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廉茔兆记考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士廉茔兆记考述.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高士廉至兆记考述高士廉莹兆记,即高士廉碑,唐永徽六年(655)制。原立于陕西礼泉山底村高士廉墓前,1975年移藏昭陵博物馆。该碑螭首方座,通高437厘米,下宽130厘米,厚50厘米。碑额篆题“大唐尚书右仆射司徒申文献公莹兆记二碑身两侧面刻二方连续忍冬纹,周边联珠纹。许敬宗撰文,赵模正书,共三十七行,满行八十一字。高士廉名俭,字士廉,以字行,渤海蒋县(今河北景县)人,太宗长孙皇后之舅父,两唐书均有传。唐时,官至尚书右仆射,封申国公,名列开国二十四功臣。贞观二十一年(647)卒,享年七十二岁。赠司徒、并州都督,谥曰文献,陪葬昭陵。其墓葬采用古法“墓而不坟”,故称神道碑为“莹兆记二据旧唐书高士廉传载
2、,高士廉下葬之日,太宗亲登城西北楼,望丧而恸哭。高宗即位,追赠太尉,与房玄龄、屈突通一同配享太宗庙庭,并立碑记述其功。宋欧阳修集古录认为高士廉莹兆记立于贞观二十一年,然碑文称李世民为“太宗”“文皇帝”,称高宗为“今上”,可知该碑应立于高宗时。欧阳修误以高氏卒葬之年为立碑之年,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昭陵碑录载其立于“永徽六年二月”,或有所据。今从罗说。该碑全文近三千言,记述高士廉家族谱系及生平历官颇详。现字迹凿损过甚,尤以中段最为严重,可识者十之三四,不能通读,然保留的内容仍对史书有一定的补校作用。下文对高士廉莹兆记所涉几点加以考述。一、高氏家世。高士廉出身渤海高氏。碑文载“曾祖翻祖岳父励,袭爵清河
3、王,改封乐安国、北口州行台侍中、尚书右仆射,入隋,历扬、楚、光、洸四州刺史:渤海高氏,源于姜姓,是高姓最大的郡望,素有“天下之高出渤海”之说。晋书北史魏书北齐书隋书新唐书等史书中记载的渤海高氏官爵者一百四十馀人。旧唐书高士廉传载:“高俭,字士廉,渤海蒋人。曾祖飞雀,后魏赠太尉。祖岳,北齐侍中、左仆射、太尉、清河王。父肋,字敬德,北齐乐安王、尚书左仆射、隋魏州刺史。”新唐书高俭传载:“高俭,字士廉,以字显。齐清河王岳之孙,父励乐安王,入隋为沈州刺史。”另新唐书宰相世袭表云:“高士廉曾祖翻,字飞雀,后魏侍御中散、孝宣公。祖岳,字洪略,北齐太保、清河昭武王。父肋,字敬德,隋洸州刺史、乐安侯。”北齐书
4、高岳传载:“高岳,字洪略,高祖(高欢)从父弟也。“即高氏与北齐皇室同宗,家世显赫至极。隋唐时,渤海高氏更是成为北方名门望族之一。二、墓葬依古法“墓而不坟二据高士廉里兆记“粤以贞观二十一年正月五日,薨于正寝”,“有诏及夫人鲜于氏,并陪葬于昭陵”即以其年二月二十八日安厝于九峻山之南趾,墓而不坟”的记载,可知高氏薨亡后一月有馀便下葬昭陵,墓葬形制不同于昭陵诸陪葬墓高筑坟城,而是依古法,采用“墓而不坟”的形式。“墓而不坟”即墓葬只有墓穴,地面不起封土。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葬亲时云:“吾闻之,古者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唐时,一些在礼制上有复古情结的大臣,为了表
5、示谦逊,也主张“墓而不坟:目前唐太宗昭陵陵园,依古法“墓而不坟”的墓葬只有高士廉墓一座。高士廉薨时,与其同时期陪葬昭陵的李思摩、李靖、马周等人墓葬皆封土高大。太宗与高士廉君臣情深谊厚,姻戚义重,高氏墓葬理当与诸重臣墓葬那样高坟大珑,但太宗却依古法为其“墓而不坟虽然莹兆记中并未明言此为高氏遗愿,但就其身份而言,太宗一定是遵照了高士廉的遗愿。这种依古法“墓而不坟”的墓葬在规格上应与昭陵陵园房玄龄、尉迟敬德、程知节等人圆锥形墓葬封土相仿。两唐书本传中均不惜笔墨对高士廉薨亡后,太宗送葬等事宜进行叙述,却未曾提及“墓而不坟”一事。太宗赐高士廉陪葬诏言“绘班剑四十人,及羽葆鼓吹,膊绢布二千段,米粟二千石,
6、陪葬昭陵”,亦未谈及“墓而不坟二唐人盛行墓前立碑,墓内置墓志,二者内容可互补、互校,但高士廉墓尚未发掘,墓志并未出土,志文是否对“墓而不坟”一事进行说明,也未可知。三、高士廉生兆记对高氏负责编撰的大唐氏族志的记述较详。早在魏晋时期,门阀政治已开始,各门阀在九品中正制指导下勘定品级,且具有相对应的政治特权。他们成为朝廷的中坚力量,是统治集团的基础。至隋唐时,门阀士族势力空前强大,形成以崔、卢、郑、李、王等五姓为首的门阀集团,他们通过姻戚方式,建立共同利益链,在朝廷中盘根错节,相互支持,成为掌控国家朝政的重要力量。贞观年间,唐太宗意识到并决心解决这一问题。贞观六年,太宗在与房玄龄谈山东士族卖婚的弊
7、病时,认为“甚伤教义”,遂下令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莱等负责修订,以刊正姓氏,对门阀士族地位进行调整,削弱其力量,瓦解政治同盟。高士廉渤海高氏的出身,北齐皇族一脉,又是长孙皇后之舅父,在皇室和门阀集团中均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号召力。韦挺出身京兆韦氏,是关陇贵族集团的代表;岑文本、令狐德莱均为官宦世家。太宗命他们参与勘定氏族,足显对此事的重视非同一般。于是他们普责天下谱牒,凭借史传考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一百卷,诏颁天下。这样,朝廷扶持了部分新的士族,形成新旧土族对峙的政治局面,同时削弱了老牌士族集团的权力,降低了人们的门第观念,不论出身贵
8、贱,士族或庶族,汉人或胡人,只要贤能,均可得以任用。四、高士廉生兆记书法艺术。高士廉莹兆记书者赵模,仕唐官位不显,两唐书均未立传。据其他史料可知赵模贞观时为翰林供奉拓书人,太子右监门府铠曹参军,正书字画甚工。高士廉莹兆记载:“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上柱国高阳县开国公许敬宗撰,府录事参军事赵模书。”赵模正书字画当时皆入主流,唐太宗喜获兰亭序后,曾命赵模与韩道政、冯承素、t葛贞等四人响拓数本,赐予皇太子、诸王及近臣。宋宣和书谱载:“模喜书,工临仿。始习羲献,学集成千文,其合处不减怀仁,然古劲则不迨J并称宋时内府曾收有模集千字文,然传世书迹仅见高士廉莹兆记。该碑书法方整娟秀,极为世人所称道。刘熙载艺概
9、谓其书法精熟遒逸,比肩王知敬;明代赵涵石墨镌华有“方正秀逸,大类欧虞”之评。清叶昌炽认为该碑书法更接近虞世南,言赵模乃“虞之宗子也二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对赵模亦有较高评价:“赵模之兰陵公主碑高士廉莹兆记崔敦礼碑体皆相近,皆清朗爽劲,与欧虞近者也J兰陵公主碑显庆四年(659)制,李义府撰,窦怀哲书。该碑书法娟秀有致,存虞世南笔意。崔敦礼碑显庆元年制,于志宁撰文,于立政书。此碑书法雍容秀丽,笔画圆健。清叶昌炽语石谓:“于立政、高正臣亦皆褚之流亚也,小楷遒媚,其结体似虞,其运笔似褚,合观亦颇似王知敬书卫景武公碑(李靖碑)。”康氏谓兰陵公主碑崔敦礼碑出自赵模手笔,虽有误,但可见其对赵模书法的推重。赵模楷书方整娟秀,虽不能与欧阳询、虞世南比肩,却与王知敬、高正臣、于立政相伯仲。然赵模书石作品仅见高士廉莹兆记一碑,碑面字迹虽凿损过甚,但从仅存之字仍见其深厚的书法底蕴,实为不可多得的唐代书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