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参考答案共1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参考答案共13篇.docx(6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参考答案(共13篇)目录篇一、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参考答案3篇二、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形考大作业参考答案5篇三、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伟大历史转折?参考答案12篇四、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形考大作业参考答案15篇五、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涵的认识18篇六、理论联系实际,如何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及参考答案21篇七、2024年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24篇八、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研究形考大作业32篇九、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形考大作业参考答案44篇十、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大作业试卷47篇十一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试题及参考答案57篇十二、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考大作业参考答案61篇十三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理解考试试题及答案72篇一、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参考答案试题:1949年10月1日,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3、今年迎来了她的70岁生日。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请试述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I(X)分)答: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骁而确认的客观真理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羸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最先进的政党,中国人民依据一百多年来旧
4、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就是:只有以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实行正确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依靠各族人民自身力量,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实行了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使
5、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在中国建立起来。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由于没有先进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最终都失败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虽然也经历了曲折,但最终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各族人民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2.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由于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严重压迫,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是十分广泛的。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巩固和扩大统
6、一战线必须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必须对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一支在工人阶级政党绝对领导下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必须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
7、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中国革命之所以胜利发展,就在于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这建党学说,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把自已锻炼成了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成为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篇二、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形考大作业参考答案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的笔记,它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在
8、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系统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日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实践的理解。参考答案1:实践,这一词汇在人类哲学和社会科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实践更是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9、。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实践的深刻阐述,不仅批判了以往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也为我们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首先,实践是趋向善的活动。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将实践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加以研究,他将人类活动分为理论、实践和制作三种。理论活动的本性是求知,“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理论主要研究“既不运动也不分离的东西”,即事物的原因和原理。理论知识是关于事物永恒和必然的知识,其知识形态是物理学、数学和神学。理论活动不以任何外在目的为目的,仅以自身为目的,即为了求知而求知,求知本身就是目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是最高贵的活动,也是拥有闲暇的人才能从事的活动。实践活动的本性是趋向善,”实践
10、或行为,是对于可因我们(作为人)的努力而改变的事物的、基于某种善的目的所进行的活动二也就是说,实践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其知识形态是伦理学和政治学,实践活动希冀解决的是个人的完善和善治问题。创制活动指生产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活动,也就是生产性活动,其知识形态表现为技艺或者技术。它是人类迫于生存压力而不得不从事的活动,它以产品为目的,人变成了手段,产品变成了目的。“当目的是活动以外的产品时,产品就自然比活动更有价值”,因而,创制活动是最低贱的活动。可见,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他区分了实践和创制,实践的目的是人自身,是人希望自身更完善的活动,具有价值指向和人文关怀,而创制的目的在人之外。亚
11、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善,幸福是“最大的和最好的善工所以,他讲的实践是人追求幸福、实现幸福的过程,也是人逐步走向完满的过程。亚里士多德关于实践与创制的区分带有明显的古希腊城邦社会阶层划分的色彩,在古希腊社会,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是公民从事的活动,而创制活动则是奴隶从事的活动。马克思继承了亚里士多德思想中实践趋向善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应该导向实践,而不是创制。他认为任何物种的本质在于其存在,而人的存在就在于其生产性,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所以,劳动本身应该成为人生命的目的和意义。据此,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生产性活动的异化性质,他区分了“对象化”与“异化”,批判资本主义社
12、会生产性劳动的异己性、手段性和工具性特征。其次,实践是感性的人的活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时,他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这里,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感性的人的活动。“感性”是哲学的基本概念,一般与理性相对而言,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即从“感性确定性”开始。在黑格尔看来,感性的东西是最贫乏的东西,因为它没有任何规定性。与此相反,马克思则确立了感性的优先性原则。在马克思看来,感性的人即从事现实活动的人。在1
13、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则将“感性的人”具体化为从事异化劳动的工人。可见,马克思用“感性”作为“人的活动”的限定词,意在说明主体并不是黑格尔意义上的“绝对精神”,而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是具体的、历史的人。这也可以从马克思对“人的活动”的定义得到佐证,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意在批判黑格尔将“人的活动”理解为“绝对精神”的演化运动。“活动”概念也彰显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意在说明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革命性。所以,”实践”指向的是对现实生活过程的改变,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将自己的历史观表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即“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
14、存的事物”的唯物主义,他认为要“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可见,所谓感性的人的活动”就是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和生命活动。再次,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劳动、生产、实践是交替使用的,马克思未对他们之间的差异进行过严格区分。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生产是创制的特征,而在马克思这里,生产、劳动等同于实践,只是在学科划分上,我们一般将生产、劳动视为经济学概念,而将实践视为哲学概念。在马克思看来,以生产、劳动为基本形式的实践具有本体论意义,生产是劳动的本质,进而是包括劳动在内的全部实践活动的本质,甚至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质,“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
15、生活方式“。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创制的生产性仅仅是理论和实践的非生产性的手段和基础。而在马克思这里,劳动的生产性直接决定着政治、伦理等实践活动的生产性,也决定理论活动的生产性。生产实践是整个人类世界的存在基础,”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在马克思看来,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活着,而人们为了活着,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在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人的全面关系,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自然关系、人的社会关系都被生产出来。可见,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不仅生产人们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也生产着伦理、政治规
16、范,在此基础上,人类社会的历史性得以存在和展开。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性存在和展开的过程中,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生产实践只有作为目的本身才是合法的、道德的,否则就是异化的、不道德的。在这个意义上,实践也是社会达至自由的途径。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前,劳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总是以自我否定的形式存在,劳动表现为产品的手段,其顶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劳动。异化劳动的积极意义在于:这种手段性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在此过程中,人的主体能力得到巨大彰显,基于此,劳动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转化为对这种异化的自我扬弃,“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二由此可见,
17、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所讲的实践概念仅指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从而获得生活资料的物质生产活动;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所讲的实践概念意指人实现自身价值和自由的全部活动,既包括维持人生存和生命的活动,也包括改变整个世界的活动。参考答案2:一、在分析旧哲学缺陷中,确立科学实践观“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在提纲中,马克思首先剖析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同时,马克
18、思也分析了唯心主义的不足。旧唯物主义只认识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忽视了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把人的认识从直观和消极的层面去理解,没有把客观物质当成实践对象。因而旧唯物主义在认识上是局限和片面的。和旧唯物主义相比,唯心主义承认并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唯心主义抽象地理解主体的能动作用,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意志在认识中的作用,是把实践当成一种精神或主观的活动,把人的能动作用抽象的发展了。二、运用科学实践观,阐发了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1 .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在第八条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把社会生活放到实践里去理解,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
19、意识的关系等历史观的问题,揭开了神秘主义的面纱。这是因为实践本身就是主体和客体的运动过程,人们通过实践看到了人的主观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并承认了实践包括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受到实践的发展水平的限制,所以只能从既定的客观条件为主要内容,这些条件是后人所不能超越的客观存在。马克思反对把社会生产活动主体化,强调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这是因为把实践和历史观联系起来的结果。2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己经撇清了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现实的、历史的、从事实践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经济和社会关系。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人的实际存在,而社会关系的改变势必影响人
20、的变化,马克思从生物学上的人的类本质转为人的社会,打破了个人和类的模版,把个人和类的关系转为人和社会的关系,并在其中找到人的本质,从而区别人和动物。马克思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使哲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三、升华科学实践观,强调新唯物主义的历史使命提纲一方面概括了新旧唯物主义不同的立足点。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市民社会”,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C新世界观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另一方面.马克思提出了新唯物主义伟大的历史使命。以往的哲学(不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由于不懂得实践的地位和作用,只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现实世界做出理论说明和解释
21、;而新唯物主义以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客观世界,并以之为指导,对现实世界进行改造和变革。篇三、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伟大历史转折?参考答案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0分)1978年,对中国而言,充满着转折意味。改革从这里起航,书写了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壮丽史诗,激荡起一个民族生机勃勃的复兴气象,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重温那一次伟大转折,回首46年难忘岁月,就是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从中激发继续改革的激情和推动发展的力量。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伟大历史转折?参考答案1
2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伟大历史转折,这一论断不仅是对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洞察,更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道路和成就的充分肯定。以下将从多个方面深入阐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及其作为中国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1)从党的指导思想上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冲破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2)从党的工作中心上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了“以阶级斗争为纲”(3)从经济体制上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4)从发展模式上看,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目的的改革开放取代闭门式的发展模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3、,在这次会议中,思想上: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思想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政治上: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组织上:平反大量冤、假、错案,拨乱反正。综上,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并且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所以说十一届三种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参考答案2: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
24、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因为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会议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会议拉开序幕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思想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会议前后发展起来和逐步形成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在统一大业、外交、教育科技文
25、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伟大的民族开始复兴.所以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伟大的历史转折。篇四、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形考大作业参考答案答题要求:1 .本门课程共有三套题,请选择其中的一套试卷且只能选择一套试卷作答。2 .系统在提交前会自动保存已填内容。考生一旦提交后,不能再进行修改。注意:只可提交1次!3 .考生请在答题框内录入试题答案,不能复制黏贴,不能以附件形式提交试卷。4 .答题要做到论述严谨、语句通顺,最重要的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材料,进行深入分析,材料分析题字数不少于100o字。试卷开放时间2024年6月1日,作答截止时间2024年6月30日,请按时作
26、答!1.材料分析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80分,共80分)中国科技发展立足于自立自强的坚实基点之上,让我们不惧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没有攻克不了的技术难关。以北斗导航为例,本世纪初中国曾希望通过国际合作研发一套卫星导航系统,后来该合作项目陷入僵局,我们下定决心自建北斗导航。如今,北斗导航已成为技术先进、功能强大、世界一流的卫星导航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广泛应用,并赋能各行各业。2022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007亿元。多年来,一次又一次重大科技成就的获取,为中国科技事业坚定了意志、锤炼了队伍、增强了自信。发展到今天,我们已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科技人力资源,有世界第二的研发经费
27、投入总量,有世界第一的发明专利有效量。中国科技进步“卡不住”,中国经济发展“卡不住二请结合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怎样理解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参考答案: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结构调整:新时代要求经济结构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实现由传统产业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 .科技创新:新时代要求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加强基础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3 .体制机制改革:新时代要求深化改革,优
28、化体制机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打破行政垄断,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热情。4 .社会治理创新:新时代要求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推动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智能化。5 .文化创新:新时代要求创新文化发展方式,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创意能力。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加强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教育、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综上所述,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涉及经济结
29、构调整、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社会治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多个方面。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2.简答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参考答案: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1)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的优先适用性,是指当同一项社会关系同时受到多种社会规范的调整时,要优先考虑法律规范的使用;法律的不可违抗性,是指法律必须遵守,违反法律要受到惩罚。(2)权力制约。权力
30、制约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3)公平正义。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4)人权保隙。人权的法律保隙包括宪法保隙、立法保障、行政保隙和司法保隙。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行政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司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5)正当程序。正当程序具有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基本特征。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特殊思维,是法律人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篇五、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涵的认识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
31、题,共100分)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外有压力,内有隐忧,特别是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姓“社”姓“资”问题引发激烈争论,制约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在这重要的历史关头,1992年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其中,他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些论述,从理论上突破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标志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请理论
32、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涵的认识。答:改革开放开始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观念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但在经济建设实践中,市场和计划的矛盾愈益显现出来,成为神话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兴起,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随着企业自主权的逐步扩大和经营机制的逐步转换,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的流通体制逐步形成,促进了物资、劳力、资金、技术、信息在城乡市场的流动,初步显示了市场的作用和活力。
33、特区经济蓬勃发展,对外开放从沿海向内地扩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的衔接。事实说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正是这十多年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为我们取得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共识提供了实践基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邓小平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邓小平高度评价这个决定是马
34、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的这一系列重要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党的十四大根据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需求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特别是南方谈话的精神,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的一个为伟大创举,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践和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有: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
35、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篇六、理论联系实际,如何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及参考答案试卷B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系统性来说,它是一场
36、深刻的革命。在新时代,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回答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什么、怎么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为此,要保持战略定力,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确保改革不改向、变革不变色。理论联系实际,如何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参考答案1: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对国内外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需要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这意味着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不仅要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还要更加注重改革的全面性和深入性。本文将从新的视角探讨在新时代如何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37、。首先,调整改革的重心,更加关注公平和共享。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不应只聚焦于增长速度,更应关注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尤其是如何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广泛的群体。这需要改革更多触及分配不公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比如通过税收、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体制的改革,来缩小地区和城乡、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其次,创新改革的方式方法,强化系统性改革的设计。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要通过更加科学的顶层设计来推动各领域改革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支撑。例如,市场体制的完善不仅要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还要与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其他系统的改革相协调,以实现社会经
38、济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强化改革的开放性,更好地融入全球治理体系。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的改革开放都不是封闭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样需要在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中进行。这不仅意味着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吸引外资,参与国际竞争,还意味着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国际规则制定等方面与国际社会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和交流。此外,增强改革的预见性和主动性。面对快速变化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社会的新问题,改革开放不可以仅仅是反应性的调整,更应是前瞻性的战略部署。这要求政策制定者不仅要解决当前的问题,更要预见未来的挑战和机遇,从而做出更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改革决策。最后,确保改革开放的持续动力。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是一个长期的过
39、程,需要持续的动力和不断的调整。这不仅依赖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更依赖于全社会特别是普通民众对改革开放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加强改革的透明度,保证信息的开放和公平,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是确保改革开放正确方向和持续推进的重要保障。通过上述措施,可以确保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使其不仅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持续动力,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参考答案2:习近平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J要保持战略定力,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确保改革不改向、变革不变色。(1)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是对社会主义生
40、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新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改弦易张。习近平强调:“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2)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更好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广泛,要求也更高;对改革的关注度,尤其是对涉及切身利益、涉及社会公平正义、涉及增进人民福祉的改革举措的关注度更高,积极参与热情更高,必须更加注重广泛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3)必须
41、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习近平指出:“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J要通过“三个进一步解放“,不断完善各领域各方面的制度机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使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更好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篇七、2024年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实践的理解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形考大作业参考答案一、论述题(本题共I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布塞尔写的笔记,它被恩格斯誉为“
42、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系统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日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实践的理解。参考答案1: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科学实践观1845年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了关
43、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这个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第一次梃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新唯物主义的基石,孕育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为随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逐渐成熟奠定了思想基础。为我们提供一种真正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实践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我国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与建构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这样写道:“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J这段重要的论述启示我们,社会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核心,任何社会现象,包括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理论文
44、本在内,都可以通过对人们的社会实践的理解得到合理的说明。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新的物质存在形态。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去揭示社会的本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阐明了社会与自然的区别与联系。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被区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自然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包括了自在自然以及人化自然。人类社会是人在自然界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有机系统。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
45、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并不断改变着自然界。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通过劳动实践,人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通过劳动实践,人类社会既构成了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形成了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因此,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
46、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综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本。在这份提纲中,马克思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就是科学的实践观,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实践观的内涵,指出“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运用科学实践观揭示了唯物史观一系列的基本观点,这些都标志着马克思主
47、义哲学与旧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彻底决裂,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建立起了一种崭新的哲学体系的框架。参考答案2: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基础来源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的观点,其主张人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物质的,认为人的本质一定具有实践特点,社会生活具有实践的性质。在新时期背景下,准确把握和学习作为其核心思想的实践观,就是要把这种实践观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既要深入分析其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更要分析其在新时期的当代价值: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解决随时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一切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这
48、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又一次探索。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于布鲁塞尔写在他的1844年-1847年笔记中的笔记。恩格斯称其味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888年恩格斯首次予以发表。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提纲中马克思不仅彻底同唯物主义,而且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创立了立足于人类现实生活,从实践出发来理解各种问题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可以说提纲是制定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标志中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个新质阶段。(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1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观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坚持从人的主体的能动性、从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对象世界,认为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不仅是自然的,更重要的是人的主体实践活动的产物。2 .实践是革命的、批判的活动。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等。实践是人们能动地变革世界的活动,同时,实践的发展,必然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从而带来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