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质生产力专题党课讲稿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新质生产力专题党课讲稿3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质生产力专题党课材料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这一年还将迎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这一切注定今年将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也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再一次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在刚刚落下帷幕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同出席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三次到团组参加讨论,三次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深入阐释。“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无疑成为了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之一。那么究竟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我们又该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而推动我们一地一城一区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呢?今天,我结合自
2、己近期的学习,围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与发展历程、对这一概念深刻内涵的理解以及如何立足区域和岗位实际推进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大家交流一点体会。一、深入了解“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与发展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黑龙江期间,在他亲自主持召开了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他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J;在座谈会的次日,总书记听取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汇报时,总书记再一次重申“新质生产力”,他要求黑龙江“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
3、生产力。”在2024年中央政治局新年首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新质生产力”的总体定义、基本内涵、核心标志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并强调指出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2024年3月5日,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18日,全国两会后首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长沙,走进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再次聚焦新质生产力,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作出有力指导。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亲自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4、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去年9月“新质生产力”概念的首次提出,到中央政治局开年学习时对其概念的界定、内涵的充实、标志的明晰,到2024年全国两会两下团组对“新质生产力”方法论的深入阐释,再到新年度首次到地方考察,深入生产企业探索寻求理论在生产实践的展现与结合,“新质生产力”这一新的生产力发展指导理论的脉络逐渐清晰,理论内涵不断丰富,逐渐的体系化、完善化。二、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我们要在实践工作中培育“新质生产力”,首先就要对其有一个深入全面、深入的理解。我认为,就是要以总体概念、基本内涵、核心要素等理论精髓为基本切实点
5、,进行深入地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工作进行深入地思考、体悟,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以基本内涵为切入点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总书记在新年首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点讲话中,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这其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产生的三个基本要素,任何一种生产力都离不开这三个要素。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核心和关键,是生产力产生的能动要素,决定着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劳动资料,是产生生产力的客观物质条件,或者说是生产力产生的物质支撑,对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劳动资料
6、作用的对象,是生产力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它和劳动资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新质生产力,就是要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质量跃升,以及这三个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来实现生产力的质量和数量级的跃升。这其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质量跃升是基础,三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是关键,是实现生产力倍增的关键,是新质生产力内涵中各要素的核心。所以说,我们既要重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各个单要素质量跃升,同时更要特别重视三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才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二)以总体概念为切入点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
7、在主持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进行的深刻阐释,对新质生产力的总体定义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他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我们注意到,这一定义中有这样几组关键词:“创新、主导,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发展路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符合新发展理念、先进生产力二从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首先是一种以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其次,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传统经济发展路径,这里有点我们需要特别注意:要摆脱的是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传统经济发展路径,并不是让我们摆脱传统经济。那么怎样去摆
8、脱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路径呢?就是要靠前面讲到的创新,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首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主导。再就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这三高是对新质生产力本质特征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也是我们区别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或其他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最后,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生产力的质量状态。(三)以核心要素为切入点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科技是手段、创新是根本,就是要以科技的手段进行创新。具体说来,就是要在发展到一定
9、程度的技术上寻求新的突破,突破当下的技术瓶颈,实现技术的新跃升;就是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通过集中攻坚,实现从“0”到“1”的突破;就是要大力发展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使原创性、颠覆性科创成果竞相涌现。通过这一系列的科技创新赋能生产力,产生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从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三、立足区域和岗位实际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效率变革不是单个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而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其所产生的动力变革来自于科技创新这一核心推动力。”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关和其中的一员,我们就要立足我们本地资源和产业实际,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结合岗位实际工作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一
10、是要大力提倡、激励各类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在上级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各部门、各岗位工作人员都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开展科技创新宣传,探索切实可行的政策激励措施,来引导和鼓励各类型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二是要持续深化社会治理和服务机制改革。我们要强化法治思维,在社会治理上,要切实在根本上转变大包大揽、靠人海战术频繁检查督促整改的社会治理观念,列好列细企业禁止进入的负面清单,减少一些实质上不必要的、或是重复性的检查、“指导”对企业的干扰,以严格执法引导企业加强内部治理管控。在服务企业发展上,同样要研究列出各个机关、各个部门能够为企业提供的服务清单,以及必要的申请程序等,减少上门调研、座谈等
11、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需走访活动,减少对企业的干扰,切实让企业腾出精力来抓好科技创新、技术革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要打破传统条条框框识别人才,不拘一格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尊重人才。就是要打破唯学历识别人才、界定人才的藩篱,结合不同行业发展特点,以其在行业中的实绩精准识别、认定人才,不拘泥于现有僵化条款,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形式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切实让行业领域内的顶尖人才得到应有的待遇和尊重。新质生产力专题讲稿: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深刻阐述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断。
12、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为江苏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全国其他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论述,精准把握了新发展阶段生产力演进的内在规律和特征,深入阐释了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内在联系,为我们明确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下面,本人重点讲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和方法,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一、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创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为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和生产关系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历史
13、表明,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跃升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中的质变,其孕育、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生产力新形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将引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一)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进步,是抢占发展先机的重要路径。要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和高端技术研发,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要妥善处理好开放式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之间的关系,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吸纳全球领先技术和管理智慧,以提升我们集聚和
14、运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将人才视为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撑。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优化国际化科研环境,更好地平衡开放式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关系,吸纳全球创新资源,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产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是培育新型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科技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我国传统比较优势逐渐削弱、出口贸易成本不断上升的现实挑战,我们必须坚定实施从资源禀赋型比较优势向核心技术型竞争
15、优势的战略转变,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在既有优势基础上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打破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重点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全面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新动能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以知识流动、技术扩散、产业升级等为引领,以信息、数据、技术等为基础支撑,主要朝着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共享经济等方向迈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关键在于实
16、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并与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核心作用,以推动新动能的持续积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的原则,努力消除民营企业面临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使其成为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要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创新主体格局,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动力和支撑。二、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新质生产
17、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效能表现和高质量标准等鲜明特点。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解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现实问题,推动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的全面提升与变革。我们必须紧密跟随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优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合理流动的工作流程,充分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活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高质量推进奠定坚实基础。(一)坚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力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强化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
18、活力,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将科技创新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聚焦未来科技发展的引领性技术突破和重大创新,引导各类创新主体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原创性科学技术联合攻关,以推动科技创新的全面发展。要强化企业在科研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加强基础研究与创新突破,引领支撑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保障,完善激励政策,构建完善配套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支撑体系,确保科技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升级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
19、需进一步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地布局和规划代表科技创新和产业进步的前沿产业,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全面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及未来产业布局,持续深化产业融合,扩大产业集群效应,努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要通过数字技术的改造升级,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效能。运用数字信息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推动产业技术的革新和优化升级,加速实现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要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建立健全产
20、业集群的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迅速形成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集群园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造新的增长引擎。要积极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准确判断前沿科技创新的现状,明确未来产业的重点培育方向,组织实施未来产业的孵化和加速计划,鼓励科研人员投入前沿科技研发,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未来产业的培育工作。(三)构建良好生态。在优化经济环境方面,要全面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确保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能够顺畅流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重点关注科技创新领域及其“外围”环境,建立起专业、市场化和个性化的科技服务团队。这些团队将
21、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进行系统化评估和整体化包装,提升其市场吸引力和实践应用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效果。要有效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提供有针对性的风险预警和解决方案,确保科技创新的顺利进行。在优化社会环境方面,政府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要求,出台相关政策和提供支持措施,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层面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评估、市场分析、法律咨询等引导服务,由政府牵头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和科创孵化器,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要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转化主体的合法权益,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进程。三、深入践行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人
22、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质生产力,源于技术领域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升级,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为基础,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这种先进的生产力形态,不仅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体现J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内涵和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属性。与以往的生产力形态相比,新质生产力不仅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更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原则,推动科技
23、创新和制度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调控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我们不仅在经济增长上追求新高度,更要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展现新作为,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生产力是一个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的综合体系,该体系深深地植根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之中。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生产力的基石,对劳动者的生产生活条件、生活质量以及工作态度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决定着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生成、品质以及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而影响着生产关系的形式和生产力的发展质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自然生态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
24、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必须正视并妥善处理自然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推动自然资源向自然资本的创造性转化,持续增强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和生态服务的能力。(二)构建现代绿色产业。要持续壮大食品回收和现代农业、新能源汽车、光伏、生态康养等战略性新兴绿色产业,创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模式,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形成绿色环保的产业集群。积极谋划布局涉及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智慧环保、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的战略性绿色产业,打造具有示范作用的生态产业园区和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
25、势。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先进技术,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力,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造纸、印染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构建数字化智能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我们必须促进数字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字智能技术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聚合、简化、叠加和倍增效应。运用数字模拟、基因算法、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智能手段,创新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运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替代传统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这些资源的消耗。数字技术的高连接性和强渗透性使我们能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数字李生等技术,
26、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和生产流程,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和消费副产品的循环利用。要建设适应智慧管理和绿色发展需求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据的互联、融合和共享,推动绿色发展和产业布局决策、生态环境治理和监管、生态安全预警和防范的科学化、精细化和高效化。专题党课讲稿:向“新”突破,以“质”谋变,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同志们: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不仅对江苏的发展有指导作用,对全国其他地方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27、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论述,精准地揭示了新发展阶段生产力演进的内在规律和特征,深入阐述了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内在联系,为我们明确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为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本次党课重点围绕如何在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探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开拓思路,提供借鉴和思考。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生产力新形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为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与生产关系改革提供新方向、提出新
28、要求。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跃迁,都将加速人类社会的变革。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质变跃迁,其孕育、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生产力新形态。第一,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有助于培育竞争新优势。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我国原有的比较优势减弱,出口贸易产品成本不断提高,迫切需要从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转向以核心技术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上,我国已经取得一定发展成就,积累较多发展经验,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需要进一步保持良好的
29、发展态势,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求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打通堵点、优化环境,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从而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第二,促进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有助于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快科技创新,才能占据产业链的高端位置,掌握发展主动权。要抢占发展制高点,就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同时,也要处理好开放式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关系,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吸收全球先进技术
30、和管理经验,提升集聚和使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因此,必须重视高新技术研发及其应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人才这一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同时,要以国际视野推动科技创新,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处理好开放式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关系,吸收全球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三,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有助于蓄积发展新动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程中,新动能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以知识流动、技术扩散、产业升级等为需求牵引,以信息、数据、技术等为基础要素,以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共
31、享经济等为主要方向。新质生产力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中产生,注重与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创新结合,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展现出与发展新动能相一致的技术与产业特征,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更充分地发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应有作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破除民营企业面临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使之成为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形成经济创新主体的多元格局,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
32、创新体系,从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符合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提供新动力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和题中之义。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解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有力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适应科技发展新趋势、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第一,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体
33、系。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进一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谋划未来产业等代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前沿产业,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布局,不断拓展产业融合深度、放大产业集群效应,持续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并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一是利用数字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通过数字信息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加快实现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二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深入推
34、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建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加速形成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集群园区,着力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三是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准确判断前沿科技创新现状,遴选锚定未来产业重点培育对象,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和加速计划,鼓励科研人员投入前沿科技研发工作,引导企业投入未来产业培育工作。第二,激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要素。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于依托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关键核心技术是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牵引作用,强化核心技
35、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激发院所科技创新策源作用、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努力把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二一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重点聚焦未来科技发展的引领性技术突破和重大创新,引导各类创新主体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原创性科学技术联合攻关。二是强化企业科研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在基础研究与创新突破的引领支撑作用,助力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保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完善配套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支撑体系。第三,重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生态。要以更大的力度
36、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打通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以一流的营商环境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一是优化经济环境支撑。在经济环境方面,需要在科技创新领域或者科技创新领域“外围”,搭建起专业化、市场化、个性化的科技服务团队,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进行系统化评估和整体化包装,通过提升其市场吸引力、实践应用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效果,并借此有效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有针对性地提供风险预警和解决方案。二是优化社会环境支撑。在社会环境方面,政府要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要求,出台政策和提供支持,为科技成果转化
37、营造良好环境。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层面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评估、市场分析、法律咨询等引导服务,由政府牵头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和科创孵化器,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转化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以此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进程。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标准在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努力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路径人是人类社会的主体,生产力演进的终极目标是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生产力的最新形态,新质生产力功能在于实现更具质量的发展,强调发展的质量导向,而衡量质量的关键标准在于是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38、,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与外延日趋丰富,涵盖物质文明层面、精神文明层面、生态文明层面、个体价值实现层面、社会治理参与层面等。因此,新质生产力的质量导向必然内含人本属性,关注的是绝大多数人,而不是少部分人,强调的是生产力的内在质量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资源和技术能力的提升上,更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性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上。第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多措并举为新质生产力培育赋能。以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需要在科技成果和市场需求之间搭建“对接”机制,并以制度予以支撑。新质生产力之“新质”,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层面。因此,
39、培育新质生产力就需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并将其视为核心要求。在这一问题上,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支撑系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土壤和创造契机。在新时代,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最活跃因素,通过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结构,不但可以助力产业进步、摆脱传统增长路径,还能借此培育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一是产业解码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面向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推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化转型和数字经济的深度整合,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强大产业支持。要将产业应用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驱动,让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发挥政府的中介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的对接,引导
40、和激励更多优质资本进入到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领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产业支撑。二是产业结构优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科技成果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一方面,要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向同步,站在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有针对性地完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在打破行业壁垒中实现不同产业的彼此渗透和互相支持。另一方面,既要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又要开展科技创新思想和行为的引入和应用,通过牵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新旧兼顾”中全面提升新质生产力培育绩效。第二,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重要论断,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启发意义。首先,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科
41、技创新这个关键。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当今时代,必须做好科技创新这篇文章,才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其次,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用科技赋能生产力三个要素。必须不断提高劳动者科技素质,使之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劳动岗位相匹配;必须大力培养和使用创新型人才,鼓励大胆创新。积极开展对劳动对象的研究与探索,节约使用劳动资料,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发现新材料、拓展新用途,开辟生产力发展新赛
42、道。再次,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遵循现代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规律,稳步有序推进发展。当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研究虽然投入大、周期长,但是一旦突破就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打开广阔前景。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形成一批具有颠覆性、核心竞争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最后,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畅通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流动的渠道;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第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直接需要新型劳动
43、者、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对象在数量、质量及结构上的相互匹配、协调融合。与传统生产力要素配置不同,新质生产力之下的要素配置是在新的技术系数发生重大变化之下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因而也改变了要素之间的配比和组合结构,是新型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和内在协调。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从具体表象看首先源于科技创新,如数字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成了新质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形成新的企业组织方式、新的产品形态、新型产业结构和新的产品质量状况等,加速驱动形成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不同层次的新质生产力形态,推动实现社会的扩大再生产,推动现有的传统产业体系转型升级,进
44、而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人类社会大踏步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一次跃升,也需要多方面体制机制的适应性变革,形成与其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因地制宜与分类指导是相互联系的,概而言之就是要根据创新资源及其他类型的特色资源富集程度,精准选择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避免不顾基础和条件、一哄而上。一般而言,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资源集聚功能,突出其科技创新的枢纽功能和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全国科技创新多点开花、积厚成势。总之,要把握运用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和产业发展生态,促进新质生产力的良性跨越式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增加了“新质”两个字,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样具有术语革命的性质。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