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效问题支架引领科学课堂教学.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46971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有效问题支架引领科学课堂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用有效问题支架引领科学课堂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用有效问题支架引领科学课堂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用有效问题支架引领科学课堂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有效问题支架引领科学课堂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有效问题支架引领科学课堂教学.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用有效问题支架引领科学课堂教学以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为例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本文以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为例,结合课堂问答记录及教案探索有效的问题支架在科学课堂中的作用。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例谈问题支架在科学课堂中的实际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以求实现撤离支架的最终目标。关键词有效提问;问题支架;最近发展区在支架式教学中,儿童以“学”来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这一“建筑物”,教师的“教”是“建筑物”必要的脚手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为课堂教学搭建支架,以支持儿童不断发展提高,完成课时教学目标。一堂科学课往往由多种支架穿插而成,例如问题支架、工具支架、范例支架、实验支架等,在

2、我校“支架式教学”的教研主课题下,我们科学组以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为例,合理分配主观察点,探索如何在科学课堂中的有效搭建支架。本文我想结合我的观察内容”问题支架的设计”来谈谈个人的感悟。一、课堂问答记录在吴老师执教的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中,我利用“问题支架观察单”把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尽可能完备地记录下来,具体内容如下:问题支架观察单教学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1、你们看过哈利波特吗?(齐声)看过2、喜欢他的魔法学校吗?(齐声)喜欢激3、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验魔法的奇妙,(齐声)好趣好吗?引4、今天我们的主角就是它,你们知道它叫什马铃薯/土豆入么吗?5、(演示实验)你发现了什么?1号杯

3、里的马铃薯沉下去了,2(板书课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号杯里的马铃薯浮在上面。观1、可能是什么因素影响了马铃薯的沉浮?老师有魔法/老师吹的“仙气”察/2号杯里有盐比较两种液体2、马铃薯、杯子、液体谁可能有问题?液体3、用哪些方法来检验两杯液体是否有差别?用嘴尝/用鼻子闻/在杯中加不同物体试试沉浮4、我们知道1号杯是清水,怀疑2号杯加了东西,用什么方法找出2号杯的水中有什么?对比实验5、怎么让水蒸发掉?用火在烧杯下烧6、(小组讨论后)你们组准备怎么来做实验?(较完整地叙述了加热液滴的步骤)7、你们有什么发现?1号勺水烧干了,2号勺中有白色东西留下,可能是盐。调制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溶液1、是不是

4、只要在水中溶解了白色物质就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齐声)是2、(小组实验:加一勺盐)马铃薯有没有浮起来?(齐声)没有3、为什么?白色物质可能不是盐/盐加得不够/没搅拌均匀/没有完全溶解4、怎么来做这个实验?把水加满/白色物体多加点/加11勺,搅拌溶解之后再加1勺5、谁来汇报一下?力口1勺沉,力口2勺沉,力口3勺浮起来/加2勺后浮起来6、为什么各组加的量不同?有的组一勺舀得多,有的组一勺舀得少7、怎么使2号杯中的马铃薯也浮起来?倒掉重新装清水/在2号杯中加更多清水死海的秘密1、(阅读死海资料)这个地方神奇在哪里?死海淹不死人2、为什么会这样?死海里面有很多盐注:教师提问一栏中楷体内容代表教师生成性

5、的提问,学生回答一栏中用“/”分隔不同学生的回答内容。结合这份观察单和执教者的教案,我对这节课的问题支架进行了简要分析。这是一节实验课,大多问题属于提升学生能力的范畴,体现了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的思想。同时,这些问题支架根据教学内容层层递进,较好地引领着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究。二、如何搭建有效问题支架有效的问题支架必须建立在多个有效提问的基础上,什么样的提问才能称为有效提问?目前没有专门的研究成果给出“有效提问”的概念界定,我根据教学实践和其他学科有效提问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总结,认为科学课有效提问就是教师在科学课堂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在适当的时机,根据科学课教学环节清楚明了、循序渐进地提出

6、问题,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科学实验设计与操作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极思考,并给出积极回应,使个人能力获得发展。教师作为主导教学者,首先要在备课阶段研读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来设计问题,力求提高有效提问的比例。其次,在执教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反应,抓住适当时机进行临时性的补充提问,引导、点拨学生的思路,尽量避免无效提问的出现。(一)提问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可以发展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机会,因为在师生互动的氛围中,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馈,教师了解了学生能力的上下限,就能够将问题的难度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比较两种

7、液体”这一环节的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知道2号液体中溶解了一些其他物质,但是光凭教师表演的魔术,很少有同学能猜出其中的原因,因而出现了“老师有魔法”之类的荒诞说法,即便有同学凭借课外学习猜出2号杯中可能是盐水,也想不出办法来证明两杯液体的不同。教师提出“可能是什么因素影响了马铃薯的沉浮?”这个问题,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现有水平,从而补充提问“马铃薯、杯子、液体谁可能有问题?”学生可以马上排除马铃薯和杯子,因为马铃薯块是同一个马铃薯上切下来的,烧杯都是500ml的且都完好无损,最终得出阶段性结论:液体有问题。教师随即提问“用哪些方法来检验两杯液体的是否有差别?”却发现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点吃力,只能说出看

8、、闻等方法,补充提问“我们知道1号杯是清水,怀疑2号杯加了东西,用什么方法找出2号杯的水中有什么?”和“怎么让水蒸发掉?”这两个问题,使学生逐渐找到了检验液体差异的思路,最终引出“液滴加热”实验,使学生顺利地找出了液体中溶有的白色物质。在教学进程中,教师不断根据学生能力上下限作出补充提问,弥补了预设问题支架的不足,这些“问题支架”将复杂问题分解,使学生有限的认知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就像一个个台阶,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目标。(二)提问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位学习者必须以对自己有意义的方式去学习一一这是唯一的可以与个体已经拥有的知识、经历或概念相系的学习途径。孩子们所学习的东西不是

9、对环境观察的复制,而是自己进行思考和处理的结果。按建构主义者的观点,教师的基本工作是让学生们能够自己发现并作出相关链接,从而形成有效的、内化了的、适合于自我的意义。在“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这一环节中,教师问“是不是只要在水中溶解了白色物质就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刚做完液滴加热实验、看到白色物质的学生们很自信的说“是。教师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由这个问题引出了“加一勺盐试试”的实验,显然同学们都失败了,紧接着问“为什么马铃薯没有浮起来?”学生提出了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白色物质可能不是盐、盐加得不够、没搅拌均匀、没有完全溶解等,而这些正是调制液体实验的注意事项。“怎么来做这个实验?”的答

10、案也就呼之欲出了。通过教师的问题支架,学生自己得出了做实验的方法。我认为这个环节是本课最大的亮点,真正地做到了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思考、自主提高。纵观整节课,教师以预设的问题支架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索性的活动,使他们能自己去探索,并对所发生的情况作出结论。同时,教师始终关注孩子最近发展区的变化,及时搭建补充支架,以帮助他们以更有效、更有意义的方式去构建信息,形成正确的结论。三、搭建问题支架的最终目标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支架的最终目标就是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学会向自我发问,将问题支架内化,从而引领学生将来在各个领域的探

11、索。虽说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已逐步摒弃了只注重学习结果而不注重思维过程分析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确立了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但许多学生仍处于无“疑”状态,教师也习惯于包办代替,问题支架的撤离遇到困难。例如本课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创设了魔术情境,学生惊讶不已,到最后却仍是教师施问“你发现了什么”、“可能是什么因素影响了马铃薯的沉浮”。为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由重在启发小学生“答”向重在启发小学生“问”转变,尝试利用环境、活动、设备等各种手段让学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内容,使学生处于“愤”、“俳”状态,实现由“无疑”到“有疑”的转化,力图通过一点一滴的渗透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总目标,为撤离支架做准备。参考文献1美大卫杰纳马丁著,薛伟江译.科学课教学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792张海光.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113武玲.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7.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