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末寅初》唱词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丑末寅初》唱词考.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丑末寅初唱词考丑末寅初是京韵大鼓传统唱段中脍炙人口的经典名作,自刘宝全至骆玉笙及传人,数代传唱不辍。作品以四百六十余字的精短篇幅和简练生动的蒙太奇笔法,勾勒出寅时日出前后,我国古代人民生机勃勃的晨作画卷。在结构上作品独具特色,计有日转扶桑、明月西坠、金鸡唱晓(举子赶路)、渔翁出航、樵夫上山、农夫下地、学生上学、佳人梳妆、牧童短笛共九折,九组长句,宛如九幅水墨丹青,活泼灵动,意趣盎然。丑末寅初未见于各种子弟书传本,向无原稿,传唱年代既久,唱词小有流变。各唱家除了根据个人演唱习惯加入了“这个”、“他是之类连缀衬字外,唱词中也衍变出不甚合理处,最典型的当属第七折“学生上学”中的“仓皇”二字:念书的学
2、生走出了大门外,我只见他,头戴着方巾,身穿着蓝衫,腰系丝绦,足下蹬着福履,怀里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儿仓皇,(他是)走进了(这座)书房。(根据骆玉笙演唱录音记录)“脚步儿仓皇”,言学生脚步仓促、张皇,这与前句“一步三摇”的从容镇定是很不协调的。一直以来,笔者怀疑“仓皇”二字是作品流传中的讹变。笔者对此存疑日久,查骆玉笙各时期演唱录音均如此,好友清平客兄查阅各种资料,发现众多京韵大鼓唱词文本更是异说纷纭,略举数例如下:“只见他,头戴方巾,身着蓝衫,腰系丝绦,足下登着福履,怀里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踉跄,走进了书房。”(范伯群、金名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第7集第20卷俗文学集一,上海书店1992
3、年版,第204页);“只见他,头戴着方巾,身穿蓝衫,腰系着丝绦,足下登着云履,怀抱着书包,一步儿三摇,脚步儿跄踉,走入了书房J(刘宝全唱段,周纯一译谱,周纯一编著刘宝全的京韵大鼓艺术,“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9年印行,第39页);“我只见他头带着方巾,身穿着蓝衫,腰系着丝绦,足下登着云履,怀里抱着书包,一步儿三摇,脚步儿踉跄(读仓)哪,走入了书房。”(刘宝全大鼓词,章翠凤大鼓生涯的回忆,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第198页);“我只见他头戴着方巾,身穿着蓝衫,腰系丝绦,足下蹬着福履,怀里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儿仓惶,他是走进了这座书房。”(天津市曲艺团编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选,百花文
4、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199页);“我只见他头戴着方巾,身穿着蓝衫,腰系丝绦,足下蹬着福履,怀里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儿仓皇,他是走进了(这座)书房。”(宫辛编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选集,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页);“只见他,头戴方巾,身穿蓝衫,腰系丝绦,足登云履,怀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儿跄慌,走进了书房。”(胡孟祥、王中一主编孙书筠京韵大鼓演唱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155页);“我只见他,头戴着方巾,身穿着蓝衫,腰系丝绦,足下登着云履,怀里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儿仓皇,他是走进了书房。”(白奉霖供稿,刘洪滨、刘梓锋主编京韵大鼓传统唱词大全,中国戏剧出版社2
5、000年版,第78页);“只见他,头戴着方巾,身穿着蓝衫,腰系丝绦,足下登着云履,怀里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儿仓皇,走进了书房。”(白奉霖编著京韵梅花大鼓词,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页);“只见他,头戴着方巾,身穿蓝衫,腰系着丝绦,足下登着云履,怀里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儿怆慌,走进了书房J(白奉霖鼓曲四大派,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220页);“我只见他,头戴着方巾,身穿着蓝衫,腰系丝绦,足下登着云履,怀里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儿仓皇,他是走进了书房。”(刘春爱根据骆玉笙演唱录音记录本,鲁学政、孙福海主编天津鼓坛名家传统唱段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以上1
6、0种文献,竟多达6种措辞:踉跄(2处)、跄踉、仓皇(4处)、仓惶、跄慌、怆慌。其中,“跄踉”实为叠韵连绵词“踉跄”的异形词,故可归结为“踉跄”3处,均为刘宝全的唱词;“仓惶”亦是叠韵连绵词“仓皇”的异形,而“跄慌”和“怆慌”实为“仓皇”的讹写,故可归结为“仓皇”7处,除刘宝全外其他人均唱作“仓皇工问题在于,无论是“脚步踉跄”,还是“脚步仓皇”,均与文意相悖。日前,清平客兄淘得1957年沈阳文联编鼓词汇集(第六辑),其中收录了由朱寿亭记录的丑末寅初唱词,文字虽有荒疏处,唯“学生上学”一折颇发人深省:“念书的学生,走出了大门外。我只见他,头戴方巾,身穿蓝(原文误作“兰”)衫,腰系丝绦,足下蹬着福履
7、,怀里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儿跄跄,走进了书房。(第269270页)既非“踉跄”,亦非“仓皇”,而是“跄跄,查汉语大词典,“跄跄”词条云:跄跄:形容走路有节奏的样子。诗小雅楚茨:“济济跄跄,絮尔牛羊。”高亨注:“跄跄,步趋有节貌。”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唐则诗人济济,宋则文士跄跄。”果然“跄跄”的词义与“踉跄”和“仓皇”大相径庭。“脚步跄跄”是脚步有节奏,稳健合礼仪,这与“一步三摇”的从容就相匹配了,这才是圣人门生的做派。我们无从判断朱寿亭“跄跄”二字的来历和依据,但显然“脚步跄跄”大优于“脚步踉跄”和“脚步仓皇”,与作品的意境更为契合,应为正字。四那么,“跄跄”是如何讹变为形音相近而
8、词义大异的“踉跄”和“仓皇”的呢?所幸有刘宝全丑末寅初早年录音可资考证,事实上,上述前三种文献中刘宝全的唱词也是根据唱片录音记录出来的。根据京剧老唱片网站(http:/)资料,1929年刘宝全携三弦王文川、四胡韩德荣二位琴师与胜利唱片公司合作,为这一小段灌制了唱片,音频至今珍存:一步三摇,脚步Cangcng,走入了书房。”值得注意的是,刘宝全所唱并非后人所记的“踉跄(哈ngqiang)”,更非“仓皇(Canghuang),而是“cGngcang,o“脚步C台ngc白ng”是一种什么意象?表意是非常模糊的;究竟对应哪个词呢?遍翻词典,未能找到一个恰当的叠韵词,最贴切的反倒就是“跄跄,愚以为,很可
9、能刘宝全望字生音,把“跄跄”二字错唱成了“cngcang,o跄,正音q语ng,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七羊切”,即“七”的声母与“羊”的韵母相切成音。换言之,在东汉许慎年代,这个字就念q语ng,不念Wng。康熙字典云:“唐韵七羊切。集韵韵会正韵千羊切,音锵。”亦即,从唐至清均念qi&ng。又,根据王力古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0年),跄、蹦、锵等互为异体。窃认为这是一组拟声字,拟金属撞击声则以“金”作形旁,即“箱/锵”;拟走路之节律声则以“足”作形旁,即“跄毓”,总之,字音均念qiango看来,1929年灌制唱片时,刘宝全所唱“脚步CGngCang”就是“脚步跄跄”之讹。需要反复强调的是,文献里为
10、刘氏所记“脚步踉跄”实为记录者的臆测讹文,而刘宝全本人在唱片中并未唱作“脚步踉跄工资料所限,我们无从考察从何时起、又由何人把“脚步C台ngc&ng”再改为“脚步仓皇:可以确定的是,至少1938年骆玉笙灌制的唱片里就已是“仓皇”了,骆玉笙、孙书筠、小岚云的当代录音均唱作“仓皇”,看来该错讹由来已久,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即成定格。而仓皇二字,是在刘宝全的唱法上的连环错,不但未能厘清模糊的文意,反导致文意不通了。综上,丑末寅初的合理唱词应当是:“一步三摇,脚步跄跄(音枪,qiang),走进了(这座)书房。”如果我们对“跄跄”二字仍无直感,不妨使用其异体“跚踝T:”一步三摇,脚步器蹒(音枪,qiang
11、),走进了(这座)书房。”错讹虽久,今后演唱中改正,犹未为迟。五“跄跄”是一个文言词,故丑末寅初当为晚清文人的游戏之作,可惜至1920年代,鼓界大王刘宝全虽经文人庄荫棠全力提携,却也未能准确唱诵这一文言,未能准确表达作品的意境,以致讹音讹字流传,迄今近百年。之所以产生连环错讹,与“跄跄”这一古词逐渐退出白话文,以及“跄跄”与“踉跄”之间的字义模糊、交叉有关。根据上文所引汉语大词典释义,“跄跄”一词早在诗经年代就出现了,本义为“走路有节奏”,本音为阴平qing0这与“踉跄”词义不相关,甚至完全相反。“踉”字,不见于说文解字,是东汉后新起的形声兼会意字,基于“浪”字更换形旁“足”而成:“浪,水往高
12、处涌起。踉,往高处跳。”(股寄明汉语同源字汇丛考,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231页)当组成叠韵连绵词“踉跄”时,偏义在“踉”字,即“蹿跃跌撞,走路不稳”,此时“跄”只是拉来凑数的衬字,与本义无关,故破读为去声qiang,以区别于本义。可是,本义的“跄跄”越来越生僻,后起的“踉跄”反而成了常用词,以至于干扰了“跄”的字义。到1920年代,很多人已不理解“跄跄”一词,不仅错读作Bngc白ng,而且想当然地等同于意义迥异的“踉跄”,反过来记成文本强加给了一代鼓界大王。至于再后来几成定格的“脚步仓皇”,则与丑末寅初的意境有秦越之远,实不足为训。丑末寅初唱词的娘变,是个有意义的话题,兹将最具代表性的
13、刘宝全、骆玉笙唱本附于文后,供读者比较。除了以上对“仓皇”的考证,最饶有趣味的当属第二、七折人物形象的变化,今把关键词对比如下:无疑,刘宝全1929年唱片保留了更多的作品原始面目,“赶路的举子”、“奋志的学生”、“绣房”、“书房”等唱词残留了晚清文人笔法的痕迹。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引此段说明京韵大鼓形成年代,称该段正名为三春景,从举子、谯楼、绣房等名词可推断为1905年清末废除科举之前的作品,诚为洞见。随着科举制度愈行愈远,艺人们把“行路的举子”换成了“行路之人”,把追求科考功名“奋志的学生”换成了略模糊的“念书的学生”,“绣房(TJ)”换成了宅院的“大门”,而骆玉笙“(这座)书房”分明变成
14、了新式学堂,取代了大宅院内的旧式私塾。由此可见艺人们与时俱进、试图贴近时代的用心。有趣的是,小岚云至晚年仍按刘宝全的路子,坚持唱“行路的举子工其实,即便完全恢复刘宝全的“举子”和“奋志的学生”唱词,亦未尝不可,因为这段丑末寅初勾勒的终归是我国古代的诗意田园生活。从作品所描绘的渔樵耕读画面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意趣;而从举子赶考和佳人梳妆中,我们还隐隐地看到了苦读奋进甚至“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传统价值观。所以,这段丑末寅初貌似一段堆砌、空泛之作,实则于恬淡的白描中蕴含了悠远的传统审美与精神追求,故可判断是清末闲适文人的遣兴之作,这与清门文人所作八扇屏八猫图的意趣也颇有几分相似。据白奉
15、霖京韵梅花大鼓词(第191页)称,上世纪30年代中,刘宝全在天津歌舞楼(后改名小梨园)以加唱丑末寅初再接南阳关作卖点,提掇上座率不佳的南阳关,并大获成功,足见这段丑末寅初受欢迎的程度,其实这两段的唯一共同点只是“江阳辙”,内容上亳无关联,但从此掌故中足见观众对丑末寅初的审美意趣是非常共鸣的。丑末寅初本名三春景。所谓三春,既可通指孟春、仲春、季春三个月,又可专指季春第三月。我们从寅时日出以及牧童装束中可以推断,本作品的“三春景”,应是指暖春三月,即季春。至于丑末寅初之题,则是撷取首句来定名作品,这也是曲艺、戏曲的通常做法。丑末寅初,即丑时、寅时相交时分,亦即清晨五时前后,这只是第一折日转扶桑”的
16、时间,并不涵盖后面八折。后面的场景,是依时间迁流而徐徐道来,及至学生上学、佳人梳妆时,时间应当到了寅末卯初了吧附一:关于朱寿亭1957年沈阳文联编鼓词汇集(第六辑)所载丑末寅初文本,记录者为朱寿亭(1909-1992),南京曲艺名家,号木皮轩主人,擅鼓词,与相声名家张永熙交好。骆玉笙文金陵旧事记载了晚年与朱氏的交游。朱寿亭于1992年过世,有万字鼓词秦淮八艳存世。附二:丑末寅初文本订正及对照刘宝全唱片文本丑末寅初,日转扶桑。猛抬头,遥望见,天上的星,星和斗,斗和辰,(是那)渺渺茫茫,恍恍忽忽,密密匝匝,直冲云霄汉,减去了辉煌。一轮明月朝西坠。听不见那,在那花鼓谯楼上,梆儿听不见的敲,铃儿听不见
17、晃,锣儿听不见筛呀,钟儿听不见撞,那些值更的人儿(他)沉睡如雷,梦入了黄粱。架上金鸡,不住地连声唱。干门开,万户放,行路的举子,急急忙忙,慌里慌张,打点着行囊,出离了店房,送奔了前边那一座村庄。渔翁出舱解开了缆。只见他,操起了篙,驾起了小航,飘飘摇摇,晃里晃当,惊动了那水中的(那些)鹭鹭,对对的畿鸯,(它是)扑楞楞楞两翅儿忙,(这不)飞过了那扬子江。打柴的樵夫把高山上。猛抬头,遥望见,云淡淡,雾茫茫,山长着青云,云罩着青松,松藏古寺,寺里隐着山僧,山僧在佛堂上,把木鱼敲得响乒乓,念佛(外带着)烧香。农夫清晨早下地。拉过牛,套上犁,一到南洼去耕种,耕的是(那)春种秋收,冬藏闭户,奉上那一份钱粮。
18、奋志的学生走出了绣房外。只见他,头戴着方巾,身穿着蓝衫,腰系着丝绦,足下蹬着云履,怀里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儿跄跄,走入了书房。绣房的佳人要早起。(我)只见她,面对着菱花,云飞两鬓,鬓上戴着鲜花,花枝招展,俏梳妆。牧牛童儿不住地连声唱。(我)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着蓑衣,下穿水裤,足下蹬着草鞋,腕挂藤鞭,倒骑牛背,口横短笛,吹得是自在逍遥。吹出来的(那个)山歌儿,野调无腔,(它)绕过了(这)小溪旁。骆玉笙录音文本丑末寅初,日转扶桑。(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拱斗,斗和辰,(它是)渺渺茫茫,恍恍忽忽,密密匝匝,直冲霄汉,减去了辉煌。一轮明月朝西坠。(我)听也听不见,在那花鼓谯楼上,梆儿听不见(
19、那)敲,钟儿听不见(那)撞,锣儿听不见(那)筛呀,(这个)铃儿听不见(那)晃,那些值更的人儿(他)沉睡如雷,梦入了黄粱。架上金鸡,不住地连声唱。千门开,万户放,(这才)惊动了行路之人,急急忙忙打点着行囊,出离了店房,逋奔了前边那一座村庄。渔翁出舱解开缆。拿起了篙,驾起了小航,飘飘摇摇,晃里晃当,惊动了(那)水中的(个)鹭鹭,对对的鸳鸯,(是)扑楞楞楞两翅儿忙,(这才)飞过了那扬子江。打柴的樵夫就把(这个)高山上。遥望见,山长着青云,云罩着青松,松藏古寺,寺里隐着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鱼敲得响乒乓,(他是)念佛烧香。农夫清晨早下地。拉过牛,套上犁,一到南法去耕地,耕的是春种秋收,冬藏闭户,奉上那份钱粮。念书的学生走出了大门外。(我)只见他,头戴着方巾,身穿着蓝衫,腰系丝绦,足下蹬着福履,怀里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儿跄跄,(他是)走进了(这座)书房。绣房的佳人要早起。(我)只见她,面对着美花,云飞两鬓,鬓上戴着鲜花,花枝招展,(她是)俏梳妆。牧牛童儿不住地连声唱。(我)只见他,头戴着斗笠,身披着蓑衣,下穿水裤,足下蹬着草鞋,腕挂藤鞭,倒骑牛背,口横短笛,吹得是自在逍遥。吹出来的(这个)山歌儿,野调无腔,(这不)越过了小溪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