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71192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0.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docx(3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YZ02092009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m.z.,1刖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质检总局关于编制特种设备专项应急预案指南的通知(质检特函【2006】71号)文件的要求,为规范特种设备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工作,提高企业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写质量,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组织人员会同有关单位编制完成了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本指南共分13章,主要由总则、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单位资源和安全状况分析、危险辨识与灾害后果预测、预警和预防机制、应急响应、应急技

2、术和现场处置措施、现场恢复、保障措施、预案编制管理和更新、事故调查等内容组成,其中危险辨识与灾害后果预测,预警和预防措施,应急技术和现场处置措施是本预案指南的技术基础。本指南较为详尽的叙述了企业应急管理所应采取的程序、方法和技术路线,阐述了企业如何建立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事故专项预案、确立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问题。本指南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总结了多年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事故应急救援的经验,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的法规、标准和规范,并广泛征求了国内有关单位、专家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本指南主要适用于指导企业编制专项应急预案,也可用于基层技术人员应急救援工作时借鉴和参考。使用单位应在编制专项预案,开展应急工作时

3、,考虑自身应急资源情况,结合实践,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本指南由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负责管理和解释。本指南由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葫芦岛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葫芦岛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负责起草。参加起草的人员有王宏新、张忠新、刘敬华、张喜明、刘颖异。本指南由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吴旭正、石少华、刘牧玲负责统稿,郭元亮主审。由于应急事业的不断发展,编者水平所限,本指南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在使用指南过程中,如有不妥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杳处理中心1总贝41.1 编制目的1.2 编制依据1.

4、3 适用范围1.4 工作原则2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2.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2.2应急救援岗位职责3单位资源和安全状况分析3.1 单位资源概况3.2 安全状况分析3.3 介质特性4危险辨识与灾害后果预测4.1 储罐的常见结构形式4.2 事故原因分析4.3 常见事故的形式和部位4.4 灾害后果预测5预警和预防机制5.1 危险源监控5.2 预警行动5.3 信息报告与处置5.4 预警级别6应急响应6.1响应分级6.2 响应程序6.3 应急结束7应急技术和现场处置措施7.1 事故应急处置程序7.2 现场应急处置措施7.3 注意事项8现场恢复8.1 撤离救援程序8.2 重新进入和人群返回程序8.3 对受影

5、响区域的连续检测要求8.4 后期处置9保障措施9.1 通信与信息保障9.2 应急队伍保障9.3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9.4 经费保障9.5 培训与演练9.9 其他保障10预案编制、管理和更新10.1预案编制一般步骤10.2 预案编制的格式要求10.3 应急预制的制订与发布10.4 预案的演练和更新10.5 预案上报10.6 监督检查11事故调查11.1 事故现场的保护11.2 事故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11.3 情况调查11.4 资料调查11.5 现场调查12附则12.1名词术语12. 2预案的实施和生效时间12.3 制定与解释13附件12.4 有关应急部门、机构或人员的联系方式12.5 重要物资装备

6、的名录或清单13. 3规范化格式文本13.3 关键的路线、标识和图纸13.4 有关应急预案名录13.5 有关协议或备忘录附录A液化石油气储罐爆炸威力估算附录B液化石油气储罐爆炸燃烧安全距离(推荐)附录C应急联络电话表(样表)附录D应急救援设备清单(样表)1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了规范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促进企业提升应对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事故的能力,及时控制和消除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指南。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

7、管理工作的意见和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标准及有关规定,制定本指南。1.3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指导企业编制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也适用于基层技术人员进行应急工作时借鉴和参考。1.4 工作原则1.4.1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认真做好预防事故工作,切实加强员工和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1.4.2 积极应对,立足自救。努力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体系,准备充分的应急资源,落实各级岗位职责,做到人人清楚事故特征、类型、原因和危害程度,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迅速采取正确措施,积极应

8、对、立足自救。1.4.3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在组长统一领导下,负责指挥、协调处理突发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有关部门和各班组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现场应急处置工作。1.4.4 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遵循科学原理,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实现科学民主决策。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救援的方法、装备、设施和手段,依法规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1.4.5 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做好事故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应对事故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物资和经费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做

9、到常备不懈。将日常管理工作和应急救援工作相结合,搞好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救援技能。2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2.1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2.1.1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由单位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应急办公室、专家技术组、现场指挥部等组成,见图Io”,图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图2.1.2 1.2应急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是本单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应急领导小组组长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2.1.3 .现场应急指挥部是事故发生后由应急领导小组派出的现场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行使现场应急指挥、协调、处置等职责。应急指挥部下设抢险救灾组、疏散警戒组、医疗救护组、

10、后勤保障组、通信联络组、善后处理组等。现场应急指挥部应设在本单位安全管理部门或生产运行主管部门。2.1.4地方政府启动应急预案后,现场应急指挥部应接受上级应急部门的指挥和领导。2.2 应急救援岗位职责2.2.1应急领导小组职责(1)组织制订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事故应急救援预案。(2)负责人员、资源配备,应急队伍的调动。(3)确定现场指挥人员。(4)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5)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6)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7)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物证、资料。(8)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9)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2.2.2现场应急指挥部职责(1)根据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指令,负责现场应急指挥工作,

11、针对事态发展制定和调整现场应急抢险方案,防止次生灾害或二次事故发生。(2)如地方政府启动应急预案,配合和协调地方政府应急救援工作。(3)收集现场信息,核实现场情况,保证现场与总部之间信息传递的真实、及时与畅通。(4)负责整合调配现场应急资源。(5)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地方政府汇报应急处置情况。(6)按应急领导小组授权,负责现场有关的新闻发布工作。(7)收集、整理应急处置过程有关资料。(8)核实应急终止条件并向当地政府、单位应急领导小组请示应急终止。(9)向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现场应急工作总结报告。2.2.3应急办公室职责(1)负责24小时应急值班值守(2)突发事件时接受报告、信息报送。

12、(3)负责应急管理工作。(4)负责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专家库与日常管理。(5)组织联络应急状态下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2.2.4专家技术组职责(1)针对液化石油气充装站突发事故应急工作,提供应急处置方案建议和技术支持。(2)根据应急办公室安排,参与制定应急方案和(或)参加现场处置工作。2. 2.5抢险救灾组职责(1)负责现场抢险抢修作业。(2)负责现场紧急救援。(3)负责现场事故情况监测。3. 2.6疏散警戒组职责(1)负责现场人员疏散工作。(2)负责现场警戒保卫工作。2. 2.7通信联络组职责(1)建立有效的通信网络,危险区域内提供防爆型通信器材,现场禁止使用手机等非防爆型通信器材。(2)

13、保障现场救援指挥通信联络以及对外通信、联络的畅通。2. 2.8善后工作组职责主要负责现场恢复工作,在指挥部确定现场已无人身危险的情况下,组织抢修人员对现场其他危险设施、损坏设备进行排险抢险或抢修,尽快恢复正常生产负责事故善后处理、损失评估、保险理赔等工作。3. 2.9后勤保障组职责后勤保障组主要负责抢救抢险、生产恢复、事件调查的后勤保障工作。具体包括:车辆保障、接待上级工作、指挥部人员生活后勤保障和抢救抢险所需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疏散人员避难场所安排等。3单位资源和安全状况分析3.1 单位资源概况(1)单位性质、从业人数、隶属关系、场站位置、占地面积等状况,可附平面图进行说明。(2)当地的气象

14、、环境资料,周边重大危险源、重要设施、目标、周边人口密度数量及周边交通环境状况。3.2 安全状况分析3.2.1 分析事故隐患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3. 2.2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事故的危害程度。4. 2.3设施基本参数,设计规格、材质、压力、输气量、输送气质、防腐类型、维修记录、建设时间以及现在运行压力等。3.3介质特性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由丙烷(C3H8)、丙烯(,3乩)、丁烷(ClHl。)、丁烯(以上)等低碳烧类组成,还含有少量H2S、CO、CO2等杂质,由石油加工过程产生的低碳分子烧类气体裂解气压缩而成,液化石油气通常以液态在常温压力下储存,具有气、液两相的性质。3. 3.1理化特性:无

15、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有特殊臭味;闪点一74。(2:沸点:(0.542);引燃温度(426537);爆炸下限%(/D2.5,爆炸上限%(K/K)9.65;相对于空气的密度:1.52.0,不溶于水。4. 3.2危险特性危险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1)燃烧速度快。液化石油气燃烧属于气、液化混合燃烧,燃烧速度快,火势猛烈,蔓延扩展迅速。(2)火焰温度高,辐射热高。液化石油气燃烧热值高达105000千焦/立方米,火焰温度高达2000oCo(3)爆炸速度快,冲击波威力大,破坏性强。液化石油气爆炸速度快,达到(2000-3000)m/so(4)易挥发。常温下,液化石油气易挥

16、发,一旦暴露在空气中能迅速扩到250倍以上。(5)比空气重,爆炸下限低,最小着火能量小。液化石油气比空气重1.52.5倍,在空气中易向低洼地方流动,并聚集起来。液化石油气爆炸浓度范围较窄,只有(210)%,最小着火能量也很低,只有3X1(J0极度易燃,受热、遇明火或火花可引起燃烧,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液化石油气包装容器受热后可发生爆炸,爆炸破裂的碎片具有飞射危险。4危险辨识与灾害后果预测4.1 储罐的常见结构形式储罐主要由钢板卷焊而成,常见的有卧式圆筒形和球形二种,罐体上一般装有气相管、液相管、放空管、排污管、压力表、安全阀、温度计、液位计、紧急切断装置等各种部件、阀门和附件。4.2 事

17、故原因分析容易导致事故的因素造成储罐发生事故的原因很多,主要有:(1)质量因素泄漏:如设计不当,选材料不符,强度不足,制造安装质量差,加工焊接组装缺陷,阀门、附件质量不合格等。(2)工艺因素泄漏:如高流速介质冲击磨损,应力作用,腐蚀破坏,冷脆断裂,材质老化,液化石油气杂质(F1.S)长期超标等。(3)管理因素:储罐超期未检,带病运行,安全状况等级差,安全附件超期未校验,防雷、防静电装置未经检验合格,外部人员误入限制区域等。(4)操作失误引起泄漏:如误开闭阀门,对液位监测错误或不及时,超量灌装引起储罐超压,导致储罐本体破裂或法兰垫片破裂泄漏;违章检修以及充装设备失修;违章充装不合格气瓶等。(5)

18、外界因素破坏:如外来车辆撞击;建筑物倒塌;寒冷地区的冻裂;台风、地震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侧翻,基础下沉或倾斜等。4.3 常见事故的形式和部位(I)罐体本体、接管根部角焊缝因质量或缺陷原因的开裂泄漏。(2)储罐的气相进口、液相进口、气相出口、液相出口、排污口、放散口、液面计接口、安全阀接口、压力表接口等接管、阀门的密封等部位失效或泄漏。(3)液化石油气管道法兰、阀门等连接密封部位失效或泄漏。(4)液化石油气罐车装卸用软管泄漏或爆裂。(5)导静电接地装置失效或损坏,因静电或遭雷击,导致储罐燃烧、爆炸。(6)罐体受到热源影响,引起罐体压力升高,造成罐体爆炸或安全阀开启,导致介质泄漏,液化石油气从储罐

19、、气瓶、管道和设施中泄漏出来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气体,引发爆炸。(7)充装烧泵压力调节失效或充装不合格气瓶造成气瓶过装爆裂。4.4灾害后果预测(1)爆炸危险炸混合物。若在短时间内大量泄漏,可以在现场很大范围内形成液化石油气蒸汽云,遇明火、静电或处置不慎打出火星,就会导致爆炸事故的发生。(2)爆炸威力。储罐爆炸分物理性爆炸和化学爆炸。储罐发生物理爆炸,又称蒸汽爆炸,破坏性很大,其主要危害因素为火球、冲击波、抛射物三种。储罐泄漏、破裂时,喷出的液化石油气绝大部分以雾状液滴形式迅速与周围的空气混合而着火燃烧,火球的高温热辐射危害和持续时间与其大小有关。储罐装载液化石油气量越大,发生蒸汽爆炸喷出燃烧的量

20、越多,形成的火球半径越大,火球持续时间越长,周围受到热辐射危害程度越大。爆炸威力估算见附件一。(3)健康危害。如没有防护,直接大量吸入有麻醉作用的液化石油气蒸汽,可引起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重症者可突然倒下,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若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内,液杰液化石油气大量汽化,导致空气中氧含量的减少,可使人员中毒窒息死亡;不完全燃烧可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直接接触液体或其射流可引起冻伤。(4)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大气可造成污染,残液还可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灾害影响的地理范围和人口数量等因素应予以考虑。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站区规模、设备安全状况并结合周边环境进行

21、灾害预评价。5预防和预警机制5.1危险源监控5.1.1明确本单位对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5.1.2重点设备监控措施应包括:(1)液化石油气充装站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2)专门机构或者专(兼)职人员;(3)定期分析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完善事故应急预案;(4)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定期检验制度;(5)消除事故隐患制度;(6)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制度;(7)外来车辆和人员管理制度。1.2 预警行动明确事故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的发布程序。1.3 信息报告与处置5. 3.1信息报告明确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接收和通报程序。6. 3.2信息上报

22、明确事故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内容和时限。7. 3.3信息传递明确事故发生后向有关部门或单位通报事故信息的方法和程序。5.4预警级别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事故预警可参考以下条件确定(1)一般事故为(HI)级:设备、管道、附件等发生泄漏,未发生火情,经停机检修即可恢复生产运行的事故。(2)严重事故为(II)级:设备、管道、附件损坏发生严重泄漏,伴有气雾、声响、结霜等现象,或者因泄漏引发大火,但采取系统操作,可以控制或阻断泄漏和火情,不会构成更大险情的事故。(3)重大事故为(I)级:设备、管道、附件等发生无法操控的破裂或火灾事故,致使液化石油气大量泄漏或造成严重火灾,危及

23、本单位及周边建筑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事故。6应急响应6.1 响应分级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以下提出的应急响应级别的划分,供一般液化石油气充装站编写应急预案时参考(参见本指南5.3款)HI级预警事故,由本单位应急救援指挥部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11级预警事故,立即启动本级事故应急预案。I级预警事故,立即启动本级事故应急预案,报请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启动上级或地方政府预案。6.2 响应程序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6.2.

24、1事故发生后的内部报告程序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事故发生地点。(2)事故类型(如泄漏、燃烧、设备损伤等)。(3)事故介质的吨位。(4)液化石油气品种(丁烯、丙稀、丁烷、丙烷)。(5)有无人员伤亡情况。(6)周围环境情况(如建筑物性质、交通、人流等)。(7)影响范围。(8)报告人姓名。6. 2.2事故确认、分析和救援程序事故确认的内容包括事故地点、影响范围、事故类型等技术要求;分析程序的内容包括工艺流程、操作规程的技术要求,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初步分析事故趋势,确定应急迅速启动的程序。7. 2.3事故外部报告程序事故确认后,在自身启动应急预案的同时,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地向特种设备安全监

25、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部门和相应应急指挥中心等部门报告。8. 2.4事故监控措施包括监控和分析事故所造成危害程度,事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是否有扩大危险趋势。救援抢险组应采用可燃气体浓度检测仪和风向仪对事故现场进行动态检测和监控,并根据检测数据判断事故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是否有扩大的趋势,且及时将有关数据和发展趋势报现场总指挥。6. 2.5人员疏散与安置原则、措施及启动条件(1)发生事故时,应及时疏散事故现场和危险区域内的人员。当预测事故有扩大趋势,并对周围建筑物(如居住区、商店、学校、工矿企业等)造成影响时,应立即请求政府有关部门启动上级应急救援预案,同时请求相关企业进行增援,并按

26、应急救援预案的规定和要求,将转移的人员安置至安全场所。(2)人员疏散时,应向事故现场上风区转移。下风区人员需佩带好过滤式防毒面具或正压式空气呼吸器。6. 2.6事故现场的警戒要求包括救援现场的警戒区域设置、事故现场警戒和交通管制程序,救援队伍、物资供应、人员设置及警戒开始和撤消步骤。(1)救援抢险组到达后,根据地形、风向、风速、事故储量、泄漏程度、以及周边道路、重要设施、建筑情况和人员密集程度等,以及应急救援技术方案对警戒区域的要求和规定,对泄漏影响范围进行评估。在专家的指导下迅速标出事故现场危险区和安全区。(2)现场总指挥下达设立警戒指令后,由警戒保卫组设置警戒范围和实施交通管制。危险区和安

27、全区应有明显警戒标志,如有毒等警戒标志等。警戒区内必须消除一切引起火灾的隐患。(3)警戒保卫人员应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和接近警戒区。(4)除公安、消防人员外,其他警戒人员,以及抢险人员、医疗人员等参与应急救援行动人员,须有标明其身份的明显标志。(5)当事故完全消除,事故现场勘查完毕,由现场总指挥下达取消警戒区的指令后,方可取消警戒区。6. 2.7应急救援中的医疗、卫生服务措施和程序7. 2.7.1当事故现场有中毒、冻伤等受伤人员,救援人员首先应将受伤人员移至上风处的安全区内,由医护等专业人员进行救治。8. 2.7.2受伤人员经现场医护等专业人员救护后,应尽快转入医院进行治疗。当发现有呼吸困难、休克

28、及中毒者,救援抢险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后进入现场,迅速将其转移至空气新鲜的安全区静卧,且按以下要求采取相应措施:(1)当发现有呼吸困难、休克及中毒者,将受伤者的衣扣及裤带松开,保持其呼吸通畅。(2)呼吸停止者,实施人工呼吸。(3)对冻伤者,首先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清水冲洗冻伤部位,至少15分钟以上,且在24小时内在患处涂上药膏,然后用医用纱布包扎。6.2.8保护应急救援人员安全的准备和规定(1)救援指挥部应设置在上风处,救援物资尽可能靠近事故现场。(2)应急救援人员进入危险区前,必须穿戴(携)好个人防护装备和救生器材。(3)现场总指挥应指定一名抢险救援人员为现场组长。(4)进行救援和抢险

29、的人员必须少而精,但不允许少于二名。(5)抢险救援人员的个人装备至少应配备正压式呼吸器、安全帽、全封闭防化服或防静电的消防服、防冻手套、不产生火花工作鞋或胶鞋、通信工具,以及抢险用器材和设备等。(6)救援人员熟悉和熟练应用自救措施和互救措施,进入事故现场前首先应辨别风向,下风区、低洼区和沟渠附近不准停留。(7)救援人员离开时,现场组长应清点救援人员人数,防止人员遗漏。6.2.9请求有关部门或救援队伍帮助程序(1)应急过程中,应由政府有关部门或应急救援领导小组长及时通知事故发生地附近的企业、学校等有关单位和向公众通报事故的情况,以便于做好警戒和疏散工作。(2)当事故有扩大趋势或现有措施无法消除事

30、故,应迅速报警,请求政府有关部门或已经协商的其他企业的应急救援队伍进行应急救援。6.2.10应急过程中对媒体和公众的信息发布程序和原则媒体报道应按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6. 2.11明确允许采用和禁止采用的方法和器材(1)应急救援人员应配备可燃气体浓度探测仪和风向仪,测定罐体内的液化石油气是否泄漏及风向,并根据事故状态,以及应急救援技术方案对警戒区域的要求和规定,迅速划定危险区和安全区。(2)实施控制事故发展的装备、资源。通信设备应是无线电通信设备,危险区内禁止使用移动电话和对讲机等非防爆型通信工具。消防装备和器材:消防车、消防水幕、消防水炮、消防喷淋装置、各种型号的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器、应急照

31、明设备等。回收液化石油气装置(容器)、抽液泵等。(3)救护人员使用的装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隔离式防毒面具、全封闭防化服或防静电消防服、防静电工作服、防护隔热服、避火服、防冻衬纱橡胶手套等。(4)现场处置、检测用设备:可燃气体浓度测试仪、风向仪、不同规格带压堵漏卡具、夹具、高压注胶枪、手动高压油泵、防火花的专业施工工具、防爆电筒、适用石油液化气介质的密封胶若干、高标号快干水泥等。(5)医疗救护车、常用救护药品等。6.3应急结束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事故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现场应急结束。7应急技术和现场处置措施7.1事故应急处

32、置程序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及现场情况,明确事故报警、各项应急措施启动、应急救护人员的引导、事故扩大及同企业应急预案的衔接的程序。7.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针对可能发生的泄漏、火灾、爆炸等,从操作措施、工艺流程、现场处置、事故控制,人员救护、消防、现场恢复等方面制定明确的应急处置措施。7. 2.1发生泄漏或泄漏火灾事故时。(1)报警通知本企业管理、维修、应急抢险等相关人员到场处置。拨打119,120,向消防等部门报警,并将事故情况及时报告当地质监、安监等有关部门。(2)设定区域和疏散建立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实施必要的交通管制和交通疏导。根据站区储量、泄漏程度、地形、气象等,对泄漏影响范围

33、进行评估,在距离泄漏点至少半径80Onl范围内实行全面戒严,划出警戒线,设立明显标志。疏散无关人员,以各种方式和手段通知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内的周边人员向上风向迅速撤离,对以上区域内的幼儿园、学校、商场等公众聚集场所应重点组织有序疏散。实施交通管制,禁止一切车辆和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火场内如有储罐、槽车或罐车,隔离至少1600m(以泄漏源为中心,半径160Om的隔离区)。液化石油气储罐爆炸燃烧安全距离推荐表见附件二。(3)消除火种立即在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内停电、停火,灭绝一切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的火种。进入危险区前用水枪将地面喷湿,以防止摩擦、撞击产生火花,作业时设

34、备应确保接地,进入危险区域的车辆应有防护措施。(4)应急处理储罐发生泄漏时,应迅速查明情况,判明原因,进行相应的处理。罐体本体、接管根部开裂泄漏:关闭进液阀门,停止一切装卸活动,关闭压缩机和气相进口阀门,开启烧泵抽泄漏罐中的液体,倒向备用罐,用沾水棉被堵住泄漏处,使其减少泄漏量,进一步组织堵漏处置。接管、阀门的密封等部位失效或泄漏:关闭进液阀门,停止一切装卸活动,必要时开启烧泵抽泄漏罐中的液体,倒向备用罐,用沾水棉或堵漏夹堵住泄漏处,使其减少泄漏量,进一步组织堵漏处置。罐车卸液软管泄漏或爆裂:罐车作业人员立即启用罐车上紧急切断装置,关闭罐车上液相阀门。同一时间,操作人员立即关闭卸液管道上液相阀

35、门,关闭压缩机,关闭工艺管线上气相阀门,切断液化石油气气源。严禁用压缩机加压倒罐。(5)积极冷却,防止爆炸打开罐区的喷淋装置,对相关储罐进行冷却。组织足够的力量,将火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用射流水冷却着火及邻近罐壁,并保护毗邻建筑物免受火势威胁控制火势不再扩大蔓延。从安全距离,利用带架水枪以开花的形式和固定式喷雾水枪对准罐壁和泄漏点喷射,以降低温度和可燃气体的浓度。控制蒸汽云。如有条件,可以用蒸汽或氮气带对准泄漏点送气,用来冲散可燃气体;用中倍数泡沫或干粉覆盖泄漏的液相,减少液化石油气蒸发,用喷雾水(或强制通风)转移液化石油气蒸汽云飘逸的方向,使其在安全地方扩散掉。在未切断泄漏源的情况下,严禁熄

36、灭已稳定燃烧的火焰。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应防止泄漏物向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6)灭火剂选择小火: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器。大火:水幕、雾状水。在气源切断,泄漏控制,温度降下之后,向稳定燃烧的火焰喷干粉,覆盖火焰,终止燃烧。7.2.2泄漏处置(1)控制泄漏源: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避免液体漏出。如管道破裂,可用木楔子、堵漏器堵漏或卡箍法等方法堵漏,随后用专用堵漏胶封堵。堵漏方法一般有:注胶堵漏法:采用专用夹具、手动液压泵、注胶枪、对压力表等附件进行夹紧注胶堵漏。注水堵漏法:利用已有或临时安装的管线向罐内注水,将液化石油气界位抬高到泄漏部位以上,使水从泄漏处流出,待罐内新鲜水有

37、一定液面时,冒水快速进行堵漏。先堵后粘法:堵塞后用黏结剂或金属薄片绑扎。螺栓紧固法:用有色金属工具带压紧固螺栓。泄漏处为圆形小孔,可采用木塞堵漏法。管道壁发生泄漏,又不能关阀止漏时,可使用不同形状的堵漏垫、堵漏楔、堵漏胶、堵漏带等器具实施封堵。焊缝微量泄漏,可采用快干水泥进行堵漏。罐壁撕裂泄漏可以用充气袋、充气垫等专用器具从外部包裹堵漏。带压管道泄漏可用捆绑式充气堵漏袋,或使用金属外壳内衬橡胶垫等专用器具施行堵漏。(2)泄压排空。由安全泄压阀和放空管,经密闭管道泄放至火炬系统焚烧放空或设置应急管线,将物料倒至备用储罐。7.2.3安全防护(1)个体保护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隔热服,在处理

38、液态液化石油气泄漏时佩戴防冻伤防护用品,禁止使用非防爆型电气和工具。(2)伤员处置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吸入中毒: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及时就医。(3)现场监测用可燃气体检测仪随时监视检测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内的气体浓度,人员随时做好撤离准备。7.2.4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迅速果断地撤出现场所有人员至安全地带,并重新评估,确定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1)当可燃气体检测仪检测液化石油气浓度报警时。(2)在火焰体积因气体的扩大而加速增大,火势(尤其是燃烧的储罐或设施)的噪音不断增大,燃烧火焰由红到白

39、,光芒耀眼,从燃烧处发出刺耳的哨声,罐体抖动,储罐变色,安全阀发出声响时,即为蒸汽爆炸的预兆。这时,扑救人员应立即撤离到安全地带。当事态发展无法控制或控制不利时,应及时向有关上级部门汇报,请求增援或启动上级应急预案Q7.3注意事项(1)佩戴个人防护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项。(2)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项。(3)采取救援对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项。(4)现场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项。(5)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确认和人员安全防护等事项。(6)应急救援结束后的注意事项。(7)其他需要特别警示的事项。8现场恢复8.1 撤离救援程序一般在泄漏已经止漏,残余火星已经熄灭,受伤人员及中毒人员已经抢救完毕,空气中液化石油

40、气含量已经正常,由现场总指挥在听取交通部门、消防部门、环保部门、特种设备管理部门、检验机构等部门及上级部门意见后宣布救援应急处理结束。8.2 重新进入和人群返回程序一般在现场勘测和清理完毕,并宣布应急救援行动结束后,方可允许人群陆续返回。8.3 对受影响区的连续检测要求一般应在事故处理现场,在一定的时间内(24小时)留12人监督现场是否有异常情况,并继续测定空气中液化石油气含量情况。8.4 后期处置主要包括污染物处理、事故后果影响消除、生产秩序恢复、善后赔偿、抢险过程和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及应急预案的修订等内容。9保障措施9.1 通信与信息保障明确与应急工作相关联的单位或人员通信联系方式和方法,并

41、提供备用方案。建立信息通信系统及维护方案,确保应急期间信息通畅。应保障报警及通信用器材完好,保证报警和通信信息渠道24小时畅通,应急救援办公室必须实施24小时值班制度。9.2 应急队伍保障明确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的组织与保障方案。明确本企业各专业应急队伍及负责人的通信联络方式,要求附人员联络表。9.3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9.3.1明确应急救援需要使用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9. 3.2设备、物资支持工作程序。9.4 经费保障明确应急专项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监督管理措施,保障应急状态时应急经费的及时到位。9

42、.5 培训与演练9. 5.1应急救援培训(1)制定培训计划及落实的措施。明确对本单位人员开展应急培训的方式和要求。(2)应急救援人员定期接受救援程序、救援方案、救援工具使用、紧急救护等方面的知识培训。(3)全员培训,提高应急意识、自我保护和参与救援的措施。9.5.2演习(演练)(1)明确应急演练的规模、方式、频次、范围、内容、组织、评估、总结等组织实施要求。(2)检验应急行动与预案的符合性,对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缺陷进行评估。(3)每年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对此项工作新的要求和应急预案的演练实践对预案进行改进和完善。9.6其他保障9.6.1建立应急抢险专家库,包括危化品、化工设备专家和当

43、地地质、气象、水文环境监测等相关部门的专家信息。9.6.2需要请求援助的外部机构和组织的名单和联络方式。9. 6.3根据本单位应急工作需求而确定的其他相关保障措施(如: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技术保障、医疗保障、后勤保障等)。10预案编制、管理和更新9.1 1预案编制一般步骤10.1.1编制准备(1)成立编制小组,其组长应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2)制定编制计划。(3)收集资料,主要是本单位基本情况和液化石油气储罐及充装设施基本状况。(4)安全状况分析和重大危险源分析。(5)资源和自身救援能力分析。10. 1.2编制预案10.1. 3审定和演练10.2. 4改进措施10.3. 案编制的格式要求

44、10. 2.1格式(1)封面。包括标题、单位名称、预案编号、实施日期,编制、审核、签发人(签字)、公章。(2)目录。(3)总则(引言、概况、目的、原则、依据)。(4)预案内容。(5)附件。(6)附加说明。10. 2.2基本要求(1)使用A4纸打印文本。(2)正文采用仿宋四号字,标题采用宋体三号字。10.3 应急预案的制订与发布应急救援指挥部组织应急预案编写、修改、验证。预案编制后组织或邀请专家进行审定,并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发布、实施。10.4 预案的演练和更新10. 4.1预案在发布后应组织预案所涉人员学习贯彻、演习演练。11. 4.2演习演练至少一年一次,根据演练的情况,对预案进行更新。

45、12. 4.3根据人员变动、设备参数改变、演习演练验证结果、新经验新教训,以及法律法规、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求的改变等实际情况,对预案进行更新和修订。10.5 预案上报预案发布或更新后报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备案。10.6 监督检查依据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对本预案的制定、完善、演练进行监督检查。11事故调查11.1 事故现场的保护(I)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强调除因抢救伤员和控制事态发展外,在事故调查尚未进行之前,任何人不得破坏和改变现场。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及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保护好事故现场。确因抢救人员、

46、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记、绘制形态图并写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2)事故相关证据收集与保全。11.2 事故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1)成立事故调查组,确定调查组成员组成。(2)了解事故概况。听取事故情况介绍,初步勘察事故现场,查阅并封存有关档案资料。(3)确定事故调查内容。(4)组织实施技术调查。必要时进行检验、试验或者鉴定,注明检验、试验、鉴定的机构。(5)确定事故发生原因及责任。(6)对责任者提出处理建议。(7)提出预防类似事故的措施建议。(8)写出事故调查报告并归档。11.3 情况调查(1)通过对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其相关人员询问,了解事故发生前后及事故的情况。(2)调查作业人员、调度人员等有关人员基本情况。(3)设备运行是否正常,是否有超过设计温度、设计压力、过量充装、储罐、管件、附件变形、泄(渗)漏、异常响声、安全附件及保护装置失效等异常情况。(4)运行管理及作业人员的操作情况。有无违章操作,以及有关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等情况。(5)现场应急措施及应急救援情况。(6)其他情况。11.4 资料调查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应主动向事故调查组提供事故发生前后设备生产(含设计、制造、改造、维修)、检验、使用等档案资料、运行记录和相关会议记录等资料。(1)设备设计、制造、改造、维修、检验、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