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形成机制改革现状与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PR形成机制改革现状与建议.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PR形成机制改革现状与建议内容提要1.PR形成机制改革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目前,新增与存量贷款挂钩1.PR工作稳步推进,1.PR报价利率与金融市场利率形成双向传导,引导企业融资成本逐渐降低,1.PR形成机制改革初见成效。针对当前1.PR报价利率形成机制存在的不足,建议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动1.PR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一、1.PR报价利率体系现状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201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1.PR)形成机制公告,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此次改革完善了1.PR形成机制,采用了新的报价原则、形成方式、期限品种、报价行、报价
2、频率、运用要求,提高了银行贷款定价的自主权。目前,新增与存量贷款挂钩1.PR工作稳步推进,1.PR报价利率与金融市场利率形成双向传导,引导企业融资成本逐渐降低,1.PR形成机制改革初见成效。(一)贷款挂钩1.PR稳步推进新增贷款方面,2019年12月末,新发放贷款中运用1.PR的占比已达到90%;新发放的1年期及以内企业贷款中,利率低于3.915%(即1年期1.PR*0.9)的占比超过16%。存量贷款方面,随着1.PR逐步下行,为解决企业与银行未来将面临的浮动利率风险敞口问题,12月28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的公告,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推动存量贷款定价基准转换。(二)
3、1.PR利率与金融市场利率双向传导一方面,自改革后,各月中旬的1.PRY利率互换的报价、成交价对银行当月的1.PR报价有一定参考意义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近期1.PRI年期利率下行IOBP,在时点上领先于1年期国开债的收益率下行,显现出先行信号意义。(三)引导企业融资成本下降目前银行短期FTP多用ShibOr加减点生成并定期调整,而中长期FTP仍主要以贷款基准利率为基础。本次1.PR形成机制改革将进一步完善银行FTP,推动银行FTP定价基础由资产端转向负债端。1.PR报价利率下行将促使银行提高其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降低资产端利率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二、1.PR报价利率体系当前存在
4、的不足(一)套期会计未健全针对1.PR带来的浮动利率风险,可以使用公允价值套期或现金流量套期。在银行需求方面:一是,1.PR改革后,银行资产端利率挂钩1.PR利率,负债端存款利率与1.PR利率相关性较低,银行利差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需要使用“支付浮动利率,收取固定利率”方向利率互换锁定资产-负债利差;二是,银行可以使用“支付固定利率,收取浮动利率”方向的利率互换锁定固定利率债券的市场风险。使用套期会计需要选择和论证套期方式;而会计科目的配套、会计人员的培训、会计系统的底层改造也需要较多时间。目前,除少数头部银行外,大多银行机构没有建立套期会计制度。在企业需求方面:当企业使用“收取浮动利率,支付固
5、定利率”方向的利率互换锁定其浮动利率贷款成本时,普遍缺少对利率互换进行公允价值套期的成熟经验。(二)双边清算不够高效目前,以1.PR报价利率为标的的利率互换均采用双边清算。一方面,双边清算存在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并占用清算会员授信额度。在双边清算中,占额对象为交易对手方,存在金融机构间授信不足的问题。此外,双边清算缺乏保证金制度、盯市制度、违约处置机制等风险管理制度来降低结算交收环节的信用风险,无法在交易对手发生利率互换违约后第一时间阻断信用风险的传导,避免发生违约连锁反应。另一方面,采用双边清算难以进一步提高机构运行效率。从双边清算转向集中清算,有助于显著减少交易机构资金交付的数量,降低清算会
6、员的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率。通过集中清算,会员交易资金进行净额清算,轧差得出净额交收款项。有研究表明,在交易活跃的市场中,净额结算量仅占全额结算量的十分之一。(三)报价曲线有待完善1.PR报价曲线整体性方面:1.PR形成机制改革增加了5年期限以上报价,而5年期1.PR会受政策目的、客户反应以及期限利差整体制约等多个因素影响,使得5年期1.PR与1年期1.PR会呈现不同的变化节奏。1.PR利率互换各期限报价活跃度方面:目前,1.PR利率互换报价以挂钩1.PRlY的品种为主,报价曲线覆盖10年内关键期限,但报价机构较少、报价频率较低、报价量不高,亦缺少basis.SPre
7、ad等结构化报价,缺乏连续性和市场深度。利率互换成交期限主要集中在1年内,3年以上期限交易量较少,未能满足银行自身风险管理和代客风险管理的需求。(四)利率产品不够丰富1.PR形成机制改革后,基于1.PR利率的金融产品逐渐发展,出现了挂钩1.PR的浮动利率债券、利率互换、利率期权等产品,但距离成熟市场仍有一定发展空间。从商业银行推广产品角度:挂钩1.PR的各类利率产品的需求将较FRo07、Shibor3M明显增加,而此类产品的推广前提是形成完善的市场化利率曲线,从而帮助客户制定合理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案。从1.PR利率产品定价角度:以国开行发行的1.PR浮息债190216为例,该券每季度重置利率并按
8、季付息,而当前的1.PR报价利率仅1年期和5年期,在使用插值法计算整条1.PR贴现曲线时误差可能较大,导致其估值与潜在合理价值或有较大偏差。(五)中小银行缺少衍生品资格2011年1月份发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办法对金融机构从事衍生品交易业务增加了普通类和基础类的资质区分。其中,具备普通类衍生品资格的银行可进行代客交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衍生品资格的银行总量为267家,其中具备普通类衍生品资格的银行占33%,具备基础类衍生品资格的银行占11%,未区分基础类和普通类衍生品资格的银行占56%o相较于全国的金融机构数量、对冲1.PR利率风险的需求,当前具备衍生品资格的中小银行比例、具备
9、普通类衍生品资格的银行比例均较低,覆盖面有待提高。(六)对客利率互换产品不够成熟2019年底,央行发布公告明确存量浮动利率贷款的定价基准转换为1.PR有关事宜。根据实务经验估算,假设1年以上中长期贷款均为浮息贷款,约100万亿元,扣除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等余额约6万亿元,按2018年上市商业银行贷款期限结构估算,本次存量浮息贷基准转换涉及贷款总额约55万亿元。存量贷款风险对冲的市场巨大,但银行对客利率互换产品及其配套仍不成熟。银行方面,针对1.PR浮息贷款的利率互换产品多为非标准化产品,对估值曲线、银行系统等有较高的要求,目前较难满足;客户方面,在实务中客户接受“浮息贷款与利率互换”的组合仍需引
10、导,客户的衍生品风险敞口也需要系统性的规则加以约束。三、1.PR形成机制的政策建议在健全套期会计方面:建议针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企业财务部门等定期组织套期会计相关的业务培训,并推动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与银行、企业进行交流、对接,以推广、健全套期会计在实务中的应用。在提高清算效率方面:目前,清算机构正着手研究1.PR利率互换净额清算相关规程,并开发、建设相应的信息系统。建议清算机构加大净额清算的推广力度,尽快落实1.PR利率互换的净额清算。在完善报价曲线方面:建议交易中心引导更多机构对1.PR利率互换报价,对报价频率、价差、报价量等质量维度进行考核,并借助X-SWaP等渠道,不断提高1.P
11、R利率互换的市场活跃度。在丰富利率产品方面:1.PR体系的推广需要更多挂钩1.PR的基础利率产品,特别是能够定价长期限1.PR的利率工具。建议政策性银行连续发行各期限挂钩1.PR的浮动利率债券,形成市场化的1.PR基准利率曲线,为丰富1.PR利率产品打下基础。在解决中小银行缺少衍生品资格问题方面:建议监管机构批准更多符合要求的中小银行进入衍生品市场、开展代客业务,推动银行机构在1.PR利率产品开发上的交流、研讨,推广大型银行关于1.PR相关衍生品业务的成熟经验。在改进对客利率互换产品方面:银行应广泛进行客户需求调研,尽快完成客户经理培训、对客产品管理系统建设,帮助客户加深对“浮动利率贷款加利率
12、互换”产品组合的认识与理解。建议监管机构出台对客利率互换产品相关的管理办法,促进对客利率互换产品稳健、有序发展。四、1.PR改革的成效、难点及未来方向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领域最核心的改革之一。推动贷款利率”两轨并一轨”是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201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1.oanPrimeRate,1.PR)形成机制进行改革,提高1.PR市场化程度和灵活性,1.PR改为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是M1.F利率,Medium-term1.endingFacility)加点形成,并对1.PR的报价规则、报价银行、计算方法、报价频率和期限品种等进行了调整。新1.PR机
13、制运行两年多来,经过持续深入推进,1.PR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对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1.PR机制发展历时仍较短,改革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政策难点,需要进一步深化1.PR改革合力,完善货币政策调控和传导机制。1.PR改革取得显著成效1.PR改革以来,在多项改革配套政策合力支持下,1.PR报价机制不断优化,1.PR事实上对我国金融市场运行、宏观经济稳定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PR有效发挥了贷款市场基准利率作用中央银行积极推动1.PR在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中的应用,按照“先增量、后存量”的顺序推进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换轨,并将1.PR运用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考核。2020年初,商业银行
14、增量贷款已全面运用1.PR定价,存量贷款定价基准转换也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于2020年8月如期完成。随着增量和存量贷款定价换轨工作顺利完成,目前绝大多数贷款是以1.PR作为定价基准,1.PR已成为贷款市场的基准利率。数据显示,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在1.PR基础上减点贷款占比维持在21%27%之间,在1.PR基础上加点贷款占比约为70%,其中,在1.PR之上加点5%以上的贷款不超过10%,1.PR之上加点在3%以内的贷款超过50%。随着1.PR改革的不断推进,利率定价更具市场化的1.PR也已成为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undsTransferPricing,FTP)的定价基准,1.PR在商
15、业银行内外部定价基准作用不断增强。目前,全国性银行机构和大部分地方银行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备的FTP定价机制,通过不断完善挂钩1.PR的贷款FTP机制,中央银行政策利率的变动先传导至1.PR,1.PR的变动再及时通过FTP定价曲线进一步传导至贷款端。1.RP改革增强了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贷款利率“双轨制,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难以有效发挥政策效果的症结所在。1.PR改革前,我国贷款主要是以贷款基准利率作为定价基准。由于贷款基准利率的政策刚性较强,难以充分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和流动性变化,央行货币政策意图缺乏有效传导渠道,实体经济难以感受资金市场的“宽松变化如2018年以来,市场交易较为充分的货币市场
16、利率(DROO7、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国债、企业债到期收益率)均出现明显下行,但贷款基准利率并未充分反映金融市场流动性的边际变化(见图1)。DR007一中国国债到期收益率:一年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AAA)t三个月1年贷款基准利率一中债企业债到期收益率(AAA):一年l6-o-61.02-61.a1.Q-61.S三l2s年s-2三1.0-81.2l二S,2IRSKO-H2.XTSS二YRSO-备So-osSIRS图12017-2021年市场利率与贷款基准利率1.PR改革后,1.PR的报价方式由锚定贷款基准利率改为参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是M1.F利率)加点形成,形成了“M1.F
17、利率-1.PRT贷款利率”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新渠道。截至目前,M1.F利率向下调整4次,带动一年期1.PR和五年期1.PR利率分别向下调整5次和4次。其中,在1.PR的31次报价中,除2019年9月一年期1.PR利率在M1.F利率未作调整自行下降5个基点以外,其余均为1.PR跟随M1.F利率调整。资金市场利率到贷款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得到有效疏通,货币政策意图能在实体经济层面较为有效的体现。1.PR改革增强了信贷政策的灵活性和精准性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决定资金流向的重要宏观经济变量。1.PR改革前,实体经济结构性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存在;改革后,1.PR的利率定价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和灵活性明显提
18、升。一方面,M1.F带动1.PR报价水平逐步下行,并通过“贷款加点”模式带动整体贷款利率显著下行。从2019年8月到2022年2月,一年期M1.F利率从3.30%下降到2.85%,下降了45个基点;一年期1.PR和五年期1.PR利率分别从4.25%和4.85%下降到3.70%和4.60%,分别下降了55个基点、25个基点(见图2);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从5.66%下降到5.00%,下降了66个基点,降幅明显高于1.PR本身的下降幅度。另一方面,1.PR改革为结构性货币政策提供了工具。比如,银保监会鼓励银行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中对小微贷款给予优惠,目前全国性商业银行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
19、款,在FTP中均按照不低于50个基点给予优惠,一些银行的优惠力度达到100个基点以上。总体而言,1.PR对贷款利率的方向性和指导性不断增强,有效推动了贷款利率整体性和结构性下行,为宏观经济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1.PR改革为存款利率市场化提供支撑2015年10月以来,存款基准利率并未随着贷款基准利率作出调整,但存款利率上下限已完全放开。在市场竞争下,商业银行负债端成本承压,尽管面临高息揽储压力,但是为了实现负债端与资产端收益相匹配,整体上银行还是主动压降了负债成本,体现为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同时.,货币市场基金、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等市场化定价的类存款利率也有所下行。2021年6月,中央银行
20、进一步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定价方式,由现行的“存款基准利率X倍数”改为“存款基准利率+基点”的方式,并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设置了不同的最高加点上限(见表1),实现了存款利率定价机制与1.PR的挂钩。整体来看,1.PR改革为稳妥推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货币政策导向在银行的资产端和负债端均能体现,银行资产负债稳健性也得到有效保障。表1商业银行存款加基点上限(BP)工点上限I活期存IK定期存IK大展存单国有俄行(仅指工农中建)105060(国有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20乃O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1.PR改革的政策难点新1.PR机制作为借鉴国际经验和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实际推出的新的
21、制度安排,是现阶段提升贷款市场定价市场化程度,畅通货币政策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的合理选择。但由于1.PR机制改革历时仍较短,实施过程中仍有以下几个政策难点需要进一步完善。作为1.PR定价基础的M1.F利率,与银行综合负债成本的关联度不强一中期借贷便利(M1.F),利率一年在1.PR机制下,M1.F利率作为新1.PR的定价锚,其利率变化对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综合负债成本的作用十分有限。其一,M1.F利率对银行负债成本主要是边际上的影响。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22年2月,M1.F余额(包括TM1.F余额)在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占比最高不足3%。M1.F并不是商业银行成本的主要来源,将制约货币政策
22、利率由M1.F利率到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再向贷款利率传导的效果。其二,M1.F的交易对手的覆盖度不广,主要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等一级交易商。在新增的8家报价银行中,部分银行以及广大中小银行并非一级交易商,不能直接与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M1.F交易,这使得M1.F利率的传导过程受到更多非政策导向因素的影响。其三,M1.F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关联性不足,报价机制的频率和期限结构有待完善。M1.F利率作为中央银行重要的中期政策利率,调整频率较低,调整时间不连续,与同业存单利率波动的相关性不明显(如图3),降低了M1.F利率作为1.PR利率定价基准的代表性。(%)5.55.04.5
23、4.03.53.02.52.0:然&然岔撰铲卷冷图32016-2021年M1.F中期政策利率和同业存单利率1.PR期限结构较为单一,报价曲线有待完善1.PR改革前,作为贷款定价基准的贷款基准利率有一年以内(含一年)、一至五年(含五年)、五年以上三个期限档次,分别是商业银行短、中、长期贷款定价的参照基准。改革后的新1.PR机制中仅有一年期和五年期以上两个期限,1.PR曲线不完整,中期贷款定价参考基准不统一,1.PR期限结构仍待完善。目前,中央银行仅要求商业银行一年期和五年期以上贷款参照相应期限的1.PR进行定价,对一年期以内、一年至五年期这两个期限的贷款业务缺乏统一的市场基准。但实际运用中,商业
24、银行需要建立适应不同业务需要的丰富的FTP曲线,不得不考虑非1.PR的利率报价等更多其他因素,降低了1.PR对三个月、六个月、两年、三年等主要期限贷款的指导作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利率风险增大是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必然面临的重要挑战。1.PR改革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与存贷款基准利率挂钩,且存贷款基准利率一般同向调整,商业银行基差风险相对较小;1.PR改革后,商业银行资产端受1.PR牵引明显,存款端持续受到存款基准利率、利率自律机制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多重不对称影响,基差风险明显增大。且近年来商业银行利差持续收窄,上市银行普遍收窄到2个百分点以内,商业银行自身低于利差变
25、动的韧性也更加受限。同时,1.PR机制改革后,贷款利率波动频率和幅度明显上升,增加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控难度。但是由于目前挂钩1.PR的衍生品市场发展仍需完善,加上有些中小商业银行不具备衍生品交易资格和能力,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对冲方法和工具。从实际1.PR利率互换报价活跃度来看,当前,1.PR利率互换报价以挂钩1.PRIY的品种为主,其余期限品种报价机构较少、报价频率较低,市场连续性和深度严重不足。1.PR利率互换成交期限也主要集中在一年期以内,三年期以上期限成交笔数、名义本金金额较少,难以满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需求。进一步深化1.PR机制改革的未来方向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和复杂性决定了利率市场
26、化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现有的1.PR很可能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中间态。因此,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通过进一步深化1.PR改革,探索形成健全我国利率体系和利率调控机制的新经验。提高存款利率弹性,优化银行负债成本环境存贷款基准利率是我国金融改革进程的历史产物,在过去的货币政策利率调控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深入推进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将逐步淡出历史舞台。目前,贷款基准利率已经基本被1.PR取代,但存款基准利率仍在发挥着较大作用,甚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用来防范存款市场的不当竞争。从改革方向看,应从增加存款利率自律约定弹性出
27、发,不断优化存款利率自律定价机制,充分发挥利率自律机制对稳定存款市场的作用,规范存款竞争行为,加强对存款创新产品和异地存款的规范和管理。在保持银行负债成本适度稳定的前提下,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自主定价的自由度和精准度,推动存款利率定价市场化。明确政策目标利率,完善利率走廊机制从利率调控的国际经验来看,明确政策目标利率是提高利率调控能力和实现货币政策框架价格型转型的关键。目前.,短期利率方面,我国政策利率和“准政策利率”过于丰富,货币政策部门和财政政策部门都有独立的工具与不同的目标。下一步,应从统筹考虑金融稳定的角度出发,在利率体系汇总处理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在建立我国协调统一的基准利率
28、体系,更加迅速、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可主要考虑巩固DROo7、1.PR、国债收益率在短期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国债市场的基准利率地位。同时.,应加快完善货币市场的利率走廊机制,可考虑以七天S1.F利率为上限,以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或央行七天逆回购利率为下限,逐步建立稳定的利率区间,发挥利率走廊“自动稳定器”的作用,降低货币市场短期利率的波动,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完善M1.F利率形成机制,优化1.PR与M1.F的联动建议进一步探索优化M1.F投放机制,提高M1.F投放持续性,增加M1.F利率调整灵活度,从而完善M1.F到1.PR的利率形成机制,打.破我国商业银行“两部门决策机制”,以及金融市场与信
29、贷市场分割的现实约束,解决货币政策对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传导的不对称性问题。同时,可考虑进一步扩大1.PR报价行的数量,增强报价行的更大自主性,提高1.PR报价的弹性。在进一步抑制影子银行风险基础上,更多从流动性监管角度去处理中小商业银行同业负债规模,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不简单限制中小银行同业负债规模或实行差异化分级监管,降低中小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丰富1.PR期限结构,完善市场化基准利率体系对于丰富1.PR期限结构可从两个角度出发:丰富1.PR自身的期限结构或建立1.PR与含有其他期限的政策利率的关联关系。因此,建议1.PR报价期限丰富为有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两年、三年和五年,为短期、中
30、长期贷款提供定价基准。实际上,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看,通过不断完善1.PR曲线,也有利于进一步塑造1.PR在贷款市场的基准利率地位。也可考虑不断完善其他政策基准利率,建立1.PR与其他利率曲线的价格关系,理顺各市场的利率传导机制,从而提高政策利率、金融市场(货币与债券市场)利率和信贷市场利率的联动,时机成熟时也可用其他市场利率曲线体现三个月、六个月、两年、三年等主要期限的1.PR价格,形成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加快培育1.PR衍生品市场,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利率衍生品是提高商业银行利率定价和管理利率风险的重要手段。1.PR机制的不断完善离不开与1.PR挂钩的衍生品的发展。整体上看,我国与1.PR挂钩的衍生品规模仍然有限、种类仍显不足、期限结构仍不完整,难以满足不断加大的利率风险对冲需求。因此,建议加快培育1.PR衍生品市场,持续推进1.PR利率互换、利率期权等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加快创设挂钩1.PR的交易品种,丰富产品期限,不断提高1.PR衍生品的市场深度和活跃度。特别是要大力发展长期限的1.PR衍生品市场,从而更好地管控长期利率风险。同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步放宽资质较好的中小商业银行衍生品的市场准入,为中小银行提供丰富的利率风险对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