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碳汇发展潜力及对策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碳汇发展潜力及对策4篇.docx(4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森林碳汇发展潜力及对策4篇“双碳”目标下森林碳汇发展潜力及对策(一)发展森林碳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战略,基于森林碳汇在“双碳”中的作用和意义,从森林碳库的组成及碳汇计量方法,针对性地分析我市森林资源在增强发展森林碳汇的潜力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转变经营理念、增强森林的碳汇能力、强化资源保护减少碳排放、加强森林碳汇能力建设、稳步推进碳汇开发及保隙措施等建议。一、发展森林碳汇在“双碳”中的作用和意义(一)践行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需要。2016年10月5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正式生效,这是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第三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文本。中国力争2030年碳排放达到
2、峰值,碳排放额比2005年下降60-65%o(二)履行国家承诺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讲话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的主要目标。(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发展森林碳汇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体现。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
3、一个“碳库”。(四)发挥森林功能的需要。森林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具有维持空气质量、降雨调节、侵蚀控制、自然灾害缓冲、人类疾病控制生态功能。提升森林景观,开展生态旅游,充分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景观功能。从森林生态系统中获得木材、食物、燃料、纤维等生态产品的经济功能等。(五)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需要。发展森林碳汇市场,通过市场交易机制让生态保护者通过市场化方式得到补偿,有利于吸收社会资本投资,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二、森林碳库的构成及碳汇的计量(一)森林碳库的构成1、地上生物量。所有活的植被,包括木本与草本,地面以上的茎、干、枝、皮、果实和叶子。2、地下生物量。所有活的
4、根生物量,直径低于2毫米的细根一般要排除在外。3、枯死木。包括横卧在地面上的倒木、死根和直径大于或等于5厘米的伐根。4、枯落物。直径大于土壤有机质限定(建议至少2毫米)的所有非活的生物,枯立木直径低于最小值(5厘米)的非活生物和在矿物有机土壤内或以上不同分解状态内的在所选最小直径下的枯死木。5、土壤有机物。经过一段时间后,连续地应用和选择一定深度的矿物质土壤内的有机碳。在土壤内,活的与死的细根(小于建议的地下生物的最小量)包括在内。(二)森林碳汇的计量1、地上生物量。地上生物是最重要的和可见的碳库,是天然林和人工林中最主要的碳库,也是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最重要的碳库。与其他碳库相比,开发最多
5、。2、地下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是用地下或活的根每公顷生物量的吨数或碳的吨数来表示。由于难度较大,估算地下生物量会干扰地表土,破坏植物的正常生存环境,因此,其研究和测量较少。3、枯死木。枯死木在森林和其他含有木质植物的土地中,仅占碳总贮存量的6%,并非重要的碳库,包括自然死亡的枯立木和倒木及病虫害、风折和人为干扰等灾害而致死的树木。4、枯落物。枯落物是指有机废物、树上掉下来或移动的死的植物和未附在植物体上的一些植物组成的层。枯枝层仅为植物生物量的6Q8时有时会更少一些,所以它并非主要碳库。5、土壤碳。土壤有机物包括在土壤中存留时间不同的大量物质;微生物有机物很容易分解土壤中大多数有机物,把碳转换到
6、大气中,但是土壤中有机碳的一部分又被转换成难以分解的混合物(例如,有机矿物质混合物),然后逐渐分解保留在土壤中持续几十年或者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综上所述,森林碳汇计量复杂而繁琐,也对计量结果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取蓄积量法。三、我市森林资源优势及森林碳汇开发的潜力(一)我市森林资源基本情况1、森林资源情况。全市林地面积1246万亩,其中有林地109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436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8.01%;林业综合总产值373亿元。2、碳贮存量。根据全国二类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我市共有林地碳汇量2032.5万吨,其中有林地1643.7万吨、疏林地9.5万吨、灌木林地
7、188.1万吨、未成林造林地10.3万吨、四旁树118.2万吨、森林土壤碳汇37.2万吨、其他为散生木固碳。3、森林资源生长情况。据我市1080个森林蓄积量生长情况监测点监测,杉木平均年生长量为I1.75%,幼林为20.97%,中林为12.29%,成林9.67%;速生阔叶树的平均年生长量为8.16%,幼林为9.54%,中林为I1.24%,成林8.52%0经综合分析我市森林资源年平均净生长率为3.8%,近4年每年平均新增蓄积量161.63万立方米,按每立方米1.83吨碳汇折算,年增碳汇295.78万吨。2020年我市森林固碳总量2402.5万吨,较2015年2032.5万吨增加了18%。(二)近
8、年森林经营情况1、深入推进国土绿化。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等工程,2016年至2022年,我市新造林158.44万亩,封山育林124万亩,退化林修复147.78万亩,森林抚育315.31万亩。2、全面提升森林质量。科学采取抚育间伐、补植补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20182022年,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6.39万亩,森林抚育315.31万亩。3、积极开展森林碳汇开发。对常德市林业碳汇开发潜力进行调研和培训。2017年湖南省林勘院开展碳汇开发试点,我市花岩溪国有林场纳入碳汇开发项目内容;2022年石门县为湖南省林业碳汇试点县。(三)我市碳汇开发潜力1、造林碳汇。面积153万亩,
9、其中疏林地4.9万亩,灌木林地113.4万亩,未成林地17.8万亩,无林地17.2万亩。2、森林经营碳汇。面积511万亩,其中幼龄林243.0万亩,中龄林368.1万亩。3、竹林经营碳汇。面积96万亩,主要分布在桃源县、鼎城区及汉寿县。四、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经营理念。受“法正林理论”传统森林经营理念影响较深,多采取全垦整地、营造纯林、密植栽培、皆伐等方式,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和碳汇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等不良后果。相关系统从业人员和投资者对林业碳汇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植树造林即是碳汇,森林即为碳汇,或对出售林业碳汇抱过高期待。(二)技术层面。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地域广
10、、能系统经营和时限变化大的特点,甚至在一个给定森林生态系统中,造林和经营的方式不同,相应的计量估算的方法不同,数据有一定误差性。另外,不同的碳库适应不同的调查方法,同类型的碳库在不同的生态系统表现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将样点或网格尺度的地面观测、模拟结果推广至区域尺度,对大面积调查监测碳汇量提出了工作难度。(三)生态产品价值估算机制不健全。因所提供的是无形的生态产品,但具有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对生态系统碳汇进行货币价值评估。(四)交易政策支持不足。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尚在修订,国家核证自愿减
11、排量(CCER)林草碳汇项目方法学需要重新修订和完善。当前相关政策制度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碳汇项目开发中存在信息误导,存在虚夸开发收益、夸大开发难度等的假象。(五)开发成本与实际成交量不匹配。目前,我国仅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代行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相关职能。截至2022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近85亿元,成交价43.81元/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累计成交量约4.5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59.73亿元。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仅13元/吨,而森林碳汇仅是其中一部分,交易一般在30-60元/吨,价格过低。由于碳汇计量的不确
12、定性、项目交易市场刚起步,开发成本较高,根据林业碳汇项目审定和核证指南(GB/T41198-2021)要求前期进行项目准备,编制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报相关管理部门,聘请第三方对项目建议书进行评估和专家评审、公示等审定及定期开展规范监测形成监测报告的核证等程序,所需成本过高。(六)管理能力不强。碳汇开发和开展碳汇交易作为当下一种新业态,新业态就有新要求,对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和碳汇开发中人员配备、业务技能培训及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提出新要求。五、增强森林碳汇能力的建议(一)转变经营理念1、取消炼山。可用局部割除清理,尽量保留现有阔叶林木,使之与新造的林木共同生长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2、采用块状
13、整地。全垦应控制在平缓坡或小面积范围内,带垦也应尽量少用,在大面积造林时,不主张采用高强度的改地措施,如深挖整地、全垦撩壕、爆破整地、深翻抚育等。3、充分利用自然力。即森林土壤的自肥能力、植被的天然更新能力、森林中病虫害与天敌的相互制约功能等,使人工培养的森林具有与天然林相似的特性。4、复层混交林经营。运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来恢复森林植被,如植树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封山育林等。提倡多树种、多林种造林,营造结构合理、林相复杂的复层混交林,促进森林永续利用。(二)增强森林碳汇能力1、适地适树造林绿化,增加森林覆盖率。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在无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其他无林地)、疏林地、灌木林
14、地(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其他灌木林地)、林冠下、宜林地造林,对可开展造林的林地全部落地上图,有计划的开展植树造林;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森林多功能效益,提高全民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森林碳汇密度。对过稀林地补植补造,充分发挥光合作用的潜力;对林分过密、生长缓慢及停止林分开展抚育间伐,提高森林的生长量;对低质低效林改造;营造经济效益好,碳汇能力强的林分:如油茶产业发展与速生丰产林;优化树种结构:选择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和色彩树种造林等。3、积极封山育林,增强森林修复能力。对无林地和疏林地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开展封山育林,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和恢复
15、能力,充分发挥森林植被的固碳能力。(三)强化资源保护减排放1、严守林地底线。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严格征占用林地或破坏林地的行为,确保林地保有量100%o2、严格限额采伐。持续实行严格的限额采伐制度,按照编制的森林经营方案,有计划的实施木材采伐,促进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3、严防森林火灾。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按照“打早、打小、打了”的总要求,严防森林火灾。4、严控森林病虫。按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方针要求,营造健康森林,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疫能力控制病虫害。5、严肃法律尊严。严格执法,杜绝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四)加强能力建设。一是建设森林碳汇管理专门机构,配备必要的管理和技术人
16、员。二是积极选派人员参加由生态环境部等部门主办的碳汇计量评估师岗位培训,取得“碳汇计量评估师”专业人员资质。三是聘请专家和利用管理或技术人员对本单位和系统内的工作人员开展技术和规则及政策培训I。四是加强监测设施和设备建设,创新碳汇监测手段,提高现代林业的管理能力。(五)稳步推进碳汇开发1、制定林业“双碳”发展规划。根据湖南林业碳汇行动方案2022-2025、湖南林业碳中和行动规划2035、常德市林业“双碳”发展规划等文件,从指导思想,规划原则,项目布局,项目规划实施步骤,充分考虑开发成本和经营主体利益,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体现,有序高效开发我市碳汇资源,为造林绿化增添新动力。2、稳步推进碳汇开发
17、工作。林业碳汇资源是由林业生产经营创造的生态资源,所有权归林场和林农等林权所有者。开发林业碳汇时应坚守两条底线:一是确保林业碳汇收益绝大部分应返还给生态价值的创造者、守护者,二是林业碳汇应当高效益有序开发,确保林权所有者获得应有的回报。(六)保障措施1、加强林业碳汇政策宣传和培训。针对各级林业管理者、技术支撑单位、林业工作者等开展不同类型的林业碳汇业务培训I,纠正认识误区,将“双碳”、碳汇交易相关知识通过培训学习、互联网平台等方式普及。2、积极争取国家重点林业建设项目。积极争取森林生态修复和恢复资金项目和林业发展改革资金项目投入,引导全社会资金投入到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建设。3、建立工作推
18、进机制。建立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目标管理与“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步伐的配套机制,将年度森林碳汇增量纳入林长制考核。森林碳汇助力碳中和的认识(二)森林碳汇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据统计,森林面积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7%森林碳储量约占全球植被碳储量的77%,森林土壤碳储量约占全球土壤碳储量的39%,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57机(FA0,2020),森林不仅固碳量大,而且固碳时间长,只要不腐烂、不燃烧,森林固定的碳就会长期保存下来、稳定地持续下去。此外
19、,木材及木制品也是十分重要的碳库,固碳时间可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森林碳汇不是“杯水车薪”,而是国之重器。森林固碳已成为缓解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之一,恢复和保护森林作为减排的重要措施受到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并被写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IPCC评估报告显示:与林业相关的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以较低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增加碳汇,从而缓解气候变化(IPCC,2022)O森林固碳主要基于自然的过程,相比工业碳捕捉减排,具有成本低、易施行,兼具生态、经济和社会多重功能。2020年,我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CO?排放达到峰值,并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国家先后印
20、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森林碳汇功能及其对碳中和的贡献已成为全球共识,森林碳汇的形成、提升、监测、计量、核证、交易等已成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本研究探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人碳关系变化特点,梳理森林碳汇全链条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分析我国森林碳汇提升面临的挑战、潜力和路径讨,以期进一步促进森林碳汇形成机制与提升技术的研发,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实施。1.碳利用形态与人类文明碳,作为自然资源和生命有机体的基本组成要素,在史前就已被发现,炭黑和煤是
21、人类最早使用碳的形式。人类文明史是一部“碳基文明”历史,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可将人类利用碳的发展历史简单划分为“有机碳时代”、“化工碳时代”和“生态碳时代”。“有机碳时代”对应农业文明时期。在距今1万年前T750年的工业化元年,人类依赖自然生活生存,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自然主导、人类从属,基本和谐;人类利用碳的形式主要是木质原材料,属于“手工业时代”。这一时期,我国孕育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体系。“化工碳时代”对应工业文明时期。1750年(清朝乾隆十五年)-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或以后一个时期,至今约300年。这一时期,人类通过掠夺式开发自然获得发展,人与自
22、然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属于“生物材料和能源时代”,是“煤一油化工时代”,也是“机器时代”。其间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在1962T972年开始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议题,并提出人类一地球可持续发展问题。过去1万年中,人口和经济不断增长、社会不断进步,人一地一气循环系统虽然不断变化,但基本稳定、可接受。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CO?总量为655Pg(IPCC,2021),人为干扰极大改变了地球碳循环格局,加重了大气CO2浓度,增强了温室效应,改观了地表气候格局,带来了更多极端天气,引发了地球生物圈和生态系统过程与格局的改变,人类被迫开始转型发展,从肆意“耗碳”转向大举“减碳”,构
23、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适应新的气候系统,优化继承农业文明,建立新的工业化体系,尽可能减少对气候系统的干扰,走新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碳时代”即生态文明时期。这一时期,人类开始从地球生态系统碳循环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系统看待和处理碳的影响。1987年6月,我国生态农业奠基者叶谦吉教授在全国生态农业研讨会上呼吁“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并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角度进行了阐述。1995年,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罗伊莫里森在生态民主一书中提出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概念,将生态文明看作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式(Roy,1995)。而首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出现“生态文明”一词是2003年6月25日
2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特别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人类社会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自觉、和谐,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追求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环境保护。人碳关系步入“生态化的碳利用时代”,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低碳绿色发展。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我国古老智慧的结合与升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生态或环境关系发生质的变化,形成了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和思路。这一思想中,与林草事业密切相关的核心要义为“绿水青山就是
25、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综合治理”,形成了具有重要国际意义和引领作用的生态实践,也进一步发展了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引领。2.森林定义与碳汇计量边界2.1森林定义对碳汇计量的影响明确定义森林,是任何一个森林碳汇科学报告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各国关于森林的定义各不相同(张小全等,2003)O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森林包括乔木林、竹林和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乔木林地和竹林地郁闭度20.2,疏林地郁闭度20.1且0.2。行数22行且行距W4m或冠幅投影宽度21Om的林带,也统计在森林资源中。但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研究只将乔木林视为森林,更有
26、研究采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完全不同的阈值定义森林,如全球陆地覆盖数据(库)(1.iUeta1.,2020)和中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2. 2森林碳的源.汇关系首先,碳汇或碳源是相对大气而言的(UNFCCC,1992)。光合作用是大气CO?进入生态系统的唯一途径,生物量、死有机质、土壤、木产品等均有固碳作用,碳汇或碳源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净生物群系生产力(netbiomeproductivity,NBP)(+/-)(Schulzeeta1.,2000;IPCC,2006)0碳汇具有时空边界,森林碳汇核算需在时空尺度上保持一致并具备可比性。数据来源、时间尺度、森林边界、碳库范围及核算方法不一
27、致,可能会导致森林碳汇,碳源核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如用总初级生产力(grossprimaryproductivity,GPP)或净初级生产力(netprimaryproductivity,NPP)而不用NBP表征森林碳汇,极有可能高估森林碳汇。其次,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源/碳汇报告,重点在于分析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源/碳汇,但量化并排除自然干扰对森林碳源/碳汇的影响任重道远。森林既可以是碳汇,也可以是碳源,源/汇变化很大程度上与气候适应有关,如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火灾、病虫害等,能够直接改变森林碳源,碳汇格局;同时,土地利用变化、林分年龄也会影响森林碳源/碳汇变化。考虑到气候变
28、暖导致的气候波动以及引发的干扰变化的复杂性,目前量化自然干扰对森林碳源/碳汇的影响还很困难,不确定性极大。研究发现,相较于正常条件(既不考虑气候变化也不考虑干扰),不考虑气候变化只考虑干扰,欧洲森林碳储量约下降20乐同时考虑气候变化和干扰,森林碳储量约下降10%;如果只有气候变化没有干扰(森林在气候变化条件下自然生长),森林碳储量基本不变(SeidIeta1.,2014),即气候变化本身对森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如同一时期气候变化和大气COz浓度增加产生的森林碳吸收可抵消病虫害爆发造成的森林碳损失,且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这种正效应更加明显(Aroraetal.,2016)0受火灾干扰后,损失的森
29、林地上生物量逐年增加,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森林恢复过程中积累的地上生物量也逐年增加,但历史时期地上生物量的损失大于积累,森林可能形成碳源(Wangetal.,2021)O由此说明,未考虑干扰的地球系统模型可能高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汇。3. 3森林碳储量和碳汇潜力及其监测、报告和核算针对我国森林碳储量和碳汇潜力核算,不同学者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评估指标、评估时段、报告结果和内容都不一样,难以对国家制定和实施与碳汇相关的减排增汇政策提供有效支持。国际社会认可的权威数据是“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IandUSe,land-USeChangeandfOreStry,1.U1.UCF)”国家温室气体清单
30、(UNFCCC,1992);就我国而言,现阶段1.U1.UCF清单编制总体处于IPCC第二层级水平(Tier2),即基于森林资源清查统计数据阶段。未来,随着调查研究不断深入(如单木、林分生长模型的完善)和森林资源清查技术不断发展(如卫星遥感技术),我国碳汇计量将很快进入第三层次水平(Tier3),即以调查参数为基础,以模型分析和预测为主要手段。特别是我国首颗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采用主被动结合的遥感机制,通过激光、多角度、多光谱、超光谱、偏振等综合遥感手段,实现植被生物量、大气气溶胶、植被叶绿素荧光等要素的探测和测量,将广泛应用于陆地生态系统不同时空尺度的碳监测,逐步转变传统人工碳汇
31、计量手段,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提供新的重要支撑。碳汇计量/核算标准化是规范和引领碳汇市场开发和效益发挥的必由之路。2021年8月,我国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充分发挥计量、标准、认证认可等多项监管职能作用,并成立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组。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要求加快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标准,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2022年3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成立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一体化推进国家“双碳”标准化工作。2022年7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林草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标准体系,成为我国林草系统“双碳”应对气候变化
32、的重要技术指南。未来,将陆续形成和发布一系列国家和行业标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国森林碳汇能力建设。4. 科学绿化与森林培育经营中的碳汇问题当前,森林碳汇被寄予极高期望和极大关注,有许多不同观点,如森林生态系统是“碳中性”的,无法长期发挥碳汇功能;森林资源好、碳储量高的地区,碳汇潜力和贡献可能越发有限;因我国目前幼龄林/中龄林面积占比大,未来碳汇潜力可能随林龄增长而减弱;等等。首先,正常生长的森林是碳汇无疑,但碳汇/碳源均具有时间尺度效应,森林培育全生命周期中的碳过程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尚缺乏一个绝对完整的数据链。林龄(龄组结构)的影响十分复杂,且“碳储量”与“碳汇量”是2个维度的不同概念。速生
33、树种生长快、固碳速率高,造林绿化要用碳汇能力强的树种,这里“种”的概念须慎重应用,即便是转基因或生物设计,要培育出特殊的“高固碳树种”也十分困难。另外,从树木碳形成的角度,光合作用的碳同化(源限制)与形成层细胞发育的直接环境限制(库限制)的权衡会影响不同地区森林碳封存,降水(干旱)、(季节性)温度、营养、(树冠)密度等均强烈影响树木碳固存,光合作用、树木生长和碳固存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存在争议,贸然选择“高固碳树种”造林可能会对未来森林碳汇功能造成很大影响,“适地适树、良种良法”仍是根本。其次,我国仍处于生态修复的历史阶段,生态修复不同阶段的碳汇管理挑战巨大。森林恢复过程是重要的碳汇固持过程,但
34、不能仅仅监测和计算地上植被生长的碳储量,“固碳速率”更需考虑其稳定性和持久性。同时,土壤碳库是碳汇计量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之一,我国不同类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为44-264thm2,平均碳密度为107.8thm2(articlepxbhgm03dg5n.html)0人工林管理以及不同程度干扰均会对人工林碳固定产生影响,可能使人工林由碳汇变成碳源(NOonnetsetal.,2015;PiIlietal.,2021);通过不断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并增加土壤碳输入,强化稳定碳库存储容量,林分结构和土壤干扰最小化,可能减少碳损失风险,提高土壤碳截获能力(Jandletai.,2007)0植树造林会增加贫碳
35、土壤有机碳密度,但会降低了碳土壤有机碳密度,尤其是深层土壤(HOngetai.,2020)OIPCC认为,森林成熟后土壤碳相对稳定,但下列情况下造林有可能减少土壤有机碳;在湿地、有机土(泥炭土)上的造林/再造林活动;造林整地和管理活动对土壤扰动面积过大(超过10%);在整地和营造林过程中清除枯落物(直径2m11);草地上营造针叶树;等等。第三,要正确认识森林培育/可持续经营与碳汇的关系,积极开展森林经营利用。从碳固持的角度,如果没有适当的经营利用,森林既不能有效为可再生产品生产提供木材原料,也不能全部封存所吸收的CO?。这其中,要把森林经营方案摆在基础地位,因为森林经营方案涉及从宜林地调查到造
36、林、经营、健康调查和市场预测的森林培育全周期调查和技术方案,方案明了了,碳汇形成过程就清楚了,森林碳汇资产管理也就有了基本依据。总之,科学的绿化和经营是森林碳汇的基础,应积极、慎重对待。新造林、现有林在什么时间进度上可以匹配“双碳”转型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与需求,进而合理达到碳汇稳定与最大化?如何既能最合理地配合国家碳中和目标,又能在碳中和目标实现后继续保持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进一步利用已有技术和经验,适地适树、科学造林和经营已有森林,并大力加强监测和研究,才是根本。4 .林业生物质利用与碳中和生物质是指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各种有机体及其生产的废弃物。林业生物质主要包括采伐
37、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和林业废弃物等。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看,生物质能结合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实现零碳甚至负碳排放。目前,在管理部门、企业界和科学界有一种强烈的利用林业生物质(剩余物+活的生物质)减少碳排放的声音,如资源化利用、能源化利用、肥料和饲料以及综合利用等,但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固碳能力,如何有效利用林业生物质而尽可能不造成碳损失?2)涸泽而渔,林业生物质加工和资源化利用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的关系是什么?3)成本效益,林业生物质的内涵和时空边界以及相关政策、经营主体、市场条件如何支撑林业生物质利用最小化成本与最大化效益的平衡?林业生物质分布范围广,收集利用难,需要极大的成本和运输
38、工具的能源消耗,利用率不高,碳储量较低,且当前林业生物质利用方式使得其中的碳大多在12年就进入碳循环,然后分解释放,故一般不认为林业生物质具有固碳功能。在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将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来推进。截至2019年,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2254万kW,呈增长态势(陈瑞等,2021)0生物质发电主要利用农业秸秆,也涉及林业生物质。除了国家政策、技术创新和成本限制等因素外,我国林业生物质发电还面临更特殊的问题:森林资源有限,森林生产力很低,木材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据统计60%的木材依赖进口)并受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的严重影响。因此,要防止对森林资源的另类掠夺式经营。面对世界百年未
39、有之大变局并考虑到资源禀赋和技术发展,如何对待林业生物质生产能源与碳中和在欧美等国家一直是较热的探讨领域。2022年9月12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一项行政命令一一关于推进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创新,以实现可持续、安全和有保障的美国生物经济,美国能源部将与美国交通部和美国农业部合作,利用美国估计的10亿t可持续生物质和废物资源,为燃料、化学品和材料提供国内供应链。2021年2月11B,美国著名科学家彼得雷文联合全球500多位专家学者致函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领导人,认为利用林业生物质发电取热将导致毁林并破坏森林固碳作用,进而增加碳排放,不应将木质生物质燃料作为替代石化燃料以及实现碳中和与净零排放的手段
40、(https:www.woodwelIclimate.org/letter-regarding-use-of-forests-for-bioenergy),呼吁欧、美、日、韩停止鼓励和支持利用林业生物质生产能源,这值得深入思考。生物质用作能源,只是代替一部分化石燃料,但碳依然通过燃烧排放,存在“碳足迹”监测、评估、报告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5 .碳中和的基础与挑战对碳中和目标的简单理解是实现碳循环在地球生命系统“固有的”“弹性范围内”的健康运行一人类在地球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弹性范围内进行适当“碳排放”,在合适位置进行“碳存储”,保留自己可忍受的大气“碳滞留”期,碳中和概念中的一个关键要素是“
41、人为”。巴黎协定要求各缔约方核算一段时间内人为CO?排放量与人为C02清除量,二者达到平衡即为碳中和或净零排放,也就是说人为而非自然的碳排放和碳清除是碳中和的基础。因此,森林碳汇核算需要区分人为和自然因素形成的碳汇,只有人为活动直接干预或间接影响产生的碳汇才可用于抵消人为C02排放,进而实现碳中和,如造林、森林经营、减少毁林和防止森林退化等人为活动直接影响森林碳汇/碳源功能,森林保护、建立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措施则间接地减少森林碳排放,保护并促进森林碳汇。对于没有人为管理的森林,无论其生长形成的碳汇或因火灾、病虫害等导致的碳排放,均应在核算时将其与人为活动影响产生的碳汇区分开来,这是“全球盘点”
42、机制下碳汇核算必须要考虑的原则问题。碳中和的挑战不仅在于其对当今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在于碳中和后整个地球表面生态系统的反馈。碳中和(零碳排放)时大气C02浓度达到多少?气候处于怎样一种运行模式?与技术进步带给人类的福利相比,新的气候模式影响如何?森林系统碳同化与固持特征能否保持?能否人为提升?潜力多大?2022年8月9日,美国夏威夷MaUna1.oaobSerVatory站大气CO?浓度达416.96umolmo1,逼近421UmOl(SSP2.6情景期望值)(hlIps:SeriPPSCo2.ucsd.edu/data/atmopspheric_co2/mlo.html)0对国际社
43、会广泛共识的2和1.5目标下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固持能力和碳收支,目前还缺乏足够研究。6 .碳汇交易6.1 碳汇交易基础碳汇交易属于碳交易范畴,可用于抵消一部分碳排放。森林碳储量和碳汇量是2个不同维度的概念,森林固碳储碳对减少大气COz具有重要作用,但并非所有森林资源均能开发为可交易的碳汇项目。什么样的造林或森林经营活动产生的碳汇可用于交易?关键的一条是符合碳汇项目方法学的规定:用于交易的碳汇相对于基准线是额外的,具有额外性是碳汇交易的基础。一般地,在没有碳汇项目带来的外来支持情况下,因存在财务效益、融资渠道、技术风险、市场普及和资源条件方面的障碍,依靠项目业主现有条件难以实现,必须通过碳汇项目支
44、持,克服上述有关障碍才能使项目得以实施,这样项目产生的碳汇才具有额外性。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具有技术门槛高、开发成本大、收益周期长的特性,现行已备案林业碳汇方法学中项目时间、林地类型、树种、林龄和经营主体等限制开发问题特别突出,但开发的基本条件不变,这也是(国际)核证的基本要求。6 .2碳汇交易机制目前,可以参与全国碳排放权抵消机制的“CCER林业碳汇”交易处于暂停阶段,不同碳汇项目开发和碳汇交易模式不断创新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未来碳汇交易需重视以下方面:1)明确碳汇交易在国家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中的定位,如碳汇交易与全球碳交易机制、全国碳市场、
45、地方试点碳市场的关系,开展碳汇交易的基本条件、审批和管理等;2)建立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碳汇交易制度体系和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碳汇项目开发市场,如对国际核证减排标准(VCS)市场的指导和控制,对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碳汇交易的“放管服”制度设计、技术规范、多利益群体(项目业主、审定核查机构、注册登记机构、交易机构、专家等)责任界定、市场监管、费用规则等;3)加强碳汇交易具体技术规则的修订和研究,如碳汇项目方法学的基本原则及其权威性和科学性,优先领域及其政策导向特别是基线确定、抵消条件和比例等;4)同步建立不同层级碳汇核算交易平台和技术支撑体系,如项目统计与管理、项目碳汇(包括碳足迹)核算体
46、系、碳金融体系等。林业碳减排主要涉及林业生产建设活动中的碳减排,包括林业生态建设中的碳减排以及林产品加工利用中的碳减排。林产品加工利用中的碳减排如其他工业行业一样,也涉及碳减排和碳税等直接与贸易相关的问题。林业生产建设活动中的碳足迹监测和核算,已成为“双碳”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相较于林业发达国家,我国碳价格较低,且缺乏“碳汇”碳的定价机制。我国碳价格主要取决于买家对碳汇项目价值的认知和认可程度,以及对履约或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升绿色形象等方面的需求。亟需出台相关政策,建立明确定价机制,鼓励并优先发展具有可持续、绿色、多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征的碳汇项目。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国内碳汇项目开发与管
47、理仍处于“热”导致的“紊乱”状态。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基层林业部门对林业碳汇开发、碳汇交易与碳交易的区别等未真正熟悉,社会上碳资产管理人员、碳汇计量人才少且缺少技术门槛要求,国家制度体系建设滞后于市场热度等,错将历史上的森林碳储量折算为市场价值进行销售,混淆碳汇交易概念,不符合额外性要求,难以有效提升森林碳汇增量,对国家固碳减排战略也没有实质性贡献。更为关键的是,森林碳汇交易产生的价值,如何保证能够有效反哺林农和森林质量提升,需要建立事后监测与管理机制,保证森林资源确实能按照预设方案可持续经营并产生足够碳汇,既促进林业经营者提高造林和营林积极性,又实质性提升森林质量和“双碳”目标顺利推进。如何
48、充分、规范地体现碳汇项目开发和绿色金融的国家、企业、公民责任和义务,在不同利益主体投入、责任与效益机制上加强规范,实现林业碳汇收益反哺林农,促进国土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真正全面提升我国森林碳汇潜力和多重服务功能,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事情。7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碳汇背后的故事必须清醒认识到,增加森林储碳是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内容,森林碳汇只占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价值的一小部分,森林恢复和经营基础上的多重生态服务价值开发是一个更广阔的大市场,正如“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王金南,2022),亟需在其环境、生态、资源、制度和产业体系方面加快研究,特别是在生态系统服务的数字化开发(规划计量/交易/认证)与绿色金融创新、政策障碍突破等方面实现突破。目前,我国市场已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形成了庞大基础,特别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号召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市场化、产业化已显示出多样化和强大生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强调、利用、增值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可持续性,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