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城市桥梁抗震加固设计导则.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422463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2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城市桥梁抗震加固设计导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2城市桥梁抗震加固设计导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22城市桥梁抗震加固设计导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22城市桥梁抗震加固设计导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22城市桥梁抗震加固设计导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城市桥梁抗震加固设计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城市桥梁抗震加固设计导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城市桥梁抗震加固设计导则2022总则12基本规定22.1 抗震加固设计原则与程序22.2 抗震加固需求评估32.3 材料要求43桥梁结构体系加固63.1 一般规定63.2 分散水平地震力加固63.3 功能性支承系统加固73.4 减隔震加固84桥梁墩台加固114.1 一般规定114.2 墩柱114.3 盖梁与系梁154.4 桥台165桥梁地基与基础加固185.1 一般规定185.2 承载力要求185.3 地基215.4 基础21附件一:桥梁抗震加固相关标准、指南241总则1.0.1为规范城市桥梁抗震加固设计,提高抗震加固设计水平,保障抗震加固工程质量,制定本导则。1.0.2本导则适用于既有城市梁

2、式桥和跨度不超过15Om的拱桥。斜拉桥、悬索桥、跨径超过15Om的拱桥,可参照本导则给出的加固原则进行设计。1.0.3城市桥梁抗震加固设计,除应符合本导则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规定。2基本规定2.1 抗震加固设计原则与程序2.1.1 桥址处地震基本烈度、抗震设防类别、设防标准及相应的抗震措施和抗震验算,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I66的相应规定执行。2.1.2 既有桥梁抗震加固的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加固方案应根据抗震评估结果,按能力设计原则,综合考虑经济性后确定。2加固方案应具有传递地震作用到地基的途径和地震能量耗散的部位,且应避免将过大的地震力传

3、递给其他不易检查和加固的构件。3加固方案应控制结构地震位移,不得发生落梁破坏。4加固或新增构件的布置,不应发生因部分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力。5新增构件与原有构件之间应有可靠连接。2.1.3抗震加固的方案、结构布置和连接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抗震薄弱部位、易损部位和不同类型结构的连接部位,其承载力或变形能力宜采取比一般部位增强的措施。2宜减少地基基础的加固工程量,优先采用减隔震加固等结构系统抗震加固的方法。3加固方案应结合原结构的具体特点、维修改造、功能改善、美观要求和技术经济条件分析确定。2.14按本导则进行抗震加固的桥梁,在桥梁剩余设计使用年限内,应满足

4、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2.1.5 抗震加固措施应便于施工,并应对交通的影响最小。2.1.6 桥梁抗震加固可按下列程序进行:抗震加固技术可行性研究一加固方案设计一加固施工图设计一加固施工。2.2抗震加固需求评估2.2.1桥梁抗震加固前,宜根据场地地震基本烈度、抗震设防类别和设防标准,进行专门的抗震评估。2.2.2抗震评估前的资料应收集和整理应包括:1施工、监理、监控与竣工技术资料;2养护、试验及维修加固资料;3运营荷载资料。2.2.3抗震初步评估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桥梁结构的重要性;2结构本身特点及结构在地震动下的易损性;3基础及场地的特征;4桥梁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5

5、结构建造的年代及加固经济评价。2.2.4对初步评估需要加固的桥梁,应根据El和E2地震作用下的桥梁各构件抗震能力与其对应的地震需求比进行抗震性能详细评估。当抗震能力与地震需求比大于或等于1时,构件满足抗震性能要求;当小于1时,构件抗震能力不足。2. 2.5抗震能力与地震需求比计算应考虑下列因素:1桥墩塑性较区域的抗弯、抗剪强度及变形能力;2盖梁与桥墩节点的抗震性能;3承台的抗剪及抗倾覆性能;4桥梁地基与基础的强度,桥梁支座的连接、变形性能。2.2.6对于结构构件的地震需求确定,在El地震作用下可采用弹性地震分析方法;在E2地震作用下,宜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2.2.7El和E

6、2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构件抗震能力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计算。2.3材料要求2. 3.1抗震加固材料选用应满足以下原则:1桥梁加固用材料的品种、规格及使用性能,应符合国家、行业相关标准的规定,并满足设计要求。2采用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桥梁结构时,应采用与此纤维材料相配套的树脂类找平、黏结和表面防护材料。3桥梁加固用新材料应性能可靠。4加固所用材料类型与原结构相同时,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原结构材料的实际强度等级。2.3.2加固所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宜比原结构构件提高一级,且不应低于C30;当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进行加固时,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o2. 3.3加固用钢材,其品种、质量

7、和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筋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第一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和钢筋混凝土用钢第二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的规定,抗震加固宜采用具有抗震性能的钢筋。钢筋的基本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的规定。2钢板、型钢、扁钢和钢管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等的规定。3预应力钢材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的相关规定。当采用环氧涂层预应力钢材时,涂层的质量及主要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单丝涂覆环氧涂层预应力

8、钢绞线GB/T25823和行业标准环氧涂层预应力钢绞线JG/T387等标准的规定。2.3.4加固用焊条型号应与被焊接钢材的强度相适应;焊缝连接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要求。2.3.5高强度螺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GB/T1228、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1231和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T3632的规定。2. 3.6锚栓应根据环境条件差异和耐久性要求选用碳素钢、不锈钢或合金钢。锚栓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机械锚栓JG/T160的相关规定。3. 3.7碳纤维、玻璃纤维或芳纶纤维等复合材料的品

9、种和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加固主要承重构件采用的碳纤维,应选用聚丙烯晴基(PAN基)不大于12k(Ik=I(XX)根)的小丝束纤维,不得使用大丝束纤维。2用于加固的玻璃纤维应采用高强度型玻璃纤维、含碱量小于0.8%的无碱玻璃纤维或耐碱玻璃纤维。不得使用中碱玻璃纤维或高碱玻璃纤维。3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的规定。4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指标可按现行行业标准桥梁用芳纶纤维布(板)JT/T531执行。2. 3.8铅芯隔震橡胶支座性能应满足现行行业规范公路桥梁铅芯隔震橡胶支座JT/T822的要求;高阻尼隔震橡胶支座性能应满足现行行

10、业规范公路桥梁高阻尼隔震橡胶支座JT/T842的要求;摩擦摆式减隔震支座应满足现行行业规范公路桥梁摩擦摆式减隔震支座JT/T852的要求;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应满足现行行业规范桥梁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JT“927的要求。3桥梁结构体系加固3.1一般规定3. 1.1抗震加固中不得损伤原结构构件。4. 1.2桥梁结构体系加固宜采用下列思路:1上部结构连续化、轻量化。2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并提高桥梁系统整体阻尼比。3改善支承系统性能,以减少下部结构加固需求。4上述两种以上组合。3.2分散水平地震力加固3.2.1分散水平地震力加固可采用下列措施:1将简支梁桥改造为连续梁桥,并将全桥支座更换为弹性支承(图

11、3.2.1.a)。2对中小跨径连续梁桥,将全桥支座更换为弹性支承。3对连续梁桥,在活动支座墩与主梁之间安装冲击传递装置(图3.2.1.b)0上部结构连续化,并将支座更换为弹性支承(b)在活动支座墩与主梁之间安装冲击传递装置图3.2.1分散水平地震力加固法示意图1一上部结构连续化:2弹性支座:3冲击传递装置3.2.2简支变连续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原支座的完好程度选择保留原支座或进行更换。2简支变连续加固可采用在墩顶部位结构上缘加设普通钢筋或增设预应力束并现浇接头混凝土凝土形成结构连续体系(图3.2.2)0121.图3.2.2简支变连续加固桥梁墩顶构造1一桥面板;2加设普通钢筋或预应力束:

12、3一现浇段;4桥面铺装;5预制梁;6一临时支座3当原梁的截面尺寸不足时,应采用增大截面法等措施。4当原梁为T梁时,中支点处应新增横系梁。5除对主梁墩顶部位连接段进行计算分析外,尚应对其他相关截面进行验算。6简支梁体系转换前后正截面承载力和斜截面承载力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规定进行计算和验算。7对桥龄10年以上的桥梁,可不计入原结构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8简支变连续后桥梁伸缩缝等附属构造的性能应满足结构受力及使用要求。3.3功能性支承系统加固3.3.1桥梁抗震加固可采用功能性支承系统加固法(图3.3.1)o桥台增设橡胶支承垫图3.3.1功能性支承

13、系统加固法1 一新设抗震挡块:2原有支座垫石:3原有橡胶支座;4-新设防落梁措施;5一主梁;6盖梁;7一增设橡胶支座;8一增设橡胶填缝板;9一桥台胸墙;10较接;11一弹性支承;12填缝板;13增设防落梁措施钢制托架(TYP);14一桥台搭板;15伸缩缝;16桥面板3.3.2功能性支承系统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1支承系统应有适当摩擦力,在E2地震作用下可产生摩擦滑动机制;2支承系统应设置限位装置;3应提供足够的梁端防落梁长度。3. 4减隔震加固3.4. 1减隔震加固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桥梁中有刚性墩,桥的基本振动周期比较短、桥墩高度相差较大或桥址区的预期地面运动特性主要能量集中在高频段时,可采用

14、减隔震措施。2当地基土层不稳定、原有结构的固有周期比较长、位于软弱场地易引起共振或支座中出现负反力时,不宜采用减隔震措施。3减隔震支座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屈服强度,避免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出现因风荷载、制动力等引起的桥梁有害振动。4设置减隔震支座时,应保证相邻上部结构之间具有足够的位移空间。5减隔震装置宜构造简单、性能可靠,并具有可换性。6减隔震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下不应产生故障和影响桥梁运营。3.4.2采用减隔震加固后的桥梁固有周期不宜低于原结构的两倍。3.4.3当采用隔震加固和减震加固(图3.4.3)时,减隔震装置类型、构造及减隔震桥梁抗震验算要求,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

15、的相应规定执行。图3.4.3减震加固法示意图3.4.4当采用隔震加固法加固桥梁时,可选用下列措施:1将简支梁桥改造为连续梁桥,并将全桥支座更换为隔震支座(图3.4.4.a);2对于连续梁桥,将全桥支座更换为隔震支座;或在桥墩上安装托架,并增设隔震支座(图3.4.4.b)0(b)墩上安装托架,并增设隔震装置图3.4.4隔震加固法示意图1上部结构连续化;2一隔震支座;3一托架与隔震支座3.4.5减隔震装置按工作原理和功能进行分类,如表3.4.5所示。组合装置由隔震装置、减震装置和刚性连接装置等组合而成。表3.4.5减隔震装置分类装置类型装置名称(示例)隔震装置橡胶隔震装置叠层橡胶支座天然橡胶支座、

16、高阻尼隔震橡胶支座、铅芯隔震橡胶支座滑块隔震装置曲面滑块隔震装置摩擦摆式减隔震支座、双曲面减隔震支座平面滑块隔震装置-减震装置位移相关型金属阻尼器弹塑性钢阻尼器(E型、C型、非线性型)、软钢阻尼器等摩擦阻尼器-速度相关型流体黏滞阻尼器-黏弹性阻尼器-3.4.6减隔震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橡胶材料宜采用天然橡胶或其他合成橡胶,不应使用再生胶或粉碎的硫化橡胶;其物理性能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桥梁减隔震装置通用技术条件JTT1062的要求。2铅芯应采用纯度不低于99.99%的高纯度铅,铅的化学成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铅锭GB/T469的规定。3黏结剂应不可溶并具有热固性,质量应稳定,橡胶与金属黏结强度不应

17、小于10Nmm,4橡胶隔震装置在未发生剪切变形时,设计压应力不应大于12MPao3.4.7当桥梁横向抗震能力不足时,应使用双向隔震设计。3.4.8减震加固时应进行耗能系统设计与验算。耗能系统分析应包括耗能装置的特性及其平面与立面的布置,且应反映振动频率、环境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3. 4.9减隔震装置的设计、校核应满足以下要求:1橡胶型减隔震支承,在El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剪切应变必须在100%以下,E2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剪切应变必须在250%以下,并校核其稳定性。2非橡胶型减隔震装置,应根据具体的产品指标进行设计与校核。3应对减隔震装置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性能进行校核。3.4.10应对减隔震装置的变形

18、、阻尼等力学参数进行试验测试,试验得到的力学参数值与设计值的偏差应在10%以内。4桥梁墩台加固4.1 一般规定4.1.1 桥梁墩柱抗震加固应以抗弯或抗剪强度、弯曲延性以及纵向钢筋的搭接或锚固性能不足等为对象。4.1.2 1.2当桥墩抗震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增大截面、外包钢管或粘贴纤维复合材料等方法对桥墩进行加固。4.1.3 桥梁墩柱弯曲强度、剪切强度加固时应复核承台和基础的承载力。4.2墩柱4. 2.1当采用增大截面法加固钢筋混凝土墩柱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且不应低于原桥墩实际的混凝土强度等级。2当需提高桥墩的抗弯强度时,新增纵筋应伸入承台并满足锚固要求;对

19、多柱式桥墩,尚应伸入盖梁并满足锚固要求。3新增纵筋、箍筋的配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的相应规定。4加固后桥墩应按整体截面进行抗震验算,新增的混凝土和钢筋的材料强度应乘以0.85的折减系数。4.2.2当采用增大截面法提高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抗弯强度时,承台和基础宜进行相应的补强加固。4.2.3当采用外包钢管加固法加固钢筋混凝土桥墩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圆柱式桥墩,宜采用两块半圆形的钢管外包原桥墩,并应在现场沿竖向接缝焊接成钢套,钢管与桥墩侧面宜留有25mm-40mm的空隙,其间可填充无收缩水泥砂浆。2对矩形截面的柱式桥墩,宜采用椭圆形钢管外包加固(图4.2.3),原墩柱

20、四个折角宜修整为圆弧形,钢管与原墩柱之间的空隙可灌注与原墩柱同强度等级的微膨胀混凝土。3钢管壁厚宜为IOmm-25mm。图423外包钢管加固法4.2.4当采用外包钢管加固法对延性不足的钢筋混凝土墩柱进行加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外包钢管的厚度。应按下式计算:,二(%-0004)fcotV=s2S式中:Ah圆环箍筋或螺旋箍筋截面职(mn?);fyh圆环箍筋或螺旋箍筋抗拉强度标准值(N/mn?);D1核心混凝土直径(Cm);S一螺旋箍筋间距(cm);0一一剪切裂缝与墩柱轴线的夹角()o4剪切裂缝与墩柱轴线的夹角夕,应按下列公式计算:R+1.26厂丁-tan1!I(一端固定一端钱接的墩柱)I1+夕7

21、UinA+0.461l=tar1I?I(两端固定的墩柱)1+夕汨P、=2tj/r式中:r桥墩半径(mm);P1墩柱纵向钢筋配筋率;n钢筋与混凝土弹性模量比,n=ExEfia=D7HH墩高(cm)04.2.6当采用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加固矩形截面柱式桥墩,宜将原截面四个折角修整为圆弧形,并将界面扩大为椭圆形后,再粘贴纤维复合材料。4.2.7当采用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对延性不足的钢筋混凝土墩柱进行加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粘贴纤维复合材料的厚度。可按下式计算:,0.1(%,-0.004)”,T?式中:U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布材的厚度(mm);%E2地震作用下墩底截面混凝土的最大压应变;D一一墩柱直

22、径(mm);fee受纤维复合材料约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Nm11?);Ul一一纤维复合材料抗拉强度设计值(Nmn?);Sdu一与纤维复合材料设计抗拉强度相应的应变。2受纤维复合材料约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Er按下刈如、5K管:式中:fe加固前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值(Nm11?);4.2.8当采用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对抗剪强度不足的钢筋混凝土墩柱进行加固时,纤维复合材料布材的厚度有可按下式计算:-(V+V)*一二二=%一i0.5-fDcolIl7j1.)COteJJ式中:。纤维复合材料布材厚度(mm);s抗剪强度折减系数,可取为0.85;VoE2地质作用下墩柱剪力设计值(N);Vc墩柱塑性较区域混凝土

23、的抗剪能力贡献(N);弘一一墩柱塑性较区域横向钢筋的抗剪能力贡献(N);吗一一纤维复合材料承担的剪力设计值(N);纤维复合材料抗拉强度标准值(Nm11?);D墩柱直径(mm);0剪切裂缝与墩柱轴线的夹角()o4.3盖梁与系梁4. 3.1对抗弯强度或抗剪强度不足的盖梁,可采用粘贴纤维带、增大截面等方法进行补强加固,增大截面时原盖梁表面应凿毛,并应配置穿过原盖梁的锚筋与原盖梁可靠拉结;纤维带可施加预应力。5. 3.2当采用预应力纤维带加固混凝土盖梁时,应满足以下要求:1纤维带受力方式应设计成仅承受拉应力作用。抗剪加固时预应力纤维带可垂直于构件纵轴设置。2纤维带应采用机械锚固方式紧贴混凝土表面安装,

24、安装后距构件表面不应超过5mm。张拉锚固部分以外的纤维带与混凝土之间应填充结构胶黏结牢固。3预应力纤维带的宽度不应超过100mm;对截面宽度较大的盖梁,宜采用多条平行预应力纤维带进行加固,相邻纤维带的端部锚固系统可沿纤维带纵向错位布置。4.3.3锚栓系统应进行锚固能力验算,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的规定。4.3.4对抗剪强度不足的墩柱与盖梁节点,可采用混凝土包覆加固(图4.3.4)。3图434盖梁与墩柱接头抗剪加固示意图1盖梁包裹混凝土;2一增设结合系筋;3原盖梁4.3.5可通过在既有盖梁下部现浇一根系梁来改进盖梁的抗震性能,如图4.3.5所示。并应根据能力设计

25、原理设计以确保塑性较形成在桥墩中而不是在系梁内。4.4桥台4. 4.1桥台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抗震加固:1桥台墙身强度不足以抵挡台背填土的土压力时,可通过增加墙身尺寸加固;2桥台无法抵抗台背填土区压力,并有倾斜的可能时,可通过在台身处增设肋板加固;3桥台前址抵抗倾覆力矩不足时,可通过增设基桩加固;4土层抗剪强度不足,可通过增设密排桩加固;5桥台可能存在向河床侧移时,可通过在墙身与台背填土之间增设地锚加固;同时,地锚的固定端深入台背填土区土层的距离应满足共同作用的需要。5桥梁地基与基础加固5.1 一般规定5.1.1 桥梁基础加固应充分研究桥位地基所处场地类别,对于桥位处存在高液化土、高填方、陡坡等

26、不良抗震地质条件的墩台,需进行基础抗震专项研究。5. 1.2桥梁基础抗震加固设计时,各项验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和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的规定,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承台应进行拉压杆承载力、抗弯、抗剪、抗冲切和抗接缝剪切破坏等计算。2扩大基础应进行抗弯、抗冲切等计算,计算应按两阶段受力,并应对地基进行承载力、稳定性、沉降等计算。3桩基础应进行承载力、沉降等计算。4桥梁基础加固设计中应考虑施工方法的影响。5.2承载力要求5.2.1地基抗震验算时,应采用地震作用效应与永久作用效应组合。5.2.2地基抗震承载力容许值应按下式计算。盘=K(5.221)式中

27、:fa.调整后地基抗震承载力容许值(kPa);Ke地震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应按表5.2.2取值;1.深度、宽度修正后地基承载力容许值,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采用(kPa)o表5.2.2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岩土名称和性状KE岩石,密实的碎石土,密实的砾、粗(中)砂,次大于300的粘性土和粉土1.5中密、稍密的碎石土,中密和稍密的砾、粗(中)砂,密实和中密的细粉砂,15OW3OO的粘性土和粉,坚硬黄土1.3稍密的细、粉砂,10015()的粘性土和粉土,可塑黄土1.1淤泥,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杂填土,新近堆积黄土及流塑黄土1.0注:旅载荷试验等方法得到的地基承载

28、力特征值(kPa)o5.2.3承台抗震验算应考虑节点剪切引起的破坏模式,节点内剪力情况如图5.2.3所示:图5.2.3承台节点剪力承台节点竖向剪力应按下式计算:Vjv=Tc-Rt(5.2.3-1)式中:Vjv节点竖向剪力(N);Tc墩柱受拉钢筋合力(N);Rl桩的拉力(N)O节点剪切应力次按下式计算:%=爆;(523-2)式中:对于矩形截面墩柱,=ft+Df(mm);BC墩柱截面宽度(mm);Dc墩柱截面高度(mm);对于圆形截面墩柱,=1.4140(mm);D墩柱直径(mm);df加固后基础高度(mm)。节点竖向有效轴向压应力按下式计算力按下式计算:fa=p!ff(5.2.3-3)式中:P墩

29、柱底部的轴向荷载(即恒荷载+地震荷载)(N);Aeff有效承压面积(mn?):对于矩形截面墩柱,Aee=(Bc+df)(Dc+df)(mm?);对于圆形截面墩柱,A=11(D+J)24(mm2)o则节点区主拉应力E按下式计算:/;=-fa/2+J(2)2+V20,(5.2.3-4)如果04277(MP4),计算结束,否则需校核混凝土覆盖层的承载力。5.2.4E2地震作用下非液化土中,单桩的抗压承载能力可提高至原来的2倍。单桩抗拉承载力可比不计抗震影响时提高25%05.2.5当桩穿过液化土层时,液化土层的承载力(包括桩侧摩阻力)、土抗力(地基系数)、内摩擦角和内聚力等,可根据液化抵抗系数Ce(式

30、525)予以折减,折减系数。应按表5.2.5采用。液化土层以下单桩部分的承载能力可采用本导则第5.2.4条规定;液化土层范围内及以上部分单桩承载能力不应提高。C=(5.2.5)cr式中:Ce液化抵抗系数;NrN77分别为实际标准贯人锤击数和标准贯人锤击数临界值,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相应条款计算。表5.2.2土层液化影响折减系数aCtdsaCwO.6goO10Js201/30.6Ce0.8go1/310v202/30.8VCeW1.O102/3IoVdSW201注:表中“为标准贯入点深度(m)。5.3地基5.3.1当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加固地基土、增大基础底

31、面积或增加桩基等措施加固。5.3.2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根据桥梁的抗震设防类别、地基的液化等级,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的规定,采取相应的抗液化措施。5.3.3山区横跨陡峭山谷的桥梁,应对地震条件下边坡的稳定性作详细的地质勘察,并可采用降低引起移动和滑动的推动力、提高抵抗移动的能力等加固措施预防边坡滑坡、破坏。5.4基础5.4.1当承台或扩大基础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增大截面、粘贴钢板或纤维复合材料、增设预应力钢筋(图5.4.1)等措施来提高其抗弯和抗剪强度。图5.4.1水平预应力筋加固基础5.4.2当承台或扩大基础抗倾覆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增大底面积(图5.4

32、.2)、增加基桩或增设地锚等措施加固。5.4.3当桩基础或桩与承台连接节点的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在承台附近或地面以下的原状土上增设系梁(图5.4.3-1),或采用增加桩基(图5.43-2),下拉锚等措施加固。图5.4.3-1增设系梁加固图543-2增加桩基加固附件一:桥梁抗震加固相关标准、指南类型名称编号发布时间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2015行业标准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2011行业标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2008行业标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2231-01-20202020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2013行业标准城市桥梁结构加固技术规程CJJ/T239-20162016行业标准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J22-20082008行业标准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JTG/TJ23-20082008行业标准铁路桥梁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范TB10116-19991999技术指南震后梁式桥加固方法及工艺指南-2010技术指南公路桥梁抗震性能评价与抗震加固技术指南-2010手册公路结构物抗震加固改造手册-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