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市“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交市“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docx(7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古交市“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前言“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古交市实现“转型出雏型”,打造能源革命先行示范区、太原综合能源生产基地、碳中和产业示范区、山地休闲康养目的地,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建设“绿色古交”“宜居古交”的关键五年。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谋划与实施好未来五年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对于持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2、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双向推动、互促互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古交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两山七河一流域“:“两山”指吕梁山、太行山。两山面积占山西省国土面积的83%,涉及11个市81个县(市、区)。“七河”指山西境内七大主要河流,分别是汾河、桑干河、源沱河、漳河、沁河、谏水河和大清河。流域面积占到山西省国土面积的72%o“一流域”指黄河流域。黄河山西段总长965公里,流经4市19县,山西境内黄河流域面积97138平方公里,涉及太原、忻州、晋中、吕梁、临汾、运城、晋城7市,占全省总面积的62.2%。古交市全境山地属吕梁山,海拔1000-3500米,属中山范围。全市山岭连绵,沟壑纵横,山地丘陵
3、占全市总面积95%以上,地势西高东低,铁史沟山岩位于境西,海拔2324.2米,为全境最高山峰。东部扫石一带的汾河峡谷谷底,海拔870米,为境内最低地带,最大高差1454.2米。境界四周大都以山脊线与毗连县、区山地接壤,其中汾河以北的山地多属云中山南端。西部沿古石城经康庄至新房一线以西的山地为关帝山东麓,因受屯兰川河流水侵蚀分割成南北两支。中部地处太原西山煤田的西翼,山势低缓,海拔多在1400米以下。古交市属“七河”中的汾河。汾河(古交段)自西部龙尾头入境,向东经镇城底、古交市区、河口镇至扫石出境,境内长约42公里。在市境内有20余条支流(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从南北两侧汇入汾河,河流兼具
4、山地型和夏雨型双重特性。汾河古交市区段目前已形成了总长4.25公里、蓄水面积51万平方米,蓄水总量84.6万立方米的连续蓄水区。汾河(古交段)主要支流有狮子河、屯兰川河、原平川河、大川河,均为季节性河流。狮子河源于北部褰子山,呈树枝状,向南流经五子寨、安庄转向西南,过嘉乐泉和炉峪口后汇入汾河,全长28.4公里,流域面积170.5平方公里。屯兰川河发源于白刁岭,水系呈树枝状,河道自西向东至武家庄转向东北,于娘娘庙汇入汾河,全长42.2公里,河流面积301平方公里。原平川河发源于狐爷山北麓,分东西两支,其中西支起源于常安乡郭家梁由西南流向东北,东支出于原相乡南部并向北流经赵河口、白岸等地,至交口岔
5、东、西两支合流,向东北流经高升、至马兰滩注入汾河,全长28.4公里,流域面积221平方公里。大川河发源于草庄头南部、西南部山地,由南向北流经邢家社乡,至古交市区注入汾河,沿途有众多支流汇入,全长35.7公里,流域面积313平方公里。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发展成效“十三五”时期是古交市应对挑战、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五年。五年来,在太原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古交市委、市政府坚持新发展理念,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步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整治和重点领域的攻坚行动,实施了一批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转型发展趋势向好,为今后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奠定了基础。(
6、一)环境质量整体改善1、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大气环境质量整体得到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踪合污染指数下降28串,二级以上优良天数由268天增加到316天,优良率较2015年提高了6.3个百分点,“古交蓝”逐渐成为新常态。“十三五”期末,优良天数山西省排名20,太原市排名第2,NOz、So2、PM*PM/年均浓度值及CO、Oa百分位数浓度值均达国家年均二级标准,其中PM.年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了30.23%。全方位开展燃煤污染整治。一是划定了“禁煤区”,建成中心城区面积3.23平方公里,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煤炭及其制品,燃煤污染源全面拆除,实施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替代,20蒸吨/小时
7、以下燃煤锅炉实现“清零二是全面完成“禁煤区”内“煤改电”清洁供暖改造,共拆除燃煤锅炉49台,31台完成清洁能源替代。三是开展了农村地区清洁供暖改造工作,太原市下达我市农村清洁供暖改造为2655户,其中通过热电联供供热方式替代1688户已全部完成,煤改电完成967户。强化工业企业污染源治理。一是开展了焦化行业提标改造,4家焦化企业完成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改造和超低排放改造。二是重点工业企业开展了无组织扬尘治理工作,全市3家焦化企业开展了煤场全封闭工程。三是积极落实省市关于淘汰焦化行业过剩产能目标任务,626万吨产能实现关停。四是开展了VoCS排放单位筛查,建立了VoCS排放重点单位名录,17家
8、汽修企业完成喷漆、烤漆工序专项治理,拆除7家企业喷漆、烤漆工序。五是对全市54家煤炭洗选、陶瓷砖瓦、塑料、玻璃、固体废物处置行业企业进行了全面达标评估,达标率100%o开展扬尘整治专项行动。一是出台古交市降尘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古交市秋冬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开展工业企业扬尘、裸露地面、城乡结合部道路、建筑垃圾渣土清运、拆迁和土方作业和灌土消纳场及通往渣土场道路等六个专项整治行动。开展机动车限行管控及柴油货车治理。一是出台了古交市关于柴油货车和散装物料运输车过境车辆实施优化通行方案,加强对中、重型柴油货车不按规定线路和时段驶入禁行区域的交通违法行为处罚,特别在重点
9、路段、重点时段强化执法力度,加大巡查频率,实行严管重罚。二是交通、交警、环保、治超等部门联合行动,开展了柴油车和散装物料运输车辆污染治理联合执法行动,设立一个固定检测点,两个流动检测点,累计淘汰不达标车辆1591台(其中黄标车244台)。三是推进柴油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设备加装颗粒物捕集器(DPF)工作,累计已加装颗粒物捕集器232套。严格管控秸秆禁烧和烟花爆竹禁放。一是实行了市级领导包乡、乡领导及全体干部包村组、村组领导包地块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签订了秸秆禁烧责任书,确保把秸秆禁烧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堵疏结合,大力推广桔秆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覆盖还田、免耕还田技术,使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成为
10、广大农民的自觉行为,变“不敢烧”为“不愿烧三是结合城市保洁网格管理,为环卫工人发放收纳袋,确保树叶杂草等全部收集后进行无害化处置。四是严格落实禁炮政策,在中心城区范围内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坚决落实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和错峰运输。一是根据太原市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加强重污染天气的预测预警,出台了古交市秋冬季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实施方案,加强了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和运输情况督查检杳,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除保障民生企业外,全部实施停产限产措施。二是按照国家重污染天气应对要求,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制定重污染天气“一厂一策”方案,严格执行重污染天气期间的减排措施等相关要求。2、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保护水资源、防治
11、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目标,实施系列工程措施,汾河水环境明显改善。2018年以来,省考扫石桥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2020年实现8个月达H类水质标准,汾河古交段呈现出河畅、水清、岸绿的景象。城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缸推进汾河流域古交段水体治理。一是建立完善了古交市汾河干流及其支流排污口管理台账,出台了全市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方案、全市工业企业矿井水处理整治方案、全市市政生活、雨污混合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二是实施了汾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推进河道清淤、垃圾清理、违法建筑拆除等行动,治理河道12.8公里。三是对汾河河道企业非法排污管线进行拆除,从源头切断非
12、法排污。四是在完成汾河城区段蓄水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对汾河进行全面整治,实现了汾河扫石桥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In类标准。完成工业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9个煤矿企业完成了废水提标改造工程,外排矿井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三项主要污染物达地表水环境质量HI类标准;11个煤矿企业完成了矿井水处理系统、矿井污水处理站建设;汾河干流沿线6个煤矿企业矿井水全部达标排放;其他煤矿企业均按照“三同时”要求完成或正在建设污水处理站,基本实现了中水回用不外排;全市所有洗煤厂全部实现洗煤废水闭路循环不外排。全市22家加油站全部完成了地下油罐双层罐或防渗池改造。大力整治黑臭水体。以全面消除黑臭水体为目标,以中心城区边山
13、支沟居民生活区域为重点,以排污口为切入点,分年度、分片区、分批次对边山支沟排水分区的现状合流管线进行了雨污分流改造,2018年底建成区内已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19年重点开展了马兰镇、很城底旗、河口很污水收集工程,全部完成纳管治理。加强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王家沟、建安沟、义学路等地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古交市第二污水厂(1.2万方)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污水收集率基本达到90%o5家污水处理厂开展了冬季保温提效和提标改造,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达地表V类标准。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一是推进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范化建设工作,全面排查和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二是开展集中式饮用
14、水源地评估工作,完成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年度评估和9个乡镇及以下水源基础信息采集。三是全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重点对日供水100O立方米以上或服务人口万人以上的河口村饮用水水源开展了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工作。四是对供水水质进行例行性监测,在对全市饮水水源摸排的基础上制定了水质检测工作计划,开展了水源水、管网水水质检测工作,水质合格率达100以确保了全市饮用水安全。3、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加强汗石堆场规范化整治。出台了古交市煤阡石、粉煤灰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建立古交市煤砰石、粉煤灰堆放台账,对全市企业讦石山、无主煤阡石开展综合治理,对在用的煤砰石堆场严格按照相关技
15、术规范要求,采取黄土覆盖、分层碾压、植树种草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杜绝了煤砰石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推进煤阡石、粉煤灰资源化利用。以兴能电厂三期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山西西山华通水泥有限公司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为契机,科学合理制定综合利用方案,在实现新增煤秆石、粉煤灰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力争对积存煤砰石、粉煤灰进行合理利用,逐步化解长期堆放形成的占用土地和污染环境问题。有效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交,开展了全市农用地、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二)生态质量整体好转“十三五”期间,古交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稳步提高。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实施了“
16、三环生态圈”战略,大规模加强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砰石场处置、废弃工矿用地复垦、矿山生态修复等,完成102处砰石山治理工程,绿化荒山荒坡25.1863万亩。围绕“山增绿、林增效、民增收”的目标,实施以荒山造林、通道绿化、园林村庄绿化、主干线公路美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项目,新增城市绿化覆盖面积72.01公顷。大力提升城市公园广场绿化美化品质。完成了水泉褰公园一、二、三期、市民广场防灾避险公园改建、桃园广场、人民广场、滨河园、迎宾园、四中游园等7个公园绿地的提质改造工程,新建了三岔口游园、科技园区游园等2个公园绿地。加强城乡结合部“口袋绿地”建设改造,进一步打造良好的游园绿化环境,切实提高公园绿
17、地服务半径。积极申报创建园林式单位(居住区)。创建太原市园林式居住区9个,创建太原市园林式单位8个。(三)生态文明体制机制逐步完善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制约环境改善的重点领域与瓶颈问题逐步解决和突破,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创造了条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生态环保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完善环境保护考核机制、压实环境保护责任,切实将中央、省、太原市关于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18、创新环保管理机制。为落实太原市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各项部署,强化生态环境组织领导,落实部门工作责任,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成立古交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的通知,加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强化了统筹协调和综合决策,形成了工作合力。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人大监督、政协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强大合力。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夯实网格化管理,落实乡、街属地管理责任,强化问责,督查有力。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中,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切实加强对乡街、部门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污染防治取得实效。(
19、四)生态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市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生态工业、生态农林业、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初见成效。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75倍,达60.5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9%,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4.7亿元。生态工业发展。大力推进淘汰压减过剩焦化产能,煤焦集团、华润煤业第二焦化厂、山西晋禄达能源公司、山西西山煤气化二厂的焦化产能均关停压减到位。煤炭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改造,先进产能充分释放,累计生产原煤3500万吨。全国最大的热电联产企业兴能电厂投产运营,为省城供热面积达8300万平方米。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煤层气抽采量达3.4亿立方米,风电
20、总装机容量达9.6万千瓦。华通水泥项目建成投产达效。生杰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发展稳定,新技术、新品种应用力度不断加大,传统农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积极打造河口镇、岔口乡两个有机旱作示范片,马铃薯、谷子、玉米产量较非示范田大幅提高。大力支持特色种养业快速发展,榛子、沙棘、中药材3个万亩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和谐源公司建成我省最大林麝驯养繁殖基地。扎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8家,面积达1.4万亩。大力扶持邢家社乡宋家庄村等10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福福山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高标准推进,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现代服务业发展。修订完善了关头根据地综合旅游区域规划,正扎实推进“钢铁走廊
21、”红色研学线路调研,并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网络消费逐渐升温,居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金融机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存贷款余额快速增长,分别达到192.05亿元和113.58亿元。第二节主要问题“十三五”期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长期以来,支柱产业以煤、焦、电等传统产业为主,产业结构性污染突出,造成历史欠账太多,依旧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环境质量尚未根本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O(一)结构性污染依旧严重作为全国的主焦煤基地之一,“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从产业结构来看,当前支撑我市工业经济的依然还是煤炭、电力等传统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中,
22、电力行业占比40.49%,煤炭行业占比41.57乐新兴产业规模偏小,接替能力不强,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从产业布局来看,汾河流域、屯拦川河中下游、原平川河、大川河下游的产业类别仍以煤炭产业为主。从能源布局和结构上来看,煤炭仍然过分倚重,这与古交市经济结构能耗需求有极大关系,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从运输结构来看,大宗货物铁路运输比例仍有待提升,老旧车、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淘汰治理工作进展缓慢。从工地管控来看,堆场扬尘和施工扬尘未能全部落实全封闭和“六个百分之百”措施,较多煤矿、煤炭洗选及运销企业,仍会产生大量堆场扬尘,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二)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山体斑秃少绿,采
23、矿迹地地质灾害易发。矿山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矿区范围内山体斑秃,植被恢复需求迫切,尤其废弃露天采区已遭到破坏的原生植被、自然景观等难以通过自然手段恢复,造成露采矿山采石场的废弃地、视觉污染等问题。煤炭开采形成沉陷区、砰石山、废弃场地、地表裂缝等地质灾害,加之地质条件的影响,在狮子河-汾河沿线、屯兰川河、原平川河、大川河等“一河三川”区域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离散性,威胁居民生活。河流水生态空间不足。主要工矿企业集中在屯兰川河等汾河古交段的上游部分,沿河分布有煤矿、建材类企业,受工矿企业排污影响,出现屯兰川河等地表水水质较差、煤矿井田内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超标等现象。汾河各
24、支流季节性特点明显,水量少,河道缺乏治理,淤积严重,河流两岸河床易被占用,亲水空间不足,岸边杂草乱石丛生,河流沿岸景观缺乏设计、效果差。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大川河大部分地区、原平川河、屯兰川河下游、狮子河下游广大地区土层覆盖较薄,土质颗粒较粗,立地条件较差,造林难度大,荒山绿化任务艰巨。古交北部地区地表岩石裸露程度较高,部分地区为薄层黄土覆盖,植被整体覆盖情况相对较差。现有的森林植被主要为破坏后逐步恢复起来的天然次生林,林地生产率相对较低,单位面积蓄积量低于我省平均水平,经济林效益不高,林分质量有待提高。农田受到占压、破坏,农业发展难以保障。汾河北岸与屯兰川河上游地区存在裸露山体缺口,导致水土流
25、失严重、土质粗劣、肥力较差。煤炭开采形成的砰石山、废弃场地等采矿迹地缺乏有效治理,造成农田压占破坏,农业经济效益受损。汾河流域镇城底镇、梭峪乡、屯兰街办及西曲街办的基本农田受采煤沉陷区影响,生态修复需要迫切。山区田地干旱缺水,水利条件差,产量低,也成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O(三)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标压力大。“十三五”期末,NO2、SO2、PM10.PM.年均浓度值及CO、0、百分位数浓度值均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但PM-PMmO3占标率较高,分别达90%、85.71%.100%,NO?和。3总体仍呈现上升趋势,“十四五”期间持续稳定达标仍有一定压力,应继续巩固“十三五”
26、期间蓝天保卫战成果。水污染防治力度有待加强。城区仍在雨污合流排水管网、新旧管网承接不到位、管网混接错接等问题,造成汛期污水处理系统负荷大,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屯兰川河等汾河古交段的上游部分受煤矿、建材类等工矿企业排污影响,水体水质较差,煤矿井田范围内地表水、地下水存在超标现象。农村生活、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的面源污染未能进行有效管控,农村污水管网入户率低,临河村庄生活污水直排入河问题亟待解决。工业污染场地面积大、污染重,治理修复难度大。古交市矿产资源丰富,作为太原市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选矿、焦化等传统产业基地长期存在,污染场地较多,随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等工作的部署实施,重污染工业企
27、业在搬迁和关闭的同时,遗留下大量废弃的工业污染场地,为避免污染场地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大量污染场地的士康环境检测、修复治理工作迫在眉睫。工业固废污染防治水平曳待提商。煤矿企业、热电厂等大型工业企业产生固体废物数量较大,主要包括煤阡石、尾矿、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生产尚未构建有效的固体废物循环产业链,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相对较低,工业固废特别是多年积存的煤砰石占用大量土地,固废的长期堆积和雨水淋滤造成土壤环境一定程度污染,因此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不尽人意,规范化处置有待进一步提高。(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尚需完善全市环境监管能力、基础设施投入机制、长效运行机制、生态保护管理等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28、,发展短板犹存;环境监测、管理人员短缺,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生态保护管理体系未有效延伸到乡村地区,水土等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等缺乏统一保护和修复;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激励机制不完善,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较低;工农业污染责任主体不明确,污染成本过低,奖惩机制缺失;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以及已建设施的长效运行维护机制等。第三节机遇和挑战从全国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持续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聚焦2030年碳达峰目标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对“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
29、防治攻坚战作出全面部署。从全省来看,习近平总书记五年三次视察山西,寄予了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踵出一条新路来”的殷切期望。党中央赋予我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两块金字招牌。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重大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山西省地处中部地区及黄河流域中段,找准地位,抢抓机遇,争先崛起。省委未来五年发展宏图,明确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提出要重点建设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构建全省“一群两区三圈”发展新布局。从太原市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对太原市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提出殷
30、切嘱托,既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极大增强了人民奋进新时代、转型镶新路的信心和决心。省委作出“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的重大决策,并明确赋予太原都市区打造全省核心引擎的历史使命,为太原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提升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力提供了重大机遇。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将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打造成为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北引擎,为太原指明了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也为太原“率先实现转型出雏型”提供了绝佳机遇。从古交市自身来看,经过“十三五”的持续奋斗,转型发展迈出了新步伐,煤炭产业整合提升先行一步,形成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的有利先机,有利于我市建立安全、
31、清洁、现代化能源供给体系和实现煤、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绿色矿山、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等都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生态建设也取得新突破。“十四五”时期,古交市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作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一轴两带”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发展建设的主战场之一,抢抓发展机遇,找准发展定位,深度融入“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在资源型地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上勇镶新路。第二章规划总则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32、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融入碳达峰碳中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高水平建设,全面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全力打造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美好古交。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放在首要位置,坚守红线底线,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持目标可达,措施可行。根据流域水资源、土地等自然资源条件,规划目标应契合水资源、土地、自然风光、人文古迹的特点,合理确定规划治理措施,注重目标的可行性和分阶段可达
33、性。坚持统筹协调,系统保护。以汾河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为有机整体,统筹水陆、城乡、河湖,统筹资源、生态、环境,统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空间布局,系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因地因河制宜,科学确定规划目标,合理设置规划指标,分类指导、分阶段推进,靶向对标、精准施策,既强调创新理念,又坚持操作可行,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开门编规划,拓宽信息公开渠道,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智库参谋作用,凝聚各方共识、汇聚各方智慧,强化规划的专业性、指导性、操作性,提高规划的亲和力。第三节目标指标到2025年,生态环
34、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产业绿色转型取得新突破,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古交市“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指标体系见表1。表1规划指标体系类别序号指标名眷2020年2025年属性责任部门环境质量1空气质Jt优良无数比卑居)86.6完成省市下达任务均束性生态环境古交分局2亶污染
35、天数(天)0用束性3细颗粒物(PMQ浓度(g三1)30灼束性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到或优于山关比例M)100f页期性5地表水达到或优于In类本体比例约束也6地下水质量V类水比例(%)预期检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均束性12氧化甥定点工程武舞步(t)均束性13二氧化硫重点工程般排量(t)-预期性14YOCS重点工程减排量(t灼束性15域缜生活垃圾分类覆苦率(%)70100预期性城乡管理局16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7.410演期性城乡管理后生态保护17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居)不减少均束性自然资源局18获林檀芨率R)18.8325.86切束性林业局19水土保持率(%)完成省市下达任务切束性市水务局20
36、生态质量指数(IiQI)预期性生态经济2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完成省市下达任务均束性能源局2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故降低(蛤狗京性生态环境古交分局2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空%)引京性能源局24用水总量(亿立方米)用束性水务局2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18.16灼束性:1.各习工指标目标值与下达指标不一致时.按照下达指标值,k行:2、生态质量指数(EQ1):参照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具体以山舌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应急保障中心计算数据为主.第三章全域治山,厚植绿色根基第一节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优化生杰保护空间布局。以市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为自然载体,以“一带(汾河)、三轴
37、(屯兰川、原平川、大川)、多片区(森林公园、晋祠泉域和多个生态斑块)、多点(多个生态节点)”为生态修复与保护空间结构,全面落实古交市全域生态保护修复整体规划,形成以严格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优化协调区、重点建设区为主的四大片区空间格局,确保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得到高效保护,为全市生态保护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产业合理布局提供重要支撑。持续建设“三环生杰圈”。把实施“三环生态圈”战略作为长期性战略工程,扎实开展国土绿化彩化财化,大力推进荒山造林、通道绿化、灌木林提质、森林抚育和未成林管护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深挖低质低效林、未成林地向有林地转化潜力,重点实施高标准荒山造林、汾河流域
38、古交段“增绿护绿”提档升级工程,三年完成10万亩生态防护林”创森”指标,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打造“多层次、多树种、多色彩”的森林结构和森林景观,筑牢我市生态屏障。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以原生林和人工林场为基底,进行树种结构的优化和林相改造,实施阁上国营林场、屯兰川林场、原平川林场和太原市林场针对中幼林、低效林抚育,完成每年市下达的山林抚育任务,并加强病虫害防治、完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林草资源安全。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大力建设晋祠泉域水源涵养林,对生态系统较为薄弱的现有林区实施混交改造。规划期内,积极落实太原市下发的森林质量提升(森林抚育)任务指标。第二节加强矿区生
39、态修复优化生杰修复分区布局。以生态修复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地质灾害排除、采矿迹地治理和山水林田修复等系统工作,分区推进。以汾河、原平川河两岸及屯兰川河中游地区等地质灾害与采矿迹地分布密集区域为重点修复区,以地灾和矿区治理、水源地涵养为目标,打造以生态重建为主的保护修复模式。以屯兰川河上游及大川河中游等林地密集区和中心城区缓冲带为一般修复区,以水土保持、污染治理为主要目标,实施辅助再生的保护修复手段。以阁上与河口破北部等林地田地丰富、地势高耸区为生态保育区,以林地保育为主要目标,落实保护保育措施。实施山体秃斑补植增绿。采取“线、点、面”相结合的方法,以汾河沿线、太克线通道补植为主线,建成各
40、具特色、景观优美的生态长廊;对城破村居、金牛森林公园、高速路口、龙尾头娄烦交界等山体进行绿化、美化、园林化,形成连串的景观亮点;将高速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山体进行绿化补植,改造提升森林和景观治理,形成主体突出和具有区域特色的山体生态景观。推进矿山生态治理。按岩体形态、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灾害危险性、地质安全条件等,采取相应的地形重塑、景观发掘与利用等修复措施;对在采矿山贯彻“绿色矿山”理念,实行边开发、边治理策略,确保不再遗留新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建设及划界矿山做好生态修复规划,落实采前预先控制措施,实现资源开采与生态修复同步进行。深化阡石山修复治理。有主、无主秆石山坚持分类修复原则,采取传统
41、治理、就地利用、清运集中三类方式,以覆土造景、牙石利用、路基建材为三类导向,解决阡石存量问题,构建增量应对体系,建立变废为宝、长效生态的砰石治理模式。充分挖掘煤秆石资源化利用潜力,将开石山修复利用与场地平整有机结合,鼓励存量阡石集中利用,实现变废为宝、资源利用。积极应对增量秆石,煤矿生产积极优化回采工艺,减少增量砰石,改进“有序堆砰、覆土造景”的传统治理方式,推行“直通工厂、阡石利用”的即产即清模式,鼓励“填充矿井、填筑路基”的就地利用方式,保证煤矿增量阡石得到针对性处理。推进地质灾害分区治理。坚持轻重缓急、统筹安排的原则,做到因地制定,因害定策。汾河沿线、屯兰川河、原平川河、大川河等地质灾害
42、重点防治区,防治重点是采矿形成的地面塌陷,分轻重缓急逐步治理,并做好受灾农户搬迁工作;闹沟-胡市局-大沙沟、福罗汉-赤泥岩-屯兰-武家庄、高升村-原相村-郭家梁、徐家滩一段家足-师家山-三家村等次重点防治区,防治重点是地面塌陷及建房、修路等人类工程活动及自然因素诱发的崩塌、滑坡,采取农户搬迁、群防群测、立警示牌等防治措施;郝家曲-狮子-阁上-神堂坪-扫石、瓦屋沟-草庄头-童子川、板市沟-鸿雁沟-阳湾-老鸡沟等一般防治区,防治重点是修路切坡形成的崩塌,遵循“以防为主”的原则,在高陡边坡发育地区,避免对坡体进行开挖、坡上加载等人类工程活动,防止引发地质灾害。第三节推进农林土地修复开展采矿迹地破坏治
43、理。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治理的原则,结合矿区讦石山治理与农田修复改造及重塑,采用黄土覆盖、复垦种植、导排雨水、场地整理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对于汾河流域梭峪乡、加乐泉乡、河口镇、西曲街办等既有砰石山又有沉陷区影响的重点修复区农田耕地,考虑采用煤讦石回填复垦造地处理采煤塌陷地问题,变废为宝,使塌陷区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恢复和改善,提高塌陷土地利用率及收益率。实施农田水土流失治理。按照“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整体推进”的要求,以岔口乡、常安乡、梭峪乡、很城底镇、屯兰街办、西曲街办等重点修复区为主,进行“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旱能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岔口乡和常安乡等区域轻、中度水土流失的次生林
44、地及山坡顶部采用封育措施;马兰镇西南、梭峪乡、镇城底镇以村为单位,实施坡改梯工程,配套坡面水系基础设施建设;原平川河上游、大川河上游、西曲街办、屯兰街办采取生态护岸。加强矿区植被修复。建立林地占用监管机制,控制人为植被破坏,保护林地面积。鼓励移民并村,减轻生态脆弱地区自然生态压力。对产能低、污染大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恢复矿区绿化,针对性开展矿区植被恢复工程,增加林地面积。第四章系统治水,打造水美家园第一节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严格实行总量强度双控。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建立健全行政区域用水
45、总量,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当达到或超过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时,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到202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9,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下降至10%。严控超采区地下水开采量。加快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在地表水源工程覆盖的地下水超采区重点实施地下水水源置换工程和调水工程。采取强化节水、置换水源、禁采限采、关井压采等措施,充分利用引黄水配套水源及非传统水源等,压减地下水开采量。加快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充分积蓄利用天然降水。严格机电井管理,限期关闭公共供水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超采区内
46、禁止工农业及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积极推进关井压采及地下水置换工程,地下水位逐年回升,到2025年,力争全面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优化水资源配置。落实太原市“用足黄河水,用好地表水,保障生态水,涵养地下水”的水资源配置要求,加强水资源调配体系建设,优化区域生产、生活、生态水资源配置格局。充分利用地表水及黄河水供给,控制地下水开采量。推进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益,遵循能用尽用的原则,将矿井水、再生水利用、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和水源配置体系。提升非常规水利用率。推动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比例。积极推动古交市再生水利用规划落地实施,加快污
47、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建设进程,提高利用率。工业集聚区统筹规划建设再生水利用系统,区内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加大矿井水综合利用,矿井水利用率达到75%以上,对未充分利用矿井水的采矿业,试行核减其下年度常规水源计划用水指标。到2025年,城市再生水回用率力争达到25%o严格用水全过程管理。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全过程、各领域。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建立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按照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经济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规模。严格开展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与节水用水报告评价制度,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加强对煤炭、电力等重点用水户和特种行业用水户的监督管理。大力实施节水行动。农业节水方面,优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推进适水种植、量水生产,扩大低耗水和耐寒作物种植比例;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实施轮作休耕,适度退减灌溉面积,严格限制开采深层岩溶地下水用于农业灌就。工业节水方面,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等节水工艺和技术,支持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和废水“近零排放”改造;新建企业和园区在规划布局时,进行节水评价,统筹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利用及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