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社局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展情况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人社局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展情况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人社局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展情况报告始终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做实做细“早、快、优、新”四字工作法,打好“政策+服务+保障”组合拳,进一步推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实现更高质量充分就业。一、工作开展情况提前谋划“早”行动。部门联动,举办两次高校毕业生大型招聘会,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前延服务链条,为毕业生提供多层次、全方位就业创业服务,做到服务早介入;在深入调研分析全县各类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积极编制人才目录,编入X家用人单位,200条急需人才信息,做到岗位早征集;向2024届毕业生发出致2024届高校毕业生的一封信,集
2、中推介公共就业服务内容,重点亮出“四个一”,即一份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档案管理服务机构等名录,一张就业创业、人才引进、档案转递等服务清单,一系列公共招聘网、人才网、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招聘渠道,一批求职登记小程序、失业登记全国统一服务平台、人社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等求助途径,做到渠道早公布。周密部署“快”推进。一是就业政策落实快。通过人社一体化服务平台,及时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库比对,主动筛选确定符合补贴条件的单位和人员。通过上门宣传、短信通知等渠道,主动向受益对象推送政策。兑现区外就业补贴X人X万元,落实X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补贴X万元。二是实名登记进展快。依据系统数据逐人核实登
3、记,对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生源地等关键信息缺失、错误的,采取户籍比对、社保卡比对、上门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一一核准,完成X人的实名登记工作。三是后续跟踪帮扶快。依托人社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求职登记小程序建立2024年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台账,明确专人负责,对有就业服务需求的毕业生提供跟踪帮扶,及时更新工作台账。精准对接“优”服务。全面落实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一对一联系、点对点服务,对已就业的,核实登记就业去向、就业地点、就业行业、参保等情况;对未就业的,了解就业需求,发放政策清单、服务项目清单、招聘活动清单;对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X次职业指导、X次政策宣传、X次岗位推介、X次职业培
4、训等针对性就业服务。招才引智“新”举措。紧紧围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抢抓毕业季、暑期求职“黄金期”,将“人才经济”和“夜市经济”相结合,以百姓生活“烟火气”做好人才工作“大文章”,以多元化的活动方式,为县企业引才育才留才聚才“搭台唱戏”,举办餐饮、骑手等“人才夜市”,预计参与人数X余人。二、目前面临形势首先,就业问题的复杂性。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传统行业逐渐萎缩,而新兴行业则尚未完全成熟,这使得就业市场呈现出一种“供需不匹配”的状态。此外,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市场需求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许多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稳定、高薪的工作,而忽视
5、了自身的专业特长和兴趣。三、下一步打算就业工作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一是激励企业吸纳。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我们将延续实施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政策对象由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扩展到离校两年内未就业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享受主体由中小微企业扩展到各类企业。同时,将延续实施国有企业一次性增人增资政策,支持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二是支持基层就业。基层是毕业生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我们将积极拓宽基层就业空间,稳定“三支一扶”
6、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工作。同时,对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老工业基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学费补偿、高定工资等支持政策。三是稳定公共岗位。公共部门岗位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持。公共部门要带头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挖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岗位存量,加大补员力度,稳定招录、招聘高校毕业生规模,合理确定招录、招聘时间。四是促进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毕业生是创业创新的有生力量。我们将支持毕业生等群体创业,从事创意经济、个性化定制化文化业态等特色经营。对创业毕业生,按规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
7、及贴息政策,简化担保手续,对符合条件的落实免除反担保的要求。同时,对灵活就业毕业生,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措施,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并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支持,提高灵活就业保障水平。供参考如何营造良好的协商氛围良好的协商氛围是促进不同思想观点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的重要环境因素,只有在和谐宽松的协商氛围中,才能讲真话、建铮言、道实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形成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协商氛围:营造良好的协商氛围,重在平等协商而不强加于人,有序协商而不各说各话,真诚协商而不偏激偏执。平等协商而不强加于人平等是创造和拥有良好政治关系的前提,也是协商民主的基础和前提。协商
8、主体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去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及关注的问题,所有参与者都有平等表达意见的机会、所有人的观点和意见都应当被给予同等关注。如果协商的一方居高临下、强加于人,另一方(或几方)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也不是真正的协商。营造良好的协商氛围,首要的就是做到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持有事多商量,不强加于人。平等协商的“平等”,主要包括协商主体在协商过程中的地位平等、了解和获取资源的渠道平等、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平等、协商程序平等。具体而言,一是协商主体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确保各个领域群众都能参与协商。我国人民政协的界别设置就是保障平等协商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中国人民政
9、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设若干界别。”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要求政协委员界别代表的设定不仅要兼顾共产党员和党外人士的比例,还要兼顾各党派团体界别和民族的比例。人民政协要进一步发挥好界别优势,加强委员的界别代表性,确保协商范围和参与人群的精确性。二是重视参与各方的实质平等,注重协商素养的提升。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协商过程中参
10、与者的能力在客观上是有差别的。但每一个协商参与者至少应该具备能力平等的某种“底线要求一方面,协商主体应该具备开展协商的能力,以将相关诉求转化为公共议题;另一方面,协商主体应该具备一定的协商能力,确保“话能说出来”,避免完全成为协商结果的被动接受者。这就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协商民主的专题培训,进行协商民主的理论教育,积极营造有利于协商民主创新发展的文化氛围,弘扬合作理念,提高人民群众对协商民主的认同,并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协商能力。有序协商而不各说各话协商民主是一种程序民主。在一定的协商规则和程序指引下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建议,协商才是有效率的,作出的决策才能是科学、民主的。有序协商,就是要按照科学
11、合理、规范有序、简便易行、民主集中的要求,通过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避免随意性,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当前,我国协商运行机制建设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些滞后化、形式化、碎片化、非常态化等不符合协商民主发展要求的问题,成为制约协商民主有序运转的瓶颈。对此,在协商民主实践中,一是做好协商准备,提前确定好协商代表、选择协商具体形式、推举协商主持人、提供相关材料和信息等,尽量避免出现“今天出议题、明天就协商”的情况,确保准备阶段时间充足、资料详实。二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议事机制。采取会议、座谈、恳谈、讨论、听证、论证、实地走访、工作联席会、专家解读等多种方式充分开展协商。同时用好互联网
12、,组织群众积极参与线上协商议事,推动大事小事“云反馈”“云互动”“云商议”,通过良好的协商空间推动人们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更合理地表达自己的立场与诉求,进而营造有序的协商氛围。三是制定公开、公平、公正的议事规则。明确协商的程序、方法、时间、地点等,制定协商参与人发言时间、顺序和要求等规则,给予所有参与者平等发言的机会,保证程序清晰、照章行事。真诚协商而不偏激偏执真诚协商,就是要坚持做事多商量,不偏激偏执。协商的目的是使各方面的意见和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在协商过程中,要按照充分讨论、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敢于直言,坚持商以求同、协以成事。一是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一致性是
13、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一致,多样性是利益多元、思想多样的反映,要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矛盾、包容差异,接纳不同意见,坚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既尊重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只有这样,协商参与者才敢、才会讲真话、讲心里话,从而在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中,不断增进共识,通过有序协商寻求利益的共同点,谋求最大公约数。二是注重互动反馈。既注重组织引导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之间不同意见的交流交锋交融,又重视安排相关党政部门领导面对面听取协商意见建议,在时间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作出现场回应,增加彼此尊重和认真考虑各方意见建议的可能性,也便于澄清相关疑惑,变单向的“你讲我听”为双向的“你提我答”,对于协商中提出的即时能改的问题、立时能办的措施,有关部门应该立说立行、认真落实,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和协商代表的自身影响力,通过媒体渠道向公众反馈,回应人民群众关切,让协商参与者从内心感知到协商民主的魅力和价值。陈冬旭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