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在2024年全市思政课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院在2024年全市思政课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材料.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学院在2024年全市思政课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学院坐落于*腹地,南滨长江,北望古城。学校所在的这片*大地,不仅有浓郁的*文化底蕴,更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内涵。学校心怀“国之大者”,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致力做好结合文章,厚植立德树人文化沃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推动地方红色文化沉浸式结合,打造思政育人阵地。深入推进地方红色文化进校园,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育人场景,引导学生在党史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
2、,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开展本土红色文化教育与传承。与市委宣传部、市档案局共建“这一方红色沃土一一湘鄂西苏区革命档案史料展”,用实物和先进的声光手段,重现波澜壮阔的洪湖苏区革命斗争历史,再现*革命前辈前赴后继、英勇顽强争取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学校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新生入学和常态化党性教育,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湘鄂西人民、*儿女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初心与使命,在学习过程中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当前,展馆面向全体师生已开展红色教育近3万人次,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高地,2023年10月获批为湖北省社科普及基地。建设富有特色的思政教育阵地。学校按照示
3、范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标准,建成湖北省高职第一个思政楼,形成了“一楼一厅一馆一园”的环境思政格局。近300平方米的红色会议厅,可开展学术报告、社团活动、仿真实践教学;近700平方米的湘鄂西苏区革命档案史料展馆,立体呈现了*本土红色文化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寻红色梦想的伟大历程;11500万平方米的红色文化主题公园,设立中国精神、红色印记、党建广场等主题教育区,成为具有浓厚党味的,传播斗争精神、理想信念,立德树人情景育人阵地。通过与市委文明力、团市委合作,举办全国第一个建在高职院校的志愿者学院一一“*志愿者学院”,“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极大丰富了育人内涵,已经成为学校实景教学、价值
4、塑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育人基地。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打造“四个课堂”,夯实思政育人理论路径。推动思政课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相结合,打造“前沿课堂”;推动思政课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打造“个性课堂”;推动思政课与地方文化相结合,打造“特色课堂”;推动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打造“网络课堂”,使非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相得益彰。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全面试点公寓+党建、团建、思政教育等,落实三全育人。打造“公寓课堂”,让党课走进宿舍;打造“故事课堂”,用身边故事传递正能量;打造“成长第二课堂”,推动实现知行合一。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方位结合,筑牢信念
5、信仰之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构建价值观培养闭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全方位融入学生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力促进思想教育入企到岗,以教育养成、以环境浸润、以活动固化、以实践升华,构建从“入学到求学到践学”、从“环境到课程到活动”纵横贯通的价值观培育闭环,扣好青年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大力培育志愿服务文化。依托志愿者学院,广泛开展志愿者培训和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
6、生的奉献精神、担当意识和实践能力。近5年,学校涌现出了“170面党旗”抗疫先进群体,以及千里送菜的*,峡江救人的*,跨越200多公里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寒江救人不留姓名的*等先进个人;培育了2个省级本禹志愿服务项目、16个国家级志愿服务项目,2人入选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3人入选长江学子,6人入选*好人或*楷模,近300人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结合,搭建文化育人平台。着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资源并结合地方文化予以创新性传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引导学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涵养品格、提振精神、修身立德。打造校园文化
7、育人体系,实现文化浸润。将*文化厚植到校园文化中,通过校园主体硬件建设营造文化氛围,以“一训三风”细化文化内涵,以“一院一品”凝练文化成果。学校水系、道路、桥梁、教学楼等人文景观命名结合*地域文化,如学校教学楼以“求索楼”“修远楼”等命名,宿舍以“楚辞”“文苑”“博学”等命名,呼应开设的文化课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自己的气质与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化文化认同。将文化建在学校,将传承搬进课堂。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建立*粉画、淡水贝雕、汉绣、马山民歌等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面向全校师生提供艺术服务,根据专业性质开展特色活动。用汉绣大师工作室带动小裁
8、缝工作室,依托小裁缝工作室,结合非遗产品制作,打造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深化产教融合。依托马山民歌传承基地,建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组建马山民歌研究会及马山民歌*演唱团,改编、创作了一系列经典马山民歌曲目,实现在创作中传承。契合学生专业特点,推动*粉画进专业,引领学生了解、学习、传承*粉画技术,深刻感受楚文化的艺术魅力,学生作品*粉画青铜力量获湖北省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大赛优秀奖。完善传统文化课程,坚定文化自信。开发校本课程国学经典与*古城文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学欣赏等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笛箫欣赏、汉服展演、地方戏曲传唱、传统文化宣介等社团活动和
9、志愿服务,带领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领略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作为理事长单位主持中华传统节日资源库建设联盟工作,从节日记忆、节日技艺两个层面完成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线上课程建设,让学生与传统民俗节日建立更多元、便捷的“超链接”,让传统文化资源焕发生命力、发挥新作用。推动职业教育文化多元化结合,激扬技能报国梦想。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积极营造崇尚劳动、技能报国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珍惜韶华、不负青春,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校园文化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将工匠精神作为三大主线之一,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凝
10、练体现专业特点的工匠文化理念,扎实开展区域文化建设。如医药学院强调“尚能修德、研药济世”,智能制造学院强调“做匠人、修匠心”,增强学生专业自信、技能自信。高质量开展职教活动周系列活动。以职教活动周为契机,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专业群技能秀、非遗技能学习等职业技能展示活动,让学生感受职业教育魅力,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扎实开展劳动教育。率先开展职业教育劳动教育探索,主持并顺利通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研究”验收,推动劳动教育生活化、专业化、项目化、品牌化。如以“百佳寝室”为抓手实施生活化劳动教育,通过创新公寓党建、实施公寓文化节等活动
11、,荣获并通过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博学公寓党支部”建设和验收,引导学生学会审美、创造生活美,达到美美与共。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在学生公寓开展科技小发明、创建创业小作坊,在动手动脑中增强才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下一步,*学院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人民情怀、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中国青年力量磅礴、生生不息。发言完毕,谢谢大家!供参考三、聚焦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生态价值转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
12、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的西部实践,全面推进林长制护林兴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城市通道面山绿化、国家储备林建设、全民义务植树、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乡村绿化美化、古树名木保护、林业绿色产业、乡土种苗培育等专项行动,科学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向纵深推进。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和行动规划,坚持以碳达峰、碳中和引领绿色发展,严把项目准入、准建、准产关口,淘汰高耗低效产能,建设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继续加大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力度,大力实施光伏电站和光伏提水工程,探索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推动绿色发展,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贡献积极力量。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把森林康养和森林旅游等作为发展重点,全面推进绿色产业发展,让绿水青山不断赋能转化为金山银山,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