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桃花源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14711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 桃花源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9 桃花源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9 桃花源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9 桃花源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9 桃花源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 桃花源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 桃花源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9桃花源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桃花源记情景分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是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陶渊明散文的代表作,在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教法探究在这节课的朗读环节,教师用“朗读工具”辅助教学。在“朗读工具”里,将课文以文字加音频两种形式呈现,学生看着屏幕上的文字内容,跟着音频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发挥想象,感受画意,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辅助教学,让学生从多媒体课件中直观、形象地感受桃花源的美好画面,教师提出启发式的问题,学生带着疑问品

2、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课例呈现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 .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准确翻译课文。3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准确翻译课文。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5 .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原指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3、。现在,就让我们跟随陶渊明一起走进这个世外桃源,来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二、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准确翻译课文。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三、了解作者多媒体显示: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隐居田园。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文的主要题材,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四、朗读课文,对照书下注解,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把静默的语言化为声情并茂的表达,把听者带

4、入文本中。在“朗读工具”里,将课文以文字加音频两种形式呈现,学生看着屏幕上的文字内容,跟着音频朗读课文。)1、学生听读课文,把握字音及节奏。多媒体显示:豁(hub)然阡(qian)陌平旷(kuing)邑(yi)人俨(yin)然怡(yi)然(m)落英缤(bIn)纷便要(yo)还家及郡(jin)下垂髻(tio)(jian)隔语(yu)云诣(yi)太守遣(qian)人随其往刘子骥(ji)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翻译课文。3、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惑,教师巡视点拨指导。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多媒体显示:芳草鲜美:新鲜美好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田间小

5、路阡陌交通:交错相通便要还家:同“邀”,邀请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此中人语云:告诉便扶向路:沿着,顺着便扶向路:先前的欣然规往:打算,计划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五、合作探究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明确。多媒体显示桃花源的美好画面。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学生回答,教师点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6、十步,豁然开朗J“忽逢”表明渔人是在迷路时突然遇到这片桃花林的,说明渔人发现桃花源纯属偶然。2、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奇美)3、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J(自然景象:环境优雅风景优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生活情景:和平安定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自由美好)4、桃花源的人们见到渔人有何反应?他们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尚?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大惊(与世隔绝已久)“便要还家,

7、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J(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教师讲解:这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风景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民主平等,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5、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J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6、渔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学生回答,教师点拨: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7、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学生回

8、答,教师点拨: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8、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暗示桃花源是许多人的共同追求,但实际上又是一个似有实无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作者的一种政治空想而已。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偏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

9、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当时陶渊明57岁,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9、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学生回答,教师点拨:作者用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10、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用意何在?学生回答,教师点拨: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

10、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Ih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学生回答,教师点拨:陶渊明的这个理想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六、课堂小结:毛泽东在七律登庐山中说“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二而今天,中国大地沧桑巨变,人民当家作主,古人梦寐以求的桃花源,正在逐渐变为现实。所以,今天的我们更应该敢于行动,为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而努力拼搏!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写一篇小练笔,描绘你心中的世外桃源。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发现桃花源幽静美丽对美风景优美

11、好理土地肥沃想社桃花源记进入桃花源会的民风淳朴向往和平安宁和追再访桃花源神秘、虚幻、若有若无求课堂观察在课堂上,教师用“朗读工具”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把静默的语言化为声情并茂的表达,把听者带入文本中。在“朗读工具”里,将课文以文字加音频两种形式呈现,学生看着屏幕上的文字内容,跟着音频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发挥想象,感受画意,感知课文内容,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很高,通过范读、齐读、自由朗读、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提高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辅助教学,让学生从多媒体课件中直观、形象地感受美丽的西湖雪景,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品读课文,教师提出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的性情,感悟作者的精神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