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云长品格与阿喀琉斯性格及两者艺术形象异同分析.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43693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云长品格与阿喀琉斯性格及两者艺术形象异同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云长品格与阿喀琉斯性格及两者艺术形象异同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云长品格与阿喀琉斯性格及两者艺术形象异同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云长品格与阿喀琉斯性格及两者艺术形象异同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云长品格与阿喀琉斯性格及两者艺术形象异同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云长品格与阿喀琉斯性格及两者艺术形象异同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云长品格与阿喀琉斯性格及两者艺术形象异同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云长品格与阿喀琉斯性格异同分析对一个人的人格的评价,从最外在的方面说,首先有两种不同的标准,一是按其“品格”,它属于道德的范畴;二是按其”性格“,这属于认识(真)的范畴。中西人格形象的差别,一眼看去便显示出:中国人更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品格,西方人则更瞩目于人物的性格。在中国,历史最悠久、最为人所称道、也最为普及的高尚品格,便是所谓”忠孝”,而其中,忠又是孝的放大。孝,除了最基本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外,还包含了兄弟、姐妹关系(兄弟不和也是对上不孝),再广而言之,又有一般的长辈和晚辈关系、师生关系、朋友间称兄道弟和结拜兄弟的关系等等;放大到国家、民族,则是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和“父母官”与百姓的关系

2、,即“忠“。血缘和辈份的原则与国家等级的原则常常会有不相一致的时候,在”忠孝不能两全”时,则往往是忠的原则占了上风,因为忠是“大孝”。当然,最为理想的还是忠与孝成为一体的情况。这种理想人格的最曲型的体现,便是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二桃园结义的宗旨,一开始便体现了“忠孝合一”的理想人格结构。三国演义一开篇写刘、关、张三人于应榜投军时相遇,由忠君报国的志向而结为志同道合的兄弟。刘备本是汉室宗亲,恰好又最年长,于是成了关、张二人的兄长兼上司。三人的誓言是:念品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第一回)由忠而孝,由

3、孝而愈忠,三国演义中花了大量笔墨,在关羽身上集中体现了这种理想的人格典型。后人把关云长神化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又称他为“盖天古佛”。人们之所以特别推崇他,显然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武艺和神威(这方面他不如吕布),而是因为他的道德人品。第二十五回写关云长与刘、张二人失散后身陷重围,欲以一死而保全忠义,曹操派关的旧友张辽来劝他投降,说他这样死法犯了三条罪名: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托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

4、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三条罪名,总括起来无非是不忠不孝。就这一顶大帽子,便使关云长一条血性汉子一下子软了下来,走上了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于是有“降汉不降曹”和”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说。关公曾自述:”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者也”,可见其言不虚。不过,关公也有主次不分、颠倒迷误的时候。所谓”华容道义释曹操”,就因为念及当年受曹操的许多好处和礼遇,而放走了刘备的死对头,失去了彻底击破曹魏的绝好机会。按说,这一“不忠不孝”之举理应使关公蒙上一层耻辱的阴影。可是奇怪的是,他不仅没有因此而降低在人们心目中的评价,反而进一步获得了”义重如山”的美名。中国

5、的老百姓,实在是很会通融的。他们看人,总是看人的主观动机,而不管他客观上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好心办坏事”的人,很少因为事情办坏了而受到他人或自己良心的谴责。就关公来说,不论他如何行动,他主观上始终有一把尺子,要做至来去明白,光明磊落。因此,虽然他明知曹操待他无微不至本是想赚他为自己效力,居心险恶,却仍然认为曹操对自己有“恩,“受人一饭,必以涌泉相报”,以至于在关键时刻开“后门”,干出了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这种蠢事,由于它超越于功利之上,且唾弃一切欺心权变,具有道德人格上的前后一贯性,因此被推崇为一种美德,这就是义,“义”是中国人在忠、孝之外的第三种美德。它常常可以把忠、孝作为自己的实际内容

6、,但一般说来,它比日常生活中的忠、孝更超越、更抽象,在很多情况下都游离于忠、孝之外,有时甚至凌驾于具体的忠孝关系之上,所以有大义灭亲”的说法,而老百姓反抗贪官污吏或皇帝,则称作“起义“、“聚义”。义这一美德发展到后来,便成为了“侠“,“义士“便成了“侠义之士”,他们的“行侠仗义”往往因为其超越的形式而不受法律乃至于不受传统道德礼法观念的束缚,是i批在社会秩序之外、绿林江湖之中独来独往的勇者。所谓“侠义”的意思,无非是实行一些极简单的原则,如言而有信,知恩图报,抱打不平,锄强扶弱,劫富济贫等等,总之是要用个人的力量抹平社会上一切大欺小、强凌弱、以怨报德、口是心非、阴谋暗算等等“不平”行为,使之如

7、同自己内心的那面镜子一样平整光滑。这些原则只重形式,不管内容,只讲动机,不顾后果,往往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触发起来,并付之于极端的行动,常常是自我牺牲的壮烈行动。由于侠义行为具有不管内容的特点,又具有不顾后果的极大能量,因此总是为只讲内容(政治目的)而不择形式(手段)的政治家、阴谋家所利用。桃园结“义”中,以刘备的野心和机心,未尝没有利用义气以达政治目的的意图。曹操更是玩弄道德沽名钓誉的能手,他多次对有真才干的被俘将士”亲释其缚,待之以礼。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曹操特下三道急令不予追究,实际上就是利用关公的侠义心肠在放“人情债”,直到华容道上才得讨还。这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不过,“义”这种行为尽管不

8、讲内容,不讲“为谁服务”,因而可以超越政治斗争或国家法制之上而“笑傲江湖”,但它本身也有情感上的内容,这是与西方形式主义伦理学(如康德伦理学)不同的。这种情感内容不是外在的功利内容(政治等),它体现为人类某种原始的自然倾向,即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说“仁“、“仁义”。据说曹操在华容道上见关云长横刀立马,拦住去路,吓得亡魂丧胆。其部下程昱日:“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曹操从其说,果然引动了云长的”恻隐之心:”云长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等曹兵刚过,云长忽又”大喝一声,

9、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最后”长叹一声,并皆放去。(第五十回)在罗贯中笔下,曹操本是一不仁不义、”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他只是借用仁、义来实现自己的个人野心。但在中国的仁人君子眼里,一个人不管内心如何想,只要做出了“仁义”的姿态,这种姿态也就对旁人有了道义上的约束力。仁义之士关注的是自己内心要对得起他人的“好意”举动,至于他人是否真的“好意”,是不必认真计较的,只要有这举动就行,否则倒显得自己太小气、不够坦荡了。这就是“从我做起”的主观主义原则。这样一来,“仁”虽然最初是建立在恻隐之心的内在主观性上的,但它决不意味着两个人心灵上的相通,而是着眼于外在行为和所谓“身

10、体化”关系。曹阿瞒深知这一层,因此对待关羽,他又是嘘寒问暖(“送温暖”),又是送战袍,送金银器皿、绫罗绸缎,送美女,送赤兔马,又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款待,尽管知道关羽并不在乎这些享受,甚至也完全清楚关羽已悟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但却仍这样做去,并坚信这些“仁至义尽”的表示终会在关羽身上起作用。当然,最主要、最能示人以“仁义”的“身体化关系”,还是所谓“不杀之恩”。这一点,曹操曾屡试不爽,就连关公投降曹操时,一见面也口称“败兵之将,深荷不杀之恩”。中国讲义气的人,对于那于己有“不杀之恩或“救命之恩”的人是一定要图报答的,这种恩人常常也被叫作重生父母、实际上,从这种“身体化”的观点来看,他与

11、自己的父母也的确有同样的地位,因为父母之所以可敬,也无非是因为他们给了自己一条生命、一个身体。因此仁义与忠孝虽然看起来有些不同,甚至有时还相冲突,其实都出自于同一个道理:谁给了我身体,我就该报答谁,谁关心我的身体,我就该感谢谁,否则就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至于追问自己救命恩人的动机,甚至因这动机的卑鄙而推卸报恩的义务或恩将仇报”,在一般讲道德的中国人看来就是“混帐,这正如人们不能埋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要生下自己来,哪怕自己的出生只是一次淫乱犯罪的后果,也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毕竟是自己的父母”这个事实,是同一个道理。于是,关云长以其忠、孝、仁、义,以及与他特殊的个人气质和武艺紧密结合的“勇”(这

12、是其忠孝仁义如此光辉地得到体现的一个条件),而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堪与孔老夫子”文圣公”并肩而立的“武圣公”。孔夫子主要以道德说教而成为了“圣人”,但在个人实践行为上,他倒并没有太多值得人们仿效的地方;关公则主要以他的实践人格使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出自内心地景仰和崇拜。在老百姓那里,他的形象要比孔子的形象更高大、更亲切,更引起一种移情和模仿的冲动。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个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可以与关公的形象相媲美的人物,这就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又译阿基里斯)。大致上说,荷马史诗在西方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与三国演义在中国民间的影响和地位差不多,西方的阿喀琉斯也与中国的关云长一样,都是家喻户晓

13、的人物。阿喀琉斯是西方最著名的古代英雄。当然,若论英勇无敌,功勋卓著,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的名声还在阿喀琉斯之上。但赫拉克勒斯是没有缺点的,他更接近于神,死后也成为了神和天上的星宿。阿喀琉斯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虽然刀枪不入,在脚后跟上却有一处致命的弱点;他性格暴躁,容易冲动,这些都和关云长的骄傲轻敌一样,赋予了人物以更加个性化和人化的特色。阿喀琉斯死后不是成为高高在上的神,而是无可奈何地成为黑暗地府的冥王,他曾向到阴间来访的俄底修斯诉苦,说他宁可在人间当一个帮工,也不愿在阴间为王。同样,关羽被东吴所杀,死后魂游空中,大叫”还我头来!”他们都不是某种抽象概念的象征,而是属于我们这个生活

14、世界之中的。在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是人间的国王珀琉斯和海中神女忒提斯的儿子。据说忒提斯生下阿喀琉斯后,倒提一只脚把他浸入冥河(一说把他放在天火里锻烧),使他周身刀箭不入,惟有脚后跟由于没有浸到河水,而成为他惟一致命之处。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练就了一身超群绝伦的武艺;他力大无穷,而且行动敏捷,人称”捷足的阿喀琉斯”;他身材匀称,金发貌美,但与号称“美髯公”的关云长不同,他的美是年轻俊美,充满对异性的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出身高贵的阿喀琉斯参加特洛依远征,和出身微贱的关公辅佐刘备纵横沙场,具有完全不同的思想境界。首先,特洛依战争并没有刘、关、张所进行的战争那样崇高的道义上的旗帜(破贼安民、救困扶

15、危、匡扶社稷等等)。其起因,仅仅是由于特洛依王子帕里斯诱拐了斯巴达王后海伦,引起了全希腊曾向海伦求过婚的人的愤慨,因为他们曾发誓要保护那被选作海伦丈夫的人。无数的英雄为一位美人而牺牲生命,并把夺回她视为自己城邦和国家荣誉攸关的大事,哪怕这位美人并不属于自己-这在中国古代是从未有过的事。在中国,更多的倒是用美人去和较野蛮的邻邦换取和平,如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中国古代的英雄都是不近女色的,”英雄难过美人关”,就是一个严厉的告诫,说明美人是一个“关”,在美人面前屈服比在敌人面前屈服还更可耻,不配当英雄,所以关公必须终身不娶。当然,就阿喀琉斯本人来说,他并不是为了海伦王后而参战的,但他也不是出于道德义务

16、上的理由。对于这次远征,不论从情感上还是道义上说,阿喀琉斯都并不是非参加不可的。这完全是他的一次自由抉择。据说希腊预言家卡尔卡斯曾宣言:特洛依城注定要被阿耳戈斯人(希腊人)毁灭,但如果没有阿喀琉斯参加,那座城就不能征服,而阿喀琉斯如果出征,也必将在这次战争中死去。阿喀琉斯的母亲听到这个预言,便将他男扮女装,让他同国王吕科墨得斯的女儿们混在一起,但后来被俄底修斯识破。于是阿喀琉斯在庸碌的长生和荣耀的短命之间选择了后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阿喀琉斯在决定自己一生的最重要的事情上,他的选择和考虑的出发点并不是任何一种道德规范和对旁人、对国家的义务,而是如何能为自己争得最大的幸福。正因为如此,他的一些

17、行为用中国人的美德来衡量是很不足取的,并不表现出什么高尚的品格。他参加远征,一开始就由于和统帅阿伽门农为一个美丽的女俘发生了争执,于是一气之下便发誓不再出战(真是英雄难过美人关直到特洛依人大败希腊军队,一直攻到希腊营地之内并放火烧船,他仍然置大局于不顾,在自己船上饮酒弹琴,并准备独自启程回国。阿伽门农派人来讲和,请他出战,也被他拒绝。很难设想,这么一个“气量狭小”的人物,会为任何一个主子所颐指气使,甘愿充当马前卒,不论是以“顾全大局“或“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名义,还是以“忠孝仁义”的名义。当然,他也并不是真的对那个女俘多么感兴趣,主要还是觉得夺去他的东西伤了他的自尊心,侮辱了他的人格。但希腊人似

18、乎并没有对阿喀琉斯的“小气“、“自私”进行道德谴责,也没有一个张辽出来对他“晓以大义,劝他出战的那些人,都只是以私人交情和阿伽门农丰厚的赠品来打动他。当看到没有结果时,埃阿斯站起来说:”俄底修斯,让我们回去。这冷心肠的人不懂得友爱。友情不能使他感动,他是无法和解的人。说阿喀琉斯不懂友爱,这当然只是气话,为的是把他激怒。这恰好说明,大家都明白只有对朋友的友情才有可能使阿喀琉斯那颗愤怒的心改变主意。事实果然如此。当阿喀琉斯得知他最亲密的朋友帕特洛克罗斯被特洛依人杀死了时,他终于暴怒了:阿喀琉斯听到这里,眼前突然发黑。他用两手抓起地上的泥土撒在自己头上、脸上和紧身服上。然后他扑在地上,直直地躺着,撕

19、扯自己的头发。阿喀琉斯这么悲痛地大声号哭,以致在深海中坐在白发老父身旁的他的母亲也听到他的声音,并默默啜泣。但阿喀琉斯与帕特洛克罗斯的友情,与刘、关、张那种“志同道合”的友谊是完全不同的,它不含有什么既定的道义原则,只是由于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一起受教育,私人感情很好而已。他们也没有盟过”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没有任何东西使这种友情受到束缚,而是完全自发的、自由的,纯粹是两个青年人之间自然而然的情感。,情版的这种纯粹自然性、自发性,是阿喀琉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特点,它体现的不是阿喀琉斯的”品格,而是他的”性格,我们看到,他为了给帕特洛克罗斯报仇,在盛怒之下他不仅敢于和强大的河神展开人神之

20、间的决斗,面对失败和死亡亳无惧色,同时对敌人也没有任何同情心。请看他在战场上对待特洛依国王孱弱的小王子吕卡翁的态度:他还没有动手,吕卡翁已爬到岸上,一只手抱着他的双膝,一只手抚摩着他的枪。”请怜悯我,阿喀琉斯!”他哭了起来。”请不要杀死我罢!我是拉俄托厄所生而不是赫克托耳的母亲赫卡柏所生的孩子。而杀死你的朋友的人乃是赫克托耳。”阿喀琉斯皱着眉头,仍然用严厉的声音说道:“你这蠢才!别提及赎金。在帕特洛克罗斯没有死以前,我愿意饶恕你,但现在一切人都得死,连你也在内!不要这样可怜地瞧着我。比你更体面得多的帕特洛克罗斯不是也被杀了么?而我自己,看看我如何地高大而坚强,但我知道有一天,无论在白天或夜里,

21、我也会在我的敌人的手里丧命。”吕卡翁听到他这么说,就松开手中的枪,摊开两手,让他用利剑砍断他的脖子。阿喀琉斯倒拖着尸体,将它投到水里去,并嘲笑地叫着:”现在让我们看看你们常常致祭的河流会不会救活你的生命!”这种残忍的行为,简直丧失了起码的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比起关云长面对阴险狡诈的曹阿瞒也可以大发慈悲、以仁义为重,真是天壤之别。不过,阿喀琉斯也有自己特殊的“恻隐之心”,他只是从来没有把这种心肠当作自己不变的“本心“、“本性”,用来束缚自己的自由行动而已。相反,他的这种心情只是在某种场合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例如,在他杀死他的仇敌、特洛依主将赫克托耳之前,他曾拒绝了赫克托耳关于两人之中的胜者将

22、交还对方尸体的提议,发誓不管有多少赎金,也要将赫克托耳的尸体喂野狗。赫克托耳死后,老父带着礼物来阿喀琉斯的营地,哀求他允许赎回赫克托耳的尸体:”珀琉斯的儿子哟,请敬畏神祗,并想起你年老的父亲,可怜我吧!我比你的父亲更可怜,因为我遭受了人所难堪的痛苦,现在且吻着曾经杀死我许多儿子的血污的手!”他这么说,并激起阿喀琉斯对于老父的怀念和忧心。他温和地松开这老人抚抱着他的双膝的两手;这时普里阿摩斯又俯伏在他的脚下,为赫克托耳哀泣着,阿喀琉斯也为他的老父和他的朋友下泪。整个屋子充满了悲恸。于是阿喀琉斯扶起老人,讲了一段富有哲学意味的话:”来,请坐下,让我们将悲痛平息,虽然它啃啮着我们的灵魂。这是神祗们为

23、人类所规定的命运,而他们却优游自在。.现在俄林波斯圣山的神祗们使战争和毁灭降临到了你的城池。咬牙忍着你的不幸不要再悲哀吧,因为悲哀的岁月并不能使你的光荣的儿子活回来。”阿喀琉斯答应了老人的请求,并且停止攻城十一天,以便老国王有时间以全礼安葬他的儿子。公开而真诚地劝自己的敌人坚强地忍受他的不幸和悲哀,这是一种多么奇特的思想境界啊!但与关公义释曹操不同,这不是对一个“有恩”于己的敌人的怜悯,而是对自己以及自己所属的整个人类的怜悯。阿喀琉斯在现实的流血战争中任情使性,毫无顾忌地伸展自己的意志,但在心情稍微平静之后,他往往能上升到形而上的境界,来反观自己和自己扮演的角色,能以神的眼光来对自己和全人类的

24、不幸加以悲悯。但正因为这种悲悯并非一种先验的道德规范(仁、义等),而是完全取决于他当时的心情,因此它不是使阿喀琉斯的个性被抽象化、模式化,而是使之更加丰富和立体化了。总之,阿喀琉斯的个性是极其丰富的、多方面的。他既是自私的,又是慷慨大度的,既是残忍、暴烈的,又是悲天悯人、富有同情心的,既是冲动的、形而下的,又是善于沉思的、形而上的。这一切,全都取决于他那自发的、偶然的心境和情感。他几乎没有表现出什么固定不变的、让人学习和崇拜的”品格“,但他的永恒的魅力却在于“性格”上的真实与生动。从这方面比较一下,关公的形象便显出某种性格上的抽象性,是更适合于概念化、”脸谱化”的。人们喜爱关公,除了外表上的美

25、(红脸、长髯、丹凤眼、卧蚕眉)和英勇无敌外,更多地是对他所体现的仁义道德的敬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渴望有关公式的人物来扶危救困,行侠仗义。至于关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人们倒是不太关心。尽管他的思想感情理应是三国演义中最复杂、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但在书中却恰好总是以白描手法一笔带过。因为人们宁可相信,他的内心世界就是像那些抽象的道德概念所规定的那么简单,且越简单,越令人肃然起敬。关公即使在最动情的时候,也没有阿喀琉斯那种大段的充满同情和悲悯的道白。如刘备驰书责备他违背誓言投降曹操时,他也只是大哭日:”某非不欲寻兄,奈不知所在也,安肯图富贵而背旧盟乎?”一句大白话,无非表明关公决不

26、会背信弃义而已。相反,阿喀琉斯的形象则是重彩浓墨、精雕细刻,往往超出抽象概念而刻画出看来似乎与本题无关的细节。诗人荷马对这些细节如此感兴趣,几乎可说是沉溺于其中津津乐道。他写竞技赛车,写饮宴,写山羊背和肥嫩的小猪腿的烧烤过程,写营帐里垫席的颜色、衾被的柔软。光是写阿喀琉斯的盾牌就花了整整一页篇幅:上面描绘着大地、海洋、日月星辰;一座城池在举行婚礼,还有一座城池正在进行攻防战;有和平的田野,耕者与耕牛,起伏的麦浪和葡萄园;有伴着音乐的跳舞者,蜿蜒的河流,以及牧牛和猎狮的场面而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突现出人物的完整性格,烘托出与性格相适合的强烈气氛的。关公和阿喀琉斯的形象之所以会有这样明显的区别,正

27、说明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对于“人”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作家把人心看作客观世界的镜子,那么他在描绘一个人物形象时,必然会把这个人的内心世界看作不动、不变或”以不变应万变”的,也必然对各种细节尽量加以简化、抽象化、白描化,以免模糊了镜子本身的单纯明彻;反之,如果外部世界是人心的镜子,那就可以放手对各种各样色彩丰富的外部细节加以有声有色、细致入微的描写,并坚信这些描绘最终都是对人心的描绘,且只有尽可能生动而亳不遗漏地表现出这些细节,人心才会完整地呈现出其多方面、多层次的立体形象。这就是为什么关公的形象可以用忠、义、仁、勇”几个抽象的道德概念概括无余,他的童年,他的教育,他的内心世界,都是你不熟悉而

28、且也不必知道的;阿喀琉斯的形象却是一言难尽,你只觉得他在你眼前活跃,就像你日常交往的朋友一样推心置腹,一颦怒都得到你的意会和理解。尽管他一半是“神的儿子,又是王子,他却比曾经“逃难江湖”的关云长更接近凡人、更真实、更具有鲜明的”性格,关羽与阿喀琉斯艺术形象之异同英雄的本质就在于当人类面临死亡、自然,面对社会各种异己力量侵害,压迫和扭曲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抗争,勇于突破而永不退缩的强烈的生命意志。正因如此,英雄崇拜才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并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可以说英雄主义冲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英雄主义不是抽象的无根的存在,他需要特定的现实孕育,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

29、体系会塑造出不同类型的英雄。本文将通过中西方文化作品中的两个英雄人物的比较来分析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异同。1、关羽与阿喀琉斯英雄主义的共同特点1.1 建功立业的信念成就英雄关羽和阿喀琉斯虽然分属于不同时代,但其英雄的成就之路却有着些许相似之处,其中建功立业的信念便是其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先有黄巾起义,后有董卓祸乱。可以说关羽生逢乱世。但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也正是这样的乱世给了关羽成就英雄大业的机遇。黄巾起义时,关羽秉着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信念与刘张二人结为兄弟,此后,关羽凭借着自身的忠义智勇跟随刘备东征西讨,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无不显示了其建功立业的信念和成就。同样的,阿喀琉斯的英雄之

30、路也与其建功立业的信念紧密相连,在荷马史诗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认识到阿喀琉斯是一个个人主义至上的英雄,他参与特洛伊战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英雄的荣誉(尽管他早已预知了自己的死亡),而获得荣誉就必须建立伟大的功勋,以此来名载史册。他百战百胜,尤其在特洛伊战争中,他诛杀了特洛伊统帅赫克脱斯,成为希腊史上最伟大的英雄。由此可见,英雄的成就需要一个坚定的信念去支撑。1.2 宁折不弯的英雄气质从古至今,关羽可以说是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形象的典范,人们在感叹其神勇的同时,也不得不为他宁折不弯的英雄气质所震惊和感动。就其败走麦城的事例来看,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吕蒙先用计使其军心溃散,又派重兵将其团团包围,刘封又听信

31、谗言,不肯派兵援救,致使关羽陷入绝境,东吴派诸葛瑾前来劝降,他却不为所动,并说:若城破,最多一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我身虽死,却可名垂丹青。由此可见,关羽忠肝义胆、宁折不弯的英雄气质。阿小琉斯的英雄气质虽然更多的显示在其个人荣誉上,但同样的英雄气质依然值得我们敬佩。在特洛伊战争中,当希腊主帅阿伽门农声称要抢走他心爱的女奴时,他怒气冲冲地说:我不想让人看不起,留在这儿为你增加财富。他公然斥责主帅损人利己,并拒绝战斗,显然,他争取的不是财务和女奴,更多的是为了自己身为英雄的荣誉,但这种宁折不弯的英雄气质也依然让我们欣赏。13英雄人物的平民化自六朝开始,关羽就被历朝历代的民

32、众不断神化,三国演义后,关羽更被塑造成了一位融儒、道、佛于一身的至高神。但真正三国中的关羽不是神,只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这位英雄最突出的性格特点便是“义”和“勇”,勇不必多说,“战吕布”,“斩华雄”,“单刀赴宴”等,无不显示了其英勇无敌。至于义,作者则花费了相当多的笔墨进行精心刻画,在这里,最关键的有两个情节:一是关羽的降曹,二是华容道释曹。降曹却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曹操)。释曹虽然于大局不合,但却突出了关羽的“义”,另外,关羽也有明显的性格缺陷,他刚愎自用,因小失大。擅离职守,硬要与马超比武;骄傲轻敌,丢失荆州等。以上不难看出关羽内在性格的极度矛盾,但也正因如此,才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位

33、真实的英雄。阿喀琉斯的形象并没像其他神祗一样被塑造于神圣不可高攀的抽象化,而是具体丰富的反映了其形象的矛盾与复杂,阿喀琉斯是个完整而丰富的“人”。他性格复杂,感情丰富,他热爱自己的母亲,尊敬老人,对弱者怜爱。当赫克托的老父亲带着礼物来哀求允许领回自己儿子尸体时,他温和的松开老人抚抱他双膝的手,与老父亲一起流泪并且劝慰老人接受自己的不幸。阿喀琉斯的泪水里有对老人的同情,也有对自己父亲和朋友的怀念。之后,阿喀琉斯把赫克托耳的尸体归还给了其父亲,并且宣布停止攻城十二天,让赫克托耳得以全礼安葬。真诚而公开地对自己的敌人进行劝慰,并且鼓励其坚强地忍受不幸和悲哀,这种做法不是对敌人的怜悯,而是对自己及整个

34、人类的大悲悯,其善良本性由这一情境中表露无遗,也显得这半人半神的人物更具人性化特色。2、造就关羽和阿喀琉斯英雄差异的原因2.1 带有中庸色彩的集体主义英雄观2.1.1 集体主义英雄观的含义集体主义英雄观是人类社会不断由野蛮向文明演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集体意识的精神价值观,是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判断。它通过社会群体中具有崇高、悲壮、不屈和进取品格的具体人物作为摹本或榜样,旨在弘扬某一特定时期这一社会群体所追寻的最完美、最高尚、最能代表整体利益的宏大目标,并以此号召、鼓动和激励社会所有的人模仿这一人物,以达到或完成这一事业的最终目的。2.1.2 集体主义英雄观产生的原因儒文化可谓渊远流长

35、,几千年来一直默默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儒家思想博大精深,这其中的中庸思想更是其精华所在,中庸之道关键在于礼与仁,即凡事恰到好处,做人坚定信念。其原则有三:一为慎独自修,二为忠恕宽容,三为至诚至性。汉朝起,儒家思想为统治者所用,兴盛一时,成为国家正统思想以及人们的言行典范。因而,在这样的思想文化的背景下,人们的心理自然受其影响,而心理支配着行为,所以,为特定文化环境所创造的英雄,自然也得到在同样文化环境中生活的民众所认可。精读三国演义,我们不难发现当中的人物情节无不显示了儒家的中庸思想。例如,论语中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回想刘备三顾茅

36、庐,尽之以礼,也的的确确得到了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报,深入南方不毛之地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也!再者,从地理环境角度来看,东方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的黄河流域,那里土地肥沃,地形平坦,气候雨热同期,适合发展农业生产,所以农业技术先进发达。农业生产过程复杂,需要分工合作,强调和谐,便演化出了“集体英雄主义”强调集体的智慧。2.1.3 集体主义英雄观的表现以许田打围为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惧怕众人不服,便在许田打围中抢尽献帝风头,以此来试探众大臣对他是否忠心,众人虽心中对他忿恨,但亦是敢怒不敢言,而关羽则剑拔出鞘,欲杀曹操。却被刘备阻拦。云长问玄德曰:“操

37、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为国除害,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操与帝相离只一马头,其心腹之人,周回拥侍;吾弟若逞一时之怒,轻有举动,倘事不成,有伤天子,罪反坐我等矣J由此可见,刘备等人能认清局势,以大局为重,等待时机,以图后话。是典型的集体主义英雄观。2.2 崇尚勇武的古希腊个人英雄主义2.2.1 个人英雄主义的含义个人英雄主义指脱离人民群众,迷信个人力量而去完成某种社会任务的英雄主义思想和行为。它以个人主义为原则,夸大或不适当地强调个人在社会生活和历史活动中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表现为好图虚名,自以为是,居功自傲。2.2.2 个人英雄主义产生的原因首先从地理因素来讲,西方文化发源

38、于古希腊,地处欧洲巴尔干半岛极其周围的地区,再扩展就是“爱琴海”周围的地区,陆地面积狭小,山地众多,气候以地中海气候为主,不适合大量发展农业生产,生产力落后,先民则以狩猎和捕鱼为生,而这些产业能够很好的突出个人的力量。那些身强体壮的人通过个人的努力就会捕获更多的猎物,所以个人英雄主义便由此诞生。再者从文化方面看,古希腊文化主要源于希腊神话,而希腊神话缺乏一个统一的道德衡量标准,他们以“完美”而非“好坏”作为评价事物的标准。因此,西方人很少循规蹈矩,这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尤其是创造性的发展。但也正因如此,他们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和感官刺激,没有了道德伦理的束缚,个人私欲便会无限膨胀,特洛伊中阿伽门农对其

39、他国家亳无顾忌的征服掠夺,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另外,如今的资本主义文化形成于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会带有其“人文主义的特征。因此,也就形成了西方社会的“小爱,2.2.3 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以希腊和沙斯里的战斗为例,双方并未像中国一样展开军队间的大规模厮杀,而是约定各自派出最英勇的勇士一阿喀琉斯和巴古力斯代表国家出战,以个人输赢来定国家成败,最终阿喀琉斯得胜,沙里斯就此称臣,这是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3、关羽和阿喀琉斯英雄主义的本质差异3.1 关羽英雄主义的特征3.1.1 基于民

40、族大义,智勇双全前面已经提到过,关羽是为了报效国家、建功立业而从军。他随刘备征战多年,其间虽几番辗转,寄人篱下,屡屡受挫,但却始终恪守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誓言,不曾动摇。例如,当他得知刘备行踪之后,毅然挂印封金,不附曹逆,一心向汉。此为赴国家之大义。可以说关羽的“大义”为他口后的丰功伟绩和青史流芳有着深远影响。关羽被称为“武圣”,乃五虎上将之首,其勇武程度自不必说,但他令后人更加倍为崇敬的是其文韬武略,智勇双全。以水淹七军为例,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命关羽进攻襄阳、樊城。曹操以于禁为帅,庞德为先锋统七军迎敌。庞德挠勇善战,关羽几为所败,于禁嫉妒庞德,急鸣锣收兵。关羽回营,夜观兵书、窥敌阵。利

41、用襄江涨水,开闸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庞德。可以说,水淹七军是关羽有勇有谋的最好体现。3.1.2 知恩图报,义重如山这两点主要表现在“投曹”和“释曹”上,就其投身曹营的事例来看,关羽虽然投降曹操,但降前与曹操约定三事:只降汉帝,不降曹操;安顿二嫂;但知刘去向,便即寻去。由此可看出关羽虽身在曹营但心实为在汉,之后,曹操为了留住关羽,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又投以金银美女,赐以豪宅封号。但即便是此等待遇,依然没能留住关羽,当他知道兄长下落时,不惜放弃一切,过五关,斩六将,由此可见他忠肝义胆的英雄气质。在华容道释曹中,关羽早已立下军令状,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不会不知道违抗军令状的后果,但曹操一句“

42、五关斩将时,还能记否”,却让关羽想起当年他的恩惠:桥上赐袍,使者送文,张辽传谕等,如果没有曹操宽容,关羽难以穿越重重关卡。念及此,关羽“义”念一动,便将其放走。后代的人们非但没有怪关羽意气用事,反而赞他知恩图报,义重如山。将华容道释曹传为美谈。3.1.3 刚愎自用,因小失大大意失荆州是其鲜明写照,他虽建立了累累功勋,成为天下闻名的勇将。但也使他变得傲慢自大,目中无人。也正因如此,他忘记了诸葛亮谆谆嘱咐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任性而为,使自己陷于两面受敌的危险境地;他轻信了陆逊假意奉承之辞,低估了东吴的力量,轻率地调走了荆州大部分守军,给吕蒙、陆逊以可乘之机;直到最后,他也听不得一点不

43、同意见,一再拒绝王甫等人的正确建议,直到突围时还不顾王甫“小路有埋伏”的警告,说:“虽有埋伏,吾何惧哉!”终致被俘身亡。可以说,他是被自己骄矜的性格一步步地推向悲剧的结局,成为一个失败的英雄。4.1 阿喀琉斯英雄主义特征4.1.1 个人至上,任性自私阿喀琉斯虽是英雄,但同样具有人性的弱点。例如主帅阿伽门农要占有阿喀琉斯俘获的漂亮女俘时,阿喀琉斯公然斥责主帅损人利己,并拒绝战斗。他斥责阿伽门农是正确的,但是顽固罢战是不恰当的做法,因为他作为主将对军队的带领作用和对希腊联军士气的鼓舞作用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在希腊军队中,实在找不到能和赫克托耳对抗的将领,因而没有他在场带领士兵冲锋陷阵,士兵们就会像一

44、群没有灵魂的散兵游勇,而他的罢战也必然给希腊联军带来了不小的损失,最终还导致了挚友帕特洛克罗斯的牺牲。这时,他想到的只是他的个人利益,自己的名誉和女人,忘记了其他无辜的士兵的生命也是同样重要,就是因为一时之气,他的任性罢战就导致了希腊军队惨败。4.1.2 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作为战争题材的史诗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他们必须能体现出当时的民族精神,史诗中的人物往往通过自己的个性来表现出民族的全部力量,而且只有主要英雄人物的形象才最是实实在在的,有血有肉的。阿喀琉斯的性格就是这种典型的具有希腊民族精神的性格。他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杀人就杀人,想睡觉就睡觉。这是一个亳不掩饰的人,他的肉体和灵魂都裸

45、露在外。即使是残暴,都带有几分率真无邪。他自由奔放,躁动不安,热爱冒险崇尚武力,鲜明的表现出希腊人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崇尚武力的英雄主义本色。4.1.3 英勇无畏却残暴鲁莽阿喀琉斯虽是一个神话人物,但作者却赋予了他复杂而多面的人性。他是希腊军中最伟大的英雄,英勇善战,无所畏惧。他是希腊军的灵魂人物,对后来战争的胜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样的,他也存在弱点。比如他杀死赫克托耳后,将他的尸体钉在战车上驱车游行,全然不顾特洛伊城的一片悲哀,手段是何其的残酷,这正符合当时正在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的特点;后来他再次进攻特洛伊城,不顾太阳神阿波罗的劝阻,还对阿波罗口出狂言,最终被帕里斯暗箭射

46、死。以上可以看出,阿喀琉斯是也是一个残忍、任性和执拗的人。5、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对关羽和阿喀琉斯两位英雄人物的比较分析,我们看到中国的英雄文化是集体主义的,它寄托了整个民族的希望。很多时候也是一种符号式的精神象征,是超脱于一般人之上的圣人式英雄。而西方的英雄文化则影射了个人意志的自由精神,通常以建立个人功绩为准,成就个人的历史地位。西方的英雄通常是能拯救人类和民族的“超人”英雄,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形象化的具体实在。参考文献1罗贯中.三国演义:二十回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竺洪波.再评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史观”J.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引弗隆基.三国演义古老大地上的英雄史诗I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4程志敏.荷马史诗导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王以欣.神话与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