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第一章概述1.1 项目概要1.1.1.项目名称XXX县X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1.1.2项目建设单位及项目法定代表项目建设单位:XXX县X镇人民政府项目法定代表:X(X镇人民政府镇长)1 .1.3项目承办单位XXX县X镇人民政府11.4项目建设性质新建XXX县X2()09-2010年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1.1.5搬迁规模及安置类型易地搬迁X镇X村6个自然村104户471人,选址在本镇龙潭坪村四岔溪安置点集中安置。2 .1.6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估算574.7万元。第二章项目区概况2.1项目所在县一XXX县基本情况XXX县地处鄂西南山区的清江中下游。东连宜都市
2、,西接恩施X苗族X州巴东县,南抵五峰XX县,北邻秘归县和宜昌市城区。东西长94.5公里,南北宽63公里,国土面积3424平方公里。全县辖11个乡镇154个村96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1190户,总人口41.46万人,其中乡村总户数104169户,农业人口353601人;农村劳动力204097人,其中女劳动力95049人。2.2项目单位X镇基本情况2.2.1自然条件2.2.1.1地理位置X镇地处X西南部清江中下游,东接龙舟坪、磨市镇,南接大堰乡、五峰渔洋关镇,北与鸭子口乡隔江相望。项目区位图见插页。2.2.1.2地质地貌X镇属新生代以来强烈隆起的云贵高原东延尾部向平原过渡地带,地质构造隶属于扬
3、子江下游东西向构造带的西延部分。武陵山脉南岭石门支脉和巫山余脉分别由西南和西北切入境内,构成西高东低的地势。镇内山峦起伏,山岭重叠,峡谷幽深,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341米,最低海拔201米。2.2.1.3气候条件X镇的气候类型系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征是温暖湿湖,降水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同时由于山高谷低切割深,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差异。清江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16,高山区年平均气温12;平均无霜期285天,其中低山区275300天,高山区200天以下;年平均日照时数15001900小时,日照百分率36385。多年平均降水量1335.5亳米,最小年降
4、水量811.9亳米,最大年降水量1754.3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春季低温阴雨,夏季洪涝,秋季干旱,冬季寒冷,高山区出现冰冻天气;公路沿线、清江库区周边常发生小型滑坡、岩崩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2.1.4土地情况X镇国土面积52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4495公顷。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和立体气候,形成了多种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黄垸壤、棕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等土类。由于处于亚热带湿润山地,表现出土壤类别处在红、黄壤地带的北缘水平地带特征。2.2.2社会经济状况1987年撤区建镇,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麻池乡、X镇合并为现X镇,镇政府驻地庄溪。全镇辖26个行
5、政村(居日照少,雾大霜期时间长,生态脆弱。可耕地少,人平约0.10公顷,利用率低。雨热同季,常有旱涝灾害,夏季易形成山洪爆发,水土流失,冲毁农田,夏秋季节出现伏旱、秋旱、伏旱连秋早,严重影响农业发展,致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直很差,甚至到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地步。同时,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天然地存在诸多困难,修路架桥,人畜饮水,广电通讯,农田水利等方面建设成本高、造价大,加上历史投入不足,村内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大的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有的设施今年建好,明年就被自然灾害毁了,因而多年的扶贫投入收效甚微。只有以自然村为单位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改变其生存条件,才能彻底改变X
6、村的贫困面貌.列入本项目搬迁的对象为:居住在海拔位置高,气候条件恶劣,山地纵坡大、土地贫瘠,生存艰难,居住分散的边远地区,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户搬迁对象户名册及基本情况见下表。搬迁户名册及基本情况表表2-1:编号户主姓名家庭人口(人)25。以下耕地面积均地积人粉面2(107年住户离村坦公路末端距离(公依取距公户高点I住水水离迁出地(或原所在村)庭均收家人纯家庭人均粮食产量(公(亩)入(元)斤)里)里)合计104户4712.4集中安置点龙潭坪村基本情况龙潭坪村位于X镇的西部,村中心距镇政府2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原为龙潭坪乡政府驻地。水、电、路设施基础较好,学校、卫生室、村文化室、商业网点等生活设施
7、配套。该村辖6个村民小组,共有518户1803人。全村现有山林面积1667公顷,常用耕地面积160公顷,其中水田4公顷,旱地156公顷。现有成林茶叶面积47公顷。2006年全村农业总产值258万元,人均1430元,粮食总产量45.5万吨,人均占有250公斤,农民人平年纯收入I100元。该村已被列入X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正在实施的项目有:1、村庄整治工程,民房统一集中规划,沿山边和公路排列建设,形成二片居住区;硬化贯穿全村的8.5公里公路,改扩建5公里村组路,维修、扩宽、完善好组级、片区的已形成公路。2、农田整治工程,改造粮田35公顷,坡改梯70公顷。3、农业基地工程,在现有茶叶30公顷,桅果园
8、20公顷的基础上新发展高标准无性系茶园25公顷,其中无性系茶叶母本5公顷;发展桅果园30公顷;利用横墩岩一条线油沙田的优势,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磨芋生产,形成连片成块,达到15公顷的种植规模;在村高山区发展核桃70公顷。4、引进兴建一个茶叶加工厂。建设村农贸交易中心,培育和壮大第三产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2008年该村农业总产值可达到33()万元,比2006年增长30%,人平占有粮食300公斤以上,农民人均纯年收入达到1800元以上。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 易地扶贫搬迁的必要性3.1.1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高寒山区贫困问题的现实选择。目前尚未解决温饱的人口主要分布于自然条件
9、极差的偏远特困村。因受其偏远的地理位置、恶劣的白然环境和长期堆积而成的种种社会与经济问题的制约,靠开发基本农田、建设经济林、发展养殖业等常规的扶贫开发措施,财力、物力投入很大,但实际扶贫效果并不理想。改革创新扶贫开发策略,变大量投入、就地扶持开发为易地扶贫搬迁、异地扶持发展,是跨入新世纪高寒山区扶贫政策、扶贫理念、扶贫方式的现实选择。1、特困农村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其要脱贫先搬迁。缺土少水,这方水土难以养活这方人。2006年该镇有耕地面积4495公顷,占总面积的8.56%,农民人均耕地0.082公顷,80%的可耕地为坡地,且坡度大部分在10至20度之间。由于缺少耕9.1 招标范围1、对集
10、中安置点的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采购邀约招标;2、对产业发展、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公路改造等四个方面的材料采购和需专业队伍施工的项目采购,采取公开方式招标;3、对搬迁户建房、农村能源等不招标,由搬迁户按统一要求自愿选择。9.2 招标组织形式本项目的招标项目选择委托招标的组织形式。9.3招标方式产业发展、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公路改造等四个方面的材料采购和需专业队伍施工的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对集中安置点的勘察、设计、监理等采用邀标方式招标。第十章项目效益10.1 社会效益一是项目全部建成后,共建成安居房104栋7920平方米,安置471人。发展无性系标准茶园10公顷,发展优质核桃15公顷。增加坡
11、改梯田20公顷,改造低产田15公顷,新增旱地30公顷。新改扩建公路7.6公里,并彻底解决安置点小区安全饮水问题和生活能源需求。将使104户471个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实现有房住、有地种、有饭吃、能上学、能就医、能致富的易地扶贫开发目标。二是促进搬迁贫困农民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增强白身发展能力。在安居区这个新天地里,他们将改变长期封闭的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逐步接触外面大量的经济技术信息、致富信息,从此改变多年的陈旧观念,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通过劳务合作,经商等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生活能力,从而增强致富能力。三是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易地扶贫搬迁户配套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学校
12、、医院、通信、市场等公益设施建设,以及搬迁户对粮食、衣服、化肥、籽种、生产工具、建筑材料等的需求,刺激、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供电、交通、饮水、住房等公益设施的改善和发展,不仅使搬迁农民受益,也使当地居民受益。四是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集中安置,按集镇建设规划,容易形成农业连片综合开发带和新兴小城镇带。这些新兴的移民小城镇正向易地开发脱贫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庭院经济示范区的方向迈进,使人们看到了告别贫困走向富裕的希望和奋斗的方向。10.2 生态效益X村104户471人全部易地搬迁后,逐步在山梁、陡坡退耕种草造林,原在耕面积200.4公顷中将有绝大部分
13、恢复植被,使该地林地大幅度的增加,缓解人口与水土林草资源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系统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化,减少水土流失。同时配套实施“一建三改”,将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达到生态保护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双赢目标。10.3 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特别是农田水利和产业基地工程全部竣工后,迁入户471人将人平拥有粮田0.13公顷以上,预计年产粮400吨,人平粮食800kg,实现粮食自给,解决温饱问题。通过建设经济果园、茶园25公顷,发展商品猪、家禽等,实现人平增加收入80()元左右,人平年收入达到1800元以上。搬迁户安居后,随着对迁入人口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发展第三产业,规模承包林地经营等措施的到
14、位,致富门路将进一步拓宽,搬迁户的收入将得到稳步提高,实现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的“一省”(省投资)、“二快”(建设速度快、农户搬迁快)、“三稳定”(搬迁农户居住稳定、解决温饱稳定、脱贫致富稳定)的目标。同时,对迁入区实施交通、水利、能源、土地整治等项目后,使迁入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实现原地农民和迁入户共同受益、共享扶贫成果及发展条件带来的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第十一章项目实施保障措施11.1 项目实施的组织保障1 1.1.1组织机构X镇成立了领导机构,由镇人民政府镇长担任组K,镇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的主要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进行全
15、面管理,编制实施计划;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按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落实施工建设任务,并进行检查、监督;筹措和调配项目建设资金,对竣工项目组织预验收和作好工程项目的分年度及整个项目验收申报工作;收集整理上报各种报表及材料;搞好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X镇人民政府负责易地扶贫搬迁中有关土地、山林的划拨调换、契约协定、解决纠纷等工作。11 .1.2主要部门职能分工1、县发改局主要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验收及其后续相关工作。2、县财政、审计部门主要做好项目的资金管理、审计项目规划设计及其他配合工作。3、县城建、土管、水利、林业、环保等部门,按其职责履行监督和管理责任,同时做好配套服务工作。11.2 项目实施的政
16、策措施11.2.1 项目管理办法项目管理程序管理,按照农户申请、村审核、镇审定、县审批的申报审批办理,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牵头,有关业务部门参加,共同规划、设计、论证,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上报和下达项目计划。县发展和改革局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计划实行全权管理,对项目资金实行全额管理,对项目建设实行全程管理。集中安置点建设项目实行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项目资金设立专户,建立专帐,切实做到专款专用。I1.2.2扶持政策和措施1、对搬迁户建房所需宅基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在控制面积的基础上,简化审批手续,减免各类手续费用。2、解决搬迁户的生产用地。安置点根据实际情
17、况,对土地进行调拨、转让或租赁、集中开发等形式,保证搬迁户有足以解决基本口粮的耕地。3、对从事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搬迁户,按现行税收政策减免有关税费,从优办理有关手续。4、整合部分支农资金集中扶持。整合国家涉农部门的支农、扶农、惠农的相关政策,调剂部分资金,帮助搬迁户兴建安居房,实施“一建三改”,为搬迁户解决好子女入学、户口迁移、治安、交通、饮水、用电、治病、计划生育、文体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做好配套服务工作。5、动员社会力量对搬迁户进行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提供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服务。6、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在政府整合资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并安排住房建设补助的情况下,搬迁户发扬自力
18、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主要依靠白身的力量,积极投工投料,实现定居、致富。11.3项目实施和管理I1.3.1计划管理由镇政府制定相关的工作计划,项目实施中严格按计划进行,使项目建设有序平稳,按时完成。I1.3.2工程管理整个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分安居工程、产业发展、人畜饮水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农田水利工程、通路工程等多个项子工程,各工程在开工建设前必须严格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实行招投标或邀标,工程队伍的确定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施工过程中严格按工程质量监理规程要求的质量标准进行质量监理。工程竣工后,由工程承办单位申请县相关部门按分项、部分工程组织预验收。I1.3.3资金管理在资金管理上,严
19、格按湖北省扶贫项目管理的规定,实行项目资金管理,做到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按工程项目安排,及时足额拨付,由发改局、财政局、审计局对项目资金实行监督和审计检查,严格资金审批制度,严禁挪用和占用、不留缺口,全力保障项目工程建设,项目承建单位要严格按工程计划进行施工,按资金计划支付各种款项,服从领导小组管理,领导小组按项目实行专项管理核算,并跟踪检查承建单位,发现问题,及时做出纠正和处理。11.3.4质量管理工程开工前必须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按设计进行施工,监理部门严格按工程质量标准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每完成一个阶段工程,由承建单位请有县发改局及相关部门组织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要求立即限期返工,造成严重问题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整个工程项目完工后由质检部门出具质检报告。项目完成后,将项目所有权、管理权移交新建的村民小组,督促村民小组落实管理人员,明确管护责任,制定管护制度,做到安置一户、管好一户,确保建设、安置成果,巩固和发挥各项目的长期效益。I1.3.6档案材料管理档案管理实行专人负责制,负责材料收集整理,相关图纸、图片的分类归档,确保项目竣工后的审计、验收等工作的顺利进行。