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6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一、36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料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料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这句民谚特别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阅历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迄今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闻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特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意;(2)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欢乐;(3)性器期,36岁,这是一个激烈担心的时期,性器是儿童欢乐和满意的主要来源。男孩子
2、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仿照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艳羡,想和“情人”共享阳具,起先吸引异性的留意力。(4)潜藏期,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嬉戏中去。(5)生殖期,12岁以后,主要活动是建立友情,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担心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更,有些孩子变得特别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心情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渐渐消逝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
3、关键时期。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更呢?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阅历也积累了很多,相识实力有了巨大的进步。特殊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帮助自己走路,假如没有人干涉他,他可以走很远的路。全部这些发展都使得3岁左右的小孩产生了自我意识,他们起先意识到,“我”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可以自己干事情,可以限制事物,可以独立地吃饭、拿取东西,也可以对事情作出基本的推断了。例如,他们知道,刚从火炉上端下来的锅是碰不得的,到晚上天黑的时候,只要一拉开关,灯就能亮,他们假如渴了,能够自己到冰箱里找寻喝的东西,饿了,会
4、从家里放食品的地方找出自己爱吃的东西充饥;晚上躺在床上,他们会要求妈妈给自己讲个故事再睡觉,等等。总而言之,3岁小孩的本领变得比过去大得多,他们会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要求,假如这些要求得不到满意,他们就会大哭大闹,比如,在玩具商店里,假如他们想要买一个自己喜爱的玩具而妈妈不答应买,他们就会躺在地上打滚,而不顾妈妈丢面子。3岁小孩也比过去更可爱,因为他们总是说出一些令大人喷饭的话,干出一些让大人惊异的事情。一个小女孩,谁也没教她,她会自己静静地坐在妈妈的化妆台前,往嘴上涂口红;一个小男孩,会拿起爸爸的电动剔须刀,在脸上乱比划。当望见妈妈为什么事情难过的时候,他们会紧紧抱住妈妈,想劝慰她。3岁
5、小孩的身上,每天都在发生变更,每天都在进步,他们的学问阅历,相识事物的实力、社会交往技能、语言、思维,一切都在向前进步。3岁这个关键时期过去之后,孩子的心理发展并没有立刻安静下来,您会发觉,他们身上又接连出现了其他问题,比如,他们的语言发展很快,但是思维发展较慢;他们做事情,想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和89岁的孩子相比,他们还显得特别无趣,无趣得不讲道理;他们有时很任性,不听话,想自己做事,但有时又特别依靠大人;他们对自己感爱好的事情主动性很高,对自己不感爱好但是有社会意义的事情,则不那么情愿做;他们的心情还很不稳定,仍旧会动辄大哭大闹;他们与小伙伴的关系也还很不稳定,等等。总之,直到上小学
6、之前,孩子的心理发展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36岁,真是个动荡时期。二、幼儿的思维与学习1孩童的思维从2岁到6岁,儿童智力发展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驾驭各种符号。例如,语言就是符号,象征嬉戏也是符号(这个大圆圈是爸爸,那个小圆圈是我),说自己做的梦还是符号(在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非现实性的幻想)。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仍旧是自我中心的。例如,他们还不能鉴别词语和词语所指的东西,不能鉴别他们自己创建的嬉戏、梦幻符号和现实之间的差别。他们认为,名称都是事物固有的,一个物体只能有一个名称。当他们知道了理发馆是给他理发的地方之后,他会问“发廊是干什么的”?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主要表现在孩子的言语和行为
7、中。例如,一个孩子给另一个孩子讲VCD机怎样用时,他会运用一些模糊的术语,像“往前转”、“往后停”之类,等他讲完之后,另一个孩子还是不会运用VCD机,因为他把最重要的信息漏掉了,缘由是,这个时候的幼儿还不擅长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或他以为词汇所包含的信息比实际的多,他信任,含混的“东西”也能表达物体的性质。所以,这一阶段的幼儿还不能清晰地鉴别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东西。到了56岁,幼儿的详细运算实力起先发展,他们已经能够算简洁的算术,也能够区分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例如,6岁的小孩已经知道“家用电器”不仅包括电视机、电冰箱,还包括空调机、洗衣机、电风扇等家庭用的全部电器。而4岁小孩就不能清晰地
8、知道这一点。56岁儿童在考虑问题时,己经能够同时考虑两个元素或两种关系。比如,把水从一个高而瘦的杯子里倒进一个矮而粗的杯子里,他们知道,水没有变少,也没有变多,这就说明,他们已经能够同时考虑杯子的高度和杯口直径这两个元素,他们知道这两个元素是相互补偿的。同样,他们也知道了,把一块面团擀成一张面积很大的饼时,面团里的面并没有增多;把一根很长的绳子缠成一团时,绳子也没有变少;一个小男孩穿上女孩的衣服,梳女孩的头发时,他仍旧是男孩,笺vjrvJ7o很多父母对自己34岁孩子智力发展的关切程度远远超过对他们的心情、爱好和看法的关切。这些父母不懂得,强迫一个小孩子学习一种特地的学问,会使他产生对学习的反感
9、。这种消极心情对他将来的学习是不利的,它所产生的负作用比他今日是否学到了字母、数字和算术要大得多。很多成人认为,孩子的思维和成人差不多,在感情上却离成人很远。这是一种严峻的误会。事实恰恰相反。孩子在感情上很像成人,而在思维上离成人很远。一个孩子间或从同伴那里学来了一句脏话,父母就断定孩子懂得这句脏话的含义,于是打骂孩子一顿了事。其实,孩子说的这句话,他自己并不确定懂得。我们应当利用这个时机对他进行教化,我们可以告知他,有些话听了让人兴奋,有些话让人厌烦。你说的这句话就让人厌烦。有些孩子说脏话,只是在摸索爸爸妈妈的反应,一旦发觉父母的反应不开心,他们以后就不再说了。45岁的小孩语言已经发展得相当
10、好,有些孩子甚至已经达到伶牙俐齿的地步,但是事实上,他们的思维发展还相当不成熟。您可能发觉孩子能认出几十种牌号的汽车,能滔滔不绝地复述从幼儿园里听到的故事,但是,你把一个粗矮杯子里的水原封不动地倒进一个高、细杯子里的时候,孩子会说,水变多了。你把原来挨在一起的5块糖摆宽一些,他会说糖比原来多了。2在嬉戏中学习孩子的学习常常是在活动中进行的,这与我们成人不同,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学习得最好的时候,常常是静静地坐着倾听的时候,比如听老师讲课或者自己看一本书。孩子却不能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心智活动或思维。他们只能通过对事物进行实际操作来学习,不管这些活动是搭积木、玩洋娃娃还是过家家。举个例子,孩子们在幼儿
11、园里是怎样学做饭的。老师教给他们剥豌豆皮,削胡萝卜皮和土豆皮。在干这些活的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要炒的土豆必需削皮和怎样削皮,要煮汤的豌豆必需剥皮。他们通过视察了解到,开水怎样把蔬菜烫软了,煮熟了,又怎样使另外一些食物(如鸡蛋和肉)变硬了。他们还知道了,食物在烹饪之后的颜色和重量都有变更,等等。所以,做饭这一活动不仅是加工自然食品的过程,它供应了概念形成、语言丰富和数学实践的机会。所以,幼儿不是消极的学习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意大利幼儿教化家蒙台梭利说得好,“嬉戏就是儿童的工作”。在嬉戏中,儿童从事各种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又渐渐地被内化为思维活动。相反,让儿童静静地坐着学习,对他们的成长不会产生长
12、久的作用。只有让儿童通过主动应付环境而获得的东西,才能许久地得到保持。3幼儿不适合于规则学习成年人常常错误地认为,幼儿可以依据规则来学习。很多父母有这样的阅历: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知孩子不要拆散玩具,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接受别人帮助时要说“感谢”,但是孩子总是不听话,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幼儿还没有内化的思维,他们很难把外部规则内化为自己的须要。结果,他们就可能在今日接受别人帮助时说了“感谢”,明天又忘了。幼儿不能驾驭外界强加的规则。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是通过嬉戏来学习,所以,对幼儿进行语法、数学等正式教化是不恰当的。因为无论阅读、学拼音,还是学习数学,都是以驾驭确定的规则为前提的,
13、这种方式不适合于学前儿童。但是,另一些学习活动可能适合于幼儿,如学习写字、认拼音字母、学习打字等等。这些学习可以为以后的规则学习打下基础。4快速学习与融会贯穿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对孩子来说,纵向的加速学习比横向的融会贯穿更重要。例如,学习数数,他们恨不得孩子能很快地从1数到100o0,学习阅读,就希望孩子尽快地能够读文字很多的书。为什么这种愿望是不切实际的呢?因为,假如学习对孩子来说没有乐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不会高,他们的情感还会受到损害。当您花了很多钱,给孩子报了钢琴班、书法班、舞蹈班的时候,必需首先考虑孩子是否有爱好学习这些东西。诚然,孩子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可以在特殊技巧上得到大的提高,
14、但是,假如孩子并不喜爱这些东西,他们的学习是被迫的,他们忍受着巨大的压力学习,可能会失去很多东西,他们的情感可能会受到消极影响。这些,他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所谓横向的融会贯穿,指的是,我们不求孩子在某一个或几个特地技巧上有大的进步,而是给他们供应足够的、多种多样的材料,让他们扩大学问面,把各种学问融会贯穿起来。例如,相识了圆形或方形,以后,不要再让他学习新东西,而是让他熟识他所见到的各种圆形和方形,这样做,有助于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圆形和方形的概念,为今后学习更高级的几何学作了打算。当孩子学习了各种各样的学问材料之后,他们就能对这些材料进行横向的比较、分类、排序等等,例如,让他们把狗、草、桌子、
15、大象、月季花、柜子依据类别和大小分类并排序,假如他们做得很好,就意味着他们为今后的学习作了打算,这比仅仅学会数数、算术的孩子将来的发展可能更好些。为了考试忙着死记硬背的学生,和常常看课外书进行规律性学习的学生相比较,状况也很相像。这两个学生在考试成果上相差可能不多,但是那个广泛阅读课外书、融会贯穿地驾驭学问的学生,今后的学习可能更轻松,因为他为下一步学习作的打算更充分。想方设法教给幼儿一种特地技巧和学问的父母,客观上似乎是在教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其结果,对学前儿童来说,这些学问很可能是短命的。三、幼儿期特性发展的主要任务我们在引言里已经提到,幼儿时期的智力发展状况并不能预料孩子长大以后的生活是
16、否华蜜,但是他们的特性发展却能够预料。可以说,36岁期间,培育孩子良好的特性特征,比成天关注他们的智力发展更重要,也更得法。那么,对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化,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孩子驾驭那些为上小学作打算的学问,如会数数,会算5以内的加减法,会背乘法口诀,会相识多少汉字等等,也不是象我们现在多数父母想的那样,培育孩子遵规守纪,听说听道,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而是在特性和社会性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一位闻名心理学家认为,36岁儿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嬉戏活动,亲身体验他们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培育一种目标方向感和自主性、创建性。例如,当你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教他学习一个数字或汉字,他听您说到学这些东西将来会有用
17、的时候,有目标方向感的孩子会特别新奇和仔细地听你讲,仔细地学习和驾驭,而没有目标方向感的孩子就显得比较麻木不仁;又如,当幼儿园老师在班上拿出一个军舰模型要讲解的时候,孩子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目标方向感的孩子会特别感爱好、特别留意地听老师的讲解,下课之后,他可能对别的孩子说,我长大要当一名海军,要开军舰,象刚才老师上课时拿出的那艘一样。而缺乏目标方向感的孩子,可能对军舰模型不感爱好,也没有什么感受能说出来和大家沟通。我们做家长的,应当刚好发觉和抓住孩子身上出现的这种目标方向感,给以刚好的强化和激励。这种目标方向感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产生雄心壮志、远大理想和主动精神的基础。有多年幼儿教化阅历
18、的老师普遍反映,那些后来考取名牌高校、成为人才的孩子,往往是那些在幼儿期就表现出这种萌芽般的雄心壮志的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就表现出了高于别人的主动性和创建性。虽然您是自己孩子的爸爸、妈妈,但是您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其中一个缘由就是您对像遗传、环境这类心理学、教化学方面的原理一知半解。假如把孩子比方为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那么,遗传就是这棵小树的种子,它将来能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所以,了解自己的孩子,应当从了解他的遗传特征起先。在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上,心理学家和教化家探讨和争辩最多的,莫过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争辩长达100多年,二、三十年
19、头,遗传确定论曾经显赫一时,五、六十年头以后,人们起先重视环境的作用,近20年来的一些新的探讨发觉,使人们重新起先重视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近期的探讨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遗传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各占多大比例,二是遗传怎样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四、遗传的作用有多大5060年头以前,遗传学只是针对生物的遗传形态、动植物的遗传规律、良种的培育与改造等问题进行探讨,60年头以后,从遗传学中分别出一个分支,特地探讨动物和人的行为与遗传的关系,这门新学科叫做行为遗传学,现在,该学科在我国还是个空白,但是在国外,却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探讨成果。1“聪慧”老鼠和“笨”老鼠为了证明遗传是否真的影响行
20、为,美国行为遗传学家特里昂用白鼠做走迷津试验,他把在走迷津中成果好的白鼠和成果差的白鼠分开喂养,让它们分别繁殖后代,发觉,从第2代到第8代,成果好的白鼠,其后代走迷津的成果越来越好,成果差的越来越差,在第8代以后的变更就不大了。8090年头,国外的行为遗传学家们对白鼠、老鼠和鸡等动物进行了大量探讨,发觉在活动水平、心情性、攻击性和性驱力等行为上,同样存在着相像的遗传规律。2遗传原委占多大比率?遗传对行为有影响是确定的,但是遗传原委在多大比例上影响人的行为呢?行为遗传学家建立了一种方法,叫做遗传率估计,特地探讨遗传因素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大小。探讨者至今已获得有关智力和一些特性特征的遗传率的资
21、料。遗传率估计多采纳家谱法获得,这种方法把来自同一家庭的成员进行比较。最常见的是采纳双生子比较,把具有完全相同遗传基因的同卵双生子和只具有部分共同基因的异卵双生子进行比较。假如在遗传上更相像的同卵双生子在智力和特性方面也更相像,探讨者就假定遗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多数探讨者同意遗传起着中度的作用。很多双生子探讨证明,同卵双生子智商分数的相像性大于异卵双生子。有两位心理学家综合了30多项探讨,发觉,人的智力中,大约50%的部分是由遗传天性确定的。德国心理学家调查了2675名父母和他们10071个子女的智力的关系,发觉了以下规律:德国2675名双亲和他们10071个子女的智力的关系父母智力组
22、合子女智力优秀子女智力一般子女智力低下优+优71.525.43.0优+劣33.442.823.7一般+一般18.666.914.5劣+劣5.434.460.1遗传作用探讨还发觉遗传对特性也同样是重要的。一些重要的特性特质,如交际性、心情表达和活动水同等,遗传性估计探讨证明遗传对它们的影响和智力差不多,都是中等水平的。懂得遗传的作用对我们了解自己的孩子很有帮助。例如,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得特别胆小,怕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不胆怯生疏人和生疏环境;有的孩子从刚刚诞生就表现出心情大起大落,脾气特殊大,有的孩子则心情稳定,很安定,好带,似乎天生就很听话;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有一股倔强劲儿,他要干什么你必需
23、满意,不满意他就大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另一些孩子则缓和得多,你不让他干一件事,他哼几声就不再闹了,这些都和遗传有干脆关系。另一种推论遗传对困难特性的作用的方法叫做一样性比率法。它指的是在一对双生子中的两个人身上出现的相同特征的比率。一样性比率从0100。0表示当双生子中的一个人出现某种特质时,另一个人根本不发生;100表示当一个人出现某特质时,另一人也确定出现该特质。假如同卵双生子的一样性比率大于异卵双生子,探讨者就得出结论,遗传起重要作用。对双生子的精神分裂和严峻抑郁症的探讨,就供应了这类的事实,人们发觉,遗传对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影响较大,对违法犯罪的影响作用不大。一些收养探讨支持了这一
24、结果。患有精神分裂症和严峻抑郁症的血亲比收养亲属更多地共享这种病症。一样性比率法和收养探讨都说明,遗传因素在家庭中对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但环境也起确定作用,因为除非同卵双生子的一样性比率达到100,才能证明遗传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已有很多探讨证明,环境压力,如贫困、家庭冲突和毫无秩序的家庭生活往往和心情与行为失调有关。五、遗传和环境怎样相互作用遗传和环境不是分别起作用的。行为是这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遗传和环境是怎样共同作用,影响发展的呢?心理学家提出了反应范围理论、易开发性理论和遗传环境相关论。1三个孩子的三种发展美国心理学家高特斯曼发觉,每个人对环境的反应因为遗传天性
25、的不同而不同。他举了三个孩子从被收养的儿童福利院转到一个富有的家庭中去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当这三个孩子伯恩、琳达和朗从环境条件不好的福利院转到一个收养家庭一年以后,三个孩子的智力发展发生了变更,但是变更的程度很不相同:伯恩的智商从100提高到150,琳达的智商从75提高到100,而朗只从54提高到60。也就是说,环境的变更是相同的,但是由于遗传的作用,他们三个人的反应却很不相同。这个事实说明白遗传和环境关系的两种状况。第一,由于我们每个人具有独特的遗传天性,我们对相同环境作出的反应也各有不同。当环境不好时,朗的智力测验分数比伯恩低得多;而好环境使伯恩的智力分数提高得比朗高得多。其次,有时候不
26、同的遗传一环境组合能使两个孩子看上去完全相同。假如让伯恩生活在毫无刺激的环境里,他的智商分数是100,大约等于儿童智力的平均分,而琳达也能得到这个分数,但她必需生活在充溢刺激的家庭环境里才行。换言之,儿童对环境的反应范围是不同的,遗传和环境的独特组合既能使行为相像,也能使行为不同。2遗传一环境相关论天性和教养还以另一种方式共同发挥作用。美国弗吉尼亚高校教授桑德拉斯卡尔提出了遗传环境相关论,认为遗传和环境二者是常常联系在一起的。不仅环境会影响儿童发展,儿童的遗传基因也会影响儿童所处的环境,随着年龄增长和心理发展,这一过程不断地变更着。她认为,遗传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被动关系、激发关系和主动
27、关系。幼年期的遗传和环境关系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叫做被动关系,因为儿童不能限制它。最早,父母给孩子供应环境,而这种环境是受他们自己的遗传特征影响的。例如,父母是优秀运动员的,可能喜爱户外活动,在孩子年幼时常常带他们游泳,上体操班。因为身处“运动员”环境,孩子可能会继承他们父母的运动实力,结果,他们可能成为优秀运动员,这里面既有遗传的作用,也有环境的作用。其次种叫做激发关系。儿童主动引起别人对他们的反应,这种反应受到儿童自己的遗传特征的影响,成人的反应又加强了儿童最初的反应方式。例如,一个活泼、友善的小孩受到的社会刺激,可能比一个消极、宁静的孩子更多。一个擅长合作、留意力集中的学前儿童可能比一个留
28、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的孩子得到父母更多的耐性、细致的教化。随着儿童年龄增长,遗传和环境之间的主动关系就变成了主要的。由于儿童的阅历增加,他们走出家庭之外,来到学校、邻居、社区中,可以作出越来越多的个人选择,他们在寻求更适合他们的外界环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身材协调、体格健壮的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在运动场上,有音乐天才的孩子参与了学校的交响乐团,拉小提琴;睿智和求知欲强的孩子则成为当地图书馆的常客。这种依据自己的遗传条件主动选择环境的倾向称为生态环境选择。婴儿和年幼儿童不能进行更多的生态环境选择,因为他们的父母替他们选择了环境。相形之下,年长儿童和青少年则较多地变更他们的环境。这种生态环境选择
29、可以说明,为什么在儿童时期被分开收养的同卵双生子,后来重新团聚时,在嗜好、对食物的偏爱、选择挚友和职业方面有那么多的惊人的相像之处。它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些追踪探讨中会发觉,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和被收养的兄弟姐妹在智力和特性方面更相像。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变更而变更的。随着年龄增长,遗传因素在我们所经验和自我选择的环境方面可能变得越来越重要。3家长的正确看法心理学家对天性和教养关系感爱好的一个主要缘由是,他们希望找到尽可能地促进儿童发展的途径。反应范围、易开发性和遗传一环境关系等理论提示我们,最好把发展理解为天性和教养之间的一系列困难的沟通。
30、当一种特性在很大程度上被遗传因素确定时,它还是可以变更的。但是,我们不行能想让孩子怎么变更他们就怎么变更。任何促进发展的努力能否胜利,取决于我们所希望变更的那些特性,取决于儿童的遗传天性,取决于儿童自己的努力,也取决于我们进行干预的方式和时间的驾驭。在对待儿童遗传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做父母者应当实行的看法是:(1)了解孩子的天性是父母的首要职责,父母虽然不能变更儿童的遗传条件,但能为他们供应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2)儿童天资的差异和补偿特征,孩子在某一方面的缺陷,可由另一方面的特长来补偿(3)对天资较差的孩子,恒久不能说“笨”(4)对天资不同的孩子,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纳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化六、推
31、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因素1儿童的生理条件对发展的影响儿童的一些生理因素本身并不包括心理成分在内,但却常常导致心理方面的后果。这些特征又可分成三类:1)器质性的损伤或发育异样它威逼着后期心理发展,通常包括诞生低体重、孕期后遗症、先天畸形、生理缺陷、严峻疾病、因事故等造成的脑功能损伤。影响个体发展的身体特征或变更如身材、体型、外表与魅力,由青春期、更年期或老龄引起的身体或生理变更。年龄、性别和种族这三个特征对个体发展有很大影响,历来受到探讨者的重视。几乎全部的探讨都证明,两性之间、不同年龄的被试之间、来自不同种族群体的个体之间,发展过程是不同的。造成这种差异的缘由极其困难。例如,虽然这些特征自不待
32、言地根源于生理发育,但它们却依存于社会对这些特征的反应而起作用。这些反应又因文化或亚文化而不同。但是,不论它们源于何处,与这三种因素有关的差异总是频繁出现,假如在家庭教化中不考虑它们,是不正确的。2个人的刺激特性个人刺激特性指人的一些特殊明显的表面特征,它们可能会引起某种环境反应,从而可能阻碍或促进心理成长过程。例如,婴儿的烦躁与开心,外貌是否吸引人,是主动作出社会反应还是胆小退缩等。心理学家把这些个人特征称为“个人的刺激特性”。近年来,一系列的追踪探讨证明,个人刺激特征能激发别人的反应,这些反应对儿童发展可能起主动或消极作用。例如,美国的一项追踪探讨就说明白生理特征的显著效用。他们发觉,经济
33、困难会导致父亲对孩子的拒绝行为,而消极地影响女孩的心理健康。但是,父亲的拒绝却与女儿的生理吸引力成反比。“讨人喜爱的女儿不大可能被父亲虐待,无论家庭的经济压力有多大这一结果告知我们,把儿童的特征与父母行为结合起来考察经济压力带来的影响是特别重要的”。3心理结构属性心理的结构属性指人的一些潜在的心理特征,包括的范围很广,如气质、人格和信念,还有儿童的习惯(如咬指甲、留意不集中)、反应速度(做什么事情都渐渐吞吞)、探究式的行为模式(蹲在鸡窝前看鸡下蛋、把玩具拆开看里面有什么)、说明及组织环境时的认知风格(月亮飞起来了,筷子弯了,迷路时的识路方法)、期盼(当父母或老师说将来要干一件什么事情时,有的孩
34、子记得很清晰,有的很快就忘了)和对将来的支配(动机的强弱、理想水平的凹凸)等。虽然随着时间的消逝,这些特征表现出确定的连续性,但其发展演化的形式和困难性都随生理和心理成熟而变更。这些特征不仅能够激发别人的反应,而且能主动主动地适应环境,与环境交互作用。在婴幼儿期,这种适应体现在,婴儿与母亲的交互作用中能主动地形成某种模式,并且能够维持这种模式。稍后,婴儿可以主动地对四周环境进行视觉和动觉的探究,它既有物理方面的内容,也有社会性的一面。长大以后,儿童的这种特征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努力建立与维持人际关系(在幼儿园和邻居中找寻新挚友并维持和小挚友们的关系),智力上的新奇心(对感爱好的问题总是问个不
35、停),操纵环境(不跟着别人的看法跑,总是有自己的主见)、选择环境(对嬉戏、玩具、动画片和书籍的选择,回避那些引起自己不快的情境)、重新构建环境(家境贫困的孩子为了不耽搁学习,起早贪黑,用自己的劳动挣钱交学费)、设置环境(在家里为自己支配学习的位置,主动地组织一个学习小组)、创建环境(每天走很远的路,向一个有某种技术的人求教),把自己看作是反应灵敏的主动主体,等等。而这些作法,必定引起别人的赞许和支持,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在生活、学习各方面取得更多的胜利。随着年龄增长,这些推动发展的特征,就渐渐在特定环境中显露出来,引发环境的反馈,进而产生更困难的发展轨迹,并且随时辰表现出持续性。其
36、结果,就形成了一些个人特有的倾向,这些倾向产生于儿童的生活背景,但在不同背景中又可能有不同表现,这些倾向就构成了儿童的人格。七、性别差异1.的确存在的性别差异美国心理学家麦考比和杰克林分析了1500多项探讨,发觉只有下面四种性别角色的稳定差异是有真凭实据的。第一,女性的语言表达实力赛过男性。女孩的言语技能发展比男孩早些,但直到青少年期之前,这种差异都还特别小,成年以后,女性在语言实力上的优势渐渐明显。其次,男性在视觉和空间实力测验(空间知觉:从不同角度识别相同图形)中赛过女性。第三,男性在算术推理、尤其是在靠视觉和空间技能的几何和三角推理上赛过女性。在视觉和空间实力上的差异最早出现在8-10岁
37、,但直到青少年早期(12-13岁)之前,男性的数学实力并不能超过女性。第四,男性在体力上赛过女性,而且在言语上比女性更富于攻击性。最近的探讨又接连发觉了一些确有依据的性别角色的稳定差异。例如,男性一般比女性更加主动,更喜爱冒险,更擅长发起和接受非攻击性的激烈的滚打嬉戏,更简洁出现阅读实力缺陷、语言障碍、心情失调和各种心理疾病。从大约五岁以后,女孩和女人比男孩和男人对婴儿更感爱好,更易作出反应。女孩比男孩向别人提出的要求少些,对成人在嬉戏中提出的社会性建议反应更敏感,且能更好地遵从成人提出的要求,当面临一个难题或要实现一个群体目标时,她们比男孩更依靠于合作和探讨,而不象男孩那样有个人主见。麦考比
38、在归纳了一些较新的资料之后提出,老谚语中说的男孩比女孩更难哺育的话看来是确有依据的。但是,这些性别差异只反映了群体的平均水平,它们或许能、或许不能说明某个特定个体的行为。譬如,有的男人象最擅长照看人的女人那样对婴儿感爱好,不少女孩和女人象最优秀的男孩和男人那样,在数学上取得成果。所以尽管从整体上男女之间存在差异,但这些稳定差异并不确定适合于某些人。换句话说,我们不能依据一个人的性别来预料他的攻击性、数学技能或语言实力。只有在计算群体平均数时才能发觉性别差异。2可能造成两性差异的特性在其他一些社会特性方面的两性差异的证据只能供人们参考,例如,人们一般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加怯懦、胆小和忧虑,尽管这方面
39、的资料是有些冲突的。在压力情境下对儿童进行的视察探讨常发觉在怯懦或胆小行为方面并没有性别差异。但是,女性可能比男性报告的怯懦或胆小更多些,而且她们往往认为她们的心情反应比男性更深刻和剧烈。儿童期的女孩子更加听从父母、老师和其他有权威的人的要求。但她们并不是“简洁被劝服的”,她们比男孩子更不简洁听从同辈伙伴的要求和指导。虽然有资料证明女孩比男孩更擅长照看人(而且可能更擅长移情),但很少有证据支持女孩比男孩品德更高尚这一说法。3关于性别差异的一些未经证明的看法还有一些广为传播的性别角色的稳定类型,属于未经证明的推断或根本没有事实依据的“文化的神话”。下表列出了这些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神话”。关于性别
40、差异的一些未经证明的看法看法事实1.女孩比男孩更加“善交际”两性对社会性刺激有同等的爱好,对社会强化物有同样的反应,同样娴熟地向社会榜样学习,在确定年龄,男孩比女孩花更多的时间和伙伴一起玩。2.女孩比男孩更简洁受示意大多数探讨都发觉,儿童的听从性并没有性别差异。而且男孩有时比女孩更简洁接受同伴群体中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念。3.女孩比男孩自尊心弱在整个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两性的自我满意感和自信念特别相像:但女性认为她们的社会实力较强,男性认为他们更富于支配性和影响力。4.女性比男性擅长完成简洁重复性工作男性更擅长完成需高认知加工水平的任务证据并不支持这些断言。在学习记忆、概率的学习和概念形成等方面,
41、未发觉哪一种性别占优势。5.男孩比女孩更富于分析性”在分析性认知方式测验和逻辑推理测验中,男孩和女孩之间没有差异,但在完成须要视觉和空间实力的任务时,男孩做得好些。6.女孩的成就动机较弱这种差异并不存在!女性成就动机较弱的神话之所以能许久流传,或许是因为男性和女性的成就动机指向不同的目标。为什么这些不正确的看法会长期流传?麦考比和杰克林这样认为:“这些神话之所以能流传,或许是因为这些刻板印象太强有力了。这里有一个古老的真理,假如关于人类群体的一个广泛流传的东西被人们信任,那么,这个群体的成员就会依据人们期望的方式去行动,而且简洁引起人们的留意,使大家信任的东西渐渐固定下来,而且变得越来越强有力
42、;假如群体的一个成员不依据人们期望的方式去行动,他的行为就简洁被忽视,使人们普遍信任的东西受到爱护。我们认为,这种经过筛选的选择性留意过程在关于人们所期望的男性和女性行为方面也是长期存在的。只有在否定的证据的不断冲击下,这些长期流传的神话的影响才会渐渐消逝。”这就是说,性别角色的固定印象好象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图式,我们就是用它来说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的。人们甚至用这些图式给婴儿的行为分类。在一项探讨中,让高校生观看一个9个月婴儿的录像,对其中一些被试介绍说她是个女孩(“戴安娜”),对另一些被试介绍说他是个男孩(“戴维”)。当高校生视察这个孩子做嬉戏时,让他们说明孩子对所玩的玩具的反应,玩具包括一
43、只小熊和那种打开盒盖即跳出一个小人的玩具。被试对孩子行为的印象明显取决于他们心目中这个孩子的性别。例如,当被试观看录像中演到婴儿望见一个从盒子里跳出来的场面时,认为是男孩的被试说明说,他“生气了”;认为是女孩的被试则说:“她胆怯了”。明显,这些未经证明的或不正确的性别角色固定印象对男性和女性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4对男性和女性成就的估价(1)对女性成就的低估一位心理学家让一些女高校生评价几篇专业论文,对一些人说这些论文的作者是男性(“约翰麦基”),对另一些人说论文的作者是女性(“简麦基”结果,对这些同样的论文,认为作者是男性的被试作出的评价高于认为作者的女性的被试的评价。这种对女性成就的低估甚至
44、发生在让男性和女性评价他们自己的成就的时候。当女性完成了一项她们不熟识的任务之后,她们常常把成果归因于好运气;而男性则往往归因于自己的实力强。在一项探讨中,让男女被试说明不易受运气影响的一些职业成就(如优秀的男女医生),结果,无论男女被试,都倾向与把男性的成就归因于实力强,而把女性的成就归因于为取得成就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换句话说,人们认为,女性要想在同样的事业中取得胜利,必需付出比男性更大的努力。所以,人们之所以在实力等同的求职者中通常总是选拔男性谋职者并且付给他们较高的工资待遇,就不难说明白。儿童什么时候起先认为男性比女性实力更强的?美国心理学家苏珊豪夫给35岁儿童看关于两个婴儿的影片,其中
45、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然后让被试指出哪个孩子更聪慧。结果这些学前儿童普遍说那个男孩子更聪慧。探讨人员发觉,一年级男女学生就认为男生在完成一些不熟识的课业和担当领导角色方面比女生实力强。还有探讨表明,幼儿园和一年级女孩子都认为,她们在概念形成和算术方面没有男孩子学得好,虽然她们在算术课和概念形成测验中的成果一点也不比男孩子差,甚至比他们好。还有一个发觉,那些最优秀的女生往往是最低估自己实力的女生。(2)家庭影响父母可能会通过向子女提出期望而影响孩子对两性的看法。探讨者发觉,5-11年级学生的父母对儿子在数学课上取得好成果的期望赛过对女儿的期望,他们认为,数学课对男孩子更简洁学,更好玩,也更有乐趣。
46、父母的这种看法是否影响到子女的数学实力倾向和他们对今后数学学习的期望呢?是的,的确有影响。其实,这些男女学生,原来的数学学习成果并没有差异,但他们对自己数学实力的看法却和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数学实力与潜力的看法一样,而不是与他们自己过去的数学学习阅历一样。所以,家长对男女孩子学习潜力的成见对儿童在学习上的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家长把他们的女儿的好成果归因于努力,把儿子的好成果归因于实力,这就使他们的儿子和女儿在取得相同成果的时候却对自己的实力产生了不同的想法。”(3)学校的影响老师也可能因为对男女学生的成果作出不同反应而强化这种性别成见。心理学者对课堂中的评价反馈进行了视察
47、探讨,发觉,老师对男孩子学习成败的反应有助于培育他们的驾驭动机,也就是说,当男生取得成果时,老师表扬他们的实力,当他们失败时,则强调非智力因素(如马虎、不努力等)。女孩子得到的评价就不同了。当女孩子得到好成果时.,老师常常表扬她们学习中的非智力方面(如作业整齐,学习努力等),当她们失败时则强调她们智力上的缺点。因此,老师可能无意之中通过她们的口头评价使女学生无可选择地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实力差。这种成见将导致女生对自己实力的低估甚至把她们推到学习无助状态。为什么最优秀的女生往往最低估自己的学习实力和自己对今后学习成果的期望?探讨者视察了老师运用嘉奖的方式,这些老师对男女学生在学习上的期望明显持不同看法。结果的确很好玩。受到较多表扬的女生,是那些老师对她们不抱太大希望的女生,而不是那些老师抱较大希望的女生。对男生的表扬方式则正好相反,假如老师希望他们学得好,他们就会常常受到表扬。请留意,在这些班里女生得到的表扬方式并不能反映老师对她们今后学习成果的真正的期望。你们或许能够发觉,一个很少因为学习成果好受到表扬的明星女生最终可能会想,自己的实力想必是不强,或者学习成果对女孩子来说并不特别重要,尤其是在班里的明星男生和比她们实力和成果都差的女生反而得到较多表扬的状况下,她们更会这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