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明挖法施工技术规程》.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431139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明挖法施工技术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明挖法施工技术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明挖法施工技术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明挖法施工技术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明挖法施工技术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明挖法施工技术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明挖法施工技术规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ICS65.020.40CCSP53团体标准T/CASMESXXX202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明挖法施工技术规程The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openexcavationinurbanrailtransitengineering(征求意见稿)XXX-XX-XX实施XXX-XX-XX发布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明挖法施工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明挖法施工的基本要求、施工测量、地下水控制、围护结构、土方开挖与回填、支撑结构施工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明挖法施工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

2、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T5030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JGJ18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81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107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明挖法cutandcovermethod/opencutmethod在地面挖开的基坑中修筑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3.2基坑excavations为

3、进行建(构)筑物地下部分的施工由地面向下开挖出的空间。3.3截水帷幕curtainforcuttingoffdrains用以阻隔或减少地下水通过基坑侧壁与坑底流入基坑和防止基坑外地下水位下降的幕墙状竖向截水体。3.4集水明排openpumping用排水沟、集水井、泄水管、输水管等组成的排水系统将地表水、渗漏水排泄至基坑外的方法。3.5支护2吉构supportingstructure/retainingstructure基坑工程中的围护墙、支撑(或土层锚杆)、围楝、防渗帷幕等结构体系的总称。根据使用环境不同,也称围护结构。3.6立柱uprightpost在大截面明挖基坑中,用于支撑大跨度支撑体系

4、的柱子,可采用钢格构、钢管、型钢或钢管混凝土等形式。4基本要求4.1.1 明挖法施工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施工季节、地下主体和支护结构形式等因素,因地制宜、优化设计、精心施工、严格监控。4.1.2 工程采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预制品等,其品种、规格、质量、性能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和国家现行的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进场时,应有产品质量合格证书、说明书、性能检测报告等,否则不得进行进场报验及使用。4.1.3 采用和推广经鉴定并批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新产品时,使用前,应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技术标准,并进行应用审批,如必要还需经过专家论证后方可应用。4.1.4 进场的材料应按规

5、定进行复检,复检的材料和设备其各项指标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及本规程的规定。4.1.5 工程开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按规定审批后组织实施。4.1.6 应严格测量管理,严格控制建筑施工、设备基础、预埋件安装等偏差,严禁侵入限界。4.1.7 土建结构施工时,应为设备安装预留的孔洞、预埋件、设施等,并应符合设计要求。5施工测量5.1.1 明挖法施工测量作业内容包括平面及高程控制(网)点复核、基坑围护结构放样测量、基坑开挖测量、结构施工测量和竣工测量等。5.1.2 明挖施工测量除应符合本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T50308等相关标准的规定。5.1.3 施

6、工过程中测量应包括施工测量和第三方测量。施工测量单位应结合工程特点、施工工法、施工工艺编制施工测量方案,经审核备案。5.1.4 施工期间应对地面和地下各等级测量控制点进行标识和保护,对于破坏的测量控制点应及时恢复,加密控制点应埋设标志并妥善保管。5.1.5 施工单位接桩后应对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点进行复核,复核工作应符合原网网形及精度要求,复核结果应满足精度与限差要求后方可作为已知点用于施工测量。5.1.6施工加密平面控制网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I的规定。表1加密平面控制网测量主要技术要求闭合环或附合导平均边长每边测距中误测角中误差方位角闭合差全长相对闭合相邻点相对点位线总长度(km)(m)

7、差(Inm)()()差中误差(mm)3435032.5561/3500085.1.7施工加密高程网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加密高程网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nun)闭合环线或附合水准线路最大长度(km)水准仪等级水准尺观测次数往返测较差、附合线路或环线闭合差(mm)偶然中误差全中误差RK与已知点联测附合路线或环线2424DSt钿瓦尺或条码尺往返测各一次往返测各一次8Z注:1.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路线长(以km计)。5.1.8 施工过程中各关键工序、主体结构施工和重要设备安装工作应在测量放线经过复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5.1.9 施工测量结果应分级进行复

8、核,复核内容应包括原始测量数据符合性、起算控制数据成果使用正确性、测量成果计算正确性以及满足精度要求等。5.1.10 施工测量使用的仪器应满足以下要求:a)仪器试用期间应根据国家现行标准进行检验校正,作业前应对仪器和工具进行检查,作业中仪器状态应满足作业要求;b)控制测量、贯通测量使用全站仪的测角精度不应低于1,测距精度不应低于1+1Xl(TX%m;水准仪的精度不应低于InIm/km;c)其他施工测量使用全站仪的测角精度不宜低于2,测距精度不宜低于2+2XlOX为m,经纬仪精度不宜低于J2,水准仪精度不宜低于DS3等级。6地下水控制6.1 一般规定6.1.1 地下水控制应满足下列要求:a)基坑

9、支护、土方开挖、地下结构的正常施工;b)基坑或地下工程本体及周边环境不受损害;c)符合地下水资源保护法规规定;d)地下水控制工程应进行专项设计,并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6.1.2 地下水控制方法主要选择帷幕截水方法、集水明排方法和帷幕截水与集水明排结合方法,地下水控制应优先选择帷幕截水方法。6.1.3 选择地下水控制方法应考虑下列因素:a)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b)基坑开挖深度及围(支)护方案;c)基坑施工影响范围周边环境条件;d)施工现场条件;e)市政排水条件。6.1.4 当基坑底面以下存在承压水含水层,且承压水头高于坑底,应进行坑底抗突涌验算。当不满足坑底抗突涌稳定性要求时,应采

10、取封底或减压等措施。6.1.5 地下水控制设计应与基坑开挖支护设计相结合,采用信息化施工,定期监测,必要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施工方案。6.2 集水明排6.2.1采用明沟排水时,沟底应采取防渗措施;采用盲沟排水时,盲沟内宜采用集配碎石填充或设置排水管;防止排水过程带走含水层中的细颗粒土,且盲沟的填充料及其密实度应满足主体结构施工要求。6.2.2排水沟和集水井可按下列规定布置:a)排水沟和集水井宜布置在拟建建筑基础边净距0.4m以外;b)排水沟底宽宜为0.3m0.6m,深度宜比挖土地面底0.50m以上,沟底应有一定坡度,坡度宜为l%o5%o;c)在基坑四角或每隔30m40m应设一个0.6m0.6m0

11、.8m0.8m集水井;d)集水井底面应比沟底面低0.5mlm6.2.3集水井宜设置碎石滤水层,采用过滤型井管、泵头包滤网等防护措施。6.2.4当基坑侧壁出现分层渗水时,可按不同高程设置导水管、导水沟等构成明排系统,导水管长5cm10cm,其中滤管部分孔隙率210%,缠尼龙纱网2层。当基坑侧壁渗水量较大或不能分层明排时,宜采用导水降水方法。6.2.5排水沟与集水井应随土方开挖逐层设置,集水井中的水应及时排出,排出的水不应回流。6.2.6基坑施工前应进行地表水流规划设计,在基坑周边采取截水、封堵、导流等措施避免地表6.2.7基坑排水设施与市政管网接口间应设置沉淀池。排水沟、集水井、沉淀池应定期清理

12、淤积物保持排水通畅。6.3截水施工6.3.1地下水控制应优先采用截水帷幕方法。6.3.2截水帷幕方法可按表3进行分类。表3截水帷幕方法分类分类方式帷幕方法按布置方式悬挂式竖向截水帷幕、落底式竖向截水帷幕、水平向截水帷幕按结构形式独立式截水帷幕、嵌入式截水帷幕、支护结构自抗渗式截水帷幕按施工方法高压喷射注浆截水帷幕、压力注浆截水帷幕、水泥土搅拌桩截水帷幕、长螺旋高压喷搅桩截水帷幕、地下连续墙或咬合式排桩截水帷幕、钢板桩截水帷幕、沉箱、超高压旋喷、SMW搅拌桩(明确)6.3.3截水帷幕应符合下列规定:a)截水帷幕设计应与支护结构选型设计相结合;b)应满足开挖面和基底渗流稳定性要求;c)截水帷幕应满

13、足自防渗要求,渗透系数不宜大于1.OXlO%m/s;d)不得导致区域内地下水渗流场的长期改变。6.3.4截水帷幕设计应根据场地周边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地下水渗流场结合基坑支护选型进行,正式施工前应在现场进行工艺性试验。6.3.5当坑底之下存在承压水含水层,且承压水头高于坑底时,应评价承压水作用下坑底发生突涌的风险。当不满足基坑底抗突涌稳定性要求时,应在基坑内或外布设降压井,控制承压含水层的减压水头,按需减压,因降水减压引起的坑外地面沉降不得超过环境控制要求的地面变形允许值。6. 3.6高压喷射注浆法帷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高压喷射注浆应按设计的有效半径和土的类别确定喷射方式、喷射压

14、力、注浆流量、提升速度、旋转速度等工艺参数。对硬塑状态的粘性土、密实的砂土和碎石土宜采用较小的提升速度和较大的喷射压力;b)应采用隔孔作业的施工顺序,相邻孔喷射注浆的间隔时间不宜小于24h;c)高压喷射注浆时应由下而上均匀喷射,停止喷射的位置宜高于帷幕设计顶面1m;d)当高压喷射注浆因故中途停喷后,继续注浆时应与停喷前的注浆体搭接,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0.5mo7围护结构6.1 一般规定6.1.1 基坑围(支)护结构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基坑深度、施工季节、工期和现场环境等情况进行施工设计,选择安全、可靠的支撑与支护方式,确定支撑与支护结构的布置、截面尺寸、规定技术、安全措施与工程环境监测等

15、。6.1.2 基坑围(支)护用施工机械坐落的地基应坚实,必要时应进行碾压、夯实,满足施工机械作业要求。6.1.3 桩间喷射混凝土、注浆采用厂拌料。6.2 土钉墙支护7. 2.1土钉墙支护施工前,应完成基坑开挖线、轴线定位点、水准基点、监测点的布设。7. 2.2土钉墙支护施工与基坑开挖的配合应符合下列规定:a)按土钉层高,分层开挖,每层开挖至土钉下方便于施作土钉的位置;b)开挖后应及时封闭临空面,应在24小时内完成土钉安设和喷射混凝土面层;在淤泥质地层中开挖时,应在12小时内完成土钉安设和喷射混凝土面层;c)上一层土钉完成注浆48小时后,且喷射混凝土面层达到设计文件规定强度的70%,方可开挖下层

16、土方;d)施工期间坡顶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控制施工荷载。7. 2.3土钉布置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设计文件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最上层土钉覆土厚度不应小于3m;b)上下两层土钉间距宜为lm2m,水平间距宜为2m3m;c)倾斜度宜为1020;d)位置应符合方案要求,并应避开邻近地下构筑物或管线。8. 2.4土钉制作和安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 土钉钢筋使用前应调直、除锈、除油;b) 土方开挖至土钉位置后应及时成孔并安设土钉;c)成孔过程中不应产生塌孔;在易塌孔土层中,宜采用套管跟进成孔;d)土钉沿杆体应设置定位支架,其间距:锚固段不宜大于2m,非锚固段宜为2m3m,支架可为金属或塑料件,在安装定

17、位支架之前,应清理孔内杂物及废水;e)复合土钉墙设有围楝时,其围楝应与土钉(或喷混凝土面)水平密贴并与墙体连接牢固后,方可安装锚头;锚头、垫板受力后不得变形或损坏。7.3混凝土灌注桩7.3.1当桩位邻近的既有建筑物、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对地基变形敏感时,应根据其位置、类型、材料特性、使用状况等,采取下列措施控制地基变形:a)宜采取间隔成桩的施工顺序;应在混凝土终凝后,再进行相邻桩的成孔施工;b)对松散或稍密的砂土、稍密的粉土、软土等易坍塌或流动的软弱土层,对钻孔灌注桩宜采取改善泥浆性能等措施,对人工挖孔桩宜采取减小每节挖孔和护壁的长度、加固孔壁等措施;c)支护桩成孔过程出现流砂、涌泥、塌孔、缩

18、径等异常情况时,应暂停成孔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防止继续塌孔;d)当成孔过程中遇到不明障碍物时,应查明其性质,且在不会危害既有建筑物、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的情况下方可继续施工。7.3.2桩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不宜设置在内力较大处;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和连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对梁类构件的规定。7.3.3当设有预埋件时,应根据预埋件的用途和受力特点的要求,控制其安装位置及方向。7. 3.4钢筋笼绑扎应牢固,其加工除满足设计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a)主筋接头可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形式,并满足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及

19、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相应要求;b)钢筋笼应按吊装条件确定分段加工长度,并设置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和焊接吊装耳环;c)箍筋间距不得大于30Omnb并应采用螺旋筋;d)钢筋笼刚度较弱时应补强,存放和吊运过程中不得变形。7.4 地下连续墙7. 4.1地下连续墙单元槽段的平面形状宜为一字形、1.形、T形,不宜为Z形。8. 4.2地下连续墙一字形槽段长度不宜大于6m,1.形、T形等槽段各段长度总和不宜大于6m。9. 4.3导墙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a)导墙底部应置于原状土层,高度不应小于1.2m;导墙底标高低于地下连续墙设计顶标高不宜小于200mm;导墙外侧应采用黏性土填实;导墙应满足成槽设备及顶

20、拔接头管(箱)时的强度及稳定性要求;b)导墙结构应建于坚实的地基上,并能承受水土压力和施工机械设备等附加荷载。导墙背侧需要回填时,应用黏性土夯实,不得漏浆;c)导墙内侧墙面应垂直,两侧导墙之间的净距应比地下连续墙设计厚度增加40mm;d)导墙拆模后,应做好墙间支撑,并按要求控制导墙周围的施工荷载。10. 4.4挖槽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挖槽前,应预先根据槽段划分编制钢筋笼吊装方案;b)挖槽应采取间隔式开挖,一般地质间隔一个单元槽段;地下连续墙挖槽的槽壁及接头均应保持垂直,垂直度偏差应符合设计要求;接头处相邻两槽段的挖槽中心线,在任一深度的偏差值不得大于墙厚的1/3;c)清底应自底部抽吸并及时

21、补浆,清底Ih后的槽底泥浆比重不应大于1.2,沉淀物淤积厚度应不大于200mmo7.5 咬合桩7.5.1咬合桩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a)桩顶应设置导墙,导墙长度宜取3m4m,导墙厚度宜取0.3m0.5m;b)咬合桩应按先施工素混凝土桩、后施工钢筋混凝土桩的顺序进行;钢筋混凝土桩应在素混凝土桩初凝前施工,且应避免素混凝土桩刚浇筑后即被切割;c)钻机就位及吊设第一节套管时,应控制套管垂直度,其垂直度偏差应不大于3%。;液压套管应正反扭动加压下切;d)孔内虚土和沉渣应清除干净,并用抓斗夯实孔底;灌注混凝土时,套管应随混凝土浇筑逐段提拔,套管应垂直提拔,阻力过大时应转动套管同时缓慢提拔。7.5.2混凝土

22、导墙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导墙应根据地质情况和施工设备重量进行验算,以确定配筋和混凝土强度等级;b)导墙混凝土强度达到验算确定强度的70%后,方可进行咬合桩施工。T/CASMESXX-20237 .5.3咬合桩成孔中应保持钢套管底部标高低于取土面不小于25m,地面以上应留有1.2m1.5m8 土方开挖与回填8.1 一般规定8.1.1 土石方开挖前应对围护结构和降水效果进行检查,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开挖,开挖中应对临时开挖侧壁的稳定性进行验算。8.1.2 基坑开挖过程中,当基坑周边相邻工程进行桩基、基坑支护、土方开挖、爆破等施工作业时,应根据相互之间的施工影响,采取可靠的安全技术措施。8.1.3

23、 基坑开挖应采用信息施工法,根据基坑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的监测数据,及时调整开挖的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当发生支护结构或周边环境监测数据达到或超过预警值或其他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土方开挖并采取相应措施。8.2 有锚杆的基坑开挖8.2.1基坑开挖应应符合支护结构设计工况,一般先挖后锚,分层、分段进行。8.2.2每次开挖至锚杆施工作业面时,开挖面低于锚索的高差不宜大于500mm;当锚杆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时,严禁向下继续开挖。8. 2.3开挖时,挖土机械不得碰撞或损坏锚杆、腰梁等构件。8.3有内支撑的基坑开挖8. 3.1基坑开挖应按先撑后挖、符合支护结构设计工况,采用限时、对称、分层、分区等的开挖原则确

24、定开挖顺序,严禁超挖,应减小基坑无支撑暴露开挖时间和空间。混凝土支撑应在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钢支撑应在质量验收并按设计要求施加预应力后,方可进行下层土方开挖。9. 3.2挖土机械不应停留在水平支撑上方进行挖土作业,当在支撑上部行走时,应在支撑上方回填不少于30Omm厚的土层,并应采取铺设路基箱等措施。10. 3.3立柱桩周边300mm土层及塔吊基础下钢格构柱周边300mm土层应采用人工挖除,格构柱内土方宜采用人工清除。8.4土方开挖8.4.1 当基坑开挖面上方的锚杆、土钉、支撑未达到设计要求时,严禁向下超挖土方。8.4.2 基坑开挖和使用过程中,基坑周边施工材料、设施或车辆荷载严禁超过设计

25、要求的地面荷载限值。8.4.3 盆式土方开挖(中拉槽)应符合下列规定:a)盆式开挖适用于基坑中部无支撑或支撑较为密集的大面积明挖法或暗挖法基坑,盆式开挖对于控制围护墙变形和减少周边环境影响较为有利;b)中部土方的开挖范围应根据支撑形式、围护墙变形控制、坑边土体加固等因素确定,中部有支撑时应先完成中部支撑,再开挖盆边土方;c)盆式开挖的基坑,盆边宽度不应小于8.0m;盆边与盆底总高差一般不大于7.0m,当盆边与盆底高差大于4.Om时,应采用二级放坡,放坡平台宽度一般不小于4.0m,每级边坡坡度一般不大于1:1.5,且总边坡坡度般不大于1:2,应验算盆边开挖形成的各级放坡和总边坡稳定性;d)盆边土

26、体应分块对称开挖,分块大小应根据支撑平面布置确定,应限时完成支撑。8.5土方回填8.5.1 土方回填应与主体结构施工、支撑拆除作业协调进行。8.5.2 回填土应取样进行击实试验,应通过试验段施工确定填料含水量控制范围、铺土厚度和压实遍数等参数。8.5.3 回填土应在其最佳含水量下填筑,如含水量偏大应翻松晾干或加干土拌匀;如含水量偏低,应洒水湿润;回填料为碎石类土时,回填或碾压前应洒水湿润至最佳含水量。8.5.4 基坑回填前应将基坑内积水、杂物清理干净,并应在结构和地下管线结构达到设计文件规定的强度后进行。8.5.5 基坑回填应分层、水平压实;结构两侧应水平、对称、同步回填;基坑回填高程不一致时

27、,应从低处逐层填压;基坑分段回填接茬处,己填土坡应挖台阶,其宽度不得小于1.Om,高度不得大于0.5m。9支撑结构施工9.1一般规定9.1.1 支撑结构有内支撑和外拉锚,内支撑有钢筋混凝土撑、钢支撑及钢与混凝土混合支撑,外拉锚主要为锚杆。9.1.2 支撑结构应在土方开挖至其设计位置后,及时施作钢筋混凝土撑、安装钢支撑或锚杆,按设计要求对钢支撑或锚杆施加预压力,并固定牢靠。9.1.3 内支撑结构的施工与拆除顺序应与设计工况一致,应遵守先撑后挖的原则。9.1.4 支撑结构上不应堆放材料和运行施工机械,当需要利用支撑结构兼做施工平台或栈桥时,应进行专门设计。基坑周边荷载应当符合设计要求。9.1.5

28、钢支撑、钢腰梁和立柱等构件应由工厂化制作。9.2钢筋混凝土撑9. 2.1钢筋混凝土撑的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9. 2.2钢筋混凝土腰梁施工前应将排桩、地下连续墙等挡土构件的连接表面清理干净,混凝土腰梁应与挡土构件紧密接触,不得留有缝隙。9. 2.3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中受压构件的混凝土应一次浇筑成型。腰梁的混凝土浇筑需留设施工缝时,应留设在腰梁受力较小部位(一般为腰梁跨度的1/3处)。9.3钢支撑I钢腰梁安装T/CASMESXX-20239. 3.1钢腰梁单节长度应按设计选取,如设计无要求时,应根据起吊能力、运输能力,以及施工分段长度等综合考虑

29、确定,做到安全稳妥、灵活方便。9. 3.2钢腰梁单节长度确定后,应对全部钢腰梁按照不同层高、不同部位进行统一编号,并绘制安装平面、剖面图,标明各段钢腰梁编号。9. 3.3钢腰梁应根据土方开挖情况,在同一层位上进行分段安装,分段连接点应避开钢支撑位置。钢腰梁之间连接采用焊接方式。9. 3.4钢腰梁与围护结构应密贴,钢腰梁对应围护桩(墙)部位应在挂网喷射混凝土时找平。若存在空隙,视空隙宽度,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20的砂浆抹平或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30的细石混凝土填充。9. 3.5钢腰梁安装就位后,托盘应与钢腰梁焊接或螺栓连接,钢支撑座与钢支撑的搭接长度不小于150mm,当需要安装端头轴力计时,钢支

30、撑座的长度应为轴力计长度与搭接长度之和。II钢支撑安装9. 3.6钢支撑的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5的规定。9. 3.7钢支撑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a)钢支撑活动端、固定端和标准段宜在工厂按设计要求加工制作;b)钢支撑安装前,应做好测量定位工作,保证支撑位置准确:c)钢支撑安装前应先拼装,拼装偏差应符合设计要求或相关规范之规定;d)吊放钢支撑时,钢支撑的固定端与活动端纵向应逐根交替间隔布设;e)钢支撑就位时,根据监控量测方案及时安装监测元器件;f)钢支撑安放到位后,应检查各节点的连接状况,经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施加预压力。III预应力施加9. 3.8钢支撑预应力

31、采用千斤顶加设,施加预应力的钢支撑一端应设计为活络头形式。9. 3.9油泵、千斤顶、压力表等必须经过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9.3.10仪器安装调试后按照设计要求的预压力值逐级进行加压,期间应检查各连接部位的稳定性、牢固性,遇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排除隐患后,继续作业。9.4锚杆施工9.4.1锚杆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最上层锚杆覆土厚度不宜小于3m,锚固段长度不宜小于4m;b)上下两层锚杆间距宜为2m5m,水平距离宜为2m3m,呈梅花型布置;c)倾斜度宜为向下倾斜1535。;d)锚杆设置应避免对相邻建(构)筑物的基础产生不利影响,避开邻近地下构筑物或管线;e)锚杆的自由段长度不应小于5

32、.0m,且能保证锚杆与锚固结构体系的整体稳定性。9.4.2 锚杆的杆体可采用钢筋或钢绞线,钢筋应除锈,钢绞线锚固段应擦拭干净。9.4.3 锚杆杆体应设置定位器,其间距:锚固段不宜大于2m,非锚固段宜为2m3m9. 4.4锚杆的锚头、垫板受力后不得变形和损坏。设有腰梁的锚杆,其腰梁应与桩体水平连接牢固后,方可安装锚头。9.5立柱9.5.1当基坑平面尺寸较大,水平支撑的长度超过25m时,宜设立柱。9.5.2立柱及联系梁组成纵向支撑体系宜设置剪刀撑等可靠措施保证其纵向稳定。9.5.3立柱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a)立柱的加工材料、尺寸,焊接要求等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设计无要求时,执行现行行业标准建筑

33、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中的相关规定;b)钢格构柱宜在工厂进行制作,分段制作长度不宜超过15m;c)立柱现场安装可采用“地面拼接、整体吊装”的施工方法;d)立柱的定位和垂直度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对格构柱、H型钢柱,尚应同时控制方向偏差;e)土方开挖后,应按照设计要求,及时架设剪刀撑和水平钢支撑等加固措施,确保立柱之间形成整体、稳定的支撑体系;f)开挖过程中应定时测量立柱的回弹,根据监测数据调整施工参数,必要时采取相应整改措施:g)立柱穿过地下结构底板的部位,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可靠的止水构造措施;h)立柱的定位和垂直度宜采用专门措施进行控制,对格构柱、H型钢柱应同时控制转向偏差。9.5.4立柱除

34、满足本规程外,设计、计算及构造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有关规定。9.6倒撑9.6.1利用主体结构倒撑时,主体结构的底板或中板混凝土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值的80%方可倒撑。9.6.2利用主体结构施作倒撑时,可不设置腰梁,倒撑结构连接形式采用在主体结构上预埋钢板,进行钢支撑与预埋钢板焊接。9.6.3使用满堂红支架代替倒撑时,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9.6.4利用地下结构作为换撑结构时,换撑结构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允许的强度要求。9.6.5利用地下结构作为倒撑结构时,地下结构与围护结构之间已回填或设置传力构件;当结构底板和楼板分块浇筑或设置后浇带时,应在分块部位或后浇带处设置传力构件。9.7内支撑拆除9.7.1拆除内支撑应按设计的施工流程,并与设计计算工况相匹配,遵循“先换撑、后拆除”的原则进行拆除施工。9.7.2内支撑拆除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书面安全技术交底。9.7.3拆撑时,若利用地下结构作为支撑结构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地下结构与挡土结构之间己回填或设置传力构件;b)当结构底板和楼板分块浇筑或设置后浇带时,应在分块部位或后浇带处设置传力构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