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使命.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520762 上传时间:2024-07-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使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使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使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使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使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使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使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使命摘要2023年11月18日,上海市哲学学会2023年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理论研讨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办。与会学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两个结合”的现实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等重大理论议题作了研讨。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两个结合;文化使命2023年11月18日,上海市哲学学会2023年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理论研讨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办。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哲学学会、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上海市委党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与价值观”创新团队主

2、办,是上海市社联2023年度“学会学术活动月”项目。来自全市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党校系统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两个结合”的现实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等相关重大理论议题作了深入研讨交流,使哲学学科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更好发挥基础作用。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实践探索没有止境,理论创新同样没有止

3、境,不断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内在理论要求,更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当代文化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激荡交织中,哲学研究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在建设中国学派中展示中国气派。(一)中国学术亟须自我主张当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疑伟大复兴新征程上,中国学术应当从这种全新的社会现实要求和世界历史意义中获得自身的定向和使命。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吴晓明指出,当今中国学术正面临着从外部反思的“学徒状态”到获得“自我主张”的决定性转向,而这首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实践道路本

4、质相关。西方的现代化作为一种“绝对权利”表现为对世界历史的“四重支配”,中国近代以来负有不可移易的现代化历史任务。但是,中国式现代化雄辩地证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等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因此,一方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要从长期以来对现代化的“学徒状态”中摆脱出来,内在性地获得“自我授权”,从而真正彰显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另一方面,当代中国学术的话语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在坚持对外学习中进行“文化结合的锻炼”,从而塑造新的文化生命体,也就是习近平同志所讲的“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

5、的文化形态”。从“学徒状态”到“自我主张”,吴晓明特别强调了对“外在反思”的批判,即“必须超出抽象普遍性的外在反思而深入当今时代的现实之中,从而使思想理论能够在社会一历史的具体化中把握特定现实”,这是当前哲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导向,也是哲学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的内在要求,唯有深入具体的社会现实方能获得“自我主张”的原则高度,从而在“古今一中西”之中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主题。总之,对于当今中国的学术界而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乃是时代托付的一项重大任务。这项任务之所以重大,是因为我们的时代正在经历极其深刻的改变,以至于只有当这样的改变能够在学术理论上被课题化并得到积极的探索时,我们才能深入地理解

6、和把握这个时代。(二)构建中国话语的主体性中国学术、中国话语“我是谁”的主体性问题,既是重大的政治判断,也同样是树立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同志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横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归根结底”表明,这种自主性的体系建构不仅是文化一文明主体性的一以贯之,同样也是把握客观实情与捍卫主体权利的实际需要。中国式现代化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在这一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性与中国话语的主体性,就具有性命攸关的地位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有没有主体性?具有怎样的哲学原则?又具有怎样的实践范围?上海市委党校肖潞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性亳无疑问需

7、要在破除西方主体性形而上学“我思”霸权的基础上树立起来,并因而需要在“生活世界”的先行领会中破除“牵强比附”的“学徒方法”,在“第二个结合”的内容要求下整合“马、中、西三重思想资源,从而对中国话语的主体性进行“自我授权”。历史地看,中国式现代化开辟和生成的世界历史意义空间,与当代西方现代化世界历史意义的没落是同步进行的。(三)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新的越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正如西方现代化植根于西方文明传统一样,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深深建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前提。

8、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所肩负的新的文化使命,必须首先深刻领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要求。树立新的文化使命,是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必然统一,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俱进的内在需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源不断地注入生机与活力。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陈立新指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在于构建中国特色叙事语境,如果只是孤立地在西方语境中活动,不可能实现中国学术的精神独立。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首先需要不断创新具有中国精神的哲学学科和学术话语,在理论建构中摆脱西方话语的制约,并在此基础之上重塑社会生活的原则性,从中华民族的优

9、良传统中一一“依然活在今天的过去”一一涵养和凝练历史思维,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文明新形态。二、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艮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本质区别于西方意识形态的标志,“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经验总结与规律揭示。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无疑更加彰显了自信自立,为推动发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守正创新提供了根

10、本遵循。(一)“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生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融通、贯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发展与时代使命又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新的明确方向,文化生命体的巩固、传承和发扬即是由此而来。对于哲学工作者而言,亟须阐明并彰扬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并结合当前的实际任务,深入挖掘文化生命体的中国特色与当代价值。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张自慧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当前我们强调的“坚持人民至上“,其所遵循的历史规律、依托的历史主体、建基的历史动力、彰显的历史价值,皆与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遥契

11、”与“魂通”。上海外国语大学郑国玉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哲理体现了量变与质变、普遍性与特殊性等辩证统一原理,哲学学者要自觉运用批判性思维,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在具体现实中遇到的诸种问题,实际地考察问题的内在机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巩固文化生命体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意识就是正确把握“传统”的真正含义。“传统”积极的方面首先表现为活在当下并筹划未来,因此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处理好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避免走向文化虚无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有害思想路径。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沈尚武认为,西方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各自有其特定的文化基因。历史上儒家思想曾经有过“存天理、灭人欲”的阶段,

12、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同样也在19世纪马克思的时代走向极端。马克思主义是对西方现代化极端状况的批判成果,为了使我们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方向。(二)继续深入推进现代性批判成果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深切蕴含的历史主动精神和伟大斗争精神,是我们阵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坚实基础,而继续深入推进现代性批判成果、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义,是坚持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力保障。华东理工大学徐国民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伟大成就、具有光明前景的时候,还需要下功夫研究近代中国蒙辱蒙难蒙尘的深层原因。必须

13、看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资本增殖逻辑的世界历史展开过程,存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的本质矛盾与内在冲突。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正是由此而来。上海大学吴德勤认为,不能教条化地对待“两个结合”,更不能直接照搬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倘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真正从理论的“内在性”出发来建构,不能与日常生活实践相融合为普遍的大众意识,就会有成为空中楼阁的风险。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也同样应当牢牢扎根于当代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时积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以止”的智慧,有助于构建合理的伦理道德规范,并对现代性的强制性特征进行有效的规约,归根结底要致力于现代性难题的化

14、解。(三)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内涵。上海市哲学学会课题组代表、上海师范大学高惠珠认为,哲学工作者要敢于话语创新、善于话语表达,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的当代阐释,这意味着与时俱进是哲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中华文明遵循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规律,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通过百年奋斗所积累的历史经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实现了“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从古代宗法

15、观念到现代发展观念的转变,始终呼应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要求。上海海事大学冉光芬对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作了一番概念辨析与澄清。“哲学思考”意味着战略思维与顶层设计,体现出一种学科上和宗旨上的超越性,需要从“马、中、西”等多重思想资源的综合运用中展现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上的价值特征。三、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塌,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从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原则高度赋予现代化以全新的文明形态,开创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切合具体国情现实、

16、体现时代发展需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探索树立了正面形象,为既希望加快发展又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与民族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中国近代以来首要的历史任务即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它长期以来从属于一一虽然只是暂时地从属于和部分地从属于一一西方现代化在世界历史普遍意义上的一般任务。脱离了这个普遍性和一般性,现代化在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积极方面便无从谈起。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具有各国现代化的一般特征,这是领会现代化任务本身的“必由之路”,是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基本规律和客观趋势。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在于全世界与全人类能不能实现现代化、以怎样的

17、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现代化,从中科学把握“中国”与“世界”之间的逻辑关联。东华大学贺善侃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并非偶然发生、一花独放,而是体现世界的现代化的主流趋势,彰显着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愿望。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这个主题上就需要与时俱进,因为固守旧有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只能使哲学本身失去思考的生命力。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外向性与内生性、自主性与依附性等诸多复杂的、动态的辩证关系。(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另一个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一一尤其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而言一一的本质要义,在于阐扬鲜明的、独特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

18、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为人类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贡献等方面提供强大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积极的批判与超越,它本质性地与小国寡民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文明统治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现代化、霸权主义的现代化相对照和脱离。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强有力地证明,百年来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探索诸阶段乃是一脉相承的,这要求哲学工作者从总体性方法论视角考察中国式

19、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上海师范大学毛勒堂指出,源于黑格尔的总体性范踌被马克思锻造为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熔自然、社会、精神、人的存在等内容于一炉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倘若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西方可供借鉴的文化成果来激活中国文明,都需要将这一整合吸收过程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性视域之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潘宁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一方面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熊,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另一方面也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国式

20、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马克思曾研究和阐述的资本主义与现代文明的历史限度一就资本主义与现代文明超越封建主义和传统文明而言,它开辟了世界历史意义;就资本主义与现代文明本身的历史限度而言,新的世界历史意义将由中国式现代化所缔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来开辟。就“世界历史意义”的本质依据而言,它一向植根于“现代化”概念本身的思想谱系。东华大学吴荣从唯物史观视域下生产方式的变革史来追寻文明形态的演化进程,以此构建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背景。对现代化内容的考察应当置于整个生产力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从语义学上看,“现代”一词的词源本身具有“二律背反

21、”特性,一是无差别的时间意识,二是特定的历史阶段,由此表现出以物质生产为内核的新旧更替的观念史。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现代概念本质上是社会历史性的,正是资本与现代化关系的不适应性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背景,中国式现代化也从而具有了非同一般的世界历史意义。综上所述,正如吴晓明在主旨演讲中所强调的那样:只有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话语最坚决地扎根于具体实际与时代潮流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才得以被历史性地确立并在现实中与世人照面。注释: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3、17页。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第1版。吴晓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任务,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版。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陈立新:中国哲学学术的当代转向,社会科学辑刊2023年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