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学资料.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71763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规划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土地规划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土地规划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土地规划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土地规划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规划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规划学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土地规划学第一章绪论1.土地规划的客观必要性1)土地是一种生产不可缺少且无法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业生产的最根本特点是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相结合;3)使一切具有自然肥力的土地通过规划得到最合理的应用。2 .土地规划概念(研究对象)土地规划是一门研究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规律性的科学,为土地管理提供监督土地利用的方法和手段。3 .土地规划的特点1)科学属性:经济学科,技术学科,边缘学科2)特点:目的性,阶段性,变化性4 土地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平衡。2)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 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 土地利用微观设计。5) 土地规划的工作程序一、准备工作(一)基础资料收集和整理1)社会经济资料(1)

2、土地统计资料(2)人口资料:总人口、总户数、总劳动力、男女劳动力、居民点分布情况、每个居民点的户数、每户平均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年龄组成、人口劳动力组成(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3)生产和经济情况资料:a.各行业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各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的远景规划指标、规模、速度b.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及其生长特性,主要作物换茬方式和丰产经验。目前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各种作物的灌溉制度。c.主要家禽家畜的种类和特性d.主要果树的种类品种和特性e.现有及可能发展的工业的类别、数量、规模、分布位置、原材料来源、产品产供销情况6副业种类、资源大小及产供销情况,生产季节和劳动力需要f.渔业

3、生产情况g.对外水陆交通条件h.水利水电设施概况(二)自然条件资料1)土壤调查资料2)水文和水文地质资料3)气象资料(三)地形图资料1)野外实地调查2)地形图的补测3)现状调查二、制定规划1)控制先行,逐步逼近2)突出重点,综合设计3)三步设计,先粗后细4)经济评述,方案比较三、规划实施1)规划方案的投资预算2)规划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和综合平衡3)编制年度实施计划4)现场铺图5)检查规划实施情况第三章居民点布局1.居民点的概念与类型概念:是人们定居和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是人们组织生产和生活的地方类型:1)城市: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I型大城市,II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1型、I

4、I型)2)镇:城镇,集镇3)农村居民点:行政村,自然村2.小城镇的作用1)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改造农村面貌的重要途径2)小城镇建设是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3)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4)集镇的合理布局和建设是调整广大农村居民点建设的重要前提3.目前我国居民点的现状1)居民点布局疏密不匀2)居民点规模较小,居住分散3)村镇规划滞后,用地布局松散,人均用地多,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4)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不利于内部结构的优化5)用地面积大,扩展迅速6)建筑结构差,结构老式,环境条件差7)生产生活双重性明显,不利于用地分区4.居

5、民点布局形式及各自的优缺点1)卫星式:以大居民点为中心,周围布置卫星居民点优点:是小居民点向大居民点的过渡形式,是城市化的过渡形式缺点:占地多2)集团式:同级管理单位的居民点,统一布局在一块优点:(1)布局紧凑(2)节约用地(3)工程投资少(4)便于组织生产和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缺点:受地形条件限制大,劳动半径大3)自由式:自然布局而成优点:生产规模小时,劳动方便缺点:(1)不易组织大规模生产及群众的文化生活(2)不便设置公共设施(3)占地多,土地利用率低5.居民点的用地要求1)便于生产,方便生活(1)居民点位置与农用地有方便的联系,保持最短的下地距离(2)有方便的交通联系,靠主干道,大于10

6、0米,道路靠村不进村(3)水质良好,水源充足的水源(4)靠近电源2)易于建筑(1)地形地势:平坦、高燥(2)水文地质条件(3) 土质条件(4)安全条件:尽量避开地震易发区、大型水库下方、大填大挖、塌陷区等3)卫生保健(1)尽可能选在风景优美,环境舒适的地方(2)不宜选在沼泽、死水坑等地方,远离坟地、墓地和行车密度较高的公路(3)选在工厂的上风向和上游地段(4)畜牧场应处在居住区的下风和下游位置4)充分利用原有村庄的基础6 .城镇化的概念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是指城市中心对乡村腹地的传播过程,是全社会人口逐步接受城市的过程,是全社会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是城市

7、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7 .山东省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1)城镇体系规模结构不合理2)区域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发展滞后3)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不足4)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不足,承载能力不强5)城镇化发展方式粗放6)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不到位,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8 .山东省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1)健全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综合引导作用2)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城融合互动发展3)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承载力,推进城乡公用设施现代化4)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新型城乡管理体系5)实行城乡生态共保,提高人居环境品质6)推进城市民生共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1 )推动文化繁

8、荣发展,突出城乡风貌特色9 .山东省新型社区规划的意义1)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2)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有效举措3)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时间4)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平台5)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6)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7)符合农民意愿,切合山东实际的实践探索10 .农村新型社区的类型1)城镇聚合型社区:由几个村庄合并集中建设,在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的范围内,并逐步纳入城镇管理的农村新型社区,分为城市聚合型和小城镇聚合型。2)村庄集聚型社区:由多个村庄合并新建,或单个较大的村庄通过改造,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集中居住,设施完善的农村新型社区,分为村企联建型、强村带动型、多村合并

9、型、搬迁安置型、村庄直改型。11 .农村新型社区的现状和问题1)发展现状(I)农村居民点数量持续减少,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全面展开(2)农村人口总量大,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偏高(3)产业聚集功能逐渐显现,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5)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6)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2)存在问题(1)设施建设标准普遍偏低,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差距较大(2)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统筹不够(3)建设资金不足,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渠道(4)综合配套改革措施不健全,管理水平不高(5)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

10、仍有差距(6)传统村落保护不够,建设风貌趋同,地域特色不明显(7)村庄聚合型农村新型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难度较大第四章交通用地规划1 .交通运输的类型及优缺点1)铁路运输特点:运载量大;速度快;连续性强;运价低缺点:造价高;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2)水路运输特点:运输量大,可运特长件;耗能少,成本低;建设投资少;不占农用地缺点:连续性差,速度慢,转运条件差3)公路运输特点:适应性强;可减少转运环节;速度快缺点:运载量小;耗能大;污染性强;成本高;占地多4)空运特点:速度快;航程长;能到达地面运输达不到的地方;不占耕地缺点:运载量小;投资大;气候影响大2 .交通远景运输预测的步骤1)基本

11、交通量2)增长交通量程序:(1)根据现状调查分析现有交通量与各种经济指标的关系(2)根据建立的关系,远景经济指标数字来推算远景发生的交通量(3)推算远景的分布交通量(4)推算分配的交通量3 .主干道路规划的原则1)干路规划与区域远景发展规划相适应2)因地制宜并在工程技术上做到经济合理3)尽量缩短路线长度,节约占地和建设投资,并尽可能多的联系居民点4)为其他项目规划创造良好条件,干路与渠道结合布置,与渠道不成锐角相交,同向平行,不同向的尽量垂直相交5)注意上下左右的联系,做到协调统一4 .公路的等级1)汽车专用公路(1)高速公路(2)一级公路(3)二级公路2) 一般公路(1)二级公路(2)三级公

12、路(3)四级公路5 .公路主要技术指标(1)计算行车速度(2)行车道宽度(3)路基宽度(4)平曲线半径(5)停车视距6 .公路选线的原则1)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要求2)因地制宜,布置在地势富燥、地质良好、便于施工的走向上3)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做到路线顺直短捷、节约用地4)与其他交通线路的布局协调统一,形成较为完善合理的交通网5)经济合理。7 .平原微丘地区道路选线的要求1)尽量做到顺直短捷,尽量设半径大的平曲线,微丘区尽量顺地形走2)平丘区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尽可能避免穿越城镇、工矿区和密集居民点3)合理处理好路、桥关系,大中桥涵服从道路总方向,小桥涵服从道路走向第五章水利

13、用地规划1 .水资源的类型及开发利用的方式(I)河川径流:利用水利进行发电;利用河流的供水功能(2)当地地面径流:平塘、山塘、小水库(3)地下水及其开发利用:垂直集水系统、水平集水系统、联合集水系统、印泉结构(4)城市污水及工业废水2 .水土资源平衡的概念及作用概念:综合考虑地区内水资源的供应能力和需求状况,找出本地区水资源的余缺情况,合理协调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以寻求水资源的平衡。作用:(1)是进行水资源的区域再分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重要依据。(2)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水量调节措施,建设水利工程措施的基本依据。(3)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依据。3 .水利工程系统的类型与组成(1)

14、水源和取水枢纽河川径流:拦水坝、提水站、分水闸地表径流:水库、塘坝、抽水机站地下水:机井(2)输水配水系统:干渠;支渠;斗渠;农渠。(3)田间调节系统:毛渠、输水沟、灌水沟、灌水格田等临时沟渠(4)排水泄水系统:干渠、支渠、斗渠、农沟(5)排水枢纽系统:排水枢纽:容泻区(6)灌排系统上的建筑物4 .骨干输水工程的用地要求(1)在水源和容泄区水位既定的情况下,使灌溉排水渠道获得最大的自流灌溉面积和排水面积(2)在地形上使得渠道纵坡比降适中(3)减少渠道输水损失,防止渠道塌崩,渠道尽可能短顺平直,渠道沿线地质坚固稳定,透水性弱(4)保证工程费用少,输水损失小,工程效益大满足经济要求。(5)渠道选线

15、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做到排灌系统所占土地与其控制的土地面积之比达到最小。(6)上一级渠道布置应为下级渠道的合理规划和土地规划的其他项目合理规划创造条件。5 .抽水站布局的方式(1)集中供水(2)分级供水(3)高低渠供水(4)分散供水6 .布井的方式(1)网格状(2)直线布井(3)在地下水水力坡降较大的地区,井网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第六章土地保护工程规划1 .土地保护的概念一是对已开发地区,如有建立土地保护措施的必要,应建立起适当的保护措施二是对新开发或待开发地区进行系统的土地调查和全面的土地保护规划设计,建立起合理的土地保护措施体系,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2 .土地

16、保护工程的概念和类型概念:为防止土地退化,使土地不仅能永续利用,而且还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所采取的保护工程措施。类型:生物性的保护工程;工程性保护工程;生物性的保护工程3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侵蚀量A=F(侵蚀力R*可蚀性K)4 ,水土保持林的类型及作用降低地表径流速度,使水大量渗入土壤,利用树木根系固定土壤。分为:分水岭防护林;水流调节林;沟谷防护林(1)分水岭防护林:控制径流起点、涵养水源、防止侵蚀的发生、保护农田(2)水流调节林:防止地表径流破坏作用的扩大,使其转化为地下水。配置水流调节林,使地表水受到阻滞,降低流速,分散水量,增加渗透,防止冲刷,减少溪流的流沙量。(3)沟谷防护林:防止沟头

17、、沟岸、沟底因受地表径流的侵蚀冲刷而继续塌陷下切并防止大量泥沙进入河流和水库。5 .梯田的类型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6 .治沟工程的布局治沟必须治坡结合,从上到下,从坡到沟,从沟头到沟口,从沟岸到沟底,全部部署,层层设防,即解决侵蚀的原因,又解决侵蚀的后果,从上到下设4道防线:在沟头以上的集水面积上,加强坡面和源面的治理,做到水不出田,从根本上控制导致沟壑发展的水源和动力。临近沟头处兴建防护工程,将地面径流分散拦蓄,使之不从沟头下泄,制止沟头发展。在沟坡上修筑鱼鳞坑、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等工程,种树种草,巩固沟岸,防止冲刷,减少和减缓下泄到沟底的地表径流。在沟底,从毛沟到支沟、干沟,

18、采取修谷坊、淤地坝、小型水库等工程,巩固和抬高侵蚀基点,拦蓄洪水泥沙。7 .沟底工程的类型(1)谷防:土、石、柳;(2)小水库:土坝、溢洪道、泄洪沟;(3)淤地坝。8 .地面塌陷的类型均沉型、条带型、向心型、混合型9 .地面塌陷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方法影响:(1)影响农业生产(2)危害建筑物(3)危害交通设施治理方法:(1)定点开采;(2)平整地面;(3)充填采煤空腹,防止塌陷;(4)充填塌陷区,发展农业;(5)充填塌陷地,作为建设用地;(6)整理塌陷地,发展多种经营;(7)塌陷后水面较大的区域,发展网箱、网围养殖或种植水生植物;(8)对塌陷较深、水面又较大的区域,可以改造为人工湖公园等第七章农

19、业生产用地规划1.直接农业生产用地的类型种植业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养殖业用地2,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用地规划的概念农业生产过程是农、林、牧、渔各生产部门与自然之间,以及各生产部门之间不断进行能力转换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农业生产用地规划是根据一个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经营方针以及发展农业的长期任务,合理组织农业各部门的生产用地,以促进农业全面发展的一项措施。3 .用地结构是指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各类用地的构成情况及其相互关系。4 .确定用地结构的依据和方法1)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2)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3)社会经济因素(1)国家的计划任务(2)农业企业原有的经营方针(3)农业企业原有农业生产用地组

20、成与比例4)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5 .模型法确定农用地结构的步骤(1)确定目标(2)确定变量(3)建立目标函数(4)确定约束条件(5)计算结果分析6 .大田作物种植面积预测的步骤7 .农用地配置的原则(1)经济合理;(2)土地的自然特性与作物生物学特性相适应:(3)居民点与农业生产用地相互位置协调一致;(4)机械作业的要求;(5)充分利用现状。第八章耕地内部规划1 .耕地的概念人们经常实施耕翻、耘耙、平整等措施的土地2 .耕地利用的组织形式及优缺点1)轮作区组织形式优点:缺点:2)耕作田块组织形式优点:灵活缺点:作物种植比例不稳定3 .确定种植区类型和数量的影响因素1)地形和土壤2)生产

21、单位的数量和规模3)作物种类、比例与面积4)居民点布局5)轮种土地的规模和外形4 .田块方向规划的要求1)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2)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3)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排水4)有利于防风5 .护田林带规划的内容1)林带结构的选定2)林带的方向:护田林带垂直于主要害风方向3)林带的间距:等于它的有效防护距离4)林带的宽度:林带的适宜宽度必须建立在防风效率与占地比率统一的基点上6 .林带结构的概念和类型概念:造林类型、宽度、密度、层次和断面形状的综合体类型:紧密结构林带;稀疏结构林带;通风结构林带7 .林带透风系数的概念林带背风面林缘1米处带高范围内的平均风速与旷野的相应高度范围内平均风速之比8

22、.综合防风值的概念有效防风距离与平均防风效率的乘积9 .沟、渠、路、林、田的配置方式及优缺点(1)田间道路布置在排水斗沟靠农田的一侧(田一路一沟一林一渠)优点:可利用挖排水斗沟的土方填筑路基,节省土方,且机械可直接下地;缺点:道路需要穿越农沟,需要在农沟和斗沟连接处设涵管或修建桥梁、涵洞;道路路面较低,容易被水淹没,为避免淹没道路,必须在道路旁修建截水路沟。(2)田间道路布置在斗渠与斗沟之间(田一沟一路一渠一林)优点:避免道路穿越农沟;缺点:机械下地必须跨越斗沟,在降雨较大地区,斗沟较宽,需要修建跨度较大的桥梁,增加投资,在降雨较少地区采用。(3)护林带布置在靠近斗沟的一侧(田一路一渠一林一沟

23、)优点:道路位置高,不易受水淹,机械下地方便;缺点:跨越农渠,必须修建较多的桥涵。第九章果林地规划1.果园树种和品种选择的要求1)适应于当地的自然条件,保证高产优质2)早中晚熟品种应按一定比例搭配,满足市场周期性需求,并合理利用劳动力和资金,提高设备利用率。早熟5-10%,中熟15-30%,晚熟60-70%3)为异花授粉,提高产果率创造条件4)树种应尽量做到以短养长,以减少果园的投资,加快资金运转5)交通方便6)适应市场要求2 .果树配置的原则把每一种树种和品种配置在最适宜的地段上,综合考虑土壤条件、地形坡度、坡向、地下水要求、生产管理要求等因素。1)耐旱、喜光、喜高温的树种应配置在阳坡,如桃

24、、杏、柿子等;2)苹果、梨最好种在西南坡,防止日灼;3)果树多为异花授粉,配置时应注意选择一定比例的授粉品种。3 .授粉树具备的条件1)适应当地环境条件2)与主栽品种的开花、物候期一致,结果果林一致3)与主载品种有良好的亲和力4)与主栽品种管理条件相似,丰产优质4 .授粉树配置的方式等量式;差量式;中心式;等高配置5 .果树行列配置的方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棋盘式):带状第十章牧草地规划1 .草地的三个生产过程和两类产品三个生产过程:牧草生产;牧草利用;牧草转化两类产品:第一性产品-牧草;第二性产品-活畜与畜产品2 .草地生产力评价指标生物产量指标:草产量、可食牧草的营养成分牲畜的数量指标

25、:牲畜数量;草地面积;放牧天数畜产品指标:单位面积草地每年能提供畜产品的多少草地等级指标:以产草量分等级;以草裙质量分等,以产量分级;以草地利用和改良条件来进行综合划分等级3 .载畜量的概念在一定面积的草地上,在一定的放牧季节内,在正常的放牧条件下(草地放牧适度,牲畜生长良好)所能牧养的牲畜头数4 .轮牧的优点1)减少牧草浪费,提高草地载畜量2)牲畜在草地上均匀采食,可防止杂草,提高草地产量和品质3)可减少牲畜在牧场的游走时间和距离,避免牲畜过多的热量消耗,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4)可以有效减少和防止牲畜传染病的传播,有利于加强草地经营管理5 .季节牧场划分的依据1)草地气候条件2)草的生长和

26、枯萎时间3)经营习惯和管理水平6 .放牧地段布局的内容1)总要求:(1)充分利用草地(2)供应各类牲畜以优质的牧草(3)合理组织轮牧2)具体要求:(1)根据不同畜群对牧草的要求划分相应的放牧地段(2)每一畜群放牧地段应集中配置(3)保证放牧地有良好的地形(4)放牧地段与人工饲料地结合,以减少运费和驱赶距离(5)放牧地与水源、居民点、畜牧场距离小于驱赶距离(6)放牧地段最好是长方形7 .轮牧小区规划的内容(轮牧周期、放牧频率、放牧天数的概念)(1)轮牧周期:在放牧地段内每个小区从第一次放牧到第二次放牧相隔的时间。(2)放牧频率:在一个放牧季节内,每个小区轮回利用的次数。与放牧周期成反比(3)放牧

27、天数:第一天被采食的牧草生长到再食的高度所需天数。一般以草生长到5-6厘米为标准(4)轮牧小区数(5)小区面积(6)小区的长宽和外形(7)小区布局8 .护牧林的类型及作用(1)牧场防护林(2)树上防护林(3)圈伞防护林(4)防风防护林9 .草地改良的措施(1)在天然草地上灌溉、施肥和播种良种(2)消除杂草(3)消灭草地上的害虫(4)改良盐渍土(5)把天然草地改为人工草地第十一章居民点内部规划1 .居民点功能分区的概念和优点概念:是将全部土地按性质和功能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是他们的互相位置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个能为生产和生活创造良好条件的统一整体。优点:(1)有利于内部联系(2)共有某些工程设施(3

28、)避免功能区间的干扰2 .居民点道路网布置形式及优缺点1)方格式(棋盘式)优点:街道结构整齐,便于安排建筑物,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易于辨认方向缺点:(1)对角线方向交通不便,曲度系数大,正方形为1.41(2)曲度系数:两点间顺着道路的距离/两点间直线的距离(3)适合于平原地区2)方格对角线式优点:弥补了方格式的不足,即消除了方格式布局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缺点:(1)形成了许多三角地带,不利于建筑物布置(2)增加了许多复杂的交叉口,不利于交通组织(3)增加了临街建筑长度(4)适用于大型居民点,农村居民点一般不采用3)放射环式优点:便于内部联系缺点:(1)居民点被分割成不规则的地段,不便于建筑2 2

29、)土地利用率不高(3)一般与其他形式配合布置4)自由式优点:能够很好利用地形缺点:(1)容易形成不规则形状的小区,难以布置建筑物,土地利用率低(2)一般适用于山区、丘陵区地形变化大的城镇与居民点5)混合式3 .街道布局的基本要求(1)适应居民点交通运输的发展(2)考虑居民点环境与外貌的要求(3)合理利用地形和地质条件(4)符合各种管线布置的技术条件(5)要注意视觉艺术效果4 .街道交叉口的形式平面交叉口形式;十字形;X字形;丁字形;多道复合5 .公共中心位置选择的要求(1)利用原有基础(2)适应发展要求:近期位置适中,远期位置合理,布局上有一定的灵活性(3)应尽量布置在生活区的适中地点,使服务

30、半径均衡(4)应选择在地势高燥,宽敞开阔地点(5)与街道网相协调6 .居住区用地构成居住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绿在用地、其他用地7 ,住宅群的布局形式1 1)行列式:主要住宅建筑平行布置,长轴方向根据朝向或其他要求配置(2)周边式:建筑沿小区街坊或院落周围布置8 .工业用地的要求1)区域位置和建设条件(1)远离机场、水利枢纽的战略目标,避开地质条件差、地下水位高的地带及水库坝址下游(2)应靠近水源,交通运输条件良好2)环境保护要求(1)散发有害气体的工业不宜集中布置在一个地段上(2)综合考虑地形、风向因素,把排放大量废气的工业布置在空气流通的富地(3)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设置必要的防护带3)工业与

31、居住区的位置:工业区布置在居住区附近,以减少劳动者上下班的劳动时间消耗9 .园林绿化的作用(1)调节小气候(2)减低噪音、过滤尘埃、净化空气(3)增添城镇和村庄的自然景色,为居民提供休息游览场所,丰富生活内容(4)利用各种地形种花种草和经济林木,既美化环境又增加经济效益10 .绿化的类型(1)街道绿化(2)防护绿化(3)庭院绿化(4)专用绿化I1.居民点改建的步骤1)确定改建任务(1)确定居民点的发展规模(2)确定各种建筑物的质量和数量(3)提出整顿居民点布局任务(4)关于改善居民点的用地外形与确定居民点用地的发展方向(5)提出调整某些建筑物的布局位置,改变某些建筑物的用途意见(6)做出某些居

32、住地段、公共建筑及生产建筑地段的内部规划方案(7)进行居民点绿化、给水、排水和供电等安排2)改建规划的调查研究(1)原有居民点的土地使用现状调查(2)建筑物现状调查(3)调查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4)公共建筑调查(5)人口调查(6)生产建筑调查(7)公共设施调查(8)有关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调查(9)建筑材料和劳动力调查3)改建规划设计(1)功能分区安排(2)街道网改建(3)建筑群的改建第十二章规划方案论证实施1.规划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土地利用评价2)基本建设投资效益(I)投资效益系数和投资回收期(2)最佳投资收益系数和追加投资回收期(3)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4)单位生产能力投资和建设工期3

33、)生态经济评价(1)生态效益指标(2)生态经济效益综合指数4)环境质量影响评价(1)大气环境状况(2)自然环境状况(3)生活环境状况2 .规划方窠可行性研究的内容(1)投资机会研究:是鉴别土地利用项目的投资机会。比较概略,依据指标来进行估计而不是详细的分析;(2)初步可行性研究:是可行性研究的中间阶段,当一个项目的经济指标缺少把握,尚需对其选址、实施和建设投产后的原料来源和产品出路等经济过程的进一步研究才能判断建设项目是否具有生命力时,就有必要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3)详细可行性研究: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技术和经济依据。要求对一切可行方案进行详细的深入的分析比较得出最终结论,在以后阶段里不允许任

34、意改变这些结论;(4)财务和国民经济研究:是对项目的经济效果的研究。是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也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内容,一般来说,以国民经济评价的结论作为项目或方案取舍的主要依据。3 .规划成果(1)土地规划图的编制(2)土地规划文本、施工图及实施计划(3)土地规划说明书的编写(4) 土地规划的技术和法律文件以及其他调查资料的整理1 .土地利用评价:土地开发程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经济效果2 .基本建设投资效益:投资效益系数和投资回收期、追加投资效益系数和追加投资回收期、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单位生产能力投资和建设工期3 .生态经济评价:生态效益指标、生态经济效益综合指数4 .环境

35、质量影响评价:污染环境状况、自然环境状况、生活环境状况塌陷对环境的影响:1 .塌陷对土地侵蚀的影响:开采塌陷形成了下沉盆地,下沉盆地使地表倾斜、坡度改变。坡度越大则径流量越大,冲刷量也越大,引起水土流失和土地侵蚀也越严重,所以根据地面倾斜程度估算侵蚀程度是恰当的。2 ,沉陷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土壤水分及其强度是对土壤生产力影响的重要因素。土壤重度是反映土壤强度的指标。采煤引起土体下沉,增加土壤密实度,导致土壤重度加大的现象。采煤发生大而积塌陷、地下水位下降,塌陷区地表产生大量裂隙,改变了土壤的质地结构,增大了土壤的导水率。3 .采煤塌陷对区域水系的影响分析:采煤塌陷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36、4个方面,即对地表水体的影响、对包气带土壤水的影响、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以及对水体污染的影响。4 .采煤塌陷区的大气污染:井下排出的废气以及煤计石自燃释放出一氧化硫、一氧化碳,致使塌陷区大气受到污染。5 .采煤塌陷对地表生物及非生物的影响分析:地下煤炭的开采引起地表大面积下沉,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绿色植物的大幅度减少。但是,土地塌陷对植物的影响情况与矿区的地形地貌、地质、区域气候、地下水位高低等自然要素和采矿条件有关。山东城镇化存在主要问题:1 .城镇化水平不高,市民化任务艰巨;2 .城镇综合竞争力不强,空间格局亟待优化;3 .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吸纳能力不高;4 .资源承载能力不强,生

37、态环境保护压力大;5 .城乡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乡建设缺乏特色;6 .体制机制配套改革不到位,政策措施不完善。山东城镇化存在主要任务:1.健全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综合引导作用;2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城融合互动发展;3 .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推进城乡公用设施现代化;4 .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新型城乡管理体系;5 .实行城乡生态共保,提高人居环境品质。农村新型社区意义:1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2 .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有效举措;3 .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4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平台;5 .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6 .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38、。农村新型社区化现状:1 .乡村居民点数量持续减少,农村新型社区建设;2 .农村人口总量大,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偏高;3 .产业集聚功能逐渐显现,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5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农村新型社区分类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区位特点、建设模式

39、、空间布局和生产方式等,规划将农村新型社区划分为城镇聚合型、村庄聚集型两类。城镇聚合型社区是指由几个村庄合并集中建设,在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址,并逐步纳入城镇管理的农村新型社区。按照所处位置不同,分为城市聚合型和小城镇聚合型两种类型。村庄聚集型社区是指由多个村庄合并新建,或单个较大村庄通过改造,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集中居住、设施完善的农村新型社区。按照改造动力和空间组织的不同,分为村企联建型、强村带动型、多村合并型、搬迁安置型和村庄直改型五种类型。农村新型社区存在问题:1 .设施建设标准普遍较低,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差距较大;2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统筹不够;3 .建设资金不足,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渠道;4 .综合配套改革措施不健全,管理水平不高;5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仍有差距;6 .传统村落保护不够,建设风貌趋同,地域特色不明显;7 .村庄聚合型农村新型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难度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