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篇)理论联系实际如何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专题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篇)理论联系实际如何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专题资料.docx(5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理论联系实际,如何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2024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B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系统性来说,它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新时代,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回答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什么、怎么改?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为此,要保持战略定力,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确保改革不改向、变革不变色。理论联系实际,如何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
2、确方向?答: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为找到建设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国家的正确道路,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党上下实现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觉醒,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并开启了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的时候,我们党经受住了各种冲击和考验,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
3、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圆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以锐意改革、昂扬奋进的姿态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个重大原则,充分用好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坚持思想引领。
4、我们的事业每前进一步,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就必须跟进一步。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守正创新、有破有立,在守住四项基本原则等党和国家的根本底线的同时,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坚决破除一切存在于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中的弊端。坚持问题导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改革说到底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要坚持问题导向,把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当前,高质量
5、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坚持问题意识,就必须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的物质力量。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新征程上的改革是一场组织方式复杂、利益关系深刻调整、涉及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各方面、参与主体广泛的伟大变革,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要更加注重有破有立,更加注重扎实稳健,更加注重落实落细,把接续推进改革同落实新发展理念、构
6、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战略目标任务结合起来,同具有基础性和重大牵引作用的制度设计结合起来,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结合起来,同激发创新活力、凝聚奋进力量结合起来,审时度势,有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打开新局面。2024年春季国家开放大学形势与政策形考任务参考答案题目:1.()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扎根于中国的沃土。选项:A.邓小平理论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C.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D.科学发展观答案:B题目: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选项:A.物质富足、精神富有B.共同富裕C.物质富足D.精神富有答案:A题目: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是契合。选项:A.
7、正确B.错误答案:A题目:4.中华文明的守正创新,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世界文明对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选项:A.正确B.错误答案:B题目:1.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选项:A.经济建设B.政治决策C.环境治理D.发展答案:D题目:2.公平要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效率也要以()为前提才得以持续。选项:A.发展B.法治C公平D.道德答案:C题目:3.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既是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也是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选项:A.正确B.错误答案:A题目:4.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
8、代化,“共同”体现效率,要求做大“蛋糕”,创造更多财富增量;“富裕”体现公平,要求分好“蛋糕”,实现更加公平的财富分配。选项:A.正确B.错误答案:B题目:1.共建“一带一路”的原则是()。选项:A.共商、共建、共享B.开放、绿色、廉洁C.共商、共建、绿色D.共商、绿色、廉洁答案:A题目:2.开展()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路径。选项:A.绿色发展B.科技创新C.务实合作D.民间交往答案:C题目:3.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选项:A.正确B.错误答案:B题目:4.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目标。选项:A.正确B.错误答案:A题目:1.加快建设O是
9、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选项:A.经济强国B.军事强国C.文化强国D.人才强国答案:D题目:2.作为最活跃、最能动、最具创造力的生产要素,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O驱动。选项:A.经济B.人才C军事D.科技答案:B题目:3.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选项:A.正确B.错误答案:A题目:4.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财务。选项:A.正确B.错误答案:B题目:1.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选项:A.规划B.开发C.发展D.保护答案:D题目:2.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作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
1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树立全球气候治理的标杆。选项:A.2O5OB.2060C.2040D.2O35答案:B题目: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系统治理到重点整治的重大转变。选项:A,正确B.错误答案:B题目:4.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选项:A.正确B.错误答案:A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考大作业试卷论述题:联系历史和现实,试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仅致力于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也积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1、。本文将探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意义。一、中国共产党推动世界和平的实践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无论是在朝鲜战争中的抗美援朝,还是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派遣维和部队,中国都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履行国际责任。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一原则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为国际关系的正常化和世界和平的维护提供了重要指导。“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
12、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该倡议不仅促进了参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与稳定注入了新的动力。二、中国共产党推动全球发展的贡献减贫经验的分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功实现了7亿多人口脱贫,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积极分享减贫经验,通过南南合作和国际援助,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本国的经济水平,也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通过参与国际贸易、投资和合作,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全球治理的
13、积极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提出了中国方案,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三、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与影响维护国际正义与公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维护国际正义与公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通过多边外交平台,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实施,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国的立场和主张,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和认同。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共产党重视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推动构建多元包容的世界文化。通过“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孔子学院的设立和国际文化交流活
14、动,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合作。中国方案的全球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发展模式,为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在经济发展、减贫治理、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向世界展示了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发展道路,丰富了人类发展的多样性。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实现了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现代化发展,更在于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贡献。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全球发展和维护国际正义,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将继续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作出新的
15、更大贡献。2024年电大作业: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商品的理解参考答案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财富表现为一种惊人的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它的元素形式。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马克思正是从解剖这个细胞开始,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通过揭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为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奠定了科学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商品的理解。参考答案1: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是从商品开始的。他首先分析了商品、货币这样一些比较简单的,抽象的范畴,进而分析了资本、剩余价值这些比较复杂的范畴,最后上升到利润、利息和地租等复杂的、
16、具体的范畴。通过这样的分析。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最单纯、最基本的因素,是它的经济细胞。只有运用从商品入手的逻辑方法,才能够正确地阐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及其运动规律。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开头明确地写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杜会的财富,表现为一个惊人庞大的商品堆积,一个一个的商品表现为它的原素形式。所以,我们的研究要从商品的分析开始。”商品生产的出现,要比资本主义早得多。但是,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它才发展成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商品生产自发发展的结果,出现了货币;货币在
17、一定条件下转化成资本。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在有了相当发展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早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往往是从人口、民族、国家等复杂现象出发,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由于这种分析方法是不正确的,所以它不可能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乍看起来,资本主义这个复杂的社会机体,也和其她社会形态一样,是由一定的人口组成的。人是一切社会生产行为的主体。根据这一点,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似乎应该从资本主义的人口出发。但是,这样做是不行的。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口是分为阶级的,是由一定的阶级组成的,如果不分析阶级,对人口的分析就只能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那么,能否就从资本主义
18、社会的两大对抗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相互关系上来展开分析呢?我们说,这也是不行的。阶级仍然是个很复杂的东西,一定社会的各个阶级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总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资本家所以成为资本家,是因为他手里握有资本,并利用它来剥削雇佣工人;雇佣工人所以成为雇佣工人,是因为他丧失了任何生产资料,只好靠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过活,并忍受资本家的剥削。可见,要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就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资本,什么是雇佣劳动等等。然而,资本和雇佣劳动也还不是这一社会的最基本、最简单的范畴。资本家手中的资本,是一定的价值物,而且它总是首先采取货币的形式。雇佣工人向资本家出卖的劳动力
19、,也是一种有价值、价格的东西。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需要通过商品的买卖关系才能建立起来。因此,为了弄清什么是资本和雇佣劳动,又必须先了解价值、价格和贷币等范畴,简而言之,即需要以了解商品为前提。所以,归根到底,商品关系才是资本主义的最简单和最基本的关系。正如动植物的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一样,资本主义经挤这个复杂的机体,是由商品这种经济细胞组成的。在商品内部,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的胚芽。商品,首先是一种可以用来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物品。物品的有用性,亦即它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这种属性,便是物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说:“一种物品的效用,使它成为一个使用价值。”一件物品要成为商品,首先必须有用,即
20、具有使用价值。亳无使用价值的东西,是不能拿来交换,不能成为商品的。但是,并非一切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是商品。例如,农民生产出来供自己消费的粮食,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供别人、供社会消费的,而不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的。然而,仅仅这样说还是不够的。有的物品,譬如农民用来向地主交租的粮食,它的使用价值虽然不是由农民自己消费,而是由别人即地主消费,但它仍然不是商品。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需要具有这样一种特点:它的使用价值必须是通过买卖形式的交换而进入消费领域。正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供别人、供社会消费的,所以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一般说来商品生产者是不大关心商品的
21、使用价值的。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什么对他们有利,他们就生产什么。就资本家来说,只要生产出来的东西能够卖得出去,能够赚钱,他们就会尽量降低商品的质量,甚至会生产对社会和人类完全有害的商品。资本家只不过在保证自己获得利润的限度内,才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予以一定的注意。对使用价值的研究,换句话说对物品自然属性的研究,并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围,而是属于商品学、技术学或其他自然科学的范围。但政治经济学并非完全不考虑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属性之一,它和商品的另一个属性一交换价值,是处于矛盾统一的关系中。政治经济学为了揭露商品的内在矛盾,为了阐明商品经济和资木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因而在论证商品的
22、交换价值、价值、货币、资本以及其他一系列重要经济范畴的时候,都要涉及到商品的使用价值。政治经济学是从社会的观点来看待使用价值的。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交换价值。商品是这样一种物品,一方面,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另一方面,它又能用来交换别种物品。什么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呢?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在商品市场上,不同商品这种互相交换的比例关系,是因时因地而不同的。今天,在这一个市场上,20斤大米换10尺布,而过些天,就可能换不到10尺,或者也可能换得更多一些。因此,倘若我们不作深入研究,而只就商品交换的表面现象来看,便会觉得商品的交换价值纯
23、粹是一种偶然的东西。其实并非如此。在商品交换价值的偶然性的背后,是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的;商品交换价值的这种偶然性,只不过是某种必然性的一种表现,一种外观。数学常识告诉我们,只有同质的或者同名称的东西才能够相互比较。比方说,我们只能用长度同长度相比较,用重量同重量相比较,而不能用长度同重量相比较。各种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点。粮食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使用价值,因而是完全不能相互比较的。很明显,20斤大米所以能够和10尺布相交换,它们所以能够相等,这是由于在这两种不同的东西里面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而且,这种共同的东西,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又“不能是商品的几
24、何学的,物理学的,化学的,或任何什么的自然属性。”那么,这种共同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撇开大米和布的自然属性,即把两者的使用价值加以舍象的话,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它们都不过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在生产它们的时候,都曾经支出过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这一点,不仅是大米和布所共同的,也是一切商品所共同的。一切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在一切商品之中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的凝结,或者说,凝结了的(或物化了的)人类劳动,便是商品的价值。所以,相互交换的不同商品中的共同的东西,乃是价值。两种不同数量的商品,例如20斤大米和10尺布,所以能够交换,就是因为在它们里面各自凝结了等量的人类劳动,或者说具有
25、等量的价值。一切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它们在质上是不相同的;但作为价值,它们在质上却是相同的。正是由于一切商品作为价值是福同的,它们才可以互相比较,才能按照一定的量的比例进行交换。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商品有两种属性一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这是一种普通的说法,严格说来它是不正确的。经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价值乃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是商品的内在属性;而交换价值不过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是依据它们内含的价值来进行交换,并在交换中形成一定的量的比例的。因此,我们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商品有两种属性(或两个因素)一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由于商品内部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所以一切商
26、品都必须参加交换过程。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够实现,从而它们之间的矛盾才能获得解决。但问题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商品的交换过程并非总是顺利的,有种种原因会使这一过程变得很困难,而且,越到后来便越是困难。私有制下整个商品生产的历史告诉我们,商品的矛盾不是越来越减弱,而是越来越发展,越来越激化的。参考答案2: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是从商品开始的。他首先分析了商品、货币这样一些比较简单的、抽象的范畴,进而分析了资本、剩余价值这样比较复杂的范畴,最后上升到利润、利息和地租等复杂的、具体的范畴。通过这样的分析,全面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
27、马克思所以从商品入手分析资本主义,是有充分的科学道理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最单纯、最基本的因素,是它的经济细胞。只有运用从商品入手的逻辑方法,才能够正确地阐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及其运动规律。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开头明确地写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社会的财富,表现为一个惊人庞大的商品堆积,一个一个的商品表现为它的原素形式。所以,我们的研究要从商品的分析开始J商品生产的出现,要比资本主义早得多。但是,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它才发展成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是最发达的商品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都
28、成了商品,到处都被买卖的原则支配着。在这里,不仅劳动产品成了商品,就连人们的劳动力,人们的血汗,甚至人们的名誉和良心,都成了买卖的对象。商品关系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是这个社会的最大量和最普遍的关系。和探求任何事物的本质时所必须避循的方法一样,探求资本主义的本质也必须从它所具有的最大量,最普遍的现象出发。事物的本质总是离于事物的现象之中。商品和商品交换既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最普遍的现象,因此,只有从商品着手展开分析,才可能揭明这一经济的本质和它的运动规律。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还必须补充说,能够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出发点的现象,不仅必须是这个社会最普遍最大量的现象,同时它
29、还必须是这个社会最基本、最单纯的现象。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是从简单的事物发展起来的,并且是由大量简单的事物组成的。只有从简单的形式开始分析,才能一步步地说明整个复杂的事物。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一番“透视”式的观察。乍看起来,资本主义这个复杂的社会机体,也和其他社会形态一样,是由一定的人口组成的。人是一切社会生产行为的主体。根据这一点,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似乎应该从资本主义的人口出发。但是,这样做是不行的。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口是分为阶级的,是由一定的阶级组成的,如分析阶级,对人口的分析就只能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那么,能否就从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对抗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相
30、互关系上来展开分析呢?我们说,这也是不行的。阶级仍然是个很复杂的东西。一定社会的各个阶级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总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资本家所以成为资本家,是因为他手里握有资本,并利用它来剥削雇佣工人;雇佣工人所以成为雇佣工人,是因为他丧失了任何生产资料,只好靠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过活,并忍受资本家的剥削。可见,要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就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资本,什么是雇佣劳动等等。然而,资本和雇佣劳动也还不是这一社会的最基本、最简单的范畴。资本家手中的资本,是一定的价值物,而且它总是首先采取货币的形式。雇佣工人向资本家出卖的劳动力,也是一种有价值、价格的东西。资本和雇佣劳动
31、的关系,需要通过商品的买卖关系才能建立起来。因此,为了弄清什么是资本和雇佣劳动,又必须先了解价值、价格和货币等范畴,简而言之,即需要以了解商品为前提。所以,归根到底,商品关系才是资本主义的最简单和最基本的关系。正如动植物的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一样。资本主义经济这个复杂的机体,是由商品这种经济细胞组成的。在商品内部,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的胚芽。我们只有从商品这一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入手,然后逐步上升到那些比较复杂、比较具体的范畴,只有通过这样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过程,才能揭明资本主义的实质、矛盾以及这一经济制度的全部复杂的内容。早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往往是从人口、民族、国
32、家等复杂现象出发,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由于这种分析方法是不正确的,所以它不可能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后来,象斯密、李嘉图这样一些古典经济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虽然也采用过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方法(例如,斯密就是从分工、价值开始来阐明自己的理论),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这种科学的方法确定下来。在他们的研究过程中,常常不经过必要的中间环节,就从抽象的范畴跳到具体的范畴,并且常常把抽象的范畴和具体的范畴混淆越来。只有马克思才完全摒弃了上述的错误方法,而始终一贯地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如在资本论中所表明的,他是首先从纷繁复杂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抽出了商品这种最单纯的现象,并对它所包含的
33、矛盾加以详尽的分析,随后,又陆续地”揭明了这些矛盾以及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的总和中,在这个社会的开始直到终结的过程中的发展(和生长,和运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是从现象出发出本质;然后用本质解释现象,因此能够提纲挈领,给整个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发展规律,作出严格的科学论证。马克思所采用的这种抽象分析方法,是一种逻辑的方法。从实质上说,这种逻构的方法是和历史的方法相一致的。商品和商品交换在历史上的出现,比资本主义要早得多;商品生产自发发展的结果,出现了货币;货币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资本。资木主义的生产方式,就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在有了相当发展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
34、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善从哪里开始因此,为了弄清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分析必须从商品开始。当然,这并不是说商品以后的各个范畴的逻辑发展,都要和历史的进程完全物合。这祥做是不必要的。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而不是描述经济发展的无限曲折和多样的整个历史过程。因此。在它的逻辑进程中可以而且应当把历史发展中的那些偶然的和次要的东西舍弃掉,并按照经济过程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各个经济范碍的逻辑顺序。因此,从商品开始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论从逻辑上或历史上来说,都是完全正确的。毛泽东同志在谈到马克思对革命理论的伟大创造时指出,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最单纯的因素一一商品开始,周密地研
35、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商品这个东西,千百万人,天天看它,用它,但是熟视无睹。只有马克思科学地研究了它,他从商品的实际发展中作了巨大的研究工作,从普遍的存在中找出完全科学的理理论来。”参考答案3: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是从商品开始的。从商品、货币的简单范畴,到资本、剩余价值这样的较复杂范畴,最后上升至利润、利息和地租的复杂具体范畴。为什么呢?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常见普遍的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最单纯基本的因素。换言之,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生产的出现早于资本主义的多,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它才发展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是最发达的商品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
36、式。在其中,一切都成为了商品,成为了买卖的对象,商品关系深刻的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可见商品的常见普遍性。我们再谈商品的单纯基本性。1)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一样也由人口组成。但在这样的阶级社会下,不分阶级的一般性人口不过是笼统概念。2)阶级呢?考察阶级一定要考察社会地位,而这又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便是资本与雇佣劳动。3)资本作为价值物,总是首先采取货币形式;雇佣出卖的劳动力,也是有价值有价格的东西:二者又要以商品买卖的形式建立联系。再换个角度:商品生产交换的发展中中产生了货币,货币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资或正或反
37、,一切的一切又回到了商品的问题。而在这最基础的商品中包含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从简单抽象的范踌开始,逐步上升到抽象复杂的范畴,由此才能揭式资本主义的实质、矛盾以及这一经济制度的全部复杂内容。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考大作业参考答案试卷B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而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
38、,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矛盾的认识。参考答案:对立统一规律也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一词是人们日常生活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语,然而,矛盾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辩证法的过程中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建
39、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把对立统一规律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规律思想,而且为我们树立了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楷模。学习对立统一规律,重要的是掌握矛盾分析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过程矛盾概念或许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用于表达事物不同方面差异或对立认识的概念。中国古代典籍易经从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抽象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认为世界就是在阴阳两种对抗性的物质运动推动下运动和发展的。春秋时期的老子,用一系列对立的概念来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状态。在他看来,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优”“草木
40、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等,这些经典论述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韩非子则讲述了“自相矛盾”的寓言,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把“矛盾”这一词语用作哲学概念。在西方哲学中,同样包含着丰富的矛盾思想。黑格尔认为,矛盾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具有同一性。然而,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同一观,一种是抽象的同一,另一种是具体的同一。抽象的同一是排除了差别,不包含差别的,只是形式上的同一,这是形而上学的分析方法;而具体的同一则包含着差别,是真正的同一。正是包含着差别的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斗争,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恩格斯总结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体系,指出:“辩
41、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辩证法的规律无非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它们实质上可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J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和改造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创立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过程中,系统地阐述了矛盾思想。马克思认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否认事物矛盾的观点,全面论述了矛盾规律。他运用举例的方法论证了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如机械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生命就是矛盾、思维就是矛盾、数学充满矛盾等。他特别提出一个重要命题:运动本身
42、就是矛盾。就是说,矛盾客观地存在于事物和过程本身之中,是一切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事物的运动都是由其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引起的。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中提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J1915年,列宁在研究黑格尔和马克思辩证法思想时,撰写了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揭示了矛盾规律在辩证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围绕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的核心观点,他指出,矛盾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根本动力,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的钥匙,是区分辩证法和诡辩论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矛盾规律的思想。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强调:“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
43、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J他指出,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毛泽东阐述了两种宇宙观的基本特征、发展过程和历史作用,说明两种宇宙观对立的实质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他提出,学习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涵学习对立统一规律,首先要正确理解辩证矛盾的内涵。“矛盾”的概念一般说来可以分成两类,即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指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所导致的逻辑错误。所谓矛盾律是说
44、,不允许在同一时间、同一条件下,对同一事物作出两个完全相反的论断。韩非子里那个卖矛和盾的人,就是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反映了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是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辩证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是更高级的思维方式。比如,按照形式逻辑的要求,说某个人是活着的人,就不能同时说他是死去的人。在辩证矛盾看来,肯定这个人是活着的人的同时,也承认他在一定条件下会面临死亡。因此,辩证矛盾在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包含着对现在事物发展趋势的理解。学习对立统一规律,要把握三个基本观点。第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揭示了辩证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
45、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复存在。二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而永远不可能转化为其他事物。如鸡蛋可以转化为小鸡,石头则绝对不能转化为小鸡。战争转化为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因为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两种基本状态。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倾向。斗争性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哲学范畴,有多种表现形式,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对抗和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和差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
46、系。首先,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其次,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两者的共同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第二,普遍性与特殊性揭示了辩证矛盾的存在状态。矛盾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都存在着矛盾;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存在着矛盾。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其矛盾也具有复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认识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
47、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只有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确定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找到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根据,确定解决矛盾的切实可行的办法。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每一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共性、绝对性;同时,矛盾具有自己的特点,这是个性、相对性。毛泽东曾说:“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能,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J第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揭示了辩证矛盾及其各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在一个现实的、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总是有众多的矛盾同时存在,其中必有一个矛盾居于
48、支配地位,这个矛盾就是主要矛盾。那些处于服从地位的,就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主要矛盾,就无所谓次要矛盾。因为主要矛盾影响着次要矛盾的性质和作用,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如果能够解决好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可能迎刃而解。同时,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固然规定和影响着非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恰当地处理好非主要矛盾,也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事物存在的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会发生变化,主要矛盾可能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可能上升为主要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的工作方法能否抓住主要矛盾,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层面来说,往往影响着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进而决定着我们的事业是否能够顺利发展。从个人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