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建筑结构隔震及消能减震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94191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166 大小:850.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建筑结构隔震及消能减震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6页
山西《建筑结构隔震及消能减震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6页
山西《建筑结构隔震及消能减震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6页
山西《建筑结构隔震及消能减震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6页
山西《建筑结构隔震及消能减震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建筑结构隔震及消能减震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建筑结构隔震及消能减震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16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建筑结构隔震及消能减震技术标准Technicalstandardforseismicisolationandenergydissipationofbuildingstructures目录1总则42术语和符号52.1术语52.2符号93基本规定124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计算144.1一般规定144.2水平地震作用计算174.3竖向地震作用计算184. 4截面抗震验算194. 5抗震变形验算及水平加速度基本要求195隔震结构设计215. 1一般规定215. 2隔震层上部结构设计225. 3隔震层设计235.4隔震层下部结构设计296隔震支座及隔震构造306. 1一般规定306.

2、2 隔离缝316.3 穿越隔震层的固定设施和管线326. 4伸缩缝337隔震支座力学性能与检测347. 1一般规定347.2 支座力学性能357.3 检验规则377. 4检验判定388隔震部件安装施工、验收397.2 一般规定398. 2施工398. 3验收429后期维护459. 1一般规定459.2维护4510消能减震结构设计4710. 1一般规定4710.2 消能器选择和布置原则4710.3 消能部件设计与减震效果评价4910.4 主体结构设计51H消能器与结构的连接与构造5311. 1一般规定5311.2 预埋件计算5311.3 支撑和支墩、剪力墙计算5411.4 构造要求5412消能器

3、的技术性能和检测5812. 1一般规定5812.2 消能器技术性能5912.3 检验规则及判定7313消能器施工、验收7613. 1一般规定7613. 2进场验收及施工7613.3质量验收8014消能器的维护8514. 1一般规定8514.2维护8515设防烈度地震设计要求87附录A消能构件减震设计要点90附录B粘滞消能器性能检测90附录C金属消能器、BRB与消能构件性能检验93附录D安装金属消能器结构等效96附录E建议标准化消能器产品规格型号及性能参数IOl附录F检验项目Ill附录G隔震支座恢复力模型和基本力学性能要求117附录H复振型影响系数计算公式121附录J隔震支座连接设计124附录K

4、检验项目129附录1.隔震支座规格及性能参数133附录M摩擦摆隔震支座规格及性能参数136附录N隔震工程专用标识138条文说明1481总则.o.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及有关建筑工程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提高山西省建设工程抗震防灾能力,使建筑物采用减隔震技术后,提高建筑安全性、防灾韧性及经济合理性,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采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地区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减隔震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1.1 .3消能减震、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除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本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2 .4当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

5、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应当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其基本设防目标是: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基本烈度的设防地震时,主体结构基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即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罕遇地震时,结构可能发生损坏,经修复后可继续使用;特殊设防类建筑遭受极罕遇地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当其他房屋建筑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时,该类建筑的基本设防目标应满足下列要求:当遭受低于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主体结构可

6、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遇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2术语和符号2.1 术语1.1. 1隔震建筑isolatedbuilding为降低地震响应,在结构中设置隔震层而实现隔震功能的建筑,包括上部结构、隔震层、下部结构和基础。1.2. 2隔震层seismicisolationinterface隔震建筑设置在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的全部部件的总称,包括隔震支座、阻尼装置、抗风装置、限位装置、抗拉装置、附属装置及相关的支承或连接构件等。1.3. 3隔震层下部结构sub-structurebelowtheisolationlay

7、er隔震结构中位于隔震层以下的主体结构,不包括基础。1.4. 4基底隔震baseisolation隔震层设置在建筑物底部的隔震体系。1.5. 5层间隔震inter-storeyisolation隔震层设置在建筑物底部以上某层间位置的隔震体系。1.6. 6屋盖隔震roofisolation隔震层设置在建筑物柱顶或墙顶与顶层屋盖之间的隔震体系。1.7. 7隔震支座seismicisolator隔震层用于承载上部结构,并具有隔震变形能力的支座。1.8. 8隔震结构阻尼装置dampingdeviceoftheisolatedstructure设置在隔震层的吸收并耗散地箧输人能量而使隔震层振动位移反应衰

8、减的装置。1.9. 9隔震结构抗风装置wind-resistantdeviceoftheisolatedstructure隔震结构中抵抗风荷载的装置。可以是隔震支座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单独设置。1.10. 10隔震结构抗拉装置tension-resistantdeviceoftheisolatedstructure隔震结构中抵抗拉应力的装置。隔震支座出现拉应力时采用。1.11. 1隔震结构限位装置StopperoftheisoIatedstructure限制隔震层在最不利状态下产生超过水平容许位移的装置。1.12. 2底部剪力比baseshearratio设防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隔震后与隔震前上部

9、结构底部剪力之比值。1.13. 3隔震结构等效刚度equivalentstiffnessoftheisolatedstructure隔震结构往亚运动时,相对于隔震层(或隔震支座)某特定水平位移,隔震层(或隔震支座)所承受的荷载与相应位移的比值。其值可取荷载位移曲线在对应位移点的割线刚度。1.14. 1.14隔震结构等效阻尼比equivalentdampingrat100ftheisolatedstructure隔震结构往复运动时,相对于隔震层(或隔震支座)某特定水平位移,与隔震层(或隔震支座)所耗散的能量相对应的阻尼比。1.15. 5极罕遇地震veryrareearthquake在设计基准期内

10、年超越概率为1(T4的地震动。1.16. 6天然橡胶隔震支座(1.NR)IinearnatUralrubberbearing支座中的弹性材料为天然橡胶的橡胶隔震支座。1.17. 7铅芯橡胶隔震支座(1.RB)leadrubberbearing支座中含有铅芯的橡胶隔震支座。1.18. 8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HDR)highdampingrubberbearing支座中的弹性材料为高阻尼橡胶的橡胶隔震支座。1.19. 9弹性滑板隔震支座(ESB)elasticslidebearing由弹性材料与摩擦滑板组成的隔震支座。1.20. 20支座摩阻力frictionalresistance弹性滑板隔震支

11、座和摩擦摆隔震支座的摩擦阻力。1.21. 21摩擦摆隔震支座(FPS)frictionpendulumsystem具有特定形状的固体块在弧面板中摩擦摆动的隔震支座,通过滑动界面摩擦消耗地震能量。1.22. 22弹簧隔震支座(SI)springisolator具有隔离并衰减震动功能的钢制弹簧支撑元件。1.23. 231肖能器energydissipationdevice消能器是通过内部材料或构件的摩擦、弹塑性滞回变形或黏(弹)性滞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能量的装置。包括位移相关型消能器、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和复合型消能器。1.24. 24消能减震结构energydissipationstructure设置

12、消能器的结构。消能减震结构包括主体结构、消能部件。1.25. 25消能部件energydissipationpart由消能器和支撑或连接消能器构件组成的部分。与消能部件直接相连的构件组成的子结构,包括梁、柱、抗震墙及节点。1.26. 1.27位移相关型消能器displacementdependentenergydissipationdevice耗能能力与消能器两端的相对位移相关的消能器,如金属消能器、摩擦消能器和屈曲约束支撑等。1.27. 28速度相关型消能器velocitydependentenergydissipationdevice耗能能力与消能器两端的相对速度有关的消能器,如黏滞消能器

13、、黏弹性消能器等。1.28. 29复合型消能器compositeenergydissipator耗能能力与消能器两端的相对位移和相对速度有关的消能器,如铅黏弹性消能器等。1.29. 30金属消能器metalenergydissipationdevice由各种不同金属材料元件或构件制成,利用金属元件或构件屈服时产生的弹塑性滞回变形耗散能量的减震装置。1.30. 31摩擦消能器frictionenergydissipationdevice由钢元件或构件、摩擦片和预压螺栓等组成,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元件或构件间产生相对位移时摩擦做功而耗散能量的减震装置。1.31. 32屈曲约束支撑buckling-r

14、estrainedbrace由核心单元、外约束单元等组成,利用核心单元产生弹塑性滞回变形耗散能量的减震装置。1.32. 33黏滞消能器ViSCoUSenergydissipationdevice由缸体、活塞、黏滞材料等部分组成,利用黏滞材料运动时产生黏滞阻尼耗散能量的减震装置。1.33. 34黏滞消能墙viscousdampingwall黏滞阻尼墙是一种由钢板在封闭的高黏度阻尼液(高分子聚合物)中运动,便阻尼液产生剪切变形而产生黏滞阻尼力的阻尼器。1.34. 35黏弹性消能器ViSCoeIaStiCenergydiSSiPatiOndeViCe由黏弹性材料和约束钢板或圆(方形或矩形)钢筒等组成

15、,利用黏弹性材料间产生的剪切或拉压滞回变形来耗散能量的减震装置。1.35. 36调谐质量阻尼器TUneMaSSDamPer(TMD)由质量块、弹性元件等组成,可配置阻尼单元,将其振动频率调整至主结构频率附近,工作时与主结构形成反向振动,从而达到减震(振)作用。1.36. 37设计工作年限designservicelife在正常使用和维护情况下,不丧失有效使用功能的期限。1.37. 38附加阻尼比additionaldampingratio消能减震结构往复运动时消能器附加给主体结构的有效阻尼比。1.38. 39附加刚度additionalstiffness消能减震结构往复运动时消能部件附加给主体

16、结构的刚度。1.39. 40消能器设计位移designdisplacementofenergydissipationdevice消能减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消能器两端的任意两个参考点发生的最大相对位移值,对于需要进行极罕遇地震验算的结构,应取极罕遇地震作用计算结果。1.40. 41消能器设计速度designvelocityofenergydissipationdevice消能减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消能器两端的任意两个参考点发生的最大相对速度值,对于需要进行极罕遇地震验算的结构,应取极罕遇地震作用计算结果。1.41. 42消能器极限位移ultimatedisplacementofenergyd

17、issipationdevice消能器能达到的最大变形量,消能器的变形超过该值后认为消能器失去消能功能。1.42. 43消能器极限速度ultimatevelocityofenergydissipationdevice消能器能达到的最大速度值,消能器的速度超过该值后认为消能器失去消能功能。1.43. 44近似计算模型approximatecalculationmodel采用等效阻尼比、等效刚度进行线性计算的模型。1.44. 45屈服位移Yielddisplacement消能器首次进入屈服时所对应的轴向位移。1.45. 46极限承载力Ultimatebearingcapacity消能器能够承受的最

18、大轴向力,当消能器承受的轴力超过该值后认为消能器失效。对应于消能器极限位移的承载力。1.46. 47型式检验typetesting制造厂为了取得特定规格和型号消能器产品的生产资格,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的产品性能及相关性的检验。1.47. 48出厂检验deliverytesting消能器制造厂的质检部门或具有相应消能器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的检验。1.48. 49见证检验evidentialtesting施工单位在工程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的见证下,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随机抽取试样,送至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的活动。2.2 符号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Fjij振型i质点的

19、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xji、%、Ffji.振型i层的X方向、y方向和转角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vk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FVi一质点i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Gj一第j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R构件承载力设计值;S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Ek一地震组合的效应标准值;S、Sj一第i、j振型水平地震作用的效应;S、SyX向、y向单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效应;SGK永久荷载标准值的效应;SQK一楼面活荷载标准值的效应;SWK一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SEhk、SEVk水平、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Sge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2.2.2 结构参数T减震结构自振周期;BJ、一一弹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20、%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AWp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塑性层间位移;。消能减震主体结构的固有模态阻尼比;We一地震总输入能;叱消能减震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总应变能;7d消能减震结构的附加有效阻尼比;Jd)max消能减震结构附加有效阻力比时程的最大值;消能减震结构总阻尼比;X,、心一一j振型i层在X方向、y方向的水平相对位移;4j振型与k振型的自振周期比;,一一j振型i层的相对扭转转角;VEKi第i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楼层剪力。2.2.3 计算系数地震影响系数;max一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max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j振型周期的地震影响系数;小一一直线下降

21、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阻尼调整系数lj一一第j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的非比例阻尼影响参数;i层的转动半径;曲线下降段衰减指数;jj振型的参与系数;YEh一一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斤计入扭转的j振型的参与系数;7RE一一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片永久荷载分项系数;/q一一楼面活荷载分项系数;Zw风荷载的分项系数;九一一考虑结构设计工作年限荷载调整系数;,。一一结构重要性系数;pik一一j振型与k振型的耦联系数;2水平地震剪力系数;WQ一一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W风荷载组合值系数。2.2.4消能器参数KjmaX第j个消能器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最大阻尼力;、黏弹性消能器的黏弹性材料总厚度;4一一阻尼

22、指数的函数;%第j个消能器的消能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以y设置消能部件的主体结构层间屈服位移;%第j个消能器两端的相对水平位移;Aj第j个消能器的恢复力滞回环在相对水平位移AUj时的面积;Ci第j个由试验确定的线性阻尼系数;CD消能器的线性阻尼系数:Kb一支撑构件沿消能器消能方向的刚度;1.1 弹性材料允许的最大剪切应变;mp消能部件在水平方向的屈服位移或起滑位移;“dmax一一沿消能方向消能器的最大可能的位移;CD消能器的线性阻尼系数;Eda)一一消能减震结构消能器累积耗能时程;ECQ)消能减震结构附加有效阻力比时程的最大值;叱_第j个消能部件在结构预期层间位移下循环一周消耗的能量;WC消能器

23、总耗能。3基本规定1.1.1 减隔震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和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1.1.2 建筑结构的减隔震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工程空间尺度、场地条件、地基条件、结构类型和不规则性、建筑使用功能和附属设施功能的要求、投资大小、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因素,经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确定。1.1.3 减隔震建筑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和高宽比与同类型的抗震结构要求一致。当高度超过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时,应专门研究和论证,并采取有效安全措施。1.1.4 减震隔震装置

24、的设计工作年限不应低于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年限。1.1.5 减隔震建筑应符合下列规定:1隔震装置和消能器的性能参数应经试验确定;2隔震层应提供必要的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水平恢复力和阻尼,保证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复位能力;3隔震装置及消能部件的设置,应便于检查、维护和替换,设计文件中应注明装置使用的环境;4隔震建筑应具有足够的抗倾覆能力,高层建筑尚应进行罕遇地震下整体抗倾覆承载力验算;5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隔箧装置和消能器的性能要求,安装前应按规定进行抽样检测,确保性能满足要求;6隔震支座的力学分析模型宜符合本规程附录F的规定。1.1.6 减隔震建筑的场地宜选择对抗震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

25、,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不应选择危险地段。当场地为IV类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隔震建筑的地基应稳定可靠。1.1.7 隔震建筑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对重点设防类建筑的地基抗液化措施,应按提高一个液化等级确定;对特殊设防类建筑的地基抗液化措施应进行专门研究,且不应低于重点设防类建筑的相应要求,直至全部消除液化沉陷。1.1.8 对特殊设防类建筑、体型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隔震建筑,可采用结构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对隔震方案进行验证。大型和高层隔减震建筑,宜按规定设置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建筑设计应预留观测仪器和线路的位置及空间。1.1

26、.9 建筑减隔震工程施工应结合设计图纸,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以及各环节的检验要求。1.1.10 减隔震结构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性能目标可以根据需要选定针对整个结构、结构的局部部位或关健部位、重要构件和消能部件等的性能目标。减隔震建筑的非结构构件和附属设备的使用功能有专门要求时,除满足结构构件抗震设防目标外,尚应满足非结构构件和附属设备的抗震性能设防要求。1.1.11 对处于发震断裂两侧IOkm以内的结构,地震动参数应计入近场影响,5km以内宜乘以增大系数1.5,5km以外宜乘以不小于1.25的增大系数。4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计算4.1一般规定1.1.12 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情

27、况下,应至少在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和消能部件共同承担。2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3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它情况,应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4大跨度、长悬臂结构,7度(0.15g)、8度抗震设计时应计入竖向地震作用。5对平面投影尺寸很大的空间结构和长线型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时应考虑地震地面运动的空间和时间变化。1.1.13 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各可变

28、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表4.1.2采用。表4.1.2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可变荷载种类组合值系数雪荷载0.5屋面积灰荷载0.5屋面活荷载不计入按实际情况计算的彳海面活荷载1.0按等效均布荷载计算的楼面活荷载藏书库、档案库0.8其他民用建筑0.5起重机悬吊物重力硬钩吊车0.3软钩吊车不计入注:硬钩吊车的吊重较大时,组合值系数应按实际情况采用。1.1.14 据主体结构的工作状态,减隔震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计算应采用下列方法:1计算模型宜采用空间结构有限元模型,应包括消能部件、隔震支座的力学参数,力学模型应与产品试验结果相符:;2当主体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且消能器、隔震支座处于线性工作状态时,可采用振

29、型分解反应谱法、弹性时程分析法。3当主体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且消能器、隔震支座处于非线性工作状态时,可将消能器进行等效线性化,采用附加有效阻尼比和有效刚度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线性时程分析法;也可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4当主体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时,应采用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或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1.1.15 构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时,宜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当取三组加速度时程曲线输入时,计算结果宜取时程分析法包络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当取七组及其以上的时程曲线时,计算结果可取时程分析法的平均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1.1.16 构采用时程分析法分析时,应按建筑

30、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实际强震记录和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中实际强震记录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3,多组时程曲线的平均地段影响系数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其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可按表4.1.5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主体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主体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普法计算结果的80%。表4.1.5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最大值(cms2)地震影响6度7度8度0.1Og015g0.20g0.30g多遇地震18355570110设防地震501001502003

31、00罕遇地震1252203104005101.1.17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笫5.1.5的规定执行。1.1.18 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阻尼比5%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4.1.7-1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41.72采用,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周期大于6.0s的结构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应专门研究。表4.1.7-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地震影响6度7度8度OJOg0.15g0.20g0.30g多遇地震0.040.

32、080.120.160.24设防地震0.120.230.340.450.68罕遇地震0.280.500.720.901.20表4.172特征周期(三)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IOI1IIIIIIV第一组0.200.250.350.450.65第二组0.250.300.400.550.75第三组0.300.350.450.650.904.1.8结构的变形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应根据结构形式和支承条件,分别按单点一致、多点、多向单点或多向多点输入进行抗震计算。按多点输入计算时,应考虑地震行波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2计算罕遇地震下结构的变形,应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简化的弹塑性

33、分析方法或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1.1.19 震结构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分析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消能部件中消能器和支撑根据连接形式不同,可采用串联模型或并联模型,将消能器刚度和支撑的刚度进行串联等效,在计算中消能部件可采用等刚度的连接杆代替。2结构目标位移的确定应根据结构的不同性能来选择,宜采用结构总高度的1.5%作为顶点位移的界限值。3结构的阻尼比由主体结构阻尼比和减震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组成,两种阻尼比应按结构弹塑性相应变形状态计算得到。1.1.20 隔震层以上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包含上部结构、隔震层及下部结构的隔震一体化模型进行隔震层以上的多遇地震作用计算;

34、分析时应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或时程分析法,当隔震层阻尼比较大时,也可按照附录G采用复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橡胶隔震支座性能参数取水平剪切应变为100%时的性能参数,其他隔震装置的性能参数可采用等效线性化方法迭代确定;2隔段后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按下式计算:,(4.1.10)max1=max/式中:maxl隔震后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max非隔震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按本规程4.1.7条取值;甲一考虑隔震支座剪切性能偏差的调整系数。一般橡胶隔段支座取0.80:当橡胶隔震支座剪切性能2偏差为S-A类时,取0.85;橡胶隔震支座带有阻尼器时,相应减少0.05。1.1.21 建筑非结构构件、

35、建筑附属机电设备和仪器设备等要求详相关资料。1.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1.2.1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第5.2.2条的规定计算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1.2.2 水平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扭转耦联地震效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第52.3条的规定执行。1.2.3 抗震验算时,当遭受不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和设防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剪力应满足下式要求:VEkij1Gj(423)式中:VEki一第i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楼层剪力;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表4.2.3

36、规定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对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Gj第j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表4.2.3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类别6度7度8度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结构0.0080.016(0.024)0.032(0.048)基本周期大于5.0s的结构0.0060.012(0.018)0.024(0.036)注:1基本周期介于3.5s和5s之间的结构,按插入法取值。2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g的地区。1.2.4 结构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应按下列原则分配:1现浇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楼(屋)盖等刚性楼(屋)盖建筑,宜按抗侧力构件等效刚

37、度的比例分配。2普通的预制装配式楼(屋)盖等半刚性楼(屋)盖建筑,可按抗侧力构件等效刚度的比例分配与抗侧力构件从属面积上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结果的平均值。3计入空间作用、楼盖变形、墙体弹塑性变形和扭转的影响时,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对本条】、2款的分配结果作适当调整.1.3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1.3.1 平板型网架屋盖和跨度大于24m屋架结构的竖向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宜取其重力荷载代表值和竖向地震作用系数的乘积;竖向地震作用系数可按表4.3.1采用。表4.3.1竖向多遇地震作用系数结构类型烈度场地类别IIIIIIIV平板型网架、钢屋架8可不计算(0.10)0

38、.08(0.12)0.10(0.15)钢筋混凝土屋架80.10(0.15)0.13(0.19)0.13(0.19)注:括号内数值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g的地区。特殊类型的大跨结构竖向地震作用取值应专门研究。1.3.2 长悬臂和不属于本规范4.3.1条的大跨度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8度时可分别取该结构、构件重力荷表值的10%,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g时可取该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5%o1.3.3 隔震结构隔震层以上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8度(0.2g)及8度(0.3g)时分别不应小于隔震层以上结构总重力代表值的20%和30%o1.3.4 大跨度空间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尚可按

39、竖向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其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按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采用,但特征周期可按设计第一组采用。1.3.5 大跨度、长悬臂结构或构件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不宜小于结构或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与表4.3.5所规定的竖向地震作用系数的乘积。表4.3.5竖向地震作用系数设防烈度7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0.20g0.30g竖向地震作用系数0.080.100.154. 4截面抗震验算4.1.1 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第5.4.1条的规定执行。4.1.2 结构中的截面抗震验算应按建筑抗震

40、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第5.4.2条的规定执行。4.1.3 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采用1.0。4. 5抗震变形验算及水平加速度基本要求4.1.1 表4.5.1所列各类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其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应符合式下要求:ueeIh(4.5.1)式中:A%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计算时,除以弯曲变形为主的高层建筑外,可不扣除结构整体弯曲变形;应计入扭转变形,各作用分项系数均应采用1.0;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截面刚度可采用弹性刚度。e1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h计算楼层层高。消能减震结构和

41、隔震上部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宜符合以下规定:1高度不大于150m的建筑,宜按表4.5.1采用。2高度不小于250m的建筑,不宜大于l500o3高度在150m250m之间的建筑,可按本条第1款和第2款的限值线性插入取用。表4.5.1多遇地震下消能减震结构和隔震上部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结构类型e钢筋混凝土框架1/550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框架核心筒、板柱-抗震墙1/800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筒中筒、钢筋混凝土框支层1/1000多、高层钢结构1/2504.5.2减隔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结构楼层内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应满足452式要求,其弹塑性位移角限值宜按表4.5.2采用

42、。uppJh(4.5.2)式中:p一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可按表4.5.2采用;h计算楼层层高。表4.5.2消能减震及隔震上部结构罕遇地震下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付P结构类型隔震层上部结构消能减震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1/1201/80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板柱-抗震墙、框架-核心筒1/2001/120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筒中筒、钢筋混凝土框支层1/2501/150多、高层钢结构1/1001/504.5.3 隔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除应符合本规程第4.5.2条的规定外,对于隔震层下部结构尚应符合表4.5.3的规定。表4.5.3罕遇地震下隔震层下部结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结构类

43、型pJ钢筋混凝土框架1/100底部框架砌体房屋中的框架-抗震墙、钢筋混凝土框架-震墙、框架-核心筒1/200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板柱-抗震墙1/250多、高层钢结构1/1005隔震结构设计5.1一般规定4.5.4 体型复杂的建筑应选用符合实际的结构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并根据其局部应力、变形集中及扭转影响,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4.5.5 罕遇地震下支座拉应力计算时,时程分析的初始条件需考虑支座在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下的初始内力和初始变形。当拉应力很难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时,为保护隔震支座避免因竖向变形而发生损伤破坏,可采取设置抗拉装置、可提离装置等措施,分析时对抗拉装置和可提离装置的本构关系进行合

44、理模拟,并参与整体分析。4.5.6 大底盘顶隔震时,应采用带底盘模型进行整体隔震分析和构件设计。4.5.7 隔震结构计算分析时,上部结构的阻尼比宜比常规抗震结构降低0.0050.01.4.5.8 隔震层应进行罕遇地震下水平位移验算,并应采用三向地震动输入。4.5.9 橡胶隔震支座受拉刚度宜取其受压刚度的1/IO-l15o4.5.10 构隔震设计的计算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1隔震体系的计算力学模型,由隔震支座及其顶部梁板组成的隔震层应作为独立质点;对变形特征为剪切型的结构可采用剪切模型(图5.1.7)o隔震层以上结构的质心与隔震层刚度中心的偏心率不宜大于3%,当偏心率大于3%时,应计入扭转效应的

45、影响。隔震层顶部的梁板结构,应作为其上部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计算;2除砌体隔震结构外,隔震结构应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3对于房屋高度大于60m的隔震建筑、不规则的隔震建筑或隔震层包含隔震支座、阻尼装置及其他装置的组合隔震建筑,尚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4砌体结构及基本周期与其相当的结构,且满足本规程第3.1.6条相关要求时,水平地震作用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并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对砌体结构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mn图5.1.7隔震结构计算简图1-隔震层5.2 隔震层上部结构设计5.2.1 上部结构的截面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上部结构为框架、框架-抗震墙和抗震墙结构时,隔震层的纵、横梁和楼板体系应作为上部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计算。上部结构为砌体结构时,隔震层顶部各纵、横梁可按受均布荷载的单跨简支或多跨连续托墙梁计算;当连续梁计算的正弯矩小于按单跨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的0.8倍时,应按0.8倍单跨简支梁跨中弯矩取值。当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