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影响青少年健康的社会因素 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46592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9.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影响青少年健康的社会因素 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把握影响青少年健康的社会因素 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把握影响青少年健康的社会因素 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把握影响青少年健康的社会因素 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把握影响青少年健康的社会因素 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把握影响青少年健康的社会因素 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影响青少年健康的社会因素 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青少年健康不仅事关个体成长与幸福,更关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国家竞争力增强。伴随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城乡青少年营养状况均得到明显改善,身高等生理指标显著上升。但与此同时,青少年各年龄段的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却在逐渐下降。因此,探问影响青少年健康的社会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环境因素影响青少年健康事实上,青少年健康水平下降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现象,而是世界很多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面对青少年健康水平普遍下降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积极而广泛的探索。一个基本的共识是社会环境因素而非基因在起作用,特别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如身体活动减少、屏幕时间增加。社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大量体力劳动逐渐被机械工具取代,无论

2、是在家庭生活、交通出行还是工作场所中,这种特征都越来越明显。世界卫生组织资助的对146个国家/地区约160万名11一17岁学生的调查表明,77.6%的男生和84.7%的女生身体活动水平不达标;我国学生身体活动达标比例较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偏低,女生则更为严重。这使他们当前和未来的健康都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罹患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的概率都大大增加。而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更是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消费、学习、休闲娱乐等方方面面的行为,大大减少了身体活动的机会,增加了屏幕使用时间。20022010年,青少年看电视时间略有下降,但这种下降远不及电脑使用时间的大幅增长。平

3、板电脑、手机等的使用已经构成了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休闲活动往往是基于屏幕的、静坐的,而不是户外锻炼、运动或玩耍。也就是说,对于成长在这一时代的青少年而言,一方面坐享技术发展带来的高效与便利,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独特的健康风险。而在我国,除了社会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身体活动减少、屏幕时间增加外,青少年还要承担因激烈教育竞争和压力带来的更多课业负担,相关意见和讨论常见于街头巷口、大众传媒中。多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做作业时间、上课外班时间都增长明显,而且领跑全球,远超国际同龄学生平均水平。准确把握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身体活动减少、屏幕使用时间增加、课业负担过重,被视为当前影响青少年健康的重要社会

4、风险因素。其中,前两者主要是社会技术发展带来的,在全球具有普遍性;而第三者与我国特殊的社会文化传统和阶层流动状况有关,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倘若要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当前我国青少年健康的社会影响因素,并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提升干预效果,就需要将这三者纳入同一框架进行比较分析。原因在于,倘若这三者均对青少年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忽略任何一方的估计都可能因为遗漏重要变量而产生偏误。更为重要的是,任何孤立的分析都无法考察各风险因素效应的相对大小,难以为相关社会政策制定找到重点与方向。进一步,这种比较分析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在较为宏观的层次比较身体活动、屏幕使用时间、课业负担的相对效应大小。

5、二是不同风险因素本身都是多维度的,如身体活动包括任何消耗能量的身体移动形式(如家务劳动、上下学交通方式),而不仅仅是体育锻炼;屏幕使用时间有学习型的、娱乐型的、社交型的,有的基于电视、电脑,有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平板电脑等;课业负担有源自学校的、有源自家庭的,可以分为校内、校外。对各因素不同构成部分影响的比较分析同样重要。无论是身体活动、屏幕使用时间还是课业负担,最终都要体现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在时间上具有竞争性,即这些影响青少年健康的风险因素可能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因为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但一些经验研究却发现并非如此。比如,中学生课外学习时间与体育锻炼时间呈正相关。这就提出了一个

6、问题,身体活动、屏幕使用时间、课业负担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相关抑或无关,正相关还是负相关?课业负担减轻是否一定会带来身体活动的增加,身体活动增加必然意味着屏幕时间减少吗?身体活动、屏幕时间、课业负担三者是否联动?究竟是什么占据着青少年的身体和生活?回答类似疑问,也需要将这三者纳入同一框架进行分析。多措并举保护青少年健康促进青少年健康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基于我国青少年群体的,就身体活动、屏幕使用时间、课业负担对健康的影响进行专门分析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并且已有文献多是就其中的某一个展开分析,偶尔同时考虑两种因素,很少有研究将它们纳入同一框架考察,既比较其相对效应大小,又分析其

7、间的联动性。基于中国人民大学主持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围绕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得到如下初步的结论:第一,身体活动、屏幕使用时间、课业负担均对青少年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其中,身体活动的影响为正,体育锻炼如此,家务劳动亦如此;而屏幕使用时间、课业负担总体上会降低青少年健康水平,特别是上网、玩游戏时间和过长的校外学习及作业时间。第二,身体活动对自评整体健康的影响最大,屏幕使用时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也就是说,尽管课业负担长期被视为导致我国青少年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但它并不是最大危险因素。第三,身体活动、屏幕使用时间、课业负担在时间上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多表现为正相关或无关。这说明它们的

8、形成和发展有着相互独立的社会原因,同时也意味着任何单方面政策措施与努力都不会改变其他风险因素。各风险防控应同时进行、多措并举,否则将事倍功半。当前,身体活动不足和课业负担对青少年健康的危害在社会各界已得到充分的认识,增强体育锻炼、减轻课业负担也成为多项国家战略和计划的重要内容,但对屏幕使用时间的健康影响似乎还重视不够。由于身体活动、屏幕使用时间、课业负担的健康效应具有独立性,在强调增加身体活动、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还要控制屏幕使用时间。否则,前者的努力很可能被后者无声消殆。这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尤其重要。现如今,数字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通信联系、生活消费、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和载体,是个体融入

9、并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出生并成长于这一时代的青少年,对电子屏幕有着天然的亲和性。如何“逆”这种社会潮流保护青少年健康,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个体。随着生理发育和成熟。其思维、情感、意志、个性与社会性等健康成长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这一阶段的健康成长对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留意我们的身边,你会发现道德缺失、行为失范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勇于表现自我;酷是他们典型的存在话语,“酷”代表时尚、前卫、叛逆、另类、冷漠、刺激、好玩;他们蔑视一切

10、既成规范和约束,他们是独立自由的玩“酷”,有的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由于社会、家庭、学校、自身等各种因素不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的转型影响下,当前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因素使不少青少年在与同学交往、与家长相处、学业压力、性的发育及自我形象的建立等方面,不敢面对日益增多的挑战,从而产生了诸多偏差行为和偏差心理,比如:逃学、离家出走、中途辍学、吸烟、酗酒、偷窃、自卑、冷漠、孤独、烦恼、甚至自杀等。加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不断走向“三位异化”,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使重新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变得更加重要。本文就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谈谈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

11、素,并提出指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一、构成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特征青少年期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历时六年,基本上相当于中学阶段。11、12岁到14、15岁这段时间可称为青春期、少年期。相当于初中阶段。这个阶段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他们身体的各个方面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但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相对平稳,从而造成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14、15岁到17、18岁也可称为青年早期,相当于高中阶段。在此阶段个体生理发育上已经达到成熟,在智力上也已经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主要包括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青少年个性与社会性的

12、发展。青少年思维的发展的基本模式是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抽象思维过渡到辩证思维,主要特点是思维逐步符号化。青少年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日常心态以及与父母、同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二、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分析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包括:家庭氛围、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情况、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文化素质、父母的个性特征等。家庭是一个人与社会最早的接触点,是一个人成长的开端,青年在独立生活之前,多数时间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家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深深烙印

13、在青年的心灵上,家庭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和家庭文化氛围都会影响青少年个体未来的生活,塑造着个体的人格。在此,就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做一分析。1 .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实践证明,生活在具有良好的家庭氛围中的青少年,往往表现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缘好、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信心等人格特征。生活在缺乏良好家庭氛围中的青少年,则容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对现实强烈不满等人格特征。可见,家庭氛围是较直接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因素。2 .父母教养方式养育子女是世界上一项最艰巨的工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就是首席工程师,教养方式是影响工

14、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的父母认为自己的职责是发现孩子的错处,管教孩子,对孩子的行动严格限制或横加指责,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严重、胆小、缺乏自信,或者攻击性强、性情暴躁。有的父母则对孩子过分宠爱,即使做错了事也无原则地迁就,害怕管教孩子会引发亲子矛盾和冲突,在这种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往往依赖性强、生活自理性差、任性、不合群,难以适应社会生活。(二)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青少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主导作用。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在此,主要就师生关系

15、和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作一分析。1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生生活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影响。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他们享受到师爱的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得到教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体会友谊、充满力量、感到自信,学生与教师的真诚相处,进行智慧与情感的交流,相信人世间的真诚与美好,从而喜欢集体生活,喜欢社会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这种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会培养出学生多种优良品质,如善良、乐观、积极、进取、自尊、自信、耐挫折等,随之使学生在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中逐渐发展起健全的个性。由此可见,师生关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16、。2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微妙的影响。它以独特的、重要的方式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社会行为、价值观以及态度,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动因。正如许多心理实验研究表明的那样,学生对社会行为和与他人如何相处的许多知识,并不是由父母传递的,而是由同伴传递的,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同伴关系为青少年发展社会能力,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同伴关系使青少年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社会支持,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他们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青少年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总之,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三)社会因素

17、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作用。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社会舆论、社会传媒等。其中社会传媒主要指的是图书、电视和网络。在此,主要就社会舆论和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作一分析。1 .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社会环境因素之一。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渐推进,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浪潮涌入中国,冲击着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因而,当前青少年正面临着同一时空下多种文化特质并存交织的状况,这也成为了影响我国当前青少年价值选择的主要动力源。如果说这种价值选择的迷茫,在过去主要表现为选择机会的匮乏,那么现在却是选择尺度的遗失。青年尚处于社

18、会化的关键阶段,而选择尺度的遗失,使他们只能“跟着感觉走”,例如商业快餐文化全方位占据,无孔不入的媒体,以数量上的“主流”吸引他们并掀起潮流。而潮流的破坏性对青少年简直太大了,影视歌剧塑造了好斗、张狂、肆无忌惮的古惑仔形象,血腥、冷酷、杀戮的西部牛仔掠夺者(似乎也是强者)形象,还有种族主义、桀瞥不驯I、快餐爱情、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导致青少年很容易在语言、价值、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上被商业化的大众文化所异化。再如,社会上成败论英雄的观念非常盛行,很大地影响了青少年学生。他们只希望受到别人的称赞、表扬,却不能承受挫折失败的打击。如社会上流传的“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

19、枉为人生”、“金榜题名有人喝彩,名落孙山被人轻视”等观念,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2 .网络环境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化也已广泛渗透到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当中。青少年学生是上网主体人群,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正确适度使用网络则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发展青少年的创造能力,有利于拓展青少年的思路,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如果过度使用网络或迷恋网络,则会使青少年远离现实社会,道德意识弱化,孤独感和抑郁感增加,出现人格障碍。面对爆炸的信息,青少年困惑迷茫,无所适从。网

20、络文化的特殊性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构成挑战,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对新形势下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人格、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几点建议(一)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要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自身修养,树立家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根本上避免外在的、强制的、过度的教育,并给孩子以情感上的支持,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1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影响青少年最初成长的重要环境,建议父母经常把轻松和欢笑带给家庭,给孩子创造一个祥和、幸福、温馨的家庭环境。父母要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关心教育子女,增强爱的目的性、教育

21、的自觉性,做到爱教结合、爱而有度,既不能百般溺爱,又不能简单租暴,而是宽严得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把教育转化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强大力量,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家长对自己的心。2 .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在民主式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可以被塑造出合乎理想的心理品质,有责任心、自信,懂得遵守社会规则、生活能够自理,他们爱学习、会学习,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民主式的父母善于管理,他们与孩子一起商议一些行为的规则,让孩子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和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权利,但规则一旦制定出来就必须遵守.谁违反了都要接受处罚。父母的管理是建立在“有约在先”的基础上,比起权威式的家长,他们的高明之处是与孩子建

22、立起了一种平等的关系、爱的关系、信任的关系。孩子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也学到了一些必备的生活准则。(二)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在传播文化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引导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应关注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是突破口,建立学生评价机制是关键,坚持理解和尊重原则是保障。教师师应有平等的思想,与学生多交流与沟通,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和认同学生的选择和想法,改变以往老师高高在上的旧传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才会乐于向教师说出真情

23、实感,才会把教师当作朋友,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 .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青少年渴望同伴间的友情,同伴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父母、教师的影响,要通过有效的外部干预和帮助青少年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需要,鼓励学生主动、真诚、顺其自然地结交朋友。“如果你需要朋友,自己先作别人的朋友”,引导学生学会尊重、接纳别人。同时.,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交友的机会,让学生之间课外保持联络,周末一起玩、协商购书交换阅读等.这样学生会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乐于发展友谊。(三)要优化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要在全社会创设宽松的成长环境,尊重青少年个体特点和发展

24、需求,以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1 .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在日益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一定的社会需要以一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为基准,对其它规范和价值观念干涉予以“整合”,这是符合社会文化积累需要的选择。由于青年文化总存在程度不同的“偏离”主导价值的倾向,政府要通过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政策,倡导人文精神,把握好文化选择的方向;健全文化法规,加强文化管理的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文化批评的作用,积极占领互联网阵地,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发布对青少年成长和发展有利的科技文化思想观念等信息;强化社会主导型价值观对大众文化的指导。要形成一个良好机制,激励大众文化的制作者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位和人文精神,以青少年喜

25、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形式承载起扬善抑恶、赞美贬丑、扶正祛邪的文化品质和精神内涵,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当然人文环境的优化构筑,单靠某一手段某类力量难以彻底解决问题,必须坚持通过综合运用道德教化、严格法治(包括制度、纪律)及经济的行政的等多种手段,来调节社会风气,张扬社会中善良的风尚习俗,规范和维护社会秩序、惩治社会中的邪恶力量,从而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的环境因素得到良性扩张。2 .创建绿色的网络环境社会各职能部门应齐抓共营,加大管理力度,共同创建绿色的网络环境。要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净化网络空间,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绿色网络环境。要对“黑网吧”进行全面整顿,取缔侵

26、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设立监督电话,聘请社会监督员,对群众举报问题严重的网吧严加治理。新闻媒体要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宣传,把网络道德纳入到社会道德体系中。教育部门、团委等与青少年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要大力开展“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的创建活动,促使网吧业走上更加规范的道路。加大对网吧经营者的培训和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经营者在网吧经营中学会知法、守法和用法。综上所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靠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社会要树文明之风,大力搞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从制度上、文化上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

27、好的社会环境;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素质,充实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建立民主的家庭关系,改善家长培养子女的目标和方法;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整合传统伦理资源,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办好工读教育,重视媒体外界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青少年自身要不断修正和完善人生观、价值观体系,进行经常性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只有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对青少年加强引导和教育,才能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才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打造出一片明净的天空。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是全球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城市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快速转型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往往起着推手作用,新型环境行为风险因素

28、如夜间光暴露、手机多任务操作、饮食节律失调以及社会时差等层出不穷。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维度广泛,常以心理问题、心血管代谢健康风险、颈肩腰背痛和健康危害行为聚集等最为突出并呈现新变化特征。为实现促进青少年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加强对新型环境行为风险因素的干预,从源头上预防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青少年健康状况是衡量国家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指标,满足青少年身体、心理和行为健康需求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领域。联合国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全球战略(20162030年)将青少年确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近十几年来,全球青少年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但随着城市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新型环境行为

29、风险因素层出不穷,如夜间光暴露增加、手机多任务操作、饮食节律失调、社会时差大等成为青少年健康问题的新推手,导致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发生巨大变化,呈现新的趋势和特征。青少年健康促进面临全新挑战,包括心理卫生问题、心血管代谢健康风险、颈肩腰背痛和健康危害行为等方面,早期识别并干预新型环境行为风险因素,可从源头上预防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1新型环境行为风险因素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的新推手1.1 夜间人造光暴露剧增夜间人造光简称夜间光(Iightatnight,1.AN),其暴露剧增已成为全球健康问题的新型风险因素。Falchi等研究指出,全球约23%的陆地表面受1.AN的影响,全球超80%人口且99%

30、以上的美国和欧洲人口生活在光污染的环境中。光源可改变自然的昼夜循环,室内或室外1.AN引发的行为与内源性生物节律间发生失调可导致一系列不良健康问题,如肥胖、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障碍等,尤其对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影响更大。为有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应围绕光暴露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夜间人造光暴露。1.2 手机使用呈现新的表现形式青少年手机使用普遍存在,其中手机多任务操作行为是媒体多任务操作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表现为智能手机及其多种功能与媒体、非媒体活动多种任务同时操作。UnCaPher等研究表明,超过50%的58岁儿童在手机或其他媒体上偶尔进行多任务操作,提示该行为已呈低龄化趋势。手机多任务

31、操作对人体的潜在伤害多样,如对儿童青少年记忆、注意力等认知功能的损害;频繁的手机多任务操作对青少年学习成绩、执行功能都存在潜在负面影响。青少年智能手机的使用还伴随着一些非媒体活动,如睡前长时间使用手机可能会出现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潜伏期延长,导致白天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1.3 饮食节律失调日渐多发生物节律紊乱可分为行为学和生物学两方面,身体内源性的生物节律紊乱会引起松果腺素(俗称褪黑素)分泌延迟,属生物学方面;而饮食节律、睡眠活动节律等是个体行为学上的生物节律。研究显示近年来青少年饮食节律失调现象多发,如美国一项队列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每日进食的时间窗口延长,1018岁青少年平均每日进

32、餐时限已超过12h;AntOn等研究发现19702009年,美国男性和女性一日三餐的规律性进餐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男性从73%下降至59%,女性从75%下降至73%。一项针对进食时间与肥胖和代谢关联的综述表明,较晚的进餐时间可预测减肥困难,晚进食具有明显的致肥效应。此外,Kakamu等研究发现,夜宵与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有关,睡前吃夜宵的青少年出现急性高血压的风险是不吃夜宵者的1.27倍;相关研究还发现,不吃早餐与青少年压力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存在显著关联。1.4 社会时差普遍存在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调查显示,相比学习日,88%的青少年报告在休息日晚上睡的更晚,44%的高中生报告存在N2h的社会时差(

33、即休息日睡眠中点与工作日睡眠中点之间的差值),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社会时差会逐渐增加。德国一项横断面研究发现,在调查的11832名025岁参与者中,16岁青少年社会时差达到峰值(3.18h)o夜晚型睡眠时型和较大的社会时差与代谢异常和肥胖相关。美国一项横断面研究发现,15岁青少年社会时差与焦虑症状呈正相关,减小社会时差可缓解焦虑症状。可见,青少年社会时差越来越大,引起肥胖、代谢异常风险以及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2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新变化特征引发新挑战2.1 心血管代谢健康风险呈低龄化趋势青春期是影响终生心血管代谢健康的关键阶段。美国心脏学会2010年提出心血管健康(Card

34、ioVaSCUlarhealth,CVH)7个要素饮食质量、体力活动、吸烟、BMI、总胆固醇、血压和葡萄糖,2022年新增健康睡眠,并对饮食、吸烟、血脂、血糖等指标进行了更新,形成生命八要素(1.ifdSESSential8,1.E8)。一项研究纳入20132018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atiOnalHealthandNutritionExaminationSUrVey,NHNES)中未患心血管疾病的279岁人群,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及家庭收入等人群的CVH评分,结果发现,1.E8评分反映美国人群的总体心血管健康水平仍远低于最佳水平,儿童的饮食平均评分较低(40.6分),在较高年

35、龄组中更低(25岁:61.1分,1219岁:8.5分),提示整个生命过程中监测、维护和改善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北京市15391名616岁中小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仅1.7%的青少年具有7个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65.1%的青少年具有45个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青少年心血管代谢健康问题呈普遍化特征,亟需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2.2 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共病现象青春期也是心理障碍发生风险最高的年龄阶段,随时间推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共病现象。意大利一项针对大学生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焦虑抑郁共病率高达47%;来自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监测队列的调查数据也显示中国八省市22868名青少年中焦虑抑郁共病率为31.

36、6%。近年来青少年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共病现象急剧增多,焦虑和抑郁共病的环境和生物学病因还未充分揭示,既往将两种疾病视为独立单元,不能解释共病呈多发的模式和潜在病因,需要结合时代特征和青少年所处的特殊阶段,创新性开展病因研究。2.3 健康危害行为聚集发生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多种健康危害行为易感阶段。先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健康危害行为,最新证据表明健康危害行为常呈现聚类发生。MarqUeS等对巴西青少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参与打架、吸烟、饮酒、不系安全带和头盔等多种风险行为共同发生。Ram。等也指出,成年早期的吸烟者同时伴有其他多种健康危害行为,且大部分青少年同时存在5种以上的健康危害行为,

37、可将其归类分为低风险行为组、物质使用风险组、代谢风险组3个类别。多种健康危害行为往往聚集发生,只有同时针对多种健康危害行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而非单一行为,才可能对健康促进发挥最大化的益处。2.4 颈肩腰背痛多发青少年颈肩腰背痛指发生在颈肩部、腰臀部以及背部的疼痛不适。随着现代化生活和娱乐方式不断多样化,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加速普及,学业压力持续加重,久坐时间增加,体力活动减少,我国青少年由于脊柱不良姿势所引起的颈肩腰背痛发生率逐年上升,不仅对他们的学习成绩、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等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造成其成年后的工作质量和时间的损失及疾病负担。3敏锐识别新型环境行为风险因素,推动综合干预研究与

38、适宜技术开发3.1 建立青少年人群的前瞻性队列识别新型风险因素前瞻性队列是早期识别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型风险因素的重要研究平台,利于深入理解不同暴露变化特征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并构建预测模型。一项前瞻性队列聚焦社会时差这一新型风险因素对抑郁症状的影响,发现社会时差2h的青少年于1.5年后的抑郁症状显著增加。另一项针对1115岁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和睡眠的纵向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社交媒体使用是白天嗜睡的显著预测因子。青春期的生理和社会变化引发昼夜节律变化,英国非双胞胎队列的证据提示仅微小程度的社会时差即可增加心血管代谢健康的发生风险。然而,已有的青少年健康评估工具并不足以准确识别存在健康问题的高危人

39、群,因此建立青少年人群新型环境行为风险因素影响健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刻不容缓。前瞻性队列研究也可探索多种风险因素联合影响青少年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同时还可判别不同风险因素和青少年健康的发展轨迹,阐明其因果关联。3.2 加强新型环境行为风险因素的基础研究尽管环境行为风险因素与健康问题密切相关,但关联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而基础研究对阐明风险因素与不良健康结局关联中的复杂致病机制发挥关键作用,可为健康问题的精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结合行为、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方法探索对健康问题的治疗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大鼠模型表明暴露于24h光照可显著加速其死亡率。基础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夜间灯光可导致下丘脑视交叉上核

40、的转录组变化,诱发昼夜节律紊乱,扰乱睡眠,改变激素分泌和新陈代谢,甚至增加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风险。1.ynch等建立人胚胎肾细胞培养模型也发现,增强日光时长并使用松果腺素(褪黑激素)处理可增加DNMT3A和DNMT3B基因的表达,进而增强细胞衰老。3.3 推动青少年新型环境行为风险因素综合干预研究与适宜技术开发青少年新型健康风险因素与时代变迁密切相关,需要结合时代特征、科技进步的“双刃剑”效应等,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个人的共同责任,动员全社会参与。目前针对青少年新型环境行为风险因素的综合干预措施证据仍然有限。英国队列研究表明充足的睡眠时间可减缓社会时差和昼夜节律紊乱对代谢失调的影响,提示针对

41、明确的风险因素开展特异性干预措施可降低未来的疾病风险并促进青少年健康。干预并非越复杂越好,专业工作者应将标准化、随机化干预研究转化为简洁、易于实施的适宜技术,探索稳定的干预体系,回归“早睡早起(如半小时)”,坚守“规律生活1.推广“运动替代”等,让这些适宜技术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利器”而不是负担。由此可见,应积极识别青少年新型环境行为风险因素及不良健康效应,探索综合性干预措施,以减少健康危害。本期专栏以“青少年新型健康风险因素为主题”,聚焦新型环境行为风险因素,提出“青少年新型环境行为风险因素干预与健康促进概念模型”(图1),呼吁学界同仁和全社会共同关注,并积极开展研究与应用转化。图1青少年新型环境行为风险因素干预与健康促进概念模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