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409436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40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定市“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保定市“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保定市“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保定市“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保定市“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保定市“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定市“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docx(9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保定市“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20162020年)二。一六年四月序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实施,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改革开放以来,保定市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了显著改善,但仍然还有数量不少的农村贫困人口。截止目前,保定市仍有9个贫困县,45.2387万贫困人口,贫困地区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其中,阜平、深源、深水、易县、唐县、顺平、曲阳、望

2、都8县被列入国家2011-2020年重点扶持的燕山一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博野县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区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河北省扶贫办、河北省发改委关于编制燕山一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实施规划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和中央扶贫开发会议的有关精神,参考保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结合调研实际,编制保定市“十三

3、五”扶贫开发规划(以下简称开发规划)。本开发规划明确了保定市“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建设任务和政策保障措施等,是指导“十三五”时期保定市扶贫开发的纲领性文件。本开发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规划范围涵盖全市所有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第一章基本情况1第一节自然条件I第二节经济社会概况6第三节扶贫开发工作成效10第四节扶贫工作存在问题19第二章“十三五”扶贫开发形势分析24第一节机遇24第二节优势28第三节困难30第四节挑战32第三章“十三五”扶贫开发工作思路34第一节指导思想34第二节基本原则35第三节目标任务36第四节工作路径39第五节空间布局42第四

4、章“十三五”扶贫开发重点任务47第一节实施产业发展脱贫47第二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8第三节实施生态保护脱贫61第四节实施教育脱贫行动63第五节实施社会保障兜底脱贫65第六节实施医疗救助脱贫67第七节实施金融扶贫68第八节实施新业态扶贫71第九节实施就业和培训扶贫73第十节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75第五章投资估算与扶贫效益78第一节投资估算78第二节扶贫效益79第六章扶贫开发对环境的影响82第一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影响分析82第二节产业发展环境影响分析83第七章改革创新86第一节深化体制改革86第二节创新完善机制87第八章保障措施93第一节政策保障93第二节组织保障96第三节监督与考核98Il第一章

5、基本情况保定市自古是“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的“通衢之地”,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保定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对外开放城市、WWF低碳试点城市、我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戏曲之乡、华北轻型汽车城、全国乒乓球重点城市,是京南纺织服装工业基地,入选2008中国魅力城市200强。随着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速度日益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布局已经展开,保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第一节自然条件一、地理位置。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西部,太行山北部东麓,冀中平原西部,北纬3810-4000,东经11340-11620,之间。北邻北京市和张家口市,东

6、接廊坊市和沧州市,南与石家庄市和衡水市相连,西部与山西省接壤(图1-1)。全市总面积22190平方公里。保定市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石家庄125公里。二、地形地貌。保定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分山区和平原两大类。山区按高度及地貌划分为中山区、低山区及丘陵三类。西部为中山区,海拔高度一般在100O米以上,北起?来水县宋各庄、易县紫荆关、深源县走马驿,南到阜平县岔河以西,包括源源县全部,深水县、易县、满城县、顺平县、唐县、阜平县的西部深山区,总面积6790.5平方公里。该区最高山峰为阜平县歪头山,海拔2286米。中山区山体切割强烈,河谷深切,支脉发育,并嵌有小型盆地

7、和断裂谷地。深源盆地、阜平盆地、东团堡盆地、走马驿盆地位于该区。N图1-1保定市区位图中山区东南部是低山区和丘陵区,呈条带形,北起深水,南至阜平县,包括深水县、易县、徐水县、满城县、顺平县、唐县、曲阳县、阜平县的一部或大部地区,总面积4197.6平方公里。低山区坡缓、谷宽,陆地发育,有黄土覆盖,海拔高度除狼牙山为1105米外,一般在500米至1000米之间。丘陵区海拔一般在100米至500米之间,地形低缓起伏,向东南发展为平原,并有孤山、圆丘凸出地面。平原区系由大小不等的冲积扇构成,自北、西、南向东部白洋淀倾斜。平原按成因分洪积平原、冲积平原及洼淀区三部分。京广铁路两侧为洪积平原,主要由拒马河

8、、易水、漕河、龙泉河、唐河、沙河出山口后洪积物堆积而成,水力切割,冲沟发育。一般海拔在30米至100米之间,地面坡降为1%。至4%。冲积平原系河流冲积扇前部相连接而成。河流交叉处大多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洼地,地势平坦,海拔在10米至30米之间,地面坡降小于1%。冲积平原含市区全部,雄县、高阳县、清苑县大部及容城县、徐水县、定兴县、高碑店市、博野县、蠡县的一部分。洼淀区位于平原东部,为白洋淀和周边低洼易涝区,海拔7米至10米,含安新县全部,高阳县、容城县、雄县、清苑县和蠡县部分地区。三、气候条件。保定全市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春季冷暖多变、干

9、旱多风;夏季炎热潮湿、雨量集中;秋季风和日丽、凉爽少雨。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年际变化大,易出现旱、涝灾害。热量充分,平原市、县年平均气温12左右,西北部山区7左右,平原市、县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在I(TC以上,西北部山区达14.8。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达250028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达60%左右,山区日照略多于平原。四、水文条件。保定市境内河流主要为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永定河流经东北部边界。大清河水系主要分为南北两支,长10公里以上的山区河道有99条,呈扇形分布全市。大清河南支主要由潴龙河、孟良河、孝义河、唐河、清水河、金线河、界河、府河、漕河、萍河、瀑河等汇入白洋淀。北支上游主是北拒马河和

10、南拒马河。北拒马河含胡良河、琉璃河、小清河。南据马河含北易水、中易水、马村河、兰沟河。两河在高碑店市白沟镇相汇后成大清河。大清河经白沟引河与白洋淀连通。白洋淀在市辖区东部,东西长39.5公里,南北宽28.5公里,总面积362.8平方公里,为天然积水区。保定市多年(19562000年)平均降水量为566.9mm,其中山区年降水量607.8mm,平原降水量526.6Innb保定市区降水量538.6mm。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主要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太行山迎风坡降水量最大,山前平原和背风坡降水量大致相同;全年降水量具有年内分配不均的特点,降水量的80%左右集中在汛期(69月),而

11、汛期的降水量又多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丰水年份,汛期降水量更加集中。保定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9.58亿IlI3。其中北支山区6.26亿11南支山区11.31亿nA平原区12.00亿m保定市平水年、偏干旱年、干旱年的水资源总量分别为23.99亿m16.20亿m9.88亿m3,五、土壤情况。保定土壤类型繁多,全市共分十三个大类,28个亚类,118个土属,301个土种,褐土是最主要土壤类型,其次为潮土。多种地形和多种土壤类型,适合多种生物的生长繁育。六、交通概况。近年来,保定交通迅速发展,大交通框架基本形成。京广铁路、京昆高速公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保津高速公路、滨保高速公路、保

12、沧高速公路、张石高速公路使保定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由京港澳高速、荣乌高速、京昆高速、保沧-保阜高速在保定周边互通连接,形成保定绕城高速公路。保定市区到所辖各县只需1小时车程,到北京、天津、石家庄只需100分钟车程,直接可达首都机场、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以及天津、秦皇岛、黄骅等海港,2019年完工的首都第二国际机场离保定距离将更近,离涿州只有15分钟车程。保定成为南北通衢、东出西联的“高速公路枢纽港”(图l-2)o津保城际铁路(高速铁路)和京石客运专线及高铁实现到北京30分钟和到天津40分钟的公交化联系,进一步巩固了保定区位优势地位,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港。图l-2保定市高速公路布局

13、图七、自然资源。保定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品种多样,储量丰富,品质优良。蕴臧着铁、煤、锌、铝、金、银、铝、石棉、云母、石灰石、磁土、大理石等50余种矿产。保定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AAAAA级景区1处、国家AAAA级景区8处、世界地质公园2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地质公园3处、国家森林公园5处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第二节经济社会概况一、人口与行政区域。保定市是河北省人口最多的地级市,2015年末全市户籍人口近1200万,是河北省第一人口大市。保定市辖24个县(市、区)和2个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白沟新城),总面积2219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50.3%,山区占49.7

14、%,最高海拔2286米,最低海拔7米)。保定市辖19县(市):涿州市、高碑店市、安国市、深水县、唐县、易县、沫源县、定兴县、顺平县、望都县、高阳县、安新县、雄县、容城县、曲阳县、阜平县、博野县、蠡县;5区:竞秀区、莲池区、满城区、清苑区、徐水区。二、经济发展情况。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757.8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8.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492.7亿元,增长6.8加第三产业增加值916.5亿元,增长8.4虬三次产业结构为12.7:54.1:33.2o人均生产总值26873元,比上年增长6.4%(图1-4)。图1-32010-2014年保定

15、市生产总值变化图2014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1883.5亿元,比上年增长8.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8.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实缴税金266.O亿元,增长2.4%,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1.6%,提高1.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275.3万人,增长8.2%,占全社会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86.7%O图1-42010-2014年保定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图2014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34元,比上年增长10.8%o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51元,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73元,增长12.2%。三、社会事业(一)教育。保定市教育事业

16、蓬勃发展,2014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7所,在校学生25.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78所,在校学生8.8万人。普通中学402所,在校学生32.3万人,小学1929所,在校学生81.1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269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1.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4.0乐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0%。(二)卫生。2014年,全市卫生机构112个,其中,妇幼保健院25个。医疗机构9972个,其中,医院130个,卫生院290个,村卫生室、诊所7841个。卫生技术人员(含乡医)4.4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0万人,注册护士1.4万人,药师0

17、.2万人,技师0.2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8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3.5万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100吼社区医疗卫生覆盖率达99%o(三)社会保障。2014年,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606.4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含机关事业人员)为115.6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人数为490.8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2056元。职工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o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97.3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02.1万人,比上年增长6.2%;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95.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49.0万人,增长0.

18、7%o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55.4万人,增长64吼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62.9万人,增长5.3%o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749.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66%,报销医疗费27.1亿元,2279万人次受益。全年有30.2万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农村24.5万人。农村居民得到五保救济人数2.9万人。国家抚恤、补助优抚人数7.9万人,其中,定期补助7.2万人,定期抚恤0.2万人,伤残补助0.6万人。2014年末全市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13所,床位2.1万张,收养各类人员0.8万人。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1130张。(四)科技。2014年,全市院士工作站16家,院士41人来站

19、短期考察和工作。全市研究所9所,其中,国家级1所,省级4所。重点实验室2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6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1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6家。全市取得省级科技成果210项;新产品开发项目21项;申请专利4723项,授权专利3385项;年末技术合同成交额5.3亿元;有160个项目获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8项,包括省级科技进步奖14项,省级自然科学奖2项,省级技术发明奖2项。(五)文化。2014年全市有剧场、影剧院35个,群众艺术馆1个,群众文化馆2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91个;公共文化设施7256个。全年组织文化活动8.1万次。公共图书馆22个,总藏书量

20、191.8万册,其中,市级图书馆1个,藏书量78万册。电视台22座,广播电视台22座,广播电台22座,有线电视用户86.9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26.7虬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5%,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7%o(六)体育。2014年,全市体育场馆43个,其中,市区9个。全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260次,参加人数470万人。全市拥有国家二级裁判450人,国家二级运动员1.2万人。全年共获省级以上奖牌785枚,其中,金牌260枚,银牌270枚,铜牌255枚。(七)环境承载力。2014年,全市土地面积为209.0万公顷,其中,耕地72.0万公顷。全市共发现77种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59种,开发利用45

21、种,主要矿种有:煤、铁、金、铜、铅、锌、铝、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白云岩、辉绿岩、陶瓷原料等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全市污水处理厂37个,设计日处理能力117.9万吨。年末全市共有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面积达33.5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4.7除建成区绿地率30.9%,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2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2350万平方米,普及率为39.2%O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2.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7.5万吨,氨氮排放量1.2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9.5万吨。全市单位GDP能耗0.945吨标准煤/万元,比上一年降低6.37虬全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692吨标准煤/万元,比上一年降低14.43%。

22、第三节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攻坚工作。“十二五”时期,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奋发图强,积极努力,全市共有90万贫困群众摆脱贫困,573个村整体脱贫。全市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时期扶贫规划的434个村、56万人的减贫任务,扶贫工作成效明显。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保定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000.3亿元,年均增长9.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6.9亿元,年均增长18.5%,为全市的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财政基础。201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3700元、10400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5

23、696、90%,城乡人均收入比由20比年的2.8:1缩小为2.3:1(图I-Do图1-1保定市2010和2015年居民收入变化情况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势产业继续增强。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由“H一五”末的14.8:51.9:33.3优化为11.8:50.38:38.2(图1-2),呈现出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三次产业协调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产业优化促进了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降低了农村的贫困发生率。14.80%51.90%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口第三产业2010年各产业比重11.76%50.19%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口第三产业2015年各产业比重图1-2保定市2010和2015年各产业所占比重农业基础地

24、位更加稳固,我市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率达到66.6%,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围绕园区建设提档升级,市政府出台了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在贫困县建设了中国电科院深水产业园、易县航天科工产业园、深源白石山中美科技国际创新园等一批重点项目。二、脱贫富民产业硕果累累(一)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把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作为抓好扶贫开发的关键支撑,按照“多村一业、多乡一品”集中连片的发展思路,政府扶持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采取了资金集中使用的方式,培育了阜平大枣、顺平三优富士苹果等众多知名品牌,涌现出一批优秀农业示范园区。通过

25、培优扶强特色农业产业,以点带面,打造产业片区,带动贫困乡村实现共同富裕。全市坚持把发展绿色生态种植养殖和林果业作为加强生态建设和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手段,发展了无公害蔬菜、食用菌、中药材、麻由药等特色产业,建设了包括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核桃杏扁生产基地、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基地、无公害畜禽养殖生产基地、优质中草药生产基地、优质花生生产基地、蜂蜜生产基地、虹醇鱼良种繁育基地等多种农业特色产业及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为各类基地连片生产与开发提供了基础。引进了汇源果汁等一批果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和价值链增值,促进我市广大农民增收。(二)积极

26、发展家庭手工业。“十二五”期间,我市充分发挥家庭手工业在扶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发展传统家庭手工业,开发本地岗位,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针对贫困村留守妇女、老人等半劳动力较多的情况,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导向,构建“企业+家庭”、“专业合作组织+家庭”的发展模式,发挥保定市白沟、高阳等手工加工企业多、产品销路好的优势,大力发展箱包、玩具、毛巾、布鞋、服装、石雕等20多个种类的家庭手工业项目,市政府出台多项扶持政策,积极搭建加工企业与贫困地区的对接平台。目前全市贫困县手工业加工村达到481个、加工点1117个,户均年增收超过6000元,带动2.4万户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三)合理

27、开发利用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市场的需求,旅游业迅速发展。保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保定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北省第一文物大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遗址、红色文化、皇家文化、生态资源在河北省旅游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燕山一太行山(保定)片区的连片贫困地区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生态涵养区。“十二五”期间,我市全面普查掌握了保定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动态,树立了旅游资源新概念,拓展了旅游资源范围,建立了旅游资源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制定了旅游规划、动态管理旅游资源、实施旅游资源科学有效的保护并为合理开发提供依据,促进了全市旅游业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保定

28、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始终坚持打好“生态牌”,按照“建设国家公园”的要求,依托68家规模景区的资源和生态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生态和发展双赢的脱贫之路,努力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30多个旅游专业村从最初传统“农家乐”,向集体验、采摘、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生态游”提档升级,2015年8个片区县旅游接待达到每年4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00亿元。三、易地扶贫搬迁成绩斐然。我市连片特困地区大多位于太行山区,一些贫困群众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十二五”期间,我市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和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原则,在群众自愿

29、的基础上,对21842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并对全市安置区组织实施了配套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82146.0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314.16万元,省级投资11384.6万元,地方配套12930.1万元,群众自筹53217.2万元,其他300万元。通过实施扶贫搬迁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缓解了贫困山区的环境压力,搬迁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已经建成了一批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产业配套、宜居宜业的新型农村社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农村面貌发生新的变化。新民居建设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衷心欢迎和广泛认同,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多年来,我市移民搬迁工作一直占河

30、北省任务量的一半以上,成绩突出,在全省排位第-O我市新民居建设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表扬。济源县移民新村和王安镇新村作为新民居建设移民搬迁型的模式,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挥示范推广作用。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是一条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有效途径,是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突出亮点。四、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养老、救助、福利等基本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大了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救助力度,解决了特殊困难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建设,健全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强了低保家

31、庭动态管理。完善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济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健全服务功能,鼓励人们参与社会慈善活动,扶贫济困。(一)通过低保政策兜底加大扶贫覆盖面。“十二五”期间,我市努力实现城乡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同时,严格按照低保标准与全国平均水平同步增长要求,适时提高保障标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跟上物价上涨水平。为充分发挥低保制度兜底脱贫作用,2015年底,我市再次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市农村低保标准达到2900元/年.人,实现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确保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低

32、保家庭稳定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截止到2015年底,全市农村低保保障20.45万户、24.56万人,农村五保2.9万人。(二)通过医疗救助降低贫困发生率。“十二五”期间,我市科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强化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乡村医疗卫生装备水平和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形成以市、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四级卫生服务网络,着力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针对因病致贫返贫、需要通过医疗救助扶持的贫困群众,我市通过制定降低新农合起付线、实施分段补偿、提高二次补偿比、建立救助基金等具体措施,努力让这部分困难群众看得起病、渡过暂时难关

33、。五、重教育促就业成效斐然(一)教育扶贫快速推进。教育是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提高就业创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十二五”期间,全市教育工作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深化教育改革,积极谋划并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一比两率”量化竞比活动,强基固本,全市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以校安工程和薄弱学校改造为重点的学校基本建设项目强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健康发展,义务教育不断巩固提高。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全

34、省领先位次分别达到94.5%、90%,比2010年分别提高了1.9和7.8个百分点(图1-3),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逐年上升,特殊教育办学成效显著,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办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现有各类高校17所,在校大学生25万人,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前列。94.590口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98584822010年2015年图1-3保定市2010年和2015年教育情况变化图(一)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显著加强。“十二五”期间,我市鼓励发展县级职业培训机构,确定了一批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对有就业愿望的农村贫困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鼓励和支持社会力

35、量,尤其是具有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开展多种职业技能培训。我市农业部门累计投资2828.58万元,培训新型农民64180人,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从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了全市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教育部门组建了燕太片区“9+2”职业教育协作区,依托阜平县梦翔汽车培训基地,与一汽等4家知名车企合作,提供从学校到岗位的一站式职业教育,已累计招生2000人。全市积极对接京津地区首汽集团、三星电子等用工单位,组织开展订单培训、定向输出,累计输送劳动力超过15万人次,劳务收入超过50亿元。(三)多部门联动助推农村贫困人口就业。“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强农村贫困人口综合信息查询,提高信息准确性,组织有关部门人员深

36、入到各镇、村(社区),了解掌握入户登记第一手资料,依托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等现有资源,建立农村贫困人口综合服务平台,将服务范围辐射到所有乡镇、村(社区),为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我市实施农村贫困人口就业脱贫攻坚行动,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积极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吸纳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的具体政策,调动社会各界力量,让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充分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农村新增的各类公益性岗位,就近向贫困家庭人员倾斜。做好上岗人员岗前培训,确保人岗相适。六、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鉴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比例较大的现实。“十二五”期间,我市进一步健全和

37、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医疗诊治水平,保障贫困人口的身体健康。全市农村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290个(其中中心卫生院80所,一般卫生院210所),村级医疗卫生机构10262个(其中集体产权村卫生室5492个),基本实现乡(镇)有卫生院,村有卫生室,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的目标。农村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目前,乡镇卫生院从业人员数量、学历素质、能力等方面均得到很大提高,全市290所乡镇卫生院共有从业人员8084人,其中在编6264人(定编8759人),占总人数的77.49%。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15

38、5人,占总人数的76.14如4953人取得执业资格,占80.47%;4721人有职称,占76.7%;本科学历405人,占6.58%,大专学历2377人,占38.62%。2015年底,全市共有注册乡村医生14301人。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11698人,其中执业助理以上人员2292人。全市无乡村医生的空白村267个,较2010年减少了195个。目前,采取邻村靠挂(190个)和乡镇卫生院代管(77个)的形式解决村民看病就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问题,实现了基层卫生服务管理全覆盖。农村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得到全面落实。全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辖区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解决了农村居民就近

39、基本医疗问题。我市2010年全面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和糖尿病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项目由9项增加到2015年的12类45项。为辖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电子建档率达到了86%。七、农民生产生活显著提高(一)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我市抓住国家支持合作社发展、土地流转的政策机遇,以区域扶贫攻坚为目标,以科技支撑为手段,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区域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全力推进区域生态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的

40、发展。在区域内按照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区域优势的基本思路,重点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园区。目前,全市发展现代农业园区44个,其中重点县16个,共流转土地6.32万亩,带动周边85个贫困村、2.3万贫困户实现增收。让贫困地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贫困户成为了拿“租金”、“薪金”、“股金”的“三金”农民。(一)创新山区综合开发模式。我市连片特困地区8个贫困县中有7个位于太行山深山区或浅山区,荒山荒坡多。“十二五”期间,我市充分利用国家、省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市域内统筹使用等政策,把脱贫攻坚与山区综合开发相结合,创新山区综合开发模式,大力推广平山葫芦峪经验,盘活贫困县山场资源

41、,发展特色产业,通过股份合作制,让贫困户参与其中,获得综合收益。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开发荒山2万亩,新增耕地1.2万亩。曲阳县齐村乡大力实施“四万一千”工程,发展了万亩红枣、万亩核桃、万亩生态林、万亩光伏发电和千亩水面养殖5个特色鲜明、相对集中的产业片区,走出一条连片贫困区整体脱贫的新路子,成为全省山区综合开发的先进典型。(三)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十二五”期间,我市硬化山区道路1,350公里,所有行政村都通了公路和客运班车,建成了标准化卫生室。全市解决了72万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实施“暖心房”工程,对国家补贴部分之外的资金,通过社会捐助等办法解决。全市9个贫困县累计实施危房改

42、造5.7万户。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00元,比2010年增长90.91%o八、组织保障进一步完善(一)驻村工作队和干部包户实现两个全覆盖。“十二五”期间,我市从市委常委做起,市级领导带头分包56个贫困村、联系最困难的户。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市级领导深入联系村进行蹲点调研。全市全面落实驻村帮扶、干部包村包户制度,做到了所有的贫困村都有工作队,所有的贫困户都有干部帮扶。市县两级派出工作队1367个、帮扶干部4000多名,对口帮扶全市1082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扎实推进“十项任务”,受到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热情欢迎。(二)严格制度约束,强化基层组织管理。“十二五”期间,全市加

43、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普遍推行“两个代办”,开展后进党组织专项整治,努力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坚强堡垒。目前,全市1082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全部由驻村帮扶工作队长担任,使党的决策和惠民政策落实到基层群众。(三)完善考核机制,激发干部工作活力。“十二五”期间,全市积极完善扶贫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把扶贫开发成效作为考核贫困县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主要内容,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对完不成扶贫攻坚任务的实行减分降档。对扶贫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典型大力宣传表彰,激发各级干部在扶贫攻坚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凝聚社会合力,加快脱贫进程。“十二五”期间,全市积极推进“春雨行动

44、”,开展志愿者服务。其中,IlOO多个党政机关和社会力量定向帮扶1.6万个特困户,实现了精准帮扶、常态帮扶。我市充分发挥驻军大市优势,各驻保部队积极参与全市扶贫攻坚,累计出动6000多人次,车辆和施工装备HOO多台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谱写了新时期融合发展、双拥共建的新篇章。保定市出台了民营企业和社会人士参与扶贫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市内社会团体、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营造了“扶贫向善、济困光荣”的社会氛围。特别是中央国家部委、中直单位和省直各厅局单位对保定市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谋划、协调了大批的资金和项目,为保定市扶贫开发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5年来,全市到位帮扶

45、资金累计9亿元,是前十年总和的3倍还多。第四节扶贫工作存在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只有扶贫对象清楚了,才能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我市通过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基本解决了当前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问题,但这是靠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推进的结果,长效的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实现阶段性脱贫之后,由于缺乏长效机制,脱贫之后又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是因病返贫,有的是因学返贫,有的是因自然灾害返贫等。这就对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精准扶贫的体

46、制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公共服务和社会救助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尚缺乏有效保障,农业保险、社会救助等一系列社会救助体系没有充分建立起来,使得部分贫困人口依靠政策扶持在短期内脱贫之后,由于家庭有孩子考上大学、罹患大病、遭遇自然灾害、突遇天灾人祸等原因,极易造成返贫。没有有效的公共服务政策措施保障,社会救助网络及手段的缺失,不能有效解决脱贫之后又返贫的问题。2新业态扶贫模式的支持政策尚需配套完善。电商扶贫、光伏扶贫、金融扶贫等新型扶贫模式对“十三五”期间的整个扶贫工作有着重要意义。金融扶贫是扶贫工作的助推剂,电商扶贫也可以有效地把各类资源对接起来,但是由于政策出

47、台的滞后,导致这些扶贫新模式相关的配套政策制度不健全,某种程度上制约或限制了这些扶贫新模式的快速发展,进而影响到这些扶贫新模式的扶贫潜力的有效释放。3.易地扶贫搬迁的配套安置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我市易地搬迁工作任务量大,符合条件的搬迁户主要分布在太行山的深山区,以自然村落为主,村民收入水平低,农户投入搬迁资金少,搬迁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搬迁成本高、难度大。鉴于易地扶贫搬迁为“无土安置”,导致搬迁居民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搬迁户生产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出现了搬迁户在农忙季节又返回原来家乡务农的现象出现,因此扶持建立持续增收的后续产业非常重要。由于搬迁后续配套安置资金缺乏,部分移

48、民搬迁小区交通、通讯、水、电、气以及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加强搬迁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必要。(二)扶贫开发的合力还需进一步凝聚1 .扶贫开发工作总体统筹需要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多项政策,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平台,扶贫开发工作很难实现既定目标,统筹不好甚至会出现事倍功半的局面。扶贫开发同农村低保、新农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政策尚未做到无缝衔接。完善和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统筹水平是当务之急。2 .重点县之间扶贫开发进展不够均衡。由于不同贫困地区的干部工作能力存在一定差距,有些地区的干部积极把握国家和省市政策,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和项目用于当地扶贫开发;有些地区则未能及时获得类似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重点县的扶贫工作在整体推进不平衡。此外,全国社会各界和我市广大干部群众有扶贫济困的爱心和力量,但有效可信的公共平台和参与渠道还没有构建完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扶贫合力的形成。(三)扶贫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需求1.扶贫资金投入依然不足。“十二五”期间,尽管国家、河北省、保定市对扶贫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