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工作调研情况及整改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型发展工作调研情况及整改建议.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转型发展工作调研情况及整改建议为了更好推进转型发展工作,学校于2021年8月22日至26日、9月9日和9月22日分三次进行了转型发展调研,分别听取了11个系部转型发展工作及人才需求调研汇报,专题调研各系部转型发展项目选题,集中听取相关职能部门转型发展工作推进情况。通过调研,掌握了转型发展总体情况,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推进转型发展提出了整改建议。一、转型发展总体情况(一)对为什么转”有了共识,形成了全员齐动员的良好态势一是在对转型发展认识上,特别是对转型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结合我校实际为什么必须走转型发展之路等方面的认识上,各系部及全体老师都有了明确的认识。二是在行动上,各系部及老师
2、都行动起来了,特别是在暑假期间,各系部都制定了调研方案,全体老师都积极参与之中。三是在转型的面上,都认识到是全面转型,不仅仅是专业转型,还包括科学研究、公共课程、思政教育、学生工作、继续教育等方方面面,所以形成了全员齐动员的良好态势。(二)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上,各系部扎实开展工作,卓有成效一是各系部开展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各专业都调研了所属行业或专业领域的全国、京津冀、河北省、秦皇岛的人才需求情况;同时也调研了相关高校人才供给情况;不仅分析了行业发展大背景,还分析我校本专业所处的人才培养地位。二是调研采取了各种途径和方法,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大多专业通过网络资源、实际走访、专
3、家座谈、毕业生回访、用人单位评价等形式,形成比较可靠的数据。三是聚焦产业链需求进行调研,特别是对产业链需求的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调研比较细、比较实,可指导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四是公共课开展了校内专业需求的调研,与各专业需求紧密对接,提出了公共课程支撑专业转型的方案;有的系也进行了校内资源的调研,也提出了校内资源整合的意见。(S)各系部牢牢以人才需求为出发点,遵循OBE的思路,进行了2021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各系部根据调研结果,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对2021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邀请了企业人员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召开专家论证会进行
4、了论证。二是根据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按照OBE理念,完成了课程体系OBE导图,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三是搭建了“分方向、模块化、组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构建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跨学科交叉、多元主体参与、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推进产教融合方面,各专业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共识,各专业都在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一是每个专业都有合作企业,普遍开展了以企业为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二是积极拓展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有的专业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企业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共同指导毕业论文、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加快推进产业学院建设,目前已
5、正式签约成立6个产业学院,正在按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标准要求,各产业学院积极与企业对接,进行校内外资源整合,规范建设。二、存在的问题(一)对转型发展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在教师层面还存在对“转什么、怎么转”认识不清、参与度不够问题目前,对为什么转型及转型发展的重要性,从上到下已形成共识。但对转型发展方案如何落实落地还存在模糊认识。一是系部层面如何转型顶层设计有的还不清晰,跨专业构建专业集群思路不够开阔,按照OBE理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更多停留在形式上,产教深度融合的方式和办法还不多。二是有的专业负责人对专业如何转型缺乏总体思考,还是在传统学科体系语境下谈论本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三是
6、在教师层面存在对“转什么、怎么转”认识不清、不知道应该干什么的问题,有的系部也提出如何调动教师转型发展积极性问题。(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目的性不是十分清楚,存在调研与产业需求针对性不强、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脱节的问题在学校转型发展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各专业要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完成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目的就是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产业链需求,从而重构课程体系、实施产教深度融合。弄清楚产业需求人才的状况是转型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第一步。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精准度不够,有的面太宽,泛泛的数据较多,但不够精细;有的面又太窄,看不到大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有的仅局限于本专
7、业的行业领域,而没考虑我校环保特色和优势。二是存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问题。由于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精准度不够,所以各专业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链需求对接不清晰的问题。(S)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没有很好应用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依据OBE理念导出专业课程体系还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形成人才需求一一OBE课程体系一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衔接按照产业人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转型的关键。目前存在问题,一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结果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脱节,没有依据产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专业人才需求与课程体系设置脱节,依据OBE理念导出专业课程体系还停留在形式上。三是依据O
8、BE导出的课程模块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脱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还是传统的课程体系。(四)对专业集群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按照产业链需求构建学科交叉融合专业集群的思路还不清晰,存在现有资源整合不够问题按照产业需求导出课程体系,体现产业需求缺什么课程设置就补什么,这就要求开阔思路,建立跨学科专业、跨行业产业的专业集群对应产业链需求。目前存在问题,一是跨专业构建专业集群的思路没有打开,还是拘于自己的专业设置课程。二是对“分方向、模块化、组合式”人才培养框架理解不到位,在按照产业链需求确定分方向的人才培养、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三是在构建跨专业、跨系部专业集群上,没有从全校考虑专
9、业、师资、教学条件等资源的整合,有的系对本系的专业和教师资源也没有统筹考虑。(五)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现有校企合作成果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按照产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导出课程体系,其中将人才链、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纽带就是产教融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就是产教深度融合。目前存在问题,一是产教融合开展的不深入。大都还只是与企业签订某一方面的合作协议,有些也只是满足学生认知实习;没有充分利用企业的教师资源和实习实训教学条件。二是现有与企业的合作都是某个点,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三是现有的产业学院在产教深度融合方面做的不够,没有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
10、势,还没有建立起共建共享共育共管的稳定的合作机制。(六)“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建设亟需加强,教师教育理念需要转变,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需要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落实产教融合教学过程,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归根结底在教师。目前存在问题,一是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自觉性还不够,需要建立起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的有效机制。二是教师教育观念需要更新,在转型发展方案中对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教师课程教学改革的意识还不强。三是“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建设不能仅仅是本系教师队伍要求,要将合作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管理者纳入进来,建立校企双向流动的机制,打造高水平校企合作“双
11、师双能”教师团队。(七)基础部、马列部、继续、实验中心等部门存在如何转型问题,特别是公共基础课、信息技术课和体育、美育以及人文素质教育课存在如何与各专业交叉融合,支撑专业转型的问题基础部、马列部、继续、实验中心等部门转型是学校整体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学校转型发展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按照产业需求导出课程体系,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课程设置原则,现有的公共基础课高数、英语及信息工程系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人文社科系的人文素质等课程,都
12、需要与专业交叉融合,为专业转型提供支撑。目前,以上两方面亟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资源共享、统筹推进。三、整改建议针对转型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整改建议。(一)各系部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转型发展相关文件,提高对“为什么转”的认识;按照学校转型发展实施方案分解任务,责任到人,使每个教师都清楚“怎么转、转什么(二)各专业要进一步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要从人才需求侧调研,要了解全国的、京津冀及河北省、秦皇岛产业需求情况,要了解细分行业的岗位知识素质能力要求,非环境专业要了解在环境领域应用情况。要从人才供给侧调研,要了解本专业在全国、全省所处地位,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区分度。要从用人单位调研,要调研毕
13、业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等。(三)要把人才需求调研成果充分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当中。人才需求调研是转型的核心环节,要从人才需求出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导出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各专业要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意见,做好人才需求、OBE导图、人才培养方案三个链条的有机衔接,建立“分方向、模块化、组合式”人才培养框架。(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思路,整合系部、全校资源,建设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各专业要进一步打开思路,构建与产业链需求有机衔接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专业集群。另一方面,以思政课程改革为抓手,
14、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第三,从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出发,建立高数、英语、信息技术、人文素质等课程超市,建立支撑专业转型的公共课程、通用技术和人文素质的课程平台。(五)要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充分利用企业的师资资源和教学条件。依托产业学院建设,发挥学校教师优势,打破教研室、系部的界限,组织教师团队支撑;设置“产业教授”岗,聘请企业人才作为专业带头人,专业核心课程实行双教师制,要体现在课表中,共同打造校企合作师资库。强化产教深度融合,不断扩大合作项目,在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校企教师双向流动、学生实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毕业论文等方面形成常态化合作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和
15、科研平台建设,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将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实习实训课程制度化、常规化;校企搭建科研平台,将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师的科研项目,真题真做,科教产融合,做到校企合作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六)出台相关政策、制度,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励教师投身转型发展工作中1、改革管理体制,实行项目负责人制(1)实行产业学院负责人制。我校转型方案提出建设与产业链衔接的专业集群,所有专业集群都建设产业学院。产业学院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平台,是集产、学、研、转、仓k用于一体的办学实体。专业集群对应产业链需求按OBE导出的课程体系是跨专业、系部的交叉融合课程模块,需要有专人负责组织、协调全校相关资源,落
16、实产教融合教学计划。因此,产业学院实行项目负责人制,明确一名负责人(执行院长),给予办学自主权,明确责权利,每年从转型发展专项经费给予经费保障,按照产业学院建设指标要求进行考核,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方案要求对经费支出、教师聘任、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产业学院建设内容负责。(2)实行专业产教融合项目负责人制。对没有建立产业学院的专业,按照学校转型发展方案要求开展产教融合的,也按照项目管理,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以专业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产教融合为手段、以转型发展方案要求为目标,建设内容包括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企业人员承担课程、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双师双能教师建设、校企共同开展创新创业与指
17、导毕业论文、教师项目教学及教学改革等方面要求。专业产教融合项目明确一名负责人,从转型发展专项经费给予经费保障,给与项目负责人自主权,明确责权利,学校按照以上建设内容量化考核指标,进行考核。(3)实施公共课程平台负责人制。学校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思政课程、基础部高等数学和英语课程、信息工程系信息技术课程、人文社科系人文素质课程、环境艺术系美育课程、体育系公共体育课程,这些课程要紧密结合各专业转型需要和“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建设要求,进行课程重构和教学方法改革,支撑转型发展。各课程相关部门,按照专业需求,构建课程支撑平台,打造课程超市,组成课程组,实行课程组长负责制,给予专项经费用于课程开发和教学建设。
18、2、出台配套政策,建立激励转型发展机制(1)修改学校二级单位绩效考核办法,将以上产业学院、专业产教融合和课程平台建设内容,作为考核内容,赋值更大权重,纳入系部绩效考核总分。(办公室)(2)按照河北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导意见,出台学校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产业学院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办法;制定专业产教融合项目考核办法公共课程平台负责人制实施办法。(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中心)(3)与学校转型发展方案中要求制定的相关制度统筹考虑,制定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的管理办法,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编写教材、企业人员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等提出要求;制定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论文管理办法(或修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对
19、毕业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制提出具体要求;制定引导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指导意见,激励教师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改革,完成转型发展方案中课程教学改革任务;制定建设支撑专业转型发展的公共课程平台(课程超市)的指导意见,引导公共类课程按照专业需求和“五育并举”育人体系要求,组建课程组,支撑转型发展。(教务处)(4)修改现有职称评定量化办法,将以上产业学院、专业产教融合和课程平台建设内容,按照教师参与和完成的程度进行量化,纳入职称评定量化办法之中;制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办法产业教授岗设置及管理办法。(人事处)(5)制定出台可持续发展教育基金管理办法可持续发展奖教金发放办法可持续发展奖
20、学金发放办法,激励教师和学生投入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之中。(办公室牵头,人事处、学生处、财务处配合)(6)制定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校企共同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企业捐赠管理办法为企业开展职业培训管理办法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管理办法。(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中心牵头,教务处、科研处配合)(七)系部整改和相关制度制定同步推进,确保转型发展任务落实落地1、各系部按照以上提出的整改建议立即着手制定整改方案,进行整改。2、各相关职能部门按照以上制度建设要求,尽快制定相关制度。其中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产业学院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办法专业产教融合项目考核办法公共课程平台负责人制实施办法等制度在10月20日前完成;各系部在此期间同时进行项目申报;学校将组成专家组进行项目评审和考核验收。其他制度在10月30日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