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节能宣传周“绿色转型节能攻坚”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39371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9.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节能宣传周“绿色转型节能攻坚”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全国节能宣传周“绿色转型节能攻坚”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全国节能宣传周“绿色转型节能攻坚”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国节能宣传周“绿色转型节能攻坚”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节能宣传周“绿色转型节能攻坚”心得体会.docx(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全国节能宣传周“绿色转型,节能攻坚”心得体会刚刚过去的第34个全国节能宣传周,主题为“绿色转型,节能攻坚”。今年的宣传周提前到5月份举行,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在“十四五”后期节能降碳工作需要及早动员部署。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目标,需要各地区、各部门乃至全社会从认识上、行动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节能攻坚的主线上来。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全面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产出效率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充分证明,通过强化能耗强度管控,倒逼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进程中,应保持并实

2、施好对单位GDP能耗强度、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控制等节能低碳类约束,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其应有作用。当前,仍有个别地方存在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盲目上马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能耗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未充分显现,影响了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对此,应加快转变观念,摆脱思维惰性,推动节能降碳和产业升级。节能降碳离不开务实行动。工业领域是节能降碳的主战场,也是节能攻坚的主力军。要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深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工作,持续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加大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力度。积极落实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提高建筑领域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水

3、平。加快推进交通运输领域节能降碳工作,从交通装备、基础设施和运输组织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做大做强中国制造“新名片”。相关企业应重视能效和碳排放约束,更换老旧用能设备,采用更节能低碳的生产工艺流程,使用更清洁环保的原料燃料和更节能高效的机器设备,推动传统产业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在生活领域,倡导节约适度的生活方式,从随手关灯断电等小事做起,每个人都应为节约资源尽一份力。节能降碳工作具有明显的经济外部性,发挥其积极作用,需要从激励和约束两方面持续发力。政府性资金应加大对节能降碳改造、设备更新换代等的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转型领域。充分发挥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引领

4、作用,适当向绿色转型升级领域倾斜。进一步发挥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转型金融的支持作用,更好贯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宗旨。严格落实节约能源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持续夯实能源审计、能源计量、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等节能基础性工作,加强对政策、法规的培训解读,把制度规定准确传递给每个企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科学把握转型的节奏和力度,坚持先立后破,有序推进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建设。通过传统能源新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对区域内现有煤电机组进行改造升级,使其为新能源发电提供调节支撑。支持新能源电力能建尽建、能并尽并、能发尽发,加快构建新能源供

5、给消纳体系,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作为能源供需两侧协调互动、互补互济的桥梁,促进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快速优化迭代,推动智能电网、微网、虚拟电厂等新业态进一步发展,打通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堵点,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效率和成本竞争力。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时间紧、任务重,需要进一步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制度供给,推动能源绿色转型行稳致远。应加快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撬动社会资金投向清洁低碳能源各环节的关键技术研究领域,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完善支持首台(套)先进重大能源技术装备示范应用支持政策,以推广应用能源领域重大技术装备。推广科技创新债券,优先重点支持绿色低碳能源领域企业债券融资,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加大力度培育区域科创中心,支撑低碳能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加快绿色技术市场化发展,打通科技创新价值链的“最后一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