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战略定力应对全球治理的不确定性变化.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43206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持战略定力应对全球治理的不确定性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保持战略定力应对全球治理的不确定性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保持战略定力应对全球治理的不确定性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保持战略定力应对全球治理的不确定性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保持战略定力应对全球治理的不确定性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保持战略定力应对全球治理的不确定性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持战略定力应对全球治理的不确定性变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人类社会再次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O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变,各国人民生命健康遭受严重威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凌主义逆流而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进程遭遇空前冲击,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秩序变革与转型快速推进,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有增无减,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面对这种错综复杂、乱变交织的国际形势,我国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作为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世界乱局中保持战略定力、在全球变局中抓住历史机遇,以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和实际作为,

2、为分化变动和不确定的世界努力提供维护和平稳定的正能量,增加促进合作发展的确定性,不断推动全球治理向前发展。一、辩证认识当今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已成为近年来国际问题研究和社会政策话语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词语,也成为观察和分析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常用话语。国际问题研究语境下的不确定性通常是指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中的那些难以确切认知或不可有效预测、没有规律和必然性可循的现象、状态、结果和趋势。进入新世纪新时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发展呈现出大变革大调整大转型的鲜明特征,变化和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常态。由于不同国家的利益偏好和战略选择差异,人们的研究探索当然期待发现一种可以把握和预知的国际关系发

3、展的必然性、规律性,预测全球治理演进的确切状态、结果和趋势。但是,由于国际形势和全球治理本身具有社会属性和系统属性,许多观念因素难以直接观察,系统效应的复杂影响也不能准确认知,信息的不完备和推论的不确定性就不可避免。就近年来国际社会出现的诸多“出乎意料”和重大不确定性看,世界发展中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不时发生,使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面临巨大风险和挑战。比如,英国脱欧成为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退出区域合作联盟的先例,在分化欧盟团结、延缓一体化进程的同时,它所折射的反一体化和民粹主义、国家主义抬头,不仅削弱了欧盟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也使区域合作治理遭遇挫折。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

4、围最广泛的全球性流行病,各国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目前仍然持续攀升,不仅给国际社会造成严重恐慌和危害,加剧地缘政治博弈和大国关系紧张,放大了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短板与缺陷,而且成为影响当下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走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此外,世界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严重,前景难以预测,地区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自然资源过度消耗使人类生态环境岌岌可危,等等,都加剧了当今世界的不确定性。二、全球治理面临不确定性上升的重要原因当今世界不确定性的存在与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自然灾难等人类难以预测和抗拒的自然因素,也有人类在治理全球问题、应对风险挑战过程中自身行为

5、的作用和影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全球治理体系转型的阵痛。国际关系历史表明,由于不可预见因素多,大国力量加速分化组合,国内国际政治交织,国际体系转型常常伴随各种不确定性,甚至引发严重冲突。这种不确定性不仅源于国际格局调整本身,表现为权力转移导致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大国关系动荡不稳,地区秩序变乱不定,全球化进程曲折起伏,也可能源自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各国感知不同、措施迥异,全球合作治理更加艰难。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人类己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安危与共、休戚相关使国际关系变得高度敏感和脆弱。另一方面,冷战结束以来,随着

6、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发展,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深刻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东升西降”“南升北降”的变化,自由主义国际秩序陷入危机。与此相应,近代以来世界权力在少数西方国家之间“倒手”的局面走向终结,并开始向非西方世界转移,西方国家主导国际政治、把持国际秩序的历史正在发生改变,传统全球治理体系陷入制度性困境,转型与变革成为大势所趋。面对这种历史大势,少数守成大国并不甘心接受,甚至任性脱钩孤立,蜕变为全球化的“麻烦制造者”和国际秩序的破坏者,使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失序危险。西方国家逆全球化倾向的涌动抬头。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在推动全球发展、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也给全球治理带来许多新的不确定性。尤其是

7、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强大阻力,逆全球化思潮及其政策导向在一些西方国家强势泛起,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多边自由贸易和海外自由投资推进艰难。政治保守化内顾倾向加重,参与国际合作的意愿减弱。民族主义极端化,开始实行本民族至上和排外的经济社会政策。这种逆全球化思潮和政策不仅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负面效应的扩散,阻碍了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深化,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与冲突增多,造成全球经济波动不稳,而且还可能激化国家间矛盾,冲击和割裂国际政治关系,特别是加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裂和战略互疑,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蒙上阴影。世界主要国

8、家之间的矛盾与分歧加重。在行为体互动层面,全球治理不确定性增加的重要原因就是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战略博弈与利益争夺。国家利益的矛盾既源于脆弱的全球体系,也来自国家目标或地缘政治或意识形态的相互冲突,这些都有碍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全球危机的努力。冷战结束时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困境的化解和世界新秩序的期望过于乐观,实际上21世纪国家在政治安全领域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不亚于冷战时期。一方面,美国与被其视为对手的国家之间存在着战略不信任,这些国家被认为威胁美国的霸权地位,损害美国国家安全。因而美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长期处于合作与对抗的交织之中,双方互信的缺失构成了不确定性的客观基础。其他国家间也因领土争端、宗教矛盾

9、、资源开发等问题存在安全困境,加大了合作治理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失衡与资源稀缺,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之间、投资国之间、投资国与目标国之间也会产生尖锐的利益摩擦。如近年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对外投资十分警惕,甚至在相关议题上极力刁难和打压中国。这些矛盾和分歧无疑破坏了全球体系的稳定性,增加了全球治理的不确定性。部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不足。国家治理危机是外部不确定性的内在根源,突出表现为公共政策减效失灵,国家治理能力、制度活力和创新不足。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条件下,西方一些国家陷入治理危机,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总体乏力,民主政治体制失范,原有治理制度安排僵化不变,其内在运行已经达到某种超载,而且与

10、时俱进的适应性和改革意愿下降,特别是在面对非法移民、族裔冲突和恐怖袭击等严重冲击时,越来越难以有效应对和处置,也不能回应和协调好本国民众的诉求。这些国家无法限制并消除政治资本化的严重危害,也难以承担政府应有的政治责任和社会正义作用,因而激起普通民众对决策精英和制度体系的不满,激化社会矛盾与政治不稳定。这些危机的产生和持续,既有资本主义制度体系自身的弊端,也有具体国家内部机制、结构、政策等存在的不足或失误,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民主政治体制的秩序性衰微和社会文化秩序的认同性危机。英国公投脱欧与特朗普逆袭上台就充分凸显了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乱象,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两极分化,国家治理出

11、现了危机。国家治理体系的低效和治理能力的低下,必然导致各种破坏性的社会政治运动,引发社会分裂、动荡与失序,甚至挑动全球性的政治与社会危机。三、为不确定性的世界增加稳定性确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是当前全球治理出现的重要动向,是全球化不充分不均衡发展长期累积的集中爆发。21世纪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纪,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确定性、创造确定性,有效应对和化解各种不确定性,不断谋求我国发展,促进全球治理。保持坚定信心和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我们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

12、准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充分体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形势越是波诡云谪,越是面对困难和不确定性,越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战略思维,涵养战略定力,夯实战略支撑,从战略全局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要强化辩证思维,看到我国具有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等有利条件,不断增强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心,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朝着既定目标奋力前进。要把我国发展置于全球发展大局中思考和谋划,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13、,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发挥我党治国理政的优势,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全球治理根植并有赖于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不确定性也反映了国家治理危机,凸显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紧迫性。因此,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高国家治理的确定性是应对全球治理不确定性的最重要法宝。国家治理是由国家、社会和市场三种力量持续互动所形成的相对平衡的整体结构,现代国家治理不仅意味着完整的政治秩序、社会秩序和市场秩序并实现相互平衡,还

14、要求实现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与市场治理的良性互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优化国家能力,加强法治建设,提升治理制度化水平,推进民主政治发展,提高执政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要以辩证思维充分认识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特别是经济社会深度转型带来的新矛盾新问题,通过对内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对外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稳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乱局中的稳定器、变局中的正能量。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长期以来,由于各国过于强调自身利益得失,国际关系的发展主要体现为现实主义导向和权力争斗

15、形式。这种倾向不仅削弱了国家间共同合作的基础,也不符合全球化时代国家间深度依赖的现实。在现实主义权力观的支配下,传统的国家间关系始终难以挣脱弱肉强食的“霍布斯丛林”,世界总是处于不稳定不确定甚至冲突对抗之中。中国提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将平等性、包容性和公义性置于国家间交往的突出位置,以国际合作的普惠性和共享性取代丛林法则。中国特别提倡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通过加强国际危机管控,扩大大国利益交汇点,增加双边多边关系的确定性,为全球秩序回归正轨注入巨大信心和稳定,

16、给当前动荡不安的国际社会带来莫大正能量。尤为重要的是,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中美两国是维护世界稳定和全球秩序的“压舱石“,两者的良性竞合将深刻塑造未来世界面貌,两国的对抗冲突也将是世界和平发展的灾难。因此,中美应担负起全球大国责任,建立完善沟通机制,及时处理分歧,有效管理危机,防止意外事件对两国关系产生破坏性影响,共同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促进全球化进程砥砺前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助长了逆全球化态势,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前景表现出极大担忧,也急切呼唤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全球化。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17、国际联通和交往合作仍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要求,逆全球化绝非解决问题之道。新型全球化意味着参与更加平等、进程更有活力、竞争更加包容、发展更加持续、结果更加共享、文明更加互鉴,特别是要消除全球化进程中蕴含的等级化、不平衡和掠夺性等负面因素,通过公正合理的战略安排和规则体制,修正缺乏节制和规制的全球化模式。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推动者和贡献者,中国将更加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特别是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所秉持的互联互通理念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

18、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加强全球治理能力建设。随着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成为中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促进全球有效治理的必然要求。基于目前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现状,必须从全球治理战略优化、公共产品供给、合作理念转变、专业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着力,切实加强国家的全球治理能力建设,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以解决全球问题和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为优先目标,以提高我国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机制中的话语权为主要内容,优化全球治理战略设计,稳健推进全球治理战略实施。增强全球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坚持从国家实力和身份定位出发,量力供给物

19、质型公共产品,加强制度和理念型公共产品的供给,着力增强国际机制创设能力和国际话语塑造能力。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互利共赢、险责共担的新型合作理念,推进开放的全球多边治理机制建设。适应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实际需要,完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复合型人才,增强我国在重要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话语权、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证明,在全球化时代,面对各种全球性风险挑战和更加凸显的不确定性,必须用全球化的方法在全球层面团结合作解决,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

20、是人间正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强调人类整体命运与利益休戚与共,倡导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己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目标和普遍共识,也是国际社会联手在不确定性中创造和把握确定性的最有效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倡于中国但属于世界,顺应历史立足现实更面向未来,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多元复合共同体。它基于命运共同体本源,超越地理范围、问题领域与政治制度,将理念共同体、目标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行动共同体融为一体。因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凝聚

21、理念共识,设定共同目标,融汇共同利益,担当共同责任,实施共同行动,进一步聚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促进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世界。附参考资料:世界大变局视野下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全球深层次矛盾迭出,世界发展格局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多。当前,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刻;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切。正确看待世界变局中的变与不变、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问题,对于我们更积极主动地顺应世界变局潮流,在变局中开新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纵观世界发展态势,“东升西降”和

22、中美战略博弈成为最为主要的时代特征。中国有足够的自信、智慧和能力顺应时代变局,并将在变局中开辟具有更多发展机遇的新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普遍常理宇宙间的事物和人类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有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可变性与不变性、恒常与无常的特点。人类的认知和行为在于认识和把握世间事物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而且人本身就是最为高级精致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融相通的生命主体。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范畴具有普遍的哲学方法论意义。世界大变局是一个变与不变(未变)的过程由于各国特别是大国间发展实力的变化,当今人类正步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的发展内容和形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变局中也有不变的诸多方面。“不变中有变,变中

23、有不变。只看到变的一面,看不到不变的一面,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看到不变的一面,看不到变的一面,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具有时代特点的历史性变化人类历史发展本来就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变与不变的过程,这是常态化的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指急剧变革的时局、非常态化的变化,也就是大激荡、大变动、大改组、大调整、大竞争、大变革的时代,这是当今世界变局的时代特点在变化规模、程度上的表现。其中最重要、最深刻的时代特点,则是世界科技创新的突飞猛进、中国经济发展快速崛起以及世界经历苏联解体和美国“911”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所引发的国际力量重组这三大变化。中美战略博弈将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

24、主角一般而言,世界变局取决于大国实力的变化。从目前世界主要大国力量对比及发展态势来看,中美战略博弈是当今世界变局的轴心。美国是大变局的存量,中国是大变局的增量,两者博弈相交是世界的变量。中美力量的“一升一降”,将给世界带来广泛深刻的新变数。当前,美国有两个大局:重组弥合国内力量和重新领导国际社会。中国当前也有两个大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在世界大变局中开新局,努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将存在于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曲折的时期,但发展趋向和时间优势更倾向于有独特战略智慧和战略定力的中国方面。新科技变革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突破口当前世界变局中非

25、常确定的一个重要变局,就是新一轮的科技创新。从中长期看,决定未来世界变局的重要因素,就是以智能化为中心的科技革命,即“第四次科技革命:智能化、数字化科技革命不但开启了经济发展的新变局,而且将改变整个社会结构和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并将进一步引发世界格局的时代性变化。谁抓住了智能化科技革命机遇并抢占了制高点,谁就在这场历史性变局中抓住了重大突破口,从而抢占发展先机和竞争优势。世界文明范式的中心论及其多样化趋势人类文明发展是多元而非单一的。同时,人类历史上的确存在着辐射周边的文明中心。就其影响力大小而论,有的是全球性的,有的是地区性的。即便是进入全球化时代后出现的世界文明中心,也并不存在独霸全球的

26、一个强国,也不存在独一无二的世界文明中心。事实上,世界上存在文明中心并不等于文明中心是唯一的,更不等于文明是单一的,人类文明从来都是丰富多样的。随着中国快速和平崛起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积极探索和发展,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呈现出更多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特点,从而使世界文明范式的多样性日益成为令人瞩目的大话题、大趋势。Ol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普遍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作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基本特征,具有广泛的普遍性。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根据实验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表明概率性、几率性、随机性、偶然性是自然界客观事物运动的普遍特性。系统自然观或者自然哲学观认为,自然界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随机性)的辩证统一

27、,而自然科学也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统一体。自然科学的确定性可以理解为普遍的必然性;而自然科学的不确定性,是指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会更广泛更复杂,已有科学知识的局限性也会日益凸显,科学知识会不断地得到更新和增加,把原来未知的、不确定性的因素转化为已知的、确定性的知识,以此不断推动科学知识的丰富和发展。这就是自然科学知识进步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一定的时空情景下,自然界事物的不确定性现象,既是超出必然的确定性现象之外的状况,也是超出不确定性概率之外情况下出现的状况,从而使人们无法可靠地量化事物运行的某种后果可能出现的概率,因而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事实上,任何科学都是建立在已有科

28、学知识的基础上,并合乎已知事实和逻辑推论的一种确定性认知,而任何科学知识和科学推论都有它既定的条件和适用的范围,因此,范围、条件变化了,科学认知也会不断修正和更新。这就是科学知识中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是人的主体性与事物的客体性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自然界的客观事物是可以被人们认知的,但由于其具有无限性、变化性、复杂性,其中又包含着各种偶然性和随机因素,加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受科技、社会等条件限制,因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科学知识的局限性,使一切自然知识都有了历史阶段性与不确定性。反过来,这种不确定性又恰恰是科学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原因。相对于自然界而言,人类社会事物的变动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

29、测性更为明显。虽然人类社会发展也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确定性,社会领域事物的存在和运行虽有一定的趋向性,人类世界也有其共同利益的一致性,但因为人们处于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群体、不同利益关系之中,加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因而常常导致人们受到不同主体主观自由意志的影响,对社会事物产生不同的判断和行动,这使得社会领域事物变化的不确定性概率要远远大于自然界的事物。各门社会科学也能揭示和描述社会发展的一些规律性和大致的概率性现象,但这些“规律”现象也只能更多以抽象性、原则性、模糊性来表现。人类社会发展从来都不是线性的单一和必然的唯一,总是充满着多样性、可变性和不确定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其所涉领域

30、和事务愈加广泛和繁多,不可控因素也会相应地增加。如果说,自然灾害是因为正常自然进程的中断或突如其来的外部干扰变化所致,那么,随着现代社会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会进一步加剧,将使人类社会进入不确定性增多或者变动更快的阶段。可以说,现代社会事物的多样性、变化几率及其不确定因素,呈现出几何式增长的趋势。总的来看,小到微观层面的量子,大到宏观层面的宇宙,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切事物都处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张力之中,这是事物存在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是以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方式存在和运动的。不只是客观事物,人类的所有行为也都是以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方式存在的:按已知的确定性

31、认知去判断和锁定行为,按不确定性原则探索未来的可能性,并将其转化为确定性的行动结果。因此,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一对同有与无、存在与虚无、此在与彼在、恒常与无常、变与不变、静与动、可能性与现实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等相近的哲学范畴,有着普遍的哲学方法论意义。02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范畴的基本含义既然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自然界和社会事物运动的普遍特性,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将其上升为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哲学范畴,从哲学层次探讨它们的本体论及认识论内涵。我们先来讨论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范畴的基本含义。从哲学层面上讲,确定性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稳定不变的性质和形态,并能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保持或延续存在一

32、个阶段的现象。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领域,这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基本稳定的,因而才具有事物确定性的特点,除非受外界因素强烈干扰而突然中断。但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形态、功能、作用以及时续长短等,都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确定性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前提,不确定性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态。所谓不确定性,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中表现出来的漂移不定或突然产生的状态,而这种状况的产生、存在通常有随机性、偶然性,即不确定性或难以预测性。显然,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他物的独特性,即单一性和统一性,同时又有具体形态和展开过程的多样性及一定范围内量的可变性。事物的特质通常是统一、唯一、单一(共同性)的。

33、每个事物自身都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有统一性,但当它充分弥散出去、逐渐展开,就具有了多样性,从而显示出丰富性和不确定性。事物的确定性通常是在事物不确定性的随机变化中呈现出来的稳定性和规律性,而事物的不确定性是事物在确定性运行中出现的随机性、偶发性。一切事物在其存在和运动中总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特性。客观事物变化本身的不确定性,加上人们认识和活动上的不确定性,导致社会领域事物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社会领域事物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是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和主体人行为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一般来说,运用概率性的数学方法可以认识事物在量的变化上不确定性的统计本质与统计规律,而运用辩证性的哲学方法则可以认识事物

34、在质的变化上不确定性的抽象本质与抽象规律。从上述分析可知,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范畴和哲学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范畴,其含义是十分相近的,但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它们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点。通常,必然要出现的事物及状况具有确定性,而偶发性现象则具有不确定性。这是事物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和事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范畴相同或相近的含义。但是,必然性与偶然性范畴侧重揭示事物发展中各种状况产生的原因。这对范畴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按照该事物特性的必然性及其与周围环境偶发的互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描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本体论特点。如果说必然性与偶然性主要描述事物产生的两种特性状态的话,那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这对范畴则进

35、一步描述了事物存在和运动的两种形态,即不只描述T“产生”的存在状况,而且还揭示了“产生”之后的运动状况。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这对范畴既反映了事物发展变化有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一面,又揭示了这种必然性与偶然性现象对人的主体性意义一一事物生成及运行对人的主体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意义。当人们说某个事物未来具有可变性、不确定性时,就已经远远超出了“偶然性”产生的原因,而涉及了主体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和选择,其中还包括对不确定的多种可能性的预判。因此,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既有事物存在和发展本身具有的本体含义,又有与事物客体相对的人的主体性和认识论意义,而必然性与偶然性更多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体意义。由此可见,从偶然

36、性与必然性意义上理解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这对范畴,其具有事物自身客观变化的本体论意义;而从人类认识事物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意义上去理解,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范畴就有了人的主体性和认识论意义。这就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这对范畴独立存在的哲学价值。03确定性、不确定性原理与人类行为特点自然界事物的确定性表现为自然界系统及生物世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自然界事物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自然界系统的开放性和可变性,使得生物世界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社会领域事物的确定性,表现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趋向性,但更多地表现为不确定性和多样性,这是由人类主体的多元性和自由意志决定的。可以说,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更适合于揭示人类社会事物的发展

37、特点。从社会学角度讲,社会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且充满博弈性。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行为变化都可能引起众多个体行为的变化,一个社会组织和一个国家的行为则会引起更大范围、更多主体的变化。一切事物发展都有连续的时序性和过程性,这保证了事物的确定性和可认识性。尽管人类社会具有更多的随机性和可变性,但社会主体也有一定的共同利益,进而有一定的共识和行动。事物发展的确定性保证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可认识性,使人们的行为可以有预见性和安全性;而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保证了事物发展的开放性和可变性,使人们的行为有选择性和变革的主动性。从一定意义上讲,面对不确定性的事物、环境和未来,人类从本性上看就是追求、创设自己所需要的

38、确定性世界的群体。人的能动的聪明才智及本质力量,就在于能认知、选择不确定的可能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将不确定性的世界转化为确定性的世界。人类行为机制最深层的依据就是事物的确定性原则:从已有的确定性认识,推导和选择未来不确定性状况的最大可能性,然后将这种不确定的可能性作为自己要达到的确定性结果并积极创造条件去实现它。也就是说,从确定性出发,认知和选择不确定中的可能性作为实践目标,最后达到新的确定性成果。人类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本质上就是一个如此不断将不确定性的东西转化为确定性文明成果,又以确定性文明成果去驾驭不确定事物的历史过程。人类建构起来的各类学科、各门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社会伦理道德、

39、社会准则制度、社会组织秩序和社会精神文化等,都是几千年来逐步积累起来的已知的确定性认知成果(原则原理,文明成果等)。人类社会事物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运动,既表现为时序上的无穷发展过程,也表现在空间上的无穷拓展过程。换句话说,人类社会不会因为积累更多已知的确定性成果而减少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相反,掌握知识越多、活动范围越广,造成的不确定性风险也更大。事实上,人类的多数知识、学科和理论,差不多都是对不同对象不同层面的事物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解读,以帮助人类揭示、锁定、解释、建构起思考和行动的确定性依据。但与此同时,它们敲开了新的未知领域、创造了新的不确定性,使人类面临更多新的困惑和风险。

40、有一些现代学者认为,人类生活在自己创造的风险社会里,人创风险比自然风险更多更大,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便是证明。当然,我们对历史和现实都不应采取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态度,人类社会发展客观上就是如此:人类文明进步越多,面临的可能性风险也越大;反之,克服了这些不确定性的可能性风险,人类又会获得更多的文明成果和新的发展机会。虽然人类将永远面对不确定性甚至是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但是,无论人类的认识和活动水平怎样提高,都无法也没必要彻底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未来的不确定性给人类提供了探索的可能性,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希望。这种不确定性,让风险与机会共存。04世界大变局的主导力量当我们说今天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极不确

41、定的时代时,并不意味这之前或之后的世界发展就是基本确定的。事实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不定性)、稳定性与不稳定性都是相对存在的。但是,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强度”是不完全相同的,有时平缓,有时则会剧烈变动。所谓“大变局时代”就是世界面临重大变化的时代,也可以说是将会发生格局性变化的时代。这个时代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风险性,但可以确定的是旧有局面将得到改变,而新的格局又处于尚不确定的阶段。一般地讲,主导世界格局或引发世界变局的力量,主要有自然、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制度以及全球主要国家领导者们的整合力量等方面。第一,自然化力量(自然力)其主要包括:一个国家的国土面积(自界资源

42、禀赋)、人口规模(劳动力、消费力、市场力)和历史纵深(历史文化财富可看作是一种既定资源,故列入自然化力量)。虽然这些不是绝对的、决定性的力量,但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大国和强国,没有自然禀赋力量是很难持久的。世界全球化水平越高,这类自然化力量的作用通常也越重要。第二,硬性化力量(硬实力)这在嬴实世界中起主导作用,主要包括: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这些是决定国家综合竞争力最为根本性的关键力量。第三,软性化力量(软实力)其主要包括:一国的文化影响力(包括价值观、文化、话语传播等)、制度影响力和领导统合力(政治领袖对国内国际力量的统筹谋划、综合运用的智慧和能力)。文化软实力也是一种广泛持久的

43、力量。亳无疑问,引发和主导世界大变局是世界各国和国际上各种力量综合互动的结果。然而,在全球化时代,世界上各主要大国综合实力的起落变化仍是关键所在,而构成各国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力量,则无疑是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硬核力。05世界大变局主要之变第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催生的科技大变革当前,建立在现代通信技术基础上的以5G为先导的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的发展突飞猛进。智能化技术带来的不仅是科技的变革,也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生活进步的新动力。人类四次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即原始生存状态的渔猎采集活动、农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方式和信息化,是四次重要的历史性变革。人类工业化也经历了四次革命性变革,即机械化、电气化

44、、信息化、智能化。今天的智能化,将成为引发世界变局的最广泛特久的力量。智能化是当今世界各个领域发展进步的强劲动力。数字赋能将是各国推动下一轮发展的根本性选择。“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而智能化科技变革是推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现象全球化进程开启于15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新大陆的发现大大拓展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此后,人类的各种生产要素以及各类资源在全球层面得以广泛流动、有效配置,从而带来了生产规模、能力、效率、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全

45、球财富得到广泛有效的增长。由于种种原因,全球化并非是各国同时受益的,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现象总是相伴相生。近几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强权政治等现象,以及“美国优先”等极端化思潮。这些暗流形成了一种反全球化的现象。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清醒认识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是在较量中演进的客观规律。第三,“东升西降”趋势“东升西降”是当前世界大变局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和特征,也是大变局的一个实质之变。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正处于深刻调整之中,其主要内容和基本标志就是“东升西降”。世界经济重心以及全球影响力中心,正出现向东方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向。“东升西降”的主要变化

46、有:“非西方化”国家力量在上升;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展实力上升;中国实力快速增长,出现“中升美降”趋向。第四,美国“一超”主导世界的时代渐趋褪色近二十年来,国际力量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受“911”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等影响,综合实力有所下降,但仍幻想凭借其所谓超强的军事实力和领先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及西方文化软实力,构建完全由美国主导的单极化世界。这与世界发展大势相悖,自然难以如愿。特朗普推行“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使“让美国再次伟大”成为空谈;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强劲势头不可阻挡,国际组织(G20、金砖五国等)、世界区域性组织(上合组织、东盟等)大量涌现,成为塑造国际关系的重要多边力

47、量。世界力量对比出现的“东升西降”口益显著,形成了无法阻挡的发展趋势。第五,原有的全球治理体系正步入弱化和变革期当今世界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正处于弱化和亟待变革的时期。二战形成的全球治理体系日益暴露出诸多弊病,日显乏力,深陷全球治理“赤字:全球治理有赖于一定的治理规则、组织体系和秩序,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全球治理体系处于应变而难变之境,各类纷争此起彼伏。总的来看,现存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必然要推进的,人类也许将又一次步入多事之秋时代。第六,人类文明范式更趋多样化人类文明发展从来都是多元的,但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却总想用西方价值、西方制度、西方文明范式去“统一”世界。世界文明的轴心从来就不只有单一的文

48、明范式,世界文化也从来不缺多样性。人类文明范式的多样化主要是由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宗教感情、语言文字民俗、社会制度差异等决定的。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治理的逐步成熟,无疑是对世界文明范式的贡献。目前,部分西方国家还没有客观认识到中国的贡献及其对于世界的意义。第七,中美务量对比发生转折,两国进入艰难的战略博弈期中国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共谋发展,但同时也敢于直面竞争与挑战。美国为维持其“美国优先”“领导世界”的地位,动辄用行政手段制衡别国,有违时代要求和世界发展大势。中国无意也不想跟美国对抗,但两国之间的战略博弈是难以避免的。究其根由,从国际

49、地缘政治和历史发展来看,是新兴大国的崛起遭遇了现存强国的阻力。06世界大变局中的未变第一,世界格局的主体单元即主权国家未变近现代以民族、宗教为基础的民族国家发展而来的主权国家,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且国家民族主义还会有所抬头。主权国家的实体和理念是近现代人类社会处理国际关系、国际秩序的基石和准则。世界格局的主体单元即主权国家格局基本不变的事实,决定了当今世界变局仍将延续国际社会的一些最基本的准则。第二,自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兴起并在一些重要国家取得政权以来,世界范围形成的“东西方阵营”格局也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虽然“东方阵营”力量对比有变,“西方阵营”内部也多有矛盾变数,但两大阵营客观上仍将持续存在并在新的变局中展开新的竞争。这将是世界大变局中一个长期基本不变的态势。中国反对“东西方阵营”的“冷战思维”,主张各国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然而,也要看到,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