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欺凌要“防”“治”并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校园欺凌要“防”“治”并重.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对校园欺凌要“防”“治”并重对校园欺凌予以有效治理,既是维护未成年人正当权益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成年人法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恶性的校园欺凌案件不时刺痛人们的神经,绐社会敲响了警钟。校园欺凌不是无关紧要的“玩笑”“闹剧”,必须在重视法治的前提下,多方面协同治理,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避免悲剧上演。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展现了坚决治理校园欺凌的意志和决心。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明确校园欺凌即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事件。为更好完善防治中小学生欺凌综
2、合治理长效机制,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于2017年出台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进一步对校园欺凌概念作出了界定。2021年施行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0条将校园欺凌正式写进法律之中,将治理校园欺凌纳入法治轨道。校园欺凌往往发生在未成年人之间,其治理呈现如下难点:一是及时发现干预难。欺凌行为具有隐蔽性,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在受欺凌后没有告诉家长、教师,而是在沉默中承受痛苦。且欺凌行为种类繁多,有着不确定性的诱发因素和表现形式,包括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财产欺凌和网络欺凌等。二是有效处置惩戒难。不少施暴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多数案件以法治教育、家庭教育结案,对施
3、暴人震慑力不足。三是二次伤害阻断难。一些热点事件多经网络传播发酵,对受害人身心可能造成再度伤害。基于这些特点,防治校园欺凌确实面临着诸多认知与制度层面的掣肘。我国出台的一些规范性文件尽管对校园欺凌作出界定,明确了基本态度,但效力等级比较低,权威性与执行力存在不足,责任主体与责任内容尚不清晰,如发现校园欺凌后,校方是否有必要告知司法机关,受欺凌者和家长是否能够获得稳定的司法救助等,目前仍然缺乏明晰的规定。对校园欺凌的治理,应尽早行动,既有事后惩戒,又有事前的教育和预防,才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避免恶性的欺凌事件发生。为校园欺凌防治提供完善而专业的法律规范。现有的关于校园欺凌的法律内容主要规定在未成年人
4、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但规定较为概括笼统,缺乏相应具体的法律依据和执行程序,容易造成处理类似案件做法不一、执行困难等诸多问题。在校园欺凌发生后,当事人理应受到合法且公正的对待。通过完善立法制度,系统地界定校园欺凌的内涵、表现形式、预防机制、惩处机制与法律责任等内容,依据欺凌行为的严重程度和所涉及的法律性质,施以欺凌者合法的惩戒,绐予受害者充足的救济,使人们感受到相关案件处理中的公平正义。强化立法,不仅是为了加强对受害人的事后救济,还可以提高欺凌防治主体对校园欺凌危害性的认知,针对性地缓解欺凌诱发因素,通过法律的指引、宸慑功能达到预防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校园欺凌的立法,既要强调惩罚
5、和打击,也要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做到罚当其罪、宽严相济。注重协同治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校园欺凌是一个社会现象,是多种不良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及包括司法机关在内的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加以防治,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各方不能缺位,也不能“和稀泥”。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学校的角色是特殊的,发挥着关键作用。面对校园欺凌行为,其态度、反应、措施具有直接又鲜明的导向意义。一方面,学校应有完善的帮扶救济制度,一旦发生欺凌事件能快速反应,给予受害者充分的关怀、抚慰,针对不同事件采取系统性措施,帮助其尽快回归正常学习、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对欺凌者应施以与之行为相匹配的惩罚
6、惩戒,对有严重不良行为者,主动申请将其送入专门学校,进行矫治教育;对涉嫌犯罪的,要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法律责任。同时,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畅通的校园欺凌线索报告和举报渠道;明确家长、学校教职工或其他负有保护学生职责的人对发现有校园欺凌行为的强制报告义务;设置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受理欺凌行为的报告并及时作出回复,避免校园欺凌线索发现和报告机制流于形式。重视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当个别学生动辄逞凶斗狠,甚至以虐待凌辱他人为乐时,暴露出的都是对法律的无知和对生命的漠视。防范校园欺凌,需要充足而尽心的教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
7、法治知识课程”。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每所中小学校至少配备一名法治副校长。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让校园普法真正落到实处,产生实效,是全社会的共同期盼。一方面,创新方式方法,提高校园普法的互动性、启发性与参与性,让学生在趋近于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掌握法律知识。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法治进校园活动,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促进校园法治化平台建设,落实法治副校长工作机制,使其真正成为“普法者”“守卫者”。另一方面,推动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普法活动,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效果。青少年只有身处法治化环境与氛围中,以社会日常生活为大课堂,在家长、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才能慢慢
8、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模式,全面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培养反欺凌的意识和能力,让法治的种子在每一个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陈东旭来源:学习时报副局长在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核心要义和本质要求,更好地发挥行政区划在服务新
9、质生产力发展布局中的重要作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行政区划工作的重要任务。下面,我谈几点体会。第一,要深刻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背景和重大意义。坚定不移推动生产力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立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先后设立了5个经济特区,明确了一批副省级城市,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行市管县(市)体制,构建了市镇体系框架,有力促进了生产力布局优化,有效激发了经济发展活力和城市发展内生动力,助力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生产力水平和民生福祉水平大幅提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
10、代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的笫一要务,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短、审时度势,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指引我们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进一步把准生产力革新方向、优化领域、实现路径,体系化谋划行政区划设置,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强区域间协同融合,促进生产要素更加高效配置、更加充分跨区域流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第二,要找准行政区划工作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中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
11、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用得好就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更大优势,用不好也可能成为掣肘。行政区划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明确地方各级政府职责范围、配置行政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在推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空间载体支撑作用。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推进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不少卡点和瓶颈,亟需通过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推动优质生产要素充分流动,促进新质生产力更加科学均衡布局。我们要围绕促进新
12、质生产力优化布局,服务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畅通各类要素流动,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推动创新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全面融通,改变生产组织形态,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服务进一步优化行政、土地、环境、人才等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科技、财政、金融、产业、环保等政策协同,形成要素在地域间的差异化配置和优化组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分工格局重构,进而推动相应产业链、供应链、消费链重构,进一步激发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优质生产力活力,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形成;服务健全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破除区域和制度壁垒,助力打造发展新高地,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效解决区域
13、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第三,要深化行政区划理论和实践创新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彰显行政区划力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工程。我们要以更具前瞻的战略眼光、更加有效的务实举措、更为积极的主动作为,发挥好行政区划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党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一是在深化行政区划战略研究上下功夫。深化行政区划相关理论和政策研究,将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作为研究拟定行政区划总体规划思路的重要方向,全面分析梳理当前行政区划设置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瓶颈问题,系统提出优化思路和路径,构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要求的新时代行政区划理论体系和话
14、语体系,确保行政区划相关研究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适配性、同向性、联动性。二是在加强行政区划总体统筹上做文章。把握好城市和乡村、中心和区域、规模和结构、层级和幅度等多方面关系,紧盯影响“协同”、“均衡”、“联通”、“提质”、“增效”的堵点卡点问题,体系化谋划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行政区划格局,更好发挥行政区划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强化政策有效供给、优化生产力形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在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上求实效。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紧扣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一关健全完善行政区划调整综合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系,改革探索行政区划结构性优化、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径,推动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推进优质生产要素更大范围、更加顺畅、更为高效地流动和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与此同时,综合运用大数据、大模型等技术,探索建立数字化行政区划管理平台,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供决策支持,为跟踪评估行政区划调整效果提供参考依据,为推动行政区划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精准化提供基础支撑。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