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46601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把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把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把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把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把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需求侧管理”被首次提及。供给和需求是构成市场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需求侧的消费需求牵引,供给也无法实现。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把“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我们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动摇,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但受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国内市场需求被压抑。在全球经济迟迟无法复苏、外部市场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内需市场,成为当前和今后必须坚持的战略基点,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要求

2、。“需求侧管理”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抉择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建强国内消费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点。当前,我国消费率偏低,消费呈现疲软态势。2019年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为55.4%,虽比几年前有所提高,但仍大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80%的水平,也显著低于我国改革开放后、2000年以前的平均63%的水平。2020年以来,受疫情冲击,居民消费更加疲软,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仅增长0.6%,而人均消费实际下降了6.6%。实施需求侧管理,有助于提振消费,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这是构建新

3、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发展大国经济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大国经济的最大优势是内需拉动、内部可循环。中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蕴含巨大增长空间。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这次疫情是一次实战状态下的压力测试,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换能力,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既显示出多年来培育内需市场的成效,也显示出畅通内循环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全面构建比较稳固的现代农业、发达的制造业尤其是高级装备制造业以及门类齐全的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门类的完备和产业结构的高端化。

4、这些都离不开内需的支撑,离不开消费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需要。供给和需求总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一个能够自发和及时实现供求平衡的市场,是健康和高效率的市场。近几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成效,有效激发和激活了市场需求,也催生和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真正形成了供给创造需求的良好局面。但由于国内循环体系尚存在很多短板,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环节堵点尚未完全打通,在需求牵引供给、实现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注重需求侧管理,就是要在需求牵引供给方面做出更积极的努力。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和国内外风险挑战的需要。总的来看,疫情对供给的冲击小于对需求的

5、冲击。因为疫情,很多企业停工停产,居民就业和收入受到较大影响。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又加重了居民谨慎消费的心理。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住户存款增加9.95万亿元,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3.9%、实际增长0.6%的情况下,住户存款增加值反而较2019年同期增长T16.7%,显示出居民对经济发展信心不足。此外,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疫情导致的逆全球化等衍生风险日趋显现。在此情况下提出需求侧管理,是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沉着应变、因时而变、主动求变的战略选择。“需求侧管理”应牢牢把握的原则和方向把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是我国调

6、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长期增长动力。在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会发生变化。在高速增长阶段,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总量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需求侧,宏观调控侧重于解决总量性问题,通过需求牵引供给,增加经济总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周期性、总量性问题虽然也有,但结构性问题更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宏观调控侧重于解决结构性问题和供给侧问题,以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运行面临的情况比较复杂,既要坚持解决结构性问题不

7、动摇,又要实现经济维持在一定增速水平上的高质量发展,把解决总量性问题摆到重要位置,需要我们在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不动摇的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把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把需求侧管理与长期性制度安排有机结合。我国对总需求的管理历经扩大内需、稳定总需求、需求侧管理等阶段。在扩大内需、稳定总需求的时期,多是通过调整短期需求管理工具,达到扩充总需求的目的。与以往不同,当前提出的需求侧管理,是聚焦制约总需求增长的中长期、系统性问题,致力于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强调扩大居民消费,提高居民消费在国内需求中的比重;注重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坚持扩大开放,提高双循环的畅

8、通性,等等。为此,必须及时启动中长期、涉及制度变迁的需求侧管理工作,以缓解需求与供给之间的长短错配问题,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把需求侧管理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机结合。需求侧管理的本质是合理扩大需求,促进消费,寻找内生动力。从短期看,促进消费最根本的举措在于促进就业;从长期看,促进消费最根本的举措在于提高居民收入以及缩小收入差距。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约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不足30%;月均收入不足1000元的约有6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40%。总的来看,中低收入群体还比较庞大,对消费增长具有制约作用。此外,疫情给一些生活性服务业带来

9、较大冲击,这些行业从业人员就业和收入受到较大影响,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因此,实施需求侧管理必须与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推进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需求侧管理与新发展理念有机结合。需求侧管理不是简单的扩大需求,而是要在激活潜在需求、释放新需求的同时,注重需求质量的提高,通过高质量需求牵引高质量供给,核心是坚持新发展理念。一方面,引导社会消费聚焦高科技产品、新型服务业,以此带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带动前沿技术、颠覆式技术的发展应用,带动高端制造、新型服务业等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另一方面,坚持绿色消费,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

10、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通过制度性安排,引导消费向低碳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需求侧管理”的主要领域和举措合理引导消费、储蓄和投资,形成有效制度安排,形成强大国内市场。2020年下半年以来,投资增速已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居民储蓄增速很快,但消费增速远低于预期。加强需求侧管理,处理好消费、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有效释放潜在消费需求,对于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至关重要。一方面,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引导居民适当扩大消费,降低储蓄率,确保储蓄率维持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根据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内在趋势,提升投资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实施精准

11、投资、有效投资。积极促进就业和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消费能力。需求侧管理的目的是扩大消费,根本途径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关键举措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一是以更大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深入挖掘各类市场主体的用工需求,加快释放就业岗位;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力度;鼓励平台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新型就业形态;强化民生兜底保障,将困难群众按规定纳入政策保障和就业援助范围。二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和就业中的身份、性别歧视;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工资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

12、占比;建立符合教育、医疗等各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力;加大对低收入和贫困人口转移支付力度。三是解决好大城市住房问题。坚持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保持投资适度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强需求侧管理的手段之一就是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政府支出是撬动社会投资的重要支点。一方面要发挥中央预算投资、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扩大内需增长空间,激活民间投资;另一方面,有效推动社会投资,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农

13、村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释放乡村消费潜力;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降低社会流通总成本。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消费提质升级。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有利于为经济转型升级开辟新路径,也有利于开拓新的消费空间。一是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社区团购、无接触式消费等新消费形态,打造新业态和新的消费热点;二是着力发展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既有利于稳增长、稳投资,也有利于

14、消费升级。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与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如果没有统一的市场,市场处于分割状态,很难为内循环形成支撑,也很难把内循环和外循环连接起来。为此,一方面要坚决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另一方面,要继续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投资规则对接,积极稳妥扩大外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以下简称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原创性贡献。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系列新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经济发展、做好经

15、济工作的关键所在。供给侧与需求侧辩证统一供给与需求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关系。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就存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因此,无论是马克思等经典作家,还是西方经济学者,都十分重视对供给与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继承马克思关于生产与需要思想精髓和合理吸收西方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理论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供给侧”和“需求侧”这对新范畴,认为“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1.这些论述,不同于马克思对供给与需求概念及关系

16、的论述,超越了西方经济学仅从狭义“价格视角”和“数量的关系”所理解的“供给与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从而创新发展出了包括数量、结构、制度(体制机制)和经济政策“四重关系”的广义“供给侧”和“需求侧工这里,“供给侧二供给量+供给结构+供给制度(体制机制)+供给政策”需求侧二需求量+需求结构+需求制度(体制机制)+需求政策以这对基本范畴为基础,进一步界定了“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什么是需求侧管理等重大理论范畴,从而在尊重供给与需求客观性的基础上,加入“结构性、制度性、政策性”等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的“主观能动性1.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知与行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需求侧管理,重在解

17、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而至于定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更明确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20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

18、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这进一步发展了需求侧管理的内涵,不再只讲它“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了,而是讲需求侧管理既要注重总量,也要注重“结构性、制度性、政策性”,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强调传统消费不能废弃,而是要升级和加强;强调投资需求同样重要,但要优化投资结构,保证重点项目和优势产业优先获得投资。理解二者关系是重要“枢纽“我们之所以/把握供给向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辩证关系是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枢纽,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运用它来分析研判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怎么看、怎么办”,而

19、且运用它来阐释回答我国经济“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这样的发展等重大问题。因此,只有掌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科学内涵及辩证关系,才能更好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精髓和实践逻辑。第一,有助于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早在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鲜明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其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即“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与“需求侧”息息

20、相关。“我们的奋斗目标”,即“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与“供给侧息息相关。这就清晰回答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精髓和要义。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这一论断中的“人

21、民福祉”“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讲的是“需求侧”,而“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则讲的是“供给侧”怎么办的要求。第二,有助于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新发展理念系统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需求侧”来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回答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供给侧该怎么办的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

22、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从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需求侧”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更是对症下药,从“供给侧”一一对应开出“药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我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第三,有助于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23、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从高质量发展定义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其中既从需求侧提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从供给侧讲了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具体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从供给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从需求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

24、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供给变革又不断催生新的需求。从投入产出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分配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从宏观经济循环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通畅,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不出现大的起落。可以说,供给侧与需求侧辩证统一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中。第四,有助于深刻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抉择。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25、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表明,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经济循环顺畅,物质产品会增加,社会财富会积聚,人民福祉会增进,国家实力会增强,从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如果经济循环过程中出现堵点、断点,循环就会受阻,在宏观上就会表现为增长速度下降、失业增加、风险积累、国际收支失衡等情况,在微观上就会表现为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居

26、民收入下降等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没有任何人能打倒我们、卡死我们!“对于如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依据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辩证关系,从需求侧、供给侧以及如何畅通供给与需求三个层次阐释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思路和基本举措。从需求侧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优化需求结构,做大做强国内市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

27、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从供给侧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必须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从“打通”供给侧与需求侧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继续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国民经济是一个动态循环的有机整体。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涉

28、及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从经济增长动力看,涉及投资、消费和出口之间的关系;从经济部门构成看,涉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以及传统经济与新经济之间的关系等。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经济循环的顺畅都是维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经济学角度看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与之对应的是“供给侧”,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无论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加强需求侧管理,根本目的都在于通过改革和调整的办法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

29、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一、供给与需求的关系1、供给和需求是构成市场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需求是供给的前提,供给是需求实现的条件。需求的变化要求供给作出相应的调整,需求规模的扩大、需求层次的提高会牵引供给能力的扩张和供给质量的提升,需求的层次反映供给的水平。反之,供给能力和水平也会对需求产生影响。一方面,供给创造需求,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满足。一些创新性供给甚至能够引发新的消费热潮;另一方面,如果供给能力长期无法满足需求,这部分需求就会萎缩、转移甚至消失。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培育壮大新产业、加

30、快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逆全球化”暗潮汹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运转面临巨大风险。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全球市场萎缩。对此,我们更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抓住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牛鼻子”,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将我国内需潜力大、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切实发挥出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国应对复杂多变国际环境的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稳定器”;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供需相互促动和动态平衡的重要支撑;是让世界分享我国发展成果、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之源;有

31、助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2、完整的内需体系是各类需求主体构成的。完整的内需体系大体包括居民、产业和政府三大主体。居民消费需求成为完整内需体系的重要基础。从居民消费来看,我国有数量可观的高收入人群、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同时低收入人群规模仍然巨大,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的任务仍然艰巨。居民消费既包括侧重数量、对价格敏感的生存型消费需求,也包括追求高品质、新颖性、个性化的享受型、发展型需求。同时还包括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阶段的多元性居民消费。从产业需求来看,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厂房、机器设备、自然资源、能源、原材料、零部件和组件、软件、服务等各种投入。我国产业

32、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形成了对不同技术水平、不同质量标准、不同价格的多层次生产资料需求。从政府需求层面来看,我国各级政府既承担着提供国防、基础交通、通信、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功能,又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成多层次的需求。3、完善的内需体系从体制机制层面看,包括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和消费体系。第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在现代社会复杂分工体系下,频繁的市场交易活动构成了产品、资金、劳动力、土地、技术、数据等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不停地循环流动。经济循环畅通与

33、否,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市场体系的健全程度与运行效率。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是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经济循环畅通的根本保证。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使超大规模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超大规模市场获得有效开发。要进一步畅通国内统一市场,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和要素价格市场决定的改革。与此同时,加强以保护消费者权益、反不正当竞争、惩罚知识产权侵权等为重点的市场监管。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各类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参与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正确处理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关系,积极推进产业政策转型,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通过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市场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34、、强化竞争政策等,努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使国外更加依赖中国的产品消费市场和要素供给市场。积极探索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和配置高效公平。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形成商品和资源有效集散、高效配置、价值增值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第二,加快完善科技和产业创新体制机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高质量实体经济供给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从产业体系角度看,一个突出问题是实体经济产业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不平衡,经济“脱实向虚”趋势明显,金融业和实体经济产业之间资金循环仍存在堵点

35、和淤点。从产业链角度看,我国高技术产业链和高附加值产业环节占有不足,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在“工业四基(核心的基础零部件、先进的基础工艺、关键的技术材料、关键的产业基础技术)”上存在着大量“卡脖子”问题,极大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有关研究表明,我国80%以上的高端芯片、80%以上的高铁装备核心零部件、约54%的船舶动力系统及装置、大部分工业机器人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等众多“四基”产品依赖进口,这既推高了国内企业生产成本,也制约了我国向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更影响到我国经济和产业安全。第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建立和完

36、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决定了居民消费能力,进而影响着国家的内需消费潜力。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调节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水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不合理收入,是完善内需体系、畅通我国经济循环在收入分配领域的重要要求。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保证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坚持就业优先的政策导向,通过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积极拓展居民投资理财渠道,健全通过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获取报酬的市场化机制。通过加快完善社保,完善个人所得税附加扣除政策等,加大对居民收入的减税、退税力度

37、,适度提升个税起征点和最低工资水平。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机制,大幅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水平。第四,加快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挖掘国内消费潜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民生领域改革。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塑造新型消费体系。消费体系对于扩大内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具有最终牵引效应。推进消费转型升级、塑造新型消费体系,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释放巨大的消费潜力;政府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尤其重视教育、医疗、社保和就业等方

38、面的公共支出,为持续释放居民部门消费需求创造条件;要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多措施大力促进消费数字化转型;要为消费者营造放心消费、敢于消费的制度环境,抑制房价和居民杠杆率的继续上涨,积极推进消费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市场监管机制,提升市场监管效能。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既需要来自供给侧的动力驱动,包括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配置,也需要来自需求侧的动力拉动,包括出口需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供需两侧的诸种因素和条件俱备,国民经济才能循环起来。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需要统筹考虑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把“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39、经济运行的长期主要矛盾经济运行的短期突出问题供给M结恂性问题产能过轲问飕创新能力不足杠忏率高企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意昵、能力不足消费升拨与消费降级并存有效需求不足外需不稔定要案配置效率低下新发展格局下需求侧管理与供给的结构性改革的动态协同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长期以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本、劳动力、土地、创新等要素资源的结构性错配上,导致资源过度集中于传统高能耗低附加值产业以及房地产、金融行业,创新投入相对不足,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偏高。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却寥寥无几。品牌发展严重滞后,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我国的供

40、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着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产能过剩,很多产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些进口产品受到国内消费者追捧。我国已经拥有产能巨大、门类齐全的供给体系,但与满足国内需求的要求相比,我国供给体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从宏观上看,供给体系存在不匹配、不安全和质量不高的问题。“不匹配”,是指供给体系仍不完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生产需求、创新需求,人才、技术、金融和制度供给均存在明显短板;与生活需求相关的供给体系仍处于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从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的过程之中,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安全”,是指大量关键核心技术

41、和产业生态的供给严重依赖于国外,供给体系的自主性不强。“质量不高”,是指作为主体的国内供给体系,在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求方面存在质量安全、多样性、稳定性等方面的短板。从微观上看,许多涉及生产生活领域的需求,比如,衣食行用等生活品供给体系、住房供给体系、金融供给体系、医疗教育养老供给体系等,都存在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向形成更高效率、更好质量、更强竞争力的高水平供给体系切实发力,加快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扭转实体经济内部供需结构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的局面。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鼓励企业创新和结

42、构升级,通过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等方式,促进经济供给能力的提升,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之外,还包括“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等。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原则。我们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又要让政府勇

43、担责任、干好自己该干的事。要处理好减法和加法的关系。做减法,就是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做加法,就是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补短板、惠民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十四五”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应着重于实现产品和产业升级;其重点任务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品的进口替代、服务水平的提高来激发国内市场潜力,创造新的更高质量的需求。内需体系建设从供给侧来看,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科技和产业创新体制机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高质量实体经济供给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社会

44、主义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建立和完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为重点,加快提高供给质量实现消费提质扩容。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坚持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创新对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作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提高基础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现代产业竞争力。加快提高供给质量,在食品、化妆品、服装、电子消费品等领域加快培育高端品牌,促进商品供给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促进消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45、特别是促进餐饮、住宿、旅游、出行等各类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促进各类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进一步提升消费领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进一步放宽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准入限制,支持社会力量增加有效供给。三、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内需,形成需求牵引供给扩大内需是个系统性、综合性工程,涉及供给和需求两端、消费和投资两翼,近年来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增长“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不断凸显,其中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但我国消费率偏低,消费呈现疲软态势,实施需求侧管理,有助于提振消费,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

46、占比。需求侧管理必须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打通堵点、补齐短板,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通过需求升级牵引供应链和产业链发展。新发展格局下,要扩大内需应该更加注重“补短板”和“促升级”的有效投资。所谓“补短型”投资,是指针对发展中不平衡的领域进行投资,这类投资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协调性、疏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从而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民生事业、区域协调、生态保护等领域;所谓“升级型”投资,是指针对未来经济现代化发展方向进行促进经济高级化现代化的投资,旨在为国民经济循环提供经济循环的新动能,培育经济新

47、增长点,从而增强经济循环动能、提高经济循环水平,重点方向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投资。加强需求侧管理,处理好消费、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有效释放潜在消费需求,对于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至关重要。一方面,引导居民适当扩大消费,降低储蓄率,确保储蓄率维持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根据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内在趋势,提升投资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实施精准投资、有效投资。需求侧管理的目的是扩大消费,根本途径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关键举措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一是以更大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二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收入分配制度。三是坚持房

48、住不炒,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需求侧管理的手段之一就是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保持投资适度合理增长。一方面要发挥中央预算投资、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另一方面,有效推动社会投资,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释放乡村消费潜力;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降低社会流通总成本。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消费提质升级。一是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社区团购、无接触式消费等新消费形态,打造新业态和新的消费热点;二是

49、着力发展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既有利于稳增长、稳投资,也有利于消费升级。实施需求侧管理必须与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推进共同富裕结合起来。需求侧管理的本质是合理扩大需求,促进消费,寻找内生动力。从短期看,促进消费最根本的举措在于促进就业;从长期看,促进消费最根本的举措在于提高居民收入以及缩小收入差距。需求侧管理不是简单的扩大需求,而是要在激活潜在需求、释放新需求的同时,注重需求质量的提高,通过高质量需求牵引高质量供给,核心是坚持新发展理念。一方面,引导社会消费聚焦高科技产品、新型服务业;另一方面,坚持绿色消费,引导消费向低碳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需求侧管理致力于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与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