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研讨交流材料、心得9篇.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426612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研讨交流材料、心得9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以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研讨交流材料、心得9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以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研讨交流材料、心得9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以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研讨交流材料、心得9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以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研讨交流材料、心得9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研讨交流材料、心得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研讨交流材料、心得9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以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研讨交流材料、心得9篇第一篇,共九篇我认为新质生产力大致有三个“新”构成:第一个新是新制造。我个人理解“新制造”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新的医药、新的制造装备和新的信息技术五个领域,但要称得上是“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不是那些普通的科技进步、不是边际上的改进,而是要有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所谓颠覆性科技创新,我认为以下五个新的标准至少要满足一个:一是新的科学发现。这是“o到1”、从无到有的,对我们这个世界有新理解的重大发现。比如量子科学、脑科学的研究,可能会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对自身的认知往前推进一大步。二是新的制造技术。也就是在原理、路径等方面完全不同于现有的技术路线,

2、却能够对原有的工艺、技术方案进行替代的制造技术,比如未来的生物制造,通过生物反应器的方式制造人类需要的各种蛋白、食品、材料、能源等等。三是新的生产工具。工具变革在人类发展史上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因为工具的革新带来了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EUV光刻机的出现让7纳米、5纳米芯片制造成为可能,新能源汽车制造中的一体化压铸成型技术,让新车的制造成本大幅下降等等。四是新的生产要素。过去的制造靠劳动力、资本、能源等要素,未来的制造中除了这些传统要素外,还会有数据这一新的要素。新的要素介入让生产函数发生了新的变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会产生新的交叉组合和融合裂变。五是新的产品和用途

3、。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进入千家万户的“四大件”“五大件”,近几十年是家电、手机、汽车等等,未来可能是家用机器人、头戴式VR/AR设备、柔性显示、3党打印设备和智能汽车等等。回到当下,我们发展新制造需要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为重点,“十四五”规划提出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如今

4、,我们看到全世界在这些领域的进展很快,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推进科技进步,一批颠覆性的产品和科技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生产可能性曲线实现新的拓展和跃迁。这是我讲的第一点,就是“新制造”。第二个新是新服务。服务成为生产力的重要构成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新生产力需要有新服务,这个服务的重点在于镶嵌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当中,对全球产业链具有重大控制性影响的生产性服务业。关于服务业,世界经济版图里现在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在各种高端装备里面,服务业的价值往往占这个装备或者是这个终端的50%60%的附加值。比如,一部手机有一千多个零部件,这些硬件形成的附加值占产品价值比例约45%,其余55%

5、是操作系统、各种应用软件、各种芯片的设计专利等等,就是各种服务。这些服务看不见摸不着,但代表这个手机55%的价值所在。其他如核磁共振,或者是各种各样的高端装备、终端都差不多有这样的特征。第二个特征,整个世界的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越来越大。三十年以前,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量的5%左右,现在已经达到了30%,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比,货物贸易比重在收缩,服务贸易在扩张。第三个特征,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他们GDP的总量中,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越来越大。我们经常说美国的服务业占美国GDP的80%,似乎有些“脱实就虚”,是不是有泡沫?需要注意的是美国80%的服务业里面有70%是生产性服务业,这70%X

6、80%就是56%,也就是美国25万亿美元的GDP里面差不多有13万亿美元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和制造业强相关的高科技服务业。欧盟27个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78%,这78%里面有50%是生产性服务业,也就是欧盟GDP的39%是生产性服务业。美国生产性服务占GDP的50%以上,欧盟占40%左右,其他发达国家、G20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大体在40%50%之间。对比之下,这三个服务的指标恰恰是我们国家现在生产力的短板,我们2022年GDP当中制造业增加值占27%,服务业增加值是52.8%,但这52.8%里面有2/3是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不到1/3,也就是说我们的生产性服

7、务业占GDP比重约为17%18%,跟欧洲(40%)、美国(50%)相比差距是比较大的。换言之,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实现高质量的中国制造,必须把跟制造业强相关的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搞上去。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和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通用航空生产,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和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教育培训服务,批发与贸易经济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共十大类。这十个板块和制造业是强相关的,制造业的各种附加值,服务性的附加值都是由它来代表,如果不

8、到位则制造产品就不会高端化。目前我国虽然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但与制造业强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却相对滞后,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位置不高的根源就在于这个方面。此外,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存在结构比例与世界不同步的问题,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2019年全球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大体上在30%左右,中国的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比重去年仅仅是12%o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去年是2.85万亿元人民币,一半以上是生活性服务业的出口。我们有3万多亿元人民币的服务贸易进口,进口的基本上都是生产性服务业,可惜进口的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不是中国贸易公司做的生产性服务业进口,而是外国服务贸易公司做的生产性服务业

9、对中国的输出。在这个意义上讲,培育新质生产力实际上就是要使中国服务业的50%是生产性服务业,整个GDP板块中生产性服务业要力争达到30虬如果我们的服务业占GDP的60%,60%里面有50%是生产性服务业,整个GDP板块当中生产性服务业就能够占到GDP的30%。尽管还达不到欧洲(40%)、美国(50%)的比例,但是由现在的不到20%增加到30%,这增加的10个百分点,对现在120多万亿的GDP来说就是12万亿。如果服务贸易也增加,从现在12%的比重增加到全部贸易总量的30%,使我们的高端制造中服务价值能达到终端制造产品总体附加值的50%左右,这是新质生产力制造业的方向。生产性服务业上去了,新质生

10、产力的制造也上去To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新”。第三个新是新业态。培育新业态的核心是推动产业变革,是产业组织的深刻调整。我认为有两个关键推力:第一个关键推力是全球化,新业态的形成要与全球潮流连在一起,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制度型开放,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这就是一个新的业态,是世界潮流,我们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需要内外贸一体化,换言之我们的市场体制必须从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内外循环一体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此,去年1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调整完善国

11、内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促进内外贸标准衔接、检验认证衔接、监管衔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则,国务院的这些措施正是这个改革的内在目标所在。第二个关键推力是数字化,形成产业互联网,现在我们消费互联网做的风生水起,而产业互联网基本上刚刚开始。产业互联网不仅是国内产业的互联网,还包括国际国内的产业互联网,这种产业互联网有两种,一种是一个企业集团、一个大型制造企业从设计、市场、信息、销售信息到开发、制造、物流的一体化的数字系统,这是在讲一个个企业的产业互联网,就跟我们90年代讲的日aa日.2年以后讲的ERP一样,是一个企业制造业的工业自动化,从市场到销售、设计整个的自动化的产业互联网系统。但

12、是市场正在发展的是另一种产业互联网,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和各种终端,将触角伸到全世界的消费者,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实现小批量定制、大规模生产、全产业链贯通、全球化配送,在这样的平台上集聚了几百家提供生产性服务业的研发设计、金融保险、物流运输等企业,几千家的制造业企业,以及上万家各种原材料供应商,这些企业之间用数字系统进行了全面贯通,依托这样一个产业互联网平台,这些企业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全产业链紧密协作的产业集群,真正实现了以销定产、以新打旧、以快打慢。现在这样的产业互联网,中国有那么一批,这样的平台放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城市就因此带来几千亿、上万亿的销售值,同时带来几千亿、上万亿的金融结算,还会带来

13、物流和其他各种服务,就变成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服务中心。所以掌控未来产业互联网全球的平台,谁就是“三中心”莫属。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及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形成的聚合体就是新质生产力,我们国家在制造业板块、服务业板块、新业态板块都有巨大的潜力,现在的短板就是未来巨大的增长极,我们希望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克服短板,成为未来发展的新的增长极。第二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重要部署,强调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

14、议进一步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强调了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必须加快释放创新动能,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然而,近年来,我国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全球竞争加剧、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等诸多挑战,传统产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发展新质生产力集中表现为四大困难:(一)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之间存在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二)创新资源不足,缺乏全链条创新;(三)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缺乏

15、相应的保障机制和评价标准;(四)科技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壮大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以实现突破和补齐短板。因此建议:(一)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即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集成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国企、民企多部门资源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在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导向作用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生态系统。塑造大中小科技企业梯度布局的创新格局。大型龙头公司作为领军企业,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发挥战略引领带头突破作用,专精特新中小企

16、业能够发挥创新灵活性优势,增强市场活力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二)打破技术和产业之间的鸿沟,推动全链条。创新搭建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技术的中间平台,破除科技成果转化“中梗阻”。在成果的中试阶段、在实验室科技成果与产业化技术之间建立强大的中间平台即技术加工基地,对实验室拿出的尚不完全成熟的成果进行加工,从而破除实验室与厂房之间的隔阂。强化全产业链条的创新和协同发展,加强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合作,推动从研发、生产、销售到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创新和升级。鼓励企业加大对整个产业链条技术的投入,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建立产业链条共享平台和数据共享机制,促进信息的流通和共享,提高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效

17、率和灵活性。促成产业内企业建立联盟和平台,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共享资源和信息,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创新和优化。(三)打造支撑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具备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点,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效聚集各类创新要素、打造科技创新增长引擎、增强新产业全球竞争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加快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应对外部风险提供重要保障。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高效融合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让生产方式向智能化和精细化转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打造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智慧交通基础设施

18、、新型能源基础设施等现代化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支撑持续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四)打造全方位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一是加强数字技能基础教育。中小学阶段设置数字信息课程,将计算机科学、Al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纳入中高考范围。二是打破专业壁垒,构建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打破当前的专业设置限制,打通专业培养的壁垒,打破文管理工等学科限制,鼓励跨专业、跨学科学习,将信息与通信技术作为理工科专业通识教育予以推进,设置更为自由灵活的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三是联合多部门、多行业、多高校,从顶层架构重新构建新质型人才体系的知识、技能要求。加强产教融合,

19、构建基于企业实际需求的新质型人才培育方案,打造“高校一科研机构一企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支持核心企业联合高校院所高端人才实施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技术研发合作、委托订单培养、技术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新质型人才培养。积极构建“互联网+教育”“科技+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教育新生态,推动课程体系与专业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适应和支撑能力。四是加强职业培训。举办更多的数字技能普及和培训活动。鼓励引导更多职业培训机构增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相关培训课程,推动社会人力资源的“数智化”升级。(五)完善全方位人才保

20、障体系。推进教材、教具、课程、师资的标准化、体系化建设,推进新质型人才评价,积极开发数字技能类等新职业,引导相关行业企业积极构建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创建多层次的技能资格认证制度,探索推动相关领域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称有效衔接。聚焦数字经济龙头企业、重点相关单位,落实高层次人才政策服务。聚焦数字经济重大创新平台,建立关键核心技术事业单位人才特殊调配机制,会同编制部门建立科技事业编制人才“周转池”,打破政府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和企业人员之间的人才壁垒,推动新质型人才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一体化配置。健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扩大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范围和成果类型,以激

21、励更多数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推动科技成果商业化,赋予“新质生产力”新动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弟二篇坚持“先立后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辩证处理好“立”与“破”的关系,坚持先立后破,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是做好今年财政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部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财政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财政重点领域先立后破,持续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聚焦“培育财源税源”先立后破,

22、扎实推动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财政来说,财政收入质量是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之锚,对夯实财政保障能力,提升管理水平至关重要。财政部门要把“育”的理念立起来,强化财源税源培育,破除财政增收依靠处置国有资产资源等非税收入拉动的依赖,稳步提升财政收入质量。一要持续加大现代产业投入,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支持XXXX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夯实财源税源基础。二要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产业创新,加大科技领域投入,支持深入实施重大科技战略行动,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实施企业研发活动扶持计划,以科技创新推动

23、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优化资金供给和投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培育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二、聚焦习惯过紧日子”先立后破,扎实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财政部门要坚决把“紧”的要求立起来,将“过紧日子”的要求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大力压减非重点、非刚性、非亟需项目支出,彻底破除财政支出固化格局,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实效来。一要拧紧源头“总开关”,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充分运用“五个挂钩预算审核机制,从严从紧安排预算,加快破除支出固化格局。同时,加大财政专项资金审核,强化清理整合,腾出更多财政资源用于增进

24、民生福址。二要严把预算执行关,贯彻落实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严控预算追加,对支出效率低、使用效益不好、闲置的资金,及时调整用于亟需资金保障的重点领域。三要抓实结果运用关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预算评审和绩效评价力度,结合评价结果调整支出政策和预算安排,把财政资金投向更高效的行业、更可持续的领域。三、聚焦兜牢三保底线”先立后破,扎实做好财政平稳运行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财政部门要始终将“三保”摆在最优先的位置,加大对“三保”困难县区兜底补助力度,把“兜”的作用立起来,加快破除部分县区“三保”保障能力不足的格局

25、,促进基层财政平稳运行。一要树牢三保优先意识。建立健全“三保”清单制度,将“三保”支出足额纳入年初预算予以保障,不留硬缺口。二要强化运行监控处置。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动态掌握“三保”支出需求,推动“三保”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加强“三保”运行动杰监测、分级预警和应急处置,对苗头问题和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严防“三保”风险。四、聚焦“财政体制改革”先立后破,扎实做好新时代财政事业立柱架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财税体制改革不是解一时之弊,而是着眼长远的系统性重构”。财政部门要深刻领会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将财政体制改革放在推动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谋划,把“改”的思想立起

26、来,破除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老体制、老机制,加快构建新体制、新机制,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助力高质量发展。一要加快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稳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清晰界定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理顺政府间收入关系等,为做好新时期财政工作“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二要完善绩效管理体系。提升资金使用绩效,坚持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将预算绩效管理由树立理念、搭建框架、拓围扩面,向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提质增效转变。健全重大政策和项目事前评估机制,加强重点绩效评价,把绩效评价结果更好运用起来。五、聚焦“严肃财经纪律”先立后破,扎实维护

27、财政运行良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财会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财会监督主责,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强化财政运行风险监控,加强重大财税政策落实情况监督,以查促改,把“严”的基调立起来,坚决杜绝财政资金“跑冒滴漏”,维护财政运行良性发展。一要完善财会监督体系机制。深入抓好财会监督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健全财政部门主责监督、有关部门依责监督、各单位内部监督、相关中介机构执业监督、行业协会自律监督的财会监督体系,持续完善财会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工作机制,加快构建起“五位一体”监督体系和机制。二要扎实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重点围

28、绕高质量发展、保障改善民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方面,开展严肃财经纪律专项整治,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处罚力度,持续强化财经纪律刚性约束。三要优化监督方式方法。坚持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现场监督与非现场监督、线上监督与线下监督、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相结合,发现问题与推动整改一体推进,有效解决财政资金“跑冒滴漏”的问题。第四篇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

29、关键之举。广播电视行业是科技创新应用的前沿阵地,有责任有条件有必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征、基本内涵和核心标志,用以指导行业高质量发展实践,围绕“巩固提升传统广播电视、开拓创新推进媒体融合、整合聚合形成发展合力三大工作方向,不断提出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一、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阐释: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

30、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新”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还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质”代表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改进了劳动工具,提

31、高了劳动者素质,带来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产业结构快速优化升级。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到大数据,纵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进而形成的新生产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必须深刻认识新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前沿领域及早布局,提前谋划变革性技术,夯实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

32、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聚焦事关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找准“卡脖子”“掉链子”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围绕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塑造新型生产方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在智能时代,生产方式出现了深刻转变,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

33、需要不断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实现跃升,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创新和改革,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一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二是用好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三是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坚持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鲜明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发展不仅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增长新亮点

34、,而且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抓住全球绿色经济、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二、广播电视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一)广播电视始终具有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广播电视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是推动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它通过技术革新和内容创新,不断促进着信息传播效率的提升和社会进步。随着技术发展演进,广播电视行业也在发生深刻变革,逐步融入新的科技元素和运营理念,展现出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在技术创新方面,从模拟广播到数字电视、高清电视,再到超高清和智能电视,以及无线、有线

35、、直播卫星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的协同覆盖、深度融合,形成融媒体、跨屏传播的新模式。在内容创新方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内容的精准制作与个性化推荐,提高用户互动性和满意度,扩大传播范围、提升视听体验。在模式创新方面,由单一广告或收视维护费主要支撑向多元商业模式转变,包括付费频道、会员服务、版权销售、电商合作、增值业务以及“新闻+政务、商务、服务”等。(二)广播电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广播电视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着用户习惯改变、媒体融合趋势加剧、新兴媒体竞争激烈等多重挑战。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广播电视行业至关重要。一是适应技术变革需求。广电行业需要通过

36、科技创新构建新型传播体系,提升内容生产、传输、分发及服务的效能与质量。二是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广电行业要持续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符合时代特点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三是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从传统的电视广播业务向融媒体、全媒体、智媒体转变是大势所趋。四是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广播电视行业只有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保持生命力和活力,持续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信息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对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意义的认识

37、,坚持“二三四”工作定位,锚定“巩固提升传统广播电视、开拓创新推进媒体融合、整合聚合形成发展合力”三大工作方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增强电视大屏吸引力、强化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着力加快主力军挺进主战场、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着力推动全系统全行业资源要素整合聚合、提升规模化竞争力。第五篇新质生产力发展靠什么赋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

38、提供强大动力。新征程上,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雄厚人才基础和更强大战略支撑。一、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人才是生产力要素和现代化进程中最具活力的关键变量。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把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强调要对人才进行“适当之储养”和“适当之练习“,吸引和聚集了一大批军事、政治、党务等领域优秀知识分子加入到革命事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

39、人民解放奠定了人才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中央把人才工作纳入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日程,加快培养新中国建设急需人才,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归祖国,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从“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和人才”的战略定位出发,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基本国策,在体制机制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充分激发各类人才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促

40、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提供了广阔空间。从党的十八大提出“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战略任务,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说,党中央站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高度,全方位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作用突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二、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人才形势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

41、主体,是大国竞争的关键,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的核心要素。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面对激烈的综合国力和话语权竞争,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人才形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根据世界银行2022年6月数据,各国每百万人中R&;党研究人员比重最高的是韩国,而我国在现有统计数据的国家和地区中,仅排第51位。要想解决“卡脖子”难题,就必

42、须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营造良好环境。人才评价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近年来,为了加快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我国在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方面作出了不少富有成效的探索,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但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问题依然存在,以帽取人”现象不时发生,以创新价值和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还有待建立。人才结构性错配问题仍然存在。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43、,但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供给也从原先的“无限供给“,加速向“有限供给”转变,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人才供需匹配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新兴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经济“逆全球化”的兴起,“求职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矛盾日益凸显。以制造业为例,数据显示,到2025年时,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将突破6200万人,人才需求缺口将近3万人,缺口率将高达48%。倘若不及时引导人力资本在社会层次得到科学有效配置,必然会抑制创新,对高质量发展造成影响。三、加快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新质生产力的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核心要素在人才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始终秉持“大人才观”,加快推

44、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推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大力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深化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着力提升干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要细化干部管理颗粒度,加强干部政绩观全链条闭环管理,推动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要常态化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做到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全面激发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是开展创新和推进技

45、术应用的主体,是保持市场生机和活力的动力。要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鼓励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要完善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真诚坦荡地与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接触交往,做到主动担当,清而有为。要完善法治体系,强化以人才、知识、创新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激发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参与重大科技行动和创新课题的积极性,共同促进战略性、基础性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千工易寻,一技难求。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是连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的核心要素,是打通技术突破和创造发明的“最后一公里”。要大力推进劳动力市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合理引导高素养劳动者自由流

46、动。要深入推进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劳动者专业能力。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推进人才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高素养劳动者劳有所获、劳有所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人尽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面。第Kte篇深刻认识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阐明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政治局集体学

47、习时作出系统阐述,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一、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一)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坚定不移推动生产力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符合社会发

48、展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仅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推动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重视生产力标准,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

49、比如,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问题,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都很大,等等。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动能,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归根结底,就是要在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大发展。这给我们的理论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一以贯之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经济迈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