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爬山虎的脚》- 细致观察准确表达 教学实录及反思.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09896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 《爬山虎的脚》- 细致观察准确表达 教学实录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0 《爬山虎的脚》- 细致观察准确表达 教学实录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0 《爬山虎的脚》- 细致观察准确表达 教学实录及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0 《爬山虎的脚》- 细致观察准确表达 教学实录及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0 《爬山虎的脚》- 细致观察准确表达 教学实录及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 《爬山虎的脚》- 细致观察准确表达 教学实录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 《爬山虎的脚》- 细致观察准确表达 教学实录及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0爬山虎的脚-细致观察,准确表达教学实录及反思细致观察,准确表达一一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及反思一、检查预习,巩固提问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爬山虎的脚。之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读下面的词语和句子。(出示)爬山虎操场占领嫩叶一顺儿均匀重叠空隙根茎叶柄枯萎瞧不起牢固我唱着优美的歌曲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生读)师:从上面的这句话中,大家发现了什么吗?生:里面有多音字“曲”字。师:是的,这句话是老师写的。今后遇到多音字,大家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记忆。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现在请大家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展示出来。生: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师:这

2、是根据课文的题目提出的问题,很好。这个问题大家能找到答案吗(生:能)嗯,就在课文的第3自然段,我们等会儿再来学习。生:爬山虎的脚到底是如何走路的?师:(笑)是走路吗?(生:不是。是往上爬)课文的第4自然段就写得很清楚。这也是根据课文题目提问的,很好。师: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既然是写爬山虎的脚,那为什么还要写它的叶子呢?并且还放在前面,是不是跑题了?师:这个问题还有人想过吗?(生摇头)这个问题不是根据课文的题目来提问的,而是从写作方法提问的,说明你深入思考了。请大家注意这种提问方法,等下我们也要研究这个问题。二、对比实物,感悟“准确”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请一位

3、同学读相关句子。(生读第3自然段)师:请大家看课文中的插图,爬山虎的脚是这样子的吗?(有的说“是”,有的现出疑惑的神情)师:(指着刚才说“是”的同学),你说说看,为什么说是呢?生:插图正好放在第3自然段旁边,当然是啦。师:这个理由很充分呀。到底是不是呢?(指着一个疑惑的学生)请你说一说吧生:我觉得不是。课文中说“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还说“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但是,插图上的脚并不是细丝,而是有吸盘的,另外,颜色也不对,它是绿色的,不是嫩红的。师:回答得非常棒!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差别,还说得特别有条理。事实上,这张图放在第4自然段旁边才合适。不过不要紧,既然

4、这段没有插图,我们就画出来吧。请大家一定要画出叶柄和叶子,这样才能检验位置是不是画对了。(生画图)师:我看了一下,大家画得并不一样,到底画得对不对呢?先不急,请看这是什么?(出示一根爬山虎的茎)大家用心看一看,再来对照自己画的。(生用心地看)你们画对了吗?生:我把细丝画成弯曲的。师:这是不对的。第4自然段中有一句“细丝原先是直的”,已经告诉我们了。生:我画错了位置,没有画在叶柄的反面。生:我也没画对,我画了吸盘。师:画了吸盘也不能说就不对,只是它已经不是刚长出来的脚了。课文中写的脚,是新长出来的,因此是嫩红的。我们读一读第4自然段的开头就会明白。生:我明白了。刚长出来的脚是像蜗牛触角一样的细丝

5、,触到墙后才变成吸盘的。师:对,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叶圣陶爷爷观察得特别仔细,才把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写得特别准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大家画一画吗?生:不知道。师:告诉大家吧,画一画也是一种读书方法。读了这一段话,如果能够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和样子以及颜色画出来的话,就说明我们已经读懂了。反过来,我们将看到的像这样去写,别人读了之后也能准确无误地画出来,就说明我们已经写准确了。这是很有意思的事,今后大家可以多尝试。目、还原过程,体会“连续”师:我们现在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一一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请大家读第4自然段并把表示动作的词标出来。(生读,标记动词:触、变成、巴住、拉、贴)师:哪位同学能说

6、一说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生: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让它紧贴在墙上。师:是这样简单的吗?好像还少了一点东西。生:爬山虎的脚上的细丝原先是直的,当它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吸盘一样的小圆片,巴在墙上。细丝一弯曲,就把它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师:这样就说明白了。大家看一看动画演示吧。(播放动画)在刚才的动画中,爬山虎爬的动作我们一下子就看完了,但是,叶圣陶爷爷看的时候,这些动作也是这样一下子就看完的吗?生:不是的。师:为什么?生:我跟着奶奶种过菜,知道其中的道理。菜每天都在长,但是,我们站在它的边上,是发现不了它在长的,只有过了一天或几天去看,才能发现它长大了。

7、我觉得爬山虎的脚往上爬,也是这样的。这需要天天去看,还要看同一个地方,这样才能看明白。师:你真厉害,把跟着奶奶种菜时的发现运用到学习上了。确实是这样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叶圣陶爷爷不但认真地观察了,而且是反复地观察,连续不断地观察,不然,爬山虎爬的过程是没有办法写清楚的。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既然明白了,我就要提问了,叶圣陶爷爷连续地、仔细地观察了爬山虎,你还能从哪里知道?生:我能从第5自然段中知道。叶圣陶爷爷写道,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只有触着墙的才牢牢地巴在墙上,并且颜色也变成了灰色。师:对。只是你说“颜色也变成了灰色”,有些不准确,别人

8、还以为是一下子变的呢。生:哦,不是一下子变的,是逐渐变成的。这里也可以看出叶圣陶爷爷观察了很久。师:对,这里的“逐渐”不能漏掉,这也说明,叶圣陶爷爷表达的时候是非常准确的。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既然明白了,估计大家对第三个问题也能够解决了。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叶子,而且是先写叶子呢?能不能不写叶子呢?生:我觉得不能不写叶子。我们看爬山虎的时候,最先注意的往往是叶子,叶圣陶爷爷当然也是这样,因此写叶子是很正常的。另外,第3自然段中说,以前,他不知道爬山虎怎么能爬,今年注意了,原来它是有脚的Q这里就告诉我们,正因为之前只看到叶子,才引出今年仔细观察的内容了。如果不写叶子的话,就显

9、得不自然了。师:对,就是这个道理。看来,大家真的已经明白了。四、节外生枝”引向深入师:我们把三个问题都解决了,同学们,还有其他问题吗?(生摇头)大家没有问题了,这很正常,因为大家刚刚学习提问,老师比你们的年纪大,要提的问题就多很多。比方说,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J如果将这句话去掉,这一段是不是完整的?生:是完整的。师:为什么叶圣陶爷爷却要“画蛇添足”加上这句话呢?(生茫然)师:你们如果天天观察,会不会想到蛟龙的爪子呢?生:不会。师:为什么?生:我没看到过蛟龙。师:嗯。边看边想是很正常的,所想到的,当然是我们熟悉的。叶圣陶爷爷那个年代的人,对图

10、画上的蛟龙是很熟悉的,所以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蛟龙。同时,这样补充地写一句,别人读到这里,脑海中也会有蛟龙爪子的印象,对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就更清楚了。我们去年学习的搭船的鸟中有一句描写鸟的羽毛和翅膀的话,还记得吗?生: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师:不错不错,记得清清楚楚。本来已经将羽毛的颜色写清楚了,但是仍然用大家最常见的鹦鹉来作比较,这样别人读了就更明白了。这就是写作的奥秘,大家平时要用心体会。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知道了爬山虎脚的样子,还知道了它是怎样往上爬的。同时,也明白了观察要仔细,要连续观察的道理,还懂得了一些写作的奥秘,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用心

11、观察,连续观察,写出精彩的作文来。反思:爬山虎的脚是老课文,以前教的时候,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弄清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如何爬的。在统编教材中,教学需综合考虑单元语文要素及整本教材的前后勾连。1 .学以致用,提升质疑水平。让学生学会质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反复训练,并且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在前一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针对课题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就这个方面继续训练,让学生再一次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提问。一般来说,读了课题,自然而然地会问两个问题: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爬的?这是对以前学习内容的巩固。此外,还需要就内容以及写作手法进行提问,比如:既然是写

12、爬山虎的脚,那为什么还要写它的叶子呢?这就涉及写作技巧的问题了。因此,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应予以表扬,并一起解决。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一层,教师则需要予以点拨,让学生学会从这样的角度进行提问。2 .借助实物,提升理解水平。一般来说,学生也会跟作者以前一样,平时并没有仔细地观察爬山虎,特别是没有做到连续观察,这样,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有课件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课件总没有实物来得更直接。因此,把实物作为教学资源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对照实物来检验自己画得是否准确,就可以很轻松地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另外,针对课文的插图位置安排可能产生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辨析,也能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3 .揭示奥秘,提升写作水平。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因此,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就能体现老师的水准。备课中,我将提问与写作结合起来,在学生的无疑处,提出有关写作的问题,激发他们进行思考,最后得出写作上的小奥秘。特别是用以前学过的例子进行印证,他们的印象会更深刻,相信他们在今后写作中也会慢慢地运用。这正是我们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