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在中心组主体班关于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交流发言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7月在中心组主体班关于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交流发言6篇.docx(3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在做强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理论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在党校主体班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交流发言: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研讨发言: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在国有企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上的研讨发言(新质生产力专题)在县处级干部主体班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在做强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理论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同志们: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高级形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在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速发动创新创造、自立自强的动力引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借此机会,我谈几点浅见,以供大家参考。驾时驭势:深刻认识把握新质生产力提出的内在逻辑。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3、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有利于带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极大变化,是数字时代更具有创新性的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还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依据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人类社会发展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社会发展阶段越高,生产力水平越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将技术、数据等引入到生产要素中,不仅继承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还突出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主张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生产力新形态,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突破。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我们党领导生产力建设的经验总结。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
4、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加强生产力建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刻把握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引领中国在不到70年的时间内,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推动中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尤其是新时代十年,新一代科学技术不断涌现,推动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动力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历史基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动能的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遒,也是一项伟大而艰
5、巨的事业。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团结奋斗、共同富裕、全面发展、永续发展、和平发展,这对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必定以新质生产力为强大引擎。高质量发展更为强调内在的发展质量,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突出问题的关键,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充分体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动能的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世界经济发展演进趋势的深刻洞察。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其中一个重要动能来自于信息技术
6、革命的深入演进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应用,不仅深刻改变世界经济的运用模式,而且正在重塑全球政治经济力量格局。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科技的竞争。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科学分析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作出的正确判断,为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创新,构筑竞争优势指明方向。当前我国开始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保障。多措并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之一是数据。数据要素管理
7、体系建设对于提升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要素市场至关重要。一要明确界定数据要素产权。基于法律层面建立数据产权界定的具体实施办法,建立数据确权登记平台,保障数据在收集、使用、交易的每一个环节具有清晰产权。二要完善数据要素市场。联合跨区域、跨部门政府之间的合作,充分激发市场作用,全面加强数据开放共享,打破数据要素壁垒,激发数据要素的创造价值。通过制定合理的数据交易规则和定价机制,实现数据的合法交易,推进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三要加快实现数据信息安全。实现数据信息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协同,强化数据从创建到应用全周期、全过程实现信用监管。积极建立完善的数据应急响应机制,持续
8、对数据要素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和定期评估,及时根据数据建设情况调整数据安全策略。推进数字技术研发应用,用好新质生产力开发应用的新技术。数字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要素之一,加快推进数字技术的开发应用至关重要。一要夯实数字根基,提高数字技术研发应用。适应科技创新发展需求,提高数字技术研发能力,加强数字核心技术攻关,构建智能化数字基础设施。二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在语言理解、数学计算、逻辑推理等方面接近人类智能,必须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与普及。啮准人工智能、元宇宙、生物制造等领域,推进材料、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应用,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三要构筑算力竞争优势。算力水平的全面提升,才能使
9、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顺利落地。加大算力基础设施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跨学科合作,推进技术创新和芯片制造研发,加强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推进新型算力领域的探索与发展,加大对算法、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确保创新成果的安全性,实现技术可持续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莫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生态。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进程。制定数字产业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统一开放的数字产业标准化体系,加强人工智能芯片、智能硬件等新技术的研发与培育,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数字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充分运用数字技术网络,实现数字
10、技术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在决策、生产、运营等各个环节上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加强智能交通、智能医疗、自动驾驶等重点行业领域应用,逐步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制定实施未来产业发展计划政策文件,加快技术的研发应用,支持各地立足区域优势,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应用场景、产融合作等,培育一批未来产业高地。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培育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人才。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新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决定因素。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拥有大量具有科技文化素质、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新型工具的新型人才。一要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要始终掌握世界科技前沿发展趋势,提
11、升我国的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持续深化引领国家科技前沿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适应数字化、数智化建设发展。二要健全产学研协同培养人才机制。积极吸引国外优秀的科技人才,也要培育本土人才,加快实现科技人才建设发展。培养具有交叉学科的创新型人才,加快实现政府、企业、学术界的合作,推进科技创业、产业发展、人才建设之间的有序衔接,实现专业知识和技术优势的融合,为提升新质生产力提供足够的人才建设。三要优化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人才聘用制度,大力吸引国外优秀的科技人才,全面培育本土人才,形成科学的人才制度体系。发言完毕,谢谢大家。在党校主体班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尊
12、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使新质生产力理论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立新与破旧、系统与要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自主与开放、发展与安全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下面,结合近期各位老师的授课和自己学习工作实际,我谈几点浅见,以供大家参考。一、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论述指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项
13、重要原则,要求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处理好全国共性和各地个性的关系。从哲学层面看,这符合唯物辩证法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说。从国情层面看,因地制宜是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我国土广民众,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发展的重点难点不尽相同,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看,新质生产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高精尖”,也有传统产业的深度转型。各地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新质生产力亦应呈现不同的区域特征,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找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防止一哄而上、泡
14、沫化、重复建设,积极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发挥本地优势、展现本地特长的务实新路。二、处理好立新与破旧的关系,统筹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这一论述强调了要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亦即“破”与“立”的关系。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看,“新”与“旧”、“立”与“破”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关系,如何处理这两对关系事关对物质运动规律的深层认识。唯物辩证法认为旧中生新,新中含旧,新旧并存,益新而损旧。从我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看,先“立新”后“破旧”是一种更稳妥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带来的震荡与代价较小,能更平稳地推动历史发展。要科学“破旧”,即等发展条件具备和
15、时机成熟时“破旧”,对于当前的发展阶段,不能盲目超前或消极滞后,一旦旧的破了,新的立得不够,经济就会面临难以承受的阵痛压力和下行风险。我们要学会运用“先立后破”的原则来破解发展新质生产力中面临的方式转变、动能转化和产业升级出现的难题,坚持适度原则和循序渐进,坚持目标导向,做好统筹推进的文章。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有力支撑。三、处理好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整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要素
16、创新性配置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动力之一;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善于处理生产力系统与其构成要素的重大关系。系统与要素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所谓系统,就是指由各种事物或其各种关系、现象、过程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或总体。所谓要素,就是指参与这种整体性联系并构成整体的各特定事物,或者各特定的关系、现象、过程。按照经典解释,生产力是由客观物质要素构成的夏杂系统,其结构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我们要善于处理好新
17、质生产力诸要素间的关系,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一方面,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多管齐下培育新型劳动者、创造新型生产工具、拓展新的劳动对象,促进新质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匹配;另一方面,推动产业组织和产业形态变革调整,依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协同共享和高效利用,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打造广泛参与、资源共享、精准匹配、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圈,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四、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形成适应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
18、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任何社会均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基本框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反作用。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新质生产力须与新型生产关系相辅相成。从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看,自觉主动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主动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原因之一。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让各类
19、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建立良好的体制机制。五、处理好自主与开放的关系,用好新质生产力的全球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妥善处理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重大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和外因是关于事物发展原因和动力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因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原因,即内部矛盾;外因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即外部矛盾。自立
20、自强属于内部矛盾,即内因。对外开放属于外部矛盾,即外因。毛泽东在矛盾论里讲:“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更进一步地说,从当代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新质生产力主要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催生的,是买不来的,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从世界现代科技史中,我们还必须看到由于每个国
21、家都有自己的科技、产业优势和劣势,而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等特征,只有加强创新链产业链国际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壮大。为此,我们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六、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安全问题。他强调,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这实际上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处理发展与安全的重大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中特别突出的一个重大原则是统筹发
22、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两翼、驱动双轮;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这一重大原则在经济工作领域的重大应用就是“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将之概括为“五个必须”,其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从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背景看,又与高质量发展关系密切。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发展新质生
23、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故从理论逻辑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亦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大原则,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质生产力稳健前进。而从实践情形看,新质生产力主要是科技革命、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的产物,必将全面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避免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由此产生的问题主要应在发展中解决,使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为此,一方面,要追踪、引领世界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潮流,鼓励前沿领域创新创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大数据等高科技领域安全法规建设,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
24、国家安全能力。总的来看,上述六大关系各有侧重,但又彼此联系,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结构体系。其中,共性与个性重在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模式路径问题;立新与破旧重在回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能问题;系统与要素重在解决新质生产力的协同与优化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重在明确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保障问题;自主与开放重在强调新质生产力的活力与外部条件问题;发展与安全重在解决新质生产力的安全稳定问题。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上,我们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准确全面把握这六个重大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发言完毕,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交
25、流发言: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自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之后,又在不同场合多次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深入阐述。今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揭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为新质生产力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一、科技创新是促进生产力结构变革与效能提升的决定性因素人类社会工业革命的实践证明,社会生产力的每次大的跃升,都意味着生产力内部结构功能的变革与效
26、能的提升,都是新技术对旧技术“颠覆式创新”的产物。蒸汽机大规模使用推动农耕文明向工业化时代的转变是这样,蒸汽动力技术被电力技术和内燃机技术所取代也是这样,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同样是这样。科技创新之所以在促进生产力结构变革与效能提升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因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产业创新层面看,科技创新通过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或新设备,打破了原有产业的技术瓶颈,为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诞生提供了可能。从动能蓄积层面看,科技创新通过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改进,为生产力发展不断提供效能提升的内在驱力。其不仅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
27、高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还能够不断开辟新的经济增长领域,引领经济发展新方向,促进新产业、新技术和新业态不断涌现,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从发展模式层面看,科技创新能够引领技术革新。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或新设备的出现,科技创新既能够促进、优化或重塑不适应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进而引领生产、消费需求变化,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激发新的生产与消费需求;还可以改变资源的组合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二、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根本上说,就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
28、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这就表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与技术突破是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主导路径。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更为坚定地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把依托科技创新发展生产力新质态作为重中之重。生产力的变革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科技创新特别是关键性技术的突破,必然在引发生产力核心因素变革的同时催生新质生产力。当前,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生产力系统,涉及的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的新质态。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带动生产力整体跃升的时代机遇,在培育、发展生产力新
29、质态的过程中,促进科技创新在引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高新科技化中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推动传统生产力发生质变,加快生产力的发展跃升。要把加快原创性颇覆性技术创新作为重中之重。科技创新的重点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至关紧要。在当前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提档升级、外部风险明显增加的环境中,能不能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创新,直接关系着蓄积新发展动能与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发挥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规模巨大的人才总量、新型举国体制等显著优势,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
30、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把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作为重中之重。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决定着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科技创新运用于发展实践的关键。要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着力推动建立企业主导型科技成果转化新型组织模式,以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高效率转化的创新生态,有效破解产业和产业链发展的痛点难点,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促进高新技术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的优化跃升,与持续
31、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同步并举,对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提出了更为现实的要求。一要调整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从科技发展的实践看,我国因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衍生的产业钱、供应链卡点堵点,相当程度上都与科技体制障碍形成的机制约束相关联,科技体制障碍构成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瓶颈。要在党对科技工作全面领导的实践中,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激活创新主体,加速聚集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深化科技评价改革,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促进体制改革的推进成效,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引擎动能。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用科技创新成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32、。新旧产业的转换,犹如新旧技术的替代一样,是一个相互衔接、递进推动的过程。只有结合不同地区行业科技进步、产业特色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地谋划与发展,才能使科技创新发挥有效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产业升级,促进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利用科技创新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的新技术、新工具、新理念更好地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工艺迭代、设备更新、管理创新,才能使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更为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三要加大人才培养
33、和引进力度,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科学技术作用的发挥,是在劳动者从知识形态向生产工具的转化,使劳动资料成为物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实现的。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人才是关键。要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针对束缚人才发挥作用的制约瓶颈,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促进各类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以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以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发言完毕,不妥之处,请同学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研讨发言: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34、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以全新视野深化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作出原创性贡献,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下面,我结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学习与理解,汇报三点体会。一是要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
35、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并要求“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这是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历程以及各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与“发展是硬道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基本路径,标定了中国经济发展新方位。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
36、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二是要以创新为主导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瞄准产业发展需要,加强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着力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要抓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这一关键环节,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构建产学研用高效协同、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探索加快推进创新产品中试的新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以及高
37、端医疗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绿色环保等重点领域,一体化推进关键技术研发、自主成果应用、产业生态培育。三是要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新质生产力的协调发展内涵,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承载和区域结构布局的平衡性协调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统筹做好俄长板、补短板、固底板。金融、财政、市场一体化、城乡深度融合等环境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要注意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备性、先进性、安全性,在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同时,重视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传统产业和产业链上,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
38、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要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在国有企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上的研讨发言(新质生产力专题)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公司各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科技创新是战略所向、使命所系、发展所需,坚持将
39、科技创新作为摆在重中之重的“头号工程”,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下面,围绕中心组研讨交流主题,我谈几点体会。一、准确把握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履行好企业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我国生产力水平从“量变”到“质变”跃迁的科学道路。新质生产力,其“新”体现为新的生产要素以及新的要素组合方式,其“质”体现为高质量的产业基础以及发展动能,其关键在于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现代
40、化生产方式更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质变。要从全局和战略出发,找准自身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使命定位,锚定科技创新这个国之大者、贲之重者、企之要者,切实当好需求提出者、创新组织者、技术供给者、市场应用者,努力俄造更多国之重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能源科技自立自强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能源电力是集成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诸多变革性技术的重要行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产业关联性广、引擎作用强等特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能源变革已经显现出对生产力变革的强大驱动和支撑作用。要抓住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关键,既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加快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产出一批具有战略性、引领性的重大成果,以技术
41、变革重构发展方式、重塑竞争格局;又立足产业发展需要,以科技创新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基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电力生产力新质态。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整体性升级,也将引领电力生产力跃迁,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以能源科技创新为引领,以能源产业发展为支撑,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关键,以能源体制改革为动力,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升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提高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推动形成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电力生产力新质态。二、统筹优化科技创新布局,
42、加快般造科研核心能力科技创新既要把准技术发展方向和产业变革趋势,也要明确主攻方向和关键突破口。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立足国家所需、产业所趋、两链所困、企业所能,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化布局、全链条部署、突破性提升,加强创新主体协同,推动形成科技创新的大战略、大格局、大体系,更好发挥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队、主力军作用。加快锻造科技长板。从直流输电、大电网控制、数字电网、新型储能等战略优势领域出发,深度融入国家攻关体系,发挥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载体作用,高质量实施重大项目攻关,推动核心技术系统性、递进式、应用化发展,提升科技“硬实力”。着力补齐科技短板。聚焦电网安全和行业战略转型关键领域的重大需求,加快
43、补齐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高端装备、工程示范等方面短板弱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强化科技兴安、科技强安,强化科技赋能企业提质增效。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建设原创技术策源地,发挥高水平创新主体和平台支撑作用,牵引优势科研力量在新型电力系统运行机理、“五基”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等方面实现更多“从O到1”的突破,夯实原始创新的发展基础。持续追踪科技前沿。在事关未来发展、可能颠覆行业的战略性领域,前瞻部署更多颠覆性变革性技术,抓好人工智能、超导、电氢耦合等重点领域研究,加强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努力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三、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创新链是产业链发展的
44、源头活水,产业链是创新链落地生根的载体,两者融合演进离不开资金链和人才链的牵引支撑。聚焦技术源头、产业升级和创新生态,推动各链条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内精准衔接、有序互通、高效协同,提升科技创新价值创造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重大工程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底层技术、关键环节、短板技术等,策划实施重点攻关项目,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强化创新成果供给,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立足技术优势,加大促进创新成果应用的场景和市场供给,建设集研发、孵化、投资等于一体的产业培育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让更多创新链的“好
45、技术”变成产业链的“新应用”,加快培育一批启航企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优化各类创新要素配置。以需求牵引作为根本出发点、以资源协同作为重要着力点,强化知识、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聚集融通、高效配置,实现要素效用最大化。以数据要素为枢纽,打破各要素间衔接壁垒,充分释放创新要素配置潜能。打造“四链”深度融合载体。围绕重大科技攻关、重要项目建设、重点产业发展,强化各链条政策协同,推动各环节一体设计、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发挥产业链创新链主导作用,在数字电网现代产业链建设、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建设、电力鸿蒙推广应用中打造一批“四链”深度融合的典范。四、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历史机遇,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
46、点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决策智能快速演变的关键时期,其所形成的“智慧涌现”正引发一场比以往速度更快、涉及面更广、颠覆性更强的经济社会变革。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已成为关乎企业、行业乃至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制定人工智能发展专项规划,着力打造人工智能应用标杆、创新标杆和生态标杆,充分释放人工智能赋能发展、拉动增长的几何级效应。强化技术产品供给。加快融入国家一体化算力网,全面布局建设“电力+算力”基础设施,更好整合优化算力资源。深化数据资源互联互通与开发利用,建设海量优质数据集、样本库。深耕电力行业大模型开发,加快形成规模化应用供给能力。强化应用场景牵引。发挥能源电力行
47、业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的优势,深化人工智能在生产运行、客户服务、新兴业务等领域的应用,挖掘更多高价值业务场景,带动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加速迭代升级。强化产业生态协同。加强产业投资布局,成体系孵化算法、芯片、大模型等产品和服务,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的单项冠军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链、能源电力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加快建设能源领域重要人才中心,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要积极融入服务国家人才战略布局,加快人才强企建设,以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和人才集聚度提升,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大引才力度。注重人才多
48、元化引进,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和更有效率的人才引进机制,充实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梯队,壮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使更多智慧资源、创新要素汇聚成势。厚植育才土壤。坚持自主培养主渠道,在前沿性技术创新、产业化应用等项目中选苗子、搭台子、压担子,培养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创新团队,形成更多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优化用才生态。聚焦战略任务和重大攻关需要,统筹各类人才调配使用,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完善容错机制,支持科技人才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和“一辈
49、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潜心研究、专注创新,切实打通人才价值实现通道。同志们,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强国建设部署,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切实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贡献。在县处级干部主体班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对我省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立足我市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