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x(5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登鹤雀楼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宇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2指名背诵课文。二、教学生字词1出示生字楼依尽人欲穷2引导用生字组词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入(进入入门出入)穷(穷尽贫穷穷苦)3教学字形/article/(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4指导书写欲:楼:三、课堂练习1读一读,再抄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
2、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4)再登上一层楼。()板书设计:白日依山尽,景(看)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理(想)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干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3有
3、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深,破题质疑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谖题说说自身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2、徜介登鹳隹楼作者王之涣。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身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身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5、师配音范读
4、,学生考虑: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自由读。3、指名读。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一起点评。8、出示
5、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身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竞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3、师小结。【评点】该公开课教案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沛体现了语文课程规范的精神。登鹳雀楼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6、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慈含的哲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凡是带有撤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
7、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学生读通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全班齐读。生再读。录音机范读。2,诗会读了,要想弄
8、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楼(楼房)(高楼)依(依靠)(依然)尽(尽头)(尽力)欲0(欲念)穷(贫穷)(穷人)层(云层)(层次)瀑(瀑布)(飞瀑)布(一匹布)(瀑布)炉(火炉)(炉子)烟(烟雾)(烟气)遥(遥远)(遥望)川(山川)(四川)三、学习生字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1.检查生字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
9、个字了。依河目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脸,你就能站在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撤下面,“人”字捺在撒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四、品读诗句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
10、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怎样呢?看图,读句,想。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一一指名再说说这句诗绘的情景。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
11、读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4 .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一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5 .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一一弓I: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一一哪个字表示
12、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是还要往上的意思。)引导说:诗人想:要想一一,就必须要一一o(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引出一一所以中国就有一句俗语叫做:站得高,看得远。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一首美丽的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看下这首诗(播放歌曲)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
13、高的理想。今天老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编的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登鹳雀楼教学设计4设计理念注重创新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采用读、想、议、画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指导背诵。教学目标1 .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14、。2 .正确、流利地朗读深文,背诵课文。3 .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教学准备学生:本课生字卡片、画纸、画笔。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释题,感知全诗1 .课件出示书上插图,提问: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在图上看到了那些景物?2 .简介作者王之涣及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小朋友们在图上所看到的这座楼,名叫鹳雀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楼高三层,建好后有鹳雀在上面栖息,因此而得名。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写下了一首流传
15、千古的好诗登鹳雀楼0孩子们,你们想和这首诗交朋友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听老师范读。要求:老师很想朗诵这首名诗,可以吗?请孩子们认真听老师朗读,看看字音是否读得准确到位?学生评价。3 .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4 .检查学生认字情况。(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打乱顺序,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用同桌互读、拍卡片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比赛认字,互当小老师考考别人。(3)教师抽读,适
16、时鼓励。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1?学生自主识字,分四人小组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3)同桌孩子比赛朗读,互相评价。(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2?图文对照,了熊诗意。(I)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
17、大致意思。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欲”、“穷”的意思。(3)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他能看见些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你可以用语言说一说,也可以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画。(4)结合评价学生发言和绘画,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更上一层楼以后会看见什么?(5)教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开阔。五、熟读成诵,想象意境1?孩子们,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再次朗读这首诗吧。你可以和同桌比赛读,可以扮成诗人来读,可以找自己信任的伙伴合作读2?配乐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意境。(1)配上动作,表情朗读。(2)闭眼想象画面读。3
18、?借助媒体指导熟读成诵。4?抽学生背。5?齐背古诗。六、总结全诗,拓展延伸孩子们,祖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你们想多了解它们吗?老师给大家推荐必背古诗80首、唐诗300首等谡外阅读费料,希望你们能和古诗交上朋友,在今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2 .阅读这首古诗,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独特的节奏和韵味之美。在理解古诗的意义的同时,我还能够背诵它。3 .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学习重点: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4 .正确地用情感朗读古诗,帮助学习新的笔画。学习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
19、读和识字能力。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教学准备: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老师带着我们去参观了一个历史名胜古迹一一鹳雀楼,欣喜地发现我们已经到达目的地。播放鹳雀楼的录像。5 .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6 .有一个旅人来到了鹳隹楼这个地方,被它的壮丽景色所吸弓I,并且写下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欣赏吧!准备好指读姿势。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7 .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8 .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9 .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二、理解古诗意思1.我说
20、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生:白日依山尽。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生:黄河入海流。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0 你们真是聪明伶俐,未来定能成为一位出色的诗人!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原创诗吧。夕阳西下,江水汹涌奔腾,闪烁着金色的余晖。11 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12 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板书:登鹳隹楼13 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指名读2到3人。三、读文后识字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
21、你认识吗?(字词课件)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2. “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工“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4 .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5 .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6 .大家来背一首美妙的诗吧!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你们一点时间熟悉后,我会指名让你们背出来。每次可以选择2到3个人来背诵。四、指导书写1 .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
22、更好了。2 .学习新笔画:竖折板书:竖折3 .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4 .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5 .在田字格中临写“日”。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6 .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五、作业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附:板书设计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学写四个生字。3、整体感知古诗描写的意境。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一、导入,解题,读题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
23、吗?谁来背?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登鹳雀楼)这四个字都是生字,是我们的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标拼音)指名读3、(出示图)科雀楼,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儆鹳雀楼。登,看老师的手势,明白什么意思吗?一步一步向上登上鹳雀楼就叫登鹤雀楼。知道意思就会读得更好。指名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设计意图背古诗导入,揭示课题,理解题意,指导读准、读好。二、读通古诗1、了解作者这首诗是谁写的?王之涣是唐朝的大诗人,写了不少著名的诗。2、这首诗写了什么?捧好课文纸,听老师来读一读,听清老师读的每个字的
24、发音。3、现在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自由读读这首古诗,看着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确,多读几遍,把每行诗句读通顺。4、这首诗有的小朋友很熟悉,但要读准它,却不容易。(出示古诗)来挑战吧,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指名读,相机正音后鼻音登更层前鼻音尽边音、楼里翘舌入齐读全诗5,去拼音读借助拼音,古诗读得很流利。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出示去拼音诗)大家还能读准吗?(出示)看,你们的读书声引来了两只小鹳雀。小朋友读得好,它就带我们去登楼。我们再来读给它们听。指名读。齐读。设计意图把古诗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看似简单,但操作时却不易。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等都是纠正的重点。再加之孩子们先入为主的错误读音的影响,课堂上纠
25、偏的教学就显得很重要。去拼音读时,设计鹤雀登楼的动画引领,意在激励学生学有所趣,学有所乐。三、读懂古诗1.同学们,诗人也和我们一样,去登鹳雀楼,会看到了什么美景呢?仔细看看课文纸上的插图,动脑斯想一想,说一说。(出示课文插图)(出示)站在鹳雀楼上,诗人看见。(生自由练说)2,相机学习一二句这是一轮什么时候的太阳?颜色已经没有那么鲜亮、夺目了,这太阳是白天就要落山的太阳。看,它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渐渐消失了,这是哪一句诗描写的美景?一一生:白日依山尽。看到这美景,谁再来读一读。齐读。鹳雀楼就坐落在黄河边。见过黄河吗?(生谈)(出示黄河图片)这黄河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向东流入大海,这景
26、象是那么壮观,那么让人觉得气势磅礴!此时你站在鹳雀楼上,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指导朗读“黄河入海流”。3、太阳渐渐落山,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现场采访:站在鹳雀楼顶,看了这么多美景,你的心情怎样?指导朗读一二两句诗。听老师来读一读,小朋友轻轻闭上眼,让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看到了吗?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这美好的画面吧。4、相机机学习三四句。看到这么美的一景色,如果想看到更远更多的风景,就要再登上一层楼,所以诗人告诉我们一一(出示,引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呀,所以诗人这样告诉我们(出示,齐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设计意图课文配有插图,以图学诗是一种比较
27、有效的方法。出示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些什么?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进一步在头脑中呈现画面,从而达到有感情地诵读。四、读好古诗1、小朋友们读得真棒,愿意跟老师合作读一读吗?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张老师一行,你们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注意听清老师读诗时的节奏、音调。白日依一山一尽,(生接)欲穷千一里一目,(生接一一)2、还是这样的合作方式,只是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如何?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男女生合作一次,行么?3、就像这样,全班同学一起来一遍吧。齐读5,古诗咱们读了这么多遍,能背下来吗?指名背齐背设计意图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古诗的节奏和
28、韵味要在模仿老师一遍遍的诵读中体会、感悟,用师生合作的方式,既有趣又让学生初步读好古诗水到渠成。五、指导写字1、(出示)瞧,这课的生字来和小朋友们打招呼了,大家能把它们读正确吗?雀楼依人欲穷目更字音读准还要把它写漂亮!2、(出示)入更比较入和哪个字很像,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人推高捺低,入推低捺高,不能弄错。看老师来写这个字。师黑板范写入(泄捺要舒展开)更也有撒捺,撤是竖撤,写时要先竖后撤,捺从上往下穿过撒。师黑板范写更学生入更各描红一个,临写一个,写这两个字,要注意撤捺的变化。3、(出示)欲目欲怎样记欲这个字呢?是个左右结构的字(用拆部件的方法来记这个字)怎样才能写好看呢?左右等宽,谷的一捺
29、要变成点,哦,字宝宝很有礼貌,它懂得谦让,把地方让出来写右边的欠。目怎么写,同学们要好好体会,相信你们会写得很好。学生欲目各描红一个,临写一个。4.学生在习字纸上炼写5、投影反馈,相机评价,再写完写好剩下的。设计意图学写的4个生字,指导时侧重点不同,指导范写两个,放手观察两个。写字教学中力求讲评结合,把写好字落到实处。教学理念登鹳雀楼这首诗简短,浅显,孩子们很熟悉,从小就耳濡目染,有的甚至已经熟读成诵了。但是否能把古诗的每个字读准,读好,这是这节课着力要解决的,纠偏看似简单,其实比其它训练更重要。现在讲究基于儿童的古诗教学,而这堂课还要基于这次教学的儿童,二年级的教材用一年级学生上,许多生字的
30、读音更要扎实强化。教学设计时还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登鹳雀楼教学设计7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3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教具准备:挂图、画纸教学过程:一、受习导入1.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2、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礴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3、(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二、
32、新课讲授(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学习第一行诗句1、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2. “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3. “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学习第二行诗句1 .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2、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3,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4、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过渡:看到如此美丽的
33、一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学习第三、四行诗句1、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膊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2、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3、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4.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5、(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6、这两句诗是诗人在科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
34、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朗读指导1、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2、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三、小结1、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四、延伸拓展1、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2、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五、板书:登鹳雀楼白
35、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登鹳雀楼教学设计8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2,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3、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36、有一天,王之涣蹙上鹳售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筋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二、初读课文。1 .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2、范读。三、理解诗句。学习一、二行。2 .指名读,理解意思。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一着的意思(I(依)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指名说诗句的意思。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腌咆哮着向大海流去。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学习三、四行1、诗人登上鹳雀
37、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2、指名读三四行。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炼说全诗的意思。四、总结课文。1 .齐读课文。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五、作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指导生字书写。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难点:生字书写。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复习。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
38、说偏旁名称。2、指名背诵课文。二、教学生字词。1、出示生字,指名读。2、引导用生字组词。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依(依一依依依山傍水)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入(进入入门出入)穷(穷尽贫穷穷苦)3、教学字形。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讲解欲、登、楼的笔照。4、指导书写。5、学生描红。三、课堂练习。1、读一读,抄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O傍晚的太阳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O再登上一层楼。O登鹳隹楼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1、识字8个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3、背诵教学重点: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教学难
39、点:认字教学方法:引导法、图示法学习方法: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教具:图片、识字卡、小黑板学具:生字卡、识字卡、10个一卡导学步骤:老师学生导课授新读诗认字写字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板书登鹳雀楼放录音:登鹳雀楼出示黑板古诗指导读师范读指导画出会认的字检查的字出示生字1、山2、B抽生画太阳的形状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师用文具盒演示:先进入,后关门。3、板书目抽生画眼暗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抽生说齐读课题整体感悟画出节奏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生画出会认的字同桌互认给卡片排队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
40、些字生用画出来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口头组词生画口头组词、说话生讨论写法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0知识目标: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2,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第一首诗重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其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设计思路:本节课巧妙创设情境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
4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准备:本首诗的多媒体课件1个;山水画的投影图若干个;配有读诗的有关乐曲及有关大自然的音乐O设计过程:一、创设情境师边放大自然的音乐边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好不好?(好!)闭上眼睛!出发!让我们伸开幻想的翅膀:我们仿佛每人长出一对翅膀,开始起飞吧。飞呀我们越飞越商。睁眼!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师边说边分别出示各种大自然的美丽画面)看!我们又来到了哪儿?(学生不时地发出赞叹声)二、谈话提示课题师:大家说美不美?实际上大家想一想: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是不是也和你们一
42、样也喜欢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呢?(是!)那今天我们也邀请他们,跟随他们一起去,好吗?(好!)好!那让我们随唐代诗人王之涣一起先到第一站:鹳雀楼(边说边出示课题:登鹳隹楼)准备好了吗?出发!三、学习第一首诗(一)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鹳雀楼山水画面。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身临其境,老师指导看图。(D师:登上鹳雀楼,这时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腌着,流向大海)(2)师边指图边绘声绘色地介绍鹳雀楼的来历。(3)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鹤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
43、小诗?生:(体会朗诵)(4)师:现在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这首诗的(屏幕展示动态画面登鹳雀楼和朗诵)(5)采用多种形式的读。(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二)了解课文大意:1.指学生分别朗读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鹳雀楼山水画面。学生边看图边试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师肯定后其他同学再互相试着说说。学生归纳:这两句写的是它的景色(师板书:景色)3.师: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学生分别朗读第三、四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并试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学生归纳:后两句写的是诗人的感想(师板书:感想)4、教师讲
44、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5.学生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并试说全诗意思6、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7、找一找: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8、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师举例说说如何运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句并让学生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说明什么哲理?(板书:哲理)四、按上面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重点内容如下:1.知诗人,解诗题(一)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
45、态的庐山山水画面。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身临其境,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1)师:诗人苏轼站在庐山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一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2)师:现在请同学们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屏幕展示动态画面题西林壁和朗诵)采用多种形式的读。(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二)了耨课文大意:1,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庐山山水画面。师:登上庐山,诗人看到了什么?并指导看图。并解释题目: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2、学生分别朗读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商低各不相同)3、把握朗读重音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5、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6、指名说全诗意思7.想意境,悟诗情(1)放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庐山山水画面。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