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惑与出路.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421958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惑与出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惑与出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惑与出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惑与出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惑与出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惑与出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惑与出路.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惑与出路摘要:文章论述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及困惑,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出路。关键词:创新人才;内涵;途径中图分类号:C961;G40-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08-02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才培养模式问题逐渐成为中国教育的重要议题。人才培养观念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教育的基本逻辑。但时至今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依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

2、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出路,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提供应有的服务。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模式是一个合成词,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成或使人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一定的教育,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和素质培养,并使其达到预期培养标准方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实现组合这种结构的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狭义上说,就是要在既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基础上,侧重对人才培养途径和过程、培养方式方法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着力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广义上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涵盖

3、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就是要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多出拔尖创新人才,大力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全面革新教育教学实践,包括重新审视办学定位、质量层次规格,重新设计教学计划和程序,对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及方法、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进行全方位变革,引导学校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使“培养什么样人”和“怎样培养人”科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主要有:第一,它是在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理念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人才培养活动的结构框架。第二,它是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方针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目的而确定的培养观念、培养关系、培养方式及培养途径,它从根本上规定了创新人

4、才的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第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具体培养方式。第四,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规格、层次需求的多样化,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多样化、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应是多样化的。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及困惑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难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亟待改革。但是,改革的进程却又面临着诸多束缚、制约及困境。1 .理念的束缚在高等学校中,教育思想表现为“大学理念”。大学理念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束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I)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办学理念的惯性束缚

5、。改革开放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直接管理、封闭与集中统一的高等教育体制。在这样的体制中,高校没有自主性可言,按照政府的规定办学,难以形成自身的理念。(2)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兴办学理念缺位。现代社会科技革命更加迅猛,全球化更加明显,信息流动更加迅速。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突出人才的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及全面素质,但不少高校却没有及时进行相应的变革,形成新的办学理念。(3)缺乏对高校教学整体改革的理性思考。长期以来,高校缺乏战略思考,缺乏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没有很好地、系统地进行思考。对于如何教学,如何育

6、人,育人的体系如何建立、健全,如何真正引导教师的长远发展并以教师的创新带动学生的创新,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认真的规划设计。2 .制度的制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制约方面是制度方面,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 一些学校内部权力的失衡与错位。目前一些高校依然按照行政管理的思维和模式管理大学,按照行政组织的结构设计大学的内部构造。学校多数事务也都由“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各教学单位基本上都是在遵循行政部门的安排和要求运行。虽然成立了校级学术委员会,但其组成人员多数是学校、院系以及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很少有“布衣教授”参与,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学术事务,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没有教师的积极参

7、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只能流于形式。(2)高校评估制度不完善。对教学和科研的评价失衡,对科研的评价具体、实在,而对教学的评价则空洞、不具体。目前,我国对于高校的评估以政府主导的行政性评估为主。行政性评估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学科评估及本科教学评估。但基本上与教学模式的改进无多大关系。由于教学评价存在单一化、数量化的倾向,忽视了教学特色、个性化教育教学模式的评估,更容易忽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3 .资源的约束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有不少高校提出了诸多的培养模式。可是,往往陷入表面化、口号化,或者仅仅是培养模式要素的局部改变,而不是整体变革。这与人们对于培养模式理解的偏差有

8、关,与制度的束缚有关,也与教育资源(教育经费不足、师资建设较弱、课程资源不足等)的匮乏相关。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人才成长的载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以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基本条件。可是,我国高校的课程却存在严重的不足。资源不足对于我国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个极大的限制。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培养机制、课程设置、实验训练、课堂教学及考核制度等多个环节。因此,要针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和方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出路。1 .统筹设计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根据高等教育分层次办学的框架,把大

9、学分成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等。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当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师资队伍资源,统筹设计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把学生的培养过程按照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和考虑。在大学的前两年,实行文理兼容的基础素质教育,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知识。大学的后两年与研究生培养融合起来,该阶段前期主要按大的学科分类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后期结合研究项目学习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重点突出“实践、探索、研究”的模式,通过实践训练形成自我学习和利用知识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2 .实施个性化培养机制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教育大众化,对人才市场多层次和不同结构人力资源

10、需求多样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的趋势,要求每个人都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和选择机会。一般研究型大学都具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历教育。在培养机制上,学生的“出路”是多样化的,例如,本科毕业就业、保研、考研等。整个教学模式也应适应这种“多样化”,每个学科门类都要制定使学生成为优秀人才的“多样化”评价标准,从专博结合的科技素养、良好的文化素养、潜在的创新能力、求学上进的意识、大胆的探索精神等几方面评价和培养人才,真正体现因材施教。3 .在教学中体现“以学习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大学生处在一个相互依赖的复杂社会和多文化的知识环境中,课堂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11、。因此,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必将进行一场变革。对于大学来说,要教会学生自我学习和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在教学组织的具体运行方面,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和激发学生通过探索研究自主学习。从单向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认知能力和全面素质为主转变。改变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互动,开展一定的专题讨论,增强教学活力;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采取开放实验手段,提供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创造发明;以启发式学习为主,采取平等互动的方式,鼓励发现、探索与质疑,教给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的教学机制,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12、.构建创新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建立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是具有宽泛的学科门类涵盖面,具有学科体系中原理、导论和科学的性质,具有科学的前沿和综合性,具有培养研究科学思维方法的作用。在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设计上,应当强调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并且具有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环节。人文科学方面应当掌握主要的哲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良好的修辞学知识,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要考虑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人格等重要层面的内容,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创造性技能技法课等。5 .创

13、新教育课程要素形态关系及创新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需要认真构建个性化特色教育的课程体系。从操作实施层面上看,首先,要建立以功能性课程为主干,多维度的课程结构,对于课程之间重复、交叉的内容进行归纳;其次,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和内容的应用性,既要强调知识结构本身,更要注意知识的产生过程及其应用,体现学以致用,加强课程的可选择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增加适应不同大学生和社会需求的选修课,分领域设置基础性课程,增加拓展性课程的选择性;再次,应顺应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克服学科的封闭性,增强学科之间的全面综合以及学校与社会、与家庭教育间的结合。6 .加强学生实验教学环节各高校应按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

14、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环节,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学校一级主要负责重点建设一批以综合基础教育为主的校级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大平台,包括数、理、化、外语、计算机、管理等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在时间、场地和教学内容上对学生全面开放,侧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为学生获得良好的通识教育奠定知识和科学素养的基础。学院一级学科主要负责建设一批以实践与研究能力培养为主、面向一级学科专业教育的院级科研实验大平台,把本科专业教育与学生早期科研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以导师制为基础,开展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项目,以项目形式吸纳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工程综合训练及科技创新活动,重在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培养其

15、基本科研能力。彻底解决学生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能力和个人领导组织能力,以满足和适应学生成才的多样化需求。7 .改革学生的考核方式应在考核课堂内容的同时,加大考核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采取综合性实验、大作业、小型课题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查阅资料,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考核体系中设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环节,通过平时考核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以往课程教学评价以甄别为目的,以外在的、预定的目标作为唯一的标准(一般是考试),对所有学生采取一刀切,忽视学生的实际发展这一现状。参考文献:1浩歌.再谈改到深处是教学U1.中国高等教育,2009(05).2睦依凡.观念更新:大学人才培养改革设计的价值引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3韦巧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改革与战略,2007(11).4刘献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1.中国高等教育,2009(12).5程光旭.突破人才培养方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