科育人理念,针对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和艺术特长的差异性,布置个性化的提升和巩固学校音乐课程学习内容的作业,作业具有简易性、可操作性。遵循层层递进、层次分明、从浅入深的原则,在
13、音乐审美中体验情感升华。根据本单元内容,课时作业设为四个层次,分别为:“知识与技能”“编创与体验”和“探究与升华”。“知识与技能”为基础:通过巩固课堂学习的相关内容,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把课堂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充分运用于实际的创编和实践中。“编创与体验”为中心内容:通过乐器演奏、编创生活片段、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对歌曲或乐曲进行编创,给音乐作业注入生机和活力,从而激发创造能力。“探究与升华”为反思提升:通过深度挖掘音乐作品、了解音乐内涵、结合日常生活感受音乐,拓展音乐视野,全面提升音乐素养。单元检测以“视频和文本”为主要方式,全面考察本单元课程内容所涉及的三维目标达成情况,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
14、师评价,深度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增强乡情、亲情、友情、别情的体验。五、课时作业第一课时回顾音乐与情感篇(作业最佳时长:20分钟)(一)巩固课堂要点:在作业前提,学生在课堂中了解了音乐旋律从创作到聆听后的情感变化的流程。(二)按照三个层次由浅入深体会音乐与情感的内在联系音乐与你、我.他作曲家从听到、看到、感受 到的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中, 获得生活的体验,写出歌曲 或乐曲,表达人间真、善、 美的情感。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经过歌唱家、演奏家、 指挥家的二度创作。音乐传入你、我.他的耳际,引起共你.我,他鸣与联想。用“音乐的耳朵”去感受 旋律、节奏、音色、调 式、和声所表现的情感
15、。通过音乐与作曲家、歌唱 家、演奏家、指挥家产生 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将你在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中 获得的感情体验与音乐联系 起来,你会产生共鸣,引发 联想,获得不同的情感体流程作业内容作业分析设计意图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熟唱如歌的行板片段旋律,注意节奏的变化和音准的把握,演唱过程把握情绪变化。这是本单元开头第一首乐曲,该曲充满着沉郁、痛苦、深邃的感情色彩,文豪托尔斯泰曾为该旋律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听到该音乐能接触到忍受苦难人的灵魂深处”。通过演唱旋律,引导学生感受作曲家的内心深处的情感。Bk1,、BiiLli32652_i5-m32UL5.编创与体验1 .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
16、可以在家通过音响设备聆听,保持一种安静的聆听氛围。2 .与家人共同聆听,并作出体验感受与家人共同交流。该作品是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帕布罗德萨拉萨蒂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回肠荡气的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不已。学生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和体验音乐,引导他们和同学合作,体会歌曲的美感,理解歌曲中的情感。探究与升华查询该作品资料,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向同学们说出流浪者之歌其演绎的方式、特点。通过查询资料,对比聆听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音乐中的奥秘,升华音乐情感。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性,提高学生整理材料的
17、能力,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评价项目评价标准水平(ABC)自评师评知识与技能能够带感情地、流畅地演唱歌曲片段,准确表达出歌曲的情绪。能很好完成(八)能基本完成(B)不能够完成(C)编创与体验能够和家人一起感受音乐的氛围,体会音乐的情感,并通过音乐要素的分析对曲子有简单的理解。能很好完成(八)能基本完成(B)不能够完成(C)探究与升华通过资料查阅学习对歌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新意,能了解一些歌曲的相关知识。能很好完成(八)能基本完成(B)不能够完成(C)流程作业内容作业分析设计意图知识与技能自己弹琴哼唱,能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拍子以及音准节奏。现在的学生整体音乐素养较高,所以设置这个问题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18、,从而高效地完成本课作业。主要考查学生的乐综知识,即视唱、指挥、以及练耳,这样的综合练习可最大程度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编创与体验课后完成配乐诗朗诵乡愁,与家庭成员进行表演。课下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体会到这首歌的情感,合作体会理解歌曲中的情感。通过诗朗诵让学生体会思念热爱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探究与升华聆听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对比念故乡后写下自己的感受体会。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有了分析歌曲以及体会歌曲的技能,所以设计这个歌曲来达到学生们的情感的升华。为了能更好地体验歌Illl,让学生去对比感受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来激发出他们的思念故乡以
19、及热爱故乡的情感。评价项目评价标准水平(ABC)自评师评知识与技能完整展现歌曲,表述准确,情感丰富有代入感,音乐知识表述正确。能很好完成(八)能基本完成(B)不能够完成(C)编创与体验能够和家人一起感受音乐的氛围,体会音乐的情感,并通过音乐要素的分析对曲子有简单的理解。能很好完成(八)能基本完成(B)不能够完成(C)探究与升华心得体会能体现主题表达出歌曲内容,语言流畅。能很好完成(八)能基本完成(B)不能够完成(C)流程作业内容作业分析设计意图知识与技能1 .复习巩固歌曲常回家看看、友谊地久天长,并有感情的演唱。2 .掌握变化音记号“#,并且唱准以下旋律:|5#45i665|#45i6653
20、.会用4/4拍指挥歌曲友谊地久天长。该项作业根据课堂所学调式的变化,体裁、形式的改变,了解其创作背景与社会生活的影响。巩固课堂所学音乐技能知识,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编创与体验1 .编创生活片段,以常回家看看为音乐背景,参与家务劳动,与父母进行关于工作、学习、生活近况进行聊天和沟通。2 .编创生活片段,与之前的同学或好友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交流活动,以友谊地久天长为音乐背景,从而增进友谊。课下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体会到这首歌的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合作体会亲情、友情。通过创编生活片段让学生体会亲情友情的珍贵。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以及理解歌曲的深刻内涵。探究与升华完成后感受体会亲情、友情的珍贵,进
21、而反思体会,总结出内心感受,可以以微信方式上交或以记录日记形式上交。通过进而的反思会让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为了能更好地体验歌曲,让学生去对比感受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来增进友情和亲情。评价项目评价标准水平(ABC)自评师评知识与技能能够完整地唱好二声部旋律,把握音准,发声技巧规范,做到字正腔圆。能很好完成(八)能基本完成(B)不能够完成(C)编创与体验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音乐带来的温馨和愉悦,做到活动有过程性、完整性和具有实质意义。能很好完成(八)能基本完成(B)不能够完成(C)探究与升华真正体会到亲情和友情带来的温馨和幸福更加珍惜情感,从而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追求。能很好完成(八)能基本完
22、成(B)不能够完成(C)流程作业内容作业分析设计意图知识与技能1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注意附点节奏和连音的演唱要求以及力度表情术语。2 .说出歌曲“起、承、转、合”的特点及“三叠”的意义。这是本课学习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去复习,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记忆。通过演唱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难点,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了解歌曲中的创作手法和背景意义,从而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编创与体验L聆听古琴曲阳关三叠,有表情地进行配乐朗诵。2.与同学组队共同演唱,模仿表演友人离别的情景,并作出评价。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体验音乐,引导他们和同学合作,体会歌曲的美感,理解歌曲中的情感
23、。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演能力,初步了解古琴的音色及特征,培养学生的编创及表现能力,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悟。探究与升华查询资料,欣赏独唱版与二胡演奏版阳关三叠,感受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写下其演绎的方式、特点及你发现的区别。通过查询资料,对比聆听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音乐中的奥秘,升华音乐情感。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性,提高学生整理材料的能力,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评价项目评价标准水平(ABC)自评师评知识与技能能够完整演唱歌曲,情感丰富,表达准确,音乐知识表述正确。能很好完成(八)能基本完成(B)不能够完成(C)编创与体验能够较好的朗诵,团队合作默契,表演生动准确
24、,评价合理。能很好完成(八)能基本完成(B)不能够完成(C)探究与升华能够详细查询资料,记录相关音乐知识,表述准确。能很好完成(八)能基本完成(B)不能够完成(C)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以班级为单位组织“音乐与情感”主题活动,单元检测以歌曲演唱、情景表演、配乐朗诵等方式,达到单元质量检测的目的。提高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与体验,综合考察本单元课程内容所涉及的音乐目标达成情况,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深度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1 .在班级演唱一首本单元的歌曲。2 .对本单元歌曲进行旋律编创或情景表演或配乐朗诵。3 .将自己查询的音乐资料分享
25、并介绍给班级同学。从中选择一项,认真展示。通过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作最后总结。后记:“双减”政策的落地,将原先搁置在“应试”这一浅滩上的教育之锚拔起,重新抛向全人、全面发展的深海。在这样的变革中,效果最易于看见的、也最为凸显的就是作业的设计与研制如何减轻作业负担,成为教学变革中关注的焦点。基于对“减除”这样的字面简单化的理解,就难免出现流于形式的草率,缺乏理性的研究,过多将目标聚焦在“时间”“场域”“容量”三个方面:在规定时间里完成;在规定的场合完成;规定每次作业的容量。这样的控制,不但不能带来真正的“减负”,还让作业成为导致教学失效的全新因素。例如,只管作业时间长短,忽视作业应当承
26、载的功能,让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附件”,形式化地强调随堂动笔;只看班级群体,不看独特个体,在迎合部分学生畏难情绪下,设计低于能力生长点的练习,缺乏针对不同个体的差异化设计;只注重在“学生端”落实,遗失了“教师端”的改良,作业依然是教师交给学生的任务,而对作业目标的设定,作业类型的设计,作业难度系数的设置等,教师缺乏应有的构思与系统的布局,作业布置依然是零敲碎打的随机行为。设计作业,需要确认一个前提:为了提升学习力而承担一定的任务。可见,设计作业不是随性的,而是有一定的纪律。安德生提出从“六个维度”进行规范,这可以被视为课程化设计的内部纪律。“六个维度”分别为:目的、定向、主题、范围、形式、复杂
27、性。目的指的是“为什么要完成这个任务”,比如,在暑假完成作业,不是为了学科学习,而是为了能力提升,也是为了素养的形成。定向指的是完成作业的物理环境,大多时间在家庭,也可以在各个公共场所,如博物馆、电影院、歌剧院,还可以在专用的实验室。不同的学科就是需要认定的主题,例如,将语文学习嵌入作业中,就是设计时的主体,从这个角度看,单纯主张“不要做,去玩儿吧”,也是不负责任的。范围指的是完成作业的时间,如假期的范围是长效的,长效作业设计应该形成一个阶梯提升的趋势。形式指作业过程和结果的呈现,区别于“练习答题”,课程化的作业可以有两种比较经典的形式:一种是行动体验,让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在体验中学习;另一种是综合性学习,包容多样,如完成一项作品,进行实物展示,收集一类资料,进行整理归并。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完成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大多是“单兵作战”,而作为课程的作业更为复杂,完成这样的作业,更加倾向于合作互助,共同完成,复杂性相对较高。总之,作业的设计与研制要去除简单草率的形式化,在课程视域下予以理性的重构,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不断提升学习力,在课程化的学习中夯实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